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舌卷齐城的历史典故
丰干饶舌的故事
丰干饶舌的故事
【拼音】fēnggānráoshé
【成语故事】唐代僧人丰干原来在天台山国清寺常干舂米等杂活,有人问话,只答“随时”二字,不说别的。
后来行化到京城。
闾丘胤要到台州作太守,就问台州有何贤达?丰干要他到任记住去拜谒文殊。
闾丘胤到任后去国清寺,见到寒山、拾得,二僧笑道:丰干饶舌。
【出处】寒山复执闾丘公手,笑而答曰:‘丰干饶舌。
’久而放之。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
【解释】丰干:唐代高僧,饶舌:多嘴,唠叨。
丰干多嘴多舌。
指不该说而说或不该管却管别人的事。
比喻说的都是废话。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成语举例】道士踉跄遁走,见者无不鼓掌大笑,谓处置苦辈,宜以此法,孰令其丰干饶舌哉。
清·王韬《淞隐漫录·莲贞仙子》。
历史趣谈:淳于髡其貌不扬口才出众博闻强记能言善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淳于髡其貌不扬口才出众博闻强记能言善辩导语: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省龙口市)人。
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
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
他多次用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省龙口市)人。
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
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
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
齐康公十九年(前386年),齐国历史上着名的齐威王继位。
当时,田齐正式取代姜齐已经近三十年,但这三十年间,齐国尚未从姜齐末年的内乱中恢复过来,封建改革的阻力很大,条件也不成熟,各路诸侯趁机攻伐田齐新兴政权。
因此,齐国的国力一直比较弱。
其时,齐国内政纷乱,军旅不振,政局岌岌可危,刚继位的齐威王却不理国政,沉湎女乐,国内形势日渐严峻。
然而,群臣却不了解这位新君的秉性,不敢进言劝谏。
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淳于髡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擅长的“隐语”讽谏齐王。
淳于髡见了威王,绝口不提国家大事,却出个谜语让威王猜。
他道:“大王的宫廷里有只大鸟,好几年了,既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齐威王一听,便知道淳于髡在以猜谜语为名,劝谏自己,他豪情万丈地道:“这只鸟,要么不飞,一飞就直冲云霄;要么不叫,一叫就震惊世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国势日盛。
他一改常态,将官员都召集起来,该赏的赏,该罚的罚。
他又激励前线的士兵们,让他们奋勇出击。
诸国见齐国日益强大,连忙把侵占的齐国国土都交还了回来。
就这样,齐威王称雄了三十多年。
后来“一鸣惊人”成为一个成语,比喻有才能的人从前默默无闻,后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生活常识分享。
三寸不烂之舌的故事(最新)
故事版本一战国时期,秦军了部队把赵国都城邯郸层层包围了起来,当时的形势对赵国来说显得十分不利。
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带着他的二十位门客急匆匆地赶到了楚国,希望楚国能够出兵援助赵国度过这个难关。
起初楚国并不同意出兵,后来平原君有一位门客毛遂自荐去劝谏楚王。
由于毛遂对局势的分析非常透彻,又能说会道,他把出兵援赵对楚国的利与弊解说得头头是道,最后终于说动了楚王,双方正式签订了结盟誓约。
这样的结果让平原君异常高兴,他对平日里默默无闻的毛遂称赞有加。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载平原君所说的话:“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故事版本二有个成语叫“巧舌如簧”,用来形容人能言善辩。
诸葛亮能在东吴舌战群儒,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苏秦游说六国的成功,凭的都是三寸不烂之舌。
历史上还有一位巧舌如簧的人,这个人其貌不扬,甚至丑陋,五短身材,身高却不足五尺(春秋时期尺子小,一尺合现在的七市寸左右),却能“出使四方,不辱君命”。
这个人就是齐国的晏子。
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推崇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
晏子任国相,先后经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余年。
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
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三百五十米处。
山东淄博的临淄是古代齐国文化的古城,晏婴的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
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敢于批评国君的错误,是齐景公的主要助手。
老百姓都尊敬地叫他“晏子”。
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高尚的品格,赢得老百姓的喜爱。
在民间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现在,临淄有一条路叫晏婴路,就是为了来纪念他而命名的。
晏子体形矮小,有人说他这是让“心眼”坠的,让巧舌压的。
他在齐景公时代表现非常出色。
有一次,齐景公派他出使楚国,这就是著名的“晏子使楚”的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
那时,楚国强大,总想欺压别的国家。
楚王为人很霸道,高傲,听说晏子身材矮小,压根儿没看得起晏子,派人提前在大门旁边扒开一个小洞,让他从这儿钻进去,以此羞辱他。
典故大全之地理篇
典故大全之地理篇地理/城建【亡羊路】《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日:‘亡之矣。
'日:‘奚亡之?'日:‘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0喻指世事复杂。
唐姚系《京西遇旧识兼送往陇西》:“相逢与相失,共是亡羊路。
”另参见动物部·走兽“亡羊1”。
【石路五丁开】参见人物部·将相“五丁”。
唐骆宾王《饯郑安阳人蜀》:“剑门千仍起,石路五丁开。
”【西州路】参见人事部·情感“咽羊昙”。
清查慎行《哭王右朝四首》之二:“东山便是西州路,欲学羊昙计转穷。
”【杨朱路】参见人事部·情感“杨朱泣”。
唐唐彦谦《离鸾》:“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
”【知路】参见动物部·走兽“老马”。
宋陆游《东窗遣兴》之三:“老马漫知路,钝锥宁出囊?”【山阴道】.参见伦类部·师友“访戴”。
唐杜甫《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不识山阴道,听鸡更忆君。
”【老罴当道】参见人事部·禀性“老黑当道”。
清钱谦益《元日杂题长句八首》之五:“老罴当道踞律门,一旅师如万骑屯。
”【老罴当道】《北史·王罴传》:“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王)罴,罴不觉。
比晓,轨众已乘梯人城。
署尚卧未起,闻间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耆徒跳,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日;‘老罴(熊)当道卧,貉(狗猪)子那得过厂敌见,惊退。
”O指猛士勇武使敌人害怕。
清钱谦益《元日杂题长句八首》之五:“老熊当道踞津门,一旅师如万骑屯。
”另参见地理部·城建“老罴当道”、动物部·走兽‘“老罴”、人事部·行止“罴卧”。
【三径】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李善注引赵歧《三辅决录》:“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唯羊仲、求仲从之游,皆推廉逃名不出。
舌存齿亡故事感悟
舌存齿亡故事感悟
“舌存齿亡”是一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软弱胜过刚强,或者委婉胜过直接。
这个成语源于一个故事,下面是这个故事和我的感悟。
故事是这样的:在古代,有一个叫常惠的人,他有一个非常忠诚的朋友,叫做刘定国。
刘定国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儿子,叫做刘克。
刘克有一个非常聪明的舌头,他可以用舌头将铁钩卷起来。
常惠和刘定国是好朋友,所以常惠经常到刘定国家里做客。
有一次,常惠看到刘克的舌头能够卷起铁钩,觉得非常惊讶。
他问刘定国:“你的儿子舌头如此灵活,将来必定有大的作为。
”
刘定国听了非常得意,但同时也开始担心。
他担心刘克会因为自己的长处而变得骄傲自满,于是他决定考验刘克。
他让刘克在铁钩上挂上一块肉,然后让一只狗去咬肉。
如果刘克能够用舌头把肉从铁钩上舔下来,就证明他的舌头真的非常灵活。
刘克很自信地接受了挑战。
他开始尝试用舌头舔肉,但是狗突然冲过来咬住了他的舌头。
刘克痛苦地大叫起来,他的舌头被咬得鲜血淋漓。
常惠听到声音后赶了过来,看到刘克受伤了,非常震惊。
他问刘定国:“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刘定国回答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他明白,虽然他的舌头非常灵活,但是他的弱点是太自以为是了。
只有当他明白这一点,他才能真正发挥他的长处。
”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但是我们也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弱点,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谦虚和谨慎,不要因为自己的优点而变得骄傲自满。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典故大全之人事行止
高中语文文学知识典故大全之人事行止【舌卷齐城】《汉书·郦食其传》:“(刘邦)使食其说齐王日:‘ 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
' 田广认为然,乃听食其,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食其日纵酒。
韩信闻食其冯轼下齐七十余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
”颜师古注:“冯读曰凭。
凭,据也。
轼,车前横板隆起者也。
云凭轼者,言但安坐搭车而游说,不用兵众。
”O喻儒士游说、成立功业。
宋苏轼《次韵答刘泾》:“异义蜂起弟子争,舌翻涛澜卷齐城。
”另参看法理部·城建“下齐七十城” 、人体部·头面“掉舌” 、武备部·其余“下齐功” 、器用部·车船“凭轼”。
【许氏评】《后汉书·许劭传》:“初,(许)邵与靖(许邵之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
每个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 焉。
”O指对人或作品进行评论。
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幸藉梁园赋,叨蒙许氏评。
”另拜见人物部·圣贤“月旦诸子”。
【呵天问】拜见人事部·感情“呵壁问天”。
清丘逢甲《三叠醇字韵赠实甫》:“龙蛇走壁呵天问,珠玉挥毫对佛陈。
”【聊天】拜见天文部·天体“邹生谈”。
唐罗隐《酬黄从事怀旧见寄》:“长绳系日虽难绊,辩口聊天不易穷。
”【苏门啸】拜见人事部·狂放“孙登长啸”。
宋陆游《野炊》:“酒空人散寂无声,为君试作苏门啸。
”【越客吟】拜见人事部·感情“庄舄思归”。
唐郑谷《通川客舍》:“渐解巴儿语,谁怜越客吟。
”【倚楹啸歌】拜见人事部·感情“忧葵”。
宋黄庭坚《次韵无咎阎子常携琴入村》:“倚楹啸歌非寓淫,伯牙高峰水深深。
”【青盼】拜见人体部· 头面“青眼”。
唐韩愈《崔十六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音问难屡通,何由觌青盼?”【窥一斑】拜见动物部·走兽“井蛙之见”。
宋黄庭坚《平阴张澄居士隐处三诗·仁亭》:“德人墙九仞,强学窥一斑。
典故:人体五官相关的故事
人体/头面【长头】《后汉书·贾逢传》:“(贾逵)身长八尺二寸,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
”’《梁书·范峋传》:“南乡范云谓人曰:‘诸君进止威仪,当问范长头。
’以岫多识前代旧事也。
”O喻博学之士。
宋陆游《秋晚寓叹》:“一端聊自慰,问事有长头。
”另参见人物部·人杰“长头儿”。
【头上千薪】参见政事部·议政“积薪”。
清赵翼《七十自述》之十八:“胸中五岳平犹起,头上千薪积已高。
”【头似笔】《魏书·古弼传》:“世祖大阅,将校猎于河西。
弼留守,诏以肥马给骑人,弼命给弱者。
世祖大怒曰:‘尖头奴,敢裁量朕也!朕还台,先斩此奴。
’弼头尖,世祖常名之曰‘笔头’,是以时人呼为‘笔公”。
”O指人忠直耿介。
宋刘筠《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直非头似笔,智谢里名樗。
”另参见政事部·忠直“头似笔”。
【头似笔】参见人体部·头面“头似笔”。
【放出头】参见文明部·学识“出头地”。
清丘逢甲《次韵寄谭彤士桂林》之三:“欧阳门下吾尤愧,但有文章放出头。
”【悬头】参见文明部·学识“悬头苦学’”。
唐李商隐《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悬头曾苦学,折臂反成医。
”【焦头】参见器用部·日用“徙薪”。
O喻身陷困境。
金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即事五首》之三:“焦头无客知移突,曳足何人与共船?”【三握发】参见人物部·帝王“周公吐哺”。
宋陆游《老病谢客或者非之戏作》:“客至难令三握发,佛来仅可小低头。
”【发冲冠】参见地理部·水流“易水”。
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怒发】参见人事部·情感“冲冠”。
晋卢湛《览古诗》:“毗血下沾襟,怒发上冲冠。
”【潜郎生白发】参见人事部·寿考“白发潜郎”。
来苏轼《次天子韵答岑岩起》:“莫叹潜郎生白发,圣朝求旧鄙鸢肩。
”【断发】参见化类部·亲眷“剪警”。
名人吃喝那些事儿――吕蒙正悔吃鸡舌汤
名人吃喝那些事儿――吕蒙正悔吃鸡舌汤吕蒙正,字圣功,北宋洛阳人,太宗、真宗时的三任宰相,以敢言著称。
吕蒙正虽身居高位,自奉俭薄,不贪财物,生活向来很俭朴。
年纪大了以后,他牙床松动,故喜食鸡舌汤。
一天,他来到花园,忽见墙角边有一高堆,以为是座小丘,便问侍人是谁人所筑?侍从实话实说:“那不是小丘,是相公食鸡所弃鸡骨而成。
”吕蒙正大惊:“我哪会吃这么多鸡?”仆人屈指给他算了一笔账:“每只鸡只有一个舌头,相公每喝一碗汤羹该用多少鸡舌?一年呢?几年呢?”原来,一碗汤羹要用数十只鸡舌,取下一条舌头,整只鸡就扔了,天长日久,弃鸡便堆积如山了。
吕蒙正听了仆人这席话,心犹如倒了五味瓶,不是滋味。
吕蒙正年幼时父亲在皇宫任官,专门编撰皇帝的言行录和起居一类的文稿,较有权势,有妻妾多人,因嫌吕蒙正的母亲年老色衰,而将母子二人逐出家门。
此后,母子困居寺院生活了九年,靠僧人布施度日,备尝艰辛。
《邵氏闻见录》中写道:吕蒙正以乞讨为生,曾在伊水边见人卖瓜,很想吃,但身无分文,只能在一旁闲看。
待到买瓜人收摊,偶尔漏一小瓜,他赶忙拾起来便吃。
任宰相后,他在洛阳城外买下一大片瓜圃,并在伊水边建“壹瓜亭”以示纪念。
这个故事后来被元人改头换面编成杂剧搬上了舞台,其中一个情节是:一位长者前来买瓜,瓜贩开价说:“一两钱!”长者大惊,问道:“这价怎么比往常高出十倍?”瓜贩理直气壮地说:“税钱重!十里一税,能不这样吗?”两人正讨价时,吕蒙正走过来也要买瓜,卖瓜的人还是出这个价。
吕蒙正摇头说:“我是穷人,买不起。
”随后指着旁边筐里的黄瓜说:“买黄的吧。
”卖黄瓜的人也恶声恶气地说:“黄的也要这等钱!”黄的分明是影射黄袍在身的皇帝。
恰巧皇帝正在台下看戏,发觉戏子们是在讥刺自己,不由得龙颜大怒,喝令侍从操起家伙,将扮演卖瓜人的戏子打落两颗门牙。
当然,这并非真的是吕蒙正惹的祸。
吕蒙正娶妻后,仍是穷得叮当响。
潮州剧《彩楼记》说的是:千金小姐刘翠屏“彩楼抛球择婿”,彩球正打中吕蒙正。
郦食其说齐的故事
郦食其说齐的故事
郦食其是一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曾经向齐国的国君
崔杼陈述了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有一个国家的国君在整个国家进行招聘,他要找到一
个最厉害的弓箭手。
于是,很多人前来应聘,其中包括了许多强壮的
男子和懂得箭术的人。
然而,最后国君选择了一个年轻的女子,她叫
做孟子。
国君的做法惹怒了许多人,他们认为国君不应该让一个女子
来当弓箭手。
但是,孟子用她自己独特的方式证明了国君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
比赛中,她仅仅用一支箭就命中了国君放置在远处的一个小孔中,这
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叹不已。
孟子解释说,她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她有一颗纯洁、稳定和坚定的心,她未曾有过一丝丝的侥幸或
者轻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拥有正直的心灵和清晰的思维,
才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物。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根据
性别或者其他身份因素来评价一个人的实力,而应该看重一个人的品
德和能力。
三寸不烂之舌的成语故事
三寸不烂之舌的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的得力谋士张良,精通兵法,很有谋略,能言善辩。
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
刘邦称帝之后,想封张良为“留侯”,张良想出家当道士说:“我凭着自己的三寸舌,报了秦国灭韩国之仇,我心满意足了”。
[出处]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三寸不烂之舌
成语拼音: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
成语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典故出处: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老儿放心,凭着我三寸不烂之舌,见了伍员,不怕他不来。
”
成语例句:小生必须自去那里,凭三寸不烂之舌,说他们入伙。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
七嘴八舌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七嘴八舌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七嘴八舌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人们说话杂乱,嘴巴多而且多样,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个成语既可以形容人们在讨论、辩论时的情况,也可以形容一群人在一起吵嘴的情景。
以下将对七嘴八舌的典故背景进行解释,并且探讨其用法、近义词和相关成语以及相关故事。
七嘴八舌这个成语源自于《后汉书·邓张布》中的一段故事。
据传邓禹与张布一同去见刘秀,邓禹发表了一番长篇大论,张布则几乎没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张布心生不满,他借酒意,一口气说了七嘴八舌,反击了邓禹的说辞。
刘秀被张布的机智和辩才所折服,赞美张布的七嘴八舌,用以形容说话娓娓而谈,有条不紊的情况。
七嘴八舌这个成语的用法非常广泛,可以表达不同的说话场景和情况。
它可以用于形容一群人在一起讨论时,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嘴里喋喋不休,争论不休的情况。
例如,在团队会议上,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导致讨论变得七嘴八舌,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除了七嘴八舌,还有一些近义词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嘴巴多、说话杂乱的情况。
例如,嘴快、舌灿莲花、滔滔不绝等等。
这些词语都能够形象地描述说话多而且连续不断的情况。
七嘴八舌这个成语在不同的故事中也有不同的含义或延伸的意思。
例如,据说在古时候有一对夫妻,在晚上睡觉时总是嘴巴开得很大,嘴唇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被人称为“七嘴八舌”,意味着说起话来不停止。
此外,在《红楼梦》中也有一个人物袭人,因为她总是嘴巴灵活,口才出众,因此也被称为“七嘴八舌”。
总结一下,七嘴八舌是一个描述人们说话、辩论时的情景的成语。
它可以用来形容一群人在一起争论不休,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嘴巴多而且多样的情况。
除了七嘴八舌,还有一些近义词可以用来形容类似的情况。
不同的故事中也有一些与七嘴八舌相关的典故和故事。
通过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人们在辩论和讨论中的情况。
描写七嘴八舌的古文
有关描写“七嘴八舌”的古文
七嘴八舌,语出《论语·颜渊》:“驷马不和,取于同载。
”意思是一群人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犹如车上的马匹意见不合,无法同行。
有关描写“七嘴八舌”的古文如下:
《战国策·齐策三》中写到:“齐王召文武百官,议欲攻赵。
将军田忌曰:‘不可。
今魏、赵相攻,魏破则乘其弊以攻赵;不破则我无以自保。
且齐与赵久战,诸侯乘此不休,亦必大伤。
不如引兵救魏,与赵共击之。
’群臣或进或退,七嘴八舌,莫衷一是。
”这段文字描绘了齐国文武百官在讨论是否要攻打赵国时,意见纷纭、七嘴八舌的场景。
此外,《史记·项羽本纪》中也写到:“项王召诸将谋救沛公。
项伯曰:‘沛公居山东时,杀汉军数百万人,及至彭城,诛杀汉将数十人,烹刘邦父,视如草芥。
今沛公攻城野战,未尝败北。
此所谓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愿诸君勿复言。
’诸将皆曰:‘沛公虽威猛,不如项王;然能得人心。
今项王部将多不听用,独亚父能听用耳。
今沛公若急击之,不可当也。
若令沛公入关,则闭关拒守;沛公军至矣。
急击勿失!’”这段文字描绘了项羽召集诸将商议如何救援沛公时,诸将七嘴八舌、意见纷纭的场景。
三寸之舌介绍历史典故
三寸之舌
一、人物背景
三寸之舌,本指孟子,他天生口才出众,能言善辩,尤善于比喻和类比,因此得名。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初次挑战
孟子初次展现其三寸之舌是在齐国。
当时,齐宣王身边有一批巧言令色的臣子,他们善于用花言巧语迷惑君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向齐宣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并凭借其卓越的口才和智慧,成功地说服了齐宣王。
三、口才展现
孟子的口才之所以被誉为“三寸之舌”,是因为他善于用精炼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而且他的言辞极具说服力。
在说服齐宣王的过程中,孟子采用了寓言、比喻、类比等多种手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让齐宣王深受启发。
四、说服胜利
通过孟子的三寸之舌,齐宣王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逐渐接受孟子的政治主张。
最终,孟子成功地说服了齐宣王,让他采纳了自己的建议。
这一胜利不仅证明了孟子口才的强大,也为他日后推行儒家学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影响力延续
孟子的三寸之舌不仅影响了当时的齐宣王,也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人们。
他的思想和言论对后世的政治家、教育家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六、后世评价
后世对孟子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和言论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同时,也有人认为他的口才是天生的,是无人能及的。
舌卷齐城的历史典故
舌卷齐城的历史典故舌卷齐城的历史典故舌卷齐城: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辩才,以此雄辩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舌卷齐城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舌卷齐城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
郦食其是秦汉之际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人。
他本是一个负责看守监门的小吏,刘邦起兵反秦,他即归附刘邦,献计攻克陈留,成为刘邦的主要谋士之一。
汉楚相争之时,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率大军讨伐归附楚霸王项羽的.齐王田广。
田广拥有齐地七十余城,有相当的实力。
汉军要攻克齐地,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这时,郦食其对刘邦说:“齐王田广和他的弟弟、相国田横都是吃软不吃硬的好汉,用武力征服他们并不容易。
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去说动齐王归顺。
”刘邦听了十分高兴,便同意了,要郦食其趁韩信尚未到达齐地,马上启程,出使齐国。
郦食其到了齐国,见到了齐王田广,说:“如今虽然汉楚相争天下,连年未解,但天意属汉,今后天下归汉是毫无疑问的。
”齐王问:“你凭什么这样说呢?”郦食其侃侃而谈:“当初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同时起兵反秦,楚强而汉弱。
当时义帝相约各路军马,先入咸阳者为王。
后来,汉王先入咸阳,百姓拥戴,天下归心,英雄豪杰相率投奔;而项羽则相反,他既有背盟约,失信于天下,又杀了义帝,以至于部将纷纷倒戈,众叛亲离。
由此可见,将来得天下的必是汉王。
大王若能率先归顺汉王,则可保齐国无恙。
否则,韩信已率三十万大军向齐国而来,齐国危在旦夕了。
”齐王田广认为郦食其说得有道理,就命撤去守备,对汉王称臣,齐国七十余城于是全归汉王。
可是,韩信借口汉王没有命令他停止进军,趁齐军无备,横扫齐地,连下数十城。
齐王田广认为郦食其是故意欺骗他,就把他杀了。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以后,念及郦食其的功劳,封他的儿子郦疥为高梁侯。
后来,“舌卷齐城”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辩才,以此雄辩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郦生说齐的典故
郦生说齐的典故
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时,郦食其又建议刘邦说:“楚汉相争久持不下,这样百姓骚动,海内动荡,人心不安。
希望你急速进兵,收取荥阳,有了粮食,并且占据了险要地方,天下就归属于你了。
”并说自己愿意去说服兵众将广割据一方的齐王田广。
郦食其到了齐地,向齐王晓以利害,齐王欣然同意。
罢兵守城,天天和郦食其纵酒谈心。
这时由于韩信乘机攻齐,为田广所误解,认为这是郦食其出卖了他,遂将郦食其烹杀。
临死前,田广对他说:“你能阻止汉军,我就放了你。
”郦食其说:“举行大事,就不要顾及细小的事,大的德行,我不会推辞,你也不必多说了。
”说罢就慷慨就义。
语文趣味故事
语文趣味故事第一篇:语文趣味故事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白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
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枇杷并非此琵琶”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
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
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
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
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
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
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
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枇杷并非此琵琶,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
“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á,是同音词。
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将“枇杷”误写成“琵琶”,属于同音误写而造成别字。
写别字的危害性是很大的。
因为别字既然是将甲字误写成乙字,就有引起误解的可能。
试想,如果仆人买回一把五斤重的琵琶来,岂不闹出更大的笑话。
成语故事——期期艾艾
成语故事——期期艾艾
【成语】:期期艾艾
【拼音】:qī qīài ài
【解释】: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成语故事】:
汉初有个将军叫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
秦末,为泗水卒史,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任中尉,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
当时,汉高祖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如意为太子。
周昌对此坚决反对,并向刘邦提出劝谏,说:“我不善言辞,但知此事不能这么办,如陛下想废太子,我就不服从您的命令了。
”因为周昌口吃,在说上述话时,把本不需重叠的“期”字说成了“期期”。
第 1 页共1 页。
关于三寸不烂之舌的成语故事
关于三寸不烂之舌的成语故事三寸不烂之舌形容一个人的口才好,能言善辩,那么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是小编和你们分享的三寸不烂之舌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三寸不烂之舌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秦军进攻赵国,包围了都城邯郸,形势对赵国非常不利。
赵国的公子平原君赵胜匆忙赶到楚国,请求派兵援救,但楚王不答应。
在平原君的随从里,有一个人名叫毛遂的,自告奋勇去劝谏楚王。
毛遂能说会道,向楚王陈明利害,终于使楚王答应派兵,并当场签订了盟约。
平原君很高兴,连声夸奖毛遂:“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后人把“三寸之舌”演化成“三寸不烂之舌”。
大相径庭成语故事接舆是战国时楚国人,他长袍不整,头发蓬乱,腰上斜挎宝剑,干瘦的手常拎一个酒葫芦,高兴时就会手舞足蹈,一饮而尽,狂唱不止。
接舆行踪不定,放浪形骸,狂妄已极。
一次,他在路途中见到肩吾(人名),便一把拉住肩吾的袍袖,眯着醉意迷蒙的双眼,神秘地说:“哈,你知道吗?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位神仙,这神仙可厉害啦!她不吃五谷杂粮,只吸清风,喝露水,整天乘龙驾雾,在四海之外遨游。
”接舆越说越高兴,满面红光,胡子一翘一翘的,像他亲眼所见一样。
“真的,这位神仙还能使宇宙万物按规律正常发展,使农田大获丰收……”肩吾越听越奇,就回来找到他的朋友连叔,说:“这个接舆可真是狂妄,他说的话令人简直不敢相信,就像天上的银河一样,连个边际都没有,与人之常情‘大有径庭’,不知道是不是他的脑子出了问题。
”口口声声成语故事钜野县鲁家庄有个寡妇刘氏,她身边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秋胡。
她的邻居罗大户有个女儿叫做梅英。
经媒说合,秋胡与梅英结为夫妻。
成婚之后,媒人因嫌谢礼太少,便从中挑拨。
她对梅英说:“姐姐一表人才,当初应选一个财主,有吃有穿,一生受用,而今嫁给这个秋胡,穷困艰苦,看你今后怎样过活?”梅英道:“至如他釜有蛛丝甑有尘(意思是:就是他穷得锅底朝天,甑上有灰尘),我也愿意。
”媒婆之言,梅英根本不听。
结婚不久,秋胡便从军服役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舌卷齐城的历史典故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
郦食其是秦汉之际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人。
他本是一个负责看
守监门的小吏,刘邦起兵反秦,他即归附刘邦,献计攻克陈留,成为
刘邦的主要谋士之一。
汉楚相争之时,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率大军讨伐归附楚霸王项羽
的齐王田广。
田广拥有齐地七十余城,有相当的实力。
汉军要攻克齐地,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这时,郦食其对刘邦说:“齐王田广和他的弟弟、相国田横都是
吃软不吃硬的好汉,用武力征服他们并不容易。
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去说动齐王归顺。
”
刘邦听了十分高兴,便同意了,要郦食其趁韩信尚未到达齐地,
马上启程,出使齐国。
郦食其到了齐国,见到了齐王田广,说:“如今虽然汉楚相争天下,连年未解,但天意属汉,今后天下归汉是毫无疑问的。
”
齐王问:“你凭什么这样说呢?”
郦食其侃侃而谈:“当初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同时起兵反秦,
楚强而汉弱。
当时义帝相约各路军马,先入咸阳者为王。
后来,汉王
先入咸阳,百姓拥戴,天下归心,英雄豪杰相率投奔;而项羽则相反,
他既有背盟约,失信于天下,又杀了义帝,以至于部将纷纷倒戈,众
叛亲离。
由此可见,将来得天下的必是汉王。
大王若能率先归顺汉王,则可保齐国无恙。
否则,韩信已率三十万大军向齐国而来,齐国危在
旦夕了。
”
齐王田广认为郦食其说得有道理,就命撤去守备,对汉王称臣,
齐国七十余城于是全归汉王。
不过,韩信借口汉王没有命令他停止进军,趁齐军无备,横扫齐地,连下数十城。
齐王田广认为郦食其是故意欺骗他,就把他杀了。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以后,念及郦食其的功劳,封他的儿子郦疥为高梁侯。
后来,“舌卷齐城”这个典故,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辩才,以此雄辩所取得的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