1苏联军事航天史话 之 “钻石”军事空间站传奇(四)
前苏联绝密军事基地UFO谜案.
前苏联绝密军事基地UFO谜案前苏联绝密军事基地UFO谜案:空军击落飞碟 2008年11月19日08:27新闻午报据说在冷战期间,发生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神秘事件:飞碟坠毁,空军与飞碟的空中混战,地下分解仿制飞碟等……这些事都发生在前苏联的一处绝密军事基地卡普斯京亚尔。
空军司令下令击落“飞碟” 卡普斯京亚尔巨型飞碟坠毁事件发生在1948年,至今仍是前苏联时代的一个不解之谜。
有人说飞碟坠毁后,前苏联对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甚至说这是苏联赢得空间军备竞赛胜利的原因。
美国的U2侦察机拍下了卡普斯京亚尔的照片,在这以前,各国情报机构,甚至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都没有见过它的庐山真面目。
卡普斯京亚尔的这处绝密的军事设施位于前斯大林格勒东南100公里,莫斯科南800公里的地方。
它是斯大林亲自下令成立的,是前苏联建成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军事设施。
它在过去的60年间频频活动。
1948年6月19日傍晚,卡普斯京亚尔的空中管制员在雷达上发现异常物体,与此同时,在距基地10公里的位置,一位执勤的飞行员在正前方发现一个巨大的银色雪茄状飞碟。
他用无线电报告,说自己的眼睛被强光晃得什么也看不见了。
人们认为,是当时的苏联空军司令日加列夫下令攻击飞碟的。
当时飞行员突然遇到不明飞行物,大约三分钟后便发射导弹,最终将目标击落。
与很多国家一样,对于传说中的这起飞碟坠毁事件,军方没有发表任何观点。
苏联高层指挥机构并不明白这个不明飞行物的性质,由于在冷战时期,就倾向于认为它可能是西方敌对势力派来的,加上这是个高度敏感的导弹实验基地,所以就可能会派出空军力量去击落它。
有资料显示,当时失明的飞行员试图重新控制自己的飞行,但随即被飞碟的武器击中。
于是他和自己的飞机一起坠毁。
据说当时俄罗斯的搜索小组兴奋不已,因为俄罗斯终于得到太空飞行器了,他们马上冲出去找到这东西,秘密运往日库尔。
于是俄罗斯的绝密飞碟计划启动了。
从20世纪40年代初卡普斯京亚尔建成开始到现在,这处基地一直对外保密。
苏联航天史
本文由165583964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科学社会主义+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世界 4 分之 1 的科研人员=伟大而神奇的苏联。
那里有世界第一的 AK 步枪,世界第一的推进器技术,地球第一个人造卫星,它是 20 世纪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有取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就连黑客,俄罗斯也是世界第一。
世界上第一艘原子破冰船-列宁号在苏联的建成,是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典范。
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工业电力站在 1954 年在苏联开始供电。
世界上第一艘宇宙飞船东方号载着世界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完成了围绕地球的飞行并顺利返回地球。
宇宙 188 号和宇宙 186 号卫星完成了世界第一次在人造地球卫星轨道上的自动对接和脱离。
在战后的几年,各种科学部门的研究范围都明显扩大了。
苏联学者的创造性的成就在许多方面进入了世界科学的先进行列。
特别重视有重大价值的科学研究,以及发展那些能够加快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加强国防力量的专业部门。
原子能之被掌握,1947 年当时世界最大的研究原子粒子的同步加速器之应用,是有历史意义的成就。
苏联制成原子弹使许多新的世界大战狂热鼓吹者们冷静下来。
下面是获得诺贝尔奖的苏联人:康特罗维奇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切连科夫、塔莫姆和弗兰克因发现了切连科夫效应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巴索夫和普洛霍诺夫因发现激光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巴甫诺夫在十月革命前就获得过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朗道、萧洛霍夫、谢苗诺夫和布罗茨基也获得过科技、文学等不同奖项。
索尔仁尼琴也可以算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苏斯洛夫当时就为他的获奖寝食不安,当即判定他为精神病患者。
苏联一直把载人航天计划作为整个航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载人航天体系,在长时间载人航天方面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苏联在通过卫星式飞船试验掌握了生命保障和返回技术之后, 1961 年 4 月 12 日成功于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开创了载人航天时代。
苏俄航天发展史
苏俄航天发展史一、苏联的航天梦想苏俄航天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科学家们对航空航天的潜力充满了憧憬和想象。
俄国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是早期航天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多级火箭理论和空间站构想,为后来的航天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早期探索与突破苏联航天事业在1957年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当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这一成就震惊了全世界,并开创了航天史上的新篇章。
斯普特尼克一号的发射,标志着苏联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国家。
在此之后,苏联继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航天突破。
1959年,苏联的月球探测器“月球一号”成功着陆在月球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而后的几年里,苏联陆续发射了多颗月球探测器,成功探测到了月球的表面,并将探测器上的照片传回地球。
三、载人航天的突破苏联在载人航天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1961年,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他乘坐的“伏尔加”号飞船成功绕地球飞行了一圈。
这一壮举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
在此之后,苏联陆续进行了多次载人航天任务。
其中,1965年的“伏尔加”号飞船成功地实现了两艘飞船在太空中的对接,这是航天史上的又一重要突破。
接着,苏联又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的长期太空驻留任务,航天员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逐渐延长,为后来的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国际合作与竞争苏联的航天事业不仅仅是国内的努力,还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开展合作与竞争。
1967年,苏联与美国签署了《太空条约》,规定了太空活动的国际法律框架,为维护太空和平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苏联与美国之间的航天竞争中,苏联也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失败。
例如,苏联曾计划在月球上建立一个载人基地,但由于技术难题和财政压力,这一计划最终被取消。
此外,苏联还经历了一系列的火箭发射失败和航天员事故,这些事件对苏联的航天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航天史话
科学史话K E X U E S H I H U A人类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畅游一番了。
1903年人类在地球上开设了第一家月亮公园。
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个雪茄状、带翼的车,然后车身剧烈摇晃,最后登上一个月亮模型。
同一年,莱特兄弟在空中哒哒作响地飞行了59秒,同时一位名为康斯坦丁焦乌科夫斯基、自学成才的俄罗斯人发表了题为《利用反作用仪器进行太空探索》的文章。
他在文内演算,一枚导弹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须以1.8万英里的时速飞行。
他还建议建造一枚液体驱动的多级火箭。
1919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性情孤僻的罗伯特戈达德用复杂的计算说明,登月火箭是可以制造出来的。
“戈达德”这个名字在美洲大陆很快传为笑柄。
戈达德在姨妈的农场里深居简出,并于1926年3月16日成功地点燃了历史上第一支液体驱动火箭。
1923年,研究凡尔纳的专家兼物理学家海尔曼奥伯特发表了一本长达92页、公式连篇的小册子。
他想使这本名为《奔向太空的火箭》的小册子成为宇航的初级课本。
奥伯特指出,火箭也可以在真空中飞行,而且速度比逸出的驱动气体要快,“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一种效率特别高的飞行器,它能轻而易举地飞抵另一个陌生的天体”。
他画出一张包括太空导弹的宇航站的草图。
似乎很自然,这个宇航幻想家也已考虑建造一个太空镜。
奥伯特的文章激起了宇航的巨大兴趣。
当时人类似乎只有一个愿望——离开地球。
1932年,年轻的苏联成立了第一个宇航组织。
该组织不久后便成为红军的一个分支机构,因为在火星上建立共产主义之前,工程师要研制军用导弹,以维护地球上的秩序。
1929~1930年度在德国取得很大成功的一部影片叫《月亮夫人》。
奥伯特曾作为科学顾问参加了该片的拍摄。
观众中坐着一位名为布劳恩的高年级学生和内贝尔、维利莱和克劳斯里德尔先生。
他们联合组成了“宇航协会”,过着僧侣般严格自律的生活。
不久后,他们在柏林的赖尼肯多夫“火箭发射地”试验喷气式火箭,并计算出飞往火星的抛物线。
陆军武器局的航天史话◎国科14555科学史话K E X U E S H I H U A两位工程师瓦尔特多恩贝格尔和卡尔贝克尔装扮成老百姓参加了该协会。
苏俄载人航天历史
苏俄载人航天史话第一章,发射场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俄语:Байконур)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建于1955年6月,是前苏联建造的航天器发射场和导弹试验基地。
该发射场拥有13个发射台,可以发射载人航天器、大型运载火箭、航天飞机及多种导弹。
冷战结束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归属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每年要向哈萨克斯坦支付1.15亿美元的租金,租用期至2050年。
前苏联(至1991年)与俄罗斯政府载人航天计划已经结束:1东方计划2上升计划3礼炮计划4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与美国合作)5和平号空间站6和平号-航天飞机计划(与美国合作)正在进行7联盟计划8阿尔法国际空间站(合作)1、东方计划(俄语:Восток)东方计划是一个成功地将人首次送入地球轨道的苏联载人航天计划。
这一计划从泽尼特间谍卫星出发,设计了东方号飞船,并从SS-6洲际弹道导弹改造成东方号火箭。
在这一名称正式公布之前,它被严格保密。
目录1 任务1.1 原型1.2 东方号载人飞行任务1.3 曾经计划的飞行2 参见3 参考资料4 链接任务原型一系列的东方号原型飞船(其中至少有5艘动物试验飞船和一些携带模拟人的飞船)被用来测试飞船是否能够胜任载人航天的任务。
下面给出这些飞船发射的日期。
[1]非载人飞行任务正式名称发射日期注释史泼尼克4号Korabl-Sputnik 1 1960年5月15日再入火箭点火错误,飞船进入更高轨道,未能返回未命名Korabl Sputnik (1K-1) 1960年7月28日发射时爆炸,两只狗死亡史波尼克5号Korabl-Sputnik 2 1960年8月19日发着成功,两只实验狗通过弹射座椅和降落伞着陆史泼尼克6号Korabl-Sputnik 3 1960年12月1日再入火箭未能准时关机,飞船坠毁,两只实验狗死亡未命名Korabl-Sputnik (1K-4) 1960年12月22日飞船从火箭过早分离史泼尼克9号Korabl-Sputnik 4 1961年3月9日模拟人成功通过弹射座椅和降落伞着陆史泼尼克10号Korabl-Sputnik 5 1961年3月25日模拟人成功通过弹射座椅和降落伞着陆东方号载人飞行任务序号任务徽章任务名发射时间在轨时间着陆时间乘员注释1 东方一号1961年4月12日1小时48分钟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人类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2 东方二号1961年8月6日1天1小时18分钟1961年8月7日格尔曼·季托夫首次历时超过一天的太空飞行3 东方三号1962年8月11日3天22小时22分钟1962年8月15日安德烈·尼古拉耶夫首次两艘载人飞船同时飞行4 东方四号1962年8月12日2天22小时56分钟1962年8月15日帕维尔·波波维奇首次两艘载人飞船同时飞行5 东方五号1963年6月14日4天23小时7分钟1963年6月19日瓦莱瑞·贝科夫斯基时间最长的单人在轨飞行6 东方六号1963年6月16日2天22小时50分钟1963年6月19日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妇女曾经计划的飞行另外其次东方号的发射计划(东方七号到13号)曾经被计划执行到1966年4月。
1苏联军事航天史话 之 “钻石”军事空间站传奇
2.“钻石”航天站上图:早期钻石空间站的设计图;下图:剖面模型按1966—1967 年的设想,“钻石站复台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个是航天站本体,称为“载人轨道站(OPS)或“11F71产品” :另一个是渡运飞船,称为“运输补给飞船” (TKS)或“11IF72产品”,用来在地球与航天站之间接送乘员组。
由于研制一种像运输补给飞船这样的大型运输飞船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切洛梅决定采取一种短期内即可见效的替代办法:使用当时已被放弃的科兹洛夫“联盟-R”复合体中的运输飞船,这是一种名为7K—TK的改进型“联盟飞船。
在“钻石”航天站的最初设计草集中,该复合体由两大部分组成:-11F71载人轨道站(OPS);-11F72运输补给飞船(TKS)。
航天员将乘坐运输补给飞船造访航天站,然后再乘坐它带着科学试验成果返回地面。
这两种航天器的大小基本相同,均比当时正在使用的标准“联盟”飞船大得多。
它们都将用UR-500三级火箭发射,这种火箭更为人熟知的名称是“质子K” 或8K82K。
切洛梅的宠儿-“UR-500K”质子号运载火箭,在苏联/俄罗斯航天事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至今仍然在俄罗斯空间事业中发挥着重要地位,必须承认,其能力不在科罗廖夫之下“钻石”航天站,即载人轨道站(OPS),重约18.9-19.9吨,主要由如下三部分组成:-11F74返回舱(VA);-11F75航天站本体:-11F76信息回收舱(KS1)。
完整载人轨道站OPS的剖面图11F75航天站本体状如一个长圆柱体,分为粗细不同的两个舱段:粗舱段直径4.15米,细舱段直径2.9米。
它重约l5吨,长11.61米,内部总容积约47立方米。
细舱段位于站的前部,发射时被一锥形头部整流罩围起来。
粗舱段位于站的后部,其尾部有一个球形气密过渡舱,在该舱外面沿航天站主轴方向装有一个名为“锥体” (Konus)的被动式对接口供来访飞船对接之用。
在粗舱段与气密过渡舱之问有一个舱门,使航天员在进行太空行走时可先进入气密过渡舱减压。
空间站史话
行 1 9 9 1年 坠 落到 地 球 1 7 年 5月 1 日 美 国发 射 天 空 实 验 93 4
室。
国 际 空 间 站 结 构 复 杂 规 模 大 . 由航 天 员居 住 舱 、 实验 舱 、 务 舱 , 接 过 渡舱 、 服 对 桁
空 间 站 又 称 航 天 站 、 空站 、 道 站 , 天 轨
窑 《 { 史 话 lj }}
中 . 于座 舱 漏 气 减 压 , 幸 全部 遇 难 。 由 不
对 接 组 成 轨 道 联 合 体 .每 艘 飞 船 各 载 3名 宇航 员 ,共 在 空 间站 上 停 留 2 3天 。但 有 3
展 太 空 项 目,将 是 挽 救 国际 空 间 站 的唯 一
方 式
海域 中。
18 9 3年 美 国 总统 里 根 提 出研 制 一 个 比
和 平 号 更 大 的 自由号 空 间站 。但 由 于耗 资
太 大 。 个 国 家 难 以 支持 , 是 与 俄 罗 斯 、 一 于
欧空局 、 拿 大 、 加 日本等 1 6个 国家联合 起
・
3 6・f 0 1l 1/ O泰州科技 ) 2
预计将在 22 0 0年后 结 束 使 命
今 年 9月 2 日我 国发 射 的 “ 宫 一 9 天
体 中重量和 容量 最大 而又 最复 杂 的一个 。
17 9 3年 5月 2 日、 5 7月 2 日和 1 8 1月 1 6
日 , 美 国先 后 由 阿 波 罗号 飞 船 把 宇航 员送
上 空 间 站 工作 1 7 9 4年 2月天 空 实验 室 因
人类探索太空的壮举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人类探索太空的壮举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太空探索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的梦想和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也取得了众多辉煌的壮举。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介绍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展示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里程碑。
第一次航天的成功,可以追溯到1957年的苏联。
当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它不仅标志着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更引爆了太空竞赛的热潮,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导火线。
仅仅四年后的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
他乘坐的太空舱“东方1号”进入了地球轨道,开启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新时代。
这个历史性的壮举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和热议,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的太空探索计划。
不久之后,美国也加入了太空竞赛。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类。
阿波罗11号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人类航天史上的又一次壮举。
此后,美国陆续发射了多个阿波罗任务,每一次都将人类带向了更远的太空。
20世纪70年代,航天事业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折点。
美国和苏联联合开展的“阿波罗-联盟”项目成果丰硕,不仅成功进行了国际合作,还为后来的航天合作奠定了基础。
1981年4月12日,美国宇航局(NASA)的航天飞机首次完成了载人发射任务。
航天飞机的研制与运营开创了一种新的航天方式,成为航天事业中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航天飞机的运营,人类能够周期性地进出太空,实施多种任务,包括运载卫星、空间探索和太空实验等。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航天事业的目标也愈发远大。
1998年,国际空间站(ISS)开始建设。
ISS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设备最复杂的人类太空工程项目,代表了太空探索的新阶段。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携手共建并持续运行了近20年。
2003年,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发射。
中国的航天事业也进入了新的时代。
随后的几年里,中国相继成功发射了月球探测器和载人飞船,不断展示其太空实力。
1苏联军事航天史话 之 “钻石”军事空间站传奇(三)
二、运输补给飞船虽然切洛梅决定将返回舱从“钻石”站本身的配置中去掉了,但他却又将它纳入到运输补给飞船的配置当中,这种大型渡船被设想为整个“钻石”站复合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工程师们于1969年完成了运输补给飞船最初技术方案的制定。
1970年6月16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发布命令(第437-160号),正式批准运输补给飞船的研制。
命令规定,运输补给飞船作为整个“钻石”站复合体的一部分,应有助于实现下列目标:——各重约20t的运输补给飞船和“钻石”站互相对接;——向“钻石”站运送乘员组并将他们带回地面;——向“钻石”站运送在其上进行工作所需的补给品和设备;——向“钻石”站运送乘员组生命保障必需品;——升高航天站的轨道;——对整个复合体进行定向并对其进行控制以延长其飞行时间(最多可延长90天);——能够从轨道上自行下降。
在设计上,运输补给飞船介于1960年代的LK一1和LK一700月球飞船与后来的“和平号”航天站舱段和现今的国际航天站“曙光号”功能货舱之间。
运输补给飞船由11F74返回舱(VA)和11F77功能货舱(FGB)两大部分组成。
LK一1模型LK-700模型图可重复使用的返回舱,与原来设想的“钻石”站自带的乘员组返回舱几乎一模一样。
功能货舱是一个大致呈圆柱形的大型结构,它与返回舱的底部相连接;也就是说,乘员组可以利用位于返回舱底部中央的舱门,往返于功能货舱和返回舱之间。
在功能货舱的底部,圆柱形扩展成裙状,底部最大直径为4.15m。
在圆柱形裙部的平底上,固定有一个锥顶朝后的末端锥体。
功能货舱主体的直径为2.9m,与“钻石”站上较细的舱段(生活区)相同。
运输补给飞船的对接装置位于飞船的后端。
在与“钻石”站交会后,身着航天服的航天员会在对接装置附近通过观察孔观察对接操作情况。
工厂装配中的功能货舱,左侧为逃逸舱在功能货舱外部装有主推进系统、姿控发动机和传感器,两块大型太阳能帆板像翅膀一样固定在货舱的两边。
红星照耀下的银翼——前苏联航空发展历程(1917-1991)
红星照耀下的银翼——前苏联航空发展历程(1917-1991)早在十九世纪,俄罗斯已有学者积极参与了航空的早期研究。
其杰出代表人物当推曾被列宁誉为“俄罗斯航空之父”的机翼理论创立者、Н.Е.儒可夫斯基。
他的早期论著《论鸟的滑翔飞行》(1891)和《论飞机最佳倾角》(1887),在人类航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1913 年,俄国著名航空设计师И.И.西科斯基于 24 岁时研制的 S-6B“俄罗斯勇士号”四发巨型飞机在一个漫长的白夜中,由他亲自驾驶进行了首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重于空气的航空器。
(由该机改制的“伊利亚.穆罗麦茨号”不久又成为世界上第一种重轰炸机)伊利亚.穆罗麦茨号但沙俄时代的俄罗斯航空事业总体而言相当落后,航空技术发展相当缓慢。
其航空工业尚处于“萌芽阶段”,全部从业人员还不足一万人。
它留给革命政权的,只有不足一千架的破旧的外国飞机。
……1917 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以共产主义领袖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很快接管了沙俄遗留下来的飞行工具和航空“作坊”,苏联的航空发展开始走上正规。
军队除了四下搜集散布在全国各地的航空器材之外,还立即恢复了已经一律收归国有的旧航空企业中的生产。
其中,著名的杜克斯工厂和彼得堡工厂率先开工,以弥补东部和南部一些工厂因仍遭“白匪”控制而造成的损失。
作为航空科技的领头羊,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即ЦАГИ/ “扎基” )于 1918 年先期创立。
此后数十年间,她一直是指导全俄航空技术开发的权威机构和学术中心。
在全面展开此文之前,让我们先粗略地回顾一下仅仅在二、三十年代里,ЦАГИ 所做的几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1918 年,她已开始了空中飞行试验,以修正仅靠地面实验带来的误差;1925 年,她出版了阐述螺旋桨工作原理与计算方法的《空气螺旋推进器》一书;1926 年,她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风洞(试验段直径3m/6m,流速 30/70 米/秒),并对法国的纽堡式战斗机进行了全尺寸吹风校验;1927 年,她出版了权威的《飞行动力学》一书和《空军技术》杂志;1928 年,她出版了她的第一份学术报告《空气动力研究》;1935 年,她已在附面层控制以及开裂式襟翼等机翼增升装置的理论和实用性开发方面都取得了初部成果。
“钻石”军事航天站计划始末(连载一:1964~1972)
16 9 3年 l 2月却被 约翰逊总统取消 了。于是 ,有些军事战略 家将其思路转向一种
能 比 X.0 在太 空存在更长久 的航天器 —— 具体 说来就是 一种在地球轨道 上 2A 能够 支 持 多个 乘 员组执 行长 时 间飞行任 务的军事航 天站 。这 种航 天器 后来被 称为 “ 载人轨道实验 室” ( L) MO ,其初 步研 究工作始于 16 9 3年末 X 2A 项 目 .0
一பைடு நூலகம்
的改进型 “ 联盟” 飞船组成的小型 “ 航天站”。从 16 9 3年到 16 9 5年 ,由著名 总设计师 s、 科 罗廖夫领导的第 l P、 试验设 计局将 “ 联盟 R ”的设计任务 交给
了其 第 3分 局去完成。该分局位 于 古 比雪 夫 ( 现称 萨马 拉 ) ,由科 罗廖夫 的
得意门生之一 D 、 科兹洛夫领导。MO 的 出现似乎使科兹洛夫的期望变成 了 I L
维普资讯
卫星侦 察参 考 资 料
20 0 2年第 1期
“ t 军事航 天站计划 始 末 钻 5
( 载 一 : 16  ̄ 17 ) 连 9 4 9 2
冷战 时 期 ,美 国和苏 联均探索过 剩用^ 在 太空执 行军事任务 特辩是 执行 军事 侦察任 务 的可能 性 。面难 一 被 付诸宴 现韵 这类 项 目,就是苏 联的 钻石 军事脏 天 站计划 。在 17 —17 年期 阔 .苏 畦*发 射了 3 十 9 3 96 钻石 舷 天站 ,它 们被 公开 称为 札炮 2 , 礼炮 3 和 礼炮 5 。有 多十秉 员纽 访 问过 这 些舷 天站 , 并 取 得 了不 同 程 度 的成 功 作为 钻石 计划 的 一个 重要 部分 的★ 型运辖 补 给 飞船 ,虽 然从 未 与 钻石 舷 天 站 一 起使 用 过 , 但却 最终 成为 了现 争 国际舷 天 站核心 I的 差碡 。本 文 尝试 j I 鲁 匍用俄 罗斯 最近 发 表的 一些 资料 , 向读 者 介绍 钻石 军 事航天站 计期 的 发展 史
“钻石”军事航天站计划始末(连续二:1972—1976)
资 源转 向 了 DO 项 目。 尽管 这 位 总设 计 师并不 情愿管 理该 项 目,可是 他 急 于 S 早 点 完成 这 一项 目 以将 工 作 重 心 转 移 到他 所 钟 爱的 另 外 两 个 项 目—— 多 任 务
的 多用 途 轨 道 复 合 体 登 场 之 前 , “ 石 ” 站 将 是 仅 有 的 苏 联 航 天 站 。在 这 个 钻
过 渡 时期 内,两 个新 的 飞行 型 “ 石 ” 站 ,不管 是 否 同 时飞行 ,都 将在 l 7 钻 9 2年
末 为 飞行 作 好 准 备 。 l 7 年 4 月 ,切 洛 梅 对 “ 石 ” 站发 射 日期 的最 乐观 的 2 9 钻
维普资讯
星 侦 察 参 考 资 料
20 0 2年 第 2期
・ 3・ 2
飞船 作 为渡 运 飞船 , 以后 7 T 将 被 先 进 的 7 — 型 “ 盟 ” 飞船 取 而代 之 。 K— KS 联
尽管 米 申与切 洛梅 之 间这 种 不 大可 靠 的 联 盟受 到 米 申设 计 局 内部 的 强 烈反 对 , 但 是 阿法 纳 西 耶 夫 部 长 “ 受 到压 力 的情 况 下 ” 还是 同 意批 准 这项 建 议 ,并 于 在 l7 2年 4月 2 9 1日在 上 面 签 了字。 l7 2年 4 月 的米 申一切 洛梅 协 议 意 味着 ,现 在 “ 石 ” 站 与其 说 是 DOS 9 钻 站 的 竞 争者 ,不 如 说是 DOS站的 补 充者 。 在 头 4个 DOS站 之 后 , 直 至大得 多
2 8天 、 5 6天 和 5 6天 飞 行 任 务 。
由于 “ 礼炮 号 ” 在 航 天 站研 制 中 一 直 处 于 领 先 地 位 ,苏 联 的航 天 官 员 , 尤 其是 国 防部 长 乌 斯 季诺 夫 ,对 “ 空 实 验 室” 会使 “ 天 礼炮 ” 项 目的成就 完全 黯 然 失色 的可 能性 特别 敏 感 。 因此 , 苏联 要抢 在 “ 空 实验 室 ” 之前 将航 天 站 天 送入 轨 道 是 绝 对 必 要 的 。乌 斯季 诺 夫似 乎想 使 D OS 和 “ 石 ” 两种航 天站都 钻
空间站的发展历史
空间站的发展历史1、前空间站时代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中,我们经历了从初步的观测到太空竞赛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于1957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
随后,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于1961年乘坐“东方一号”飞船进行了首次载人太空飞行,这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奠定了基础。
在美国方面,1962年约翰·格伦驾驶“友谊7号”飞船进行了环绕地球的飞行,这也标志着美国太空计划的启动。
2、第一个空间站时代:苏联的“礼炮”号空间站1971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号,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空间站时代。
“礼炮”号空间站是苏联在太空竞赛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为宇航员提供了可以在太空中长期驻留和进行科学实验的条件。
此后,苏联又相继发射了多个“礼炮”号空间站,不断扩展和改进空间站在太空中的功能和性能。
3、第二个空间站时代:美国的“天空实验室”在苏联的“礼炮”号空间站取得成功后,美国也加紧了太空探索的步伐。
1973年,美国发射了第一个空间站“天空实验室”。
与苏联的“礼炮”号不同,“天空实验室”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扩展和升级。
此外,“天空实验室”还具有更高级别的自动化设备,这使得宇航员可以更便捷地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测试。
4、国际空间站的兴起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推进,各国开始加强太空领域的合作。
在这个背景下,国际空间站应运而生。
国际空间站是一个由多个国家共同参与建设的空间站,它为宇航员提供了一个可以长期驻留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大型太空平台。
国际空间站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太空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国在太空领域的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除了以上的发展历程,人类在空间站时代还取得了很多其他的成就,例如宇航员在空间站外进行了多次行走和维修任务、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和技术测试等。
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太空科技的发展,也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奠定了基础。
苏联的科学与太空竞赛人类探索宇宙的里程碑
苏联的科学与太空竞赛人类探索宇宙的里程碑苏联的科学与太空竞赛:人类探索宇宙的里程碑20世纪中叶,苏联和美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科技竞赛,争夺着航天领域的统治权。
这场竞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探讨苏联在这场竞赛中所取得的突破和成就。
第一节:破晓之战1.1 人类的梦想自古以来,人类就憧憬着征服天空和探索更大的宇宙。
在20世纪初期,科学家们开始认识到通过飞行器进入太空是可能实现的目标。
1.2 苏联先声夺人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率先展示了自己在航天技术方面的实力。
于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惊讶。
这一成就标志着人类首次进入太空时代。
1.3 轰动世界的“尤里卡”苏联继续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于1961年4月12日,将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送上了太空,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环绕地球的宇航员。
加加林的成功航行进一步巩固了苏联在太空竞赛中的领先地位,并让全世界目瞪口呆。
第二节:苏联的太空探索2.1 月球的征服苏联在60年代初实施了一系列探月计划。
虽然这些任务的目标是将探测器送上月球,但苏联基于其成功的太空探索经验,提前了美国首次登月的脚步。
苏联于1959年首次成功将月球探测器“月球2号”送上月球,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月球着陆。
2.2 沙赫特的壮举1963年,苏联宇航员瓦列里·沙赫特进行了悬停在太空中的行走操作,成为了人类史上第一次在太空中进行的空间行走。
这个壮举进一步证明了苏联在航天方面的技术实力和成就。
2.3 火星之旅苏联不仅在月球上取得了成功,在火星探索方面也有瞩目的成绩。
1971年,苏联成功将火星探测器“火星3号”送上火星,并成功地传回了有关火星表面的数据。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到达火星的尝试,苏联再次推动了人类太空探索的边界。
第三节:苏联的科学贡献3.1 运载工具的突破苏联在太空竞赛中不仅取得了一系列的太空探索成就,还在航天运载工具的研发上有着较高的声誉。
太空传奇:探索宇宙历史上的伟大事件
太空传奇:探索宇宙历史上的伟大事件1.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直到20世纪中期,人类才开始真正进入太空,并展开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探险。
在这片无垠的宇宙中,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它们不仅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2.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这一事件标志着人类首次进入太空时代。
斯普特尼克的成功发射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轰动,同时也引发了美国的紧张情绪,促使他们加快了太空计划的发展。
3.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他乘坐的“东方号”宇宙飞船环绕地球一周,并成功返回。
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前苏联在太空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开启了人类太空探索的新篇章。
4.1969年,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功登上了月球。
这一伟大的壮举被全世界观众通过电视直播所见证,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阿波罗11号任务向人类展示了人类的勇气和智慧,也证明了人类可以突破地球的限制,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可能性。
5.1971年,苏联“月球16号”任务成功将月球土壤带回地球,成为了第一次成功的月球样品返回任务。
这一事件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月球的成分和构造,为后续的探测任务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6.1977年,美国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成功经过了木星,并向地球传回了关于这个巨大气体行星的宝贵信息。
这次探测使我们对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认识大大扩展,也为未来的探索任务奠定了基础。
7.1990年,美国发射了哈勃太空望远镜。
哈勃望远镜以其无与伦比的观测能力,提供了大量的宇宙图像和数据,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哈勃望远镜的成功运行,开启了天文学领域的新篇章。
8.2004年,欧洲宇航局的“罗塞塔”探测器成功登陆了彗星67P。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登陆彗星的任务,也标志着人类探测技术的巨大飞跃。
“钻石”军事航天站计划始末(四)
“钻石”军事航天站计划始末(四)
康芩;孙佳;佟圣奎;A.A.Siddiqi
【期刊名称】《卫星应用》
【年(卷),期】2004(012)001
【摘要】《“钻石”军事航天站计划始末》本刊于2003年已连载3期,本期载完。
该文全面系统介绍了苏联“钻石”航天站从方案提出到计划结束所经历的曲折过程。
“钻石”航天站发展的最终结果正如文中所述:“人在太空的存在对军事侦察活动来说没有任何显著的优越性可言。
”“载人航天侦察比无人自动侦察代价更昂贵,效果又不那么好,而且也不及时”。
苏联从而放弃了载人航天侦察,而转向依赖于无人卫星系统。
但“钻石”航天站的技术为发展其民用航天站和国际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5页(P60-64)
【作者】康芩;孙佳;佟圣奎;A.A.Siddiqi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476.1
【相关文献】
1.“钻石”军事航天站计划始末(一) [J], 佟圣奎
2.“钻石”军事航天站计划始末(二) [J], 康岑;孙佳;佟圣奎
3.“钻石”军事航天站计划始末(三) [J], 康芩;孙佳;佟圣奎
4.“钻石”军事航天站计划始末(连载一:1964~1972) [J], 康芩;孙佳
5.“钻石”军事航天站计划始末(连续二:1972—1976) [J], 孙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苏联军事航天史话 之 “钻石”军事航天站传奇(五)
田吉兹湖历险-联盟23任务在发射下一个去往轨道站的“联盟”乘员组之前,地面控制人员对“礼炮5”实施了至少一次较大的轨道机动。
“联盟”飞船这次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彻底搞清楚轨道站是否还能继续用来进行试验。
的确,萦绕在人们脑海中的关于轨道站“有毒” 气体的怀疑,促使飞行任务制定者们准备了一个专用“实验室” 让乘员组带着,用来在站内进行空气测试和化合物探查。
乘员组还携带了防毒面具,准备在进入“礼炮5” 时戴上。
采取这些预防措施表明,虽然官方的调查委员会已排除站内空气有毒的可能性,但对站内空气仍存有某种程度的怀疑。
最近有一份俄罗斯资料提到,在“联盟21” 乘员组提前返回地面后,站内的空气可能已自动更换过了——至少是部分地更换过了。
为“联盟23”指定的主乘员组,由V·D·祖多夫中校和V…I…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中校工程师两名航天员新手组成。
他们俩都是在1965年加入航天员小组行列,他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学习掌握“钻石”站上所有系统的操作。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是一名海军军官,他的加盟显然是为了对美国舰船进行观测。
祖多夫和罗日杰斯特文斯基1976年10月初,国家委员会在丘拉坦“航天员”酒店举行了一次官方会议,正式批准了乘员组的上述人选。
切洛梅未出席这次会议,他在中央机械制造设计局的第一副手G ·A·叶夫列莫夫报告了轨道站的状况。
格卢什科批准“联盟” 飞船准备飞行,航天员训练中心负责航天员训练协调工作的v ·A -沙塔洛夫中将递交了关于主乘员组和后备乘员组准备情况的报告。
这次飞行预定的持续时间没有向外透露,不过“联盟” 飞船的着陆窗口意味着飞行时间较短,大约为17~24天。
国家委员会主席格里戈里耶夫上将预祝乘员组飞行成功,并祝愿他们“一帆风顺”。
“联盟23” 于1976年10月14日莫斯科时间20:38:1 8发射,祖多夫和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成功地进入了高194.2×249.9公里、倾角51.63度的轨道。
苏联航天史
科学社会主义+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世界4分之1的科研人员=伟大而神奇的苏联。
那里有世界第一的AK步枪,世界第一的推进器技术,地球第一个人造卫星,它是20世纪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有取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就连黑客,俄罗斯也是世界第一。
世界上第一艘原子破冰船-列宁号在苏联的建成,是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典范。
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工业电力站在1954年在苏联开始供电。
世界上第一艘宇宙飞船东方号载着世界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完成了围绕地球的飞行并顺利返回地球。
宇宙188号和宇宙186号卫星完成了世界第一次在人造地球卫星轨道上的自动对接和脱离。
在战后的几年,各种科学部门的研究范围都明显扩大了。
苏联学者的创造性的成就在许多方面进入了世界科学的先进行列。
特别重视有重大价值的科学研究,以及发展那些能够加快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加强国防力量的专业部门。
原子能之被掌握,1947年当时世界最大的研究原子粒子的同步加速器之应用,是有历史意义的成就。
苏联制成原子弹使许多新的世界大战狂热鼓吹者们冷静下来。
下面是获得诺贝尔奖的苏联人:康特罗维奇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切连科夫、塔莫姆和弗兰克因发现了切连科夫效应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巴索夫和普洛霍诺夫因发现激光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巴甫诺夫在十月革命前就获得过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朗道、萧洛霍夫、谢苗诺夫和布罗茨基也获得过科技、文学等不同奖项。
索尔仁尼琴也可以算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苏斯洛夫当时就为他的获奖寝食不安,当即判定他为精神病患者。
苏联一直把载人航天计划作为整个航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载人航天体系,在长时间载人航天方面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苏联在通过卫星式飞船试验掌握了生命保障和返回技术之后,于1961年4月12日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开创了载人航天时代。
到1970年止,苏联共发射"东方"号,"上升"号和"联盟"号飞船16艘,借以掌握了载人飞船的设计、发射和轨道机动、交会、对接与舱外活动等基本技术,研究与试验了航天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在天上生活与工作的能力,这为后来的长时间和大规模载人航天活动奠定了基础。
空间站的发展历史
空间站的发展历史第一阶段:空间站的概念提出空间站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当时,苏联科学家提出了建立一个在轨道上运行的人类居住空间的构想。
这个构想最终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实现,并于1969年4月12日,苏联的“联盟1”号飞船成功地将一艘小型空间站“和平号”送入了地球轨道上,这标志着人类空间站的诞生。
第二阶段:美国与苏联的空间站竞赛在苏联成功发射空间站后,美国也加入了空间站的竞赛。
1971年,美国发射了一艘名为“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但由于技术问题,它只在轨道上运行了几个月便坠毁了。
然而,这次失败并没有阻碍美国继续探索空间站的梦想。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开始了一个名为“空间站自由飞行器”的计划,该计划最终发展成为国际空间站。
第三阶段:国际空间站的建设1998年,国际空间站项目正式启动,这是一个由多个国家合作共同建设的空间站,目标是为人类长期在太空中居住和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设施。
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历时多年,经历了多次航天飞行任务,包括发射各种组件和实验设备,以及进行空间人员交替和补给任务。
最终,在2000年11月,第一位宇航员进入了国际空间站,标志着空间站正式开始运行。
第四阶段:空间站的运营和发展自国际空间站开始运行以来,它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各国航天机构通过不同的航天任务和国际合作,不断扩展和改进空间站的功能和能力,包括增加实验设备、提高居住条件、改进太空飞行器的性能等。
同时,空间站也成为了各国进行科学研究、技术测试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例如,宇航员在空间站上进行了各种实验,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为人类在太空中的生活和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第五阶段:空间站的未来展望国际空间站的运营计划将持续到2024年,但各国航天机构已经开始探讨未来空间站的发展方向。
一些国家计划建立自己的独立空间站,而其他国家则希望继续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建设更大、更先进的空间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个“钻石”航天站1.准备工作就在切洛梅踌躇满志地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苏联航天事业的栋梁,苏联伟大的航天设计专家,科罗廖夫因为一个意外的手术事故,不幸永远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航天事业。
对于科罗廖夫的继承者米申总设计师来说,长久轨道站(DOS)项目总是意味着不必要地偏离了他所认为的设计局工作的主攻方向——大规模航天站项目(如多任务轨道复合体)和N1-L3登月项目。
米申和切洛梅在1972年2月3日联名上书给主管航天和导弹产业的“头头”——通用机械制造部部长S·A·阿法纳西耶夫,要求将DOS/“礼炮”项目的研制工作仅限于研制4个站。
他们建议,DOS/“礼炮”站上的所有“科学”研究工作和旨在支持“国民经济”的工作均应转到未来的“钻石”站,后者将在头4个DOS站之后飞行。
科罗廖夫的亲密助手和忠实朋友佩特洛维奇-米申,但是他显然没有科罗廖夫的气魄和才华由于未得到回应,米申和切洛梅在1972年4月14日的第二封信中再次向这位部长发出了呼吁。
这一次他们补充道,“钻石”站起初将用7K—T型“联盟”飞船作为渡运飞船,以后7K-T将被先进的7K-S型“联盟”飞船取而代之。
阿法纳西耶夫部长1972年4月21日同意批准这项建议。
执掌苏联航天事业数十年的谢尔盖-阿法纳西耶夫,经历了苏联航天事业最辉煌的时代,其实他才是真正的航天大佬1972年4月的“米申——切洛梅协议”意味着:现在“钻石”站与其说是DOS站的竞争者,不如说是DOS 站的补充者。
在头4个DOS站后,直至大得多的多用途轨道复合体登场之前,“钻石”站将是仅有的苏联航天站。
在这个过渡时期内,两个新的飞行型“钻石”站,不管是否同时飞行,都将在1972年末为飞行作好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空间活动所影响。
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在全力以赴为其第一个航天站“天空实验室”(Sky lab)的发射作最后的准备工作,该站预定在1973年4月发射。
如果一切顺利,“天空实验室”在这一年里将会接待3个乘员组入住。
由于“礼炮”号在航天站研制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苏联的航天官员,尤其是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对“天空实验室”会使“礼炮”项目的成就完全黯然失色的可能性特别敏感。
因此,苏联要抢在“天空实验室”之前将航天站送入轨道是绝对必要的。
乌斯季诺夫似乎想使DOS和“钻石”两种航天站都在1973年开始飞行,尽管不是同时飞行。
进度安排时间表在当时特别重要,因为苏联急于要抢在“天空实验室”之前将一航天站射入轨道。
这种紧迫性在主管航天工作的通用机械制造部的一份备忘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该备忘录称:“美国…天空实验室‟轨道站的发射日期已定在1973年4月30日,(因此)务必采取一切措施,不得迟于1973年3月发射载人轨道站(即“钻石”站)。
”随着地面准备工作开始加快,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于1972年12月27日任命了一个“国家委员会”——一个由来自工业界、军界和设计局的官员们组成的特别机构,来监督航天站的首次飞行。
该委员会的领导人是一位高级军事官员——时任苏联战略火箭军第一副总司令的M·G·格里戈里耶夫上将,切洛梅则担任该国家委员会的“技术主管”。
除分系统的推迟交付问题外,“联盟”乘员组渡运飞船的可用性是另一个严重问题。
1973年2月3日,在“联盟”飞船的地面试验当中,降落伞系统发生了严重故障。
因此,第一副部长秋林未同“钻石”国家委员会商议,就部署了在3月15日、4月5日和4月25日对“联盟”飞船再进行三次降落试验的计划。
在这些试验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以前,飞行型“钻石”站不可能加注燃料以准备发射。
“联盟”飞船的问题一直延续到了4月初。
最后,格里戈里耶夫和切洛梅不顾渡运飞船前途未卜的事实,决意要进行“钻石”站发射。
当时,米申的DOS站也在该发射场同时进行地面试验,这是造成某些困难的根源所在,因为资源被分散了。
两个航天站使用同一压力室和燃料站。
实际上,这两个项目之问有着很大程度的互益交流,其部分原因是机械制造中央试验设计局的工程师们因负责“联盟”飞船的工作而不得不介入“钻石”站的工作。
2.OPS一1/“礼炮2”航天站的发射1973年4月3日莫斯科时问中午12点整,第一个“钻石”站即“载人轨道站1”OPS-1/“礼炮2”发射升空,最终进入了高度为214.8kmx259.1km、倾角为51.6o的初始轨道。
切洛梅在提出其第一个航天项目之后过了整整13年,终于将一个载人航天站射入了地球轨道,它也是第一个入轨的载人军事航天站。
切洛梅认为他所钟爱的航天站理应被苏联媒体称为“钻石”,他有这样的想法是可以谅解的。
然而,苏联的高级航天官员们(可能包括乌斯季诺夫在内)却坚决反对这样做。
切洛梅接到了明确的命令:必须在航天站上漆上“礼炮2”的名称。
这位精明的总设计师让他手下的工程师们将这个名字漆到航天站的外部整流罩上;一经整流罩在大气上层被抛掉,写在航天站上面的“钻石”字样便会清晰地显露出来。
当然了,苏联新闻媒体仍称之为“礼炮2”。
在航天站入轨后的头几天里,总运行与控制小组测试了姿态控制系统、生命保障系统和无线电通信系统,这些系统看起来全都工作正常。
到4月11日,航天站至少在4月4日和4月8日进行了两次较大的轨道修正,进入了261kmx296km 的新轨道。
在此期间,地面控制人员也打开了“玛瑙1”照相侦察系统及其ASh一34型相机。
与航天站的最后一次正常联络是在4月14日莫斯科时间中午12:30,此后航天站飞出了地面站的无线电“视野”。
4月15日,在“礼炮2”入轨后第13天正在第188圈轨道上飞行时,地面控制人员感觉到它发生了故障。
当航天站在4月15日莫斯科时间凌晨3:16又重新进入地面站的无线电“视野”时,地面站发现航天站上各重要系统的主要遥测信号全没了。
根据“技术保障”遥测信号得知,航天站主体内的压力已降低了一半;对航天站轨道参数的精确测量表明,其飞行路径略有偏离,好像被施加了某种推力似的。
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航天站似乎发生了某种灾难性的故障,从而排除了乘员组不久就会飞往该站的可能性。
4月28日,苏联塔斯社终于宣布,“礼炮2”在“检验了经过改进的各站载系统的设计并进行了太空试验后,业已完成了其飞行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塔斯社在该新闻稿中删去了它在以往的这类新闻稿中通常都使用的“成功”一词。
1973年4月29日,已同地面失去联络并在太空不断翻滚的“礼炮2”航天站终于从轨道上陨落,坠入新几内亚以东约3 O00km处的太平洋赤道海域。
这就是第一个“钻石”空间站,但出师不利卡拉斯的事故调查委员会得出结论:“钻石”站主发动机内有一道在制造时留下的裂痕,当发动机点火时,这道裂痕导致主壳体穿孔。
格里戈里耶夫和切洛梅在其1973年6月初上报给苏共中央的正式报告中写道:“在发动机压力系统中的压缩氮气瓶的涡轮泵的焊接处,发生了气体泄漏。
这一严重问题的影响导致低推力稳定发动机不停地工作,使其温度大大升高,这又导致无线电遥测系统过热和站内压力下降,同时也扰乱了起主要稳定作用的发动机的工作,致使航天站后来不断翻滚。
”第二个“钻石”航天站第一个“钻石”站的失败,促使苏联政府制定了新的“钻石”计划进度表。
显然,该站的发射时间预定在1973年后期。
然而,到1973年9月,有些分系统,主要是“玛瑙l”成像系统、全站的机电稳定系统以及水再生系统等,仍未交付。
此外,不断出现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联盟”渡运飞船。
这些问题比早先对降落伞系统的担心要严重得多。
米申在1973年6月22日写给切洛梅的一封信中,对利用7K—T型“联盟”飞船作为“钻石”航天站的渡运飞船一事表示了强烈的保留意见。
切洛梅决定重新回到1967年拟定“钻石”站技术指标时国防部所提出的原“战术技术要求”。
在原来的构想中,“钻石”将分两个阶段飞行:第一阶段带有其自身的返回舱,发射时乘员组坐在该舱内;第二阶段带有大型运输补给飞船。
切洛梅认为,赫鲁尼切夫工厂和他自己的菲利分局应将所有资源从对米申DOS的研制转向对带有返回舱的“钻石”站第一阶段的研制。
有些焦头烂额的切洛梅但是切洛梅的意见并未得到苏联政府的同意,因此,第二个“钻石”航天站在发射时不会携带它自己的返回舱。
在第二个“钻石”航天站发射之前,曾经以“宇宙656”的名义对7K-T型“联盟”渡运飞船进行了一次单独的自动飞行试验。
该飞船装有与“钻石”站对接的设备,它于5月27日起执行了短短两天的飞行任务。
这次成功的飞行为“钻石”站在1974年6月25日的第二次发射尝试铺平了道路,发射时“质子K”火箭将编号为0102的第二个“钻石”航天站射入了高约219kmx270km、倾角51.6度的初始轨道。
该航天站在入轨之后,立即被命名为“礼炮-3”。
在随后的几天里,地面控制人员指令该站进行了一系列轨道机动,最后一次机动是在7月1日。
礼炮-3空间站,也就是第二个钻石在“礼炮3”进行最后一次轨道修正后的第三天,即1974年7月3日莫斯科时21:51:08,航天员P·R·波波维奇上校和Y·P·阿尔秋欣中校工程师在累计推迟了将近3年后终于升空了。
“联盟14”飞船的初始轨道参数是高度195。
9kmx242。
7km,倾角51.62度。
在距航天站1000米时,航天员开始利用自动交会系统使“联盟”飞船向航天站逼近到不足100m,此后波波维奇通过手工方式进行了对接。
7月5日4:30,阿尔秋欣跟随波波维奇进入了“钻石”站,并开始启动站内各系统。
他们在站内的最初任务包括:调整站内温度,打开通风设备,确定站内墙壁上挂钩的位置以悬挂手提物品。
地面控制人员听见波波维奇称航天站为“美人”。
对切洛梅来说,这是一个无比重要的时刻,因为自从他首次提出这项苏联航天计划以来已经过去了长达15年之久。
他花费了如此漫长的时间,才使得航天员终于登上了他的航天站。
航天员的活动证明,“钻石”航天站的工作方式与民用DOS航天站截然不同。
例如,苏联宣称“礼炮3”是第一个始终指向地球的航天站,因此毫无疑问,其相机总是不断地对准各个军事设施。
据报道,在拜科努尔发射场部署有特定的目标,以试验航天员从太空观测地面细节的能力。
在飞行期间发布的所有官方通告,都强调了在站上进行了一些主要是民用性质的试验。
尽管苏联人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他们还是无法掩盖这次飞行任务的军事性质。
7月底,美国商业杂志《航空周刊与航天技术》报道说,“联盟14”乘员组从轨道上进行了军事侦察活动。
到1975年3月,该杂志正确无误地指出:“苏联正在搞两种航天站:一种用于军事侦察,另一种用于科学研究。
”据最新资料披露,乘员组的试验和观测计划十分复杂和艰巨。
他们的所有活动都安排得一分不差,这些活动包括观察、照相和数据传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