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产权

合集下载

城市化背景下土地产权的实施和保护评论分析 - 副本

城市化背景下土地产权的实施和保护评论分析 - 副本

报告评述报告题目:《城市化背景下土地产权的实施和保护》改了许多次开头,最后还是决定以漫谈的方式结合各部分内容,记述我读了这篇报告后的感受。

首先,作为一个刚刚接触政策性报告的人而言,我的第一印象是该报告结构明晰,明显可梳理为以下四个部分:1、引言,针对三种反对观点(即发展土地市场和土地交易会造成土地过度集中,出现贫富分化;土地流转和交易造成土地浪费;土地交易会危及粮食安全)提出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实施性;2、对现行土地政策及其实施的梳理和评价,重在揭示政策结果与政策目标的巨大反差和矛盾冲突;3、介绍和讨论了几个实际案例,旨在说明基层和地方创新所展示的制度变迁和政策改革方向;4、在政策评价和实际经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政策和修改法律的具体建议。

【第一部分】作者想借此部分初步指出土地改革的急切性,并进而引出后面的报告内容。

也许是作者为了强化改革的迫切性,在这开卷部分便针对了三种反对土改的观点进行了辩驳。

但是作为读者而言,我却觉得这样“不痛不痒”的驳斥并不是很合适,原因如下:首先,在我真正深入了解土地制度改革的种种情况前,我对这一改革是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见的:土地改革(允许农地自由流转)会不会诱发社会矛盾,扩大贫富差距?能否保证粮食市场的稳定,保证粮食安全?我很欣喜地发现作者一开始便直面了以上质疑,但在接下来的篇幅中却有些不尽如人意。

作者针对相关质疑进行了驳斥,理由是“市场的调节性加之政府的监管可以避免问题的出现”,“粮食安全是个伪问题”,“粮食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完善的防止饥荒的机制”等等。

我阅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真的很想“呵呵”,也许是我了解不深入,但是我知道粮食安全的定义是“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把这一系列的标准归结为“没有一个完善的防止饥荒的机制”是不是有点刻意避开问题的嫌疑?难道“粮食安全”不应该让我们思考怎样合理安排农业用地与工业用地?如何提高农产品产出率、改进农业技术?仅凭作者这些陈述的理由就驳斥土地流转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我觉得说服力并不强大。

城市化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范文

城市化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范文

城市化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范文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变革形态。

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生产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变,土地流转制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城市化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土地所有权改革上。

在过去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中,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只能享有土地的使用权。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土地流转制度也得到了改革,农村土地的产权逐渐转移到农民手中,农村土地的流转权利得到了保障。

这样一来,农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来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收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刺激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城市化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影响还表现在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得到了加强,土地流转的交易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化。

农民可以通过招标、竞标等方式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土地经营者,进一步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

最后,城市化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影响还体现在土地使用权的保护上。

在过去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中,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容易遭受到侵害。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政府加大了对土地使用权的保护力度,建立了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使农民可以更加安心地进行土地流转。

综上所述,城市化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所有权改革、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和土地使用权保护等方面,这些变革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相信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将会进一步完善,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加稳定的制度保障。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农村集体留用地产权经济学分析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农村集体留用地产权经济学分析
快 城 化景农 集 留地 权 济 分 速市背下村体用产经学析
口文 / 刘 芳 赵新平 岳 隽
提要
其次 , 深圳 在实现 土地 ( 191 4号) 文就 明确 规定, 国 数 量分布不 均衡 ; 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 定》 粤府 [9 3 9
分 深圳 应对被征地单位发 所有权转 换的过程 中 , 别 出台了 《 中, 农村 集体 土地产权权益设定 以及权益 土部 门在实施征地时,
( ) 本概念 。 一 基 征地返还制度是 国家 执行广东省征地返还 地制度 , 构成留用地 离的现象。按照一般 理解 , 产权包含所有 早有政策要求 、 基本上只在广东省得到 的来源之一, 由于受项 目征地 数量的多 权、 但 但 使用权 、 益权、 收 转让权等 四个方面 , 重视 并普遍 执行 的制度 。 早在 19 9 3年, 在 少 以及土地安 置和经济补偿 的相互 替代 其中所 有权、 使用权和转让权合称为控制 广 东省政府 出 台的 《 东省 征地 管理规 作用 , 广 征地返还地的 比例在深圳各社区的 权。从 经济 功能的角度看 , 产权并不是一
0 5年省 国土 资源 厅 出台 12 ,规定按照一定标准划定非农建 0 号) 对 征地制度的修 正 , 对农村 集体 土地发展 被逐 步提高 。2 0 关于开展征地改革有 关问题的通知》 设用地给原农村集 体经济 组织继受单位 。 权的重视 , 留用地 制度在 一定程度 上体现 的 《 粤 2 o 3 1号) 将征地返还用 具体标准为, 截至城市化村建制 转变之 日 了农村 集体对 集体 土地 发展权 的 占有 和 ( 国土 资发 lo 55 0 平方米, 人 地 的 比例 提 高 到 1 %~1 %;0 7年 3 的户 籍数和人 口数 ,按 照 10 0 5 20 实现 . 划定工商用地 ; 户均 10平方米 划定居住 0 月, 省政府 出台的 《 转发省 国土 资源 厅关

论述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产权问题.

论述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产权问题.

论述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产权问题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地非农化已是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

突出表现为房地产的开发热,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供销两旺、房地产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房价涨幅较快的情况,并影响到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2003年起,我国房价出现了过快上涨现象。

2005年1一8月份,全国商品房均价为2996元/平方米,同比上18.7%。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的数据,2006年1一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6% ,涨幅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

与上年同期相比,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涨幅较大的城市依次为北京(10.7%)、厦门(10.5%)、深圳(9.9%)、福州(9.6%)、沈阳(9%)、广州(8.8%)等。

2006年10月,上海市的商品房均价再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714元/平方米,环比增长17.66%。

与此同时,我国可耕地的面积和质量却在不断的快速下降。

“土地是财富之母”这一名言形象地概括了土地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可耕地更是基础中的基础。

但是,根据全国基本农田保护检查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在册基本农田面积只有l5.89亿亩,已经低于上一轮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16.28亿亩的底线。

同时,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又非常有限,据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全国目前共有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1.13亿亩,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形势。

由此,就形成了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背景下,房地产开发高烧不断、房价持续高涨与耕地锐减,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问题紧迫的冲突。

本文正是从关注这一矛盾着眼,探索这个冲突存在的根源。

在研究了现行的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的前提下,借鉴国内学者关于土地产权制度安排的研究,并且结合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理论,着重分析土地产权自由交易的可行性,以此作为当期尖锐冲突的解决思路。

一方面,从城市组织的特性出发,探索土地产权自由交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另一方面,研究了政府行为在土地产权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

学术论坛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50我们知道,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现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现阶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仍不可以动摇。

而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的重要阶段,所以处理好三农问题才能解决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后顾之忧。

其中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所指的就是土地产权机构与产权关系之间的制度安排,具体内容包括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占有权、土地支配权以及土地收益权等,所以农村土地产权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三农问题全局的发展。

所以,该文对城镇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与措施。

下面,我们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系统探讨下。

1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分析下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加快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所以,城镇化农村土地已经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所以,纵观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五中基本的制度构成,这五种基本的制度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必须得到坚持与发展,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明细需要加强,其次就是农村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得到稳固与发展,但是还需要我们有关部门将其完善,第三,就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得到发展与完善,但是仍出土地整体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发展与探索。

第四,就是农村土地征用与补偿制度已经初步形成,但是还有很多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我们继续完善。

第五,就是我国农村土地的使用与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但是需要进一步深化。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中产权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值得指出的就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其是一种以家庭为主体单位的小农式土地经营模式,该制度一般实用与小面积土地的耕种及密集型作物的耕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模式已经不能与现代化、产业化、种植规模化相适应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使用权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使用权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使用权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城市化带给人们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土地使用权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使用权问题,旨在探究土地使用权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措施。

一、土地使用权的意义与现状土地使用权是指由国家授予土地使用人将土地用于某种用途的权利。

在我国,土地是国家所有的,因此,任何人必须经过国家授权才能使用土地。

土地使用权是土地利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土地使用权的有效使用和管理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具有关键性意义。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使用权得到了较大的关注和重视,证明了其极其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土地使用权越来越成为广大群众关注的一件大事。

目前,地方政府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土地利用和城市化建设等工作,让城市更加美好和现代化。

虽然我国目前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在保障国家和民众的利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错乱的土地市场和不完善的土地管理体制。

这种土地管理模式也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散乱,造成了诸多的资源浪费。

二、土地使用权存在的问题1. 土地使用权过于集中尽管土地使用权归属于国家所有,在实际情况下,由于土地资源的庞大性质,以及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使用权常常只集中在一些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手中。

土地使用权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资源浪费,造成土地资源的短缺,影响城市化的发展。

2. 土地规划和管理有待改进我国土地规划和管理存在一些严重问题。

尽管有法规作为指导,但在实际情况中,许多政府官员、开发商和企业家通过贪污受贿、行贿等非法手段获取土地使用权,或者为自己谋求利益,而不考虑国家和民众的利益。

这也容易导致领土开发和建设的进行中出现理念短浅和决策失误的现象,影响城市合理化规划和发展。

3. 土地使用权管理模式过于僵化我国土地使用权管理模式过于僵化,给土地使用环节带来许多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法律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法律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法律问题研究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在这一进程中,土地的合法使用和交易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土地法律问题涉及土地产权、土地流转、土地征收等方面,对城市化进程有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将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产权问题值得关注。

土地产权是土地所有权人对土地的支配权和使用权,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土地制度的不完善,土地产权的确认和保护存在一定的问题。

对于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界定、确权和转让方面,仍然面临一些法律难题。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的土地产权管理机制,确保土地产权的合法性和权益的保护。

其次,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流转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成为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然而,目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交易信息不对称、土地价格过高、合同不规范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和公正性。

同时,需要完善土地流转的法律框架,保护土地流转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征收问题也需要重点关注。

土地征收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环节,涉及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之间的平衡。

然而,在实际征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补偿不公、程序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统一的土地征收制度,明确征收程序和补偿标准,增强征收的公开透明性和公正性,并加强对土地征收过程的监督和评估,以确保土地征收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此外,在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规划的合理性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建设用地规划涉及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和功能配置,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一些地方,土地规划未能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公共利益,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的问题。

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市场发展问题研究

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市场发展问题研究

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市场发展问题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土地市场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资源,其市场化运作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土地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例如土地供应不足、土地流转不畅、土地财政依赖过重等。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土地供应不足是当前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城市规划与土地开发的不协调,导致土地供应不足。

一方面,政府监管过于严格,导致土地开发难度增加;另一方面,土地使用权制度不完善,导致土地闲置和浪费。

因此,要解决土地供应不足问题,需要加强规划与开发的协调,改进土地使用权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其次,土地流转不畅是当前土地市场发展的另一个主要问题。

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土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流转,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土地流转存在着诸多障碍。

一方面,集体土地所有权不明确,导致土地流转的产权纠纷;另一方面,农民对流转选择的不理性,影响了流转市场的发展。

因此,要解决土地流转不畅问题,需要明确土地所有权,加强农民的土地流转意识,建立流转市场机制。

此外,土地财政依赖过重也是当前土地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中国,土地财政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方财政来源。

然而,土地财政依赖过重不仅加剧了土地市场的扭曲,还导致了土地房价的过高。

一方面,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导致土地成为官员的政绩考量和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土地出让金过高,使得房地产市场过热,给普通百姓带来了经济负担。

因此,要解决土地财政依赖过重问题,需要加强财政体制改革,减少土地财政的比重,推动房地产税改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例如,国家加大了土地供应力度,优化了土地供应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推出了农村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和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

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权问题

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权问题

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产权问题一、引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速,产权问题成为了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产权问题是指在不同主体之间围绕着城市土地、房产等资源所涉及的所有权、使用权等各种权利的划分、支配、交换与限制的问题。

二、产权问题的历史发展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土地产权属于皇帝、贵族和寺院等少数权贵手中,普通百姓无产权。

到了近代,中国逐渐走向以私有制为主的经济模式,但是土地依然被限制为国有、集体所有,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了改革开放前期。

随着转型期的发展,土地产权逐渐转向以私有制为主,但城市产权的转移过程仍然任重道远。

三、城市土地产权的分类城市土地产权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规定,可以分为国有土地产权和集体土地产权。

国有土地产权归国家所有,所有土地出让均在政府的计划和控制下进行。

集体土地产权一般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集体,国家规定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在自治区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范围内,依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进行土地的转让、出租等经营活动。

目前,集体土地的流转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如土地所有权不可流转等。

四、城市房屋的产权问题城市房屋的产权分为商品房和保障房,商品房的产权一般是红本,归购买者所有,保障房的产权则一般归国家及有关单位所有,享受使用权的人为居住者。

在商品房方面,房屋产权问题更加复杂,包括开发商的产权、业主的产权、物业的产权三部分。

在房产开发过程中,开发商购买土地、建造房屋,享有开发权,而房屋的所有权一般归购房业主所有。

物业的产权属于物业服务公司或开发商所有。

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需要得到保障,因此需要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

五、城市化进程中产权问题的挑战城市化进程中的产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产权问题:土地资源的国有化、集体化与私有化转换,导致了产权的转移和公共资源管理、服务和利益分配等问题的出现。

2.无产阶级的保护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农民工、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他们的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法律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法律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法律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正在迅猛发展。

然而,城市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土地法律问题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法律问题,并从土地征收、权属归属和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土地征收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转变,土地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然而,城市土地有限,所以土地征收成为解决土地供应短缺的一种手段。

然而,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拖欠征地补偿款、不公正的补偿等。

土地征收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复杂工作,要确保土地征收的公平性和合法性,需要完善土地征收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征地补偿款的管理和监督。

其次,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权属归属问题也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变得复杂起来。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产权交易频繁,涉及到土地的抵押、转让等各种手段。

然而,有一些土地的权属归属不明确,存在着争议和纠纷。

为了解决土地权属归属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土地登记和土地权属证明体系,加强土地交易的监管,保障土地权属的明晰和交易的合法性。

此外,土地利用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

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利用需求不断增加,各类土地用途的规划、审批和管理也越发复杂。

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着不合理开发和滥用土地的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科学规划,严格审批各类土地用途,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管,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综上所述,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法律问题不容忽视。

在土地征收、权属归属和土地利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土地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征收、土地权属归属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监管。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城市发展提供可靠的土地法律保障。

【参考词汇】城市化(urbanization)土地征收(land expropriation)土地权属归属(land ownership)土地利用(land use)资源合理利用(rational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流转与产权调整

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流转与产权调整

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流转与产权调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土地流转及产权调整成为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农村城市化的背景出发,探讨土地流转和产权调整的必要性,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分析其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农村城市化的背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迅速失去了吸纳就业、提供社会保障的功能,大量农民涌向城市。

然而,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无法为农民提供可持续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因此,土地流转和产权调整成为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土地流转的必要性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提高农村地区的产出效益。

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地区由于资源条件限制,往往无法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有选择地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 促进农民就业:土地流转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民转产就业,改善其经济收入状况。

三、土地流转的现状与问题目前,在农村地区土地流转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土地流转手续繁琐,流转成本高昂,限制了农民的积极性。

其次,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存在买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流转价格偏低。

此外,土地流转还引发了农村土地的承包期问题,许多农民面临土地流转后无法再回到承包地的困境。

四、产权调整的必要性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产权调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产权调整可以实现土地的流转和使用权的转移,保障土地流转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五、产权调整的现状与问题然而,当前的产权调整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地区存在政府参与过多的情况,对农民的自主权造成了限制。

其次,产权调整过程中,缺乏明确的产权流转程序和标准,导致权益争议频发。

此外,产权调整还面临着土地使用权和征地补偿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六、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情况为解决土地流转和产权调整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有偿使用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有偿使用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有偿使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有偿使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城市发展中,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其有偿使用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效益等方面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有偿使用的重要性和挑战。

一、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土地资源有偿使用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应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

在土地资源有偿使用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建设公园、绿化带等公共设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中土地资源有偿使用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公共利益的需求。

一方面,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可以为城市提供财政收入,推动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可能导致土地过度利用,影响生态环境。

因此,城市规划需要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寻求平衡,确保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与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土地利用是城市化进程中决定土地资源有偿使用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的价值,实现土地资源有偿使用的效益最大化。

例如,在开发商购买土地用于建设商业综合体时,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的开发潜力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使土地资源得到最佳利用。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一个挑战是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冲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土地的需求持续增加,而农村的土地资源有限。

这使得城市规划部门需要在确保城市土地供应的同时,兼顾农民的合法权益,并逐步引导农村的产业结构转型,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环境效益与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应注重环境效益的实现。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一项重要任务。

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可以通过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环境管理水平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然而,土地资源有偿使用的挑战在于环境成本的内部化。

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变得愈发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法律文件,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

一、确立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制度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或集体经济组织,而土地使用权可以由国家、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所有。

这一制度的确立使得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管理更加规范和有序。

具体地,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租赁、出让等方式进行有效的配置,符合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需求的灵活性和多样化。

同时,土地所有权集中于国家或集体经济组织手中,有利于对土地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利用。

二、加强对城市拆迁的保护和监管城市化进程中,拆迁是常见的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城市拆迁给予了明确的保护和监管。

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城市拆迁必须经过合法程序,并且要给予被拆迁人相应的补偿和安置。

这一规定保护了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加强了对城市拆迁行为的监管,防止了滥用职权和侵犯公民权益的问题的发生。

三、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在城市化进程中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国家将加强对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严格控制土地的开发强度,鼓励节约集约用地。

这一法律规定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有着指导作用。

具体实施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土地利用政策等方式,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和集约开发,实现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强调了土地管理信息的统一和公开,要求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这一要求有助于提升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对土地利用和变更情况的监测和管控,提高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大选择

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大选择

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大选择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持续快速推进,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然而,城市化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其中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这个问题涉及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土地使用权的转换、财富再分配等多个方面,需要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和法规进行解决。

首先,农地产权的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难题。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土地被用于建设工业园区、住宅小区等城市建设项目。

在征地过程中,很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被剥夺,他们的利益遭到侵犯。

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来保护农民的利益,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往往与农民签订不平等的合同,导致农民权益受到损害。

因此,需要加强对农地产权保护的监管,确保农民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其次,征地制度也亟待改革。

目前的征地制度存在不少弊端,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征地补偿不合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很多时候,农民对其土地的真实价值往往缺乏正确的认知,导致在征地补偿中处于弱势地位。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力,以征地为手段,追求政绩和经济利益。

这种情况下,农民往往难以获得公正的补偿,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升级。

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征地制度的监管和改革,确保征地的公平性和合法性。

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选择,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如何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推进城市化的进程,是一个需要权衡各种利益的复杂问题。

首先,需要加强农地产权保护,确保农民在土地被征用的过程中得到公正的补偿。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补偿等具体规定,并加强对其执行的监管力度。

同时,要加强农民权益保护的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其次,应当推进征地制度的改革。

征地补偿应该确保农民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同时要考虑到他们的生计问题和社会保障。

政府需要加强对征地部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他们正确履行职责,不滥用职权。

城市化时代的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

城市化时代的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

城市化时代的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在城市化时代,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土地资源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何高效地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土地利用的重要性和城市化时代下的土地管理与利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在城市化时代下,土地资源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1. 土地资源量有限: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扩张,土地资源不断被占用和浪费,使得土地资源的数量更加匮乏。

2. 土地资源多用途:由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要求,土地的用途日益多样化,从居住、商业、工业、交通等用途多样化程度更高的城市土地,到生态保护的自然等用途多样化程度更低的土地。

3. 市场化的土地资源管理:由于市场经济的基础特征,土地流转成为宏观和市场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土地市场的不透明性和土地产权的不完善等问题也给管理带来重要的挑战。

二、土地利用的重要性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土地利用对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有如下重要性:1. 生态环境效益:适当的土地利用可以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管控土地开垦,引导人类在缓缓的城市膨胀中有所回归。

2. 经济效益一:土地资源是市场资源之一,适当的利用可以创造各种经济效益,对一座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

3. 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可以促进城市的社会发展,比如使得居民出行更加便捷,消费更加便利等。

4. 人民满意度:土地管理和利用的合理性关乎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幸福感,可为民众提供增加福利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服务。

三、城市化时代下的土地管理与利用城市化时代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面临着许多挑战与机遇,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以下几个:1.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性,建设和管理管理土地资源的管理机构必要。

创建机构致力于土地资源管理的确保。

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使用中,我们需要遵循环保发展理念和城市生态完整性,鼓励公共利益的优化分配、促进景观生态保护、推行全面协同的土地资产利用计划,最大限度的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改革开放背景下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研究

改革开放背景下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研究

改革开放背景下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土地使用权制度不断完善。

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市场的运转。

本文旨在探讨改革开放背景下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研究。

一、改革开放背景下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的演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市土地使用权主要是由国家直接管辖,土地使用权出让策略不够灵活,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城市土地出让制度、土地承包制度、房地产市场等,激发了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的活力。

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城市土地使用权赋权逐步放大,出让土地权力逐步下放到地方政府,重点区域实行竞标或竞拍方式,使得城市土地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二、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现状目前,我国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城市土地出让价格过高,对企业和民众经济负担重。

其次,土地出让方式还未完全实现市场化,少数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利用出让权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现象仍较为普遍。

三、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的改进方向为了进一步完善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土地资源整合和科学规划,尽快制定公平、透明的土地出让价格,防止资源浪费和房地产泡沫。

2.探索实行土地出让权市场化,并严格规范土地市场行为,确保市场公开、公正、透明。

3.完善土地计划管理和土地承包制度,优化土地使用权的赋权机制,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转化。

四、结论进一步改革完善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是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化体制的重要举措。

未来还需高度重视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推动改革顺利进行,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更好地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服务,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城市化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城市化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城市化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同时城市扩张到农村地区的过程。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城市化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一个重要的趋势。

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城市化虽然带来了许多好处,如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城市化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农村地区面临大规模的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的定义农村土地流转是指从单个农户或集体农户,向市场、社会、企业及其他农户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

农村土地流转的好处农村土地流转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它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

第三,农村土地流转也可以增加农村地区的管理水平和人口素质。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问题尽管农村土地流转可以为农民带来好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买方和卖方难以获得对对方土地价值的信息。

其次,农村土地流转还面临着土地权属不清、政策不确定、承包土地过程中的纠纷等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针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的问题,中国政府也在努力推进改革。

2017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明确规定,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土地流转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制保障。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也将会在政府的带领下不断完善。

其中,政府应该重视土地流转中产生的农村土地资源问题,采取合理的制度安排,保证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结论城市化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农村土地流转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环节,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管,保障农民的权益,并打造一个更加公正、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城市化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城市化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城市化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的增长,以及城市人口在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指农村集体财产制度下农村土地的使用和流转方式。

在传统集体经济模式下,农村土地的流转限制较大,农民只能经营自己的土地,无法灵活调整土地的利用方式。

而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量增加,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来满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城市化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1. 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城市化:农村土地流转使农村的土地资源能够更加灵活地流转到城市建设和发展上,满足城市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流转,农村土地可以更好地参与城市的经济活动,提高农民的收益水平。

2. 城市化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亟需改革。

城市化的推动下,政府会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改革,鼓励农民通过流转将土地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3. 城市化减缓农村土地流转造成的问题: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土地权益保护、流转证明和合同约束等问题。

城市化的推进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通过优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减少相关问题的出现,充分保护农民的权益。

总之,城市化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相互影响,城市化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又为城市化提供了土地资源支持。

两者共同促进了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 容 提 要本报告分农地和农地转用两个方面梳理和概括了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揭示了政府管制农地转用、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导致土地权利二元分割的实质和特征,分析和评价了现行政策的实施机制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通过介绍和评论当前地方和基层进行的土地制度和政策创新案例,指出了改革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的方向,即在坚持两种土地公有制并存在的前提下,放松政府对农地转用的垄断和管制,促进和发展地权特别是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和交易。

进而提出了完善土地政策和修改土地法律的一系列可行的建议。

目 录一、引言 03二、现行土地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评价 06三、地方经验与政策创新:个案调研与分析 28四、政策完善和法律修改建议 50一、引言土地问题既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是由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发端和破题,近二、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依靠农地转为城市用地和建设用地而支撑的。

然而,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正在成为阻碍经济发展和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根源,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只有根本改革现行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才能为中国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放松政府土地管制,发展土地市场和土地交易。

即,在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前提下,打破对农地转用的国家垄断,改变政府对集体土地的用途管制,发展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和交易。

这是走出目前困境的唯一出路。

对此,有人可能会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加以反对,在没有具体讨论我们的看法和主张以前,首先需要从理论上给以简要的回答。

第一种观点认为,发展土地市场和土地交易会造成土地过度集中,出现贫富分化。

这一点在历史不曾出现,在现实中更不可能。

历史上的情况赵冈和陈钟毅在《中国土地制度史》(2006)中已经做了回答。

在现实中,我们仍然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土地流转和交易的目的正是要变村民的农地资产为工商物业资产,保护集体和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以此建立农民的长期保障,防止政府和强权的侵占。

而流转和交易的决策是由土地权利主体自主决定;同时政府还可适当管理。

历史和现实证明,只要没有政府权力的支持和庇护,市场权利主体的谈判和价格机制的作用,足以遏制强权的扩张和兼并行为。

第二种观点认为,土地流转和交易会造成土地浪费。

我国城市过度扩张和土地使用浪费的根源,恰恰就在于用土地征用代替了土地的流转和交易,获取的代价太低,而转让的利益太大,土地稀缺的情况并未从价格信息中反映出来。

市场交易除了形成价格和配置资源的功能以外,还有一种重要特性,即市场的规模经济性,就是说,市场中的人数越多,市场越有效率,平均交易费用越低。

反过来,这种特性还表现为网络外部性,即参与市场的人越多,市场中每个人的交易效用越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的总交易效用也就越大。

这使得城市聚集本身成为一种正反馈过程,由于人多,所以人多。

对之限制的力量,一是地价上升,二是拥挤。

“城市地价递减律”是“边际效用递减律”的证明和应用,价格机制会抑制城市的过度扩张和土地的无效使用。

第三种观点认为,土地流转和交易会危及粮食安全。

从理论上来看,粮食安全是个伪问题,但在现实中还需要关注,这不是因为中国人多地少,粮食供给不足,而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一个完善的防止饥荒的机制。

诺奖获得者阿玛亚蒂•森(1999)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饥荒和其他危机做过深入的研究,以大量事实和严密的逻辑证明,“试图根据人均粮食可供量来理解饥荒,会导致无可救药的误解”,饥荒和危机的发生,在于“一部分人口突然意外地失去了他们的经济权益”,并提出了一种防止饥荒的经济学,包括提供合理的价格激励,以促进产出(包括粮食)和收入的增长;扩大就业,使可能遭受饥荒的人成为防止饥荒的能动的主体;发挥民主的政治激励作用以及“防护性保障”和“透明性保证”功能。

发展土地市场,放开土地流转和交易正是遵循上述原则。

不仅如此,由于发展土地市场和交易会抑制城市过度扩张和土地浪费,具有保护耕地的作用,再加上消除了地方政府土地征用的利益激励,国家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就可以落实和实施。

另外,中国人多地少,必然要进口粮食和发展国际贸易。

企图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不仅是完全错误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进口粮食,节约耕地,也应成为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概括了上述观点的偏颇和错误以后,以下将进入本报告主体部分的讨论,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是对现行土地政策及其实施的梳理和评价,重在揭示政策实施结果与政策目标的巨大反差和矛盾冲突;第三部分介绍和讨论了几个实际案例,旨在说明基层和地方创新所展示的制度变迁和政策改革方向;第四部分是在政策评价和实际经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政策和修改法律的具体建议。

二、现行土地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评价(一)土地政策的演变中国的土地政策由一系列国家法律、政府法规条例和部门规章组成,形成了一个繁复的体系。

但其特征却非常明显,这就是土地转用的国家垄断和政府管制,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农耕用地和建设用地的严重分割和二元体系。

两类土地隶属于不同的权利体系,由不同的机构管辖和不同的规则规制。

政府作为农地转为市地的唯一仲裁者和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者,是农地转用后的真正“地主”,拥有获得农地并将其转给城市使用者的排他权力。

现行土地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效果和问题,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因此,考察中国的土地政策,需对农地政策和农地非农化政策分开讨论,并给以综合评价。

1、农地政策农地是农村土地和农业土地的简称,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所谓农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由于集体所有的农地占有绝大的比重,所有的农地政策都是针对集体土地制定的,因而以下的讨论均指农村集体土地。

中国现行的农地政策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二是农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农地转用于非农业用途需要履行相应的转用手续。

现行农地政策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其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形态自上个世纪50年代确立以来,基本上没有变化,但经营方式却从改革前的集体经营变成现在的家庭承包经营。

近20多年来,随着经济增长、粮食供求和土地形势的变化,土地管理和家庭承包经营的有关政策也有很大变化。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承包权的权利性质。

土地承包权是使用权,在《土地管理法》中一直作为债权对待。

从《土地承包法》开始,土地承包权从债权向物权转化。

《物权法》的公布和实施,承包权真正具有了物权的性质。

――承包期限不断延长。

从开始时数年延长到15年,后又进一步延长至30年。

《土地承包法》第20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

草地的承包期为30年至50年。

林地的承包期为30年至70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

这有利于稳定农户预期,增加对农地的长期投入。

――对承、发包方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其立法意向是限制发包方的权力,保证承包方的权利。

特别是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和“不得调整承包地”,限制了过去发包方随意撕毁承包合同,收回承包地,以及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行为。

此外,2005年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使农户的权利主张可以诉诸于法律。

――确立了承包经营的实施程序,启动了承包经营权的登记发证程序。

这是为建立土地产权基础设施所做的重要工作。

――明确了承包方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

1984年1号文件开始允许土地承包权流转,2001年发布《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定》,提出了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并明确流转的主体是农户。

《土地承包法》第32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关于流转的原则,一方面规定要遵循“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另一方面又严格限定“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

从以上的梳理和概括来看,农地政策变化的方向基本上正确的,是向着地权权属性质物权化、权属主体个人化和排他性强化的方向进的,主要是加强了农户经营农业土地承包权的落实和保护,并使之逐步变成一种可以主张的法定权利,农民对于农村集体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土地承包权而受到的损害能够得到法律救济和补偿,但是,对于农地流转特别是用于非农业经营权利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和固化了土地权利的二元分割。

2、农地非农化政策农地非农化政策是农地政策的另一面。

从1982年发布《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到1999年实施《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再到近几年出台的相关政策,特别是2004年10月21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以下简称28号文)和2006年8月31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31号文),具体规定虽有很多变化,但基本精神变化不大:一是农地转为非农地的决策者和操控者是各级政府机构,而不是农地权属的主体,二是严格控制农地转为非农地。

特别是最近几年,面对农地转为非农地的失控局面,中央政府更是三令五申,甚至到了全面实施严格的计划控制的地步。

农地转为非农地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农地转用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

《土地管理法》第三章规定,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转用实现总量控制,把村庄和集镇的土地转用纳入规划管理;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28号文决定对“农用地转用的年度计划实行指令性管理”,31号文要求实行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首长负责制。

――严格土地转用的行政审批。

《土地管理法》第44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28号文规定,“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审批权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具体审批权限规定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批准。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批准。

在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由市、县政府批准。

对于征收基本农田超过35公顷、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70公顷,由国务院批准。

此外,《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规定,未经预审或者预审未通过的,不得批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不得办理供地手续。

甚至2003年曾经一度冻结了土地指标审批。

――农地转为非农业用地的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