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干货笔记——解放战争

合集下载

《解放战争》知识结构及解析

《解放战争》知识结构及解析

《解放战争》知识结构及解析一、内战的爆发1、抗战胜利后的形势特点〔1〕国-----〔2〕共------〔3〕美------2、重庆谈判〔1〕时间------〔2〕目的蒋介石_------中国共产党----〔3〕代表人物----、----、----〔4〕结果----------〔5〕局限-------〔6〕意义--------3、内战的爆发---战略防御〔1〕时间-----〔2〕标志-------〔3〕敌我力量对比〔4〕中国共产党作战的方针----〔5〕结果-------【二】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春〕【三】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1、时间-----2、部队-----3、指挥员----------4、经过------5、意义------【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原因2、内容〔文献〕-----、-------3、作用【五】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战略决战战役---------- -------- --------时间1949.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部队-------- 中原、华东解放军东北、华北解放军指挥林彪----、----- 林彪、聂荣臻成果歼敌47万,解放--------- 歼敌55万,解放---------- 歼敌52万,-------解放意义歼敌150多万,--------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北平谈判2.渡江战役〔1〕时间------至-------〔2〕战线在西起江西的------,东至江苏------,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3〕结果----------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2、-----------八.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1 、-------------------------------2、-------------------------------3 、-------------------------------4 、-------------------------------5、------------------------------九、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17课 解放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一.内战的爆发1. 1945年10月10日,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

2. 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3. 全面进攻: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4. 重点进攻:1947年春,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 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2. 决战:1948年秋,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1941年1月发起总攻➢平津战役:1941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结果: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 1949年4月,《国内和平协定》,和谈破裂2.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23日,占领南京。

3. 意义:➢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前言: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

国民党特务使用暴力破坏了这次集会。

较场口事件后,国民党不顾政协协议和人民的反对,发动了内战。

总结: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内战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后,1947年6月开始战略反攻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解放军基本解放了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进行重庆谈判,进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意义?➢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解放战争的胜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解放战争的胜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解放战争的胜利
识记知识点:
1.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强渡黄河,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此外,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

人民解放军形成了战略进攻的态势。

2.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国民党统治结束。

理解知识点:
三大战役:中共中央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于1948年9月12日发起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刚结束,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人的领导下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

在淮海战役进行的同时,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发动平津战役。

1949年1月,在共产党的争取下,北平国民党守军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2017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解放战争知识点

2017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解放战争知识点

2017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解放战争知识点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一、阶段特征:1、侵华美国为主:(1)原因:二站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推行霸权主义,扶蒋反共是其基本政策。

(2)活动:主要利用国民党间接侵华,以取得政治经济特权,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事实上独霸了中国。

(3)结果: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包括美帝国主义在内的一切帝国主义在华反动统治被完全推翻。

2、国民党反动统治:(1)政治孤立:由于坚持内战政策,先后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炮制伪国大和伪宪法,遭到中共和民主党派抵制;关闭和谈之门,国共完全破裂;镇压民主运动,先后制造一二?一血案,校场口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和五二零学案等,国统区掀起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运动,形成了第二条战线;摧残民主党派,民主党派和国民党决裂,和中共并肩作战。

(2)经济崩溃:财政金融紊乱,通货膨站;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美货涌入,工业体系瓦解。

(3)外交卖国:中美友好通商条约使中国成为美国的政治经济附庸。

(4)军事无能:指挥低劣,士气低下,屡战屡败。

3、中共革命胜利:(1)政治上:争取和平民主--参加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赢得政治主动;参加政协会议,揭露国民党内战独裁政策。

领导第二条阵线--发动领导国统区民主运动形成对国民党的包围。

(2)经济上:土地改革既促进了农业生产,也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

(3)军事上:采取正确战略战术,并不断根据敌我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4、近代化基本中断:(1)经济上:美货独占,官资搜刮,民资破产。

(2)政治上:内战爆发,独裁专制。

(3)思想上: 反对内战独裁,追求和平民主成为主流。

二、近代民主共和的三次机遇和错失原因,结论.(1)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第二次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政府北迁;第三次抗战胜利后政协决议通过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实行宪政。

(2)错失原因:第一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扶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第二次帝国主义破坏革命,蒋汪背叛革命,中共犯右倾错误;第三次美蒋悍然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决议,机遇化为泡影。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解放战争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1、中共在十年对峙时期、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制度改革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实行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战时期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内战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1)从国际环境来看,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积极向全球扩张。

控制中国是它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个稳定的、统一的亲美反共政府,是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根本目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是美国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障碍,因而,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就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内容。

(2)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决定了它为维护自己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必然要消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武装力量。

(3)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

(4)从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拥有明显的优势。

国民政府当时是一个全国性的合法的政权,控制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国民党统治区的许多人还对蒋介石抱有幻想,再加上美国的支持,这一切使蒋介石认为他有可能通过发动大规模的内战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

3.“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区别“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

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至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

“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高考解放战争知识点

高考解放战争知识点

高考解放战争知识点高考即将来临,作为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我们对高考考察的知识点非常重视。

其中,解放战争是中学历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以解放战争为主题,探讨其中的相关知识点,为大家复习备考提供一些参考。

一、解放战争的背景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对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一场革命战争,主要包括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战斗,而解放战争则是为了推翻国内的封建主义势力,实现民族解放、人民解放和国家独立。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解放战争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残酷侵略,中国人民经历了极其艰难的抗争,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主席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农村政策,即土地政策、武装政策和组织政策。

这些政策赢得了农民的拥护与支持,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解放战争的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入了解放战争的新阶段。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一系列战役和战斗,以期推翻国内的反动势力和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榜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

榜样战役的胜利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这个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声望,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四、抗美援朝战争解放战争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抵抗美国帝国主义和其盟国的侵略行动。

这场战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地位。

这场战争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并为解放战争的成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总之,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的一场伟大斗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通过对解放战争相关知识点的了解和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人民解放战争”重难点解析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人民解放战争”重难点解析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人民解放战争”重难点解析人民解放战争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领导权,而在中国大陆及海南岛进行的内战,战争以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政治斗争和内战的爆发1.抗战胜利后,长期以来的中日民族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二战后美国的侵华方针:扶蒋反共。

3.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的原因与意图:①迫于和平、反内战的舆论压力;②其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③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的身上。

4.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原因:①捍卫人民的利益,尽一切努力实现和平、民主、团结;②揭露蒋假和平的阴谋,争取中间力量;③争取政治上的主动。

1/ 45.《双十协定》签订的意义:①迫使国民政府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②揭穿了“共产党不要和平”的谣言;③采取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内政治问题,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6.政协会议上斗争的焦点、决议及意义。

政协会议上争论最激烈的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

这一问题其实是重庆谈判以来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争论的继续和发展。

会议最后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有利于实施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

在许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冲破了独裁统治。

7.对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知识。

(1)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中共制定的战略战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

反内战具有爱国的正义的性质,获得人民的拥护,这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政治基础;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即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对薄弱或孤立之敌,在运动中予以各个歼灭。

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相继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高二历史知识点:人民解放战争重难点解析

高二历史知识点:人民解放战争重难点解析

三一文库()/高二〔高二历史知识点:人民解放战争重难点解析〕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历史知识点:人民解放战争重难点解析》,供大家学习参考!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政治斗争和内战的爆发1.抗战胜利后,长期以来的中日民族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二战后美国的侵华方针:扶蒋反共。

3.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的原因与意图:①迫于和平、反内战的舆论压力;②其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③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的身上。

4.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原因:①捍卫人民的利益,尽一切努第1页共4页力实现和平、民主、团结;②揭露蒋假和平的阴谋,争取中间力量;③争取政治上的主动。

5.《双十协定》签订的意义:①迫使国民政府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②揭穿了“共产党不要和平”的谣言;③采取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内政治问题,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6.政协会议上斗争的焦点、决议及意义。

政协会议上争论最激烈的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

这一问题其实是重庆谈判以来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争论的继续和发展。

会议最后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有利于实施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

在许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冲破了独裁统治。

7.对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知识。

(1)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中共制定的战略战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

反内战具有爱国的正义的性质,获得人民的拥护,这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政治基础;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即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对薄弱或孤立之敌,在运动中予以各个歼灭。

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相继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二、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危机的加深在政治上表现为制宪“国大”的破产、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在经济上的表现为24。

专题10人民解放战争(知识点梳理)中考历史

专题10人民解放战争(知识点梳理)中考历史

第十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知识点梳理【时空坐标】【阶段特征】人民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的最后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政治方面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一线曙光。

国民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均被粉碎。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三大战役使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经济方面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思想文化方面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考点解读】考点一内战爆发【2011】版课标·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

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一、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1.重庆谈判(1)时间:①1945 年8月。

(2)目的国民党: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

(3)成果:1945 年 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②“双十协定”。

其中规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 1946 年1月。

(2)地点:重庆。

(3)内容:大会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

3.意义:③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与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1.国民党发动内战(1)爆发: 1946 年6月,蒋介石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④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2)重点进攻:1947 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发动对⑤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解放战争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解放战争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线索:按年来掌握,一年一个主题:1、第一年,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这是从抗日战争向国内战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蒋介石采用反革命两手来对付中国共产党,一手是假和平,一手是真内战;中共则是革命的两手,一手尽力争取和平民主,一手准备自卫战争。

2、第二年,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这是战争的第一年。

这一年,蒋介石发动了全面进攻、重点进攻;中共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

3、第三年,1947年6月至1948年8月,这是战争的第二年。

中共转入战略反攻,这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4、第四年,1948年9月至1949年9月,这是战争的第三年。

战略决战,国民党主力被消灭,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

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和平方式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阶段,主要有重庆谈判,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等;第二阶段是三年战争阶段。

三年战争阶段又可分为三小段:从1946年夏至1947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党进攻;1947年6月至1949年1月,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1949年1月至1949年4月,解放战争胜利。

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之演变: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两党处于全面对立。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了合作,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终于结束对抗共同走上抗日战场。

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要点

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要点

第17课解放战争过渡时期(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时期)(1945.8—1946.6)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9)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最后胜利阶段(1949.1—1949.9)一、解放战争前1、抗战胜利后国际形势:(内战爆发的必然性)①社会主义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发展②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积极向全球扩张国内形势:①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中共争取和平民主,准备武装斗争;②美蒋勾结准备内战A.战后美国的对华基本政策是“扶蒋反共”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反动方针中日民族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2.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A、1945年,参加重庆谈判,签《双十协定》。

B、1946年初参加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重庆谈判原因:国内外和平舆论的压力;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抗战胜利后国内外人民要求和平国民党: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一面准备内战;一面邀毛商讨和平问题)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假和平阴谋,毛泽东毅然前往谈判目的:通过谈判拖延时间,准备内战;把内战的责任推在中共方面.时间:1945.8.28—10.10成果:1945.10.10.签《双十协定》【“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问题未达成协议】意义:①对人民:内容有利于实施民主政治和和平建国②对中共: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扩大了影响③对国民党:被迫承认,再发动内战陷于被动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政协协议内容包括: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比较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相同点:①背景:都是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②内容:都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定;③影响:都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和平民主的诚意,使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处于被动;④结果:成果都被国民党破坏,没有带来和平与民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解放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解放战争

人教版高中老师必修1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解放战争考点解读考点提示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背景:国内外要求;由于内战准备尚未完成,蒋介石采取“___①___、真内战”的策略,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2)表现:①重庆谈判目的:中共为争取和平。

时间:1945年8月底。

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会谈纪要,即《_____②_____》。

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不足: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②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全面内战的爆发(1)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____③___解放区。

(2)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国民党军队被迫转为重点进攻。

(3)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___①___,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1)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后长春解放;11月初,解放军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2)淮海战役:以___②___为中心展开。

人民解放军首先在碾庄地区歼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十余万人;在宿县西南围歼援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1949年1月发起总攻,歼灭杜聿明集团军三十多万人,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3)平津战役:东北和华北解放军共同作战,傅作义率军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___③___和平解放。

(4)意义:三大战役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北平谈判(1)背景: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中国共产党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点

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点

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点推荐文章山西历史会考必背知识点热度: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知识点热度:高一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知识点热度:高一历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知识点热度:高一历史上册第四章知识点热度: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大陆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点导航1.首先要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外形势,注意社会主要矛盾已由民族矛盾变为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矛盾,中国出现了两种命运和前途的激烈斗争,国共两党的关系也由抗日战争的合作转为对抗。

2.本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可按解放战争发展的线索来建立知识体系:内战前,围绕着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和共产党及广大民主人士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等整理知识点;国民党发动内战,先后进行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这一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粉碎敌人的进攻等内容较为突出;人民解放军反攻直至国民政府覆灭阶段,可围绕国共双方政治、军事、外交几方面整理知识点。

并适当联系相关的世界史内容,形成中外知识网络。

3.分析比较整合教材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必修1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点:重点讲解一、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1.从形式上看,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其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

但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另外给中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为了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或“划江而治”的目的。

2.从结果来看,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

高中历史知识点:人民解放战争难点解析

高中历史知识点:人民解放战争难点解析

[键入文字]
高中历史知识点:人民解放战争难点解析
一、基本历史线索
(一)、从发生时间上讲,本章知识大体处于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到1949 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前。

(二)、从知识结构上讲,本章知识可分成两个时期,即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主要是国共双方围绕中国的前途与命运问题所展开的政治斗争。

1946年6月到1949年9月为三年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主要是国共双方围绕中国的前途与命运问题所展开的军事斗争。

其中,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为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1947年6月到1948年秋为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反攻阶段;1948年9月到1949年10月为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年,为敌我主力的战略决战阶段。

二、重点难点知识讲解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政治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1、正确把握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结束的前后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不同的:日本败降后,长期以来的中日
民族矛盾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不再是支配中国局势的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
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个矛盾如何发展,如何
解决,决定着整个中国的命运。

2、二战结束后美国的侵华方针:扶蒋反共
3、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1)、注意分析1945年8月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内
和平问题的原因与意图
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

1。

人民解放战争课堂笔记(强烈推荐!!)

人民解放战争课堂笔记(强烈推荐!!)

人民解放战争课堂笔记1、关于民主革命时期的三条土地路线比较2、比较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不同阶段实施的战略方针、实施依据和最终结果3、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1)从形式上看:相同点: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国民党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持国民党的统治地位。

不同点: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同时给全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而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上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或与共产党“隔江而治”的目的。

(2)从结果上看:相同点: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两次和谈都存在结束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而致使这种希望完全破灭。

不同点: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地位、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而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权。

作重心的转移(1)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城市转向农村。

1927年,中共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2)第二次工业重心转移是由农村转向城市。

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会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经济建设转移到阶级斗争1957年后党的左倾错误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展到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造成建国和建党以来最严重的挫折.(4)第四次工作重心转移是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8、战略反攻首选中原地区的原因(1)中原地区国民党兵力空虚。

因为当时国民党正在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兵力分散在东西两头,中原地区就成了要害和薄弱环节。

解放战争-高一历史

解放战争-高一历史

解放战争-高一历史
1946年6月底,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国规模的内战开始。

②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解放区,国民党由全民进攻转入重点进攻。

【注意】与山东有关的重点战役: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

(2)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进攻阶段
1947年夏,依照毛泽东确立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刘伯承、邓小平千里挺进大别山。

中国共产党转入战略反攻。

(3)双方决战
①背景:解放军的力量已经超过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时间和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③结果:中国共产党胜利。

整个东北全部解放,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除少数据点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战争的结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必背知识点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必背知识点

一、解放军的战略反攻1、条件——可能性: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优势逐渐丧失。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陷入孤立;③解放区土改的进行。

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2、任务:①主力部队向外线(国统区)进军,进行战略进攻;②部分内线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属于战略防御性质。

3、基本情况⑴、主攻方向:中原地区(其一、当时国民党军队主力正在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在中原地区的防守力量薄弱,兵力空虚;其二、中原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西扼武汉,东下南京,出击中原可直接威胁敌人统治的中心)。

⑵、时间:1947年6月底。

概况:①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跃进大别山。

②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挺进豫陕鄂边区。

③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

⑶、其他解放区转入反攻: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

*、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

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

4、战略反攻的意义:对扭转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也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近百年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

二、战略决战的胜利1、中国共产党将东北战场作为决战首选战场的主要因素: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进一步发展变化,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而东北战场又成了形势最有利的战场。

(1)当时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只困守在几个大城市,整体上处于被包围的态势。

解放军后方巩固,物质力量雄厚。

(2)从东北的地理位置看,北邻苏联、朝鲜等国,通往华北的通道一旦被卡死,国民党军队即成被包围之势,很难逃脱。

(3)首战东北战场,一旦成功,还可以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东北解放军可以挥师南下,配合其他战场作战,而东北雄厚的工业基础可支援全国。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9~1948.11*、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特点是先取锦州,关门打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认为如果中国政权要被共产党占领,则中国便会倒向苏联一边,所以美国支持蒋介石反共。)
2、重庆谈判:内容务虚,没有可操作性(唯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就是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有两个问题双方没有达成协议:政权问题+军队问题
3、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主要协商两个问题
政治民主化——反对一党专政,主张多党联合执政
军队国家化——中国的军队是党军,而不是国军
解放战争--(1945--1949年)(透过战争看文明)
第一阶段:1945.8---1946.6月——争取和平民主阶段
第二阶段:1946.6---1947.6月——中共防御阶段反攻阶段--47.6——48.9月
第三阶段:1947.6---1949.4月——中共反攻阶段决战阶段--48.9——49.1月(三大战役)
追歼残敌--49.1——49.4月
防御阶段
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相持阶段(“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
反攻阶段
———————————————————————————————————————————
第一阶段:争取和平民主阶段
1、美国的基本国策是“扶蒋反共”
(原因:二战之后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局面,而中国当时是美国的势力范围,国民政府掌权;美
国民党主张---先军后政;共产党主张---先政后军
签署《双十协定》
第二阶段:防御阶段
1、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以运动战为主要方法”的策略
2、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毛泽东)+山东(共军主力)
第三阶段:反攻阶段
1、土地革命——重点考点(目的:组织群众进行反攻)
2、反攻阶段--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决战阶段--三大战役(重点了解表格)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基本消灭,江南以北基本占领
追歼残敌--毛泽东发表元—失败
5、渡江战役——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