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说课稿《山居秋暝》说课稿我说课的课文题目是《山居秋暝》。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明,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山居秋暝》这首诗歌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之趣”,以“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为语文要素,在对山中景物的描写中寄托着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二、说学情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掌握能力,但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诗歌中包含着作者的情感,表达作者对生活和社会的态度。
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对涉世未深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新课标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设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瞑、浣、孙”三个生字,理解“春芳、王孙、歇”等词的意思,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3.联系诗人生平和相关诗句,了解诗人王维归隐山林的心愿和自在宁静的内心世界。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将教学重点制定为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本课难点在于学生能联系诗人王维生平和相关诗句,了解诗人归隐山林的心愿和自在宁静的内心世界。
因此,我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运用诵读法、意境想象法和品读感悟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本课教学主要分为以下五个环节:环节一:解读诗题,了解诗人学习《山居秋暝》这首古诗,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并联系知识经验得出诗题中交代了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季节及地点,是居住在山里的王维在秋天的傍晚所看到的景色。
关于诗人王维,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来作答,教师再做简单的资料补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居秋暝》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审美特点。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
二、教学准备1.课文《山居秋暝》的教学视频或录音。
2.古诗赏析的PPT。
3.学生课前准备的研讨材料。
4.喇叭、黑板、粉笔等辅助教具。
三、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播放《山居秋暝》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氛围。
2.提问:你有听过《山居秋暝》这首古诗吗?它是谁写的?写作背景是什么?第二阶段:整体感知1.师生共同阅读《山居秋暝》,理解古诗的整体意境。
2.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是怎样表达的?如何体验作者的情感?第三阶段:细节理解1.逐句解析《山居秋暝》,注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2.开展小组讨论:古诗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第四阶段:诗歌鉴赏1.分析古诗的用词、修辞手法和结构,深入体味其艺术魅力。
2.邀请学生朗读《山居秋暝》,体会古诗的音韵之美。
第五阶段: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山居秋暝,写下自己的情感体验。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展示每个人对山居秋暝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走进自然,体验山居秋暝的意境,激发创作灵感。
2.探讨古诗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展现古诗对当代人的启示和指导。
五、课堂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认识了《山居秋暝》这首古诗,从中感受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对自然的敏感和对诗歌的鉴赏,让古诗之美影响我们的成长和生活。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教案,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备课和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表格式)
那是一个秋凉时节,一天傍晚,大雨刚刚过去,山谷显得格外寂静,夜晚不知不觉来临了,秋天雨后的天气真是清新怡人啊。诗人漫步山中,抬头看到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再低头一看,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面上,清清的山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着月光,清澈,闪亮,多美啊!这时候,静静的竹林里,忽然传来欢声笑语,那是洗完衣物的姑娘正从河边漫步回到村口;小河上的莲叶在水中轻轻摇动,那是晚归的渔舟正顺流而下。尽管春花凋谢,秋景还是如此美好,诗人情不自禁地说:“我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长住不走啦!”看着,想着,触景生情,于是吟诵出这样一首诗,诗名就叫《山居秋暝》。(教师有感情背诵诗句,音乐声止,表演结束)。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
重难
点
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
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简介王维)
(板书课题:山居秋暝,齐读一遍课题)
解题:“暝”(mínɡ)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的意思。“山居”是“山中居所”的意思,“秋暝”是指“秋天的傍晚”。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首山水诗。(板书:山水诗)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朗读《古诗词三首》,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并表达诗词意境。
二、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内涵。
2.正确朗读《古诗词三首》,体会其中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三首》中的含蓄之美。
2.发挥想象力,积极表达对诗词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教师:熟悉《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学生:提前学习并熟悉《古诗词三首》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谈论《古诗词三首》的标题,引发学生对诗词的好奇。
2.学习:逐句解读第一首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蕴。
3.朗读:分组朗读第一首古诗词,注重语调和表情的表达。
4.讨论:让学生谈谈对第一首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确保学生掌握。
2.学习:继续解读第二首古诗词,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抒情意境。
3.朗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逐句朗读第二首古诗词。
4.创作:让学生仿照第二首古诗词,自行创作一首小诗。
第三课时1.复习:检查学生的诗歌创作,鼓励他们展示并分享。
2.学习:解读第三首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朗读:自由朗读第三首古诗词,展示学生对诗词的体会。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和体会。
六、课堂作业1.背诵一首《古诗词三首》。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词,写下对其的感悟和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不仅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培养了对诗歌的喜爱和表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创作,将诗词的美好传达给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上即为本节课的教案,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过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1《古诗词三首》(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教案:《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体会诗词中的美感和哲理。
教学内容:1. 诗词内容:本节课将学习三首古诗词,包括《登鹳雀楼》、《春晓》和《静夜思》。
2. 诗词背景:了解每位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3. 诗词分析: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和意境。
2. 教学难点: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体会诗词的美感和哲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简短的介绍,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诗词学习(15分钟):a. 学习《登鹳雀楼》:引导学生朗读诗词,解释生词和句子,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b. 学习《春晓》: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c. 学习《静夜思》:通过朗读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4.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正确朗读、背诵三首诗词,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赏析。
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2. 《春晓》3. 《静夜思》4. 古诗词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作业设计:1. 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包括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诗词的深度解读和感悟还有待加强,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对比分析”部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对比三首诗词。
例如,《登鹳雀楼》是一首七言绝句,而《春晓》和《静夜思》都是五言绝句。
部编五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21 古诗词三首新教案
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这首诗是……生:《枫桥夜泊》。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自读这首诗。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根据节奏朗读这首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现在,请同学们慢慢地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
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
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会感觉怎样?三、分析诗歌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 bó”,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停泊(bó)(板书)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表示深秋来临。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板书)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9、“江枫渔火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愁10、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哇?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21 古诗词三首 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教案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朗读、背诵并理解《江雪》、《登鹳雀楼》和《静夜思》三首古诗词的意思。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水平。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浓厚的文化情感。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将学生引入古诗词的世界,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通过互动和拓展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深层内涵,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前准备的音乐,营造安静的课堂氛围。
2.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内容,以《登鹳雀楼》为例,询问学生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二、新授(10分钟)1. 出示《江雪》这首古诗词的图文,让学生看图猜题,并提问:“你们喜欢下雪吗?”“你们见过下雪的江河吗?”2. 由教师朗读这首古诗词,然后分段解读其意境和情感,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
3. 引导学生分组朗读这首古诗词,要求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朗读。
4. 轮流请几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并进行简单的感受交流。
三、互动(15分钟)教T: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
在课文中,我们将会了解到什么是诗词,还会学习到唐代诗人的一些作品。
在开始之前,我想问一下,你们对诗词有什么了解呢?学S1:老师,我知道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有规定的诗句结构和押韵方式。
教T:非常好,S1!你对于诗词有一定的了解。
那么诗词的押韵方式是怎样的呢?学S2:老师,我记得诗词的押韵方式有平韵和仄韵,平韵是指声调平均的音节,仄韵是指声调抬高的音节。
教T:太棒了,S2!你们已经对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
在课文中,我们将会读到三首唐代诗人的作品。
我先读一遍,然后请你们跟着我读。
(教T朗读课文)教T:好的,现在请你们分组朗读这篇课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古诗三首:枫桥夜泊》。
2.理解古诗《枫桥夜泊》表达的情感。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描绘的景色。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三首:枫桥夜泊》的内容。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进行诗歌朗读和欣赏。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感情。
•能够用流畅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景色。
三、教学准备•备课教师:熟悉古诗《枫桥夜泊》的内涵和背景知识。
•学生:提前完成课前阅读任务,了解古诗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枫桥夜泊的场景,引出《枫桥夜泊》古诗。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夜晚河边的感受。
第二步:学习古诗1.教师朗读《枫桥夜泊》古诗,学生跟读。
2.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涵。
3.分段详细解读古诗,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诗歌欣赏1.学生自由朗读《枫桥夜泊》,发挥情感。
2.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讨论古诗中的文学特点和情感意境。
第四步: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枫桥夜泊的意义和表现手法。
2.指导学生分析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五、课堂作业1.写一段话描述你对枫桥夜泊的感受和理解。
2.背诵《枫桥夜泊》古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枫桥夜泊》应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古诗的欣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古诗让学生进行欣赏和思考,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教授这一课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反思课题《长相思》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独立思考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在学习古诗词上能够自主借助注释、课文插图、课外资料书等方法学习课文。
此时学生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教学时,应积极挖掘现有的经验基础,做好古诗词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借助注释,展示资料,边读边想象、知诗人、晓诗题、学诗意、悟诗情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了解这首词与前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在拓展想象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借助注释,展示资料,边读边想象、知诗人、晓诗题、学诗意、悟诗情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了解这首词与前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在拓展想象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希沃白板课前活动1.查阅资料,初步了解纳兰性德。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诗句,借助手头资料初步理解词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题目1.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就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成了寒山寺半夜的一抹悠悠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2.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就让我们走进纳兰的词《长相思》。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书写题目。
(师板书课题,生书空)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层层递进,熟读诗词1.长相思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出示资料:长相思,词牌名。
36字,上下阙各四句,前人多用于写人的思念之情,始见唐代白居易词——《唐宋词鉴赏辞典》2.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端起课本,把这首词读一读,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争取读出节奏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走进作者
唐 王维 唐 张继 清 纳兰性德
(2) 写作背景
四、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榆:左窄右宽,“ ” 要扁宽,下边有一短横,“ ”和“刂”要写紧凑。
畔:田字要扁小,半字两横居中、紧凑、下横要长,中间一竖贯穿上下最长。
七、回归课文,理清脉络
板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孙 泊 寺 榆畔 愁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古诗词。
教学后记
4. 理解词语。
5.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五、生字教学,自主读记
孙 泊 寺 榆畔
六、重点易错,指导书写
孙:左窄右宽 泊:“氵”的两点小,一提要长。“白”的横折在转折时要顿笔。
愁:“禾”首撇短平,横稍向上斜,“火”要写紧凑,注意“心”三点的位置。
寺:“土”要扁,下横长。“寸”竖钩的竖与“土”的竖分两笔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课题
21 古诗词三首
课型
生字教学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写“孙、泊、愁、寺、榆、畔”字,认识多音字“更”,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知道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感悟《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中描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案)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为“四时景物皆成趣”,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和《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三篇课文,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年四季别样的风景。
《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不同季节的景或事,或咏景言志,或借景物抒发情感,或借景描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三首古诗词都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季之美》主要讲了四季当中每个季节最美的是一天的什么时候以及怎样的美。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
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月迹》一文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本单元主旨是引领学生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写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的方法。
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四时景物皆成趣。
”配合描绘四时景色的的画面,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2.单元重点:(1)阅读时,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本单元教材中,《古诗词三首》中,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四季之美》侧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景物的动态描写,课后练习二直指本单元要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鸟的天堂》课文先写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
接着重点写榕树的大和茂盛,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赞美之情。
这一部分属于静态描写。
课文然后写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众鸟纷飞的热闹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兴奋之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2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榆、聒”等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词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语言应用: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景。
默写《枫桥夜泊》。
思维能力: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审美创造: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1.会认“榆、聒”等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难点: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语言应用: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思维能力: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审美创造: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教学重难点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一、导入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1.板书课题(板书:枫桥夜泊)2.题解:枫桥夜泊枫桥:地点夜:时间泊:事件,停泊。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古诗词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意义,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意义,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词的图片、音乐等。
2.诗词文本:准备三首古诗词的文本,标注好基本的韵律。
3.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诗词的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强调诗词的韵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词,教师纠正发音,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朗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 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素养目标1、会认“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难点: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新课导入1.师:同学们,上一单元的语文学习,我们感受的是慈母的深情和父爱的伟大。
今天,我们要开始第七单元的语文学习。
这一单元学习的主题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下面这句话。
2.出示:四时景物皆成趣。
3.学生齐读句子。
4.师:从字面上看,大家都能明白,本组课文在于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来表达作者的感受。
那么,是什么景物,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达感受呢?我们进入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
5.板书课题,师生齐读课题:21 古诗词三首阅读鉴赏任务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任务二:读《山居秋暝》,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渔舟。
任务三:《山居秋暝》描写了哪些景物?哪些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本诗描写了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渔舟等景物。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古诗词三首》是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领略古人优美的诗词和文化内涵。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和赏析三首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与理解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朗读并理解《古诗词三首》;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古诗词三首》的诗意表达和赏析。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古诗词中含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词氛围,向学生介绍今天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
2. 学习诗词(15分钟)逐句解读三首诗词,深入讨论诗句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3. 听读朗诵(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诗词朗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词的情感与意境。
4. 集体赏析(15分钟)共同欣赏诗词,展示学生的朗诵成果,讨论诗词的意义和情感。
5. 情感表达(10分钟)学生就诗词内容进行情感表达,写下诗词赏析或个人感悟。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进行总结,展望下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古诗词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课后完成《古诗词三首》的朗读作业;2.完成诗词的赏析心得。
六、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朗读表现和理解程度;3.诗词赏析心得的深度和表达。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在课堂互动和情感表达方面还有待加强。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古诗词三首》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共3个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三首一等奖创新教案(共3个课时)2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2.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山居秋暝》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山居秋暝》,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诗题,激发兴趣1.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诗词既是人们寄情山水的工具,又是人们表情达意的载体。
本课的三首古诗词,诗人们或借景抒情,或寄情于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第一首古诗《山居秋暝》。
注意“暝”是后鼻音。
2.结合注释,说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山居”,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秋暝”,秋天的傍晚,点明了时间。
那么,由诗题可知,这首诗写的诗山中秋天的傍晚景象。
板块二:初读古诗,感知古诗大意1.介绍诗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之一。
主要作品:《山居秋暝》《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等。
2.老师范读古诗,注意“暝”和“浣”的读音。
3.下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4.读完后请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致意思。
诗的大意: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到阵阵秋意。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关注课文: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有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枫桥夜泊》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长相思》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关注写作背景:三位诗人因为经历不同,写作背景不同,传达出的情感也不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相关资料以及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句和体会情感。
注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三首诗词中都抓住了主要景物或静或动写出了画面感,表达出了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想象体会诗句的动静之美,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四、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五、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相关图片。
3.布置学生提前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导读页,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咱们将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咱们先来读一读单元导读页上的这句话,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预设:从“四时景物皆成趣”这句话我了解到这个单元的课文描写的是不同的景物。
师小结过渡:是的,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一起去领略世间万物的美好。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点。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有单元导读页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对单元整体编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
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一说699—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753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纳兰性德(1655.1.19—1685.7.1),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课后作业一、读拼音,写词语。
sūn bó bo()把船tíng bó()在hé pàn(),自己上岸,走进sì miào()。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竹喧归浣.女。
()2.随意春芳歇.。
()3.身向榆关那畔.行。
()4.聒.碎乡心梦不成。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设计2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能读准字音,读好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会写“孙”这个字。
2.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两首诗的意思。
3.借助插图,发挥想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两首诗的不同画面,感受诗中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体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尝试迁移仿写。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两首诗的不同画面;在感悟诗人心境的基础上,有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尝试迁移仿写。
教学过程一、初读古诗,结合注释,了解大意1.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短短几十字的古诗,往往包含着丰富的画面,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21课,学习其中的两首古诗,感受人与自然的相映成趣。
一首是五言律诗《山居秋暝》(齐读题),另一首是绝句《枫桥夜泊》(齐读题)。
2.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绝句,律诗却是第一次见呢。
律诗也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每首诗限定八句,每句五个字就是五言律诗,七个字就是七言律诗。
四行诗句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课前同学们通过预习已经读过了这两首诗,谁来读读?4.同学们通过预习读准了字音,读出了古诗的节奏,诗旁的注释看了吗?你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那你知道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5.小结:通过预习,同学们都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对古诗的意思也大致有所了解,下面我们深入研读这两首诗。
二、品读古诗,想象画面,渗透学法1.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这两首诗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画面呢?2.我们先来品一品第一首《山居秋暝》(1)读了这么多遍,你觉得“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2)王维把这座山叫作什么山?(空山)“空山”真的是空的吗?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又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呢?(3)让我们把画面连起来看,画中的景有静,也有动呢!说说哪些是静态,哪些是动态的。
这样动静结合,就让我们觉得这幅画更美,景色更迷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出示课件21)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出示课件22)(2)是的。
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
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
(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对(出示课件24)
“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
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一说699—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753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纳兰性德(1655.1.19—1685.7.1),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课后作业
一、读拼音,写词语。
sūn bó bo()把船tíng bó()在hé pàn(),自己上岸,走进sì miào()。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竹喧归浣.女。
()
2.随意春芳歇.。
()
3.身向榆关那畔.行。
()
4.聒.碎乡心梦不成。
()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四、课文内容梳理。
《山居秋暝》这首诗体现出诗人对______________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枫桥夜泊》表达出诗人满怀的__________;《长相思》则表达出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五、读诗歌,回答问题。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______。
2.“山一程,水一程”中,对“一程”的两次运用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词韵律之优美。
B走了一路,很累。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把你知道的表达作者思乡情感的古诗和大家分享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孙伯伯停泊河畔寺庙
二、1.洗衣服 2.尽 3.边 4.声音嘈杂
三、1.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2.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四、田园愁绪家乡的思念
五、1.清纳兰性德 2.A
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六、示例: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