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贤经典说:大学2

合集下载

《大学》经典名句及译文解析(共45句)

《大学》经典名句及译文解析(共45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古人喜欢简单明了,开篇第一句,就讲出了这部书的核心内容。

这部书名字叫《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大人的学问。

大学的内容就是要彰显自性中人人具有的光明德行,然后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除旧革新,并且精益求精,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都有终结和开始的。

如果能够明白了它们的先后顺序,明白了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么就已经接近道了。

——《大学》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译文: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财富可以装饰人的房屋,品德则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心胸宽广,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君子一定会保持自己的意念真诚。

——《大学》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译文:一般人都是因为溺爱自己的孩子,而发现不了孩子的缺点和毛病,看哪里都是好的;因为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所以从不觉得自己家的禾苗丰满茂盛,总觉得别人家的庄稼长得好。

——《大学》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

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

——《大学》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译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国家很富足,百姓却很贫穷,这样人民就会离散;相反,如果国家把财富散发给人民,则人民就会聚集在他的周围。

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一样,如果自己特别富有却很吝啬,那朋友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为人慷慨大方,则和他结交的朋友就会很多。

——《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译文:所厌恶的上级对自己的言行,不要用来对下级;所厌恶的下级对自己的言行,不要用来对上级;所厌恶的前面的人的态度,不要用来对后面的人。

五六年级 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大学诵读

五六年级  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大学诵读

五六年级国学课课程理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庄”,各民族文化呈现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趋势。

由于受西方思潮及快餐文化的影响,一部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倾斜,中华传统美德正“日渐消瘦”,反映在广大的中小学生身上则表现为:不顾实际的攀比、极度的浪费、自私任性的个性及诸多心理不健全的问题。

因此,探索一条长远的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之路已成为教育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来说,学习国学经典,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促使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

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国学,让经典文化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对学生品德、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开展“国学课”,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孩子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

古人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天真未泯之时,最容易教导,也最需要教导,所谓:先入为主是也。

三字经说:“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一段黄金时期,藉由先哲的风范,薰习我们的子弟,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禀性淳良的儿童,那么,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他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教之道,贵以专”在教导儿童读经的时候,要有耐心,长远心!不可希求速成,特别应注意“广博不如专精”,故一部经典,应读诵百至千遍,根基扎得深,果实才芬芳。

苏东坡云:“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古圣先贤常说:“经读千遍,其义自见。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上册《大学》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上册《大学》

大学一【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

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6,静而后能安7,安而后能虑8,虑而后能得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

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

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

引导、教化人民之意。

4.止于:处在。

5.知止:明确目标所在。

6.静:心不妄动。

7.安:所处而安。

8.虑:处事精详。

9.得:得到成果。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二【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

致知在格物4。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1.齐其家:将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务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的意思。

2.修其身: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及解释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及解释

国学经典之《⼤学》全⽂及解释学习使⼈进步知道没有⼒量,悟到并做到才有⼒量!【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的品德,在于使⼈弃旧图新,在于使⼈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安理得;⼼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欲修其⾝者,先正其⼼。

欲正其⼼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品德的⼈,先要治理好⾃⼰的国家;要想治理好⾃⼰的国家,先要管理好⾃⼰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的品性;要想修养⾃⾝的品性,先要端正⾃⼰的⼼思;要想端正⾃⼰的⼼思,先要使⾃⼰的意念真诚;要想使⾃⼰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思才能端正;⼼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上⾃国家君王,下⾄平民百姓,⼈⼈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康诰》⽈:“克明德。

一生必读的100部世界名著

一生必读的100部世界名著

一生必读的100部世界名著一生必读的100部世界名著如下:1、《论语·大学·中庸》它是儒家学说的经典合辑,阐述了儒学哲学核心思想汇集学习与传承的篇章。

2、《千家诗·神童诗·名贤集·增广贤文》书中阐述了:行孝道、做善事,珍惜时间,勤学苦读,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思想价值。

3、《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古代启蒙教育的著名教材,是娃娃时期就必读的作品;它被誉为袖珍的百科全书,涵盖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哲理和智慧。

4、《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这本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是学生国学启蒙词典蒙学系列之一,按照古代通行的平水韵平声的顺序编排,涉及了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知识。

5、《孔子家语译注》这本书的知名度不如《论语》。

但是《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集中体现孔子“仁”与“礼”思想。

6、《孟子译注》这是学生时代的国学启蒙词典蒙学系列之一,书中内容按照古代通行的平水韵平声的顺序编排,涉及了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知识。

7、《荀子译注》《荀子》我们都很熟悉,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这本书正是他的著作。

书中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先奉学术思想成果总结性的作品。

8、《道德经译注》老子,这个孔子的老师,《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的伟大著作,老子思想的集大成。

9、《庄子译注》庄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体现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是道家学说的典范之作。

10、《列子译注》《列子译注》是《列子》的译注版本,书中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凸显了古人的智慧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11、《礼记译注》《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并称为“儒家五经”。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及翻译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及翻译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及翻译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六年级国学经典《大学》

六年级国学经典《大学》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zhēn言说”如果能 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 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 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 处不追求完善。
《大学》全文
《大学》全文
《大学》六年
知本
•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无情者 ,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 谓知本。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 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 ,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 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 睛看着你,十只手指着你,这难道不令人畏 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 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 诚。
诚其意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 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 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 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 中,形于外。
•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 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 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 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 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 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 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关于“大学” 释疑:
•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 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 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大学》六年
《大学》原文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 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

《大学》拼音 版

《大学》拼音 版

dàxué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近代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大学》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文中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重,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dàxuézhīdàozàimíngdézàiqīnmínzàizhǐyúzhìshàn⑥-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zhīzhǐérhòuyǒudìngérhòunéngjìngérhòunéngānérhòunénglǜ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lǜérhòunéngdéwùyǒuběnmòshìyǒuzhōngshǐzhīsuǒxiānhòuzé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jìndàoyǐ近道矣。

gǔzhīyùmíngdéyútiānxiàzhěxiānzhìqíguóyùzhìqíguózhěxiān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qíjiāyùqíjiāzhěxiānxiūqíshēnyùxiūqíshēnzhěxiānzhèngqí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xīnyùzhèngqíxīnzhěxiānchéngqíyìyùchéngqíyìzhěxiānzhìqízhī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zhìzhīzàigéwù致知在格物。

5.2 大学之道(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共33张PPT)

5.2 大学之道(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共33张PPT)

当堂检测
B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其无礼于晋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的;代 词,它们。C项,介词,把;连词,表原因。 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文章主旨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 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 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 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 国家、天下联系密切。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 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 以连接。
本末(mò) 壹(yī)
研读文本
大学之道①,在明②明德③,在亲民④,在止⑤于至善⑥。
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②明:形→动,彰明、彰显 ③明德:美好的品德
④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⑤止:至、到
⑥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译: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 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译: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 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拓展延伸
欲正其心者,先诚①其意②。欲诚其意者,先致③其知④。致 知在格⑤物⑥。
①诚:使动用法,使……真诚 ②意:意念。 ③致:取得、得到
④致其知:获得知识 ⑤格:本为纠正之意,治理引申为推究 ⑥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根据对本课的学习,归纳论证特点和文 章主旨,并完成当堂检测。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译文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译文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译文展开全文《大学》原是《礼记》中第四十二篇,相传经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

主要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

【译文】大学教人的道理,首先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旧更新,使人们达完美的道德境界。

知道所应达到的完美境界,而后才能有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而后才能心静,心静而后才能随遇而安,随遇而安之后才能谋划精详,谋划精详而后才能达到完美的最高境界。

世上万物都有本有末,万事都有结束和开始,明确了它们的主次和先后,那么就与道接近了。

在古代,想要使美德显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他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要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人,首先要使他内心端正;想要内心端正,首先要他自己意念真诚;想要意念真诚,首先要获得一定的知识;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就在于探究事物的道理。

探究了事物的道理以后就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之后才能内心端正,只有内心端正,而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而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老百姓,都要以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作为根本。

自身的品德修养这个根本被破坏了,却要家齐、国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的。

正如我所厚待的人反而疏远我,我所疏远的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译文】《康诰》中说:'能够有光明崇高的美德。

'《太甲》中说:'经常想念上天赋予的美德。

'《尧典》中说:'使大德能够彰显。

'这些都是说要使自己的美德得以发扬。

【译文】商汤在盘器上镂刻警辞说:'如果能在一天内能够自新,那么就应该天天能够自新,每日不间断。

新增广贤文全文及解释

新增广贤文全文及解释

新增广贤文全文及解释广贤文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是儒家经典《大学》《中庸》的注疏,由宋代文学家、哲学家朱熹所作。

下面将为大家呈现全文及解释。

《广贤文》全文:﹝先圣以至天地万物,阐表乾坤之理;以至职于教化之方,指示民众之柄。

此天人之义之合也,在故畴以行之。

﹞解释:这是一句开篇的引言,意思是先圣们从天地万物中推演出了大自然的原理,从而理顺了宇宙间的万物运行规律。

他们将这些原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化人民,指导众人的行为。

这样能够使天与人的关系合而为一,在实践中贯彻这种理念。

﹝伏念古人所履之道德,虔敬念之;追遵古人所循之法则,笃行遵之。

凡事先以虔念为本,修养身心求圣贤之道;后以笃行为本,尽力完善自己,达到圣贤的境地。

﹞解释:这里强调了学习先贤道德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虔敬地记忆古人的德行,虔诚地念叨他们的言行。

同时,我们应该追守古人的行为规则,坚定不移地行动。

首先要以虔敬为根本,修养身心,追求圣贤之道;其次要以笃行为基础,努力完善自己,达到圣贤的境地。

﹝执权则服理,宽纪则肆奢。

首当努力执掌权力时,要遵循原则,依循道德;如果宽纪放纵,就会导致奢靡生活的滋长。

﹞解释:这一部分告诫人们执政者,在掌握权力时应该遵循原则,遵循道德,不可由于权力而滥用。

如果宽纪纵容,就会导致奢靡之风的蔓延,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进贤则助廉,举孝则康长。

选择贤能人才则有益于廉政,推崇孝道则可保留长寿。

﹞解释:这部分强调了进贤之举和推崇孝道的重要性。

选择贤能的人才有助于廉政的维护,推崇孝道则有助于延年益寿。

﹝忧劳则兴学,儆惧则固节。

忧劳可以提高学业,警惕恐惧可以坚持节操。

﹞解释:这一部分强调了劳心者必兴学业,发愤努力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同时,要警惕恐惧,加强自律,始终保持节操。

﹝由此则言前圣之学无不包含;结鱼之须,无所不知晓。

从这些道理可以得出结论,先圣们的学说无所不涉猎,无所不包容。

就如同织鱼须,包罗万象。

﹞解释:这段话表达了广贤文的核心思想,即先圣所讲述的学说无所不包含。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成语、一词多义、重点实词、情境默写 、写作素材等)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成语、一词多义、重点实词、情境默写 、写作素材等)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2.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3.正心诚意: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

4.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

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5.齐家治国: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

6.并行不悖: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

7.登高自卑:登山要从低处开始。

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做事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

不能误以为看见高山而觉得自己很渺小。

8.行远自迩:走远路必须要从最近的一步走起。

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

9.舍本逐末:舍:放弃。

本:根本的,主要的。

逐:追求。

末:枝节的,次要的。

原指弃农而事工商。

后泛指放弃根本、主要的部分,而追求次要的、枝节的。

比喻做事情不抓根本,而在枝节上下功夫。

也作“舍本事末”、“弃本逐末”。

10.内圣外王: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

谓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

11.恻隐之心:指见人遭遇不幸所引起的同情怜悯之心。

12.反求诸己:指反省自己的过失,加以改正,而不责怪别人。

13.钓名要誉:指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14.邻里乡党:泛称一乡的人。

15.随声是非:别人说是﹐自己也说是﹔别人说不是﹐自己也说不是。

谓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16.四体百骸:意思是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同“四肢百骸”。

17.九州四海:犹言天下。

泛指全中国。

二、文化常识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中抽离并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

第5-2节 《大学之道》(学生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2节 《大学之道》(学生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5课 大学之道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了解儒家经典的体系和核心 2.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3.理解儒家个人修养与国家关系思想的阐释4.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学习先贤的智慧 1、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及《大学之道》的历史地位。

2. 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探究“诚意,正心”的内涵,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

3 积极吸收《大学之道》中有价值的成分进行“修身立德”,实现精神成长。

4、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知识点01 内容及作用【即学即练1】概括“三纲”“八目”的内容并分析相互作用答案:内容:“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用:为实现“三纲”指出了具体的方法。

课文开头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可以说是本文的三个纲,第二段讲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八个目。

八目之中,“修身”以上都属于“明明德”之事, “平天下”以上属于“亲民”之事。

“止于至善”是“明明德”“亲民”的最高阶段。

解析:抓住第二章每章的关键词以及关键词间的关系,由于原文采用顶针手法,而且采用“欲......先”的句式,所以很容易就能分析出“八目”是第一张“三纲”的具体呈现。

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知识点02逻辑辨析【即学即练2】为什么“正心”先“诚意”?“格物”“致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一)答案:心:思虑事情“总包万虑,谓之为心”意:“为情所意念,谓之意”,是比心更深刻的情感。

因此,想要端正“心”,首先要坚定更深层次的情感思想:意解析:这个逻辑解释的不是先后关系,而是深浅的先后,要解决心的情感问题,必须要解决深层次的意,这里探究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表象的关系。

(二)答案:二者是讲人的认知功夫。

通过认识天地万物,从而获得深刻认知。

解析:二者的关系是从手段和结果的角度探讨的,也不是简单的谁先谁后的问题。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原文及译文前言:中华文化四要素:道统、天命、圣人、教化。

行道从修道来,修道从教化来,教化从圣人来,圣人从天来,天从道来,道从诚来。

天地是道所造化,古今是道所运行,人物是道所生成;主宰这一切的是上帝,继承这一切的是圣贤,阐明生天生地生人物的道理而教化后世的,是经典的功劳。

尽性事天的学问,没有比四书五经更完备的,正性立命的修养,没有比《易经》更详细的。

儒教敬天配天的功德,可以说尽善尽美了。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朝闻道,夕死可也。

”子贡说:“性与天道不可得闻。

”道统的源流,从伏羲开始,传至孔子,春秋战国,世道大乱,人心不古,相交征利,战乱不休。

孔子奔走列国,明传教,暗传道,鲜有人知。

儒家的“止至善、用极”,与道家的“得道”,佛家的“证果”同出一理,可惜世人不明儒教[真义],互相倡导的是[安章锻句]的文学,而搁置[生命实用]的学问于不顾,使得后世没承受[安身立命]的大利,这是先圣所料想不到的事。

儒门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讲的是为学之道,为人之道,为政之道,都是圣人之道。

《论语》以学道为开始,以知命为结果;《孟子》以义利之辨为开始,以知天事天为结果;《大学》以格致为开始,以治平为结果;《中庸》以率性修道为开始,以中和位育为结果。

不读四书,会有四输:出口无章,处世无方,仪容不庄,生命无光。

《大学》是儒教教人的薪传,以内圣外王一贯的绝学,而立人道极则。

其[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开展,由内至外,由己及人,就是恕道的极致发展。

而[六步道功:止、定、静、安、虑、得]的心性修养,更由粗而精,最后臻于至善的极境。

与佛、道、耶、回之教不相上下,更是当今的[救世良教],所以当今儒教应运,世界通行。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好好学习。

下面我将自己从圣贤仙佛那里学习来的点点滴滴,书写在此,愿与有识之士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为挽世道为清凉,化人心为良善,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大学》一书,分七大纲领一、全书总纲领(明德止善,是道功,教功,事功。

四书之《大学》

四书之《大学》

四书之《⼤学》作品简介《⼤学》原为《礼记》第四⼗⼆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学》、《中庸》、《论语》、《孟⼦》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学》成为儒家经典。

⾄于《⼤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之遗⾔也”。

朱熹把《⼤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章,“传”⼗章。

认为,“经⼀章盖孔⼦之⾔,⽽曾⼦述之;其传⼗章,则曾⼦之意⽽门⼈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的话,曾⼦记录下来;“传”是曾⼦解释“经”的话,由曾⼦的学⽣记录下来。

经典语录1、⼤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

3、富润屋,德润⾝,⼼⼴体胖。

故君⼦必诚其意。

4、⼩⼈闲居为不善,⽆所不⾄,见君⼦⽽后厌然,拚其不善,⽽著其善。

5、⼼不在焉,视⽽不见,听⽽不闻,⾷⽽不知其味。

此谓修⾝在正其⼼。

6、⼀家仁,⼀国兴仁;⼀家让,⼀国兴让;⼀⼈贪戾,⼀国作乱。

其机如此。

此谓⼀⾔偾事,⼀⼈定国。

7、好⼈之所恶,恶⼈之所好,是谓拂⼈之性,菑必逮夫⾝。

8、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先慎乎德,有德此有⼈,有⼈此有⼟,有⼟此有财,有财此有⽤。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意思是说:只有当统治者获得了百姓的拥护,才能够长保他的国家兴盛不衰;如果统治者多⾏不义,丧失了百姓对他的⽀持,那么他的国家就⼀定会因众叛亲离⽽灭亡。

所以,有道德的君王,先要谨慎俢治⾃⼰为⼈君的德⾏。

只有当君王有了好的德⾏,才会有庶民百姓的拥护;有了⼴⼤百姓的衷⼼拥护,才会有⼴垠的领⼟;有了⼴垠的领⼟,才会有丰富的资财;有了丰富的资财,才会有⾜够的⽤度。

可见,德⾏是⼀切治道的根本所在呀;⽽钱财则是治道的末节呀。

9、⽣财有⼤道,⽣之者众,⾷之者寡,为之者疾,⽤之者舒,则财恒⾜矣。

先贤十大经典名言(大学十句经典名句)

先贤十大经典名言(大学十句经典名句)

先贤十大经典名言(大学十句经典名句)《大学》这部经典,是我经常诵读的国学经典之一、从陌生到熟悉,我想时间是最好答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经典的魅力在于跨越了时间空间,我们依然能在字里行间能体悟到古圣先贤的智慧。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曾子所作。

一直到了唐朝,才受到了大儒韩愈的推崇,到了宋代,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四书这部书名字叫《大学》,顾名思义,就是大人的学问。

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整个的架构,是按照儒家“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价值观展开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身修”,是指先修身达至“内圣”;接着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达至“外王”。

下面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天下万事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有终结和开始。

能够明了万事万物本末始终的道理,皆接近于明了大学之道了。

3.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大学的原文及翻译

大学的原文及翻译

大学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贤国学文创《大学》微课万里航第二课:释致知诚意1、回顾上一次分享主要内容上一次分享我们介绍了《大学》的沿革以及由《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章抽取出来单独成篇直至后来成为官学考试用书的整个过程,解读了作者曾参的时代背景和成书方法,并且对二程、朱熹以及王阳明的传承加以了些许考证,以此确立了《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的历史文化地位。

所以说《大学》是中国近两千年来所有知识分子共同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学习,并在生活中践行。

古代经典一般都是开宗明义,也就是在开篇先点明整篇文章的主旨,《大学》也是如此。

起首就点明了《大学》所要阐述的课题。

以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目标,以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作为达到目标的认知阶梯,再以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修炼内圣外王的手段。

这样呢,通过开篇就能确定《大学》这部经典的格局,叫做三纲八目七证五境,朱熹把开篇的这些内容独立成一章,叫做“经”,后面所有的篇章都是用来阐释这个章节的叫做“传”,我们有个成语中做“名不见经传”就是说这个人的名字在“经”和“传”里都找不到,算不得特别有名望的人,但是由此可见,名字要进“经传”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2、本次分享内容这次分享我们就开始围绕《大学》的八目来展开,上次我们讲到八目是内修境界外练功夫的。

拿其中一个来说,诚意,这是个动词+名词的结构,就是下功夫使意前往诚挚这个目标;意诚是名词+形容词,指的是意念达到了诚挚的境界。

所以,我们既要学习达到目标的方法,也要了解达到目标的状态。

前者给予我们方法论的指导,后者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引导,并且在达到目标后予以验证。

每个条目都是如此,方法加上心法,实践加上理论,相互印证,亦步亦趋,坚实地走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

八个条目的传里面实际上是没有格物致知篇章的,因此朱熹根据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理解硬是补了上去,他说“传之五章,释格物致知之义”,这叫因阙失作的补传,这也反映了朱熹完整的认识论。

当然,我们本次使用的《大学》文本是古本未增补版,所以在内容和顺序上都和朱熹的版本略有不同。

我们也还是从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目来解读,因为格物是重中之重,还有多家言说,我们反而把它放在最后来解读,今天就从致知诚意讲起。

3、释诚致知3.1朱熹“补传”首先讲致知,《大学》文本里面没有对格物和致知进行直接的阐述,所以朱熹对此作了增补,我给大家把原文和大致注解念一遍,可以作为参考。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格物。

朱熹这段话所说的是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认识、研究事物,并且彻底穷尽它的道理。

大概人的心都是灵动的,具有认知能力,而天下事物都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所以人的知识很有限。

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人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更加真切地认识事物的根本规律。

经过长期用功,等一旦豁然开朗,万事万物里外精粗都会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自己的内心对事物的真相也有整体认知,再也没有昏昧愚痴了。

3.2虽然在《大学》的文本里并没有对致知作出直接解释,但在其后的亚圣孟子与弟子的对话中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讨论来一窥究竟。

原文出自《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这就是稻盛和夫先生极为推崇的“致良知”三个字的出处,而在中国将之发扬光大并运用其在建言、事功、立德三方面都成就无比则是明代的王阳明,在他著名的“四句教”中就对“良知”有了辩证的论述。

阳明先生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3.3经典学来要能实践才具有现实意义,之前说了四书的关系,中庸给了心法,大学给了方法,论语和孟子直接给到我们操作实例。

我们就来看看论语里是怎么力行致知的,大家可以对照这幅图片,这四个勿出自《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不主观、不偏执、不固执、不自我,看起来就是两对近义词,但是中华母语博大精深,要想精细地区分,咱们都在线下好好聊聊,并且可以通过一些活动体验来给自己做一番性格分析,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4、释诚意,解释原文诚意就是明明德的整个过程,我们先从《大学》原文来看看古圣先贤的理解。

4.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这样才叫心安理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4.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

殊不知,别人看他们,就像能看见他们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这样做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4.3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其实从文中这句话的引用也可以看出来,如果是曾参自己写的《大学》,多半是不会用“曾子曰”了。

)这三句话采用了三个比喻的排比句式来说明“诚意”是什么,以及“诚意”的重要性。

第一句就告诉我们,不要欺骗自己,用对于恶臭的厌恶和对于美丽的喜爱这种本能的自然反应来作比喻,首先要学会接受一个真实的自己。

所以这里并不是告诉我们,见到不好的就本能地逃避排斥,见到美好的就本能地亲近获取,那样确实很自然很真实,但是长此以往,这个人就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因为这样的人丧失了社会属性。

正确的理解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会展现出自己完美或不完美的很多面,如果真的想要完善自我,那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接受这个真实的自我,包括了我的优点的缺陷,至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是接下来要做的事儿。

一个敢于接受真实自我的人才有机会将暴露出来的问题解决掉,这种态度才能让自己在到“自慊”状态,“自慊”可以翻译为满足、满意,因为自己最起码的不虚伪这个底线已经守住了。

于是文中出现了第一次“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这个词我记得是在高中政治课本有过专门的名词解释。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

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做到这样,起码已经是君子之风了。

所以在第二句举了个反例来告诉我们,生活中经常有的错误操作是怎样的。

那就是小人呐,没人看见的时候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但是到了人前,马上改头换面,把自己的恶行恶念全部都隐藏起来。

关键是相由心生,也就是文中的“诚于中,形于外”。

我们每时每刻的行为、语言包括思想,都会不知不觉中写在我们的表情和肢体上。

别人站在对面,早已把我们的心肝脾肺肾看了个透彻,这样的掩盖有什么益处呢?唯一能骗过的也就只有自己了,所以,第二次告诫我们“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第一句是正着说诚实面对自己的必要性,这一句则是反过来讲覆藏自己的完全是无效的,有个成语叫做“欲盖弥彰”,那样会让人显得更加的猥琐卑微。

第三句曾子显然预见到未来将会是个毫无隐私的世界,到处都是监控,到处都是智能识别,加上日益完善的征信体系,人们的一言一行甚至是所思所想将无得遁形,完全显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想想这是多么可怕呀,不过这是对总想干点坏事的人而言的,曾子直接把破解的方法也告诉了大家。

财富能够润饰房子,道德却可以修养身心,道德高尚的人自然不会触及戒律的边界,所以能够心胸宽广,而身体自在舒坦,这样才是真正的人身自由啊。

这样,文中第三次引出了结论“故君子必诚其意”,事实证明,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只会让我们更加尴尬,甚至是身败名裂。

这段时间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就是留日女大学生江歌被害案,而关注的重点不是在直接凶手和受害人身上,而是另一个关键人物刘鑫。

其中的真相可以说基本已大白于天下,而刘鑫在开庭前的大半年时间里都在干着“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的事,她的意念完全放在如何让自己免责,逃避内心的愧疚,进而对于事件的原委瞎编滥造。

然而确凿的证据却揭示了这个令人震惊的真相,人在心慌失措的时候确实容易做出一些错事来,然而在事发之后还在努力撒谎、掩盖,不但没有对自己的恩人和家属进行真诚的道歉、安慰,甚至还恶语相向。

如果刘鑫好好读过这部《大学》,或许这一系列恶性事件都不会发生,而事实是,她的余生都将在众人的不齿中度过。

好了,覆水难收,关键是学会时刻警醒自己慎独诚意,我们继续往下解读原文。

4.4《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瞻彼:瞻就是看,彼就是那,看那。

淇澳:淇指淇水,一条河的名字,澳诣水岸边,淇澳就是淇水之畔。

猗猗:美丽茂盛的样子,形容岸边的竹子。

瑟兮僩兮:瑟是严谨,僩是宽大,表示庄重却又开朗,举止得体。

赫兮喧兮:赫是光明,喧是威仪,表示玉树临风,气宇不凡。

终不可諠兮:諠是忘记的意思,终不可諠兮就是真让人难以忘怀啊。

《诗经·卫风·淇澳》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

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

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

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庄重;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