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是一节重要的历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涉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优点,改进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5.教学内容的全面与深入:以教材为依据,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等关键节点,使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重要人物和成果,并对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入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一个方面,如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一组学生负责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另一组学生负责探讨重要人物,以此类推。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写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的引入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朝末年的民生困苦、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国家和人民的痛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革命的历史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引入新课:在总结完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后,教师顺势引出辛亥革命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引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场伟大的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1)武昌起义:介绍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觉醒,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为国家、民族利益奋斗的仁人志士的崇高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练习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2.练习形式:选择题、简答题等。
3.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4.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学生互动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有哪些?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你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后的历史发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切勿抄袭。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打印)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doc

(打印)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doc

第13 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62页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3课 辛亥革命9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3课 辛亥革命9

课件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理解:过引导学生认识主要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由此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归纳,透过历史演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二、应用: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及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等内容的讲述,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认识社会的观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清国情,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四、教学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第一、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对这一点,亲身经历过这次革命的林祖涵(即林伯渠)曾深有体会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第二、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以后谁要是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再做皇帝,谁就会变成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袁世凯的皇帝寿命只不过八十三天,张勋的复辟则更加短命,从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于试登这个宝座即可为证.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总头.砍掉了这个头,就使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从此再也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稳定的秩序来.这就大大有利于中国人民继续开展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第三、这次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据有关资料统计,1912—1916年间公布的发展实业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共有86项之多,内容包括矿业、农林、工商、渔业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解除了原来清政府的若干束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对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多数成员把这次革命的主要任务看成仅仅是"排满",他们既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改变.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列强不支持孙中山,而选择了袁世凯作为他们继续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件事本身就充分说明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这正如毛泽东所分析的那样:"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课堂过关•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2013·广东文综·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学习链接: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辛亥革命与欧洲革命的异同。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2.选择辛亥革命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角度阐述其影响,不少于500字。
3.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不少于300字。
4.拓展阅读:《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一文,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500字。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4.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张和贡献是什么?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设计以下习题:
此外,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首先,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民族危机等。然后,讲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强调起义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各省响应起义的情况,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在讲解过程中,着重强调以下知识点:
1.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关键事件。
1.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一年?它的导火线是什么?
2.请简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及其意义。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哪一年?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请列举辛亥革命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贡献。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其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3.帮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4.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资料的来源和价值,培养他们独立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使他们对革命的过程和结果有更深刻的认识。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分析革命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社会矛盾、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等方面,全面了解辛亥革命,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同时,结合课程内容,我将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革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中的关键问题,如革命的目标、动力、阻力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革命纲领及指导思想,辛亥革命的简要过程,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了解并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经过和原因。

培养学生阅读、识记、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激励,正确地引导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通过比较分析《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政体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差别,从而提练出《临时约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掌握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比较的正确方法,理性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革命先烈的诗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习历史中感受、秋瑾等革命先驱者为追求民族独立、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毕生精力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事迹和英雄气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革命先驱们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通过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体会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逐渐感悟中国革命的力量必须团结起来,否则无法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基本道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知识:辛亥革命的概念: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13_辛亥革命_教学设计_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13_辛亥革命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1.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2)通过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学会阅读,提升从历史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2.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2.2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3.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4. 标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

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

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新知介绍一、背景: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思想武器: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重要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①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其它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成立:1905年8月,日本东京②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地位: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5、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为壮烈的是黄花岗起义)6、有利时机:保路风潮的兴起7、其它条件: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二、经过:1、爆发:武昌起义( 1911 年10月10日)2、高潮: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间: 1912年元旦①中华民国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国都、国旗:南京、五色旗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内容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及人身、居住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体②《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他专制独裁)影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3、结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其原因:①袁世凯实力强大;②帝国主义的支持;③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三、评价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2、功绩:①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③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局限性: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4、教训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3课 辛亥革命17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3课 辛亥革命17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原则,辛亥革命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清国情,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是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它。

首先走进我们今天的第一篇章。

第一篇章探索爆发原因一、背景之一:危机!危机!危机!朗读陈天华的《警世钟》,感受材料揭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怎样的政治现状?材料一: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

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材料二:学生分析材料后得出,政治背景:《辛丑条约》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一、背景之二:经济、阶级材料二: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一、背景之三:团体、政党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华兴会等团体及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为革命的成功奠定了组织基础。

一、背景之四:革命思想传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一、背景之五: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一系列军事起义,奠定了军事基础。

一、背景之六:四川保路运动的发生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第13课辛亥革命一、知识点拨(一)知识网络(二)历史解析历史合力与辛亥革命的最终结局资产阶级之所以要发动辛亥革命,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掌权的民主共和国。

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体,部分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但是,最后掌权的却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袁世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呢?恩格斯曾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按照这段话来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辛亥革命的这种结局实际上就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

如图所示,辛亥革命期间,各种政治势力围绕中国的政体问题展开了反复斗争。

当时中国各种政治势力大致可以划分为革命阵营和反革命阵营。

革命派是革命阵营的中坚力量,力主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在清政府预备立宪被证明是一场骗局之后,一些立宪派分子转而拥护革命,成为革命的同盟者。

但是,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并非完全同心同德,在推翻君主专制方面二者是一致的,但是立宪派却不希望革命派掌权。

满清贵族、袁世凯、帝国主义属于反革命阵营。

满清贵族假借“立宪”之名加强君主专制,并借机排斥袁世凯等汉族地主官僚,导致满清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矛盾激化。

袁世凯掌握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北洋集团,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方面欲取满清贵族而代之,一方面又声称自己及子孙“不愿为革命党”。

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抛弃了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开始扶植袁世凯为其代理人。

两大阵营之间及其内部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

袁世凯和孙中山都不会放弃本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又都无法忽视对方的要求。

斗争的最终结果是:为早定共和,争取袁世凯支持革命,孙中山允诺将总统之位让与袁世凯;为独揽大权,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假称拥护共和──二者暂时达成了表面的一致。

二、学习自评(一)知识掌握1.20世纪初,革命知识分子主要集中在国内哪座城市宣传民主革命思想?()A.上海B.北京C.广州D.东京2.孙中山首次明确提出“恢复中华”是在()A.1894年B.1905年C.1911年D.1912年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①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②内阁总理由国民直接选出③中华民国实行总统责任制④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按照民国纪年,1937年是()A.民国25年B.民国26年C.民国27年D.民国28年(二)能力提高1.1912年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A.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B.专制统治的结束C.封建统治的结束D.君主立宪制的破产2.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左右清政府,原因在于()①帝国主义的支持②立宪派的支持③掌握了北洋新军④革命党人的妥协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的根本”是指()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4.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这是因为它()A.成立时间最早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三)延伸拓展1.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文(即孙中山)已循途东归,自美徂(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这段话表明孙中山()A.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B.要兼程回国,亲自参加武装起义C.对国内发生的事情一度保持中立态度D.要革命党人争取袁世凯中立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3.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1.过程方面: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教师进行辅导;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形成共识;
(4)案例分析: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历史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5.搜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物等资料,进行课堂分享,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做到书写工整、表述清晰、观点明确;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无遗漏、错误;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内外部原因;
(2)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3)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教学难点:
(1)深入剖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内外部原因,特别是社会矛盾、民族危机等方面的分析;
(2)理解辛亥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其作用;
2.选择一位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人物,如孙中山、黄兴等,分析其在该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要求结合历史背景,对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字数600字左右。
3.结合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合理、论述充分,字数600字左右。
4.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巩固辛亥革命相关知识。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案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运用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3.设计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表达、沟通、协作的能力。
4.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2.问题导向,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为核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探讨中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不仅能分享彼此的观点,还能在互动中提高沟通、协作能力。此外,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多元化思维。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问题或任务进行合作探究。例如,让各小组分析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或讨论辛亥革命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4.反思与评价,促进教学相长
本案例注重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发现学生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5.人性化教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案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故事、分析革命志士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重要性,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3课辛亥革命16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3课辛亥革命16
-孙中山等主要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贡献。
-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背后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辛亥革命。
-深入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设计: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如:“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孙中山的主要贡献有哪些?”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运用情景再现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呈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辛亥革命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提出问题、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图片展示:展示辛亥革命相关图片,如武昌起义、孙中山等历史人物肖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直观的认识。
3.视频播放:播放关于辛亥革命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4.故事讲解:讲述辛亥革命中的典型故事,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武昌起义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应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情景,再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互助精神。
-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内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5.搜集辛亥革命时期的图片、文物等资料,制作一份辛亥革命主题的手抄报或PPT,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能够反映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和时代特征。

江苏省高中历史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江苏省高中历史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一: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二、教材分析(一)辛亥革命的酝酿和爆发1、辛亥革命的酝酿(基础)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十六字纲领),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在此基础上中国同盟会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人民群众掀起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2、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911.10.10)——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宣告独立(二)辛亥革命的成果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体现的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公民权利、三权分立、议会内阁(总理负责)。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意义: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三)辛亥革命的结局及意义1、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中国开始了北洋军阀(对内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统治,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袁世凯能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1)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和破坏(2)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育严重不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强,软弱妥协3、辛亥革命的功绩(1)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没能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三、教学设计①导言的设计每当“五一”和“十一”这样的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总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面对,作为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先生何以在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陈天华,一个正当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为了祖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何以有如此大的胆魄,以赴汤蹈海牺牲生命为代价来唤醒亿万同胞呢?邹容、吴樾、秋瑾、宋教仁,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他们用鲜血谱写了振兴中华的华彩乐章,让我们通过本课来回顾这段悲怆而辉煌的历史,在缅怀中珍惜美好的今天。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辛亥革命教案(5)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辛亥革命教案(5)

第13课辛亥革命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四节的内容.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对以后革命的胜利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因为本节课史实较多,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不同的史学争鸣,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2、教学目标(1)内容标准: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知识与能力: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教者应该加强爱国精神这方面的教育.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里程碑,故将其定为重点.难点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在革命中不去发动人民群众.高一的学生难以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因而将其定为难点.4、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二、说教学方法刚上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历史概念和不同的史学争鸣,估计他们在记忆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播放武昌起义的影像资料将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历史环境,编一个模拟历史小话剧,使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到情景当中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高中历史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 第13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识记】民主革命宣传家、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篡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刻原因、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政府性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辛亥烈士的英雄事迹、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的革命精神,认识到中国的进步趋势不可阻挡【教学重点】: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导入新课:视频: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2、新课讲授:一、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原因:①社会基础:《辛丑条约》腐败无能推翻材料一:《辛丑条约》及其签订的情景材料二:《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最终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祸首”,这使慈禧太后感激涕零,立意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材料三:清末革命志士陈天华在《辛丑条约》签订后,痛斥清政府已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②经济基础:“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末“新政”有奖励实业等内容,┉┉并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投资和开放政策,财政政策,铁路政策。

┉┉经济体制改革是清末新政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法制的建设,二是公司制度的初创。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③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上海日本。

章炳麟陈天华邹容⑤组织基础:A.1894年,兴中会资产阶级革命团体B.1905年,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⑥军事基础:A武装起义 B湖北新军⑦直接原因(导火线):保路运动(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二、辛亥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的成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体内容见教材)三、辛亥革命的结局以讨论题呈现某校高一学生举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会,研究辛亥革命的两个小组的观点截然不同:甲组:辛亥革命成功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 结合史实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2. 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成因,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导入新课】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酝酿与爆发1.革命思想的传播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伯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理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 让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然后概括指出: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2.革命团体的建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年初,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1906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不要性)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多人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1 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1 第四单元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

革命爆发之前中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清政府的处境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而当时已经具备了革命所需的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社会基础,革命一触即发。

武昌起义之后,全国许多省份纷纷响应革命宣布独立,清政府瞬即土崩瓦解,中华民国建立。

民国建立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民主共和制,废除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加上立宪派、旧官僚的投机革命,革命的结果只是“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辛亥革命随着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而最终失败。

革命的任务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从辛亥革命兴起的过程中,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2)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真正资产阶级政府的性质,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进行正确评价。

(3)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的过程;掌握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历史文字材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历史事件的成败与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献身精神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意识,学习孙中山先生不怕牺牲、坚持真理、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天下为公”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打开ppt,图片展示孙中山及他的题字,让学生体会孙中山一心为国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62页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63页(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A、时间:1905年B、地点:日本东京C、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D、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E、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F、机关刊物:《民报》G、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H、意义:使中国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名称政纲基本内容进步性局限性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即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

“反满”就是反对满清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意义。

推翻帝国主义侵华工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中华主张独立,建立“民族的国家”具清政府,客观上体现反帝和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国民的政府,即资产阶级共和国。

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

对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其矛头所向,主要是皇帝和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和社会革命的主张。

反映出孙中山注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土地纲领不彻底,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同时,没有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无法广泛动员群众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黄花岗起义(课本63页)最为壮烈。

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

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官兵达五六千人。

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几次武装起义:名称时间领导人地点影响萍浏醴起义 1906年12月刘道一湘赣边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同盟会成立以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浙皖起义1907年秋瑾、徐锡麟安徽安庆、浙江绍兴镇南关起义1907年孙中山广西镇南关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赵声广东广州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准备最充分的一次起义6、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

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

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人川镇压。

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但消息泄漏,湖广总督下令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异常严峻。

就在这时,辛亥革命爆发了。

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可以充分利用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掘本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全国响应、南京政府、南北对立、台港澳的殖民化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新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

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结果:革命军攻克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国号“中华民国”。

3、影响: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请学生边听讲边在课本中划出相关概况。

㈠成立概况:1、时间:1912年1月1日;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3、都城:南京4、国旗:五色旗(旗面为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③三权分立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2、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革命结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课本64页1、条件:①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助袁篡权。

②.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③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

如孙中山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④袁世凯自身条件:拥有当时中国实力最大的北洋新军,善于玩弄政治手腕。

那么,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篡夺革命果实的呢?2、步骤: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覆灭;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标志: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课本65页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㈡功绩: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丰碑;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3、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三)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板书设计: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1、政治条件: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4(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 “三民主义”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6、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

二、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结果:革命军攻克武昌,湖北军政府成立,国号“中华民国”。

3、影响: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㈠成立概况:1、时间:1912.1.1;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3、都城:南京4、国旗:五色旗★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③三权分立2、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革命结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条件:2、步骤:五、历史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㈡功绩:1、2、3、4(三)局限性:关于辛亥革命胜利还是失败:对辛亥革命的结局,传统观点一般认为,这场革命既胜利,又最终失败。

言其胜利,主要是鉴于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言其失败,主要是因为革命胜利果实未能保持和巩固,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完结,政权最终落于袁世凯等军阀之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既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权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考察: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

有的论者更明确提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有广泛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它有终结,但不是失败。

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都不具备彻底铲除腐败社会机制,建立更新机制的能力。

从主观角度看,中国民族资本自身发育严重不良。

从客观角度看,阻碍中国进步的反动力量远远大于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的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尽管如此,辛亥革命仍可称是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它对封建体制的冲击、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对进步意识的弘扬、对风俗习惯的革故鼎新与激浊扬清都是空前的,尽管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最根本的任务,但是它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为薪火相传的后来者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毛泽东同志正是从前辈的革命历程中悟出了革命纲领、革命政党、农民问题、武装斗争、革命中心等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方法,才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由此可见,简单地讲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都不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该进一步拓宽历史的视界,而不是简单下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