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_方创琳

合集下载

方创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注意四大问题

方创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注意四大问题

方创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注意四大问题日前,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这意味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序幕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拉开。

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建设一批国家中心城市?毕竟什么样的城市能够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和哪些职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留意哪些问题?我们认为,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国家乃至全球城市体系中具有显著的国际地位或国家战略地位,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旺盛的科技创新活力和重要的政治文化影响力,对国家乃至全球性经济社会进展具有强大决策掌握力量的城市。

在由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市县中心城市构成的我国中心城市四级建设体系中,国家中心城市处在体系的最顶端,其最高形式为世界城市。

同一般城市相比,国家中心城市发挥着国家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聚集中心、国家贸易中心、国家研发中心和国际文化沟通中心等五大核心职能,同时也可能兼有国家政治权力中心、国家制造业中心、国家物流中心、国家交通枢纽中心、国家观光与会议中心、国家传媒中心、国家人才集聚中心和国家信息网络中心等专业化职能。

从国家中心城市承载的“多中心”职能中可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着苛刻的建设条件、相当高的建设标准、相当大的建设难度和相当长的建设周期。

可见,并不是全部城市都具备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力量。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通过几代人甚至几个世纪的长期努力才能完成。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漫长而困难,那么国家为什么还要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呢?这是由于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城市进展新金字塔型格局中处在金字塔尖的数量极少的城市,是城市进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也是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

通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讨论发觉,将来有可能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约在10个左右,详细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广州、重庆、深圳、武汉、南京、西安、成都等城市。

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_方创琳

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_方创琳

,

步 阶段和 成长 阶段 共 两 大 阶段 其 中起 步阶段 又 可 根 据我 国 城 市 化进 程 的特 殊 性划分 为 顺 利 起 步
:
超 速 发 展 倒 退 发展 停 滞 发 展 迅 速 发 展 和低 速 发展 共 6 个 亚 阶 段 完成我 国城 市 化 起 步 阶 段 整
,
整 化 了 4 6 年 的 时间 相 当于 半 个 世 纪 目前处在 快速 成长 阶 段 进 而 分 析 了 我 国城 市 化 发 展 阶段 性
年的
2%
;
四 阶段 论 一 一 对 应
,
c i
韩 国 城 市 化水 平 由

56%
,
年的 2 0 % 上升 到
ro
19
1 年 8
过 程 )的基 本 原 理 设 区 域 经 济 总 量 为 经 济 总量 随 时 间
t
,
( t P ) 表示
仅 用了
21
年 的 时 间 (B
w
n
,
19 9 5
)

我国
l , 表 示 经 济增 ( 变 化 的 函 数 中/
,
,
,


国 的 城 市 化 不 仅 决 定 着 中 国 的 未来 而 且 也 决 定 着
阶段 性 规 律 又 叫城 市化 发 展 的 s 型 曲线
,

19
5 年 7
世界 的城 市 化 发 展 进程
,

’」

中 国城 市 化 发 展 的 国
y 美 国 地 理学 家诺 瑟 姆 (R a
,
M N
.
o
t r
时 代 的 中 国 与世 界产 生 深 远 的影 响 正 如美 国经 济 学 家 诺 贝 尔经 济 学 奖获 得者 斯 蒂格 利茨 (S i s t i l

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9卷第8期2014年8月V ol.69,No.8August,2014收稿日期:2014-03-21;修订日期:2014-07-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0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77)[Foundation:Major Program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13&ZD027;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China,No.41371177]作者简介:方创琳(1966-),男,甘肃庆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1715M),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主编出版专著20部,发表论文330余篇。

E-mail:fangcl@1130-1144页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中国的城市群是近30年来伴随国家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物,自21世纪初期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之后,中国连续10年把城市群提升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首次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地位。

然而,城市群在中国的研究目前尚处在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系统总结从1934-2013年的80年间发表在地理学报的城市群主题论文,只有不到19篇,仅占总篇数的0.55%,不仅发表篇数少,而且发表时间短,首次发表城市群研究成果不到10年,研究单位和作者群体集中,研究内容瞄准国家需求但比较发散。

即便如此,仅有的城市群研究成果还是对国家城市群总体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引领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城新区,如何让城市更美好?

新城新区,如何让城市更美好?

新城新区,如何让城市更美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课题组方创琳、马海涛《光明日报》(2014年07月01日11 版)新城新区建设是城市空间扩张的一种新形式。

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客观上需要更大的城市空间作载体。

有计划地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对解决人口居住、引导城市转型、拉动区域发展、缓解城市病、提升城市竞争力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要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防止新城新区建设空心化。

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新城新区热”背后存在的建设粗放、债务风险等问题,努力引导新城新区科学、有序、适度、理性发展。

新城新区建设是近百年来国际上城市疏导主城区人口与产业、防止城市摊大饼式蔓延、解决“城市病”的成功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前,欧美发达国家先后建设各类各具特色的新城新区280余座,对这些国家城市转型和化解各种城市危机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新城新区建设的成功示范效应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传递到国内,成为我国许多大城市重要的空间发展战略。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我国出现了新城新区规划与开发的热潮。

总体来说,我国新城新区建设解决了大量人口的居住就业问题,让城市空间结构变得更加合理,使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提升了城市发展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带动了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可喜成绩。

同时,我国新城新区建设也暴露出不少现实问题。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城市发展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新城新区发展研究,先后组织研究团队25人,在开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3&ZD027)研究过程中,实地调研了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座城市和很多城市的新城新区。

在调研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国新城新区开发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

当前的新城新区数量较大、层次较多、分布较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新城新区热”。

新型城镇化究竟能否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动力

新型城镇化究竟能否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动力

新型城镇化究竟能否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动力区域发展新型城镇化“红利”几何——访中科院地理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在经历了诸多社会争议与焦急等待之后,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姗姗迟来。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的推出,意味着决策层将其视为解决国内诸多问题的一剂良药。

新型城镇化究竟能否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动力?如果可以,将如何推动地区发展?哪些地区又将从新型城镇化中受益?中国的城镇化又将形成怎样的区域格局?中科院地理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详解“城镇化红利”。

不要期望城镇化解决一切问题《21世纪》:无论是新一届中央政府,还是各级地方政府,城镇化都被寄予了厚望,在你看来,城镇化将给未来中国的区域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方创琳: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城镇化都曾是其推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正在经历这个阶段。

关于城镇化到底对国家和区域未来经济发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应辩证、理性地看待。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和今年刚刚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都把城镇化当作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把城镇化的战略地位提得非常高。

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对城镇化的期望也很高。

但不应对城镇化寄予过多的期望和过多的压力——因为城镇化对国家的贡献是有边界的,不要期望城镇化能解决一切问题。

换言之,城镇化是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重要钥匙,但不是唯一的钥匙。

城镇化是个差异化的过程,从不同的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大、中、小城市,城镇化的过程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东部的城镇化,可能主要靠新型工业化拉动;西部可能靠一些特大城市或者是大城市拉动;东部的城镇化,市场和外资驱动力可能更多一些;西部则会少一些。

城市群要逐步走向一体化《21世纪》: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着重强调发展城市群,这跳出了以往以单一城市为主体的政策框架,更强调区域间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分工协作。

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演变、规律总结及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演变、规律总结及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演变、规律总结及发展趋势吕文静(广西社会科学院 文化所,南宁 530022)提要:城市群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发展城市群可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群内各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群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我国地域广阔,各城镇地缘相接、人文相通,有着较好的互补关系并逐成网络体系,城市群建设深深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国际竞争力,城市发展方针指引我国城市发展方向和趋势,尤其是“十三五”规划提出城市群的具体政策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格局等等,为我国城市群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积极探求适合本地特色城镇化的路径。

鉴于此,在新区域发展战略和城市群趋势背景下,顺应国家构建科学合理城镇化战略新格局的历史机遇,有效把握大中小城市协调的政策演进,明确城市群城市层次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态结构等关系,归纳总结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城市群;政策演变;规律总结;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9)03-0033-07 DOI:10.13483/j.cnki.kfyj.2019.03.005 城市群是一个国家、地区的动力和核心,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地域单元,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主战场。

城市群建设夯实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基础,有利于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1],有利于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

合理的城镇体系建设和科学的主体功能分工,有利于促进区域结构优化。

我国地域广阔,各城镇地缘相接、人文相通,有较好的互补关系并逐步形成网络体系,城市群建设深深影响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政策演变城市发展方针指引我国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城市群发展。

1949—2018年的69年间,我国先后执行了13个五年计划(规划),其中“一五”到“五五”这5个五年计划虽未涉及城市群相关政策,但主要是乡村建设,尤其是控制大城市发展、注重中小城市。

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第 2 2卷 第 6期
21 0 1年 1 月 2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T n j U ie st o ra ca in e Se t n o gi nv r i J un l y So il e c c i Sc o
VoI2 . 2 No. 6 De c.2 1 0i
余 下 的利润 较低 的生产 、 包装 环节 则放 在次 要 的周边 小城 市 或是 郊 区 。在全 球 工业 重 构促 进 形成 全 球 化 产业 体 系 的过 程 中 , 区域化 城市 在 国际劳 动地 域分 工 中扮 演着 越 来越 重 要 的角 色 。城 市 间的 经济 网 络 控制 了全 球经 济活 动 , 聚集 更多 的人 才 、 术 、 技 信息 、 资本 , 若 干世 界性 的城 市群 不 仅在 空 间上 的影 使

段 时期 。城 市体 系形 成 阶段 是指 随 着城 市 逐 渐 膨 胀 , 缘 的 向心 倾 向减 弱 , 市 区域 逐 步 向 四周 扩 边 城
散, 形成 以中心 城市 为 主 的向心 环带 状结 构 , 时卫 星城市 逐 级 出现 , 同 区域 城 市化 水 平 迅 速提 高 。城市
向心体 系 阶段是 指 随着 中心 城市 规模 的不断 扩大 和交 通 、 电 、 信 条 件 的迅 速改 善 , 区沿 交 通线 蔓 邮 通 市
间 ” s ae f on s 。 ( p cso it) ⑥ p
就 城市 群 内部而 言 , 由于 众多 单体 城 市 的规 模 、 能 、 位 不 同 , 功 地 因此 是一 种 三 级 差 序 化结 构 。第
② 郁 鸿 胜 : 关 注城 市 群 演 化 规 律 》《 际 金 融 报 》2 0 《 ,国 ,0 4年 7月 2 日, 五 版 。 6 第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的城市群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的城市群逐渐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周边小城镇为辐射的格局。

在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积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首先,中国的城市群发展形成了一体化的概念。

城市群之间的城市互相依存,形成了经济、产业、人口流动的有机联系。

城市群内部的城市模块也在功能日益强化,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

其次,中国的城市群发展加速了城市空间的整合。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城市之间的距离缩小,大大加强了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各个城市之间的区域协作也得到了加强,既有着传统的产业互补与资源共享,也有着新兴的创新合作与共同发展。

这种城市空间的整合不仅为城市的效益和竞争力提供了支持,也为人民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再次,中国的城市群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特色与优势的凸显。

在城市群的发展中,各个城市都有着明显的特色和优势,这种特色和优势迅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比如,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全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和外向型经济使其成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这些特色和优势的凸显不仅带动了城市自身的发展,也为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中国的城市群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

一些核心城市发展强劲,周边城市相对落后,这种发展不平衡对城市群的整体发展造成了制约;另一方面,城市群发展带来了城市之间的激烈竞争。

各个城市为了争夺资源和吸引投资,普遍存在城市功能和定位的重叠和重复。

这种竞争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影响了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中国的城市群发展也有着明确的趋势。

首先,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发展将得到加强。

通过加强城市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推动各个城市的功能和产业互补,实现城市群的高效整合。

其次,城市群将加强核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中国城市群科学选择与分级发展的争鸣及探索_方创琳

中国城市群科学选择与分级发展的争鸣及探索_方创琳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70卷第4期2015年4月V ol.70,No.4April,2015中国城市群科学选择与分级发展的争鸣及探索方创琳1,毛其智2,倪鹏飞3(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875;3.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北京100037)摘要: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是中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战场,因而在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主宰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也主导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未来。

但中国城市群在选择与培育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需要从科学角度提出推进城市群健康发展的技术路径和科学方案。

基于这一意图,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2014年12月20日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

通过近100位专家激烈的辩论、争鸣与思考,一致认为:城市群在国家新型城镇化中占据主体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城市群的研究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科学问题和漫长过程,是一个自然自需过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城市群基本内涵和空间识别范围标准存在着激烈争论与思考,政策空间层面的城市群和学术空间层面的城市群有着不同的利益导向和价值取向;城市群选择和培育中存在着“滥圈滥划、扩容贪大、拔苗助长、无中生有、拼凑成群”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城市群病”;未来中国城市群空间格局正在形成不同的组织方案;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发展模式,如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优化模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扩围模式、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两条腿”并行模式、辽中南城市群的空间整合模式、哈长城市群的“井”字型空间组织模式、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整合模式、关中城市群的均衡组织模式等。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_方创琳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_方创琳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1-0019-07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0101)摘要: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年均提升0.93个百分点,现已稳步迈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2.14%,但城市化水平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40%,花了近半个世纪进入城市化加速成长的中期阶段,约25年后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

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合理、空间竞争有序、市场运行高效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的合理化使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阵地,主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城市化研究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相关研究机构与人才不断涌现。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得以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和美好前景。

未来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将立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为核心内容,形成由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健康城市化格局,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市化健康发展新格局,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健康城市化道路。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镇发展;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1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在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3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30年,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建设取得非常显著成就的30年。

在这辉煌的30年里,我国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3亿人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5.94亿人,历年平均增长速度4.4%,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4.99%[1],年平均增长0.93个百分点;城市个数由190个增加到661个,平均每年增加16个,建制镇的规模不断扩大,由2000多个增加到1.89万个,平均每年增加640多个[2]。

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进展及展望

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进展及展望
城 市 化 的 质 量 密 切 相 关 。 陈 东 等 认 为 基 础 设 施 的 改 善 和 生 活 条 件 提 高 的 步 伐 人 口的 过 度 聚 集 是 制 约 城 市 化 发
质 量 的现 状 ,评价 城 市化 人 口的 衣食
住 行 ,安 居 乐 业 为 目标 ; 是 推 进 城 二
个跨 学科 综合 性 、复 杂性和 现 实
性 的 难 题 。全 面 了 解 城 市 化 发 展 质 量 的 内 涵 ,研 究 城 市 化 发 展 质 量 的 调 控
市化 系统发展的 动 力强度 ” .即经济 发展 水平质 量 : 三是 体现 城市化 发展 的内在机理 结构 分 工的 协 调性 . 即社 会 、经济 、政治领域 的协 调发展 : 四是 城市化 发展 在不 同阶段体 现 出的 发展 的 公平性 即城 乡差距是 否随 着城 市化 的发展 而加 剧 ,不 能 以牺 牲
内涵.但至今尚未形成对 质量 的共识,缺乏对城市化发展质量影响机理及演变规律的系统
探讨。方法方面尝试建立多种测度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及方法模型 ,但未形成通用范式。 实践方面形成了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 过快 过慢”两种对立的观点 .但 尚未达成共识 ,但
仍未将 提质 摆在首要位置 且缺少有效的调控策略 。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应注重城市化
农 村 为 代 价 加 速 城 市 化 进 程 。另 外 国
机理及 演 变规律 ,尤其是 准确 把握 城
市 化 发 展 水 平 与 城 市 化 发 展 质 量 的 互 动 发 展 关 系 对 城 市 化 发 展 质 量 进 行
尽可 能准 确 的综合 测度 .需要 累积有 关城 市化 、城 市化质 量及城 市 化质量 相 关研 究方 面的基本 理论 知识 和最新 研 究进 展 为 进一步 研究 奠定理 论与

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_方创琳

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_方创琳

地理学报ACTAGEOGRAPHICASINICA第60卷第5期2005年9月Vol.60,No.5Sep.,2005收稿日期:2005-03-22;修订日期:2005-07-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33504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59)[Foundation*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40335049;No.40471059]作者简介:方创琳(1966-),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160余篇。

E-mail:fangcl@igsnrr.ac.cn827-840页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方创琳,宋吉涛,张蔷,李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是由不同发育程度、不同等级、不同行政隶属关系、不同成因和空间区位的城市群,通过各种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知识流有机耦合而成的空间聚合体和综合集群体。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综合分析,得知世界城市群结构体系正在形成,城市群间的等级职能正在参与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进行重组,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由28个大小不同、规模不等、发育程度不一的城市群组成,目前尚处总体发育雏形阶段,但却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战略支撑点和增长极点,主宰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

根据城市群发育程度指数模型计算结果,将中国城市群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一级城市群包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3个城市群,二级城市群包括山东半岛城市群、成都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等11个城市群,三级城市群包括滇中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等14个城市群。

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群总体发育程度低且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并呈现出发育的阶段性、总体分布的不平衡性、空间分异的规律性、内部集聚的异质性和明显的分化性等空间分异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愿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愿景

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治理首当
一、我国城市与空间规划的三大阶段与九个层级 其冲。城市治理始于规划治理。在应对和治理“规划
西方谚语 说:“罗 马 城 不 是 一 天 建 成 的。”改 革 过剩”的问题和矛盾中,有两份文件最值得关注:一是
开放以来的我国城镇化建设和城市群发展,与新中 2011年 6月 8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
完善。这是认识和把握城市群战略的一个基本国情 二次会议把“多规合一”确定为当年经济体制和生态
和背景。
文明体制的重要任务以来,各职能部委联手陆续下发
从新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看,我国区域和城市 一系列文件,在相关市县和省级空间部署实施。综合
规划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关政府文 件 的 界 定 和 表 述,“多 规 合 一 ”是 指 以 国
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发展的现实进程密切相关。从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
共和国的“一张白纸”到新时代的“主体形态”,城市 禁止开发四类,为城乡规划编制和展的经验教 制度安排。因此应该被看作是我国城乡规划治理的
训,也得益于我国城乡规划体系的不断探索和日益 起点。二是自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

改革开放 40年:中国的发展与经验
城镇化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从城镇化到都市化的主 齐,致使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和专项规划
题嬗变,那么也不妨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 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和持续性,它们不仅没有引导
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从小城市到大都市再到城市群 城市建设走向“理性”发展,反而往往成为一些城市
一是在“政治型城市规划”主导下的“规划贫困”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城乡规划、土地利

中国城市探索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中国城市探索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中国城市探索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文 / 本刊记者 赵爱玲城市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空间支撑。

近日,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召开的《机遇之城2024》报告发布会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表示,2023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6.16%。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不少城市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实现了经济增长。

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城市机遇“当前中国城市正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发掘新的经济增长潜力。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是当前中国城市的使命所在。

”方晋表示。

科技实力、人才资源、文化水平等创新要素一直是城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驱动力。

普华永道中国交易咨询合伙人金军称,《机遇之城2024》报告在“智力资本”维度通过“企业R&D经费”“高等教育规模”“重点实验室”“科技支出”与“文化程度”共5个变量,综合考察城市的创新资源投入、智力资本储备以及科研基础研究水平。

在本维度总体排名中,北京、广州、上海、武汉、南京、杭州、长沙、西安、深圳、天津依次位列前十,郑州、成都、合肥、青岛、重庆紧随其后位列前十五名。

金军称,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推动我国科技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创新资源加速汇聚,科技投入稳步增长。

不仅苏州、上海、无锡、杭州、宁波、常州、南通等城市在“企业研发经费”变量中保持领先,新增观察城市嘉兴、绍兴在“科技支出”变量中也崭露头角,彰显出城市科技创新的发展潜力。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深圳、东莞、广州、佛山在“企业R&D经费”变量中排名靠前。

金军表示,继2022年科技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方案>的通知》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体系重塑步伐加快,2023年多所高校集中开展了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和重建。

“中西部城市郑州、武汉、西安、重庆和成都、东北城市哈尔滨、东南城市南昌也均在‘高等教育规模’变量中表现优异,培养了大量的高等教育人才。

城市群建设需有一体化统筹机制

城市群建设需有一体化统筹机制

城市群建设需有一体化统筹机制作者: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长江经济带城市群1+2+3的空间格局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总体判断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包括了一个世界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两个国家级城市群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三个地区性城市群,即江淮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这六大城市群通过贯通东西的长江黄金水道、“沪蓉-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和沪昆通道等横向沿江城镇发展主轴带,形成了“以带串群”的“1+2+3”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新格局。

2013年经济带城市群总面积占长江经济带的41.67%,城市数占经济带的70.94%,城镇个数占经济带的66.54%,总人口占经济带的64.91%,城镇人口占经济带的73.25%,GDP总量占经济带的79.9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经济带的62.62%,第二产业增加值占82.4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80.63%,实际利用外资占87.65%,城镇化水平为48.65%。

可见,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主体,是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的战略核心区和未来增长最具潜力与活力的地区,是长江经济带主体功能区中的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也是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和亟待重点治理的地区。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沿江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界定带有强烈的政府主导性,部分城市群脱离了城市群发育的最基本标准;沿江城市群整体发育程度弱于沿海城市群;沿江城市群发育极不平衡,上中下游城市群发育程度差异大,越往上游发育程度越弱;沿江城市群发育以长江为主动力,过分依赖长江这条大动脉,并呈现出动力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文化驱动力薄弱;沿江城市群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生态环境保障形势严峻;沿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缺乏一体化的统筹协调机制。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成立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委员会,建立流域一体化的统筹协调机制建议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与管治模式,在国家层面成立经济带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由国家领导人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协调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建设。

新中国70年城市群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70年城市群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 关键词 ] 新中国 70 年 城市群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670(2019)11-0018-08
城市群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载体,每一次 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都将促进新兴国家掀起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 进而催生出一些具有 战略支撑意义的城市群。中国学者对城市群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并利用四十年的时间 实现了从概念的引入到结合中国实际逐渐本土化的过程。中国城市群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与政 策探索层面还是实际培育和发展层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巨大的成就,战略地位和作用愈 加凸显。可以说,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已 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和增长极。因此,很有必要对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尤其是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群的发展情况和理论成就进行梳理总结,明晰其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而找准方向,推动其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18

2019 年第 11 期《发展研究》
的译名将西方学者戈特曼的有关思想引入中国,具体解释为“至少有着 2500 万城市人口,城市 用地比例越来越高,城市与城市间的分界带日渐模糊,城市地域相互蔓延,甚至连成一片”[2]。 1988 年,周一星在都市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大都市带接轨且符合中国特点的“都市连绵区” 的概念,同时指出中国东南沿海已经形成了两个都市连绵区,即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含 港澳)地区,并分析了这些地区所共有的社会经济特征 [3]。
(二)20 世纪 90 年代城市群的出现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城市体系不断趋于完善,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受城市 化和郊区化的共同影响,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且与周边区县存在紧密交互作用的都市区成为我 国城市化的新形式,并开始出现由若干个都市区组成的城市密集区。姚士谋等(1992)在《中国 的城市群》一书中将其称为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并概括为“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 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 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 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4]。该阶段,除了长三角地区沪宁杭、京津冀、 珠江三角洲、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较快且比较完善之外,还有成渝、中原、关中、长 江中游地区、哈大齐、长吉和厦漳泉地区等城市群也在逐步完善和集中化,群体组合的趋势更 加明显。这些城市群正在成长为推进中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主要力量。 (三)城市群的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 21 世纪,我国城市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学术界和政府层面对于城市群的理论研究 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入,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辽中南、长株潭等几大城市群的理论与实 证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政策层面,自 2006 年起我国就开始将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 间主体;2010 年 12 月印发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城市群作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 2013 年 12 月召开的首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 2014 年 3 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 化规划(2014— 2020 年)》将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提出以城市群为主 导,构建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2016 年 3 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加快城市群发展,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 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升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城市群开放竞争水 平。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 市群,规划引导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城市 群发展,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促进以拉萨为中心、以喀什为中心的城市圈发展。 建立健全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2018 年 11 月 28 日发布的《中共 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中提出要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 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模式,推动区域之间融合互动发展。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带动长 江经济带发展。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珠江-西江经济 带创新绿色发展。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 原等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 除此之外,国家层面相继也出台了一系列精细化的发展规划,包括《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 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等。官方 公认的城市群数量也由 1 个增加到 10 个,再到目前的 19 个 [5]。截至 2019 年 9 月,国家发改委 共印发了 11 个城市群的发展规划纲要,这些城市群分别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 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呼

中国城市群演化特征及空间发展态势展望

中国城市群演化特征及空间发展态势展望

中国城市群演化特征及空间发展态势展望王 朋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摘 要:为了对中国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和问题有清晰的了解,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及政策文件的借鉴和查询,并基于中国城市群的演化历程,总结了中国城市群演化特征。

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群的演化特征具有政府导向为主、“三纵两横”格局分布、区域差异大等特点;城市群演化进程中存在“大跃进”现象严重、界定标准未统一、政策干预多、发育程度低等问题;最后针对问题,对中国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态势提出建议。

关键词:城市群 演化特征 “三纵两横” 空间发展态势一、引言从地理学研究角度,城市群是在特定空间区域内,城市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

戈特曼(1957)根据对美国东北海岸各个城市的实际调查研究,最早提出了人类社会新的空间形态Megalopolis(大都市带)的概念。

早期的城市群概念是基于地理学定义的,更多的是作为城市集合或有着众多城市的空间区域体而存在。

随后有关城市群的研究更加广泛和全面,多涉及城市群的理论研究(F. Perroux,1957; E. L. Ullman1957)、发展阶段与模式研究(J. Friedmann1964,1986)、城市群范围界定研究(T. G. McGee,1994)等方面,城市群的相关理论也经历了“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的发展历程。

根据城市群的相关理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人口、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迅速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和数量迅速扩张,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随之逐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城市之间人流、物流的速度、频率加快,不同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其周边地域之间的区域经济社会联系进一步强化,这样一来,城市群便有了经济学的意义。

城市群是在地理区域位置上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并谋求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组织形式。

所以说,城市群实为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态,即城市群内部空间组织、资源配置、产业集聚与扩散、经济集聚与辐射以及经济社会同城化等活动的空间发展形态。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政策保障机制与对策建议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政策保障机制与对策建议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政策保障机制与对策建议作者:方创琳张舰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0期摘要中国城市群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是我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的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全国生产力布局格局中起着战略支撑点、增长极点和核心节点的作用。

本文针对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和存在的新问题,从权力、财力、法力和能力四方面构建了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协调保障机制、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和资源环境保障机制等四大保障机制,提出了加快城市群健康发展的若干对策措施。

包括:明确国家归口管理机关,组建国家级城市群协调发展管理委员会和跨城市的行业协调组织;建立城市群公共财政机制和公共财政储备制度;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立法工作,制定城市群合作公约,修订《城乡规划法》,增补城市群规划的内容;出台《城市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市群规划实施管理条例》和城市群规划技术导则,建立城市群规划执业制度,引导城市群科学规划,加强城市群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依托快速国土轴,加快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的7918网、国家高速铁路网和空中快线系统,完善城市群快速交通系统;规范统计标准数据,编制并出版中国城市群统计年鉴。

关键词城市群;形成发育;政策保障机制;对策建议;中国中图分类号 F2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10-010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10.017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1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都市圈(区)或大城市为基本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1]。

其核心内容包括10大同城化(规划同编、产业同链、城乡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科技同兴、环保同治、生态同建)和6大一体化(区域性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区域性市场建设一体化、城乡统筹与城乡建设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体化),在新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城市群正在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32
地 理 学 报
69 卷
功能定位推进发展,科学引导城市群发展。2013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提 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城市群要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 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1.7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年)》 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 2014 年 3 月 16 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年)》 ,提 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 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④。 可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群地区已经成为今天和今 后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在全国生产力布局格局中起着战略支撑 点、增长极点和核心节点的作用,发挥着全国和地区各种生产要素流的汇聚与扩散功能, 主宰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据不完全统计,2012 年中国城市群总面积占全国的 25%,但 却集中了全国 62%的总人口、80%的经济总量、70%的固定资产投资、76%的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85% 的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和 92%的移动电话用户, 98%的外资和 48%的粮食, 是今天和今后中国各大经济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4]。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一定 要科学理性地分层次建设好国家级城市群、区域性城市群和地区性城市群。
1130-1144 页
8期
方创琳: 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1131
建设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体化。
1
近 10 年来国家把城市群提升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
1.1 经济全球化把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的 竞争,而是越来越表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或城市集团的竞争,以大城市为核心 的城市群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和空间组合模式,只有城市 群才能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城市竞争和合作,形成强强联合的经济 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应对全球化的挑战[2]。可见,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 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将决定 21 世纪世界政治经济的新格局。 1.2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把城市群作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 国务院批准实施的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首次将全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4 类主体功能区。对比分析中国城市群的空间分布 状况可知,中国绝大部分城市群分布在主体功能分区中的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说明 城市群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主体地位①。 1.3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首次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 2012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 6 大任务,其中第 四大任务就是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形态,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提 出继续优化建设好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国家级城市群并争取建成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世界城市群外,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 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4 国家两个五年规划连续十年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 “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 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 镇点状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国家 “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 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 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②[3]。 1.5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连续十年把城市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2007 年 10 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以增强综合 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 2012 年 9 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科学 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 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常住人口全覆盖③。 1.6 2012-201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两年提出合理布局城市群 继国家“十一五” 、 “十二五”规划纲要连续 10 年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空 间形态之后,2012 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
收稿日期:2014-03-21; 修订日期:2014-07-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3&ZD0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371177) [Foundation: Major Program 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13&ZD027;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1371177] 作者简介: 方创琳 (1966-), 男, 甘肃庆阳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 (S110001715M), 中国地理学会人文 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 主编出版专著 20 部, 发表论文 330 余篇。 E-mail: fangcl@
④ 国务院,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年)》 ,2014 年 3 月
第 卷 第 8 期 2014 年 8 月
地 理 学 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ol.69, No.8 August, 2014
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方创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要:中国的城市群是近 30 年来伴随国家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必然产 物,自 21 世纪初期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之后,中国连续 10 年把城市群提升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首次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年)》 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地 位。然而,城市群在中国的研究目前尚处在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系统总结从 1934-2013 年的 80 年间发表在地理学报的城市群主题论文,只有不到 19 篇,仅占总篇数的 0.55%,不仅发表 篇数少,而且发表时间短,首次发表城市群研究成果不到 10 年,研究单位和作者群体集中, 研究内容瞄准国家需求但比较发散。即便如此,仅有的城市群研究成果还是对国家城市群总 体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引领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体现在,提出的城市群空间格局推动 国家形成了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引导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 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提出的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与技术流程对界定国家城市群范围起 到了重要作用,提出的城市群系列研究领域带动城市群的研究向着纵深与实用方向拓展,提 出的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城市群的选择与发展起到了警示作用。以这些 研究进展和成果为基础,未来中国城市群选择与培育的重点方向为:以问题为导向,深刻反 思检讨中国城市群选择与发育中暴露出的新问题;以城市群为主体,重点推动形成“5+9+6” 的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新格局;以城市群为依托,重点推动形成“以轴串群、以群托轴”的 国家城镇化新格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对城市群形成发育中重大科学问题的 新认知,包括深入研究城市群高密度集聚的资源环境效应,科学求解城市群高密度集聚的资 源环境承载力,创新城市群形成发育的管理体制和政府协调机制,研究建立城市群公共财政 制度与公共财政储备机制,研究制定城市群规划编制技术规程与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标准等。 关键词:城市群;研究进展;存在问题;空间格局;发展方向;中国 DOI: 10.11821/dlxb201408009
2
近 80 年来发表在地理学报的城市群研究成果评述
城市群作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国家推进城镇化中的 重要性得到了政界和学术界的充分认可,但由于城市群在中国发育很晚,只有不到 35 年 的时间,比西方发达国家要晚 80 年左右,所以关于城市群的基本内涵、空间范围界定、 发育程度测度、建设重点等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甚至争鸣很大的地方,这在近年来的学术 界逐步掀起了城市群研究的热潮。下面以地理学报创办 80 年来发表在地理学报上的城市 群主题论文为例进行分析。 2.1 发表篇数少,发表时间短 1934-2013 年的 80 年间,地理学报共发表论文约 3460 篇,键入“城市经济区” 、 “城市 密集区”和“城市群”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得知,如果把城市经济区也作为城市群发育的前 期学术术语来统计,则 80 年来发表在地理学报的城市群主题的论文只有 19 篇 (表 1),仅 占总篇数的 0.55%。除研究成果少外,发表时间是从 1991 年至今不到 25 年。1991 年顾朝 林在 《地理学报》 发表了“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初步研究”的论文[5-7],如果承认城市经 济区等同于城市群雏形阶段的话,则是首次提出城市群概念的第一篇研究成果,如果不认 可二者概念的一致性的话,则第一次以城市群为主题发表在地理学报的论文则是 2005 年 方创琳发表的“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的论文[8-9],若以这篇论文为 第一篇的话,则城市群研究成果在地理学报首次发表的时间更短,只有不到 10 年。 2.2 研究单位集中,作者群体集中 从城市群研究成果所在的第一研究单位分析,研究成果第一研究单位最多的是中国科 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 8 篇,占 42.1%,次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 篇,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2 篇,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鲁东大 学、长沙理工大学、国家发改委国土所、首都师范大学等各 1 篇。可见,中国科学院地理 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是城市群研究发表成果最多的团队,也是目前对国家城市群形成发育影 响最大、实力最强的研究团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