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式的艺术史学术写作--评《西湖石窟艺术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封面集体署名、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
育研究院编的《西湖石窟艺术研究》付梓出版了。
这
本书的形成,起源于该研究院近年所开设的一门颇为“小众”的研究生专业课程——“西湖石窟艺术史研讨”。
作为一部由2016至2018年间修读了该课程的十余位研究生在考察、研讨之余所撰论文的汇集,用“无心插柳”或者“不期而遇”来形容它的出现过程,应当是较为贴切的。
对于原本就显得有些冷清的西湖石窟研究领域而言,《西湖石窟艺术研究》的诞生,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与“西湖”在海内外所享有的盛誉相比,作为杭州历史文化重要遗存的“西湖石窟”,可谓知者寥寥。
同样,研究界有关西湖石窟的出版物亦屈指可数,且多为地方文物与考古部门编写的图册及说明。
总而言之,这是一块人迹罕至、远未得到充分开垦的园田。
文集中虽每篇的讨论对象普遍显得较为小巧别致,但就整部
书而言,全部论述对象所涉西湖石窟遗迹的范围之广,
却可谓是空前的。
如果说,“好花开在寂寞的园里”,
那么,这本书便是编者从中采摘并整饬之后的一丛花
束。
与许多论著对学术“定论”的追求与重视有所不同,
对话性、研讨性与启发性,是《西湖石窟艺术研究》
一书贯穿始终的特征。
从对飞来峰造像群园林之美的
发现、关于汉藏佛教艺术之间某些形式要素的共通性
的揭示以及有关须弥座与家具束腰之间漫长的互动关
系中,我们都不难看出作者们睁大了眼睛,流露出莫
可名状的惊喜;对飞来峰第90龛大势至菩萨宝冠上的
“十字架”形状的疑问和对玉乳洞一尊罗汉造像或可
能为僧繇像这种“脑洞大开”式的揣测,则更是充满
了欣喜与好奇;烟霞洞口、玉乳洞口的那一方小小的
“乘云者”浮雕,竟引发了一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的遐思;即使是看起来显得较为“执着”的几项考证,
如关于宝成寺麻曷葛剌造像胁侍、天龙寺弥勒龛胁侍、
青林洞口卢舍那佛会浮雕中的文殊普贤眷属以及玉乳
洞罗汉组像的身份问题,也仍然表现出了对纷繁复杂
的图像之阵的从容把玩,且丝毫不见那种为“立异”而“标新”的“创新”冲动,只如话家常般地娓娓道来;对瓶窑南山摩崖石刻所作的艺术分析,看似平淡,却
显现出了作者敏锐的视觉感受力;有关普庆寺石塔双
手合十佛像的分析,也极为平实,却是大胆的,这是
目前研究界对佛像双手合十造型的首次专门研究;而
关于玉乳洞里蝙蝠翅人形图像的两番结论迥异的探讨,
则更是将这本书所具有的对话性、研讨性与启发性,
体现得淋漓尽致。
也许,在这些年轻的作者们看来,对西湖石窟艺
术史的研讨尽管毫无疑问地指向了某些特定的知识,
但研讨的目的却并不只在知识,而更在思维的活泼、
灵动、开敞。
这恰是《西湖石窟艺术研究》中诸多追
问的意义之源。
在这些追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窥见”
陈星先生在该书《序》里所提到的“青年学子们”(也
即作者们)“饱满的智慧与才情”。
(杭州师范大学 许勇生) 《西湖石窟艺术研究》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编,西泠印社出版社2019年5月版——评《西湖石窟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