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观潮》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1注:此教案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教学背景分析1. 教学对象本课是初中阶段的八年级学生,是在语文方面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

2. 学情分析学生在读到《观潮》这篇文学作品时,首先先于认识它是一篇类似散文的文学作品,其次,他们需要学习一些新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

然而,由于这篇文学作品涉及到的现象和道理较为深奥,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困惑,比如“何谓‘静水流深’?”等等。

3. 教学目标通过此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使学生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也就是深奥的“静水流深”亦或是“波澜不惊”等等。

(2)学习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同时也尝试着自己仿写文学作品,以便拓展自己的文学素养。

(3)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观的态度,尤其是做到“不为失败所惧”的品质。

(4)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素养。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主题思想:观潮(2)写作特点:描写细致,语言生动(3)文学知识:感恩、阳光心态、拟人、照应、音景交融等等。

2. 教学目标(1)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静水流深、波澜不惊,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观的态度;(2)熟悉本文的写作特点,如描写细致、语言生动等等,从而更好的进行仿写和自我提高;(3)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如感恩、阳光心态、拟人、照应、音景交融等等,从而更加全面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4)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温馨提示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课节教学的基本要素,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引入课文之前,可以通过询问让学生将自己刚刚学习的一些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文学知识告诉大家。

在课程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举例法、拓展法、智辩法等等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语文学习的难点和疑惑。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范文(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范文(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范文(精选5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真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教学重点: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

师深情背诵课文第三段。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

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

(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二段,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案新人教版

28《观潮》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八年级语文上册 28《观潮》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8《观潮》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8.观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2、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2、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

(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走进作者: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

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

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

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

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

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

其诗文亦佳。

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知识链接《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

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

“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三、预习检测:1、注音或写字:每岁京尹.()艨()艟() shū( )尔一舸.()善泅.()倍穹.()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赁()看幕如lǚ( )平地鲸波万rèn(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2)倏尔黄烟四起倏尔:(3)人物略不相睹略:(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5)珠翠罗绮溢目溢:(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既望:(7)方其远处海门方:(8)如履平地履:(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为:逝: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放录像(潮来时一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案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案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案5篇Lesson 28 "watching the tide" teaching plan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观潮模板通用版2、篇章2:观潮文档(通用版)3、篇章3:观潮模板规范版4、篇章4:观潮模板通用版5、篇章5:观潮模板标准版篇章1:观潮模板通用版(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评析: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评析: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从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八年级语文上第28课《观潮》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

八年级语文上第28课《观潮》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

《观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

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

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

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

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二、介绍作者和背景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

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

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

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

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

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

此篇选自《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

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

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八年级语文上册 28《观潮》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8《观潮》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8*观潮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就是钱江涌潮。

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

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

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

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道去《观潮》!(板书课题)1.疏通文意,掌握本课重点的文言词句。

2.感受钱塘江潮宏伟壮观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3.体会本文精炼生动的语言,感受文章多描写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思路一、新课导入南宋的国都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和周密一道去体味一下南宋都城的生活风俗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霆.(tíng) 斋.(zhāi) 艨艟..(méng chōng) 履.(lǚ) 倏.(shū)舸.(gě) 泅.(qiú) 僦赁.. (jiù lìn) 仞.(rèn) 绮.(qǐ)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方:①方其远出海门(当……时)②方出神(正)③方七百里(面积)观:①观潮(观看,动词)②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仅: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②仅如银线(几乎,将近)为: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②海涌银为郭(成为)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以:①以此夸能(凭借)②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势:①势极雄豪(气势)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能:①以此夸能(本领)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2)词类活用①天下之伟观.也。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学案

,号草窗,又自号弁阳老文学家。

其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雷霆杨诚斋..旗标随波而逝句子是: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势,水助人势,使风景、民俗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

课文前三段描写了海潮的雄伟壮观、水军演习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夸张、比喻) B.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比喻)C.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引用)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反语)2.对下列语句理解不全面的一项是()A.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理解:托尔斯泰晚年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教会进行猛烈抨击,宣扬博爱修身,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之路,所以“阴云才消除”“悲凉之地解冻”。

B.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理解:此句极其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托尔斯泰的眼睛具有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C.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理解:托尔斯泰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遭到敌对势力的反击,一生中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

D.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

理解:这句总结式的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平常人的外表。

3.下面文段横线处所填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过来,她已经身体,像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第28课《观潮》教案(精选15篇)

第28课《观潮》教案(精选15篇)

第28课《观潮》教案(精选15篇)第28课《观潮》教案篇1一、目标与要求1.了解钱塘江潮宏伟壮丽的景象。

2.了解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及吴中健儿超群的弄潮技术。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合的特点。

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二、教与导设计0学法指导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

文章从形、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丽,特别形象精确,表现了其雄豪的气概。

接着对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描写,更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阅读本文时,要求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领悟这些内容及特点。

o重点与难点1.文章的脉络。

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潮的雷霆之势。

其次段:写教阅水军的奔腾分合之势。

第三段:描写吴中健儿迷人的弄潮身姿。

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一。

能精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

二、文中善用比方张等修辞方法。

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方,“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方,“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概犹如亲见,感受很深。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概。

操练水军的状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

最终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概的壮丽,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事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

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o问题与方法1.从“既望”着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别称谓。

第28课《观潮》教案篇2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①吞天沃日()②如履平地()③一舸无迹()④鲸波万仞()⑤珠翠罗绮()⑥艨艟数百()二、解释加粗的虚词①浙江之潮________ ②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③以此夸能________ ④舞刀于水面________三、解释下面加粗的词①略不相睹________ ②弄旗、标枪________③吴儿善泅________ ④披发文身________⑤溯迎而上________ ⑥鲸波万仞________⑦僦赁看幕________ ⑧席地不容________四、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观潮
精彩开篇词
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就是钱江涌潮。

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

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

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

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道去《观潮》!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课的重点文言词句。

2.感受钱塘江潮宏伟壮观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体会本文精炼生动的语言,感受文章描写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4.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思路
一、情境导入
南宋的国都临安,即现在的杭州。

观潮地当时在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上到宫廷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体味一下南宋都城的生活风俗吧!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霆.(tíng) 斋.(zhāi) 艨艟
..(méng chōng)
履.(lǚ) 倏.(shū) 舸.(gě)
泅.(qiú) 僦赁
..(jiù lìn) 仞.(rèn) 绮.(qǐ)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方:①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②方出神(正)
③方七百里(面积)
观:①观潮(观看,动词)
②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
②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为: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②海涌银为郭(成为)
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以:①以此夸能(凭借)
②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势:①势极雄豪(气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能:①以此夸能(本领)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2)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也(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
③皆披发文.身(通“纹”,原指花纹,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形容词作动词,高过。

)
(3)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古义:当……时;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古义:接近、连接;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古义:用水淋洗;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
..分合五阵之势(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
..舞刀于水面者(古义:举枪;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
..略不相睹(古义:人和物;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古义:画花纹;今义:文字、文章等)
⑧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古义:名词,长官,官名;今义:一般作姓氏)
⑨江干上下
..十余里间(古义: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区域,名词;今义:用来表示大约数目)
3.作者链接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

南宋(朝代)文学家。

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颇有成就,又能书画。

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三、读懂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小结】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析语言
一、情境导入
课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描绘了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四幅图画。

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

既各自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连贯、相互映衬,组成了一曲层次分明、气势磅礴的钱塘大潮交响曲。

下面请随老师一道去观潮——
二、自学指导
1.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交流点拨】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第一、二段的内容。

【交流点拨】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如同山崩塌一样。

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3.第三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交流点拨】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4.第四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交流点拨】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

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作者围绕“观潮”刻画了哪几幅图画?
【交流点拨】1.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潮水汹涌图
2.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水军演习图
3.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吴儿善泅图
4.写观潮人众之多。

——游人观潮图
(二)文本研读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交流点拨】从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几个方面由远及近。

雄伟壮观。

2.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交流点拨】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又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

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3.阅读下面这首词,说说词中的哪些句子与课文的描写相吻合。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交流点拨】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三)语言赏析
本文语言生动而形象,运用了准确的动词和比喻、夸张等修辞,试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1.能准确地运用动词。

如“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2.文中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小结】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板书设计
观潮⎩⎪⎨⎪⎧⎭⎪⎬⎪⎫海潮图——雄伟壮观 演习图——场面宏伟 弄潮图——身怀绝技观潮图——盛况空前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五、拓展延伸
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①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范仲淹)
②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杜甫)
③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刘禹锡《浪淘沙》)
④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李白《横江词》)
⑤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毛泽东《七绝·观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