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人物及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涅

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或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作是五种学习类型:

1、智慧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1、信息流2、控制结构:期望事项(学习动机);执行控制(认知策略)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桑代克

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之父”

联结说(试误说);

(一)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

(二)在试误学习过程中,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即: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指导意义: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认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认为这种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与某种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虽然他的尝试--错误学习模式是从动物实验中推导出来的,但它对于人类学习特别是学生学习来说,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都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而获得的,中小学生的学习也有这个特点。

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

巴甫洛夫

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

(一)获得与消退

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二)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与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的行为。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性的反应。

斯金纳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强化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即正强化(积极强化),所呈现的刺激即正强化物。

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消极强化),厌恶性刺激即负强化物。

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最终都是提高反应的概率。这与惩罚不同,惩罚是抑制或消除某种反应,即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它揭示了有机体是如何学会摆脱痛苦的。

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

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则称为回避条件作用,它是在逃避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

3、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这类条件作用称为消退。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4、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这类条件作用称作惩罚。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

(二)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操作性条件作用不仅被应用于行为形成与矫正方面,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领域。“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是该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最有代表性的应用之一。

布鲁纳

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概括为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布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结构论或是认知一发现说。

(1)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并最好能画出各组成要素的关系的图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死的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

(2)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态度和方法。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门学科的结构,他们就会把该学科视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对中小学教学的启示。根据结构主义教学观及其教学原则,为了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其次,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