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合集下载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两层含义:1.无心理疾病2.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3.从心理测评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围绕健康常模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心理健康的标准:1.了解自我的现状和特点,接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2.能有意识地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3.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支配,也不受他人的支配4.有独立和自主的需要5.能专注于工作,献身于自己的事业6.有良好的人际关系7.关心别人,具有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8.注重现实的体验,不注重过去的不幸和创伤,也不沉迷与所渴望的未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3.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一致,符合常规5.正常健康的交往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四类:1.学习方面的问题——10%-15%2.个人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10%-15%3.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问题——10%左右4.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10%-20%二、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2.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3.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4.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展引起的困惑与不安心理5.个性发展不完善导致的心理问题三、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1)遗传因素的影响(2)病菌、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影响(3)大脑的外伤和化学物质所造成的影响(4)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和生理机能障碍也会造成心理与精神失常。

2.社会环境因素:(1)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问题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养思想、教养态度及教养方式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个体建立起对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保证成年后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

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二)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

(三)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为心理健康提出了9条标准:1.对现实具有高效的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3.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4.在其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静;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理论;6.对平常的事物,如朝阳旭日,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具有乐于助人的热心;8.具有民主的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承受欢乐和忧伤。

浅论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浅论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浅论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文学院08级2班刘翠 0805010113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引起我最大重视和感触的就是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简要的探讨一下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及重要性。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于2002年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部分教师实行了检测。

结果显示: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心理压力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也比较高。

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那么,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工作压力过大。

教师工作压力亦即教师之职业压力是教师因职务上所赋予之要求、期许和职责所感受的压力。

研究教师工作压力的著名学者柯礼柯夫和苏立夫于1989年定义教师压力为:由教师的工作而产生之负向情感(如生气或沮丧)的反应症状。

工作压力产生的主要因素:领导的过分督促、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足的工作条件、时间的紧张感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在提升人的社会地位,增加经济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很多家长把孩子考学接受更高的教育作为家中的头等大事,因而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常常负荷过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各种健康活动。

其次,负担过重,工作疲劳教师的劳动既要付出脑力,又要付出相当的体力,而人的体力和脑力在生理上是有限的,若负担过重,长期过多地消耗甚至超过人的生理负荷,就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教师的工作负担过重主要源于升学压力和某些学校师资不足。

作业多、测验多、开会多、课外辅导多是很多教师面对的问题。

某中学数学教师,每天批改60~140本作业,每学期大小测验8~15次,课外辅导每周5~6小时。

我的心理健康观

我的心理健康观

我的心理健康观我认为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

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

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

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

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

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

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

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

人们掌握了健康的标准,以此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些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的距离,就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根据1946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在会议上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只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其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2011级教学心理学复习范围 12345

2011级教学心理学复习范围  12345

一、知识要点1、认识、情感和意志统称为心理过程。

2、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属于认知过程。

3、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

4、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都属于个性心理倾向性的范畴。

5、一般来说,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 型关系。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7、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个体能够理解守恒概念的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

8、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9、以经历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称为动作记忆。

10、学习理论中的顿悟论是格式塔学派提出的。

11、奥苏泊尔在认知同化论中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维度,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12、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合理动机与不合理动机。

13、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成长性需要是指求知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4、“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被注意到是利用刺激物的对比。

15、教师对所教学的对象都抱有较高的期望并肯定提高教育效果的效应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16、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学生会感到内疚和无助。

17、在学习过程中,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产生的影响叫顺向迁移。

18、人脑产生想象的基础材料是表象。

19、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使由推理、记忆、判断、意志和注意等各种官能得到发展从而迁移到其他学习的理论称为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

20、态度、情感、知识与技能等都可以迁移,但气质不能迁移。

21、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负强化。

22、“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来的。

23、获得问题的答案属于学习的内在动机,而获得高分、获得老师表扬、获得好名次则都属于学习的外在动机。

什么是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志

什么是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志

什么是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志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是对生活充满热爱,觉得生活充满乐趣。

对生活充满热爱,不仅表现为积极工作,勤奋学习,还表现在注重体形的健美与面容的修饰。

心理健康的第二个标志是情绪的稳定。

不管面对怎样的逆境,遭受怎样的打击都能保持稳定的心境,有充沛的精力和奋发向上的朝气。

心理健康的第三个标志是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无论是生活在是什么环境下都能迅速按环境的变化调整生活的节奏,使身体迅速适应新的环境需要。

什么是心理健康的标志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这就是“无病即健康”,只要没有生出疾病,一个人就是健康的。

这种观念一直有着广泛的影响,其着眼点基本上是躯体疾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有了新的见解,意识到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与人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成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健康的概念也提出来了。

相应地,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如前所述,健康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之后,人们的健康观念也有了新的变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首选健康。

”也就是说,健康不只是不生病;防止疾病是健康的一部分,但不是最主要的;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首选健康等几个层面的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应分为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所有各自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

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对人们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状态。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具体提出,心理健康就是指:“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 心理健康
3、是一种相对持续的稳定向上的能有效发挥个人潜能以及良好 调节自己来适应环境的心理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 3、接纳他人和自己 4、适应能力强 5、行为正常 6、人际关系和谐
• 2020年人民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给出了10个方面解读的:
三、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A.3月28日 B.5月25日 C.6月10日
D.7月1日
• 2020年10月10日,第29个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 佑心理健康。据2018年《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历时5年对全国约 112万城镇人口的心理健康大数据的分析,我国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 状态,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有16.1%,而心理健康的人仅占10.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心理健康
1、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 正常状态,即认知结构正常、情感协调、 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有良好的适应性, 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 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 变化的需要。
一、 心理健康
2、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 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 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 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 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
• 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既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又是民族的希望、祖国 的未来。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还要学会做一个健康的人。
•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他人和环境的要求相对在适中。不求全责备 ,也不 过分放松。能体验到生活的和谐性、幸福感,能挖掘自己的潜力。
思考题
测测你的安全意识: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是哪一天?( B )

心理健康包括哪些?心理健康不可忽略!

心理健康包括哪些?心理健康不可忽略!

心理健康包括哪些?心理健康不可忽略!导语:人的身体和心理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我们既要关注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心理健康。

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才能和社会相适应,行使相应的社会功能,从而达到真正的健康。

心理健康包括哪些?心理健康不可忽略!心理健康包括哪些?身体健康有标准,心理健康也有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精神疾病。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的。

首先,很多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状况密切相关。

古语言“积郁成疾”,心理问题常是一些躯体疾病的诱因之一。

比如,性格过分内向压抑的人,负性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肝气郁结”,容易罹患肿瘤等恶性疾玻而性子急、容易紧张的人易患高血压、冠心病。

其次,一些躯体疾病不仅有身体不适症状,也会有精神症状。

例如,甲亢患者除了表现为“吃得多、瘦得快”等代谢症状外,还会有脾气暴躁、兴奋等精神症状,这是由于过高的甲状腺素水平对大脑有兴奋作用;而甲减患者由于甲状腺素水平偏低,会表现为情绪低落、没兴趣,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第三,罹患躯体疾病后会诱发心理问题。

这是个体对躯体疾病所致的功能受损、生活方式的改变等难以接受、不能适应而继发的心理问题。

例如糖尿病患者拒绝饮食调整和规律用药,肾功能不全患者不接受复杂而昂贵的透析治疗,肿瘤患者对预后的悲观失望等。

躯体疾病患者中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

而心理问题会影响患者对躯体疾病治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能会加速躯体疾病的恶化。

最后,心理问题也会有躯体不适。

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会有疲倦无力、肠胃失调、心慌手抖、肢体麻木等躯体症状,他们常常先去查躯体疾病,然而却查不出是什么病,最终到精神科就诊,确诊是心理问题。

所以,人的身体和心理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我们既要关注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书籍摘抄笔记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书籍摘抄笔记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书籍摘抄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书籍的摘抄笔记:
1.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行为方面都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能够适应环境、应对挑战,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2.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学习发展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自信心、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增强适应能力等。

4.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包括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家庭教育与学校合作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得到全面的关注和支持。

5.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6.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7. 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问题,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8.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学校、家庭、社区等应该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以上摘抄笔记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什么是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和社会环境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层做过这样的解释:(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的生活。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2、接受他人,善于与人相处。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4、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的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

6、人格和谐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的人格结构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在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中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

7、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健康是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健康是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健康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没有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

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对人们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

我们教师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教师总在主动地向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为深刻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影响。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曾对上海市部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青年主要表现为情感障碍,如:抑郁、急躁、焦虑、人际敏感、偏执倾向等。

中年主要表现为各种神经症,如: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

“我一向不服输,过去工作再苦再累我都能忍受,可近年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常常是事情还没开始做,便事先设想出多种后果,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担心最后考不过人家……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惶恐不安、心绪不宁,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这段话反映出了当前在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的现实情况下,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

事实上,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

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问题与其所受压力有关。

如果人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至无法承受,就会产生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就会由些而产生。

心理健康判断题

心理健康判断题

(三) 判断题:每题1分,共30题,如发现选项为A和B,则正确选A,错误选B1. 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能够充分协调自己的知、情、行,使之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

(是)[分值:1.0]2.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与相互影响而建立起来的心理联系。

(是)[分值:1.0]3. 自信就是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肯定。

(是)[分值:1.0]4. 能了解自我,不过度自卑或自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是)[分值:1.0]5. 心理健康的良好适应标准由于具有主观性,常常会有差异乃至引发争议。

(否)[分值:1.0]6. 人格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因此人格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否)[分值:1.0]7. 有一定的自由选择和内在动机的活动是休闲活动。

(是)[分值:1.0]8.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好的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不良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训练而消除。

(是)[分值:1.0]9. 社会刻板印象中,既包括否定的反面现象,也包括积极的正面印象。

(是)[分值:1.0]10. 心理学在对人格的界定中,适应性定义认为人格是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

(是)[分值:1.0]11. 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是)[分值:1.0]12. 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不能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是)[分值:1.0]13. 后天环境是造成狭隘性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原因。

(是)[分值:1.0]14. 简单便捷类的休闲包括怡情性的心理休闲和恣情性的心理休闲。

(否)[分值:1.0]15.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具有生命的活力。

(是)[分值:1.0]16. 情绪的压抑是心理变态的根源,消极的情绪如果不得到合理的宣泄,就会造成危害。

(是)[分值:1.0]17. 心理防御机制的积极作用在于起到暂时平衡心理的作用。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辅导讲座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辅导讲座
当你发现生活并不是按照你所希望的样子摆在你的面前那就请你从烦恼中跳出来说一声没关系适应环境转变观念观念一变天地竟聘落选成熟了我自己转岗不满意又经历了一次锻炼岗位的难得机会丢了钱夹子破财免灾朋友冒犯了你他也不容易不愉快的事永远不能再提起男人该不该有小金库孩子伤透了你的心他还是个孩受到了领导批评他毕竟是领导老婆唠叨是一种爱苏格拉底面对同事蛮横和无理相处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忍耐和宽容不是软弱和姑息而是给人们一个重新思索生活的机会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 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 有限的个性发挥
我国不同人群中的心理健康的状况 中科院公布2007年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 中科院在全国21个省(直辖市39个城 市)抽样调查显示:心理健康状况八成 好两成差。 在所有接受测试的城市居民中, 80%~8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为“好和 良好”,11%~15%的人为“较差”, 2%~3%的人为“差”。心理健康状况 “较差”者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社会 功能受到明显影响。亟须获得心理咨询 与治疗。
(三)心理健康是有标准的
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 的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 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 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 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 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些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 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 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 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 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自杀多是脆弱心理的崩溃。有关 调查表明,自杀与恶性情绪有关。自 杀者在自杀前有一种状态叫做混乱的 绝望。他们被一些意念逼迫得无处可 逃,他知道那种意念是错误的,但是 就是没有办法走出来,最后陷入深深 的绝望,然后走向自杀。绝大多数自 杀的重要原因是心理出了问题。当自 己无法应对来自家庭、工作、 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产生心 理危机,最终导致自杀。

健康的心理环境才是一个人能够展现自己全部潜能的关键

健康的心理环境才是一个人能够展现自己全部潜能的关键

健康的心理环境才是一个人能够展现自己全部潜能的关键“健康的心理环境才是一个人能够展现自己全部潜能的关键”,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内心深处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和潜力,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环境,才能够充分释放这些潜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成长。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健康的心理环境对个人潜能的影响,以及如何建立并维护这样的环境。

一、心理健康与个人潜能心理健康是人们内在世界的表现,涉及情绪、思维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具备较高的自尊、自信和情绪稳定,能够面对挫折和压力,具备积极乐观的态度。

这种心理状态有助于人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积极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

只有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人们才能够有效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解决问题,并且积极展现自己的潜能。

相反,如果心理状态出现问题,比如担忧、焦虑、自卑等,就会影响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导致人们无法全面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要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首先需要关注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学会认知调整,即调整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观念。

人们通常会因为外界的不如意而感到沮丧,但如果能够改变思维方式,将焦点放在积极的一面,就能够减轻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足够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此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对心理环境至关重要。

与他人的良好互动和沟通可以增加内心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和个人潜能的展现。

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倾听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并且与他人建立互助和支持的关系。

最后,培养良好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也是建立健康心理环境的关键。

人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各种情绪和思想,要能够正确地处理这些情绪和思想,需要学会自我调适。

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寻求专业帮助、参与心理辅导等方式来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从而维护良好的心理环境。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体整体的幸福与满足。

心理健康意味着个体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拥有良好的自尊、自信,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够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挥潜力。

首先,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体的幸福。

幸福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满足感和主观幸福感。

心理健康使人们能够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如快乐、满足和平和,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处理负面情绪,如压力和焦虑。

通过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情绪调节能力,个体可以更加主动地寻求快乐和满足,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

其次,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个体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人类追求的一个基本需求,它能够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

心理健康使个体能够发掘自身的潜能,并将其发挥到最大程度。

它鼓励个体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观,并提供相应的认知和情绪调节策略,帮助个体克服困难和挑战。

通过实现个人潜能和追求个人目标,个体可以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

再次,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支持、理解和归属感,帮助个体应对挫折和压力。

心理健康使个体能够建立积极、和谐和满意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友谊和同事关系。

通过积极的沟通、合作和分享,个体可以获得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最终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最后,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整体幸福感。

整体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生活和整体境况给予积极评价的程度。

心理健康使个体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生活,并从中寻找到积极的方面和意义。

通过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塑造积极的思维模式,个体可以培养乐观、感激和包容的态度,增强整体幸福感。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个体实现身心健康的整合,从而达到整体幸福感的状态。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体整体的幸福与满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广西中医药大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广西中医药大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章测试1.人的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的相互关系。

答案: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2.虽然至今人们对心理健康有多种界定,但归纳起来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答案:社会适应良好看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和重要特征;心理健康是一种内外协调统一的良好状态;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3.一般心理问题病程( ),由一些现实性冲突引起,问题未泛化,情绪反应不强烈,思维合乎情理。

答案:两个月内4.个体出现幻觉说明心理与()不同一。

答案:环境5.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宪章中提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答案:社会适应第二章测试1.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差距越大,人活的越幸福。

答案:错2.自我的分类包括()答案:理想的我;现实的我3.合理的人生观的标准是( )生目标与社会的福利结合;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结合;有利于自我的全面发展;不应该损害他人的合理权益4.自我意识包含以下哪几种心理成分()?答案:自我情感;自我行动;自我意向;自我认知5.自我意识指的是()。

答案: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是人是否能够获得幸福感、心理是否健康的关键;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关系的意识;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前提第三章测试1.大学生社会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

答案:对2.良好自尊的基础是()。

归属感;控制感3.场依存型的人格类型特征是()答案:作出最恰当的反应;很快察觉微妙的人际信息4.“创发者”类型健康人格的创始者是()答案:费洛姆5.健康人格指的是()。

答案: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模式与人格典范第四章测试1.情绪管理是将自我的情绪,适切地调整,而反映出合理的行为。

答案:对2.应对癌症诊断和治疗所造成的焦虑导致的慢性焦虑对健康造成的损害要远大于疾病本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

就小学生来说,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热爱学习,精力充沛,上进心强;对生活热爱,自尊自重,有强烈的责任心等等。

相反,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以下症状,如缺乏自信、悲观厌世、抑郁、焦虑、失眠、逃避、恐惧、烦躁和过多的内疚自责等。

说明已经出现困扰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其中的对学习对他人的严重焦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交织在一起,成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学困生心理问题来源的因素分析
一种现象的产生,总是有其原因。

学困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从何而来?分析起来,其来源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为外在因素,一为个人因素。

(一)外在因素
1、来自社会的困扰。

日益进步的社会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

如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从某一角度看,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出现人对人的信任度在降低。

同时,对人的焦虑度在不断上升。

这反映在学困生身上更是明显。

他们总是觉得有人在不怀好意地注意自己,特别是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如果发现有人在注意自己,心里就会感到紧张。

他们经常觉得有同学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

发现人家在背后议论他,他会感到讨厌。

他们在游戏或与别人的竞争中输给了对方,就不想再干了。

又如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诸如枪杀、盗窃、拐骗、桥塌、火灾、交通事故等也同样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对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恐惧感。

他们经常感到后面有人跟着自己。

有些学困生害怕很多东西:害怕到高的地方去;害怕听到打雷声;害怕乘车穿过隧道或路过高桥;害怕黑暗,喜欢整夜开着灯睡觉。

他们还常常做恶梦。

2、来自学校的压力。

(1)学业的压力。

对于学困生来说,在学习上,他们无疑是一群落伍之雁。

但是他们也有自尊,也怕难为情,也希望自己的成绩一天天好起来。

于是,在学习上出现了种种焦虑情形。

他们比别人更担心学习,在学习成绩不好时总是提心吊胆。

他们在没有完成学习任务之前,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

甚至有人在夜里睡觉时,总想着明天的功课。

(2)考试的负担。

在学校里,学困生最害怕的就是考试。

他们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紧张。

一遇到考试,就担心会考坏。

考试后,在没有知道成绩之前,他们总是放心不下。

他们也经常做考试考坏了的梦。

在考试成绩不好时,他们心里总感到不快,担心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3)同学间的竞争。

长期的在学习上不如同学,使得学困生造成自卑心理,他们常常会自责。

除了学习,他们在打排球、篮球、踢足球、拔河、广播操等体育比赛输了时,心里也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

他们在参加集体比赛失败时,总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大家受到责备时,他们会认为主要是自己的过错。

和同学吵架以后,他们总是认为是自己的错。

在别人笑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碰到为难的事情时,他们常常认为自己难以应付。

他们有时也后悔,那件事自己不做就好了。

3、来自家庭的影响。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有的家长能为孩子创设许多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却忽略了更多促进孩子成长的因素。

好大一部分学困生的家长自己忙生意、忙工作、忙着赚钱,平时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也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游戏、娱乐,当然也就更少深入了解子女的内心活动。

他们认为赚钱是他们的义务,至于其他就要看孩子自己的了。

也有些家长文化不高却很能赚钱,他们认为有知识不一定会有钱,有钱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知识。

于是,他们并不怎么重视知识,孩子能认些字也就差不多了。

还有一部分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整日吵着要离婚,今天你出门,明天我不回家,这星期跟着妈妈过,下星期就跟着爸爸走。

不安定的生活,没有温暖的日子,又怎么能让孩子静下心来学习呢?长期的压抑、单调、苦闷的家庭生活使这帮学习上自叹不如的学困生又在生活中形成了严重的不利于发展的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

他们在同学笑时,也不会大笑。

和大家在一起时,也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有时觉得和同学一起玩,不如自己一个人玩,又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

平时讨厌参加运动会和文艺演出,很害怕去人
很多的地方。

有时他们一个人在家时,又感到特别的孤独。

经常会突然想哭,又想突然大声喊叫。

他们有时也想过自己一个人到很远的地方去,甚至有学困生出现过“自己还是死了好”的念头。

(二)个人因素
1、个人生理因素有差异。

由于遗传的因素和各种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都因人而异,这也是造成学困生上述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

2、学困生的自我概念差。

影响自我概念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其一,自我评价的高低。

学困生的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自我肯定不足,也有一部分人的自我全靠别人来肯定,他的喜怒哀乐受制于别人对他的赞赏或贬损。

许多学困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人家怎么做,他也跟着怎么做。

他们往往不敢追求本身能够实现的生活目标,遇到挫折常常自责,生活态度消极、被动。

其二,自我接受的程度。

自我接受是指对自己的现实,特别是对自身的缺陷能够宽容。

俗话说“人无完人。

”一个人应该对自身的缺陷以及无法改变的生理特征(如相貌、身材、嗓音等)持宽容的态度。

而部分学困生由于自己的懒散,不求上进,导致别人对他的疏远时,不加思索地认为是自己以上无法改变的缺点给自己抹了黑。

于是,对自己的缺陷耿耿于怀。

这样的人生活得非常痛苦,常常有挫折感,最后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二、学困生心理问题的缓解对策研究
目前,我们正面临市场经济的大潮。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明、民主程度的提高,经济体制、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都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在的小学生将是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怎样使学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呢?作为中队辅导员,笔者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按以下步骤努力缓解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档案
缓解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工作。

因此,为了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首先可以运用问卷调查、家访谈心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建立起他们的心理档案。

1、问卷调查
(1)、对学困生实施测验的指导语是:“这个测题是调查你的心情和感受的,不是测验智力和学习能力的,与你的学习成绩无关,答案也没有好坏之分,请按照你平时所想的如实回答。

”这样做,无疑首先舒缓了学困生的戒备心理。

(2)、回答方法:本测验每一问题都只有“是”和“不是”两种可供选择的答案,回答纸上相应地附有a、b两个可供选择的英文字母,请把你所选择的答案在相应的英文字母上画上,即:你如果选择“是”答案,就在回答纸相应的“a”字母上画上;选择“不是”答案,就在回答纸相应的“b”字母上画上。

按此方法对下列两个“例题”进行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