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限时训练

合集下载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案 专题限时集训 第7讲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案 专题限时集训 第7讲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

一、选择题1.学者裴钰认为中国近代文明应该从16世纪开启,并强调:“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问题。

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这场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2. 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此观点意在说明(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3.下表为鸦片战争初期中国的茶、丝出口量,反映了( )A.对外贸易稳居出超地位B.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国内税收政策逐渐宽松D.传统手工业制品质量高且成本低4.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

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 D.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5.有资料表明,1840—1864年,广州的港市地位步入了衰退期,1851年成为广州港发展的转折点。

1853年起,广州外贸中心地位逐步被上海取代。

导致这一时期广州港地位变化的事件有( )①洋务运动的开展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南京条约》的签订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

“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

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这一首歌谣( )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B.便于传播,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王朝7.恩格斯在论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说:“我们不要像骑士般的英国报纸那样去斥责中国人可怕的残暴行为,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蠢笨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可是它终究是人民战争。

2019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7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2019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7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专题能力训练7 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一、选择题1.(2018天津文综,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收中国入口米税,每包二角二分,每年五十万包,计税银已百余万两。

而美之麦粉入中国口者,竟不纳税。

……丝绸(输美)美收百之五十,美之绸布入中国,仍纳百之五。

两相比较,已少收十之九”。

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 )A.领事裁判权B.允许外国在华设厂C.开放通商口岸D.协定关税3.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后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也。

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这表明他( )A.认为维护统治依赖军事剿匪B.强调提高军备即可打败外敌C.未能找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D.传统夷狄观念没有丝毫改变4.“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天国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

”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A.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B.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C.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5.有史学家在评价某一事件时说:“……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

”你认为该史学家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义和团运动6.李鸿章在《论试办轮船招商》中说:“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对该段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此萌发B.纯封建官办工业发展日盛C.洋务企业创办方式有所变化D.民用工业将取代军事工业7.有学者认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并非始自中央,而是地方。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专题限时集训4 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专题限时集训4 中国近代政治的艰难转型

专题限时集训(四)(对应学生用书第145页)(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进而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B项正确。

] 2.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活动A[材料中“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表明态度务实,材料中“不得毁谤国法”表明有所警惕,故A项正确。

] 3.(2018·青岛质检)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治理。

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

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

在内蒙古逐次设立州、府、县,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

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意识有所提升B.传统治边政策延续C.确立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D.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A[根据材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治理。

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

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

在内蒙古逐次设立州、府、县,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法战争之后,清政府国家意识有所提升,故A项正确。

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近代史知能专练(七)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含解析)

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近代史知能专练(七)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含解析)

知能专练(七)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虽然现在这一事件已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当时清朝政府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条约规定的严重性。

”这一事件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当时世界潮流的是()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D.“国家以法制为先……有法制而后有国家。

”3.晚清某一时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之自活。

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是()A.义和团运动B.鸦片战争C.太平天国运动D.洋务运动4.光绪年间,江南商埠繁盛,运河轮舶通航,农民在秋收完毕时“相率南下,麇集各埠,力食致饱,麦熟乃返,勤朴者归有余资”。

这反映的实质是()A.交通方式的改变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C.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D.中国社会产生崇洋风气5.(2014·淮北二模)下列企业或经济形式对外国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是()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6.(2014·天津河西区质检)下表是《洋务运动教育变革实践活动统计表》。

从中可以看出洋务运动()①注重外语和科技教育②重点培养军事和实用技术人才③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④使西学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主导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7.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1840—1911年)专题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1840—1911年)专题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1840—1911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3·四川乐山二模)1840年8月,英国向清政府投送的官方文书,不再使用传统的“禀帖”格式,而用“咨会”字眼。

琦善的复函也放弃了“谕”“批”等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相对平等的“照会”样式,成为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

这反映了当时( )A.天朝观念受到冲击B.闭关锁国政策破产C.宗藩秩序基本瓦解D.外交体制开始转型2.(2023·四川泸州二模)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南汇(上海)市场对洋纱的态度,经历了“不喜用”“掺和洋纱”“一概收买”三个阶段,当地土布业也经历了“土经土纬”“洋经土纬”“洋经洋纬”三个阶段。

19世纪90年代当地的土纱已逐渐退出市场。

这说明( )A.上海对外贸易中心地位确立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顽强抵制洋货的输入C.沿海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上海与世界市场的联动和资源整合加强3.(2023·四川百校联考)1844年12月,一英国商船对华走私大米320担。

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规定:涉嫌走私的外商,其货物应全部没收,取消在华贸易资格,驱逐出境。

但在当时英国驻华领事的“积极干预”下,船主仅缴纳罚金200元。

这反映出当时( )A.清朝闭关政策遭到列强的抵制B.英国企图通过走私扭转贸易逆差C.中国对外交涉呈现殖民化倾向D.列强严重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4.(2023·河南名校高三联考)因为《南京条约》有五口通商等规定,英国方面遂借口须就相关具体事宜与中国地方官员“审慎议定”,于1845年达成了中英《上海租地章程》,使得英国先行“合法”在上海开设租界,然后其他国家也得以在上海设立租界,进而作为“国中之国”的外国租界扩大到中国多个城市。

由此可见,租界的设立( )A.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明显例证B.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在一起D.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5.(2023·江西“赣抚吉十一校”联考)“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外流白银达600万两。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 专题7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 专题7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专题7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和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一、选择题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

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

”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

这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削弱B.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C.地方自主性增强D.满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2.李鸿章在《论试办轮船招商》中说:“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对该段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此萌发B.纯封建官办工业发展日盛C.洋务企业创办方式有所变化D.民用工业将取代军事工业3.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九元涨至二十八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纷纷放弃了其他作物的种植。

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 A.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C.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D.家庭棉纺织业发展迅速4.“民族”一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用于表达宗族和夷夏之辩,然而作为与英文单词nation的对应概念,大规模、高频率出现是在1895年之后,从日文汉字借用而来。

这一变化( C )A.源于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 B.表明宗法血缘观念的淡化C.反映出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D.顺应了当时革命潮流的兴起5.1906年,孙中山提出了“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五权分立’”。

孙中山称之为“破天荒的政体”。

这里的五权除了西方的三权以外,新增了考试权和监察权。

孙中山的“新主义”( )A.受制于中国现状而未能付诸实践B.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体现了中西政治文明成果的融合D.旨在弥补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6.1906年当时政府规定的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912年政府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近代篇 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限时训练

2019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近代篇 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限时训练

板块7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安徽宣城二模)鸦片战争前,包世臣指出:小民计工授值皆以钱,而商贾转输百货则以银,其卖于市也,又科银价以定于钱数,是故银少则价高,银价高则物值昂;又民户完赋亦以银折,银价高则折钱多;(于是)小民重困。

依据材料可推知( )A.鸦片走私影响到民众的生活B.银贵钱贱导致小农经济瓦解C.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D.商品经济发展获取优越条件解析:A 注意材料反映的时间是鸦片战争前,材料主旨是银贵钱贱造成“小民重困”。

当时造成中国银贵的原因只能是鸦片走私,白银外流,A项正确。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事情,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明朝,B、C两项错误。

当时,清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环境恶劣,D项错误。

2.(2018·湖南六校联考)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

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

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英国有明显的优势B.中国处于出超地位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D.未满足列强的预期解析:D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并不顺利,正常的中英贸易(不包括鸦片贸易)中国仍然是处于出超地位,未达到列强的预期,D项正确,A项错误。

包括鸦片贸易在内,中英贸易中国是入超,B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英贸易未满足列强预期的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C项错误。

3.(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全国总人口迅速增长。

人口激增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农民暴动是其中之一,由此得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该分析( )A.符合历史研究遵从论从史出的原则B.属于运用近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C.忽视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D.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时代潮流解析:A 材料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与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社会供给压力加大有关,结论基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的史实,符合论从史出的原则,A项正确。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通史限时集训4 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通史限时集训4 晚清时期的中国——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通史限时集训(四)(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南六校联考)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

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

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英国有明显的优势B.中国处于出超地位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D.未满足列强的预期D[根据题干“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可知,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中,仅中国出口的丝茶就能抵偿英国向中国输出的除鸦片以外的商品的价值,这说明英国商品在中国销量有限,故D项正确。

]2.(2018·昆明三模)导致下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B.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C.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D.中央政府权威性逐步丧失C[清政府历来对汉民族和其他民族有较强的防范之心,故A项错误;1864年洋务运动刚刚开始,故B项错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不得不更多的依靠汉族地主的力量,故C项正确;地方督抚满汉的变化不能够反映中央政府权威性的丧失,故D项错误。

]3.(2018·洛阳三模)下表为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情况一览表。

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C.加速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B[因银贵钱贱,但农民交纳赋税时必须出卖粮食将铜钱换成白银,这样就会加重农民的负担,因而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

]4.(2018·蚌埠三模)宋教仁曾论证“汉族”是从西方迁徙而来,与当时强盛的西方国家在种族上同源;章太炎公开宣扬“汉族”来自巴比伦;梁启超、刘师培等人到处讲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始于帕米尔高原。

这种宣传旨在()A.激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B.鼓吹西方文明“优越论”C.追求历史研究的真实性D.强调人类文明的整体性A[材料强调汉族的来源与西方同源意在论述汉族强国之路的可行性,从而激励国人自豪感,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汉族与西方民族同源,但并未提及西方文明比中国更加优越,故B项错误;材料中宋教仁等人的说法并非历史的真实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主体从汉族出发,而非说明世界文明是个整体,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综合检测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综合检测

专题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辽宁沈阳郊联体高三上学期期末)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中国( )A.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B.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C.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D.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2.(2018河北石家庄高三一模)清末新政期间作为振兴商务重要内容的“自开商埠”得到推广,仅“关内”就有济南、武昌、昆明等城市开放。

另外,一些市镇如山东潍县、江苏海州、福建鼓浪屿、湖南常德等,也纷纷开辟商埠,招徕中外客商,从事经营贸易。

这一做法( )A.抵制了日趋高涨的革命运动B.推动了近代城市化进程C.促使中国开始主动融入世界D.旨在推动内地经济发展3.(2018江淮十校高三联考)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致信宋教仁说:“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

……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

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

”在此,孙中山认为( )A.推行民主制度必须首先发展经济B.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中华民国的未来发展将困难重重D.革命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4.(2018安徽宣城高三二调)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5.(2018北京东城一模)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①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②冲击传统生活习俗③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④造成崇洋风气盛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2018河北邯郸一模)1926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说:“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总的政策是不正确的。

2019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第7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年)

2019届高三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第7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年)

课时强化训练7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年)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天津市河北区二模)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

义律的决定被大鸦片贩子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

可见,义律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C.制造中英贸易争端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答案:B解析:“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为解题的关键。

林则徐禁烟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是正当合理的行为,中国对国内非法贸易具有管辖权;而义律作为代表英国的商务监督却从中操作,使林则徐的交涉对象由英国鸦片商人变为了英国政府,使得矛盾扩大化,为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故B 项正确。

A、C两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2018·湖北省鄂东南高三模拟)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

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

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A.鸦片贸易占有绝对优势B.未满足列强的预期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D.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答案:B解析:由材料“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可知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中,仅中国出口的丝、茶就能抵偿英国向中国输出的除鸦片以外的商品的价值,说明英国商品在中国销量有限,未满足列强的预期,故B正确;A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危机的影响,C错误;材料没有与贸易总额的比较,得不出出超入超的结论,D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导与练)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近代篇 板块7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2019届高考历史(导与练)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近代篇 板块7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政治
特征
经济 思想
生活
主干排查
一、1840~1894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列强的侵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争 (1)主要特点:英法是主力,美俄是帮凶;以打开中国市场为目的。
(2)主要战争 ①鸦片战争:1840~1842 年,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 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解析:B
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
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此事件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 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也使清政府威信扫地,说明清政府中央集权 面临危机,故选B。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由地方总督与列强签订协议可知列 强在华势力并未受到有效遏制;C项地方实力派旨在维护地方利益,进而维护 国家利益,并非列强代理人;D项夸大了当时地方实力派的实力。
(2)1881 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 (3)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3.近代报刊的出现:适应了普通民众阅读的需要,成为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 1872 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微专题整合
专题一 晚清民初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危机 角度1 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东南互保 【典例1】 (2011·全国卷,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
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
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 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8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限时训练20190225260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8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限时训练20190225260

板块8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角度题号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 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探维护民族利益的不同方式 2 索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 3辛亥革命中对学堂的保护 4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5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金融资本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6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7 维新派的思想特点8思想解放的潮流孙中山的民族主义9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近代报刊业的发展11 变迁近代服饰的变化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南适应性考试)如图为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

该漫画表明()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B.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C.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解析:B从材料中日本兵临城下的信息可知,此时,中日处于交战状态,清政府已经很难支撑,民族危机加剧,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军事斗争,不是洋务运动,A项错误。

清朝遭到列强瓜分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事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日民族矛盾,D项错误。

2.(2018·安徽宣城二模)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解析:A农民阶级领导的义和团运动直接将矛头对准了西方列强;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则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反对盲目排外;地主阶级督抚则希望通过与列强的妥协,防止列强的干涉,三个阶级的方式虽然不同,但是,目的都是维护民族利益,A项正确。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七部分 选修部分 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通关模拟演练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七部分 选修部分 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通关模拟演练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8·珠海高三质检)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百姓多迁居江南,形成了许多侨郡县。

这些人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这不仅在经济上使国家失去了众多的劳动力及可供剥削的对象,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

义熙九年(413),刘裕实行“土断”,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皆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界内,不在土断之列外,其余“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

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

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打击。

如京大士族刁逵拥有数千奴客,刘裕没收其全部家财田地,分给当地贫民。

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并多次下令“驰湖池之禁”,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

土断的推行,裁并侨寓郡县,使混乱的基层行政机构得到整顿;同时也抑制、打击了豪强,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赋役对象。

——庄华峰《刘裕与东晋末年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土断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断改革带来的影响。

解析 (1)据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可知战乱导致大量流民的形成;世家大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等问题。

(2)据材料“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等信息,从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等方面概括归纳回答即可。

答案 (1)原因:战乱导致大量流民的形成;世家大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劳动力的流失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豪门世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任答三点即可)(2)影响: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小农经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任答三点即可) 2.材料安史之乱后,唐代漕运遭到极大破坏,更使中央财政空竭。

当时的漕粮都是散装散运,不仅沿途消耗量大,而且便于沿途官吏的截留和盗窃。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随堂演练(含答案)55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随堂演练(含答案)55

板块7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编者选题表1、(2018·河北衡水二调)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皇帝认为“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

这种变化说明清政府( )A、外交政策失去了自主权B、放弃了保卫国家主权的立场C、逐步接受近代国际规则D、灵活利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解析:C 从咸丰皇帝的“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可知其不尊重所签条约,,以践言为先”,说明清政府认识到遵守条约的重要性,逐步接受近代国际规则。

故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D项“维护权益”,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1853年,清朝户部下文:“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

”导致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是( )A、区域经济差异B、国内政治形势C、抑商政策松弛D、列强侵略深入解析:B 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发展到长江流域,官方贩盐困难重重,食盐专卖无法实施,迫不得已允许私商在此地贩盐,B项正确。

3、(2018·湖南十三校联考)据下表可知( )中国生丝销售量估计表(单位:万担)B、我国农产品商品化比例提高C、我国已经发展成外向型经济D、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解析:B 题干表格中的生丝总销售量在1894年比1840年前提高了2倍多,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都有较大增长,所以说明我国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故排除A项;题干中仅仅有生丝的销售情况,而且既有内销也有外销,据此不能得出C项结论,故排除C项;生丝属于工业原料,生丝销售量的提高不能反映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故排除D项。

4、(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开平煤矿1890~1894年供给清政府用煤及其在出口总量中所占比重表单位:量(吨),值(海关两)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获得了初步发展B、民族工业解决了清政府财政困难C、洋务企业具有抵制外资侵略的作用D、开平煤矿使直隶成为重工业中心解析:C 开平煤矿是洋务企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A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7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1.(2018·安徽宣城二模)鸦片战争前,包世臣指出:小民计工授值皆以钱,而商贾转输百货则以银,其卖于市也,又科银价以定于钱数,是故银少则价高,银价高则物值昂;又民户完赋亦以银折,银价高则折钱多;(于是)小民重困。

依据材料可推知( )A.鸦片走私影响到民众的生活B.银贵钱贱导致小农经济瓦解C.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D.商品经济发展获取优越条件解析:A 注意材料反映的时间是鸦片战争前,材料主旨是银贵钱贱造成“小民重困”。

当时造成中国银贵的原因只能是鸦片走私,白银外流,A项正确。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事情,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明朝,B、C两项错误。

当时,清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环境恶劣,D项错误。

2.(2018·湖南六校联考)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

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

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 A.英国有明显的优势 B.中国处于出超地位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D.未满足列强的预期解析:D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并不顺利,正常的中英贸易(不包括鸦片贸易)中国仍然是处于出超地位,未达到列强的预期,D项正确,A项错误。

包括鸦片贸易在内,中英贸易中国是入超,B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英贸易未满足列强预期的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C项错误。

3.(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全国总人口迅速增长。

人口激增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农民暴动是其中之一,由此得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该分析( )A.符合历史研究遵从论从史出的原则B.属于运用近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C.忽视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D.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时代潮流解析:A 材料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与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社会供给压力加大有关,结论基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的史实,符合论从史出的原则,A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倡导小农经济,不符合时代潮流,更不是近代化史观,B、D两项错误。

材料分析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没有涉及其影响,C项错误。

4.下表为晚清派驻使臣部分情况表。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外交( )C.重视睦邻友好关系D.华夷观念没有改变解析:A 派驻驻外使臣是近代国际关系的惯例,并非“华夷观念”。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了驻外使臣,这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表现;大量非常重要国家的大使“兼任”说明了近代化的转型“艰难”,A项正确。

5.(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1867年上升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

这种状况( )A.说明中国的传统经济受到了冲击B.表明进口棉制品取代了国内棉制品C.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D.反映了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新时尚解析:A 棉制品的大量进口,必然加速中国小农经济解体,A 项正确;大量棉制品的输入,必然导致国内棉制品的减少,但是,“取代”之说绝对,B项错误;材料没有中国出口的信息,无法得出“入超”的结论,C项错误。

棉制品的进口无法反映生活时尚,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6.(2018·安徽合肥一模)如图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

它主要表明当时( )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解析:C 从示意图可以看出译书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方面,政史类书籍涉及较少,C项正确。

A项不是示意图所要表达的主要信息,排除。

B项的错误在于“开始”,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已经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示意图间接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社会科学思想更有利于当时的中国,D项错误。

7.(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

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B.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C.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D.刘锡鸿的言行根植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解析:B 刘锡鸿并非真正的顽固派,他也看到了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诋毁郭嵩焘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快地替代其驻英公使的位置,是官场功利主义的表现,并非小农经济基础下官员言行的体现,B项正确,C、D两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中体西用的主张,A项错误。

8.(2018·湖南教育联盟联考)清末张謇指出:“进口货之多,估较价格,棉纺织物曾达万万两以外,次则钢铁,他货物无能及者。

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

”该主张( )A.比较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B.客观上加剧列强资本输出C.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D.从轻纺业开始推动工业化解析:A 材料中张謇认为中国进口较多的是棉纺织品和钢铁,因此,中国应该大力发展的是棉纺织业和钢铁业,重工业和轻工业并重,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判断,A项正确,D项错误。

但是,这一正确的主观判断并不影响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也改变不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现实,B、C两项错误。

9.(2018·重庆模拟)19世纪末,进口洋货缴纳7.5%的正税和子口税后就可以畅行无阻;福建省各地的茶叶,经由福州出口,所纳的各项厘金和出口税高达35%。

据此可知( )A.晚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C.民族工商业发展面临困境D.通商口岸的开放促使中外贸易扩大解析:C 材料显示中国进口税很低,出口税却很高,这一现象不利于民族工业对外出口,有利于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倾销,C项正确。

10.(2018·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齐如山回忆录》记载:“这种学生也站不住,或将被革,倘若到同文馆,或者还可以混一个时期。

”“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后,亲戚朋友对于本人,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关系,断绝来往”。

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同文馆招生中的艰难困境B.同文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C.民众相对落后的思想意识D.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窘境解析:C 材料反映了当时民众鄙视新式学堂学生及其家长的现象,反映了民众思想意识的落后,这是本质问题,同文馆招生肯定困难,但不是本质问题,A项错误,C项正确。

材料没有同文馆学生差异的信息,排除B项。

D项“近代以来”夸大了中国近代教育面临的窘境,实际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众对西学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国初年,更有崇拜西学的思想倾向。

11.(2018·海南八校联考)19世纪60年代,有人以影响风水和怕矿工滋事为由反对开矿,对此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诸夷以开矿为常政,不闻(矿工)滋事。

”这一言论( )A.表明冯桂芬支持发展工商业B.体现出维新变法的必要性C.摆脱了看待西方的旧观念D.从政治上否定了封建统治解析:A 根据材料中冯桂芬针对“反对开矿”提出“诸夷以开矿为常政,不闻(矿工)滋事”等信息可知冯桂芬反对这种观点,提倡发展工商业,故A项正确;冯桂芬属于早期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才兴起,与材料中“19世纪60年代”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诸夷以开矿为常政”只提到开矿,未涉及整体上看待西方,C项错误;材料中“开矿”属于经济方面,没有涉及政治方面,D项错误。

12.(2018·重庆名校联盟联考)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

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A.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B.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D.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解析:A 材料中“《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缠足问题的关注表明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这是风气开化的体现,A 项正确;材料中有识之士倡导废止缠足不是女性自己追求的结果,无法体现其社会地位的变化,B项错误;报刊、郑观应和康有为对缠足问题的关注只是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不是舆论普遍关注,C项错误;“《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不能体现反清的精神,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广东茂名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初,康熙下令停止圈地弊政,修订顺治年间的垦荒定例,给予垦荒者更多的优遇。

又规定地方官能招徕垦荒者升迁,否则罢黜。

实行“更名田”,将明朝藩王土地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户,承为世业,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

实行蠲(免除)免政策,1685年至1687年,康熙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九省田赋普免一周;1711年,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

1712年,康熙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垦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5亿5千万亩增加到康熙末年的8亿亩以上,人口也迅速增长。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清末中国与西方接触以后,农业发展偏重于农业商品化、科学农业的发展。

1894年以前,郑观应、张之洞和孙逸仙等知识分子引介和倡导肥料学、土壤学、植物学等为主的现代农业。

1894年以后,《苏报》《申报》《国闻报》等地方报纸刊登欧、美、日的农业新知。

1898年,清廷设立农工商总局,1906年改为农工商部,内设农务司,专理全国农政。

此外,各省也设有劝业道掌理农政。

除政府中的农政机构外,1904年以后各省又有农会之成立。

农会是半官方的组织,由地方政府倡导,由地方绅民组织,经费则由地方政府补助。

除了农会实际教导农民农业新知外,晚清另有农业讲习所、农业试验场、农学堂、大学农科之设立,以传播现代农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康熙发展农业的特点。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农业的新变化。

(1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康熙下令停止圈地弊政,修订顺治年间的垦荒定例,给予垦荒者更多的优遇”可概括为自上而下多措并举;根据材料一“又规定地方官能招徕垦荒者升迁,否则罢黜”可概括为土地开垦与官员考核挂钩;根据材料一“实行‘更名田’……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可概括为改革土地制度;根据材料一“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1712年,康熙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可概括为改革赋税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