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优质课教学设计_170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突破方法: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示范,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飞来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遇到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让你感到无比震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安石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他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寓意和艺术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深层含义,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飞来峰》相关的艺术手法或诗句寓意。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集体朗读。通过朗读,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学习了《登飞来峰》的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和寓意。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感悟生活之深。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艺术手法方面,我发现学生对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创作类似的诗句,亲身体验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表现积极。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理解不够透彻或缺乏自信。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可以在讨论前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请欣赏:飞来峰我国共有四川龙门、江苏、杭州、浙江绍兴、安徽五处此景观。
本诗中的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期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从东武县飞来,故因此而得名。
飞来峰宋有王安石题诗《登飞来峰》,从此闻名天下。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嘉祐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三、感知诗歌内容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翻译: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翻译:不怕浮云层层遮住视野,都(只)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哲理 ~\(≧▽≦)/~啦啦啦!!!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
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生哲理。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
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 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
在飞来峰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
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
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转入议论,其实也有写景的形式。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邪官)。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优质课教学设计_253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朗读法、品评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2课时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一、赏析《登飞来峰》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划出诗句的朗读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了解作者、背景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作“王安石变法”。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写作背景: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3.品读诗歌(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①②句描写景物,③④句抒发情怀。
(2)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山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前两句突出了飞来峰高耸云天的气势。
(3)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抒发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自己对未来充满雄心壮志的情怀。
(4)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似浅近,其实用了典故。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优质课教学设计_33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教案复习目标:一、指导学生使用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鉴赏古诗。
二、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背诵、默写古诗。
复习重点:一、指导学生使用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鉴赏古诗。
二、背诵、默写古诗。
复习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本、学案等教学类型:复习教学课时:二课时学科:语文教后记:唐诗宋词又不经典,所以主要从文学常识方面把握就行了。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创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很多哲理。
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增强修养,丰富想象。
二、诗歌分类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
从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三、古诗鉴赏要点1、考查内容古代诗歌鉴赏主要是对古诗词曲的赏析,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适当兼顾课外历来传诵的名作;考查的内容多是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探究诗歌的表达技巧,体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诗句内涵等;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近年逐渐向主观题转化,出现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
2、训练指津古诗词曲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复习时应加以强化。
其一,注重诗歌鉴赏的知识储备。
最好的方法是对相关知识实行归类。
如对写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习俗、风格流派、思想内容、常用的表达技巧、诗歌篇章结构以及语言特点等实行梳理,为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二,注意解题技巧的训练。
其解题技巧,概括的说,是要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握诗歌意象;借助意象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题材,借助精妙词语体会意境;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借助题材,体会诗人感情;根据各类诗词题材的特点,找到答题切入点。
如咏物诗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抒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抒写怀才不遇等;明确试题要求,把握试题侧重点,找出答题的角度。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优质课教学设计_221
一、教学内容及解析【内容】这首诗中诗人登上高峰,极目远望,诗人不禁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尽收眼底。
诗歌借登峰所见景象之阔大,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解析】《登飞来峰》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的第三首诗歌。
本单元要求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在七年级上册的古诗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怎么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和划分诗歌节奏,所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快速划分诗歌节奏和疏通文意,理解诗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而进入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在目标检测中练习,巩固重、难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2)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解析】诗歌中都蕴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者是一定的人生哲理,但是当创作背景和意象不相同时,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不尽相同,在学习古诗时,引导学生注重意象的独特意义。
通过对诗句的鉴赏--讨论--明确,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感悟意境,再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哲理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设置(1)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对于古诗鉴赏这个知识点既不了解也不掌握,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所以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注重意象的独特意义,通过对诗句的鉴赏--讨论--明确,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感悟意境,再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哲理和思想感情。
2.教学设计思想本次教学设计重点:一是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分析出“浮云”的特殊意义,发挥想象,品味诗歌意境,感悟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是通过对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能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办法,并能学以致用。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优质课教学设计_79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本诗蕴含的道理,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以旅游渲染气氛,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客串一次导游,带大家到飞来峰游玩,大家准备好了吗?出发!播放图片,进行心灵旅游。
.....旅游介绍:图中的美景,是杭州飞来峰。
在中国,有六个飞来峰,其中,最出名的,是浙江省杭州市的飞来峰。
为什么杭州的飞来峰最出名呢?有两个原因:①、杭州的飞来峰景色优美,令人留连忘返。
②、有名人为他打广告,做宣传。
公元1050年,有一天,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来到了杭州飞来峰,不要广告费,也不收红包,为飞来峰做了宣传,从此,杭州的飞来峰天下闻名。
王安石宣传的方法很简单,写了一首著名的诗,诗名字叫《登飞来峰》。
(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本诗蕴含的道理,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预习反馈:1、检查学生对本诗生字“缘”的掌握情况。
2、检查学生是否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本诗。
四、自学交流:1、出示自学指导一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②、通过有关资料,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学生自学3、小组汇报自学情况:①、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②、读诗,分诗句解释大意,提示重点字义。
(课件同时出示字义)千寻塔:形容很高的塔。
闻:听。
畏:害怕。
缘:因为。
分句解释: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优质课教学设计_8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
2、品味重要诗句的深刻含义。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语言揣摩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飞来峰”为地质术语,意即外来岩块,它在地质构造上属石灰岩,与周围群山迥异。
世界上最早的飞来峰于19世纪80年代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发现。
我国呢共有五处此景观,它们分别在四川龙门、江苏、杭州、浙江绍兴、安徽。
那么,本诗中的飞来峰在哪里呢?请看资料。
(幻灯片展示)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期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飞来,故名。
飞来峰有王安石题诗《登飞来峰》,从此闻名天下。
石诗人简介(幻灯片)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和诗人相关的资料: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径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的他年少气盛,报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我们可将其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变法的前奏。
嘉佑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三)本诗重点词语解释(幻灯片)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灵隐山东南。
千寻塔:非常高的塔。
古代以八尺为一寻。
浮云:飘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
本诗中可理解为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等。
望眼:远望的视线。
缘:因为。
身:自身,自己。
(四)下面请同学自由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1、自由读2、听录音,试揣摩诗句大意。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优质课教学设计_87
古诗《登飞来峰》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虽然已学过很多古诗,但他们掌握古诗学习的方法却很笼统。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培养感悟水平、表达水平和实践水平。
根据学生实际、融入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较难。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利用自学,自己梳理相关古诗的内容,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依据重点字词,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诗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理解古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及教学手段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为了使学生能学得快活,学得轻松,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采用“查——读——明——悟”的方法实行教学。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我让学生体会五言诗的节奏特点,反复的诵读古诗,以读促思,协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情画意。
四、说学法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取“查一查,读一读,说一说,悟一悟”的学习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全班讨论交流的形式来完成本诗的学习任务。
通过集体预习,其次读,即读诗中的重点词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始终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想”,想自己悟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悟”,通过画面你感悟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独到见解。
学生始终在教师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在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五、说教学过程针对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登飞来峰》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学分四步实行。
第一步:查(字音,字义,作者及背景,诗题)所谓“预”就是“事先”、“预备”;“习”,是“学习”、“练习”之意。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优秀教学案例
1.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
2.通过学习《登飞来峰》,让学生理解诗人的豪情壮志,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优秀品质。
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在诗歌学习中,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选取了《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这一经典篇目。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深入体会古代诗歌的魅力,感受诗人在登高远望时的豪情壮志。《登飞来峰》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绘了诗人登上飞来峰所见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给予及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合作效率。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开展学生互评活动,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共同成长。
4.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豪情壮志,讨论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慨,进而理解诗人的心境。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诗歌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象?
b.诗人是如何运用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c.诗歌中的豪情壮志是如何体现的?
2.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优质课教学设计_133
登飞来峰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诗歌意思。
2、学会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
1、了解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
2、了解飞来峰的来由。
3、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合作探究:
赏析: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明确:首句使用夸张手法,“千寻”极写飞来峰上的塔之高,紧扣诗题,点名地点,突出了山高。
这两句描绘出的壮美景象,为下文抒情、说理蓄势。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明确:“浮云”比喻奸佞小人或其它消极的事物。
表面上说登高望远
的道理,实际上表明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归纳总结:
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优质课教学设计_246
20古代诗歌五首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目标:1、初步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整体感悟作品的水平。
2、了解与诗歌相关的文学常识。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1、认真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
2、能品味重要诗句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语言揣摩法,改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登幽州台歌》一、朗读指导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不过涕下。
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二、作者介绍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敢言,对武后朝的很多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所以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公开课教学设计_5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
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
(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6)质疑,问难。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学贵有疑,有了这些疑问,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学习。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1、解读1、2句。
幻灯出示: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a、寻:古代的度量单位。
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
“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公开课教学设计_1
《登飞来峰》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诗中描述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2、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进行浅显的比较阅读。
3、知人论世,通过诗歌去了解诗人,进而了解时代。
4、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一定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诗中描述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2、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进行浅显的比较阅读。
教学难点:1、知人论世,通过诗歌去了解诗人,进而了解时代。
2、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一定的文学素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上课之前,老师想出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答案是一个人名。
老师将逐条打出,不管到第几条,只要你知道了,请举手抢答(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号文,亦称王文公;由学生抢答,引出人物——王安石。
看来啊,我们的孩子们都很聪明。
的确,以上这些就是对王安石生平的基本介绍。
2.解题:(过渡)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登飞来峰》(写课题),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题目,谁能说说你的理解。
(生答)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著名的七言绝句《登飞来峰》。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登上此峰后看到了怎样的风景,又引发了他怎样的感概。
二、初读诗歌。
多媒体展示古诗。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2、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学,下面哪个小组愿意将诗歌读给大家听听?3、朗读后请学生给予评价。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优质课教学设计_7
要求:
2.字音准确
3.停顿准确
4.饱含惜别、乐观的情感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诗词翻译你答对了吗?
怀揣无穷无尽的离别愁绪离开京城,
抬头看天,已是夕阳西下,
授课人
学科
班级
七年级(3)班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时间
2018年5月8日
1.熟知作者,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
2.熟读此诗,理解诗词大意。
3.讨论交流,总结此诗主旨。
教学过程
抽查3至5名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导入新课
提问法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PPT播放龚自珍画像,并完成填空。)
2.(1)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后人也常用此来比喻老一代关心下一代成长,成为传世名句。
(2)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对新生命的赞歌!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马鞭向东举起的这个时刻,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
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
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优质课教学设计_216
《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之千寻塔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
设计理念(课标、教法、学法)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水平。
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
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品析欣赏,从而准确体会和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逐步提升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品评赏析水平,更加喜欢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优美的古诗词文化。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准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准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古诗学习的一般性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熟悉诗歌内容,使用图文结合、抓关键字,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料准备:关于飞来峰的影像资料、关于王安石一生经历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一、传说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优质课教学设计_70
课题名称《登飞来峰》科目年级七年级课时一课时学生数一、教材内容分析《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悟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三、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生对学习有热情,部分学生的课堂表现欲望也很强烈,但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不强,要上好这节课,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增强对学生鉴赏诗歌方法的指导。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主要教学模式:六段式主要教学策略: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五、板书设计:千寻之塔——极言其高写景鸡鸣见日——衬塔高耸登飞来峰不畏遮目——站得高、看得远议论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六、教学过程(六段式)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资料准备(一)自主学习1、朗读诗歌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1、朗读诗歌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二)情趣导课复习前两首诗学生回忆,自由回答温故知新(三)精讲点拨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2、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3、学生齐读。
1、自由读2、个人读3、齐读多种方式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资料准备(四)探究点评1.“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2.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学生思考小组合作回答问题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感情二字,表现了什么?3.3.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五)当堂检测解释加点词语: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课堂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六)课堂小结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哲理诗,诗人登上千寻塔远望,踌躇满志,表现了他不畏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胸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0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本诗并学以致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诗歌大意。
(3)小组合作探究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歌之美;理解“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学习重点】:
初步理解诗意以及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学习难点】
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学习方法】
朗读法,品评法。
【学习准备】
学生:熟读诗歌;仔细阅读《历史》课本中关于王安石的相关知识,了解王安石。
教师:《登飞来峰》音频朗诵;多媒体课件。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
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理解不同,感受不同。
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
(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
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能够补充,老师随机板书。
)
(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
(6)质疑,问难。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提问,教师板书。
(过渡:学贵有疑,有了这些疑问,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学习。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
三、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1、解读1、2句。
幻灯出示: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指名读诗句。
(2)理解词语。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
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
“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
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在这里诗人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
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说、指名说)
(4)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
师导:此时,诗人就站在飞来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情景。
(出示:日出时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当时的景象吗?(5)指导朗读。
师导: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
2、解读
3、4句。
(过渡,师导:登上高高的塔,仿佛看见了日出时美丽壮观的情景。
诗人
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出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学生齐读3、4句。
(2)理解词语。
不畏:不怕。
缘:因为。
(3)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4)对比阅读:
让学生反复朗读《望岳》、《登鹳雀楼》与《登飞来峰》,说说自己的感觉与三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
3、整体理解诗意。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
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
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四、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师导:现在我们理解的仅仅诗句的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诗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样的,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
我们要想读懂诗人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
)1、教师出示:王安石变法的故事,“浮云”的典故。
学生自己读读。
(出示: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
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
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
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不过各项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所以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所以,他一登到山岭高塔,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
”——陆贾《新语慎微篇》。
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实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
2、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
师导:读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认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还指什么?
3、深层次得理解“不畏”。
师导:同样王安石也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应是什么?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说吗?
“不畏”说明了什么?坚决果断地读读这个词。
4、理解“最高层”。
师导: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就做了宰相,任凭反动势力怎样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能如此坚持和毫不畏惧,全都源于“只缘身在最高层”。
“最高层”又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5、指导朗读。
读出诗人豪迈的气势。
6、学生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7、诵读整首诗歌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
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
请同学们合上书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
四、课堂检测。
(一)填空练习
飞来峰上___,
__鸡鸣见日升。
____遮望眼,
__身在___。
(二)拓展练习
(1)王安石(朝代)杰出的家、家、家,散文成就很高,为之一。
(2)解释加线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③不畏浮云遮望眼()④自缘身在最高层()
五、结束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
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升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背诵这首诗来结束本课。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登飞来峰》。
(必做)
2、积累其他与登高相关的名句。
(必做)
3、课下搜集相关王安石的古诗读一读,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选做)
4、预习《游山西村》和《已亥杂诗》(其五)。
(必做)
七、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站得高看得远
角
度
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