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公园现状及问题1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汇报人:2023-12-13•国家公园概述•中国国家公园现状•政策法规与管理体系目录•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建议•案例分析:以某国家公园为例01国家公园概述国家公园定义与特点定义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以保护具有特殊生态、文化和自然历史价值的自然区域为目的,实施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保护区。
特点国家公园具有生态、文化和自然价值的代表性,是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地,具有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和科学研究价值。
国家公园发展历程起步阶段01中国国家公园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是以自然保护区为主,对一些重要的自然区域进行了保护和管理。
发展阶段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国家公园建设逐渐得到了重视。
200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开始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探索。
加速阶段03近年来,中国政府加速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目标,并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管理制度和政策。
国家公园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保护国家公园是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的重要机构,对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旅游休闲国家公园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国家公园是开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源,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提高科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研究国家公园重要性02中国国家公园现状。
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效显著。
国家公园作为我国
自然生态资源的重要保护载体,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国家公园建设范围不断扩大。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个国家公园体制
试点,覆盖了包括湿地、森林、草原、沙漠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
这些国家公园的建设,有力地保护了我国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其次,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国家公园管理机构逐步建立,管理水平不
断提升。
各级政府对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加大了对国家公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为国家公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国家公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公园成为了人们休闲旅游、科学研究、生态教育的重要场所,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的显著,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生态旅游和休闲娱乐选择,增强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此外,国家公园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一些地方对国家公园的建设和
管理理念认识不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另一方面,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总的来看,国家公园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国家公园建设的力度,加强对国家公园的管理和保护,促进国家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公园建设
国家公园建设国家公园建设:自然保护与人类发展的平衡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应该被保护起来,成为国家公园。
这种建设在世界上很普遍,通过规定合理的使用和管理方式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并为公众提供休闲和旅游服务。
我国在这方面也有很多优秀的实践,在国家公园的建设上也有很大的努力。
本文介绍了国家公园建设的意义、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国家公园的意义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的一种形式,不仅保护了自然资源,也保护了人类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利益。
国家公园通过环保方面的标准来规定游客的活动,在大自然中,人们修改土地来建造住房和其他营地,并限制他们的活动方式,以保证最大的生态保护和最小的损害。
同时,国家公园也非常重视科学研究,这可以增加人们对环境和生态的认识,也能够成为促进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的良好教育基地。
二、国家公园建设的现状目前,在中国建立国家公园的工作已经开始。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重点打造14个国家公园。
其中,我国109家森林公园,40家省级风景名胜区和227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根据不同的管理思路和业务要求,分别依据“自然保护”、“资源利用、绿色生态”、“自然保护和人文历史、地理环境、信息交流、科学教育、旅游管理、艺术创作”为管理目标,基本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园区。
国家公园建设需要固定的外来投资和支持,它要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妥善处理公共利益。
因此,国家公园的建设不仅是具有生态保护功能的机构,更是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生态建设、自然历史文化保护和社会服务理念相融合,才能实现构建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推动全社会跨越发展的目的。
三、国家公园未来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国家公园建设目前正处于推进阶段,未来还需在几个方面不断加强和深入推进。
首先,落实保护优于开发的理念,加强公众的教育宣传和沟通。
其次,加强法制建设,规范违规行为。
第三,通过经销商开拓市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赢取市场份额。
第四,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提高国家公园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期望。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研究近年来,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国家公园的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一、国家公园的概念与发展目标国家公园是指政府依法建立、统一管理、具有较高生态适宜度和科学保护价值的大型自然保护地。
其发展目标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二、国家公园分类和分布情况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涵盖了青藏高原、祁连山脉、黄土高原、长白山等重要保护地。
森林公园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其中包括了张家界、武夷山、黄山等著名旅游景点。
湿地公园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涵盖了万里长江、松花江、黑龙江等重要湿地保护区。
地质公园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了张掖丹霞、三江平原、鄂尔多斯高原等地质奇观。
文化景观公园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和沿海地区,包括了故宫、慈禧园、九寨沟等颇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景点。
三、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包括公园规划设计、生态修复、游客接待和公园监管等多个方面。
规划设计是国家公园建设的基础,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确保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是重要环节,通过治理和修复,使公园的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恢复。
游客接待是国家公园的主要任务之一,要提供便利的服务设施和优质的游览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参观和了解公园。
公园监管是国家公园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对游客行为的规范管理,防止人为破坏和资源浪费。
四、国家公园的保护成效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保护了大量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
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一些地方国家公园建设进展较慢,存在管理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等问题。
国家公园建设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国家公园建设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国家公园建设逐渐成为了当下的热点话题,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和投入。
在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已经成为了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本文将围绕国家公园建设的现状和提升措施展开讨论。
一、国家公园建设现状国家公园是指设立在自然保护区基础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和文化资源的大型自然公园。
在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始于2013年,主要取代了以前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并进行了重新划分和规划。
目前,我国已经选定五大国家公园试点:北京冬奥会赛区国家公园、长城脚下的京西北国家公园、四川主要山脉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浙江天目山东南虎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同时也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
然而,国家公园建设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以下几点:1、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目前,国家公园的规划建设存在地区性和专业性的差异,并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导致了建设进度的不一致和效果的不同。
2、不同地区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差异大。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因此不同地区在国家公园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的文化特色和自然资源差异,这会对规划和建设带来挑战。
3、建设资金来源不明确。
国家公园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然而,当前国家公园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和中央政府补贴。
资金来源不明确会对国家公园的建设和后续运营带来不利影响。
二、国家公园建设提升对策针对上述问题,下面提出几种国家公园建设的提升对策。
1、完善统一管理机制。
建立国家公园规划和管理工作指导制度,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
同时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明确责任和权力,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工作的执行。
2、加强区域间经验和资源共享。
各个试点国家公园在建设中可以相互借鉴,共享关键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于国家公园建设的指导和支持,提高各地区的规划和建设水平。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研究
VS
社会资本参与
近年来,政府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 家公园的投资和开发,鼓励企业、社会组 织和个人的捐赠和投资。
产业和经济发展现状
旅游业发展迅速
中国国家公园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公园内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文化遗产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相关产业带动
国家公园的旅游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住宿、餐饮、交通、文化创意等,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贡 献。
要点二
可持续旅游原则
中国国家公园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 资源和生态环境,积极开发生态旅游 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坚持可持续 旅游原则,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传承 文化、提高旅游体验,实现经济、社 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要点三
生态旅游教育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 生态环境教育服务,提高公众对自然 环境的认识和重视。
03
“综合管理”模式
中国国家公园采取综合管理模式,整 合多方资源,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 各方面的优势,推动自然资源和生态 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04
中国国家公园开发和利用现状
投资和开发主体现状
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
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赖于政 府主导的投资,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 以及专项基金的设立。
自然景观价值
中国国家公园拥有壮美的山川、河流、湖泊和海岸线等自然景观,是开展生态旅游和自然体验的重要场所。
社会文化价值
中国国家公园所在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人类活动遗迹等,这些资源对于提升国家公园的社会 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体制和政策现状
管理体制
中国国家公园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省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指导、地方政 府负责”的管理体制,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 。
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是,每家极地海洋世界的动物,表演,建筑风格都差不多, 只有不同地区的极地世界的名称有小小的不同,这样一来每家 极地世界的竞争力就不再是主题公园之间的竞争了,而是当地 旅游吸引力的竞争,哪个城市的旅游季游客多,哪个主题公园 的游客就自然多。如果主题公园没有鲜明的主题特色,再加上 内容和很多其它地区的雷同,即使这个主题公园就建造在游客 的所在地,那游客一定会“舍近求远”,去一个自己喜欢的城 市,再游玩当地的主题公园。只有有特色的主题公园才会带动 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这个地区的代名词,否则只能成为该地 区的附属品。
整个澳门土地面积较小,加之满地大肆兴建赌场,导致原 有的土地面积变得更加不足。而且博彩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其丰厚的利润回报性使得不少外地的人口大量涌入,进而造成 住房土地不足,房价上涨严重,同时交通压力增大,社会矛盾 激化。因此政府要对赌场数量进行严格控制,节约土地资源, 为其他行业的发展减小压力。
迪士尼的娱乐帝国的品牌形象。一份调查显示,78%的香港儿 童或青少年拥有迪士尼卡通人物有关物品。众所周知,打上迪 士尼烙印的任何一件物品,虽然价格翻倍增长,但购买的人 还是络绎不绝。这就是品牌效益的力量。我国目前可以像迪士 尼这样拥有众多粉丝的主题公园屈指可数。主要原因是我们在 经营主题公园时,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品牌来做,很多经营模 式,还有推广工作都不到位,我国主题公园都只停留在获得经 济利益的高度上,不论是旅游企业本身,还是城市的规划,甚 至是国家的政府扶持力度都是很薄弱的,我们一定要重视品牌 这个效益,眼光要放远,潜在的经济利益是巨大的。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126
(2)主题缺乏文化内涵 特色的主题的选取,要和当地文化巧妙融合才能相得益 彰,不显得突兀。一个主题公园吸引人之处在于既要使当地游 客获得文化认同感,又要让外地游客体验到异质文化,满足游 客的好奇心,试想一下,如果在一个海滨城市不建造有关于海 洋动物的主题公园,而是建造一个没有任何文化起源的古城主 题公园,我想感兴趣的游客会少之又少,而且反而会奇怪,有 点不伦不类的感觉。例如,1996年在江苏省吴州市开业的“福 禄贝尔科幻乐园”,开业初期一直被当地政府所看好,而且在 主题公园界被称为“东方真正迪斯尼乐园”但是开园以后仅仅 维持一年就倒闭。它的失败就在于仅仅依靠科技水平的发展支 撑整个主题公园,而没有把文化作为切入点 (二)门票价格高,重游率低下 一个主题公园的门票价格的高低,是以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来衡量的,即使在外地人看来价格水平不高,但是一旦考虑的 重游率的问题,还是要以本地和附近城市的消费水平为标准。 在外出旅游时,凡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当地都会有较为出名的主 题公园,门票都是较高的,作为旅游者都会抱着也许这个地方 一辈子就会来一次,即使价格高也要看一看的心情。对于外地 游客有这样的心理可以理解,但如果本地消费者也有这样的心 理,那么这个主题公园很难维持。大连“发现王国”的价格对 于大连本地消费者也是较高的,大连本地的中学生和大学生都 会在暑假学生证打折的情况下,或者春游秋游团体优惠的情况 下才去游玩一把,如果“发现王国”没有这些门票优惠活动的 话,可想而知,仅仅靠着大连旅游旺季的外地游客,是难以维 持的,没有本地消费者的重游率,情况不会很乐观。 (三)经营模式问题 (1)衍生消费种类少 起初,中国大部分主题公园的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的 销售,售卖礼品、餐饮等消费,其他附加性经营收入非常少。 单一的门票收入模式是无法支撑主题公园持续发展的,其价格 的刚性最终会导致公园的经营困难。特别是在旅游旺季,会出 现客流量大,导致一个项目排队一两个小时的状况,严重影响 游客游玩的兴致。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更多的衍生消费分散游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中国国家公园是指按照国家级保护区标准设置的具有自然生态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实施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区域,是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和完善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手段。
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已正式建立了12个国家公园,覆盖了全国33个省份地区,占地面积近16万平方公里。
这些国家公园以具有极高自然生态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的景区和保护区为核心,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为辅”的原则,实施投资、规划、管理和监督等全面保护措施,保护稀有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传统文化、推动精准扶贫等作用。
自2018年3月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区域布局优化,形成总体规划体系国家公园建设着力解决过去地域保护、种类保护和专业保护等单一模式的问题,通过区域协同、生态复建等方式打造综合化、多元化的保护模式。
根据各地的自然和文化特征和发展需求,将国家公园划分为三大类型:自然与文化遗产类、重点生态功能区类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区类。
同时,系统推进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形成系统规划体系。
二、保护效果显著,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国家公园实施“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方针与原则,对于对原有的自然景观、生物资源、生态系统进行全面保护,有力推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
例如,三江源国家公园牧区实施“仙女姐姐到牧区”举措,鼓励旅游客人到牧区旅游,提高牧民生计,逐渐改善牧场环境,有效推进了牲畜与自然界和谐共生。
三、发挥多重功能,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国家公园在推进生态保护的同时,通过合理利用等方式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例如,黄山国家公园将产业扶贫与旅游扶贫相结合,通过“山村旅游”方式吸引游客,推动当地贫困人口发展旅游村民经济,促进贫困地区持续稳定脱贫。
四、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国家公园通过文化资源展示、情景推演、互动体验等方式,引导游客参与保护活动,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
例如,长白山国家公园率先推出“环保助理”、“生态志愿者”等活动,吸引广大游客和公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机制探析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机制探析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和旅游业的兴起,国家公园已成为人们休闲、观光和体验自然的重要场所。
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也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建设和运营国家公园的过程中,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一、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中国国家公园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开始探索将国家公园纳入生态保护规划。
直到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正式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
根据这一方案,中国国家公园试点地区包括四大类,即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
截至目前,中国国家公园试点已初见成效,各试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旅游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公园的全面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1. 立法保障立法是国家公园发展机制的基础,其中包括国家公园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制定。
目前,中国已经将国家公园纳入立法规划,并多次修改完善相关法规。
2015年颁布的《关于印发《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通知》规定了国家公园的基本构成、管理机构和管理范围等内容。
还针对国家公园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为国家公园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
2. 组织管理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和运营主要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后改组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负责。
在组织管理方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通过设立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建立专业化管理团队和招募专业人才等手段,为国家公园的规范管理提供了保障。
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还需要配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形成合力,推动国家公园的建设和运营。
3. 财政保障国家公园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中包括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费用。
中国国家公园的财政保障主要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以及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自筹资金。
国内外国家公园研究综述
国内外国家公园研究综述国内外国家公园研究综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野生动物和植物的数量迅速减少,垃圾越来越多,空气和水污染也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各国政府相继建立了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以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为主要目的,是重要的保护措施之一。
本文主要关注国内外国家公园的研究现状、保护成果及面临的挑战。
一、国内国家公园的研究现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国家公园研究在国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出现了一批国家公园,如九寨沟、黄山、张家界等,这些国家公园的建立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际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60年成立,至今已经有160多个国家或地区成为其成员。
目前中国的国家公园数量共计18个,覆盖了全国各地,其中包括井冈山、峨眉山、巢湖、五台山和三江源等。
这些国家公园不仅对环境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成为了国家和地方文化及旅游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深入的研究和保护,国内的国家公园的认知和审美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例如,在保护黄山的同时,通过对黄山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不仅提高了黄山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而且还增加了当地经济的收入。
二、国内国家公园保护成果1、维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国家公园的最主要的原则之一。
随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了保护。
例如,三江源地区的黑颈鹤、东北虎、北极狐等物种在国家公园的保护下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数量逐渐恢复。
2、改善自然环境国家公园的建立对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黄山国家公园的建立使黄山国家森林公园成为人间仙境,同时也使黄山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黄山的景色更加秀美,自然环境更加优美。
3、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国家公园的建立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对国家公园的开发和整合,锦州的辽西南山、福建的武夷山、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等国家公园的区域旅游业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些区域发展起了以旅游业为主的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以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
武夷山国家公园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比较
项目 保护意义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武夷山国家公园
具有较为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实行 面积更大,生态系统更完整、保护层级更高,实行更严格的保护,是最重要的
严格保护,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地。 自然保护地和构成国家生态安全的屏障。
管理目标
以自然资源保护为管理目标,严格 强调生态旅游以及社会价值,在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基础上,强调自然资源的 限制一切生产活动与人类活动,控 国家代表性以及社会公益性。鼓励公众参与管理,激发社会自然保护意识。 制区内自然资源利用与消耗。
管理体制
多头管理。由于同时涉及林业、农 由国家林草局与国家公园管理局统一管理,针对资源进行统一有效的整合管理。 业、环保、地质矿产等多个部门, 同时有效解决了跨行政区管理责权不明确的困境。实现一个公园,一个管理机 缺乏有利协调,管理职责不到位, 构,一个有关部门的垂直体系,有效的解决多头管理的破碎局面,形成规范, 使得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较为低下。统一和高效的管理机制。
3、统筹体制机制——解决管理问题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际上提出了“国家公园治理”的命题。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破解我国自然和遗产保护地多头体 制、管理分割、协调无力、合作低效的难题,探索公共资源统一高效管理模式的新途径。《方案》要求,“试点省份 要对现有各类保护地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整合,明确管理机构,整合管理资源,实行统一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实现‘一 个保护地一个牌子、一个管理机构’,由省级政府垂直管理”。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以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
汇报人: 时间:2019年10月8日
国家公园建设现状与提升对策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 、外来物种入侵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如 何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也是国家公园建设 面临的重要问题。
02
提升对策
Chapter
优化规划设计
制定全面的国家公园规划
在规划阶段,要综合考虑自然生态、文化历史、旅游开发等多方面因素,明确国家公园的定位、功能分区和建设目标 。
优化设施设计
完善公园内的各类设施,如步道、观景台、休息区、卫生设施等,使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同时满足游客的需求。
加强生态监测
建立生态监测系统,定期对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加强生态保护
强化生态保育
01
采取科学手段,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维持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确保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系统健康。
加拿大班芙国家公园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班芙国家公园以其原始自然的风光和丰富 的户外活动而备受游客喜爱。
03
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
该公园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成功实现了动植物生态环境的平
衡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国家公园建设案例
中国九寨沟国家公园
以瑰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旅游活动而著名,九寨沟 国家公园在保护自然的同时,也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的重要力量。
科技助力管理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 国家公园的管理效率和保护水平。
公众参与增强
鼓励和引导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国家公园的管 理和保护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 度。
重点发展方向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国家公园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公园的保护、 开发和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国家公园建设现状与提升对策
国家公园的主要功能是生态保护 、游憩休闲、科学研究和教育宣 传,是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家公园建设的意义
生态意义
国家公园建设有助于保护自然生 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 安全,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
社会意义
国家公园建设为公众提供休闲游 憩场所,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同 时推动生态旅游和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家公园建设现状与 提升对策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国家公园建设概述 • 国家公园建设现状 • 国家公园建设提升对策 • 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 未来展望与行动建议
01
国家公园建设概述
国家公园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
国家公园是指具有较大自然生态 、景观和文化遗产价值,且具备 较高科学研究、生态保护和公众 游憩价值的特殊保护区域。
服务提升:提高国家公园的服务水平 ,如导游服务、解说服务、救援服务 等,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 国家公园的建设水平,保护自然生态 环境,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推动国 家公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04
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国际典型国家公园建设模式
美国的“自然保护模式”
美国采用此模式,重视自然生态的保护,通过大面积的自然保护 和恢复,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发展。
合理规划
制定全面、系统、科学的国家公园 规划,明确保护、游憩、科研、教 育等功能分区,确保各项活动的有 序进行。
强化监管
加强对国家公园规划实施的监管, 确保规划的严格落实,防止不合理 开发和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01
பைடு நூலகம்
02
03
我国国家公园的实现途径研究
我国国家公园的实现途径研究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提高,各国政府也在致力于建设更加绿色的生态环境。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度,也非常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
为了适应当代国际环保趋势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热度不断升高。
然而,在国家公园建设上,我国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难题。
本文将从国家公园的概念、建设中的挑战、途径和未来发展四个方面入手,分析我国国家公园的实现途径。
一、国家公园的概念和建设中的挑战国家公园是一个自然保护区,具有保护、科普、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通过国家公园的建设,既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我国在国家公园建设的初期阶段主要面临以下两个挑战。
1.科技支撑不足国家公园建设需要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管理工作。
然而,我国在科技支撑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实现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需要进一步增强科研力量和技术实力。
同时,加强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共同构筑起科技支撑体系,使其在国家公园建设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2.僵化的管理机制传统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存在一些局限性,无法很好地适应国家公园建设的新模式。
由于国家公园的管理层次繁多,管理职责被划分到环境保护局、林业局、旅游局、文化遗产保护局、水务局和城市规划部门等不同的单位,因此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管理。
为了克服这一挑战,我国需要建立百官齐抓的管理模式,加强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切实提高国家公园的管理水平。
二、国家公园的实现途径在克服困难和挑战的同时,我国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1.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在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国家公园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国家财力有限,因此需要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建设。
为了实现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还需要加强国家公园生态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培育国家公园周边的特色产业,拓宽国家公园的经济发展空间。
国家公园创建情况汇报
国家公园创建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国家公园的创建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建立了一批国家公园,这些国家公园不仅丰富了我国的自然保护地,还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下面,我将就国家公园的创建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国家公园的创建范围不断扩大。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相继批准了一批国家公园试点,涵盖了不同地域和生态类型。
从东北的张家口、黑龙江,到西南的云南、四川,再到西北的青海、新疆,国家公园的创建范围不断扩大,覆盖了我国的多个生态系统和重要自然保护地。
其次,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也在不断出台。
国家公园管理局、地方政府、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了多方合作、协同管理的局面,为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再次,国家公园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国家公园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国家公园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发布宣传资料、开展科普教育等方式,积极向社会公众传递国家公园的理念和意义,提高了公众对国家公园的认知和支持度。
最后,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公园的建设目的在于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近年来,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加强巡护监测、开展生态修复、推进植被恢复等措施,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国家公园的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宣传推广不够到位、生态保护还存在一些难题等。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国家公园的建设力度,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宣传推广,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努力将国家公园建设成为我国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以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 解决上述问题和矛盾的重 要途径。
设立过程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 2015年初,我国出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 2015年6月,我国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明确定位:国家公园是我国 自然保护地的最重要类型之一,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 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 的保护。对国家公园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是指在重要自然生态系 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的前提下,除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原住民 生活生产设施改造和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外,禁止其他 开发建设活动。
④福建省农业厅的茶叶生产专项补助资金(属于扶贫资金); ⑤武夷山市地方政府提供的茶叶生产基础设施改造资金;
武夷山国家公园功能分区
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保护体系管理不顺 畅,在自然保护和生态保护领域存在“九龙治水” 现象。不同部门设置了不同类型的保护区,针对 不同类型的保护区编制了不同的发展规划,缺乏 统一的分类分级系统、缺少统一的空间布局规划、 缺少统一的保护管理体系,导致这些保护区分类 分级混乱、空间交叉重叠、管理权属分散,带来 保护格局破碎化、管理体系碎片化等问题。
试点名称 三江源 东北虎豹 大熊猫 祁连山
神农架
我国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分统计表(表一)
功能区划 核心保育区 生态保育修复区 传统利用区
……
核心保护区 生态修复区 科普游憩区 传统利用区
严格保护区 生态保育区 游憩展示区 传统利用区 生态保育区 游憩展示区 传统利用区
面积(km2)
比例
无具体面积和比例
3、统筹体制机制——解决管理问题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际上提出了“国家公园治理”的命题。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破解我国自然和遗产保护地多头体 制、管理分割、协调无力、合作低效的难题,探索公共资源统一高效管理模式的新途径。《方案》要求,“试点省份 要对现有各类保护地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整合,明确管理机构,整合管理资源,实行统一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实现‘一 个保护地一个牌子、一个管理机构’,由省级政府垂直管理”。
国家公园管理工作评估报告
国家公园管理工作评估报告一、引言国家公园是保护我国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评估国家公园管理工作的情况,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效能,本报告对国家公园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估。
二、背景介绍国家公园是为了保护我国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而设立的一种特殊保护区。
其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实现生态保护、公众参与和可持续利用三者的有机结合。
然而,在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三、管理体制与法规国家公园管理的基础是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一系列管理法规和规章,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某些法规未能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造成了管理上的困扰。
四、保护与管理1.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公园的核心任务是保护生态环境,确保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
在评估中,我们发现一些国家公园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得较好,但也有一些存在问题,如开发利用过度、野生动植物保护不力等。
2.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公园不仅要保护自然环境,还要保护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评估中,我们发现一些国家公园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有一些存在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投入等问题。
3.公众参与与教育宣传国家公园的管理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在评估中,我们发现一些国家公园在公众参与和教育宣传方面做得很好,但也有一些存在公众参与渠道不畅、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
五、管理效能评估1.管理机构和人员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是保证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在评估中,我们发现一些国家公园在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存在问题,如缺乏专业人才和管理经验等。
2.资金保障保障国家公园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在评估中,我们发现一些国家公园在资金保障方面存在困难,导致管理工作受到限制。
3.信息管理与技术应用信息管理和技术应用对于提高管理效能具有重要作用。
在评估中,我们发现一些国家公园在信息管理和技术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改进。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研究摘要:摘要:本文将在对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背景、发展进程、社会生态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在遵循自然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不仅因为其所具有的美丽风景,也为这些公园丰富且独一无二的生物多样性。
虽然中国的国家公园是为了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人们生活,然而,在某些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导致当地生态、经济和社会制度的退化。
因此,怎样破解长期困扰我国的“保护与发展”矛盾,如何因地制宜地且合理地制定我国国家公园体系,确定国家公园在科学发展中的定位,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己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自从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于在1982年建立以来,各类园区纷纷建立,数量迅速增长。
目前为止有1865家符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N)定义的国家公园,即以保护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并在保护的前提下提供全体国民观光机会为目的场所。
中国的1865处国家公园包括国家森林公园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矿公园,国家水利公园。
其中国家森林资源。
国家公园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自2000年开始,游客和收入分别以每年20,和43.6,的速度递增。
2009年,有3.33万人次游览国家森林公园,占游客总数的16,。
并产生了29.3亿美元收入,聘请近百万人,创造了118144个永久职位。
2001年至2008年,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投资额达到47亿美元,筹建了60 100公里的道路网络,40500张床位,和旅游景点周围基本森林防火设施,估计使两千万当地农民和12000个当地村庄收益。
尽管创造了这些经济和社会福利,中国的森林公园却很难实现自己的保护自然的目标,反过来还会为当地社会发展带来长期的社会和经济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我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问题1.多头管理,缺乏权威我国风景名胜资源名义上属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一个资源类型比较齐全的风景名胜区中,管理就可能涉及和牵涉到旅游、城建、林业、文物、宗教、环保等职能主管部门。
2.多重目标,难以兼顾国家风景名胜区有些同时还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
传统体制下的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
3.国家所有,名不副实依据现行法律,风景名胜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资源所有权,各级政府和部门对风景名胜资源实行分级管理。
4.资金不足,发展困难现行体制导致的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了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困难。
5.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在许多风景名胜区中,由于条块分割和政、企、事不分,政府机关的衙门作风与旧国营企业的各种弊端兼而有之。
在经营上,基本上是等客上门,很少主动宣传促销;在经济收支上,财政拨款十单位创收,盈了归“自己”,亏了归“国家”;在劳动人事制度上,机构臃肿,冗员众多,“铁饭碗”、“铁交椅”雷打不动;在分配制度上:,死工资、“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
【21-23】•来源:《国家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研究》谢茹著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6•6现有的《风景区管理暂行条例》,只谈管理,不讲经营。
《条例》的实施在当时确实起到过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作用。
但该《条例》自颁布以来近二十年从未进行过修订。
其中只谈管理,只字未提经营。
7管理人员总体素质较低,制约了风景区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很多风景区存在经营与管理不分的现象,尽管在风景名胜区内有人员的具体分工,但由于长期以来,风景名胜区的在编人员基本上是“军、青、妇”的后备部门。
专业知识不强,素质普遍较低。
来源:《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研究》李松柏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的现状1、截至2002年底,我国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1个,省县级558个,面积9.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
2、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的详细分类划分。
因此,存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与风景名胜区命名重叠的现象。
3、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是由建设部门主管的,自然保护区是由国家森林总局和国家环保局主管,而国家森林公园则是由国家森林总局主管。
这种分工管理格局导致政府主管部门大多只能从本部门的业务角度出发来认识和处理资源,难以实现“大旅游”、“大管理”的目标。
4、自1981年我国建立国家风景名胜区制度以来,政府对国家风景名胜区基本上没有进行财政预算的直接投资,一般是以风景区门票不纳税或低税率,全部返还风景区的方式,视作国家对风景区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
这样就导致了风景区内的经营性项目运作主体众多,主要包括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使得风景名胜区在经营管理上多家插手、政出多门、各行其是,从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出发,画地为牢,造成风景资源破坏和管理混乱。
5、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实力有限,不得不将风景区的管理权限层层下放。
在现实中似乎谁都可以代替国家行使管理权。
到底由哪个部门代替国家行使管理权,最能发挥风景名胜区作为一种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是在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必须要重新考虑的一个问题。
6、目前的怪圈:一方面由于景区业投融资体制的单一,资金缺乏,使景区业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开发状态,且日渐成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新的瓶颈,另一方面资本却累累碰壁景区业。
来源:《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研究》李松柏西北大学硕士论文最初资料一、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问题1.多头管理,缺乏权威许多学者认为①,我国风景名胜资源名义上属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一个资源类型比较齐全的风景名胜区中,管理就可能涉及和牵涉到旅游、城建、林业、文物、宗教、环保等职能主管部门②,各部门都代表国家行使各自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综合管理和决策及协调机构、职能监测机构、基层执行机构以及其他各种机构应有的权力及关系界定不是很清晰,履行职能与设定职能不一致,管理缺乏权威性,各部门、单位都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形成了在各个部门管理权限和利益分割下对风景名胜区资源占有的人为分割。
在尚未建立强有力的横向协调机制的情况下,风景名胜区无法制定和贯彻统一的开发建设规划,景区内重复建设,低水平规划,部门法规冲突甚至扯皮在所难免。
2.多重目标,难以兼顾国家风景名胜区有些同时还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
传统体制下的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③。
承担职能的多样化使风景名胜区企业的经营管理变得不伦不类,因为财力不足,很多不应该作为企业的公益事业也在进行企业化运作,但机制上又是落后的。
也有的明确是企业,但又赋予了一定的政府职能,尤其是一些大的山岳型风景区都是这样的体制①。
3.国家所有,名不副实依据现行法律,风景名胜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资源所有权,各级政府和部门对风景名胜资源实行分级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下,由于没有一个惟一的权威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力,致使国家所有权实现形式不清晰。
实践中资产的管理者是谁也不明确。
也就是说,由于机制不明,当地政府(县一级政府)扮演着国有资产全权代理人的角色,行使着资产管理权。
由于管理权与经营权、所有权三权合一,加上国家所有权人对三权合一的实体缺乏法律上、制度上的监督控制,国家所有者权益被侵蚀,国家产权主体地位被削弱,国有资源价值补偿与价值实现名不副实②。
4.资金不足,发展困难现行体制导致的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了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困难。
在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下,风景名胜区要考虑职工生计问题,只能勉强维护现状,谈不上有效保护和积极建设,如何拓宽资金投入的渠道,解决风景名胜区发展的瓶颈制约,成为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的内在动力③。
5.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在许多风景名胜区中,由于条块分割和政、企、事不分,政府机关的衙门作风与旧国营企业的各种弊端兼而有之。
在经营上,基本上是等客上门,很少主动宣传促销;在经济收支上,财政拨款十单位创收,盈了归“自己”,亏了归“国家”;在劳动人事制度上,机构臃肿,冗员众多,“铁饭碗”、“铁交椅”雷打不动;在分配制度上:,死工资、“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①。
不仅如此,政事不分,政府部门自身对其归口管理的事业单位实施监督,直接影响了监督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这种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一方面会造成风景名胜资源闲置破坏;另一方面则带来了开发经营中的无序、低效甚至破坏现象,严重困扰了资源环境保护及风景名胜区事业、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的现状截至2002年底,我国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51个,省县级558个,面积9.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的详细分类划分。
因此,存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与风景名胜区命名重叠的现象。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是由建设部门主管的,自然保护区是由国家森林总局和国家环保局主管,而国家森林公园则是由国家森林总局主管。
这种分工管理格局导致政府主管部门大多只能从本部门的业务角度出发来认识和处理资源,难以实现“大旅游”、“大管理”的目标。
自1981年我国建立国家风景名胜区制度以来,政府对国家风景名胜区基本上没有进行财政预算内的直接投资,一般是以风景区门票不纳税或低税率,全部返还风景区的方式,视作国家对风景区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
于是各部门就占山为王,在位置优越,环境优美的地域建立各种各样的干休所、疗养院。
后来这些单位在政企分开政策的要求下,部分这种单位脱离原管理部门成为企业,自主经营,但在人员构成上却与原管理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还有一些单位摇身一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培训中心,挂羊头卖狗肉,实属盈利性单位。
这样就导致了风景区内的经营性项目运作主体众多,主要包括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使得风景名胜区在经营管理上多家插手、政出多门、各行其是,从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出发,画地为牢,造成风景资源破坏和管理混乱。
再加上我国理论界一般都视国家风景名胜区资源为社会公共产品,由国家所有和经营就顺理成章了。
但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实力有限,不得不将风景区的管理权限层层下放。
在现实中似乎谁都可以代替国家行使管理权。
到底由哪个部门代替国家行使管理权,最能发挥风景名胜区作为一种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是在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必须要重新考虑的一个问题。
国家部委不也是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时期管理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吗?由于近年来国内旅游消费的兴起,使得国家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价值显化,地方政府、政府部门、当地老百姓都对风景区的开发倾注了很大的热情,风景区原有管理部门在权利受损的情况下,纷纷投书它的上级国家部委,希望通过他们所属的上级部委的权威来维持他的势力范围。
这样就出现了目前的怪圈:一方面由于景区业投融资体制的单一,资金缺乏,使景区业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开发状态,且日渐成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新的瓶颈,另一方面资本却累累碰壁景区业。
从四川十大景区经营权的出让,到山东曲阜“三孔”文物景区经营权的转让,再到桂林阳朔核心风景区经营权的转让,再到湖北五当山经营权的转让谈判……如果不进行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这里的省略号就永远不会停止。
三:我国当前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我国风景名胜区数量众多,且规模、面积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以上介绍的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模式可以看出,它们的经营管理体制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但总的来说,我国大多数风景区在经营管理体制上都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的《风景区管理暂行条例》,只谈管理,不讲经营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就开始建立我国风景名胜区制度,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对所有风景名胜区依据其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实行三级管理,即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
《条例》规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部门主管本地区的风景名胜区工作,可以在风景名胜区依法设立人民政府,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
没有设立人民政府的,应当设立管理机构,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下,主持风景区的管理工作。
《条例》还规定风景名胜区规划,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下,由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
以上制度和《条例》的实施在当时确实起到过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作用。
但该《条例》自颁布以来近二十年从未进行过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