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8
全国2014年4月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03709
全国2014年4月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037098.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识记、联想、假说9.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lO.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C.思想关系D.血缘关系13.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A.艺术B.宗教C.政治D.哲学14.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人的价值追求B.人的政治立场C.人的情感态度D.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具体劳动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D.创造剩余价值16.价值规律是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C.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D.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17.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A.它由剩余价值决定B.它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C.它由自身的使用价值决定D.它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18.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9.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D.流通阶段20.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A.生产相对过剩B.需求绝对减少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21.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是A.年利润量/年预付可变资本B.年利润量/年预付不变资本C.年剩余价值量/年预付可变资本D.年剩余价值量/年预付总资本22.下列资本形式中不.属于职能资本的是A.产业资本B.商业资本C.借贷资本D.农业资本23.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权力机构、经营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三部分,与之相应的具体组织形式是A.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B.董事会、理事会、职代会C.股东会、理事会、监事会D.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24.政治经济学中的金融资本指的是A.超大型、垄断性的银行资本B.在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领域活动的资本C.垄断的工业资本与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形成的资本D.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本的总和25.“过剩资本”的出现是A.资本积累的前提条件B.资本循环的物质基础C.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D.引进资本的必然结果2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到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B.垄断竞争资本主义阶段C.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7.下列属于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A.黑格尔B.圣西门C.费尔巴哈D.李嘉图2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D.实现共产主义29.劳动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同时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的社会是A.社会主义社会B.共产主义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信息社会30.当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C.消灭等级制度和阶级差别D.促使国家自行消亡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O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正确的有A.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D.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32.除了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还有A.质量互变规律B.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现象表现本质的规律33.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有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4.“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观上的错误在于否认了A.真理和谬误的严格界限B.真理的相对性C.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D.真理的绝对性35.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A.渔猎社会B.农业社会C.工业社会D.信息社会36.简单商品经济中包含的各种矛盾有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37.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受到生产资本构成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来自A.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B.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C.固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D.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38.级差地租I形成的条件有A.不同地块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B.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C.同一地块连续追加投资的多少D.同一地块连续追加投资的效率39.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的方式主要有A.国家购买一部分私人企业的股票B.原国有企业出卖一部分股票给私人C.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兴建新的企业D.原国有企业全部私有化40.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灭的“三大差别”包括A.工农差别B.城乡差别C.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D.干部和群众的差别非选择题部分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2014年10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2014年10月(总分:100.00,做题时间:150分钟)一、课程代码:03709(总题数:1,分数:0.00)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总题数:30,分数:30.00)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它的(分数:1.00)A.实践性√B.阶级性C.深刻性D.批判性解析:2.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分数:1.00)A.培根和洛克B.黑格尔和费尔巴哈C.斯密和李嘉图√D.圣西门和傅里叶解析: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分数:1.00)A.必然和偶然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解析:4.规律的两个特点是(分数:1.00)A.客观性和普遍性√B.客观性和历史性C.普遍性和持久性D.普遍性和自觉性解析: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分数:1.00)A.要注重分析矛盾的同一性B.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斗争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解析:6.下列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说法是(分数:1.00)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B.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解析:7.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分数:1.00)A.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B.前者是能动反映论,后者是机械反映论C.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D.前者是唯理论,后者是经验论解析:8.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分数:1.00)A.兴趣爱好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理解析:9.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分数:1.00)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识、表象C.抽象、具体、再抽象D.分析、归纳、综合解析:10.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真理具有(分数:1.00)A.绝对性B.相对性√C.全面性D.片面性解析:11.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其决定性作用的是(分数:1.00)A.产品分配方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C.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解析:12.按照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分数:1.00)A.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B.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C.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解析:13.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分数:1.00)A.政治标准B.思想标准C.经济标准√D.文化标准解析:14.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人能够(分数:1.00)A.制造和使用工具√B.创造和使用语言符号C.积极地适应外部环境D.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解析:1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分数:1.00)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C.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解析:16.劳动力的价值决定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分数:1.00)A.它由其生产的剩余价值决定B.它由其使用价值决定C.它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D.它包含习惯和法律因素解析:17.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分数:1.00)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资本积累规律D.平均利润规律解析:18.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分数:1.00)A.实用主义B.享乐主义C.功利主义D.利己主义√解析:19.价值增殖产生于资本循环中的(分数:1.00)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D.运输阶段解析:20.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分析(分数:1.00)A.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是如何实现的√B.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的C.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的D.资本循环是怎样运行的解析:21.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不应包括(分数:1.00)A.工人的工资B.原材料费用C.机器设备的折旧费D.机器设备未折旧部分√解析:22.资本主义商业店员所从事的商品买卖活动(分数:1.00)A.创造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B.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C.创造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D.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解析:23.资本主义银行的利润率一般应相当于(分数:1.00)A.社会的平均利润率√B.垄断企业的利润率C.银行的存款利息率D.银行的贷款利息率解析:2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体形成于(分数:1.00)A.资产阶级革命以后B.工业革命以后C.两次世界大战之间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解析:25.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是(分数:1.00)A.处于垄断地位的工业企业B.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C.处于垄断地位的商业企业D.处于垄断地位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解析:26.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分数:1.00)A.全都是无偿提供的B.对发展中国家是完全不利的C.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方式√D.对发展中国家是完全有利的解析:27.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分数:1.00)A.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B.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C.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D.消灭剥削进入无产阶级社会√解析:28.社会主义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是(分数:1.00)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加强无产阶级专政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解析:29.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分数:1.00)A.平均分配B.按生产要素分配C.按劳分配D.按需分配√解析:30.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分数:1.00)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D.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解析: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总题数:10,分数:20.00)31.下列各项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的有(分数:2.00)A.细胞学说√B.狭义相对论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D.生物进化论√解析:32.实践的基本特点包括(分数:2.00)A.普遍性B.客观性√C.自觉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解析:3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分数:2.00)A.唯理论和经验论√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D.二元论和不可知论解析:3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分数:2.00)A.现有的实践能够检验现有的全部认识B.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C.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D.实践一次就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解析:35.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存在的有(分数:2.00)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政治制度解析:36.下列各项正确表述可变资本含义的有(分数:2.00)A.可变资本是通过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B.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C.可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殖的那部分资本√D.可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转移的那部分资本解析:37.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的制度中,“三权”包括(分数:2.00)A.立法权√B.财政权C.行政权√D.司法权√解析:38.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分数:2.00)A.股票的票面价格B.股息√C.平均利润D.银行利息率√解析:39.以下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部分质变的有(分数:2.00)A.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B.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资本社会化形式的发展√D.工业和科技革命的发展√解析:40.从人员构成上看,马克思主义政党(分数:2.00)A.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B.由工人阶级的全体成员组成C.有其他阶级的先进分子加入√D.有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加入√解析: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总题数:5,分数:30.00)4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姓名:王玲学号:913314577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l)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l) 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如果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那还是在主观范围内兜圈子,达不到检验的目的。
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
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作为真理本身的两种属性,二者之间是密切相联的。
一方面,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价值性的根本和基础,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价值性。
另一方面,真理的价值性又构成了真理客观性的主体条件,对真理的客观性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是客观的,具有客观性,而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主体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来说,真理又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这是真理观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内容上看。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这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第二,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
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这也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认识的广度看。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第二,从认识的深度上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从静态看,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从动态看,不断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2014年10月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课程代码:03709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O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它的【】A.实践性B.阶级性C.深刻性D.批判性2.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A.培根和洛克B.黑格尔和费尔巴哈C.斯密和李嘉图D.圣西门和傅立叶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A.必然和偶然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4.规律的两个特点是【】A.客观性和普遍性B.客观性和历史性C.普遍性和持久性D.普遍性和自觉性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这句话强调的是【】A.要注重分析矛盾的同一性B.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斗争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6.下列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说法是【】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B.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7.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A.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B.前者是能动反映论,后者是机械反映论C.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D.前者是唯理论,后者是经验论8.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兴趣爱好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理9.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具体、再抽象D.分析、归纳、综合10.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全国2014年1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评分
201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课程代码:03709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自考赢家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具体劳动【】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D.创造剩余价值正确答案:C(1分)解析:具体劳动过程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D.《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正确答案:A(1分)解析: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3.下列关于股份资本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它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资本变为联合资本B.它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D.它没有突破单个私人资本的局限性正确答案:D(1分)解析:股份资本实施突破了单个私人资本的局限性。
4.社会主义革命以后,首先要经过【】A.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D. 战时共产主义阶段正确答案:A(1分)解析:社会主义革命以后,首先要经过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真题第八章参考答案
第八章参考答案练习本上参考答案1、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P360)答:(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2)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3)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4)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5)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6)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
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P362)答: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
一方面,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
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
当前我们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就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迈进。
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
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经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足发展,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增砖添瓦,是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逐步创造条件。
所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3、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
(P342)答:(1)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2)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全部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真正体现出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完全平等关系,从而彻底铲除以往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阶级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同时也不再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多种公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的利益差别也随之消除。
(3)共产主义社会中由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联合体,共同占有并共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的成果也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为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全面发展服务。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重修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知,是主观思维与客观对象相一致的认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思维中的正确反映。
人类的认知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
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有三个方面:一是任何真理都有其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二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即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的含义是指正确认识的有限性,有三个方面:一是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就其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
这种相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3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来自客观事物的具体性。
真理的具体性有三重含义:(1)真理不是抽象的。
真理是多方面规定的统一。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014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
作业1.第1题时间是物质运动的()。
A.持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答案:A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2.第12题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答案:D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3.第13题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A.对抗性矛盾决定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共同决定的答案:B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4.第14题“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答案:C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5.第15题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C.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D.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时间来决定答案:B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6.第16题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阶级斗争B.社会基本矛盾C.科学技术D.社会改革答案:A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7.第17题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答案:B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8.第18题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概念——判断——推理D.感觉——知觉——表象答案:B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9.第19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反映论和先验论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答案:B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0.第20题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答案-2014年10月-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参考答案:一、单选1-5:ACDAC6-10:BCBAB11-15:DBCAD16-20:CBDBA21-25:ADADB26-30:CDADD二、多选31-35:ACD\BCD\AC\BC\ABC36-40: BC\ACD\BD\CD\ACD非选择题部分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江。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分)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分)42.与其他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有哪些特点?(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
(2分)(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身后的群众基础。
(2分)(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
(2分)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分)(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当该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2分)(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2分)44.简述垄断阶段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
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1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有两方面的含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二是指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绝对的。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是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称作相对真理,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的主观形式,都受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形式的局限。
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作的正确反映,而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
这就使人们实际把握到的每一个真理总是有条件、相对的。
二是指每一个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都具有近似的、不完善的性质。
在广度上不可能穷尽客观世界的一切方面和一切过程,认识尚有待于发展;在深度上也只能达到客观对象及其本质的一定层次,并不是认识的最终完成形态。
因此,真理又是有条件、相对的。
2、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在相对之中有绝对,一切具有相对真理性的认识中,都包含着绝对的永远不会被推翻的客观内容。
这不仅指每一相对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会被推翻,而且从真理的发展讲,当一个相对真理性的认识被一个新的相对真理性的认识所代替时,总会有一些带有绝对真理性的“颗粒”被保留继承下来,这些“颗粒”也是永远不会被推翻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学考试真题第八章参考答案
第八章参考答案练习本上参考答案1、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P360)答:(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2)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3)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4)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5)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6)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
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P362)答: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
一方面,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
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
当前我们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就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迈进。
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
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经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足发展,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增砖添瓦,是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逐步创造条件。
所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3、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
(P342)答:(1)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2)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全部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真正体现出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完全平等关系,从而彻底铲除以往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阶级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同时也不再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多种公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的利益差别也随之消除。
(3)共产主义社会中由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联合体,共同占有并共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的成果也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为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全面发展服务。
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6
考试(kǎoshì)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gàilùn)》一、大作业题目(tímù)(内容):1、试述真理(zhēnlǐ)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biāozhì)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不依赖于人类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才是真理,而判定认识是否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实践。
所以,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
客观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认识真理却受到人们的阶级立场、世界观以及其他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阶级社会中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1)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即真理的条件性。
表现为:第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
第二,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第三,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重属性。
2014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学考试试卷
四川省2014年7月 高 等 教 育 自 学 考 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卷 (课程代码: 00585 )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D.康德哲学思想 3.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的启蒙哲学 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4.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精读和泛读结合 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 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 5.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6. 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7. 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 )A .主观唯心主义B .形而上学C .客观唯心主义D .不可知论8. 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B.经验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9.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考试承诺:本人所提供的个人考试信息真实准确 ;在考试中自愿遵守《考生守则》和考场纪律;如有违规行为,将自愿接受自学考试违规处理规定的相关条款的处理。
承诺人签字:准考证号考点考场号总 分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核分人 题 分 复查人 得 分 密 封A.时间的有限性B.时间的客观性C.时间的不可逆性D.时间的相对性 10.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 A.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B. 发动群众,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C. 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D. 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1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和发展 B.运动 C. 联系 D.发展 12.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事物的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 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 A .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B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4.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15.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2014秋马原期末大作业(客观题)(1)
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14学年秋季学期远程学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大作业(客观题部分)踏实学习、弘扬正气、诚信做人、诚实考试、作弊可耻、后果自负A卷√ B卷□C卷□开卷√闭卷□(适用:专科、专升本、本科层次)班级姓名学号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1、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D )A、唯心论B、二元论C、诡辩论D、不可知论2、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3、绝对剩余价值是( C )A、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C、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6、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是( B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7、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D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8、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说明( A )A、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可能发生质变B、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D、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定限度的10、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A )A、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B、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C、资本积累本身就是扩大再生产D、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无内在联系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01409考试批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课作业)
201409考试批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课作业学生姓名学习中心学号专业年级层次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卷注意:本学期所布置的结课作业,请同学一律按照以下要求执行:1) 结课作业提交起止时间:2014年7月26日—10月6日。
(届时平台自动关闭,逾期不予接收。
)2) 结课作业课程均需通过“离线作业”栏目提交电子版,学院不收取纸介的结课作业,以纸介回寄的作业一律视为无效;3)截止日期前可多次提交,平台只保留最后一次提交的文档,阅卷时以最后一次提交的结课作业为准,截止日期过后将关闭平台,逾期不交或科目提交错误者,按0分处理;4) 提交文档要求:提交的文档格式为doc、rar,大小10M以内;5) 必须严格按照每门课程的答题要求完成作业,没有按照学院要求来做的结课作业,将酌情扣分。
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并按照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一、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1]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请回答:(1)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二、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
对于新兴产业和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企业政府并不放松反垄断行为。
1994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
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探索者”浏览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大作业题目(内容):1、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
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即真理的条件性。
表现为:第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
第二,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第三,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第一,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第二,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
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2、结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的新提法分析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中国的体制改革空间得以扩容。
即全面深化五项改革,全力保障五个建设,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也是五位一体的;国家治理体系也应是五位一体构成的制度体系。
唯此,“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才能够实现。
针对目前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五位一体的改革与建设亦有侧重。
公报中部署经济体制改革有6段,部署政治体制改革的有3段,部署文化体制改革的有1段,部署社会体制改革的有2段,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有1段。
部署经济体制改革的篇幅几乎相当于部署其余四项改革篇幅的总和,部署社会体制改革的篇幅则紧跟其后。
在五个建设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五项改革中,“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社会体制改革举足轻重。
经济体制改革的使命在于“做大蛋糕”,社会体制改革的使命在于“分好蛋糕”;前者着力于提高效率,后者着力于促进公平;前者关注经济主体,后者更关注社会组织;前者关注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后者则关注厘清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边界。
由此,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边界,已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中枢环节。
寻找政府与市场边界的中国路径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而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寻找两者的边界,是最基础的一步。
与西方国家划分政府与市场边界的探索相比,中国有其自身特点。
最为突出的是,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中国划分政府与市场边界的起点与终点。
这一点与西方绝然不同。
我们是伴随着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探索政府与市场边界的。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到1992年十四大“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2002年十六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2007年十七大“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再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脉络清晰可见。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现阶段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内在驱动力。
经过35年的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经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还没有发挥决定性作用。
具体表现为,一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以及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方式,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民营资本所面临的“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情况始终没有真正突破。
二是,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仍然是双轨制,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并存。
三是,宏观调控方式有待改善,近年来通过直接干预价格实施宏观调控的现象比较明显。
四是,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体制没有建立起来。
坦率地讲,地方政府不是不想建设服务型政府,而是事权与财力相脱节使然。
有人将各级政府的财力状况作了形象比喻:“中央喜气洋洋,省级满满当当,市里勉勉强强,县乡哭爹叫娘”。
地方政府事权大、财力小,容易引发政府越界“自谋财路”的持续冲动。
五是,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比如,城市里的房子可以卖给农民,农民宅基地上建的房子却不能卖给城里人。
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部署。
其一,进一步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其二,明确“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加快形成“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其三,建立“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其四,建立“科学的财税体制”。
明确事权,适度加强中央事权与支出责任,“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其五,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政府创造环境市场创造财富需要正视的是,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实践中的困难源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惯性与顽固性。
长期以来,相比于消费拉动、外贸驱动,政府直接投资推动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色调。
甚至有观点认为,政府实际上是“经济建设型政府”、“地方政府已经公司化”。
我们承认惯性是巨大的,但也坚信这种惯性是可以扭转的。
因为这种发展方式的消极作用已经充分暴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时间窗口已经出现,时机已经成熟。
在具体操作中,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划分政府与市场边界的起点,全面转变政府职能是划分政府与市场边界的终点。
1978~2002年,转变政府经济职能是重点;2002年十六大以来,开始全面转变政府职能。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管理方式,各级政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1987年十三大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改革任务,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发育和完善,要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992年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同时也明确了“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
1997年十五大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并将政府宏观调控的任务明确为“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2002年十六大提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2007年十七大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服务型政府”,“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2008年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到2020年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方向,“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
2012年十八大提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据此,可以通俗地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形象地概括为“政府创造环境,市场创造财富”。
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实质,是划定政府职能边界。
深入研究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论述,我们可以暂且将政府职能概括为以下五项:建设法治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政治职能);科学宏观调控,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经济调节职能);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市场监管职能);改进社会治理,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富有生机活力(社会治理职能);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公共服务职能)。
由此,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全面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和配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已十分清晰。
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同时,全会要求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这是继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后,再次提出政府与社会边界的问题,使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社会组织由社会人构成,主要填补市场和政府双失灵造成的公共产品空缺。
社会性与自主性是社会组织的本质属性。
政府与社会组织既可能冲突,又可能协作。
社会组织对政府起着敦促和监督作用,促使政府对公众和社会的各种需求负责;反之,政府对社会组织实施监管,使之符合公共利益。
与此同时,社会组织属于“社会性基础性设施”,是政府的伙伴,可以帮助政府治理社会,承担政府支持的公共服务工作。
长久的维稳力量来自社会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