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权力结构
苏联模式评析
3、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 、
(三)文化方面,重视教育,但 文化方面,重视教育, 是在学术领域却是死水一潭。 是在学术领域却是死水一潭。
二、关于苏联模式的几点 思考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 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
1、这一模式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 、 一致之处。 一致之处。 2、苏联模式是建立人类历史上一个全新社 、 会形态的第一次完整尝试,出现失误, 会形态的第一次完整尝试,出现失误,形 成的模式不完善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成的模式不完善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苏联模式评析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苏联模式的经济特征是高度 集中
1、在所有制上排斥私有制,实行单一 在所有制上排斥私有制, 的公有制,确立了以国有制为主体, 的公有制,确立了以国有制为主体,集 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 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
.
宗法式经济 小商品生产 私人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3、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 独特模式, 独特模式,必然带有历史时代的特点和 民族特点, 民族特点,甚至带有领袖人物的个人印 记。
从客观因素看
(1)苏联模式产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 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然面临着许多非常 复杂的问题和困难。 复杂的问题和困难。 (2)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列强包围之中,单独 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列强包围之中, 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3)苏联模式也深受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传 统的影响。 统的影响。
(二)苏联政治体制的特征是高度 集权
1、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1)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2)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3)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 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
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政治机制
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政治机制【引言】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政治机制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当时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典范。
在这一制度下,苏联实行一党制、计划经济、集权统治,也面临着批判和反思。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政治机制。
【苏联的政治结构】苏联政治结构的核心是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
无产阶级通过代表大会(即苏维埃),实行政治主权。
而为了表达无产阶级利益,苏维埃授权党派在其内部操作并把党派的掌握权交给了布尔什维克党。
党派内部有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中央委员会是最高领导机构,政治局则是中央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
【斯大林的独裁】斯大林在苏联政治机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苏联共产党中,他是绝对权力的拥有者。
他发动了大清洗,在1930年代,许多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和相关人物被捕、审判、流放或处决。
斯大林日益集中权力,使苏联的政治机器更加缺乏民主性。
【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建立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一体制中,政府颁布五年计划,规定了所有工业、农业和生产活动。
在五年计划的框架内,工厂和企业必须遵循中央计划指示进行生产。
也就是说,生产的方向和规模都由中央政府掌控,多少、什么、在何时生产,这些细节都由国家规划决定。
【元首制度】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也采取了一些大国帝国主义的政治制度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个人独揽权力成为可能。
例如,苏联建立了元首主导的国家领导机构,并将斯大林视为领袖、最高决策者和人民代表。
斯大林从20世纪30年代到1953年去世期间,拥有无限制的、绝对的权力,他对金融、经济、军事以及外交政策都有最终决策权。
【结语】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政治机制的特点是集权和独裁。
斯大林的尺度是整个政治机器的尺度。
苏联在建立统一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这一过程中党和政府的权力集中和个人领袖的崇拜,也成为斯大林式集权的弊端。
今天的苏联已不复存在,但其政治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仍有必要用于推动当前和未来的社会政治体制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化宽容和文化自由。
2、思想教育 中国既要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又要关
心和照顾个人利益。
苏联强调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 主义教育,忽视个人利益,混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界限,坚持
二、统一性:科学社会主义(相同之处)
第一,两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二,两者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方面是相同的。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都坚持无产阶级
专政。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都坚持生产资料公有 制、实行按劳分配。
总结
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模式,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从中国模式 和苏联模式的比较研究中,认识苏联模式是怎样从成功走向失败, 中国是怎样从学习苏联模式到突破苏联模式而形成自己的模式, 实现纵向突破和横向超越。 中国模式取得巨大成功,但并不十全十美,需要在深化改革中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突破,前 者与后者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 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苏联模式社 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 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正确 认识、科学分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就要把它放在世界历史进程 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要用唯物史观来科学评价,要 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比较
第二组 组员:张宇刚、陈晓宁、林薇、 王彦容、王昕彤、陈达瑞
一、多样性:国情与实践的差异(不同之处) ※1、政治 ※2、经济 ※3、文化 ※4、外交 ※5、党的建设
苏联宪法1936年版
第一章社会结构[1]第一条维埃社会主义国联盟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联的政治基础,是由于推翻地主和资本家的政权并争得无产阶级专政,而成长和巩固起来的劳动者代表维埃。
第三条联的一切权力属于城乡劳动者,由各级劳动者代表维埃实现之。
第四条联的经济基础,是由于消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废除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消灭人对人的剥削,而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
第五条联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有两种形式:国家所有制(全民的财产);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各个集体农庄的和各个合作社的财产)。
第六条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工厂、矿井、矿山、铁路运输、水上和空中运输、银行、邮电、国家所建立的大型农业企业(国营农场、机器拖拉机站等等),城市和工业区的公用企业和主要住宅,都是国家的财产,即全民的财产。
第七条集体农庄与合作社的公有企业及其牲畜和工具,集体农庄与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集体农庄与合作社的公有建筑物,都是集体农庄与合作社的社会主义公有财产。
集体农庄每一农户,依照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规定,除从集体农庄的公有经济中获得主要收入外,还可以拥有小块园地,供个人使用;并拥有此园地上的副业、住宅、食用牲畜、家禽和小农具,作为个人财产。
第八条集体农庄占用的土地归该集体农庄无代价和无限期地使用,即永久使用。
第九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是联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同时,法律容许自力经营而不剥削他人劳动的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小私有经济。
第十条公民的劳动收入和储蓄、住宅和家庭副业、家常用具和必需品、个人消费品和舒适设备品的个人所有权,以及公民个人财产的继承权,都受法律保护。
第十一条联的经济生活由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决定并受其指导,以便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水平,巩固联的独立和加强联的国防力量。
第十二条根据“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劳动是联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尽的义务和光荣的事情。
在联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
苏联的政治管理制度是什么
苏联的政治管理制度是什么苏联政治管理制度是指在苏联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下,对国家政治事务的管理和控制机制。
苏联政治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共产党的领导和专政,其特点是党和国家、党内和国家机构之间高度的统一和一体化。
苏联政治管理制度历经不同的阶段和变革,包括布尔什维克革命及其建国初期、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解体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特殊的政治管理制度。
布尔什维克革命及其建国初期苏联政治管理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
在这次革命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将党的领导和专政确立为苏联政治管理制度的核心。
在苏俄建国初期,党和国家的机构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治管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政治委员会和苏维埃等形式进行。
布尔什维克党在政权夺取后,迅速建立了党和国家的机构,例如中央执行委员会、最高苏维埃和政治局等,这些机构相互关联、相互支持,构成了苏联政治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
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时期是苏联政治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阶段。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逐渐形成了一套集中一元化的政治管理制度,斯大林在政治上建立起了个人威权主义的统治方式。
在斯大林时期,党的领导和专政更加集中化,党对国家机构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控制更加严格,党的一元化领导和专政成为政治管理的核心。
斯大林通过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改革,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推行了集体化和工业化等政策,对国家政治事务进行了全面的管理和控制。
斯大林时期加强了对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国家机构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了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政治局扩大会议等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国家机构则有最高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等机构。
这些机构之间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内部关系,构成了一个高度集中一元化的政治管理制度。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政治管理制度的变革阶段。
苏联社会结构转型的社会学分析_阶级分层与阶层分层
关于苏联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国外学界有一个倾向性的认识,即苏联社会变革属于20世纪后期波及南欧、拉美、东亚等后现代化国家民主化进程的一部分,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按照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模式来转型。
但是,苏联社会转型的过程及原因要比前面的国家或地区复杂得多。
国内学界对苏联剧变在认识上有一个过程,剧变之初,政策界、学界主要从如何防止演变及总结执政教训等着眼,后来认识到苏联社会变迁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转型,有其发生和演变的机理,研究角度逐渐向综合学科和多维视野过渡。
本文运用社会学理论,从社会结构转型的角度来阐述苏联社会转型的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从而在宏观的结构层次上再现苏联社会转型与东亚、拉美等国转型的内在关联性及外在相似性,试图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把苏联社会转型的独特之路展现出来。
一、苏联社会转型的原因、观点及方法关于苏联剧变的认识,西方的主流解释大致有二:一是苏联经济体制缺乏生机,计划经济效率不高,唯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才是可行的。
[1](p.496)二是进行自由化改革,给了人们打破旧体制的机会。
下层群众通过选举、游行等行动和平瓦解了现行体制。
[2]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共产党精英在把资本主义引入苏联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苏联体制在不可避免地崩溃,而精英们别无选择,只能引导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
[3](pp.7、37)此论点颇得俄罗斯学者的认同。
西方学者对苏联垮台的解释多少带有西方模式色彩以及向西方民主转型的理论预设。
国内学界在苏联垮台问题上更是见仁见智,诸如“葬送说”、“和平演变说”、“民族矛盾说”、“上层自决说”、“经济停滞说”、“斯大林模式说”、“错误路线说”等有十多种。
[4]其中“和平演变说”比较流行。
经济学界的争论主要集中于“渐进转型”和“激进转型”方面,激进式改革又与私有化的改革路线,渐进式改革又与社会主义道路联系起来。
[5]当然也有人反对这种联系。
[6]还有人指出经济转型只是宪政转型的一部分,不能以中国的所谓“渐进”转型业绩去论证俄罗斯“激进”转型的失败,对转型成效的认定要考虑多重因素。
苏联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崩溃———从权力视角透视苏联解体的原因(最终版)
苏联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崩溃——从权力视角透视苏联解体的原因权力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它能使社会有秩序地向前演进。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权力的运行,就会出现混乱、动荡,甚至会自行毁灭;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自由,权力将被滥用,甚至会出现专制和暴政。
因此,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合法权力的权威,但又必须使权力得到必要的监控。
1、权力的定义什么是权力?权力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可是每一个理智健全的人又都能感受到权力的存在。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世界各国的理论界对权力概念都有过不同的表述,是个争议颇多的问题。
归纳起来,在这里只介绍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权力是“指它的保持者在任何基础上强使其他个人屈从或服从于自己的意愿的能力。
”第二种观点认为:权力是“在个人或集团的双方或多方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或价值冲突的形势下执行强制性的控制。
”第三种观点认为:权力是“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一个人或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
”第四种观点认为:权力是“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或代表组织的意志支配和控制他人的力量。
2、权力的特性权力的特性是由它的社会性决定的,可概括为以下七种:2.1相互依赖性。
权力是一种关系,是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之间的关系。
没有权力客体,权力主体就失去了权力作用的对象,也就失去了权力,从而不成其为主体;同样,没有权力主体也就没有权力客体。
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权力主体依赖于权力客体实现自己的目的,权力客体也依赖于权力主体,不对称的依赖导致服从,导致权力的产生。
2.2运行性。
运行性或动态性是权力的本质特性之一。
权力幂是静止的,雨是运动着的。
(1)任何权力发生作用时都有一定的指向,即将权力的目的指向一定的对象,并在主体与对象之间形成一条权力运行的轨道,权力指向与权力运行的方式相结合,充实和加强权力运行的轨道(2)权力在运行中会出现时间上的滞迟或中断现象,需要不断地补充能量,补充能量的过程是推动权力继续运作的过程。
苏联宪法1936年版
第一章社会结构[1]第一条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苏联的政治基础,是由于推翻地主和资本家的政权并争得无产阶级专政,而成长和巩固起来的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第三条苏联的一切权力属于城乡劳动者,由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实现之。
第四条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由于消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废除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消灭人对人的剥削,而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
第五条苏联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有两种形式:国家所有制(全民的财产);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各个集体农庄的和各个合作社的财产)。
第六条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工厂、矿井、矿山、铁路运输、水上和空中运输、银行、邮电、国家所建立的大型农业企业(国营农场、机器拖拉机站等等),城市和工业区的公用企业和主要住宅,都是国家的财产,即全民的财产。
第七条集体农庄与合作社的公有企业及其牲畜和工具,集体农庄与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集体农庄与合作社的公有建筑物,都是集体农庄与合作社的社会主义公有财产。
集体农庄内每一农户,依照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规定,除从集体农庄的公有经济中获得主要收入外,还可以拥有小块园地,供个人使用;并拥有此园地上的副业、住宅、食用牲畜、家禽和小农具,作为个人财产。
第八条集体农庄占用的土地归该集体农庄无代价和无限期地使用,即永久使用。
第九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是苏联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同时,法律容许自力经营而不剥削他人劳动的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小私有经济。
第十条公民的劳动收入和储蓄、住宅和家庭副业、家常用具和必需品、个人消费品和舒适设备品的个人所有权,以及公民个人财产的继承权,都受法律保护。
第十一条苏联的经济生活由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决定并受其指导,以便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水平,巩固苏联的独立和加强苏联的国防力量。
第十二条根据“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劳动是苏联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尽的义务和光荣的事情。
苏联宪法1936年版
第一章社会结构[1]第一条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苏联的政治基础,是由于推翻地主和资本家的政权并争得无产阶级专政,而成长和巩固起来的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第三条苏联的一切权力属于城乡劳动者,由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实现之。
第四条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由于消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废除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消灭人对人的剥削,而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
第五条苏联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有两种形式:国家所有制(全民的财产);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各个集体农庄的和各个合作社的财产)。
第六条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工厂、矿井、矿山、铁路运输、水上和空中运输、银行、邮电、国家所建立的大型农业企业(国营农场、机器拖拉机站等等),城市和工业区的公用企业和主要住宅,都是国家的财产,即全民的财产。
第七条集体农庄与合作社的公有企业及其牲畜和工具,集体农庄与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集体农庄与合作社的公有建筑物,都是集体农庄与合作社的社会主义公有财产。
集体农庄内每一农户,依照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规定,除从集体农庄的公有经济中获得主要收入外,还可以拥有小块园地,供个人使用;并拥有此园地上的副业、住宅、食用牲畜、家禽和小农具,作为个人财产。
第八条集体农庄占用的土地归该集体农庄无代价和无限期地使用,即永久使用。
第九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是苏联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同时,法律容许自力经营而不剥削他人劳动的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小私有经济。
第十条公民的劳动收入和储蓄、住宅和家庭副业、家常用具和必需品、个人消费品和舒适设备品的个人所有权,以及公民个人财产的继承权,都受法律保护。
第十一条苏联的经济生活由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决定并受其指导,以便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水平,巩固苏联的独立和加强苏联的国防力量。
第十二条根据“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劳动是苏联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尽的义务和光荣的事情。
苏联的体制
苏联的体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联邦制国家。
它是十月革命后于1922年底成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制度一直是苏联(苏俄)的根本政治制度;苏联共产党〔俄国共产党(布)〕是唯一的政党,是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
1988年12月以后,苏联多次修改宪法,其政治体制不断变化,直至1991年底苏联解体。
1917年11月~1988年12月的政治制度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人民在В.И.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政权,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胜利的当天即召开了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从此,苏维埃成为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
1917年11月~1918年 3月,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1918年 1月25日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
同年7月10日,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根本法)》(简称苏俄宪法),确立了以苏维埃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1922年12月30日,苏联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联盟条约》和《联盟成立宣言》,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4年 1月31日,苏联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简称苏联宪法),确认苏联为统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的联盟国家。
1934年苏联宣布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统治地位。
1936年12月5日苏联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宪法,进一步完善了苏维埃制度。
1977年10月 7日第九届最高苏维埃第七次非常会议通过苏联宪法。
该宪法继承前三部苏联宪法的思想和原则,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苏联政治体制改革
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失败与苏联解体国际政治1341 1320913112 江纬东对于苏联政治体制改革,苏共领导人一刻也没停息过,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历届领导人都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制存在的问题。
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问题,从而积重难返。
权力不断的向领导层集中,即便个别领导人进行了努力,可还是不能挽回改革的失败而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应当承认,苏共高度集中体制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惯性,也曾发挥过重大作用。
但苏共这种包括高度集中的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干部任命制在内的政治体制,未能适应时代的转换和改革的要求,在内部运行机制上出现了结构性危机,形成一种体制性障碍。
苏联政治体制是产生官僚特权阶层的根源, 而官僚特权阶层的壮大,又直接影响到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
前苏联的解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由于政治体制僵化,党员干部缺乏监督,从而引起党内比较严重的腐败现象,使党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前苏共一些领导人对腐败现象缺乏清醒的认识,习惯地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腐败现象就会被制度的优越性所战胜,甚至把腐败的产生简单地归结为“封建余毒”,没有从现实出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使腐败现象日益猖獗,直至发展到丧失执政党的地位,同时,这一体制也使一些品德不高, 动机不纯的人混入党内。
他们入党不是为了服务于人民, 而是为自身捞取大量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在“ 8·19”事件之前,苏共各级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被官僚特权阶层、腐败分子所控制,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许多地方已经荡然无存。
苏联剧变后几年的私有化改革证明,最大的赢家并不是黑市倒爷,甚至也不是持不同政见者,而是过去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成员,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今天俄罗斯的新显贵。
俄罗斯科学院社会所的调查表明,截至1995年,在新政府中有75%的人是原苏联的党政干部,他们曾是苏共、共青团、苏维埃等机关的高级领导人;82%的地方领导人和61%的大工商业家来自原苏联的官僚机构。
苏联解体过程和原因解读
苏 联 国 徽
苏联国旗
2.斯大林时期——集权时代
1924年1月,列宁逝 世,斯大林获得最高权 力。苏联进入斯大林时 期。 斯大林在担任苏联 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期间,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反法西斯战争中, 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中,都有过杰出的贡 献,立下不朽的功勋。 但是,随着苏联社会主 义建设的胜利和他个人 威望的提高,他忘记了 列宁对他的批评,过高 地估计自己,欣赏个人 崇拜,因此也曾犯了一 些严重的错误。
官僚特权
“钱袋”,其数额不等,使权贵们的收入高达社会平均水平的四倍。
(二)特殊供给。各级党政机关均设有内部供销点,政府根据官职大小、
地位高低发给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持有者能够买到稀缺商品。
(三)特殊住房。许多风景名胜避暑胜地,都有大小官员的别墅。 (四)特殊服务。享有特殊的医疗服务,病房护理周全,伙食好,医疗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全面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革命形势迅速趋于成熟。191 7年2月,俄 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但出现了资产阶级临 时政府和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4月,列宁从国外回国,发 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布 尔什维克党决定提前于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举行武装起义。从11月6日夜 到7日晨,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水兵,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迅速占 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桥梁、火车站、邮电局、国家银行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 地; 11月7-16日,苏维埃政权在莫斯科、确立。1917年11月-19 18年2-3月,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 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正式成立。国庆日为每年的11月7日。
斯大林与苏联联邦制的兴衰成败
斯大林与苏联联邦制的兴衰成败杨玲[内容提要] 十月革命前,列宁和斯大林都反对联邦制,主张单一制国家结构;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列宁和斯大林转而倡导联邦制,斯大林直接负责联盟国家的创建。
但随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实行了高度集权的单一制国家结构,联邦制形同虚设,宪法赋予各共和国的权利没有落实。
造成联邦制变形的原因很多,有认识上的误区,也有大帝俄意识的原因,还有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等因素。
所有这些,弱化了各共和国的权利,使联邦制有名无实。
[关键词] 斯大林联邦制高度集权[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8)03-0164-05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并不少见。
美国、瑞士、德国实行联邦制,很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获得了长期的社会稳定。
苏联也是联邦制国家,但却没有因此迎来长期的社会稳定,相反,恰恰是联邦制成了该国解体的导火索。
是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有问题,还是苏联的联邦制实践出现偏差?搞清这一问题,对于深入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
一、联邦制:是初衷还是无奈的选择十月革命前,斯大林和列宁都反对在俄国实行联邦制。
列宁认为,统一集中的大国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无产阶级的团结,这样的大国是从中世纪的分散状态走向将来全世界社会主义统一的巨大历史步骤。
他曾说过无条件地拥护民主集中制,反对联邦制。
斯大林与列宁的观点一致。
1917年3月,斯大林在《反对联邦制》一文中指出:“力求在俄国实行联邦制是不合理的,因为实际生活本身已经注定联邦制必然要消失。
”“联邦制在俄国不会解决而且不能解决民族问题,它只能用唐吉诃德式的挣扎来扭转历史车轮,把民族问题弄得错综复杂起来。
”“不彻底的过渡形式——联邦制,不会满足而且不能满足民族的要求。
”[1]然而,俄国形势的变化,使列宁和斯大林被迫改变了初衷。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使那些被沙皇侵占和压迫的边疆地区民族获得了独立的机会。
苏联企业管理制度
苏联企业管理制度苏联企业管理制度是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管理制度是由国家制定和管理的,以实现国家的经济计划和指导为主要任务,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为根本目的。
一、苏联企业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1. 企业的公有制。
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是属于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由国家或集体管理。
企业的盈利归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都是为了国家或集体的利益。
2. 经济计划为基础。
苏联企业管理制度以国家计划和指导为基础,企业要按照国家经济计划的要求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
国家对企业的生产计划、销售计划、投资计划等都进行指导和监督。
3. 中央与地方的管理结合。
苏联企业管理制度是中央指导和地方管理相结合的,中央督导和下达指令,地方具体实施和落实。
中央对全国的经济计划进行统一安排和协调,地方根据中央的指导,组织和管理地方企业。
4. 独立核算和责任制。
苏联企业独立核算,经济自负责任,自负盈亏,经济效益作为考核企业管理和领导者绩效的主要指标。
企业自负盈亏的制度激发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5. 集中领导和分权管理。
苏联企业管理制度具有集中领导和分权管理相结合的特点。
企业管理者要服从国家的指导和领导,同时也要授权企业内部的管理者,通过分权管理,激发他们的管理激情和创造力。
6. 工人的参与和民主管理。
苏联企业管理制度重视工人的参与和民主管理,工人代表大会和组织委员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方针和政策,监督和评价企业的管理者。
二、苏联企业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苏联企业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包括中央机关、地方机关和企业。
1. 中央机关是国家对企业的最高管理机构,由最高苏联经济委员会和经济部门负责,负责对全国的经济计划和指导。
2. 地方机关是地方对企业的管理机构,由地方苏维埃和地方经济机构负责,负责对地方企业的计划和管理。
3. 企业是生产和经营单位,由厂长和党委书记领导,管理者包括生产、经营、财务、物资等各部门,公安、文化、宣传等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工会和农民代表。
(完整word版)1936年苏联宪法
1936年苏联宪法[日期:2006-04-12]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根本法)(一九三六年非常第八次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第一章社会结构第一条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苏联的政治基础,是由于推翻地主和资本家的政权并争得无产阶级专政,而成长和巩固起来和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第三条苏联的一切权力属于城乡劳动者,由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实现之。
第四条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由于消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废除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消灭人对人的剥削,而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工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
第五条苏联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有两种形式:国家所有制(全民的财产);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各个集体农庄的和各个合作社的财产)。
第六条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工厂、矿井、矿山、铁路运输、水上和空中运输、银行、邮电、国家所建立的大型农业企业(国营农场、杨器拖拉机站等等),城市和工业区的公用企业和主要住宅,都是国家的财产,即全民的财产。
第七条集体农庄与合作社的公有企业及其牲畜和工具,集体农庄与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集体农庄与合作社的公有建筑物,都是集体农庄与合作社的社会主义公有财产。
集体农庄内每一农户,依照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规定,除从集体农庄的公有经济中获得主要收入外,还可以拥有小块园地,供个人使用;并拥有此园地上的副业、住宅、食用牲畜、家禽和小农具,作为个人财产。
第八条集体农庄占用的土地归该集体农庄无代价和无限期地使用,即永久使用。
第九条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是苏联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同时,法律容许自力经营而不剥削他人劳动的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小私有经济。
第十条公民的劳动收入和储蓄、住宅和家庭副业、家常用具和必需品、个人消费品和舒适设备品的个人所有权,以及公民个人财产的继承权,都受法律保护。
第十一条苏联的经济生活由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决定并受其指导,以便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水平,巩固苏联的独立和加强苏联的国防力量。
列宁时期苏联的政治体制
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列 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 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 列宁又开始了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 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 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了“变帝国 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 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 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列宁立即返回俄国, 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 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苏维埃的国家机构仍是从沙皇制度继承下来 的,不过稍微涂了一点苏维埃色彩罢了。” 革命只能是对传统体制进行漫长的改造过程。
俄国传统体制的主要特征——“军事封建帝国 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经济政治体制 特殊的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混合体
在这个体制中党政不分和缺乏权力监督机制是 其弊端。列宁在晚年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提出 了积极的改革措施。可是由于列宁的过早逝世, 这些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可是由于列宁 的过早逝世,这些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但 是列宁晚年改革政治体制的思想对我国现在的 政治体制改革仍有指导意义。
谢谢! Thanks! Спасибо ! 감사합니다!
第二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产生于1917年11月8 日(儒略历10月26日),其中布尔什维克62人, 左派社会革命党30人孟,、什维克国际主义6 人,乌克兰社会主义党3人,社会革命党最高 纲领派1人。 但是,第一届人民委员会由11个委员部,15名 委员组成,全是布尔什维克——“清一色的布 尔什维克政府”。
苏联政治制度
苏联政治制度
苏联政治制度是总统制兼联邦制。
它将国家权力分散到权威的宪法机构和联邦成员共和国(超过15个)之间。
按照这种政治结构,最高领导人是苏联总统,由全体苏联公民通过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超级总统可从各行政部门中任命政府高官,包括总理和内阁成员。
他们的职能是按照联邦政府的政策执行政府的行动。
假如联邦政府更改宪法或立法,超级总统必须批准才能让该改变生效。
国家权力是由联邦和它的成员国共同拥有,因此,任何重大改革都必须经过所有联邦及每个联邦成员国的批准方能成为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