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性权力视角看美国霸权衰落与多哈回合困境_屠新泉

合集下载

屠新泉,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

屠新泉,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

屠新泉,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73年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招投标与政府采购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电话(传真):(8610)64495037电子邮箱:*****************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楼501室教育背景2001.9 ——2004.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博士1998.9 ——2001.6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硕士1992.9 ——1996.7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学士工作经历2015.1至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2011.12-2014.1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招投标与政府采购研究中心副主任2008.6-2011.1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教授、副院长2001.2 -2008.6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助理、助理研究员1996.8—2001.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海外经历2014.7—2014.9 德国国际和安全事务研究院(SWP),访问学者2011.6-2011.9 WTO秘书处,访问学者2011.3-2011.4 美国Indiana University, 访问学者2009.7-2009.8 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访问学者2006.4-2007.4 美国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AIS, 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中美经贸关系承担课程美国贸易政策与中美经贸关系,世界贸易组织概论研究成果专著1.中国在WTO中的定位、作用和策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论文1.WTO20年:未来趋势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国际贸易》,2015.82.从结构性权力视角看美国霸权衰落与多哈回合困境,《现代国际关系》,2015.83.信息技术协定扩围带来的契机,《瞭望》,2015.8.34.WTO保护期到限是好事,《环球时报》,2015.6.195.China's developing country identity-challenges and future prospects,in Carla Freeman(ed), Handbook on China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Cheltenham: Edward Edgar,20156.中国外贸正迈入质变大门,《华夏时报》,2015.6.87.环境产品谈判现状与中国谈判策略,《国际经贸探索》,2015.48.国有企业相关国际规则的新发展及中国对策,《亚太经济》,2015.49.Sun Zhenyu and Tu Xinquan, TTIP and its impact for China, in Sat Akman, Simon Evenett and Patrick Low(eds), Catalyst? TTIP’s impact on the rest. London: CEPR Press, 201510.确定政府采购制度的边界是我国加入GPA谈判的关键,《中国政府采购》,2014.3 11.中国资源贸易战略再平衡的起点,《瞭望》,2014.412.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新选项:TISA谈判的现状及其与中国的关系,《国际贸易》,2014.4 13.应对稀土争端应回归保护资源和环境初衷,《环球》,2014.414.中国外贸要争主导权,《光明日报》,2014.7.315.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谈判及中国的战略选择,《国际贸易》,2013.7 16.从开放倒逼到改革促动,人民日报,2013.12.1217.世贸组织亟待突破,人民日报,2013.5.1618.上海自贸区肩负更高国家使命,上海证券报,2013.9.619.负面清单事关开放大文章,上海证券报,2013.12.2720.China’s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Doha Round negotiations, in Ka Zeng and Wei Liang (eds), China and Global Trade Governance, London: Routledge, 2013.21.The Green Economy in the G-20, Post-Mexico: Implications for China. SAIIA Occasional Paper No 162, November 2013.22.政府采购市场自由化的新趋势与我国加入GPA谈判,《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5 23.China’s GPA negotiations: what are they really about?, in Scott Kennedy and Shuaihua Cheng (eds), The growing role of Chinese in global governance. Geneva: ICTSD, 2012. 24.How Should China Respond to the TPP?, in Paul Davidson (ed), Trading Arrangements in the Pacific Rim: ASEAN and APEC. Thomson Reuters/Thomson West. 2012./trading-arrangements-in-pacific-rim-asean-apec/183242/305730 17/productdetail.25.The knock-on effect of china’s changing role in world trade, in John Kirton(ed), BRICS New Delhi Summit 2012. London: Newsdesk Media Group, 2012.26.Liberalising trade: mapping the way ahead. In The G20 Mexico Summit 2012: T h e Quest for Growth and Stability. Edited by John Kirton and Madeline Koch. London:Newsdesk Media Group and the G20 Research Group, 2012.27.The revival of industrial policy: how should the WTO address it? In The Future and the WTO: 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s: A Collection of Short Essays. Edited by R icard o Meléndez-Ortiz, Christophe Bellmann and Miguel Rodriguez Mendoza. Geneva: ICTSD, 2012.28.China’s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Doha Round,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2012, San Diego, CA, April, 2012.29.新GPA:政府采购国际化的新指针,《中国政府采购》,2012.230.Organizational Aspects of China's GPA Accession Negotia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Indiana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Politics & Business, Working Paper #6,October 201131.中国入世十年的收获,《领导之友》,2011.12.32.多哈回合十年与中国定位,《国际商报》,2011.12.1033.WTO争端解决机制助中国改变一味防守局面,《京华时报》,2011.12.634.多哈回合十年中的中国因素,施建军主编:《中国融入世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纪念中国入世十年学术研究论文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1235.我国加入GPA谈判的政策建议,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2011.1136.我国加入GPA 谈判的焦点问题分析,《中国政府采购》,2011.937.美韩FTA对中国出口的贸易替代效应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1.938.台湾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的背景、过程及影响,《台湾研究集刊》,2011.10 39.印第安纳购买本州货政策解析,《中国政府采购报》,2011.9.640.韩国政府采购自由化的进程、效果与启示,《亚太经济》,2010.541.ECFA开启两岸经济合作新时代,《领导之友》,2010.1042.多哈回合这九年,《国际商报》,2010年12月11日43.多哈回合谈判亟待推进,《人民日报》,2010年12月7日44.G20首尔峰会展现新兴国家能力,《光明日报》,2010年11月5日45.多哈回合美国无权指责中国,《国际商报》,2010年8月20日46.购买国货政策在国际上普遍存在,《中国财经报》,2010年1月27日47.China’s role in a world in crisis, in John Kirton(ed), G8.G20: the 2010 Canadian Summits, London: Newsdesk Communications, 2010.48.崔凡、樊瑛、屠新泉,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549.陈利强、屠新泉,美国对华实施“双轨制反补贴措施”问题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0.2 50.China: revisionist rather than revolutionist, in John Kirton and Madeline Koch(eds), The G20 Pittsburgh Summit 2009,London: Newsdesk Media Group, 200951.日本参与《政府采购协议》的经验与启示,《国际经济合作》,2009.1052.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的又一创新,《国际贸易》,2009.753.美国政府采购国际化的过程、现状与启示,《亚太经济》,2009.1054.安全-人权-利益: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优先目标的变迁,《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155.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新较量,《国际贸易》,2007.1156.党派政治与美国贸易政策的变迁,《美国研究》,2007.457.中国加入WTO以来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世界经济研究》,2007.1158.WTO为网络赌博撑腰?安提瓜和巴布达诉美国影响跨境赌博案评析,《WTO动态与研究》,2007.459.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原因及特点,《国际经济合作》,2006.360.服务贸易争端第一案,人大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6.461.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有效举措,《人民日报》,2005年9月12日62.张汉林,屠新泉,WTO第一个十年:成就与问题共存,《国际贸易》,2005.1263.China’s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WTO, in Kevin H. Zhang(ed.), China as World Factory, Routledge of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664.市场经济地位:一个被放大的问题,《国际经济评论》,2005.365.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与权力并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66.GATT/WTO中的美国:建设者与破坏者的双重角色,《世界经济研究》,2004.1267.反倾销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抑制还是鼓励?,《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8月68.入世与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业的发展,《国际贸易问题》,2001.769.我国实行服务贸易出口零税率的政策探讨,《国际商务》,2001.5合著1.WTO主要成员贸易政策体系与对策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WTO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3.WTO与中国经济未来丛书(工业卷),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124.WTO与农产品贸易争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5.世界贸易组织发展报告2014,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译著1.《世界贸易报告2012》,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32.《世界贸易报告2011》,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3.《世界贸易报告2010》,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14.《世界贸易报告2009》,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5.《世界贸易报告2008》,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6.《世界贸易报告2007》,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主持研究课题1.中美经贸关系中的国有企业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42.我国加入GPA谈判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13.加入GPA与我国服务业发展,商务部委托课题,20114.G20与全球经济治理新机制:中国的定位、作用和策略,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05.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贸易体制理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086.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0087.服务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04媒体访问CCTV-2,CCTV-9,新华社,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云南电视台,Bloomberg,Reuters,Financial Times,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财经,环球时报,经济参考报,国际商报TU Xinquan, Professor, Dean, China Institute for WTO Studie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Telephone/Fax: 8610-6449-5037Email:*****************Address:Room 501, Boxue Building, No.10, Huixin Dongjie,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29, ChinaEDUCATION:Ph.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 of Int’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2004Master i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 of Int’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2001Bachelor of Arts in Library Science, Peking University, 1996POSITIONS:Professor and Deputy Dean, China Institute for WTO Studie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2015-presentProfessor and Dean, China Institute for WTO Studie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2011-2014Associate Professor, Associate Director, China Institute for WTO Studies, University of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2008-2011Assistant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Int’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2003-2007Visiting Fellow, Germa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nd Security Affairs (SWP), 2014.7-9Visiting Scholar, WTO Secretariat, 2011.6-9Visiting Scholar, Indiana University, 2011.4Visiting Fellow, 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2009.7-8Visiting Scholar,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006.4-2007.4RESEARCH FIELDS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U.S. Trade Policy and Sino-U.S. Trade Relations; Chinese Economy and Foreign Trade Policy;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overnment ProcurementCOURSES AND WORKSHOPS TAUGHT:•U.S. Trade Policy and Sino-U.S. Trade Relations•The WTO and ChinaPUBLICATIONSBooks1. China’s position, role and strategy in the WTO. Beijing: The Press of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Aug. 2005.Papers in English1.China's developing country identity-challenges and future prospects,in Carla Freeman(ed),Handbook on China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Cheltenham: Edward Edgar, 20152.Sun Zhenyu and Tu Xinquan, TTIP and its impact for China, in Sat Akman, Simon Evenett andPatrick Low(eds), Catalyst? TTIP’s impact on the rest. London: CEPR Press, 20153.China’s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Doha Round negotiations, in Ka Zeng and Wei Liang (eds), Chinaand Global Trade Governance, London: Routledge, 2013.4.The Green Economy in the G-20, Post-Mexico: Implications for China. SAIIA Occasional PaperNo 162, November 2013.5.China’s GPA negotiations: what are they really about?, in Scott Kennedy and Shuaihua Cheng(eds), The growing role of Chinese in global governance. Geneva: ICTSD, 2012.6.How Should China Respond to the TPP?, in Paul Davidson (ed), Trading Arrangements in thePacific Rim: ASEAN and APEC. Thomson Reuters/Thomson West. 2012./trading-arrangements-in-pacific-rim-asean-apec/183242/30573017/productdetail.7.The knock-on effect of china’s changing role in world trade, in John Kirton(ed), BRICS NewDelhi Summit 2012. London: Newsdesk Media Group, 2012.8.Liberalising trade: mapping the way ahead. In The G20 Mexico Summit 2012: T h e Ques t forGrowth and Stability. Edited by John Kirton and Madeline Koch. London: Newsdesk MediaGroup and the G20 Research Group, 2012.9.The revival of industrial policy: how should the WTO address it? In The Future and the WTO:-Ortiz, Confronting the Challenges: A Collection of Short Essays. Edited by R icard o Me lén d ez Christophe Bellmann and Miguel Rodriguez Mendoza. Geneva: ICTSD, 2012.anizational Aspects of China's GPA Accession Negotia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ndiana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Politics & Business, Working Paper #6, October 201111.China’s role in a world in crisis, in John Kirton(ed), G8.G20: the 2010 Canadian Summits,London: Newsdesk Communications, 2010.12.China: revisionist rather than revolutionist, in John Kirton and Madeline Koch(eds), The G20Pittsburgh Summit 2009,London: Newsdesk Media Group, 200913.“China’s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WTO”, in Kevin H. Zhang(ed.), China as the World Factory,Routledge of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6Papers in Chinese1.Environmental goods negoti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Trade Research, No.3(2015)2.New developments of international rules relating to SOEs and their impact on China’s SOEs,Asia-Pacific Economic Review, No.2(2015)3.The Key to China’s GPA negotiation is determining the boundary of government procurement,China Government Procurement, No.3(2014)4.TISA negotiations and China’s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Intertrade, No.4(2014)5.TTIP negotiations and China’s strategy. Intertrade, No.7(2013)6. A big shift in China’s opening up strategy. The People’s Daily, 2013.12.127.The WTO in need of a big breakthrough. The People’s Daily, 2013.5.168.New tendenci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nd China’s GPA accession,Journal of China National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No.(5)2012.9.Trade substitution effect of KORUS FTA on China’s exports, World Economy Study, No.11(2011)10.Taiwan’s accession to the GPA: background, process, and implications. Taiwan ResearchQuarterly, No.2(2011).11.The Doha Round is in need of new pushes, The People’s Daily, 2010.12.712.The process and results of Korea’s government procurement liberalization. Asia Pacific EconomicReview, No.5(2010)13.Understanding modern trade the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No.5(2010)14.A Study on Issue of U.S. Bipartite System of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against China,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Trade, No.2(2010).ments on Section 727 of U.S. 2009 Omnibus Appropriations Act, Intertrade, No.5(2009)16.Japanese accession to the GPA and its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No.10(2009)17.Liberalization of US government procurement: process, current situation and implications. AsiaPacific Economic Review, No.5(2009).18.Security, human rights, and economic interests: the changing priority of U.S. trade policy towardChina, Forum of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No.1(2008)19.Partisan polit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U.S. trade policy, American Studies Quarterly, No.4(2007)20.Countervailing Duty: a new weapon of U.S. against China on the currency issue, Intertrade,No.11(2007)21.U.S. trade policy toward China since its accession to the WTO, World Economy Study,No.11(2007)ments on the gambling disput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ntigua and Barbuda, WTOFocus, No.7(2007)23.India’s antidumping against China: situation,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ternational EconomicCooperation, No.3(2006)24.The First dispute case of trade in services, WTO Focus, No.12(2005)25.The staggering Doha Rou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aily, July 12, 2005.26.Is the market economy treatment so vital for China?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No.3(2005).27.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rule-oriented or power-oriented?, World Economics andPolitics, No.4(2005)28.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GATT/WTO: both as a builder and destroyer World Economy Study,No.12(2004)29.The role of GA TT/WTO system in the growth of antidumping actions, Journal of Hubei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o.8(2004)30.The effect of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on Chinese enterprises. Chinese Industry and Commerce,No.10(2002).31.The WTO accession and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No.7(2001)Translated Books1.World Trade Report 2012, Beijing: China Commerce Publisher, 20132.World Trade Report 2011, Beijing: China Commerce Publisher, 20123.World Trade Report 2010, Beijing: China Commerce Publisher, 20114.World Trade Report 2009, Beijing: Press of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20105.World Trade Report 2008, Beijing: Press of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20096.World Trade Report 2007, Beijing: China Commerce Publisher, 2008Research Projects1.The issue of SOEs in US-China Economic Relations, China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20142.China’s negotiation on the accession to the GPA, China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20113.G20: The new regime of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and China’s strategy. China Ministry ofEducation, 20104.The dual-game of U.S. trade policymaking under the WTO system. China National Social ScienceFund, 20085.Political Economy of U.S. trade policy toward China, China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86.The prospects of US-Taiwan FTA after Ma’s election, Beijing Taiwan Affairs Office, 20087.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with respect to trade in services, China Ministry of Education,2004ernment procurement and indigenous innovation,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2009。

多哈回合谈判屡陷困境的原因及其前景探析

多哈回合谈判屡陷困境的原因及其前景探析

多 哈 画合 谈 屡陷 原 画 其 前
这 次 谈 判 从 2 0 年 WT 第 四 次 01 O 判 委 员 会 ” 20 于 02年 2 1日召 开 月
来 发 起 的 第 一轮 多边 贸 易 谈判 。
权 下 负 责 监 督 谈 判 工 作 的 “ 易 谈 贸
部长 会议 启动 以来 , 历经 跌宕 起伏 的磋 商和 僵 局 、 苦 的讨 价还 价 , 艰
欧盟 、 日本 、 大利 亚 、 澳 印度 、 巴西
和 中 国 等 7个 成 员 就 发 展 中 国 家
农 产 品特 殊 保 障 机 制 的 谈 判 中 , 由 于 美 国拒 绝 作 出让 步 , 判 以 失 败 谈 告 终 。 这 次 谈 判 的 失 败 ,虽 然 只 是 多 哈 回 合 谈 判 中 的一 个 挫 折 , 但 它造 成 多哈 回 合在 20 0 8年 底 前 一 无 法 达 成 全 面 协 议 本 文 拟 通 过
而 是一 波三 折 、 陷 困境 。 屡 多哈 回
合 谈判 至今 经历 了几 次大 的起落 ,
大 致 可 以分 为五 个 阶段 。 第 一阶段 :0 1 l 2 0 年 1月一 20 03
此 , O决 定将 达 成协 议 的最后 都 纷 纷 表 示 各 方 让 步 , 早 结 束 上 是 一 个 既 包 括 新 一 轮 谈 判 授 权 WT 尽 期 限重 新 限定 在 6月底 ,以便 留 多哈 回合 谈 判 , 但至 目前 还没 有 又 含有 WT O各 附属 机构 工 作任 出时间从 7月份 开 始就 服 务贸 易 新 的 成 果 出 现 。 自由化 和发 展 中国家 的特殊 待遇
等 其 他 关 键 议 题 展 开 谈 判 。20 06 年 7月 2 3日 , O 的 6 关 键 成 的 原 因 WT 个

重磅报告揭露“多边贸易体制破坏者”美国的行径

重磅报告揭露“多边贸易体制破坏者”美国的行径

重磅报告揭露“多边贸易体制破坏者”美国的行径单边主义没有出路近日,商务部首次发布《美国履行世贸组织规则义务情况报告》。

报告全文85页,主体分为3大部分,梳理美国履行世贸组织规则义务概况并作总体评价,表达对美破坏多边贸易体制、实施单边贸易霸凌、操纵产业政策双重标准、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等政策措施的关注。

国际贸易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基石。

自2023年以来,美国为了转嫁国内矛盾,以“美国优先”为出发点,无视世贸组织规则与成员期待,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主义,对多边贸易体制造成严重冲击。

美国的恶劣行径有哪些,给多边贸易体制带来哪些消极影响?记者采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聂平香。

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基石屠新泉:世贸组织的前身是1947年10月30日由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它是包括一整套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各种规定、规章、允许实施的措施和禁令的法律文件。

1995年1月1日,世贸组织开始正式运作。

世贸组织的特点就是成员通过谈判的形式,协商一致共同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当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或争端时,争端解决机制通过独立的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完成两审裁决,判定成员是否遵守规则。

在世贸组织成立之后的20多年里,这套国际贸易体系运转总体良好,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体成员以及国际学术界,均对世贸组织所代表的国际贸易秩序表示满意和赞赏。

世贸组织规定的内容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其他贸易,目的就是不断降低成员之间的关税壁垒、促进成员之间的贸易。

自成立以来,世贸组织为加快商品服务等要素流动、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基石。

聂平香: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是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创立者和主要受益者。

美国霸权的衰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美国霸权的衰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美国霸权的衰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作者:朱婧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03期摘要: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实施霸权的产物,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体现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体系的迅速崩溃既缘于体系内部的固有矛盾,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美国作为霸主国为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而产生的成本与收益的逆转所导致。

关键词:布雷顿森林体系;霸权稳定论;霸权衰落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3-0072-05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成立之初曾被誉为是国际货币合作的典范,并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

然而,该体系并未如其设计者所想象的那样长期运行。

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抛出“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贬值,各国取消了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该体系从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工作算起,其历史只有24年,如果从西欧10国恢复其货币可兑性算起则不过13年,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际经济与金融专家罗伯特?特里芬就预言了美元的这一结局。

特里芬教授分析指出:若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金融市场美元短缺,势必影响全球经济的正常发展;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虽可满足国际问对美元作为支付手段和储备手段的增长性需求,但逆差的扩大意味着美元的泛滥、国际间对美元信心的下降乃至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必将动摇。

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被称为“特里芬两难”。

[1]特里芬教授从国际金融角度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结构性缺陷的分析,不仅被之后众多研究者所引用,其预言的准确性也为后来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所证明。

目前来看,从经济、贸易、金融等学科考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研究可谓成果丰硕,而从经济与政治之间相互关系的视角来论述这一问题的成果则相对较少。

战略 20120510 美国政府害怕情报泄露 拒绝中国移动入美市场

战略 20120510 美国政府害怕情报泄露 拒绝中国移动入美市场

美国政府害怕"情报泄露" 拒绝中国移动入美市场/yzyd/tech/20120510/c_111928694.htm?prolongation=1摘要:2012年2月份,美国政府以"国家信息安全"为由,拒绝了中国企业华为收购美国三叶系统公司的申请。

这是华为第二次被美国政府拒绝收购。

2008年,华为已经被驳回了一次,那一次,它要收购的是美国的3Com公司。

事隔三个月,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怀疑仍在发酵,如今,又一家中国企业正面临着被美国挡在门外的窘境。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商业内幕"网站等媒体的消息说,由美国联邦调查局、国土安全局等部门组成的国家安全小组正在考虑向联邦通信委员会发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议,他们要以"情报间谍嫌疑"为由,拒绝中国移动公司进入美国市场。

去年10月,中国移动曾向美国政府提出,要在美国开展中美两地长途电话业务、建设通信设施的申请,而美国"国家安全小组"认为,如果允许中国移动进入美国市场,将使其"更容易对美国政府展开间谍活动,更容易窃取美国公司的知识产权"。

不过,美国内部也有反对意见,认为美国单方面阻止发放执照有可能导致中国移动提起诉讼。

因为同样身为电信企业,2002年和2003年,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被获准进入了美国市场,但也有评论说,因为那时中国的网络间谍还没有被视为严重问题,今天的情况则不可同日而语。

这个消息从美国发出之后,引起国内一片哗然。

正在参加中国2012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的华为终端公司董事长余承东听到这条消息之后,感叹颇多,他对经济之声说,华为是一家民营企业,根本就没有美国政府所想的那些背景。

余承东:国家间的一些利益冲突实际上影响到了我们企业的发展,其实我们是没有任何的问题,按理来说我们是一个民营企业。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贸组织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长期研究中美经贸关系,在他看来,中国移动之所以遭到质疑,乃至被安全部门拒绝,最大的原因还是美国政府的"冷战思维"在作祟。

多哈回合的前景探析 国贸902 陶亚军

多哈回合的前景探析 国贸902 陶亚军

多哈回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前景浅析国贸902 陶亚军摘要哈回合谈判是WTO成立以来发起的第一轮多边贸易谈判。

这次谈判从2001年WTO第四次部长会议启动以来,历经跌宕起伏的磋商和僵局、艰苦的讨价还价,期间因参与谈判的关键成员意见分歧过大,被WTO宣布无限期中止,后又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下重新恢复。

本文拟通过分析多哈回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其发展机遇,进而对多哈回合谈判的前景提出展望。

[关键词]多哈回合;问题;前景目录引言。

1 一.多哈面临的主要问题。

2 二.文献综述。

3 三.概况。

4 四.新契机和各方所做的努力。

8五.多哈前景分析。

11六.参考文献。

12引言:哈回合谈判是WTO成立以来发起的第一轮多边贸易谈判。

这次谈判从2001年WTO第四次部长会议启动以来,历经跌宕起伏的磋商和僵局、艰苦的讨价还价,期间因参与谈判的关键成员意见分歧过大,被WTO宣布无限期中止,后又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下重新恢复,2008年7月29日,在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巴西和中国等7个成员就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特殊保障机制的谈判中,由于美国拒绝作出让步,谈判以失败告终。

这次谈判的失败,虽然只是多哈回合谈判中的一个挫折,但它造成多哈回合在2008年底前无法达成全面协议,本文拟通过分析多哈回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其发展机遇,进而对多哈回合谈判的前景提出展望。

一、多哈回合面临的主要问题2008年,有153个国家贸易代表参与的马拉松式的多哈回合谈陷入崩溃,原因是美国、印度和中国等国因为保护发展中国家农民利益问题产生了矛盾。

此外,各国在棉农补贴、服务行业贸易、环保商品及环保服务等问题上也存在不同见解。

同时,多哈回合谈判进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表明,多边贸易体制未来的发展来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一)多边回合谈判正面临反全球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危机美国一个非政府组织领袖说,“WTO是一个失败的模式”,世界绿色组织领导人也声称“WTO推行的全球化严重危害世界环境”。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

冷战后的美国霸权文献综述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美国在世界上获得了全面优势地位,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

十多年来,美国凭借其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科技实力,利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机会,挟美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大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试图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建立单极格局,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

与冷战时期美国霸权主义相比,冷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更具有欺骗性、侵略性和危险性。

一、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膨胀1、首先,美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明显优势地位驱使美国向全球扩展其霸权统治。

战后国际系统中权力结构的变化,使美国相对权力地位提高,与其他大国之间的权力差距加大,美国称霸世界的欲望空前膨胀,急于谋求建立由它主宰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新秩序”。

2、其次,美国近年来“新经济”的强劲发展,为美国霸权膨胀奠定了经济基础。

自1991年3月至2000年,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入高增长、高利润率、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新经济”运行最佳期,从而巩固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3、第三,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浪潮为美国推行霸权战略创造了机遇。

由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超强地位和对于世界经济组织的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

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中自由市场经济向全世界扩展、资本流动加快、自由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组织作用加大的机会,增强了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在谋求经济扩张的同时,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二、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1、首先,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是一种更加肆无忌惮的霸权主义。

美国的全球战略不再是被动地遏制某一敌对国家的扩张,而是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美国的目标不再是与苏联争霸世界,而是独霸世界;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也不再有特定范围和限度,而是实施的空间范围更广,手段更多,目标更大。

2、其次,“新干涉主义”使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披上一层“仁慈”的外衣。

新权威主义政权的结构危机

新权威主义政权的结构危机

新权威主义政权的结构危机新权威主义政权的结构危机随着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转向新权威主义,这种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弱点的回应。

比如,新权威主义政府通常要求更加集中的政治权力,以实现更加高效的决策。

然而,在实践中,新权威主义政府同样也存在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结构危机。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并且给出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在新权威主义政权中,权力通常集中在国家领导人的手中,并在制度上,通常也缺少有效的制衡机制。

这样,当国家领导人在某个方面犯错或者受到其他潜在问题的影响时,制度往往无法有效管理这种风险。

这种情况会导致国家政局的长时间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从而对国家及其产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下面是一些例子,详细说明了新权威主义政权的结构危机。

第一个例子是俄罗斯。

俄罗斯的政府体制一直以来都是高度集中的,而强势的领导者通常会以自己的利益来牺牲经济利益。

这种政治制度的不稳定性显而易见,特别是在油价暴跌和经济衰退之际。

在过去的几年中,俄罗斯的经济陷入了极度衰退,这也促使了普京政府采取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政策,如过分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对西方实施制裁等等。

由此,俄罗斯的国内经济虽然一定时期内有所增长,但是却长期处于快速恶化的状态,如今已经成为普京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第二个例子是美国。

虽然美国并不是典型的新权威主义政权,但美国最近的政治行为明显显示出了其自上一次经济危机以来逐渐演变的趋势。

特朗普政府在多方面维护其权力,但是其执政方式在国内和国际上引起的争议却越来越多。

美国在与中国、俄罗斯和欧盟的纷争中变得越来越孤立,这也表明了一些集中式组织的政策必定导致国际问题的不稳定。

不仅如此,美国的模式在许多内部问题上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如社会失调、极端主义、种族仇恨等等,这些问题与以往的民主体制很不相似。

目前,美国面临着巨大的宪法危机,它将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方向,也使它变得更加不确定和不稳定。

浅析美国霸权衰落观及针对霸权的制衡方法

浅析美国霸权衰落观及针对霸权的制衡方法

浅析美国霸权衰落观及针对霸权的制衡方法作者:曹玥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7期摘要:自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出现大量关于美国霸权衰落的讨论。

而实际上,通过对克莱茵方程的分析,美国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军事优势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的意愿,使得美国霸权依然在全球处于主导地位,并没有走向衰落。

就目前而言,对于美国霸权,国际社会很难通过传统外部制衡和内部制衡对其加以限制,但可以通过制度和道德角度起到制衡的效果。

关键词:美国霸权;权力平衡;制衡伴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集中出现了关于美国霸权衰落的讨论。

但随着时间进展,从乌克兰争端到“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依然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那么,美国霸权是否真正衰落了?如果没有衰落,国际社会是否能够形成一种制衡美国霸权的力量?一、对于美国霸权衰落的主要观点对于美国霸权衰落的讨论,第一次出现在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

当时美国第一次出现贸易逆差,尼克松政府调整了黄金美元“双挂钩”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在随后的四十年间,对美国霸权衰落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特别是冷战后,美国经历了1991年海湾战争,1999年科索沃战争,2001年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并在2008年接受了经济危机的洗礼之后,美国霸权衰落的呼声不绝于耳。

关于美国衰落的探讨,主要存在以下观点:第一,从美国政策上看,美国自奥巴马入主白宫后,逐渐从中东开始战略撤退。

从伊拉克撤军,到放弃干预叙利亚,再到“能源独立”战略,美国在中东的利益需求似乎逐渐收缩,对亚欧大陆“世界岛”的控制也相应减缓。

相反在远东地区,2009年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至2013年的“亚太再平衡”,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经营其亚太布局,特别是扩大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开始了亚太地区海上纷争与中美博弈时期。

从地缘政治角度上讲,美国这一举措是放弃了陆权论并转向制海权,从强调一定要防止在欧亚大陆出现一个陆权强国挑战者,到强调一定要保证美国在海上的优势,即维持强大的海军、海上贸易和海上交通线。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

2011年是中美贸易“多事”之秋,那么在2012年中美贸易摩擦能否化解,有何走势?“可以预计,正值美国大选年的2012年贸易摩擦仍会比较多并将进入常态化,短期内恐怕难以解决这些摩擦。

”国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经济系主任洪涛向本报记者表示,因此,中国必须从政府到企业找出多方面的应对措施。

2012年中美贸易摩擦常态化2010年,中国受到贸易救济调查共692起,涉及总额约400亿美元。

中国已成反补贴调查的最大目标国。

2011年的统计虽然还没有出来,但是分析人士指出,恐怕数字不会低于2011年,预计2012年也不容乐观。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2012年美国大选的临近。

在中美日益常态化的贸易摩擦背后,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中美摩擦的焦点正在沿着产品—产业—制度的路径逐渐升级。

洪涛向本报记者表示,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大国,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说是谁也离不开谁,若美方不断发起贸易“双反”,势必会影响中国也会做出相应的回应。

屠新泉表示,美国的指责越来越直指中美两国争端核心,无论是开始瞄准中国的清洁能源,实质性推进汇率法案,密集调查中国政府补贴行为以及责难知识产权、出口信贷,还是高调推进TPP,将更多争端诉诸WTO,每个行动对中国的影响都更加深刻。

因此,分析人士指出?2012年中美之间的博弈也会在走向多元化,汇率、贸易、技术等都成为美国对中国经济轮番使用的“工具”。

“目前来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今后可能会转向以技术性贸易措施为主的隐蔽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的事实贸易壁垒等。

”洪涛表示,实际上,技术性贸易措施等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因其隐蔽性,应对起来怕更是困难。

“现在,中美贸易摩擦看似一触即发,但…大打出手‟的状况也很难出现。

”屠新泉也表示,在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然十分脆弱的前提下,中美爆发贸易战后果严重,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另外,2012年正值美国大选年,美国每四年一次的大选为利益集团干扰对外经贸政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新帝国体系中的制度霸权与治理路径

新帝国体系中的制度霸权与治理路径

新帝国体系中的制度霸权与治理路径标签:美国;新帝国;国际规则;制度非中性;对华战略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了美国通过非中性的国际规则来构建新帝国体系的逻辑和路径。

美国霸权的核心驱动力在于,通过对国际机制和规则的主导,来维系新帝国体系的运转和治理,并从中获取霸权收益。

美国精英阶层对于中国崛起的最主要关注,并非在于传统霸主国对于崛起国武力挑战的担忧,而是崛起的中国是否会在美国全球统治所依赖的制度领域挑战其权威,甚至成为其竞争者。

因此,以现阶段美国的相对实力及其走势,对华长期战略的定位在于有效利用并塑造国际规则及国际机制的非中性性质钳制中国影响力的扩展,最大程度降低中国在美国战略重心地区成为其制度竞争者的可能性。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5-0057-09一、引言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等新自由制度主义者认为,在国家间财富和权力不均衡分配的现实条件下,由不对称的相互依赖产生了国际合作的需求,而合作必须通过美国主导的国际制度和机制来实现①。

但他们似乎有意回避了,国家间财富和权力分配不均衡的现实和不对称依赖关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国际体系对大国所制定的国际规则产生依附性的结果。

关于行为体得自规则的收益方面的研究受到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家的特别关注②。

不过,制度经济学家们的主要着眼点在于揭示国家之间经济绩效差异背后的制度原因。

本文借鉴了该学派的分析方法,但关注的焦点则在于把制度经济学视角扩展到对国家关系和国际体系的分析之中。

相对于制度经济学传统框架中所重点讨论的所有权结构和一般性国家理论而言,本文更为侧重分析非中性的国际制度与大国霸权体系之间的关系。

在实施过程中,对不同群体、国家或经济体意味着不同结果,其损益程度有所不同的制度,被经济学家称为“非中性制度”。

制度的非中性不仅体现在国内规则范畴,它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国际规则领域。

在国际体系中,非中性规则的歧视性程度高低、适用范围大小和执行力度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之国家利益的获得、保护及扩展。

继续为多边贸易体制贡献中国力量

继续为多边贸易体制贡献中国力量

继续为多边贸易体制贡献中国力量作者:屠新泉刘颖来源:《开放导报》2021年第06期[摘要] 入世20年来,中国切实履行入世承诺,逐步从多边贸易体系的学习者、参与者成长为关键角色。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多边贸易体系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中国独特的经济体制与结构,为WTO以及多边贸易体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全球经济贸易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为发展中经济体参与多边贸易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经济全球化迈向新阶段,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而WTO本身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中国作为推动WTO改革进程、权力结构调整和利益分配的关键力量,在坚定自身立场的同时,应及时顺应全球化变化,积极响应多边贸易治理新需求,为WTO改革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多边贸易体系行稳致远。

[关键词] 中国 WTO 20周年改革[中图分类号] F743.1;F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1)0013-09[作者简介] 屠新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中美经贸关系等;刘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贸易发展。

入世20年来,中国切实履行相关承诺,为WTO的稳定运转以及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的规模和力量因中国的加入获得了极大扩充。

伴随着中国的快速成长以及全球政治经济版图的不断调整,中国同WTO间的关系在不断变化中愈加紧密,由最初入世深刻影响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到当前中国已经成为推动WTO改革进程、权力结构调整和利益分配的关键力量。

2018年以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势力在全球兴起,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严重扰乱多边贸易体系正常运转,WTO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对全球贸易秩序带来严重冲击,由疫情引发的产业链受阻、供应链中断已经并可能持续对全球各国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造成负面影响。

霸权的代价——从美国霸权衰落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

霸权的代价——从美国霸权衰落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

霸权的代价——从美国霸权衰落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梁亚滨
【期刊名称】《太平洋学报》
【年(卷),期】2010(018)005
【摘要】200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震惊了世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给出了各种解释.本文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在于美国霸权的衰落.美国霸权的衰落体现在其用来支撑霸权的能力衰落,这与其继续维持霸权的意愿发生了矛盾.为了向世界分摊其霸权成本,美国倡导并实施了一系列金融措施,最终导致了波及范围广泛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但最终,美国自食其果.
【总页数】10页(P31-40)
【作者】梁亚滨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3
【相关文献】
1.美国霸权衰落了吗——基于马克思主义对金融资本主义政治的分析 [J], 陈周旺
2.驳美国霸权衰落论——以美国在中东北非变局的表现为例 [J], 瞿静
3.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基于政治领导力的视角 [J], 杨卫东
4.败走阿富汗预示美国霸权衰落 [J], 朱永彪
5.对外投资的扩张与美国产业的衰落--论《跨国公司与美国霸权》 [J], 甘佩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的美国霸权危机——从新葛兰西学派的角度分析

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的美国霸权危机——从新葛兰西学派的角度分析

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的美国霸权危机——从新葛兰西学派的
角度分析
钟振明
【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1)002
【摘要】在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霸权兴衰问题时,西方主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说正掌握着某种程度的"话语霸权".但是,肇始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学说--新葛兰西学派对国际体系和霸权问题的研究正在获得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将首先梳理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关于霸权问题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阐述新葛兰西学派的学者所提到的"历史结构"、"文化领导权"和"制度性权力"等理念,然后结合战后美国霸权的兴衰变迁状况,分析新葛兰西学派对于解读霸权兴衰问题的作用,并揭示其学理意义.
【总页数】8页(P54-61)
【作者】钟振明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5
【相关文献】
1.霸权的代价——从美国霸权衰落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 [J], 梁亚滨
2.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评论中的构建——以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角度
[J], 唐郝;王苗妃
3.从新闻故事化角度分析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r——以近3年中国新闻奖人物通讯为例 [J], 罗茜
4.从新冠肺炎疫情看专业数据库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J], 王娟娟
5.从新闻公关角度谈高校危机公关 [J], 李长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霸权的代价

霸权的代价

第18卷 第5期太 平 洋 学 报Vol 118,No 152010年5月P AC IF IC JOURNALMay 2010霸权的代价———从美国霸权衰落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梁亚滨1(11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1)收稿日期232;修订日期252。

作者简介梁亚滨(—),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中美关系、国际安全与合作。

摘要:200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震惊了世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给出了各种解释。

本文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在于美国霸权的衰落。

美国霸权的衰落体现在其用来支撑霸权的能力衰落,这与其继续维持霸权的意愿发生了矛盾。

为了向世界分摊其霸权成本,美国倡导并实施了一系列金融措施,最终导致了波及范围广泛的世界性金融危机。

但最终,美国自食其果。

关键词:金融危机;美国霸权;霸权衰落中图分类号:D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049(2010)05-0031-10 200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震惊了世界。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曾经叱咤世界金融界的华尔街五大投行巨头遭遇全面崩溃。

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经济,引起美国股市崩盘,并在全球引发了“金融海啸”,极大地冲击了世界金融体系。

虽然各国政府相继出台经济刺激计划,投入大笔资金力图“救市”,但危机在某些国家或地区仍继续向更深层次更多领域扩散,经济复苏的迹象似乎不太明显。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祸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当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爆发地越来越频繁,1990年日本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又相继爆发了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俄罗斯金融危机、巴西货币危机和阿根廷经济危机。

这些危机的影响范围都由个别国家向区域、甚至全球范围拓展,危及经济各部门,同时出现的不确定性日趋显著,所表现出来的破坏性和传播速度也越来越令人震惊。

美国因素与多哈回合谈判——从美国霸权与国内政治制度的角度来探讨

美国因素与多哈回合谈判——从美国霸权与国内政治制度的角度来探讨

作者: 卓松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210093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177-17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7期
主题词: 多哈回合;霸权;国内政治制度
摘要:多哈回合谈判已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其间屡遭挫折,至今仍前途难料。

从美国霸权和国内政治制度的角度探讨其原因所在:美国霸权的相对衰落造成了其领导力的下降;美国国内的政治制度一方面使其经常性地霸权"失灵",另一方面又使其在需要灵活性的谈判中表现出战略上的僵硬。

冷战结束后,美国国内政治制度对其霸权的限制作用进一步显现,这又削弱了它本已相对衰落了的霸权发挥领导作用的能力。

因此,美国在多哈回合中不再有足够的领导能力,却表现消极,甚至成为了谈判取得成功的阻碍性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结构性权力视角看美国霸权衰落与多哈回合困境*屠新泉苏骁姚远[内容提要]多哈回合自2001年发起以来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这种僵局的产生与多边贸易体制下权力格局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而这种变化的主要表现就是美国霸权的衰落。

本文从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视角出发,详细分析了多哈回合前后美国的结构性权力发生的变化,以及它对多哈回合产生的影响,进而指出美国霸权衰落后多边贸易体系权力安排的失衡是造成多哈回合困境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多哈回合美国霸权结构性权力多边贸易体制[作者介绍]屠新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世界经济;苏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研究生,主要研究世界经济;姚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研究生,主要研究世界经济。

2015年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20周年。

在这20年中,世界经济和贸易快速发展,WTO被认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体制性作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贸易体制依然保持总体开放,而不是重蹈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覆辙,充分展现了WTO作为世界贸易稳定器的作用。

然而,在保持贸易自由化成果方面成就显著的WTO,在继续推进贸易自由化方面却进展甚微。

除了在建立之初达成了金融、电信、信息技术产品等部门协议之外,WTO于2001年发起的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至今依然深陷僵局。

特别是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更先后发起“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TTIP)等巨型区域贸易安排,大有取代WTO成为新一代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制定者之势。

战后数十年一直顺利推进的多边贸易谈判为何在21世纪遭遇瓶颈?多哈回合停滞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对此,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一些学者将落脚点放在WTO体制以及多哈回合议题设置等问题上。

如蔡宏波、蒙英华认为各成员国的主要分歧是农业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农业补贴与农产品市场开放等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

①阿迪特亚·马图(Aaditya Mattoo)和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Arvind Subramanian)认为中国的廉价出口产品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产生了强烈冲击,许多国家不愿意再继续降低非农产品准入门槛。

②伍穗龙则认为WTO协商一致原则从本质上看是消极的,它有利于强势国家且缺乏透明度。

③本文认为,多哈回合受阻是政治、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诸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强化,共同导致了WTO谈判功能的弱化。

然而,作为一种国际机制,自1948年关贸总协定(GATT)建立以来,多边贸易体制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变化的是这种机制的成员构成以及所处的世界政治经*本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GJ012)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CXTD4-08)支持。

①蔡宏波、蒙英华:“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穷途末路还是柳暗花明———基于目标、模式和进程的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第12期,第13页。

②Aaditya Mattoo&Arvind Subramania,“China and World Trading System”,The World Economy,Vol.35,Iss.12,December2012,p.1738.③伍穗龙:“世界贸易组织协商一致决策机制的问题与改革”,《求索》,2012年,第6期,第246页。

《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8期济环境。

因此,从机制与成员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其中的霸权国家与国际机制的关系出发,来理解WTO 的变化和多哈回合的困难是一个更加重要的视角。

杰弗里·肖特(Jeffrey J.Schott)就认为,新兴国家的经济崛起使美国和欧盟不能再有效控制WTO,多哈回合的成功将依赖于美国和欧盟与新兴国家的合作。

①贾格迪什·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也注意到了这种多边贸易框架下权力失衡的现象,他将这种现象称为“领导力赤字”(leadership deficit)。

②罗伯特·鲍德温(Robert Baldwin)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指出,霸权的丧失会使美国减少对多边贸易体系的支持并转向区域主义。

③霸权与国际合作机制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霸权稳定论的提出者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曾运用公共物品理论分析了霸权在塑造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作用,他认为国际经济体系的无政府性会使“公共物品供给不足,除非一些国家承担起领导者的角色并说服或强迫其他国家一起分担相应成本”。

④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则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讨论了集体行动所面临的困难,他分析了公共物品为何会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理性人不会为集团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动”,因为“付出成本的个人只能获得其行动收益的一个极小份额”,大部分收益被集团中的其他成员免费享有了。

⑤奥尔森指出,“霸权国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动机会随着它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相对减小而减弱”。

⑥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在分析了霸权稳定论后指出,“多边主义的成功恰恰与某一个大国在经济上占支配地位发生在同一个时期,关贸总协定运作越来越困难恰巧与美国经济相对衰落发生在同一时期”。

他运用垄断竞争中的卡特尔模型解释了可能的原因,认为卡特尔组织的形成可以使一个能够充当执法者、占统治地位的公司遏制其他成员的背叛行为,没有卡特尔时相邻两个公司的双头卖主垄断可以成为监督和执法力量的最好来源,“这表明人们越来越偏爱双边主义是世界经济日益多极性的必然结果”。

⑦美国霸权衰落无疑是多哈回合僵局的重要原因,但是霸权是一个相对宏观、笼统的概念,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多个领域。

美国的霸权衰落并非全方位的衰落,而且各个领域的权力变迁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因此,有必要更深入地解析美国霸权衰落的原因及表现,并解释美国在不同领域的权力变化对多哈回合产生的影响及影响的路径。

对此,笔者认为苏珊·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的结构性权力理论可以为分析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框架。

一、现实主义权力观与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者认为,权力是塑造国际体制的根本力量,只有从权力视角出发,才能对国际体制产生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现实主义理论的鼻祖爱德华·卡尔(Edward Carr)认为“国际法与国际组织是权力与国家利益的副产品”。

⑧新现实制度主义的代表斯蒂芬·克拉斯纳(Stephen Krasner)则把国际制度视为依附于权力结构的“干预性变量”。

⑨这种现实主义权力观深深影响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在分析了霸权稳定论之后认为,“治理经济事务的机制如果没《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8期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Jeffery J.Schott,“America,Europe,and the New Trade Or-der”,Business and Politics,Vol.11,Iss.3,Art.1,October2009,pp.12-13.Jagdish Bhagwati,“World Trade and the DohaRound:Final Report of the High-Level Trade Experts Group”,2011,p.48,https:// 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 32476/11-964-world-trade-and-the-doha-round.pdf.(上网时间:2014年12月10日)Robert Baldwin,“Change in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ARe-sponse to Shifts in National Economic Power”,Protectionism and World Welfare,Cambridge,New York and Melbourn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pp.80-98.Charles Kindleberger,“U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1776-1976”,Foreign Affairs,January1977,p.415.[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3页。

Mancur Olson,in James De Melo and Arvind Panagariya,eds.,New Dimensions inRegional Integration,Cambridge,New York and Mel-bourn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125.Barry Eichengreen,in James De Melo and Arvind Panagariya,eds.,New Dimensions inRegional Integration,p.121.Edward Carr,Twenty Years’Crisis:1919-1939,Harper Peren-nial Press,1964,pp.170-171.朱杰进:“国际制度缘何重要———三大流派比较研究”,《外交评论》,2007年,第95期,第93页。

有坚强的领导或霸权就无法运转”。

①苏珊·斯特兰奇也认同这种观点,她将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权力划分为四个维度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斯特兰奇认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经常讨论的权力,可以被称为联系性权力(Relation Power),即甲行为体迫使乙行为体去做它不愿意做的事情的能力,但是在国际关系中还存在着另一种权力即结构性权力(Structure Power),它是“形成和决定全球各种政治经济结构的权力”。

②斯特兰奇进一步指出,权力不仅塑造结构也源于结构,具体而言,她将产生权力的四种结构定义为安全结构、生产结构、金融结构、知识结构。

安全结构是“由某些行为体为另一些行为体提供安全防务而形成的一种权力框架”;生产结构可以定义为“生产什么、由谁生产、为谁生产、用什么方法生产和按什么条件生产等各种安排的总和”;金融结构包括“信贷得以建立的政治经济结构”、“货币体系”与“汇率体系”;知识结构包括“信仰、知识和理解”及其“传送渠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