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组成与变化复习导学案

合集下载

杨明生名师工作室导学案——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

杨明生名师工作室导学案——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

霍邱二中高中化学教学导学案——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学习目标1、会用物质的分类的方法对物质或化学反应进行分类;2、会实验方法简单制备胶体与区别胶体;3、会进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4、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基本概念,进一步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归纳整理] 一、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分类(用不同方法对常见物质及化学反应的分类)⑴采用树状分类法,从纯净物开始对物质进行分类⑵采取交叉分类法,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2、胶体分散系及性质根据分散系分散质直径大小不同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分散系分为。

粒子直径小于1nm为,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为浊液,介于1nm~100nm的为。

区别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区别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方法是。

[练习]1.胶体的本质特征是A、丁达尔现象B、微粒带电C、微粒直径为10-9~10-7 mD、布朗运动2.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胶体外观不均匀B.胶粒不能通过滤纸C胶粒做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3.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共同具有的性质是A.分散质微粒都能透过滤纸B.都有丁达尔现象C.加入盐酸后,都先产生沉淀,然后沉淀又溶解D.都有电泳现象4.胶体溶液区别盐溶液(一般)的特征是A.有丁达尔现象B.电泳C.加入电解质可形成沉淀D.透明5.在水泥厂和冶金工厂中,常用高压电对气溶胶作用来除去烟尘,以减少其对空气的污染,这种做法所应用的原理是A.电解B.丁达尔现象C.电加热D.电泳6.下列分散系中,能出现丁达尔现象的是A.蔗糖溶液B.碘化银胶体C.浓盐酸D.豆浆7.关于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正确操作方法A.在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B.加热煮沸氯化铁溶液C.把氯化铁溶液滴入热水中D.把饱和的氯化铁溶液滴入到沸水中[归纳整理]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基本概念⑴电解质:⑵非电解质:⑶电离:⑷电离方程式:⑸离子反应:⑹离子方程式:注意:⑴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⑵电解质的电离条件:;⑶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⑷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AgCl、BaSO4等,它们(是或否)电解质;⑸酸:、碱、盐。

第3节 物质的组成导学案1

第3节  物质的组成导学案1

第3节物质的组成导学案课时1 化学式的定义及其含义化合价一、学习目标1、知道化学式能反映物质的组成2、领悟化合价和原子团的概念3、熟悉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主要化合价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化学式的意义教学难点化合价三﹑学法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指导阅读四﹑学习过程【预(复)习】1.回忆元素符号的含义。

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2.在H2O、O2、CO2、CaCO3、Fe3O4、Al 中属于单质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

【自学导航】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1、叫化学式。

写出几种你熟悉的物质的化学式,如氧气、水、二氧化碳、铁、氯化钠等。

2、任何物质都有固定的,不同的物质不同。

3、物质的化学式反映了物质的组成。

如水的化学式是H2O,是因为;铜的化学式是Cu,是因为,氯化钠的化学式是NaCl,是因为。

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物质化学式的含义1.从微观微粒到宏观物质化学式自主学习:观察水、铁、氧化铜的微观微粒与各物质化学式的对应关系。

小组讨论:H2O 能反映出哪些微观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化学式可以反映物质的微观构成2.从化学式看物质的宏观组成自主学习:通过H2O可以看出水是由_____________组成的。

总结: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分类 意义以H 2O 为例 宏观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①②微观①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②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 ① ②活动二 【交流讨论】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的意义如 aR b ca 表示有a 个这样的微粒b 表示一个微粒中有b 个原子或原子团c 表示一个该离子中带有c 个正(负)电荷 如:3H 2SO 4Ca 2+表示钙离子,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注意:同元素符号的意义相似,在化学式前有数字后,就不能表示宏观含义,只能表示微观含义练习:化学式中右下角数字和前面系数的意义小组讨论:(1) 2H 2O 中的2的含义:前面的2表示_______________后面2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2H 2CO 3 中2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示__________________2Mg 2+ :前面的2表示_______________后面的2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当化学式前面出现数字时,该符号就没有宏观含义了!二、简单化合物的命名活动三 书写单质的化学式自主学习:通过阅读p82页中,你对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有怎样的认识。

【人教版】最新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总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最新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总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最新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总复
习导学案
简介
本文档是关于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总复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复和准备,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知识水平。

目标
通过本导学案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 复并掌握六年级上册的全部科学知识点;
- 理解和应用科学原理和概念;
- 培养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 提高解决问题和思辨能力。

内容
本导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单元一:天、地和太阳系
- 天体的运动和变化
- 三维坐标系和地球的各种运动
- 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2. 单元二:生态环境和资源- 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资源的产生、利用和保护3. 单元三:物质的变化
- 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 物质的分离与纯净化
- 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变化
4. 单元四:电和磁的应用
- 电和磁的基本概念
- 电、磁的产生和应用
- 电流、电路及其测量
5. 单元五:生命的奥秘
- 生物的组成和结构
- 基因和遗传
- 生物多样性和进化
研究方法
学生可以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预课本内容并理清思路;
- 课后复和总结重点知识点;
- 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
- 进行题练和试卷模拟;
- 制作知识点笔记和思维导图。

评估与反馈
为了帮助学生自我评估和提高,可以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 完成每个单元的作业和考试;
- 参与课堂小组讨论和展示;
- 定期进行研究反馈和回顾。

结语
通过认真学习和复习,相信学生们能够顺利掌握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知识,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愿大家学习愉快!。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一、知识目标1. 了解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

2. 掌握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 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1. 能够分辨物质的不同种类。

2. 能够诠释物质的性质与构成之间的干系。

3.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识别和分类。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1. 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

2.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难点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观点理解。

2. 物质性质与构成之间的干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平时生活中的物质,让学生讨论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出物质的构成的观点。

2. 进修任务(1)进修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

讲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2)进修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如根据物质的化学成分、物理状态等分类。

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3)进修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原子结构。

让学生了解元素之间的干系和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3. 拓展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并记录实验结果。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质的构成和性质之间的干系。

4.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物质的构成、分类和性质之间的干系。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2. 收集一些平时生活中的物质,分析其构成和性质。

3.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物质的进一步钻研和应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平时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通过实验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进修兴趣和主动性。

九年级化学总复习导学案第十四课时构成物质的奥秘物质组成的表示

九年级化学总复习导学案第十四课时构成物质的奥秘物质组成的表示

九年级化学总复习导学案构成物质的奥秘第14课时物质组成的表示♋专题2♎✂【学习目标】1.会写出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并能对元素进行简单分类。

2.知道元素在化学变化变化前后守恒,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能看懂元素周期表,知道一些简单的规律。

4.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

【基础知识过关】1.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

所以,元素的种类是由元素原子的决定,由此,碳、氢、氧、钠等元素的根本区别在于各元素原子的不同。

2.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这就决定了化学变化中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

因此,可以根据反应前或后组成的物质元素种类来判断反应后或前组成的物质元素。

3.木材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由此木材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元素,可能含有此元素的原因。

4.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的。

5.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共有7个。

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共有16个(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的元素都是从元素开头(第一周期除外),逐渐过渡到元素,最后以元素结束,呈现周期性变化。

6.根据质子数分别指出它们在周期表的位置及所属元素类别(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类):质子数是6的元素,位于第周期第A族,属于类型元素。

质子数是12的元素,位于第周期第A族,属于类型元素。

质子数是17的元素,位于第周期第A族,属于类型元素。

质子数是18的元素,位于第周期第A族,属于类型元素。

由此可得:周期数==原子的数族数==原子的数。

7.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①同一周期,原子的数相同;同一周期,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或最外层电子数或原子序数)从左至右逐渐增加个。

②同一族,原子的数目相同。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种元素的顺序是,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它们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考点与题型】考点1:元素点拨:1.宏观上,纯净物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说种类,不能说个数;微观上,而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既可以说种类,又可以说个数。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导学案

初中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导学案
(2)化合物的化学式,一般根据名称或化合价来书写。如三氧化硫、二氧化氯、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分别为__;一般正价元素写在;负价元素写在。
4.化学式的读法:从右至左读作“某化某”。如:CuO__。
(1)含酸根的化合物,读作“某酸某”。
如:CuSO4;KMnO4;
NH4HCO3;AgNO3。
(2)含氢氧根的化合物,读作“氢氧化某”。
2.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各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乘积之比。
例:葡萄糖(C6H12O6)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
3.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__例:求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4.计算一定量的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
某一元素质量=化合物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5)一些元素有可变化的化合价,可在不同的化合物中表现不同的化合价;
(6)根的化合价:氢氧根(OH-)价,硫酸根(SO42-)价,硝酸根(NO3-)价,碳酸根(CO32-)价,铵根(NH4+)价。
【考点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之和。
例:计算分子量CO(NH2)2CaCO3
二、拓展提高(综合训练)
1.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合的是()
①FeCl2—氯化亚铁②2Ca2﹢—2个钙离子③O2—2个氧原子
④ —钠离子⑤H2O—1个水分子⑥2H—2个氢元素
⑦ 2—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A.①④⑤⑦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⑦D.②⑤⑥⑦
2.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一些不法企业用皮革废料熬制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在熬制过程中添加重铬酸钾(K2Cr2O7),导致生产的药用胶囊重金属铬超标。根据化学式计算:

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最佳导学案

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最佳导学案

课堂教学导学案年级:________ 学科:_______设问导读自学检测设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哪些?物质按不同要求可以分成哪几类?不同类别的物质有什么区别?检测:一、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1、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三、物质分类:1、按组成物质的种类可分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纯净物按元素种类可分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单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化合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展示精讲点拨知识汇总:一、分子、原子、离子相互关系知识点汇总:二、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汇总:三、不同类别物质的比较:当堂演练拓展延伸考点训练:方法归纳点拔: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是纯净物,而氧气和臭氧可以组成混合物。

只有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在解答此类题是,要注意概念中关键的字、词、句。

拓展延伸方法归纳点拔:比例守恒的思想是指在给出的化学式中某几种原子个数比是恒定的,解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利用化学式中恒定的原子个数比求出各元素的质量比。

五单元1

五单元1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1-2012年度下学期化学导学案第五单元物质组成的表示复习导学案(1)编写人:芦珊珊审核人:使用时间:2012.5 编号:17复习目标:1.掌握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的区别。

2.会进行化学使得相关计算。

3.知道离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复习导航:1.组成与元素相搭配,构成与分子原子相搭配。

2.相对分子质量是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3.对化学式来说,各元素的化合价之和为零。

注: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12 H-1 N-14 O-16 P-31 S-321.对分子、原子、离子的下列认识,其中正确的是()A.氢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 B.镁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镁离子的质子数C.离子不可以转变成原子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2.雪灾对电力有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为()A.+1价 B.+2价 C.+3价 D.+4价3.下列符号表示一种元素的是()A.COB.C C.CO2 D.C604.“嫦娥一号”的任务之一是探测月球上氦—3资源,氦—3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x为() A.1 B.2 C.3 D.45.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钠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钠离子 B.氯离子失去电子变氯原子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化学变化中分子不能再分6.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接触到许多含氮的物质,如:N2、NO2、NH3、NO、N2O3、N2O4、NaNO2、NH4NO3,则这八种物质中氮元素显示的化合价共有()A.4种B.5种C.6种D.7种7.某些人睡觉常常磨牙是因为缺锌,这里的“锌”是指()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离子8.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质子数B.电子层数C.中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9. 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利用第72号元素铪和第74号元素钨精确测定出月球至少比地球早700万年形成。

铪和钨两种元素原子的本质不同是()A. 核内质子数目B. 核内中子数目C. 核外电子数目D. 相对原子质量10.达菲(化学式为C16H28N2O4·H3PO4)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禽流感药物。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及其分类;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

二、导学内容
1. 物质的基本构成
2. 物质的分类及特点
3. 物质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三、导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有哪些分类方法。

2. 进修:进修物质的基本构成,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进修物质的分类及特点,包括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分类方法和特点;进修物质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如水、空气、食盐等的应用。

3. 练习:进行相关练习,稳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质的构成及分类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是否具有普适性,探讨新的物质分类方法及其意义。

四、课后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物质构成的知识;
3. 思考物质分类方法的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
本导学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质,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和分类的思考,通过进修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宁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练习和拓展,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对物质的构成和分类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科学五年级教案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科学五年级教案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科学五年级教案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科学五年级教案:“物质的组成与变化”导语:本节课将学习关于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的知识。

通过实验及案例分析,学生将深入了解物质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过程。

本教案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 理解物质的变化涉及分子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 掌握常见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的基本概念。

2. 能力目标:- 能观察和描述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的现象。

- 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做出预测并进行实验验证。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物质的组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组成原理。

-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分解、合成与转化。

2. 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和原子这两个抽象概念的含义。

- 分辨物质的改变是无法逆转还是可逆转的。

三、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不同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质的特征。

-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输入(15分钟)-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回答,引导讨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事实。

- 展示物质分子模型,让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

- 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不同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如水、盐等)。

3. 实验探究(30分钟)- 随机分组,让学生选择不同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 每个组合作提出一个问题,并记录实验步骤和结果。

-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如何解释物质的组成与变化?4. 认知拓展(20分钟)- 结合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 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分解、合成与转化的概念。

-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变化是可逆转的还是无法逆转的?5. 总结作业(10分钟)- 要求学生撰写一个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物质变化与我们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物质变化与我们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物质变化与我们》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2. 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

3. 能够区分物质变化的类型,并且能够举例说明。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

二、导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2. 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

3. 物质变化的类型及举例说明。

三、导学内容1. 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性质。

- 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2. 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质的性质改变,但化学组成不变。

- 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改变。

3. 物质变化的类型及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的例子:水的沸腾、冰的融化。

- 化学变化的例子:木头燃烧、铁生锈。

四、导学过程1. 通过简单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和冰的融化,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

2. 通过化学实验展示木头燃烧和铁生锈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

3. 讨论平时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质变化的类型及举例说明。

五、导学反馈1.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物质?它的分类有哪些?- 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你能从平时生活中举例说明物质变化的类型吗?2.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判和指导,稳固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找出更多平时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并尝试诠释其原因。

2. 学生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拓展对物质变化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本导学案的进修,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提高对物质变化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希望同砚们在进修中能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不息提升自我。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课时导学案)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课时导学案)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2.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3.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学习过程:1.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的分类原则有什么不同?2.试用交叉分类法对(按阴阳离子)Na2CO3Na2SO4K2SO4K2CO3 分类。

3.试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4.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否为纯净物?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这句话对吗?试举例说明。

当堂检测:1.表中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2.(2010·梅州高三质检)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

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①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③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5.下列每组物质中均有一种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将这种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物质找出来.(1)CO2、SO2、H2O(g)、Ca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H3PO4、H2SiO3(硅酸)、HCl、H2SO4_________________(3)空气、N2、HCl气体、CuSO4·5H2O__________________(4)HClO3、KClO3、Cl2、NaCl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复习导学案教案范文

九年级化学复习导学案教案范文

九年级化学复习导学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巩固和复习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物质的性质和变化3.物质的量4.溶液及其浓度5.酸碱盐6.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7.有机化合物8.化学实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酸碱盐等。

难点:物质的量、溶液及其浓度、有机化合物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质有哪些?(2)这些物质有哪些共同特征和区别?2.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通过实例讲解化合物中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让学生复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2)讲解化学变化中的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

4.物质的量(1)让学生回顾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例讲解物质的量的应用,如摩尔浓度、质量分数等。

5.溶液及其浓度(1)让学生复习溶液的概念、浓度及其计算。

(2)讲解溶液的配制、稀释、饱和溶液等。

6.酸碱盐(1)让学生回顾酸、碱、盐的概念及性质。

(2)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盐类水解等。

7.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1)让学生复习化学反应的类型,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2)讲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如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等。

8.有机化合物(1)让学生回顾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及性质。

(2)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点等。

9.化学实验(1)让学生回顾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称量、溶解、过滤等。

(2)讲解化学实验中的误差分析、实验设计等。

10.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针对本节课的难点,进行针对性练习。

3.收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对化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堂教案: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堂教案: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堂教案:物质的组成与变化一、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物质的组成与变化是初中九年级化学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

通过学习这个主题,学生们将了解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并且能够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由于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变化引起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主题,本教案将以物质的组成与性质为中心,设计一系列学习活动。

1. 什么是物质1. 定义:物质是组成世界的一切东西,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质分类: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

3. 物质的性质:质量、颜色、气味、温度、密度等。

2. 原子和分子1. 原子的概念: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2. 分子的概念: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粒子。

3. 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学习元素符号和分子式的表示方法。

3. 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物质的形态或性质发生变化,但物质的本质不改变。

2.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生成新物质,物质的本质发生改变。

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变化现象,如溶解、燃烧和反应等。

二、学习活动设计1. 实验:物质的组成与变化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现象,加深对物质的认识。

2. 实验步骤:a. 实验一:制备氧气i. 材料:氢氧化钠和过氧化氢。

ii. 过程:将氢氧化钠和过氧化氢混合,观察气泡的产生。

iii. 结果:氧气被释放出来,气泡变大。

b. 实验二:燃烧反应i. 材料:镁条和火柴。

ii. 过程:将镁条点燃,观察镁条燃烧的现象。

iii. 结果:镁条燃烧产生白色火焰,并发出明亮的光。

3. 实验记录: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总结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

2. 讨论:物质的性质1. 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气味、溶解性等。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质进行介绍,并通过实验展示该物质的特性。

3.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进行展示和分享,加深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3. 练习:原子和分子1. 学生通过大量练习,掌握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

初中三年级物理教学教案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初中三年级物理教学教案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初中三年级物理教学教案物质的组成与变化【教案一】物质的组成与变化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区分物质和非物质的概念。

2. 把握物质的组成方式,能够运用实例说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3. 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能够解释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及其转化过程。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方式。

2. 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1. 解释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及其转化过程。

2. 运用实例说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物质的概念,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让学生感受物质的存在。

2. 提出问题:什么是物质?举例说明物质和非物质的区别。

【教学环节二】讲授物质的基本概念(15分钟)1. 讲解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特征,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3. 运用实验,“水和糖的混合物可以分离吗?”来引出物质的组成方式。

【教学环节三】物质的组成方式(15分钟)1. 介绍物质的组成方式:分子构成。

2. 通过实例讲解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

3.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物质中的排列方式,从而导出物质的不同状态。

【教学环节四】物质的不同状态及其转化过程(2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三种状态:固体、液体、气体。

2. 通过实例和图像,讲解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状态转化的原理。

3. 以水的状态变化为例,讲解冰的熔化、水的沸腾等过程。

【教学环节五】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下列问题:①用你的话解释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方式。

②举例说明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转化过程。

2. 学生展示答案,并相互评论、指正,以检验理解程度。

【教学环节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总结学习的要点:物质的基本概念、组成方式及不同状态的转化过程。

2. 进行随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的基本概念、组成方式以及不同状态的转化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教案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教案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及实例
2.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3.学习和掌握化学符号和化学式
4.了解化学反应的特征
5.能够通过化学式表示化合物的组成
6.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7.能够使用化学反应式进行定量计算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1.物质的分类及实例(20分钟)
a.元素和实例
b.化合物和实例
c.混合物和实例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5分钟)
a.定义和区别
b.实例分析
3.化学符号和化学式(20分钟)
a.元素符号和化合物符号
b.简单离子和复合离子
4.化学反应的特征(10分钟)
a.反应物和生成物
b.化学反应类型
5.化合物的组成(20分钟)
a.化学式的含义
b.计算化合物的相对质量和成分
6.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15分钟)
a.定律的含义
b.实例说明
7.化学反应式的定量计算(25分钟)
a.化学反应式的含义
b.计算摩尔数、质量和体积
c.计算反应限量和过量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和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
1.选择适当的实例演示物质的分类和化学变化过程
2.能够简洁、准确地解释化学符号和化学式
3.通过分析化学反应式,能够计算摩尔数和质量
4.能够理解并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5.在课堂互动中表现积极,在课后提交作业实现深度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复习
导学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1讲物质的组成、变化和分类(含胶体)
[主干知识·数码记忆]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一、小试能力知多少(判断正误)
(1)(2011·新课标高考) mol NaCl中含有×1023个NaCl分子。

(×)
(2)(2011·山东高考)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均属化学变化。

(×)
(3)(2011·浙江高考)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
(4)(2010·山东高考)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

(×)
二、必备知识掌握牢
1.物质的构成
(1)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铁、氩气等。

(2)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O2、NH3等。

(3)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NaCl、Ba(OH)2等。

2.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原物质分子保持不变。

常见实例:金属导电、蒸馏、吸附、升华、焰色反应、胶体聚沉等。

(2)化学变化:
①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实质是物质中原子重新组合,伴随着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有新物质生成。

常见实例: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干馏、电解质溶液导电、钝化、煤的气化和液化、石油的裂化和裂解等。

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原子核是不发生变化的。

如同位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③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着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氯化钠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等是物理变化。

三、常考题型要明了
2
[典例] (2013·山东高考)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因为发生了加成反应
B.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物理变化可转化为清洁燃料
C.合成纤维、人造纤维及碳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利用粮食酿酒经历了淀粉→葡萄糖→乙醇的化学变化过程
[解析] 聚乙烯塑料的老化是因为被氧化所致,A错误;煤的气化和液化都是化学变化,B错误;碳纤维是碳的单质,C错误;用粮食酿酒时,先在糖化酶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然后在酵母作用下转变为酒精,都是化学变化,D正确。

[答案] D
———————————[探规寻律]———————————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
—————————————————————————
[演练1] (2012·重庆高考)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下列生产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氮肥厂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
B .钢铁厂用热还原法冶炼铁
C .硫酸厂用接触法生产硫酸
D .炼油厂用分馏法生产汽油
解析:选D N 2+H 2―――――――→NH 3
、CO +Fe 2O 3
CO 2+Fe 、FeS 2――→
SO
2
SO 3H 2SO 4,显然以上过程都涉及化学变化,而分馏法是利用石油组分中各物质沸点差异而获得汽油的方法, 该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演练2] (2013·临沂模拟)化学变化不能实现的是( ) ①一种核素变成另一种核素 ②一种离子变为另一种离子 ③一种分子变为另一种分子 ④一种单质变为另一种单质 ⑤一个质子变为一个中子 ⑥混合物变为纯净物 ⑦有毒有污染的物质转变为无毒无污染的物质 ⑧共价化合物转变为离子化合物
A .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①⑤
D .②④⑥⑧
解析:选 C 一种核素变成另一种核素、一个质子变为一个中子,不属于化学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