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思考1
最新-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精品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是指由于过度负荷的压力,教师对于教学和学生工作缺乏对于事业的责任感,勉强维持工作,在内心深处产生厌烦和力不从心的状态,导致工作效能降低、业绩下降的一种现象。
美国学者玛勒诗认为,职业倦怠由三个维度组成,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
这三个层次是层层递进的,教师先发生情绪资源枯竭,容易疲惫,也就是情绪衰竭,接着变得失去耐心,疲惫暴躁易怒,消极面对同事、学生、领导,失去个性,最后对工作满意度降低,主观幸福感下降,自我效能下降,产生低成就感。
高等职业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入内涵发展的新时期。
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因其发展迅速,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关注度逐年上升。
因此,了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及探讨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表现新时期对高职教师提出越来越多的新要求,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普遍性。
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普遍存在的,一般分为精疲力竭型、狂热型、低挑战型。
精疲力竭型不再努力面对压力,狂热型教师试图做出任何可能缓解压力的努力,低挑战型教师则居于两者之间。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呈现倒型曲线。
在高职教师各个群体、层次之间,职业倦怠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一般来说初级职称人员较低,中级职称人员较高,高级职称人员职业倦怠又较低;从教师类型来看,双师型教师和一体化教师的职业倦怠高于普通的专业课教师和公共课教师;从教师的年龄来看,青年教师年龄较小,倦怠较低,随着年龄升高,职业倦怠升高,到达一定年龄后开始下降;从教师教龄来看,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为低教龄的低,中教龄的高,高教龄的而又降低。
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倒曲线比较明显。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危害的多样性。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是多样的。
一是影响高职教师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失去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职业倦怠所引发的负面情感会极大地降低个体的工作能效感和对工作对象的热情度,同时还会增加自身的消极评价。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分析与调整
教师职业倦怠调节策略研究表明,教师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烦、乏味,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心理倾向。
教师职业倦怠的结果,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他们的工作都有许多消极的影响。
体验倦怠的教师很可能个人生活质量下降,身心方面产生不良反应。
而学生是教师工作倦怠的最终受害者。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工作倦怠的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
初期,人们一般工作热情、资源充足,但随后,热情不断降低,资源和能量不断消耗,倦怠便开始袭来,到四年左右达到高峰。
一般认为,教师在开始时,工作都是热情的、讲奉献的,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并产生个人满足感。
但由于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困难、个人问题、社会压力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尤其如果工作投入越多,实际回报越低,就会产生挫折感。
因此,有些教师在教学上的要求开始减少,心情愈加烦躁,再加上班级管理的困难,家长要求的增多,领导关心的不够等,教师容易产生愤怒,变得没有耐心。
随着情况的恶化,个人一旦有放弃教师这个职业的想法,此时的工作就失去了最初工作时的意义,工资成为维持勉强上班的唯一动机,工作倦怠就出现了。
具体的反应表现为:1.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
情绪上耗竭的教师常常畏惧早晨去上班,形成为对学生消极的、玩世不恭的态度。
2 性格解体一般通过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表现出来。
例如,教师减少与学生接触,从身体距离上远离学生,不理睬或拒绝了解学生,给学生取贬损性的称呼、外号,或给学生贴标签等。
3 .教师的职业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职业为他们提供较少的积极反馈时,他们就不再做出努力了。
低成就感,再加上情绪耗竭和性格解体,就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使生活和事业方面表现出失败感。
(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1 .职业因素。
( 1 )外在期望的重压。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和伟大的,然而在当今社会里,价值取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因而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事业的神圣与伟大。
然而,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感受到了职业倦怠的困扰。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与调整,我逐渐找到了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认识职业倦怠首先,我认识到职业倦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由于长期承受工作压力、心理负担过重而导致的身心疲惫。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工作热情降低、动力不足、情绪低落、缺乏成就感等。
二、分析职业倦怠原因1. 工作压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要应对家长和社会的期望,这使得教师身心俱疲。
2. 个人成长:教师长期从事重复性的工作,容易产生厌倦感。
此外,教师个人成长空间有限,晋升机会较少,也会导致职业倦怠。
3. 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
4. 师生关系紧张: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1. 调整心态:正确看待职业倦怠,将其视为一种正常现象。
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重新找回工作热情。
2. 丰富业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缓解工作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3. 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增强职业成就感。
4.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 积极寻求支持:与同事、朋友、家人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困扰,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
6. 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拓宽知识面,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教师职业倦怠是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我们要正视职业倦怠,积极应对,努力克服,为实现教育事业的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探讨-2019年精选文档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探讨: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lassitude is a kind of sentiments emerged as a failure state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attitude and behavior under long-term stress. The typical symptoms are low job satisfaction, enthusiasm and interest loss, and emotional alienation and indifference.Occupation lassitude is an occupational injury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reasons lead to occupation lassitude are three aspects: social, personal, work environment from which to prevent or eliminate occupation lassitude.1所谓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挫折所形成的身心疲惫的状态,英文名称为“Occupational burnout”,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情绪耗竭的症状,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要求过度,导致工作者长时间感到筋疲力尽、情绪枯竭时,就产生了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教师职业倦怠是指长期工作在高度压力下的教师,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状态。
浅谈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高职教师职业倦怠职业压力工作满意度XX教师是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行业之一,高职教师相对于普通高校教师来说,其职业倦怠表现得更明显,也更为强烈,本研究从深入分析当前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工作满意度情况入手,解析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并从、学校、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应对的策略一、问题提出XX美围心理学者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先提出职业倦怠 (job,—out)一词,自此研究职业倦怠成为学者所关注的焦点目前,职业倦怠的概念结构、理论模型及其测镀_r具的所有研究中,Maslach所提出的职业倦怠三维模式及测(MBI)被公认为最科学、简洁的,也是应用最研究之一。
有资料显示,有30~35%的教师对自己的职、I强烈不满,而5~20%的人已处于职业倦怠状态。
XX目前,围内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还没有更多地关注。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深入,很多高职教师相对于普通高校教师来说,其职业倦怠表现得更明显,也更为强烈。
本研究认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是高职教师不能顺利应时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冈而职业压力和工作满意度直接关系着职业倦怠的水平.本研究从深入分析当前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工作满意度情况人手,来解释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寻求降低其倦怠水平的方法,以期能提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链.XX二、研究方法XX1.研究样本为了研究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状况与工作满意度,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高职院校150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4人,女性86人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份,问卷回收率为938%XX2.测量工具。
根据研究构思,采用职业压力与工作满意感调查问卷,收集有关高职教师职业压力与工作满意感方面的数据情况,以期能探讨二对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影响。
要求被试者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对5点挝表作出选择,从1非常不满意到5非常满意。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析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析【摘要】从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分析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从引导教师调整心态、推动高职教育专业化、建立合理的职称评定系统、建立心理健康机构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是目前西方在研究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时所提出的一个较为流行的概念,它体现的是一种知觉,是个体对工作付出与报酬直接得不到平衡的表现,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影响。
对服务对象不负责任和退缩是职业倦怠的主要体现,职业倦怠的主体的主要表现是产生不平衡感,情感和身体衰竭,以及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受挫,觉得没有必要去帮助别人,种种努力都得不到回报,任务永远不会结束,等等。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职业倦怠作为一种隐性伤害,会影响到高职教师的工作和心理健康。
为帮助高职教师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拟探讨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一、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造成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因素、职业环境的因素,也有个人的因素。
(一)社会原因全国大部分高校从2003年起实行扩招,很多高职院校通过多种方式加大扩招力度,热衷于办万人或超万人院校,但生源质量却有所下降。
据调查统计,我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人,之后几年高考报名人数急剧下降。
根据教育部数据,201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15万人,录取率为75%。
综合各方数据来看,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将继续下降,但下降幅度趋于平稳。
虽然下降速度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下降趋势未改。
随之而来的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也在不断降低,2013年有的省份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已下降到120分,造成的后果是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后果,如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动力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被带到校园,导致打架、早退、迟到、考试作弊等违纪行为多发。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引言教育是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则是教育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它不仅会影响教师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还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浅析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什么是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是指当教师感到无能为力,缺乏动力和热情,对工作产生厌烦和失去兴趣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通常会导致教师在工作中表现不佳,注意力不集中,青春期学生讲课效果欠佳等问题。
在严重的情况下,它还可能导致教师离开工作岗位,造成人才流失。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压力是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因为教师面临的各种压力源可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职业益处产生负面影响。
教师需要应对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期望,同时需要履行教育部门的规定和标准。
这些压力源可能会导致教师产生焦虑、抑郁等一系列不良心理状态。
其次,工作环境可能会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直接影响。
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处理各种问题,例如不合理的教学计划、缺乏资源和支持以及缺乏认可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让教师感到灰心丧气,认为自己的努力和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
最后,个人因素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教师可能因为个人健康问题、家庭问题、职业目标或自我认同等因素而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方法为了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需要采用一系列综合措施。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改善工作环境学校和政府需要为教师创造有利于工作的环境和条件。
学校可以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优秀的课程和教学支持,同时根据教师的需要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为教师提供保障和福利等。
增加社会支持社会需要关注和支持教师,以鼓励和表扬他们的工作。
家长可以理解和协助教师,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同时,社会还可以为教师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一、“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1.弗鲁顿伯格(Freduenberger):一种临床方法在1973年刊发的一份专业心理杂志上,弗鲁顿伯格首次使用倦怠(burnout)这一术语来描述他自己和一些志愿者在帮助、治疗那些滥用药物的年轻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重点描述他自己的疲惫、愤怒、消沉、沮丧、傲慢且内疚的情绪体验,并把这种综合的表现视为倦怠的症状。
总之,弗鲁顿伯格把职业倦怠界定为:助人行业中的工作人员因工作强度过高,工作时间过长,并且无视自身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也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
[1](p.67.杨秀玉.2005)2.玛勒诗与派恩斯(Maslach and Pines):一种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玛勒诗与派恩斯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所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部分,即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这种状态长期持续就会使个体感受到一些负面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即人格解体。
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增长。
[1] (p.68.杨秀玉.2005)玛勒诗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地、紧张地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
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
[2](p.53.R. L . Schwab. 1996)3.皮特斯(Peters)1881年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或耗尽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量。
”[3](p.136.苏素美.1995)4.凯尔尼斯(Cherniss):组织学观点凯尔尼斯认为倦怠的根源来自于个人、组织与社会层面。
它是由个体助人者的预期与目标,所服务机构的束缚或行政管理中科层制的压制,以及公众对那样一种专业工作的特质所持有的观点等诸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促发的现象。
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合集五篇]
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合集五篇]第一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思考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枯竭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心智、价值、非人性化和行为。
20%的教师受到“职业倦怠”的困扰。
如果教师职业枯竭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不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业,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教师要完成各种教学任务,面对越来越个性化的学生,要适应国家教育的改革与变化,而且教学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具体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1.从教近30年,现精力不强,精神疲惫,教学热情不高,工作积极性不强,产生厌教心理,工作成效不明显,教学方法比较简单、落后。
教学兴趣不高且将兴趣转移到自己所爱好的事情上去,并从中获得满足感,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能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距离太远,教学快乐不足。
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1、职业性质引发的压力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方面是对教师的颂扬,另一方面,社会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压力,迫使教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在一些人眼中,教师应具有高超的教学水平和优良的整体素质,要积极热情、严谨负责、带头示范、有效自控,力求适合他人的需要和要求。
这种“完美”的角色要求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愉快的心情走进教室,一再压抑消极的情绪,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即“感情势能”,这种能量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限度,就会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终日忙碌无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反思和规划,缺乏职业方向;高付出和无法与之匹配的低回报造成教师强烈的心理落差;高社会关注造成教师过大的心理压力,家长在独生子女的教育方面输不起,于是便对学校教育有强烈的期待,当孩子的成长同自己愿望出现偏差时则会迁怒于教师。
2、工作过程中的压力新的教育模式提倡学生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浅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
浅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大概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教师的时间长了,刚踏上讲台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对桃李满天下的希冀不再热情了,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了;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也变得令人生厌;甚至有了放弃这一职业的消极想法。
实际上,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即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这一现象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找出引起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寻求对策,成为促进高职教育发展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一)社会对高职院校和教师的要求和社会地位的不等。
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同度不高、相关政策不够配套、资金投入不足。
因此,高职院校往往靠自己“找米下锅”,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高水平师资缺乏,加大了社会对高职教师的低水平的认同度和不公平的评价。
而另一方面,国家又希望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各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术人才,所以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办学既要体现职教特色,又要适应高校科研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还要拥有较强的实践和操作能力,使得教师既要“双师型”,又要“科研型”。
但是,面大压力大、要求高的情况,高职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却得不到相应的提高,相当多的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二)工作量过重与待遇低的矛盾。
一方面,随着近些年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在校学生人数迅速膨胀,而为了节约成本,高职院校教师增加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学生规模扩大的速度,师生比例严重失衡。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教师往往要同时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备课量巨大,日授课课时量也递增,许多教师每周课时量达到二十多节课,这些必然导致教师疲惫不堪、情绪耗竭。
另外,教师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还要搞科研,要忙于继续教育或学历教育,并努力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还要带学生进行实训、实习等等,教师的工作负担日益加重。
浅谈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
(四)高职教师职业压力、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的关系模型
根据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的关系,本研究给出三者的关系模型。
从图1可以看出,高职教师在科研、职称、教学、人际等多方面碰到的困难,会让教师体验到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在综合素质教学、教学管理、工作促进、实践能力、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满意度影响了其工作满意度。
而高职教师体验的压力和工作满意度都会直接对其职业倦怠产生影响。
因此,采取措施降低高职教师的职业压力,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对减少其职业倦怠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对策
解决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应对策略的设想。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探析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探析摘要: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高职教师中普遍存在。
职业倦怠将严重地影响高职教师的身心健康,降低其工作信心和热情,必将引发职业教育质量下降。
分析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提出有效调适和矫正职业倦怠心理的合理化建议,有利于激发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惠及高职学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一、职业倦怠概述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是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
最早由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
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职业倦怠并非全部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厌倦甚至厌恶教育教学工作的现象。
造成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除了学校的小环境和社会的大压力,还有其自身的问题,特别是40岁左右的中年教师因为各方面已基本形成定式,很难超越现状,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造成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1、社会过高的期望让高职教师倍感焦虑教师一直以来被尊为春蚕和蜡烛,而赞美背后,掩盖的是对教师个人价值的漠视。
在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望值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日益凸现出来,其生活质量和职业幸福感呈下降态势。
加上社会过于要求教师的奉献、付出,漠视其生活情感需求,导致教师职业角色的断裂与失衡,职业认同出现偏差,劳动付出与实际地位、物质报酬(待遇)不对等,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精神负担,引发职业倦怠。
2、工作环境的程序化、机械化使高职教师远离创新高职院校大多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繁杂而重复。
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备课、上课、复习、听课、评课等相同的任务与节奏,像那山间溪流,雨不增旱不减,易造成对职业的厌倦。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教师这个群体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教师长期繁重的工作压力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
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整个教育系统的运作。
因此,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1. 工作压力过大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教学任务量的增加、学生行为问题的增多、学校管理的复杂等方面。
特别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参与各种培训和项目,这些都给教师增加了工作压力。
2. 地位低下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也逐渐提高,但在某些地区和学校,教师的地位依然不高,待遇不公,这会给教师带来不满和压力,从而导致职业倦怠。
3. 学生问题学生的行为问题、家庭背景差异等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应对这些问题,这会使得教师感到疲惫和无力。
4. 缺乏支持和反馈教师在工作中往往面对孤独和压力,缺乏同事和上级的支持和鼓励,也会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1. 加强自身心理调适教师需要注重自身心理健康,通过适当的放松和调节方式,缓解工作压力,增强心理韧性。
2. 提供专业培训和辅导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辅导,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抗压能力。
3. 加强师生关系建设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 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是受到社会认可的。
5.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为教师提供支持和帮助。
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困难,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及对策探讨
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及对策探讨1. 引言大学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成果和社会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和职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面临职业倦怠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以应对这一问题。
2. 职业倦怠的定义与类型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对工作的不满、情感耗竭和对工作的降低投入感。
根据研究,职业倦怠可分为情感倦怠、认知倦怠和行为倦怠三种类型。
2.1 情感倦怠情感倦怠是指个体对工作产生消极情绪和情感疲劳,往往表现为对工作的厌倦和无动力。
2.2 认知倦怠认知倦怠是指个体对工作产生思维困难和工作表现下降,往往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2.3 行为倦怠行为倦怠是指个体对工作产生退避行为和工作人际关系问题,往往表现为迟到早退、缺乏合作精神等。
3. 影响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3.1 工作压力过大大学教师面临着教学、科研、指导学生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压力。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面对学术竞争和科研压力,长期以来,工作压力一直是导致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报酬不公平一些大学教师在报酬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劳动成果与回报之间的不匹配给教师带来了职业倦怠的感受。
经济上的不稳定性和低工资也会导致教师对工作的失望和不满。
3.3 缺乏社会支持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得到同事、学生和家庭的支持和理解。
然而,一些教师在工作中感到孤立和被忽视,缺乏社会支持也会增加职业倦怠的程度。
4. 对策探讨4.1 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管理部门应该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提供培训、进修和晋升机会,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和职业满意度。
同时,建立一个合理公正的评价体系,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工作。
4.2 创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大学应该注重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提供支持和帮助,建立互助的合作关系。
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团队合作能够减轻工作压力,增强工作满意度。
4.3 加强社会支持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得到同事、学生和家庭的支持和理解。
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精选5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职业倦怠心得体会1在听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的讲座之后,对教师职业倦怠有了新的认识:倦怠是一种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造成的更严重的紧张状态,因此,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可忽视并应有效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1.教师职业的现实压力过去当教师,再苦再累也算是个“铁饭碗”,但随着“末位淘汰制”的试点及其推行,使得各级各类学校间激烈的竞争不仅体现于学科教学,而且渗透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
本人的学历进修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评职称前的各种达标要求,令教师疲惫不堪。
我们深感当年稳固的“职业安全感”已不存在,我们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力拼搏,有所作为,才可能称职。
因此,在校园里,不少教师都做到了事事不松懈,时时争第一。
2.作为社会人肩负生活重压教师是社会上普通的一员,虽然近年来教师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多数人的生活并不富裕,还需要承受一定的经济压力。
并且全社会的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变为对教师的企盼,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一点差错;教师职业的要求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同时,全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值在不断提升,家长因孩子成绩不理想而责备甚至殴打教师的事件还时有发生。
因此,教师不得不面对种种社会压力的困扰。
二、如何解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1、自我反省,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
2、品味生活,学会放松自己3、广交朋友,寻求社会支持。
4、坚持体育锻炼,应对压力困扰。
另外,社会、学校在对教师提出要求的同时,有必要将对教师的要求与对他们的理解和关怀结合起来,为教师排扰解难,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策略[推荐]
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策略[推荐]第一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策略[推荐]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策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竞争压力不断加剧,职业倦怠现象在现代人中已普遍存在。
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之一。
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师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发展,还会影响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乃至教育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所谓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可以划分为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职业倦怠心理表现: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累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
职业倦怠生理表现: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已经出现一些慢性疾病或者疾病征兆;工作效率降低,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
职业倦怠行为表现: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
由于经常感到压抑、焦虑,普遍对工作缺乏进取心,纯粹是为了工资而来上班。
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及个人三个方面:(一)社会影响方面1.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被比做春蚕、蜡烛。
尤其是目前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对教师行业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既能全面发展又能升入理想的大学,寄厚望于教师。
但现实生活中,教师首先是一个从业者,他们一样面临生存状况等现实问题;其次,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常面临教师高精力投入与低成就感的矛盾;再者,现实中的一些不公平与非公正,造成个人对工作的灰心和不满,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是普遍现象,面对国家及社会的现实需要,很多教师,在生理、心理上的压力呈加剧趋势,长此下去就成为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根源。
教师职业倦怠对策研究
教师职业倦怠对策研究引言: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现象,尤其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工作压力教师工作常常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包括高工作量、教学压力和学生管理等。
这些压力可能导致教师感到疲惫和失去动力。
二、职业价值认同教师们通常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职业价值认同。
然而,当教师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回报时,他们可能会产生职业倦怠的情绪。
三、缺乏自我发展机会教师职业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但有些教师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如时间和资源限制,无法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从而感到失落和倦怠。
四、工作环境不良的工作环境(如人际关系紧张、缺乏支持和资源不足)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教师的满意度和工作动力。
五、缺乏工作平衡教师往往需要应对大量工作,并且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经常被打破。
长期忽视个人需求会导致教师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六、应对策略一:提升个人心态教师应该培养积极的心态,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
他们可以尝试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乐趣和满足感。
七、应对策略二:寻求支持和反馈教师可以与同事、家人和朋友分享工作中的挑战,并向他们寻求支持和建议。
此外,定期向学生和家长征求反馈也是提高教师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
八、应对策略三:寻找专业发展机会教师应该积极争取专业发展机会,参加培训课程、学术研讨会等活动。
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可以提高对教学的热情。
九、应对策略四:改善工作环境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改善工作环境的行动。
他们可以与学校管理层沟通,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做出贡献。
十、应对策略五:建立工作与生活平衡教师需要学会管理时间,设定合理的工作与生活目标。
他们可以制定排班计划,合理安排休息和娱乐时间,以获得更好的身心健康。
结论: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应对。
通过培养积极的心态,寻求支持和反馈,寻找发展机会,改善工作环境以及建立工作与生活平衡,教师可以更好地应对职业倦怠,并提高工作质量和幸福感。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几点思考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几点思考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的一种,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
教师是职业倦怠感的高发人群,教师身上表现出的职业倦怠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巨大的消极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结果表明:(1)职业压力将导致中小学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症状,职业压力越大,则职业倦怠的程度就越严重;(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低,则其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程度也将越严重;(3)教学效能感在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可能具有调节作用,高教学效能感可以改变职业压力的作用,减少"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程度。
职业倦怠源自于与职业经历相关的人的内心感受和外部表症,经常发生在与需要服务帮助的对象有直接接触的职业行为个体中。
中小学教师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职业特点和职业行为方式促使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研究职业倦怠与中小学教师职业间的内在关系,寻找克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机制,有助于缓解其从业压力,促进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
首先,学校和主管部门要为教师的个人成长创造条件,让其在教育活动中实现作为教师的自我价值。
既教书育人,又身为示范。
把社会对教师的责任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教育活动之中,体验作为教师的价值的自我实现的快乐。
其次是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包括和谐的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等,让教师充分感受教书育人的快乐,较少来自教学的压力,激发教师的干劲,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尤其是在相对封闭的远离闹市区的校园,更应该给予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相对的自由空间,比如上医院、缴纳办理各类生活费用等。
再次,要有合理的奖励制度,尽量体现公平原则,不要只是在总量之下来确定分配。
另外,教师自身也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减压,来减少来自于职业的压力,避免产生职业的倦怠。
一个心理良好的教师才能较好完成自身的教学教育任务,因此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教师都应该对预防教师的职业倦怠做出一定的思考,从提高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出发,正真关爱教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社会在人格上正真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与思考
徐宛玲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漯河462002)
摘要: 近年来,职业倦怠理论日渐引起重视,已成为健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临床课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职业倦怠对其影响及危害不容忽视。
因此,研究高职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以寻求预防及解决倦怠的措施。
随着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有关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成为健康心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对高职医学院校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对教师职业生活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医学生的未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解决该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建议。
1 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临床课教师承担着医疗、教学和科研的繁重任务。
一般而言,高、中级职称医务人员既是医院的骨干,又是教学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承受各种压力最重的群体。
首先,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工作对象是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要经常面对急症抢救,日常工作量大且繁锁,工作时间相对不固定,生活缺乏规律。
作为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探索性的职业,由于媒体对医疗形象的负面宣传,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使医生感受到环境的压力。
其次,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完成各种层次的日常教学工作,任务繁重。
以我院为例,我们承担了3年制临床和护理专科、5年制专科、网络本科及乡村医生的教学任务。
随着知识的更新,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广泛使用,教师要想胜任教学工作,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工作压力进一步增加。
如果不能有效地缓解这种压力,就容易造成身心疲惫,从而产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
临床课程中大量知识的理论性强,需要较高的课堂教学技术和艺术,否则,易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听课费力,教师教学艰难,由此而容易产生教师的厌倦感和低成就感,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满意。
最后,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们往往还要在职或脱产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以及进修学习等,尽管高职院校的教师核心任务是教书育人、传递人类文明活动中所积淀的知识经验于他人。
但是作为教学、科研活动承担者的高校教师理所当然地具有教书育人和科学文化创造的双重任务。
即教学为主导,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发展。
然而,社会对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高校对教师所实施的职称考评、年度考核、福利待遇等,多以科研成果的级别、经费的多少来衡量,教学的好坏却无关重要。
科研与自己的利益相联,教学又与自己的良心和职业道德相关,孰轻孰重,教师们很难取舍,出现强烈的角色冲突,难以适从。
研究表明,当个体在面对种种冲突情景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行为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
这时,如果个体不能妥善调和这种冲突,压力就会随之产生。
这样的心理冲突长期存在,易导致教师人格解体、情感耗竭,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出现头痛、睡眠障碍、疲劳、抑郁及高血压心肌梗死等。
总之,临床课教师一方面作为医院的一线工作人员,经常需要与不同的病人打交道,要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另一方面又是教师,同时还是科研工作者。
角色的多重性需要付出的心血和精力都很大〔1〕,决定了他们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此外,临床课教师的工作时间相对基础课教师来说具有更强的不稳定性,节假日和休假日形同虚设,这就使得临床课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易发群体。
这种职业倦怠的存在,使医学院校临床课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失去热情,产生厌倦感,对医学生丧失应有的情感和关注,并逐渐疏远
他们,甚至会以一种非人性的方式对待他们。
倦怠心理导致教师缺勤率升高、行
为能力下降、和同事关系不好、行政效率降低、人事变动增加。
倦怠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同情心,课堂准备不充分,创造性低[2]。
这些心理、行为反应不仅会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部分临床课教师换岗、离岗,导致人力资源损失,甚至影响到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医学教育工作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势必影响到医学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 解决临床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思考
2.1开展临床课的教改研究
使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创建新的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学工具。
以“校园网”为依托,研究开发网上教学支持系统,构建一个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师生互动交流的临床课网络教学平台,以资源建设为核心、学生学习为主题,教学平台上为学生提供学习课件、参考资料、查询手册和联机帮助信息、试题练习库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教学课件、电子教案、素材库、资料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源。
形成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讨论答疑、师生互动交流的交互平台;使教师和学生能够自由的教学与学习,进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缓解工作压力。
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增强,自信心增加,工作兴趣逐渐浓厚,从而有效地缓解教学中的压力和挫折感。
2.2 社会支持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在与枯竭有关的工作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支持[3]。
拥有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身心都比较健康,更不易枯竭。
许多研究者都发现,提高教师们可用的社会支持是防止教师枯竭的有效策略。
因此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对挫折的应对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
2.3 组织支持临床课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在组织和实施中应“以人为本”,给予临床课教师充分的备课时间,必要时可安排脱产教学。
这样,既可以有效地缓解教师的角色冲突,预防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又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
2.4 不断完善自我临床课教师从事复杂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良好的身体素质必不可少,应自觉地加强身体锻炼。
正确地认识职业倦怠,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症状时,应有意识地调节自我,自尊、自信。
把压力变成机遇和挑战,把挫折看成是人生经验积累的过程。
通过改变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可以大大增加临床课教师处理工作压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重视临床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包括临床课教师个体方面的努力,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坚持正确的信念和职业理想;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以预防和降低临床课教师的职业倦怠,从而提高临床课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晓燕.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根源及应对[J].职业与健康,2005,21(4):601.
[2] 李江霞. 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给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
学,2003,19(1):62 .
[3]Maslach C , Schaufeli WB , Leiter M P. Job burnout .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 2001 , 52 : 397~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