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功效定性和定量研究再探(一)

合集下载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应用(一)word精品文档46页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应用(一)word精品文档46页

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应用(一)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中医药发生、发展的基础。

中医药文献资料浩如烟海,每一个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人穷其毕生也难窥其一斑。

如此海量的中医药数据更要有效地利用这些宝贵资源。

近年来,随着医院信息系统和数字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不断膨胀,文献挖掘的效能与可靠程度亦不断提高。

中医药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数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医学信息资源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决策,挖掘、整理出可以广泛应用的诊疗方法,提高中医药特色疗法的疗效、给患者带来福音,是我专科医护人员专注的焦点,旨在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一、文献挖掘方法中医药领域的无数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积累了海量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包含在中医药古籍文献以及当前的研究文献中。

据统计,目前国内收藏的中医药古籍文献13000多种,其中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古籍近1000种。

1911年以后出版的中医药书籍达12000多种,中医期刊230多种。

根据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显示,1987-2019年发表的中医药文献高达1715000篇。

其中涉及中医骨伤科学科的文献达312000余篇。

为从浩渺无际的中医药文献中找到适用于本专科的、有效的、实用的相关诊疗方法,挖掘出潜在的规律,我专科采用如下线索进行数据挖掘:1.以名老中医为线索的诊疗方法挖掘该法就某位名老中医诊疗肺系疾病的辨证思维方法、用药经验、组方特点、经验方应用、独特疗法进行归纳、总结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剖析。

如《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外台秘要》、《名老中医之路》、《林如高正骨经验》、《骨科诊疗学》等。

这种方法多为名老中医本人的经验总结,或其学术继承人、学生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某病的独特经验等进行总结,并列举典型病例加以论证,或对老师经验方的应用进行疗效观察,以典型医案、医论医话、有效验方等形式形成文献,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方药量效关系文献与理论研究思考_傅延龄

方药量效关系文献与理论研究思考_傅延龄

方药量效关系文献与理论研究思考*傅延龄 蔡坤坐 宋佳傅延龄,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No .2010CB530604)(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100029)摘要:方药量效关系是中医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方药量效关系的文献与理论研究包括7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经方本原剂量考证、方药剂量发展变化历史研究、证-量-效关系研究、方剂结构与量效关系研究、方药量效关系影响因素研究、随证施量原则研究,以及方药临床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研究。

经方本原剂量目前虽然不能得出最终结论,但方药剂量发展变化历史的研究有助于认识经方的本原剂量。

方药量效关系是一种/证-量-效关系0,所以对方药关系的理解,不可忽略证的因素。

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讲究方药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随证施量。

由于经方本原剂量尚难确定,所以也不能确定历史上存在经方剂量大幅缩小的变化。

大量的临床事实表明,中医方药具有较低的/剂量阈0和较宽的/治疗窗0,这与临床病证的复杂性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对方药的反应性有密切关系。

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讲究方药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随证施量。

关键词:方药剂量;量效关系;文献与理论研究;经方本原剂量;剂量阈;治疗窗中图分类号:R28911D ocu m entary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es aboutm edici nal dose -effect rela -tionshi p i n TC M for mulas*FU Yan -ling ,C A I Kun -zuo ,SONG Jia(Schoo l o f Precli n ica lM ed icine ,Be ijing Un i v ersity of Chinese M ed icine ,Be ijing 100029)Abst ract :I 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C M,dose -effect relati o nship i n TC M fo r m ulas is one of t h e m ost i m portant pro jects .The docum entary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es on m edic i n al dose -e ffect re lationsh i p i n TC M fo r m ulas incl u de fo ll o w ing seven aspects :tex tua l research on the ori g ina l dosage of c lassica l for m ulas ,and studies on t h e deve l o pm ent and change h istory o f dosage i n for m ulas ,syndro m e -dose -effect re lationsh i p ,for m u la struct u re and dose -effect relati o nship ,i n fluenc i n g factors of dose -effect re lationsh i p ,princi p les of adm inistrating m ed icina l based on syndro m es ,and t h e stra teg ies and m ethods of contro lling dosage i n cli n ica l practice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 m ent and change h i s tory of dosage in fo r m ulas is benefic i a l to understand the o ri g i n al dosage of classical for m ulas ,t h ough it is no t fi n ally obta i n ed up to the presen.t M ed icinal dose -effect relationship i n TC M for m ulas is a /syndro m e -dose -effect relationsh i p 0,therefore the TC M syndro m es cannot be neg lected w hen researching on dose -effect re lati o nship .On the pre m ise o f syndro m e d ifferentiation and treat m en,t the stra teg ies and m ethods o f contro lli n g dosage shou l d be no ticed i n order to ad m i n i s tra te m ed icina l based on syndro m es i n cli n ica l practice .Due to t h e origina l dosage of c lassica l for mu las is not clear ,the historica l ex istence of re m arkab le decrease o f dosage o f classical for m ulas is no t clear too .A large nu m ber of c li n ical cases have sho w ed that TC M fo r m ulas have lo w er dose t h reshold and w ider therapeutic w i n dow ,w h i c h is c l o se l y related to the co mp lex ity o f syndro m es ,ind i v i d ua l difference and reacti v ity to TC M for m ulas .K ey w ords :m edic i n al dosage i n for m ulas ;dose -effect re l a ti o nship ;literature and theo retica l researches ;ori g ina l dosage o f classical fo r m ulas ;dose thresho l d ;therapeutic w indo w#601#第33卷第9期2010年9月V o.l 33N o .9Sept .2010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 f Be iji ng U n i versity o f T rad iti ona l Chinese M ed i c i ne方药量效关系是中医学科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医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药理 论 , 揭示 中药 配伍 规律 和 作用 机制 , 化 制剂 工 优 艺 , 定 质控 标 准 , 制 实现 传统 中药 现代 化 、 际化 。 国
1 中药 复方 有效 成 分 的研 究 什 么 叫 中药 有 效成 分 … , 一种 观 点认 为 , 中药 材
所有 的化 学 成 分 都 是 有 效 成 分 , 称 全 成 分 论 。另 简
学技 术 , 中药 复方 的功能 、 效及 其 作用 原 理进 行 对 疗 观察 , 且进 行 复方 化 学成 分 的研 究 , 明 中医 的方 并 阐
百 五 十种 化 学 成 分 计 算 , 剂 中就 有 数 百 至数 千 方
种 ;2 成 分 浓 度 低 , 方 水 煎 剂 中有 效 成 分 含 量低 () 复
速效 、 效 ) “ 小 ” 剂 量 小 , 性 小 , 作 用 小 ) 长 、三 ( 毒 副 、
外一 种 观点 认 为 中药复 方 的作 用 是多 成分 和 多靶 点 综合 效应 , 称 多 成 分 论 。也 有 认 为 中药 复 方 的疗 简
效 为其 主要 有效 成 分 与 次要 有 效 成 分 的综 合 效 应 。
关 于 中药有 效成 份 来源 , 本 祥等认 为 , 口服 的 中 王 经 成药 有 效成 分 大致 有 4个 : 药 材 固有 的化 学 成 分 ; ①
前 可归 纳 如下 三个 方 面 :1 以单 味 药 有 效 成 分 为 () 指标 , 全 方制 剂 进 行 定性 与定 量 。确 定 单 味药 主 对 要有 效 化学 成 分 作 为 指 标 性 物 质 , 用 各 种 分 离 与 采 分 析技 术 , 对复 方 全方 、 药 配伍 及各 单 味 药制 剂 中 各 指标 性 物 质 ( 分 ) 行 定 性 与 定 量 , 且 探 讨 制 备 成 进 并 条件、 制备 方式 、 配伍 和 剂型 等对 指标 性 物 质质 和 量 的影 响 。有学 者对 六 味地 黄 汤 的化学 成 分 进行 分 析 后发 现 不 同制 备 工 艺 , 学 成 分 的质 与 量 也 不 尽 相 化 同 , 方 中化学 成 分 并 不 等 于 各 单 味药 化 学 成 分 的 复 简 单相 加 , 煎液 中化 学 成 分 种 类 多 于 分 煎 液 ;2 合 ()

药学专业中药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探讨

药学专业中药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探讨

药学专业中药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探讨药学专业中的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成分、功效和应用的学科。

在中药学研究中,定性与定量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药学专业中药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以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是通过观察和比较样品的性质、形态、色泽等特征,来确定其成分和性质的方法。

在中药学中,定性分析常用于鉴别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定性分析方法:1. 宏观鉴别法:通过观察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例如,黄芩的外观应为黄色,若发现颜色异常,则可能为假冒品。

2. 显微镜鉴别法:利用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细胞结构和组织特征,来鉴别其真伪和质量。

例如,黄连的表皮细胞应有明显的蓝色细胞壁,若观察到细胞壁缺失或变形,则可能为假冒品。

3. 化学试剂鉴别法:通过与特定化学试剂的反应,来鉴别中药材的成分和性质。

例如,用碘液滴在地黄片上,若出现紫色或蓝色反应,则说明含有甾体类化合物。

二、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是通过测定样品中特定成分的含量,来确定其质量和功效的方法。

在中药学中,定量分析常用于评估中药制剂的含量和药效。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定量分析方法:1. 薄层色谱法:将样品溶解后,在薄层色谱板上进行分离,然后用特定显色剂显色,并通过比色法测定色斑的强度,来计算样品中目标成分的含量。

2. 高效液相色谱法:将样品溶解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离,然后根据峰面积或峰高来计算样品中目标成分的含量。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的优点。

3. 气相色谱法:将样品挥发后,通过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然后根据峰面积或峰高来计算样品中目标成分的含量。

该方法适用于挥发性物质的定量分析。

三、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在中药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定性分析方法可以用于鉴别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确保中药材的安全有效;定量分析方法可以用于评估中药制剂的含量和药效,指导中药的合理使用。

中药药效物质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近年来,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使用。

中药的疗效与其所含的药效物质密切相关,因此中药药效物质的质量评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中药药效物质的质量评价方法进行研究。

一、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中药药效物质的外观、气味、味道等特征来评价其质量。

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有嗅觉分析、味觉分析、视觉分析等。

通过对中药药材的外观和特征进行定性分析,可以初步了解药材的质量情况。

二、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是通过对中药中药效物质的含量和浓度进行测定,从而评价其质量。

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测定中药药效物质的含量,并能对中药的质量进行客观评价。

三、生物学评价方法生物学评价方法是通过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生物学活性测试,从而评价其质量。

常用的生物学评价方法有细胞毒性实验、动物实验、人体试验等。

通过这些生物学评价方法,可以判断中药药效物质的活性是否达到一定水平,以及对人体是否具有一定的疗效。

四、化学评价方法化学评价方法是通过对中药药效物质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从而评价其质量。

常用的化学评价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

这些化学方法可以准确地分析中药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纯度,从而评估中药的质量。

五、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是将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综合考虑中药的外观、化学成分、生物学活性等多个因素,对中药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估。

综合评价方法既可以准确地评价中药的质量,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中药药效物质的质量评价方法在中药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生物学评价、化学评价和综合评价等多种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价中药的质量。

为了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中药药效物质的质量评价方法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为人们健康服务。

中药谱效关系研究及研究方法

中药谱效关系研究及研究方法

中药谱效关系研究及研究方法
中药谱效关系研究是指对中药的药理活性与其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它主要通过对中药材或中药提取物的体内或体外药理实验,以及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来揭示中药谱效关系。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理活性评价: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评估中药的药理活性,例如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以及对特定疾病的治疗效果。

2. 中药化学成分研究:通过色谱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如质谱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中药的化学成分。

这些成分包括单体化合物、多糖、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等。

3. 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结合药理活性评价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分析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并探讨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这包括了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等的研究。

4. 系统药理学研究:通过系统研究中药综合方剂的药理作用和药效物质基础,揭示中药方剂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综合调控机制。

5. 真实有效性研究:通过临床研究,评估中药的真实有效性和安全性,以验证中药的谱效关系。

综合以上各种研究方法,可以深入了解中药的组成成分和作用
机制,揭示中药谱效关系,并为中药新药的开发和优化提供依据。

基于整体观的中药方剂现代研究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

基于整体观的中药方剂现代研究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

基于整体观的中药方剂现代研究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药方剂的研究也逐渐走向了整体观,即从整体入手研究中药方剂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中药方剂整体观的研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中药资源的鉴定与筛选、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作用靶点的鉴定与筛选、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中药方剂现代应用。

以下是对这些关键技术的详细阐述。

首先,中药资源的鉴定与筛选是中药方剂现代研究的第一步。

鉴定与筛选中药资源,需要对植物的形态特征、组织结构、化学成分等进行全面的研究,以确保所选中药资源的质量和有效成分的含量。

其次,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是中药方剂现代研究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适的提取方法,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然后使用色谱等分离方法将其纯化。

这样可以确保中药方剂的药效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

第三,作用靶点的鉴定与筛选是中药方剂现代研究的关键一步。

通过使用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相互作用的方法,找到中药方剂中的主要作用靶点,对方剂的作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中药方剂现代研究的核心。

通过使用生物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方剂的作用机制,可以揭示方剂的药理学特性,从而指导新药研发和方剂优化。

最后,中药方剂现代应用是整体观研究的最终目标。

通过临床试验和药效评价等方法,对中药方剂进行现代应用研究,验证其药效和作用机制,为方剂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中药方剂现代研究关键技术基于整体观的建立包括中药资源的鉴定与筛选、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作用靶点的鉴定与筛选、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

这些关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将推动中药方剂的现代化研究进程,为保护中药资源、优化中药方剂以及发展中药新药提供重要支持。

中医经典方剂的研究和应用

中医经典方剂的研究和应用

中医经典方剂的研究和应用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

其中,中医经典方剂作为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在现代医学研究和应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典方剂的研究现状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中医经典方剂的研究现状中医经典方剂是指在经典中医文献中记录的并经临床应用验证的药方。

这些方剂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和总结,具有独特的药效和药理作用。

目前,中医经典方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方剂的传承与整理中医经典方剂的研究首先需要对古籍进行梳理和整理,确保方剂文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通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总结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方剂药效的基础。

2.方剂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医经典方剂的研究还需要对方剂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解析。

包括方剂中各药物之间的药性、归经,以及配伍应用的原理和规律等。

这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方剂的作用机制。

3.方剂的化学成分分析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使得对中医药物化学成分的分析更加精确和迅速。

对中医经典方剂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有助于解析其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并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医经典方剂的临床应用中医经典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以下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的几个方面:1.综合调理作用中医经典方剂常常采用多种草药进行配伍,以达到综合调理人体的目的。

这些方剂能够综合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调节脏腑功能,以促进健康恢复和疾病康复。

2.病因病机指导中医经典方剂在应用中注重诊断和治疗的个体化特征,即病因病机。

方剂的选择和应用,依据患者的症状、体质和疾病的特点,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辨证施治中医经典方剂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证候来调配药物。

这种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类型进行治疗,提高疗效和治愈率。

4.缓解副作用与现代药物相比,中医经典方剂常常采用多种草药进行配伍,可以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这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5.预防和保健中医经典方剂不仅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预防和保健。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一)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一)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一)作者:刘晓峰,任廷革,高全泉,张帆,冯雷,孙燕,肖永华【关键词】中医方剂;量化分析;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是有推理规则(中医学知识)介入对中医方剂进行量化分析的支持系统,简称为CPIAS,“C”代表中医学,“P”代表处方,“I”代表智能,“AS”是分析支持系统,为决策支持系统“DS”的一个变种。

1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研究的切入点名老中医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其临证医案上,对医案的分析是其经验继承的关键环节。

医案中有处方、临床表现、诊断、辨证、立法、评述等若干要素,而CPIAS仅以处方为分析对象,以中医诊得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唯一参照信息,这样的数据要求是为了研究的客观性,只有做到客观,才有可能获得可靠的结果,从而发现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

“处方”是医生辨证论治的落脚点,它虽然是主观思维的产物,但是所有疗效的取得都是源于处方的具体内容,这是没有争议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处方是研究医生经验最客观的数据,而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处方取得疗效的缘由,因此我们的研究以“处方”作为切入点。

“临床表现”是中医思辨的重要依据,也极具客观的特性,当然客观世界是通过主观世界来认识的,尤其是中医的四诊信息会有一些主观的因素介入,但它绝非黑箱,而是具有开放系统的特征(在场的人均可以获得),相对而言是比较客观的信息,因此成为我们分析处方的重要参照数据。

至于医生的诊断、辨析、评述等信息,均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具有黑箱的特征,是我们研究处方时需回避的。

即不能把这些信息作为研究的依据,否则在逻辑上会违背客观性,而使研究的结果不可靠。

但这不是说这些信息不重要,相反,我们把这些信息做为分析结果的重要评价参照。

当相对客观的分析和人的主观认识取得一致的时候,将意示着分析结果的可靠和分析方法的成功。

2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的研究目标CPIAS的研究目标是用定性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医家处方,从而得到医家辨证论治的思路,同时用量化数据的方式(形式化的)表达出来,当然这种量化表达的概念不同于实验科学研究的数据,而是基于数学方法的一致化的宏观量化的表达。

中医方剂功效定性和定量研究初探

中医方剂功效定性和定量研究初探
系要研究的是药物剂量对 方剂功效 的贡献度 。这个 问题 的提 出, 是基于方剂药物的剂量不能直接进行 比较 的缘故 , 即相 同
原理 :把操作数据 ( 药物和 剂量) 转化为信息数据 ( 药物 和 贡献 度) 基本原理在于求 出药物 剂量在其历史用药范 围中的 ,
权重 。
意义 :计算的结果可 以对每种药 物在 方剂中的贡献度进 行 比较, 并对 该药物 的所 有药效 的强度进 行量化表 达。例如
维普资讯

1 0・ 0
C n s J ur al f nf r hi e e o n o I o mat o Ol C n i i T M
J n 00 V .1 N .6 u .2 7 o1 4 o
・中 医 药 信 息 学

中图分类号 :R —5 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 -342 0 )60 0 -3 0 55 0 (0 70 -100 - - - 除 了上述 这些关 系之外 , 响方剂功 效的还有 其它一些 影 关系存在, 例如 “ 构效关 系” ( 方剂 的配伍结构和 方剂 功效的 关系 ) 本研 究初步表 明, 等, 在这一关 系中存在着 更加丰富 的
方 剂 功效 是 集 合 了这 些 药 效 的相 互 作 用 后 而 产 生 的 。 证效关系, 即指 “ ”( 证 中医 诊 断 学概 念 , 病 的 不 同类 型 , 是
表1 “ 桂枝汤 ”的药物组 成
往往 随病程的不同时期而 出现, 具有较 强的规律性, 常见有 同 病异证 、异病 同证 的情况) 对方剂功效的需求关系 。这一关系 要研究 的是 “ 证”和 “ 效” ( 方剂功 效) 之间的一致性 , 即认为
“ 枝 汤 ” 中 “ 枝 ”的 贡 献度 是 18 那 么暂 定 它 所 具 有 的 桂 桂 0, 散 寒 、解 肌 、 温 经 、通 脉 、通 阳 、化 气 、 平 冲 、 降 逆 的 药 效 强 度 均 为 18 0。 结 果 : 以 “ 枝汤 ” 的药 物 组 成 为 例 ( 表 1 。 桂 见 )

中医方剂功效定性和定量研究再探

中医方剂功效定性和定量研究再探

将 相 对 药 量 原 公 式 (1 模 型 ) 改 进 后 的 药 量 强度 公 式 F 和
(2模 型) 别嵌 入同一中医处方智能分析 软件, F 分 进行试算并 分析 比较 。具体 的步骤是:①分别用 F 模型、F 1 2模型计算以 上各方的药量强度, 此步骤 以下简称为 “ 药量强度计算” ②以 ; 此为基础 , 方剂功效和适应证候进行计算, 对 此步骤 以下分别 简称为 “ 功效定性” 适应证预测 ” 、“ ;③依据每方所述的临床
完全的或曰严格 的线性关系 。就同一味 药物来说, 其剂量的改 变, 完全可以导致其 药效 的作用趋势发生变化 。 例如 《 伤寒论》 中的 “ 桂枝汤 ”, 在完全不改变其药味 ( 桂枝、生姜 、炙甘草 、 芍药、大枣) 的前提下, 桂枝从 “ 三两”改用 为 “ 五两 ”, 桂枝
武汤、第 13 0 条大柴胡汤、第 1 7 4 条柴 胡桂枝干姜汤、第 6 7条 茯苓桂枝 白术甘草汤、 33条黄连阿胶汤 、 9 第 0 第 6条小柴胡汤、
. 5 0
图 1 F 图像 1
2 1 实验 对 象 .
l . 50 历 — 2.4 <
F 模 型 1
选择 《 伤寒 论 讲义 》 、《 匮要 略 》 、 《 剂学 》 中 如 金 方
下处方作为实验对象:《 伤寒论讲义》中的第 1 2条桂枝汤 、第 1 3条桂枝汤、第 4 5条桂枝汤、第 3 8条大青龙汤、第 4 0条小 青龙汤、第 13 6 条桂枝人参汤、第 3 5条麻黄汤、第 19 4 条半夏
泻 心 汤 、第 11 旋 覆代 赭 汤 、第 3 条 葛根 汤 、第 18 白虎 6条 1 6条 加 人 参汤 、第 17条 炙 甘草 汤 、 第 36条 理 中 丸、第 3 6条真 7 8 1根 据 中 医 方 药理 论 的认 识 , 药剂 量 与 药 效 之 间 的 关 系 并 非 是 中

中医方剂功效定性和定量分析再探

中医方剂功效定性和定量分析再探

中医方剂功效定性和定量分析再探背景中医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多种草药配制而成,具有一定疗效的药物组合。

方剂学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功效定性和定量分析是评价方剂临床疗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临床应用中,对方剂功效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判断方剂的适应症、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从而为中医方剂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医方剂功效定性中医方剂功效的定性是通过分析方剂药物组成、药性、归经等因素,综合判断方剂的主治作用和疗效。

中医学认为,方剂药物组成是方剂功效的基础,而药性则是指草药的性质和功效特点。

草药归经是根据中医理论而归纳出来的一种分类方式,主要是根据草药性味特点和疗效归属于某些经脉。

中医方剂功效的定性研究,一般采用比较试验、复核试验、临床观察、报导观察、客观检测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获得方剂的功效信息,对方剂功效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方剂功效定量分析中医方剂功效的定量分析是指通过检测特定指标,对方剂的功效进行量化、评价和比较。

常用的接触化学计量学、生物信息学和免疫测定等方法,能够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组织器官水平等多个层次评价中药的药理学作用和临床疗效。

接触化学计量学是一种主要应用于分析化学和药学领域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草药中关键成分进行分析。

针对某些指标分析统计样品特定信息的数量水平及其分布,从而获取原有的指标之间的关系。

生物信息学则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生物学领域中的学科,通过对草药的基因数据、蛋白质数据等信息的定量分析,可以揭示中药物质的作用方式及生物效应。

免疫测定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检测方法,其通过检测血浆、血清、唾液、尿液等生物液体中的特定抗体或抗原,确定药物或生物分子的浓度。

中医方剂功效的定量分析较为复杂,需要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运用,但结果的客观性和精准性比较高,能够为方剂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提供重要的评价信息。

结论中医方剂功效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是评价方剂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化研究现状分析

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化研究现状分析

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化研究现状分析中药配方颗粒作为饮片改革的一种新形式,多年来以其“三效”“三小”及“五方便”的特点受到患者青睐,是中药国际化的优质产品。

随着中药配方颗粒用量不断增加,有关企业统一标准的制定迫在眉睫。

为此,如何建立一个专属于中药配方颗粒的规范化体系就成了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本文就近年来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药理学及临床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为配方颗粒的标准化提供参考。

Abstract:For many years,TCM formula granules,as a new form of decoction pieces reform,have been favored by people with its three features—“Three Efficacy”,“Three Small” and “Five Conveniences”. As a result,it has become the ideal product in the course of TCM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face of growing sales,to formulate its standard becomes imminent. Therefore,how to establish a system that is unique to standardization of TCM formula granules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of scholars.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results of recent research on the preparation,quality control,pharmacology studies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CM formula granules,with a purpose to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tandardization of TCM formula granules.Key words:TCM formula granules;technics;quality control;pharmacology;clinical evaluation我国大陆地区中药配方颗粒最早见于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项目立项、基地建设、实验研究、试点生产、试点医院临床使用的过程,以其“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用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五方便”(服用、携带、贮藏、生产、运输)的特点逐渐为临床所认可。

中药材鬼针草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中药材鬼针草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中药材鬼针草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布紫云;曲婷丽;赵正保【摘要】目的初步建立中药材鬼针草的质量标准.方法以芦丁和金丝桃苷为对照品,对鬼针草药材分别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建立了以薄层色谱法鉴别鬼针草药材中芦丁和金丝桃苷的方法.芦丁的线性范围为3.11~99.55 μg· mL-,回归方程为:Y=16.783X-7.895(r=0.9999,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75%,RSD为2.77%(n=6);金丝桃苷的线性范围为3.14~100.6μg·mL-1,回归方程为Y=22.425X-10.389(r=0.9998,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4.89%,RSD为1.98%(n=6).结论本实验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鬼针草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有效控制鬼针草药材的质量.【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02【总页数】3页(P211-213)【关键词】鬼针草;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芦丁;金丝桃苷【作者】布紫云;曲婷丽;赵正保【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太原030001;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太原030001【正文语种】中文【实验研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为菊科鬼针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鬼钗草、粘身草、三叶鬼针草。

是我国民间常用药,史载于唐朝陈藏器《本草拾遗》,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之功效,多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疟疾,急性黄疸型肝炎,跌打肿痛等[1]。

鬼针草所含成分复杂多样,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曹园等[2]从鬼针草 95% 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18个化合物,分别为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等成分。

本文建立薄层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鬼针草中黄酮类活性成分芦丁和金丝桃苷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为有效控制鬼针草药材的质量提供依据。

基于定性定量研究朱丹溪四君子汤应用特色

基于定性定量研究朱丹溪四君子汤应用特色

第23卷第3期5X宁中医药大学学牙艮2021 年3 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23 No. 3 M a r.,2021DOI :10.13194/j.issn. 1673-842x.2021.03.011基于定性定量研究朱丹溪四君子汤应用特色席崇程,谢颖,杨玉媚,田栋,刘珍珠,刘金涛,黄俊伟,王维广,陈子杰,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摘要:目的以朱丹溪医案作为切入点,采用扎根理论和聚类分析对医案进行处理,挖掘朱丹溪四君子汤应用 特色,指导临床上对于四君子汤的应用方法从中医典籍中收集朱丹溪应用四君子汤的成功医案,对于病名、病因 病机、症状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以三级编码的方式进行整理,提取出病因病机:方药部分采用聚类分析,提取 四君子汤的配伍特点。

结果质性研究结果显示,朱丹溪四君子汤应用的病机主要分为内伤病机、气病机、血病机、外感病机、阴阳病机和脏腑病机六类;聚类结果表明,朱丹溪四君子汤配伍药物主要分为五类,其功效分别是养血 活血、理气化痰、补气升阳、清热降火和燥湿化痰。

结论四君子汤治气,气虚者可补一身之气,达到养血和温阳的目 的,气实者可防火热伤气;四君子汤可健脾以化痰;四君子汤可用于伤寒的治疗和预后调理;四君子汤可防肝木乘 脾土。

关键词:扎根理论;聚类分析;朱丹溪;四君子汤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2021) 03-0047-06A pplication C h aracteristics o f ZH U D an xi’s Siju n zi Decoction (叫君子汤)B ased on Q ualitative an d Q uantitative R esearchXI Chongcheng, XIE Y in g, YAN G Yum ei, TIAN Dong, LIU Zhenzhu, LIU Jintao,HUANG Junwei, WANG Weiguang, CHEN Z ijie, ZHAI Shuangq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 b stra c t: Objective Taking ZHU Danxi's medical cas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using grounded theoryand cluster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medical cases, to 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in use of ZHU Danxi's Sijunzi Decoction (四君子汤),and to guid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ijunzi Decoction. Methods This study collects all the ZHU Danxi's cases of successful treatment with Sijunzi Decoc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hooks. For the name of disease, etiology, pathogenesis and symptoms, the grounded theory were used to research. And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were extracted by the three—level coding.In the part of prescription, cluster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put forward the compati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Sijunzi Decoction. R e su lts The result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pathogenesis of ZHU Danxi's Sijunzi Decoction was mainly divided into six categories:pathogenesis of internal injury, Qi pathogenesis, blood pathogenesis, exogenous pathogenesis, Y in—Y an g pathogenesis and Z ang—Fu pathogenesis. The results of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mpatibility drugs of ZHU danxi's Sijunzi Decoction were mainly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with the functions of nourishing blood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or regulating Qi—flowing for eliminating phlegm, or invigorating Qi for promoting Y an g, or clearing heat and fire or drying dampness for resolving phlegm. C onclusion Sijunzi Decoction could treat the Qi disease. For the persons have symptoms of Qi deficiency, it can tonify Qi of the whole body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nourishing blood and warming Yang. For the persons have symptoms of hyperactive Q i, it can prevent heat from damaging Qi. Sijunzi Decoction can invigorate spleen to remove phlegm and can he used for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typhoid fever. Otherwise, Sijunzi Decoction can prevent liver from over—restraining spleen.K ey w o rd s: grounded theory; cluster analysis; ZHU Danxi; Sijunzi Decoction (四君子汤)朱丹溪,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滋阴学派创始人。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中药作为我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疾病和保健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药的药效物质是中药药理作用的基础,研究中药药效物质的方法对于深入理解中药药理作用、提高中药疗效和保证中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方法展开讨论。

首先,对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需要明确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有效成分。

传统的药效物质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化学方法。

药理学方法主要通过实验动物和细胞模型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如中药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影响。

分子生物学方法则主要通过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技术手段研究中药对生物分子的影响,如中药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等。

化学方法则主要通过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等手段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如中药中的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类等。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药物研究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

其中,计算机辅助药效物质研究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方法。

通过建立药效物质数据库、构建药效物质预测模型等,可以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药效的化合物,提高中药药效物质研究的效率。

另外,生物信息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中药药效物质研究中,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全面解析中药对生物体的影响,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再者,中药药效物质研究还需要注重多学科交叉合作。

中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药效物质涉及中药学、药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只有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合作,才能全面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有效成分,推动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同时,中药药效物质研究还需要注重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将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临床药物,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需要结合传统的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化学方法,借助现代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和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有效成分,推动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药配方的研究及其药效学评估

中药配方的研究及其药效学评估

中药配方的研究及其药效学评估一、引言中药配方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核心,具有丰富的药学和药效学价值。

中药配方研究不仅关系到中药理论的深入认识和应用,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

因此,了解中药配方的研究和药效学评估对于推广中医药发挥良好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药配方研究中药配方是由中药组合而成的治疗特定疾病的药方。

中药配方的组成、配伍和剂量,是基于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临床经验和实践得出的。

中药配方左右中药治疗的药效和疗效,深受广大患者和医生的信赖和喜爱。

1.中药配方组成中药配方的组成,是基于中药性味、归经、毒性、药理活性等药学特性,根据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原则通过特定的配伍方法实现的。

中药配方中的每一个药材,都具备一定的药理效应,因此中药配方中每一个药材的用量、配伍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

2.中药配方配伍配伍是指将不同性味归经的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方法、各自的作用特征进行合理搭配,以实现更好的药理效应。

中药配方中,每一个药材都有其特殊的药理作用,任何一个药材的改变都会对整方的药理效应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中药配方的配伍要求具备道地药材、合理用药、药理相宜等要素。

3.中药配方剂量中药配方剂量是指单味或复方药物在药方中所占的比例或剂量。

由于中药配方是以多种药材组合而成的药方,药材的用量和配比关系对于整个药方的疗效和毒性均有重要影响。

因此,中药配方的制定和药量的调配,需要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配。

三、药效学评估任何一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药效学评估。

中药配方更是如此,由于中药配方包含多种药材,药效学评估需要考察每一种药材的质量和量的贡献,考虑各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和药物代谢过程,保障中药配方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1.药效学评估方法药效学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动物药效学实验和临床药效学实验两大方面。

其中动物药理实验通常包括体内药效实验、体外药效实验、代谢动力学实验、毒性实验等,这些实验主要通过检测药物产生的药理作用、药效参数,研究药物的代谢过程和毒性反应。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目录目录 (1)第01 讲绪言总论:方剂学发展简史(一) (4)第02 讲总论:方剂学发展简史(二) (10)第03 讲总论:方剂与治法(一) (16)第04 讲总论:方剂与治法(二) (22)第05 讲总论:方剂与治法(三) (27)第06 讲总论:方剂与治法(四) (32)第07 讲总论:方剂与治法(五)方剂的分类方剂的组成和变化(一) (37)第08 讲总论:方剂的组成和变化(二) (43)第09 讲总论:方剂的组成和变化(三) (49)第10 讲总论:方剂的组成和变化(四) (54)第11 讲总论:方剂的组成和变化(五) (59)第12 讲总论:方剂的组成和变化(六)剂型 (65)第13 讲各论概述解表剂概述辛温解表:麻黄汤(一) (70)第14 讲辛温解表:麻黄汤(二)桂枝汤(一) (75)第15 讲辛温解表: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 (81)第16 讲辛温解表: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 (86)第17 讲辛温解表:小青龙汤止嗽散(一) (91)第18 讲辛温解表:止嗽散(二)辛凉解表:银翘散(一) (96)第19 讲辛凉解表: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一) (101)第20 讲辛凉解表:麻杏石甘汤(二)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扶正解表:败毒散(一) (105)第21 讲扶正解表: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 (111)第22 讲扶正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一) (116)第23 讲寒下:大承气汤(二)大黄牡丹汤 (120)第24 讲温下:大黄附子汤、温脾汤润下:麻子仁丸、济川煎(一) (125)第25 讲润下:济川煎(二)逐水:十枣汤攻补兼施:黄龙汤 (130)第26 讲和解剂概述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 (135)第27 讲和解少阳: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调和肝脾:四逆散(一) (141)第28 讲调和肝脾:四逆散(二)逍遥散(一) (146)第29 讲调和肝脾: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 (150)第30 讲调和肝脾:痛泻要方(二)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清热剂概述清气分热:白虎汤 (155)第31 讲清气分热:竹叶石膏汤清营凉血: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160)第32 讲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一) (165)第33 讲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二)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 (170)第34 讲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 (175)第35 讲清脏腑热: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 (180)第36 讲清脏腑热:芍药汤(二)白头翁汤清虚热:青蒿鳖甲汤当归六黄汤(一) .. 185 第37 讲清虚热:当归六黄汤(二)祛暑剂概述祛暑剂:香薷散 (191)第38 讲祛暑剂:清暑益气汤温里剂概述温中祛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一) (195)第39 讲温中祛寒:吴茱萸汤(二)回阳救逆:四逆汤 (200)第40 讲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204)第41 讲补益剂概述补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一) (208)第42 讲补气:补中益气汤(二)生脉散玉屏风散完带汤(一) (213)第43 讲补气:完带汤(二)补血:四物汤当归补血汤(一) (218)第44 讲补血:当归补血汤(二)归脾汤 (222)第45 讲气血双补:炙甘草汤补阴:六味地黄丸(一) (228)第46 讲补阴:六味地黄丸(二)左归丸大补阴丸 (233)第47 讲补阴:一贯煎补阳:肾气丸(一) (236)第48 讲补阳:肾气丸(二)右归丸阴阳双补:地黄饮子固摄剂概述 (241)第49 讲固表止汗:牡蛎散敛肺止汗:九仙散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四神丸 (245)第50 讲涩精止遗:桑螵蛸散固崩止带:固冲汤固经丸易黄汤(一) (250)第51 讲固崩止带:易黄汤(二)安神剂概述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 (255)第52 讲开窍剂概述凉开:安宫牛黄丸紫雪 (259)第53 讲凉开:至宝丹温开:苏合香丸 (263)第54 讲理气剂概述行气:越鞠丸枳实薤白桂枝汤 (267)第55 讲行气:半夏厚朴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降气:苏子降气丸(一) (271)第56 讲降气:苏子降气丸(二)定喘汤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276)第57 讲理血剂概述活血祛瘀: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 (281)第58 讲活血祛瘀:补阳还五汤复元活血汤 (286)第59 讲活血祛瘀:温经汤生化汤失笑散 (290)第60 讲活血祛瘀:桂枝茯苓丸止血:十灰散咳血方 (295)第61 讲止血:小蓟饮子槐花散黄土汤 (299)第62 讲治风剂概述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小活络丹 (304)第63 讲疏散外风:牵正散玉真散消风散平熄内风概述 (309)第64 讲平熄内风: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一) (314)第65 讲平熄内风:镇肝熄风汤(二)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 (319)第66 讲治燥剂概述轻宣外燥:杏苏散桑杏汤 (324)第67 讲轻宣外燥:清燥救肺汤滋阴润燥:增液汤麦门冬汤(一) (330)第68 讲滋阴润燥:麦门冬汤(二)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祛湿剂概述燥湿和胃:平胃散(一) (335)第69 讲燥湿和胃:平胃散(二)藿香正气散清热祛湿:茵陈蒿汤(一) (339)第70 讲清热祛湿:茵陈蒿汤(二)八正散三仁汤(一) (345)第71 讲清热祛湿:三仁汤(二)甘露消毒丹当归拈痛汤 (349)第72 讲清热祛湿:二妙散利水渗湿:五苓散猪苓汤(一) (354)第73 讲利水渗湿:猪苓汤(二)防己黄芪汤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 (359)第74 讲温化寒湿:真武汤实脾散(一) (363)第75 讲温化寒湿:实脾散(二)萆薢分清饮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一) (368)第76 讲祛风胜湿:独活寄生汤(二)祛痰剂概述燥湿化痰:二陈汤温胆汤(一) .. 373 第77 讲燥湿化痰:温胆汤(二)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一) (378)第78 讲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二)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 (383)第79 讲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消食剂概述消食化滞: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健脾消食概述 (387)半夏白术天麻汤 (387)第80 讲健脾消食:健脾丸驱虫剂概述乌梅丸涌吐剂概述 (392)第81 讲中医方剂学学习和运用中的若干问题(一) (396)第82 讲中医方剂学学习和运用中的若干问题(二) (402)第01 讲绪言总论:方剂学发展简史(一)绪言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中医药研究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PPT课件

中医药研究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PPT课件

2.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的结果,无论是观察者或观察
者客体,都有突出的个体性特征。
这使得对结果的可重复性有更加严格的 要求。
这也是传统中医药学临床疗效的重复性 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根据证候特征进行“审证求因”的推理,
判断其发病原因(伤于六淫疫疠、伤于七情 劳倦等);进而结合地域、时令、乃至病人自 身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等各种特殊的社 会活动状况的心境状态,性情特征(个性倾向) 得出辨证的结论。
哲学方法: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高层次方法。如: 辩证法、矛盾分析法等。
科学技术的一般方法: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研 究中的一般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方法、实验方法、 数学方法、信息方法等。
各门科学技术的特殊研究方法:各学科的特殊性采 用的不同研究方法,如气象学用卫星观察云系的方 法、医学中利用动物模型研究人体生理及病理变化 过程。
是根据事物的某些共性和联系,抽取事物的某些属 性(主要是功能和关系方面),舍去另一些属性(主要 是物质基质方面),概括出抽象概念、建立理论模型, 如“脏象”、“经络”学说等等
4.引证-验证的论证方法。
中医学对其假说的论证,一直是沿用引 证的自我证明、循环论证的方法。
5.自然哲学理论思维
(1)逻辑方法
亦称逻辑思维,属于抽象思维。
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 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过程。
逻辑方法的规则只能保证概念判断中逻 辑关系的正确性,是否符合客观规律,需要 通过实践来检验。
(2)数学方法
通过数据处理技术,从带有偶然性的观 察值中找出规律性结论,是加工信息的主要 方法。
(三)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又称数学建模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功效定性和定量研究再探(一)
作者:刘晓峰,任廷革,高全泉,张帆,冯雷,孙燕,陈永义,汤尔群
【关键词】方剂功效;药量强度;数学模型
在对中医方剂功效定性、定量的研究中,“相对药量”1-3]的计算是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由此我们尤其重视对其计算方法的改进。

中医方剂药物的剂量与药效的发挥之间不是完全的线性关系,我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对药量的计算提出了非线性的计算模型,改进了对中医方剂功效定性的预测和定量的表达。

1关于新模型的算法
在前期的研究实践中,我们找到了依据处方挖掘中医方剂功效并进行量化计算的突破口,即提出的“相对药量”的概念,其计算模型(以下简称“F1模型”)和模型图像(简称“F1图像”,见图1)如下。

f=25+x-m·50,x≥mM-mx·25,0≤x<mmF1模型
F1模型基本上是一个线性的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根据中医方药理论的认识,中药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完全的或曰严格的线性关系。

就同一味药物来说,其剂量的改变,完全可以导致其药效的作用趋势发生变化。

例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在完全不改变其药味(桂枝、生姜、炙甘草、芍药、大枣)的前提下,桂枝从“三两”改用为“五两”,桂枝的药效则从侧重于“发汗”、“解肌”转向侧重于“平冲”、“降逆”。

这样的实例在中医方剂中还有许多,可以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屡见报道,认为在方剂中,中药的药效和剂量的关系颇
为复杂,即某种药效作用的发挥与剂量有关4]。

由此提示出这样的一个事实:中药的某种药效与药量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改进了相对药量的计算模型(以下简称“F2模型”)。

同时将“相对药量”改称为“药量强度”,以求在表达上更为准确。

非线性关系是涵盖了线性关系外的所有复杂函数关系的总和,其中较为简单和常用的是二次函数,我们的研究拟从二次函数入手。

F2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设m、M分别为某药物常用量区间的左右端点值,则实际用药量为x的该药物的药量强度定义为:
①若101/2m≤M<10m,则X=kx(x-2b)
②若M<101/2m,则X=kx(x-2b),x>m10x/m,x≤m③若M=10m,X=10x/m
其中X为该药物的实际用量,上述计算中,对于m和M的不同取值,药量强度函数分别为二次函数、分段函数和直线函数。

根据我们对561种常用药物的计算结果,党参等55种药物为光滑的二次函数,酒、大黄、人参(大剂量)3种药物为直线函数,其余503种药物为分段函数,暂无其他情况出现。

2有效性论证的实验方案
2.1实验对象
选择《伤寒论讲义》5]、《金匮要略》6]、《方剂学》7]中如下处方作为实验对象:《伤寒论讲义》中的第12条桂枝汤、第13条桂枝汤、第45
条桂枝汤、第38条大青龙汤、第40条小青龙汤、第163条桂枝人参汤、第35条麻黄汤、第149条半夏泻心汤、第161条旋覆代赭汤、第31条葛根汤、第168条白虎加人参汤、第177条炙甘草汤、第386条理中丸、第316条真武汤、第103条大柴胡汤、第147条柴胡桂枝干姜汤、第67条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第303条黄连阿胶汤、第96条小柴胡汤、第238条大承气汤;《金匮要略》中的栝楼薤白白酒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升麻鳖甲汤、射干麻黄汤;《方剂学》中的补阳还五汤、朱砂安神丸、完带汤。

共27例,涉及25个处方。

2.2实验步骤
将相对药量原公式(F1模型)和改进后的药量强度公式(F2模型)分别嵌入同一中医处方智能分析软件,进行试算并分析比较。

具体的步骤是:①分别用F1模型、F2模型计算以上各方的药量强度,此步骤以下简称为“药量强度计算”;②以此为基础,对方剂功效和适应证候进行计算,此步骤以下分别简称为“功效定性”、“适应证预测”;③依据每方所述的临床表现,对方剂功效、适应证候进一步筛选和集合,此步骤以下分别简称为“功效筛选”、“适应证集合”;④依据处方功效筛选的结果,对所述的症状体征进行关注度计算,此步骤以下简称为“症状体征关注度计算”;⑤对每步计算的结果,均进行比较和评价。

对以上步骤进一步的解释如下:
“药量强度计算”的目的是把处方中的操作量(g)转化成可以直接比较的药物贡献度(无纲量),这一计算的序列结果以降序排列。

同时,把F2模型、
F1模型两种计算的结果分别带入以下各步计算时的条件和环境都是一样的。

“功效定性”、“适应证预测”计算是将同一处方的2种药量强度计算结果,分别代入到药物贴近度计算模型、方剂功效计算模型、方剂适应证预测模型1]中,得出2组功效定性和2组适应证预测的序列结果,并就此进行比较。

“功效筛选”、“适应证集合”是依据每方所述的症状体征,对同一处方的2组功效定性结果和2组适应证预测结果分别进行筛选和集合计算,得出2组功效筛选和2组适应证候集合的序列结果,并就此进行比较。

“症状体征关注度计算”是根据功效与症状体征的对应关系进行的,得出的2组症状体征关注度的序列结果进行降序排列,并就此进行比较。

2.3实验示例
以《伤寒论》第12条桂枝汤为例。

原文献: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下略)。

数据处理:症状体征:发热,自汗,恶寒,恶风,鼻塞,干呕;处方: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9g。

计算如下。

2.3.1药量强度计算结果
(见表1)表1桂枝汤药量强度计算结果(略)
从表1可以看出,比较F1模型和F2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桂枝汤5味药在贡献度的排序方面是一致的,且符合《伤寒论讲义》5]对桂枝汤方义的
认识(桂枝解肌祛风,芍药敛阴和营,两药配伍调和营卫;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益气和血,调和诸药)。

不同的是,基于F2模型的计算结果拉开了各药权重间的距离,这将在敏感度方面直接影响以下各步的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