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的分类标准与“客家话”在汉语方言分类上的问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简介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汉语方言分类的标准和(2)客家话甚至是客粤赣等方言作为独立方言理据的问题。

1 汉语方言的分类问题

相对於外国的方言学而言中国方言学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仍然未成熟不论在理论架构和研究方法上都存在着不少问题。目前的汉语方言分类主要是基於李方桂先生的报告(Li, 1937)。可是前人对汉语方言的分类不同人有不同的准则而这些准则间有很大分歧没有像生物分类般有条理以致分类无法显示甚至捣乱了方言之间的关系。

多数的汉语方言学家的眼中汉语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都像一个个静止的水体每个方言都在现在的土地上摆放了一两千年。方言的接触只在它们之间的边缘发生而每个方言也有他自己的中心点来代表这种方言。这种方言模式也导致他们相信每个方言应该有它的归属。因此我们也可以常常看到一些有关於方言归属的争论。

这种想法的後果是方言的归类一方面基於表面的特徵另一方面是利用人为的界限例如省界甚至说话者的感情来进行。有时候为了分别两种方言例如是客、赣方言学者还要创造一些分类条件而不是去问究竟两个方言间的客观分别在哪里?

在过去只有丁邦新(1982)提到方言分区的标准要以历史为根据强调同一个方言间各个方音的历史联系

“以汉语语音史为根据用早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大方言用晚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次方言用现在平面性的条件区别小方言。早期、晚期是相对的名词。不一定能确指其时间。条件之轻重以相对之先後为序最早期的条件最重要最晚期的条件也就是平面性的语音差异了。”(丁1982258)

这段话很有指导性是汉语方言学迈向一门严谨科学的重要里程碑。但是那一个条件属於早期那一个是晚期我们似??还是在摸索阶段而且很容易被误导。丁邦新(1982)在比较过五个近代方言学家提出的方言分类条件时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甚大其中比较一致的(有三个学者以上采用的)包括

(1) 古全浊塞音声母的演变

(2) 古双唇塞音在三等合囗前的念法

(3) 古知组字声母的读法

(4) 古塞音韵尾的演变

(5) 古鼻韵韵尾的演变

(6) 调类的分合与多少

(7) 古入声的演变

但是以上七项条件是否符合丁氏“原则”那些是早期历史条件那些又是晚期的呢?我觉得有逐一讨论的必要。

1.1 七项“准则”的历史先後

(1) 根据丁邦新(1987)另外一篇的资料浊音清化的现象在十二世纪的文献中已有纪录。如果以古浊化清化看作是一个决定性的“早期”语音变化那麽它应该是在宋代以後才出现的。根据这个原则汉语方言中不只客赣不应该分官话和粤语也应该合并。全国的方言中只有闽方言、平话和粤西一些地区的“粤语”浊音清化规律比较一致而吴方言保持古浊声母可以一刀从别的方言中切出来。

(2) 唇音分化为重唇和轻唇可能出现得更早一点丁邦新(1987)引罗常培的资料说明八九世纪时唇音已经开始分化。这是一个比浊音清化更“早期”的条件但可是只能分辨出闽语和“老湘语”。

(3) 古知组字念塞音一般被认为是一个古音现象即近代音韵学家如钱大昕所谓舌上念舌头可能比唇音分化更早期。知组念为塞擦音中古已经开始但知组字在闽语、江西东部、广西的平话和湖南的“老湘语”仍有这个现象但一般方言学者只是用它来区别闽语和非闽语在其他方言分区基本上不起作用。

(4) 古塞音韵尾的演变在中古之後明代的《中原音韵》中入声韵尾是否消失至今还有争议。但这肯定是一个甚为“晚期”的演变。除了粤语能比较完整保存全中古塞音韵尾外其他的方言都有不同的演变。其中以客语(嘉应话)、闽南的方音也保存得较好。中国大部份地区已经丢失了塞音韵尾了。现在看来古塞音韵尾的演变并不构成分别方言的条件例如闽南、闽北在这方面的差异性就非常大。再拿四川的“客家话”为例子他们从粤北到四川只有250年左右但已经将塞音韵尾转为喉塞音(黄雪贞1986)可见这演变的过程被介定为“平面性”差异比较合适。

(5) 古鼻音韵尾的演变包括合并和消失应该比中原音韵以後的“晚期”而且在主要的几个方言中没有作为分区的意义。粤语、客语、江西北部和北方很多方音都没有鼻化韵现象

更不能构成方言分界。

(6) 调类的分合与多少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根据丁邦新的判断(1989)中古有四声中古以後汉语才发展到八个声调。而现代方言是在八个声调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这尤其在南方方言上应该没有问题但这也明显是一个“晚期”变化。

同时现今方言学上对一种方言的描写例如是对粤语就是对粤语最有权威的方音━广州话的描写。而客语就是梅县话赣语就是南昌话。然後发现到一种方言比较像广州话的就是粤语比较像梅县话的便是客语一点也不用调查它的历史形成和人囗移民史更不考虑语言转移、语言变化、语言死亡等因素。

目前我们利用中古浊音清化後大部份方音(主要是珠江三角洲)的平上送气去入不送气的特点来标志粤语让它跟客语区分但我们也不会去问广州话的浊音清化规律既然跟北京话的雷同(麦耘1991)两者是否有关。客家话和赣语的主要差别靠以上面的七条原则完全不能划分。而王福堂(1998)的所谓客赣区分条件只能说出梅县话和南昌话的差别。赣东方音跟梅县话本来就很相似而王氏却没有注意到。

现在用作区分客、赣的条件一条是客语将部份的非敷奉字念重唇另外一条是半浊上声念阴平。但是非敷奉字念重唇不是客语的特殊现象而是闽语(和“老湘语”) 的主要特徵。客语将非敷奉字念重唇一般只有30个字左右占非敷奉字的三成不到。而且有些地方只有十个字以下。相反的是赣语也有不少地方将相当部份的非敷奉字念重唇(Sagart, 1997)。不只是赣语就是广州话非敷奉字也有十个左右白读重唇(刘镇发1997)。三种“方言”中客语跟闽语的接触最频密而且在客闽交界地的客语重唇音也最多。但总的来说客、粤、赣的非敷奉字主要是念轻唇[f]。不仅如此三种方言(加上一些湘语方音)也将晓匣母合囗念[f]形成一个地方特色。

目前客语唯一与众不同的差别在於客语某些方音中的次浊上归阴平。但不幸的是这应该也是在近代才发生的事是一个非常“晚期”的变化。如要把这个看作区别特徵严重违反丁氏原则次浊上归阴平是原来的阳上调归并到阴平後发生的(见图1)阳上调包括所有古次浊上的字本来也应该归并到阴平但由於官话的影响一些非常用字便念上声。这个变化的时间肯定比浊音清化之後晚几百年而且只有嘉应型和五华型的方音牵涉一半左右的常用浊上字较明显。离开粤东北越远这个现象就越不明显到了闽西的长汀、闽南的绍安只有四分之一而闽西北的宁化、赣南的大庾和惠州、水源型的方音就只有三几个字而已(Lau1998)。相反的是属於粤语的香港锦田话次浊上念阴平的有83%而粤语四邑恩平话也有9%(Lau1998)。所以这条规律不仅属於“晚期”的“平面的语音差异”而且也不能清楚地区分客语与非客语。可见很多人都为了要共同创造一个“客家方言”而忽略方言学的科学原则。在这个问题上张光宇(1995)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汉语方言学者对“客家方言”与赣方言分合的不理性之处

“为了分可以无视其中的共同点为了合可以无视其间的差异性。这些作法使得方言分合进退失据...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一般所谓的客家话特点不免夸大其词。”(张光宇1995:172)

2“赣粤方言区”方音的关系

2.1 另外一条被忽略的历史变化浊上变去与声调分化

汉语的一个重要历史变化是“浊上变去”相关的文献也有很多但奇怪的是没有人拿它来作方言分区的准则。虽然何大安(1988)明白“浊上变去”对方言的重要性但他没有将浊上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