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土地资源文献综述
人口与土地资源文献综述
一、中国土地资源特点我国国土面积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绝对数量大,根据2016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全国耕地面积20.24亿亩。
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少。
2016年底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92hm2。
同时,由于山地林地不易于耕种,而耕种最合适的平地占比又很少,不到1/3。
耕地资源面临着短缺和不易于使用等问题。
我国土地资源日益严峻的问题是,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据统计,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有350多万平方公里,已经超过我国国土面积的1/3。
我国这么高的水土流失占比比世界很多国家都要高。
二、中国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一)人口数量对耕地面积的影响。
人口增长主要通过农业生产的扩大和集约化影响土地利用,人越多所需要的食物就越多,这些食物只能来自于将农业扩展到新的土地。
有历史和经验证据表明,不同的人口密度和不同的人口增长率产生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和随时间的变化。
人类会通过建筑,伐木和农业生产来改造土地。
人类使用的土地越少,其自然保留的才会越多。
国外有学者认为土地利用模式反映了气候、土地生产力、人口规模增加、经济变化以及能源、交通和农业的技术变化的影响。
并且Waisanen PJ等人给出了用地图显示的美国人口发展历程(1790~1990年)和美国农业发展历程(1850~1997年)。
也有国外学者得出相反的结论。
PaulE.Waggoner等人认为,未来美国人可能会增加1亿,他们美国城市,县和州的例子表明,建筑环境所覆盖的土地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率,产量的增加和口味的改变也抵消了人口和财富的增加对耕地面积的影响,21世纪美国可以为大自然留下超过9,000万公顷的土地,面积相当于黄石国家公园的100倍。
众多国内学者分析了我国一些省市的人口与耕地数量的关系。
李穗英采用SPSS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法,得出结论并认为青海生耕地的面积减少主要是由人口增多造成的。
从1996年到2006年青海省人口和人均耕地是呈反方向变动的。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第一篇: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通过查找资料,对国外的土地政策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研究较多的土地交易问题仍然属于土地流转的领域,其具体形式有土地的买卖、租赁、抵押等。
(1)国外农村土地立法中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内容概述由于很早就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西方土地经济学者一般不提“土地流转”这个词。
国外也没有“农村土地流转”这个特定名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产权关系清晰,土地就可以自由买卖、租赁、抵押等。
但是,在英联邦的一些成员国,形式上土地属于女王所有,所以在土地流转中创造了“土地批租”等制度,通过批租获得土地使用权者,可以再进行买卖、出租、抵押使用权等。
争取农地法成为独立自治的法律首先出现在意大利,根据农业地区特点促进或进行土地改良,转变大庄园和重建生产共同体。
在这个原则鼓励下,农地开始向大庄园及有能力的生产共同体集中,成为农地流转的基本模式。
如今无论在英美法系、大陆法系还是其他法系,农地法中关于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都成为重要内容。
日本的土地形势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积有限、耕地后备资源稀缺。
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过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形成了以农地私有为中心,小规模家庭占有、合作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农业经营体制。
日本虽然是土地私有制国家,但据日本土地白皮书称,日本政府多年来一直严格限制土地交易。
日本采取了更为严格的土地产权管制措施,其用途管制贯穿土地利用的全过程。
从历史上看,俄罗斯近代以来的所有重大社会变迁都伴随着土地制度的变革。
俄罗斯土地流转的标志主要是2002年通过的《俄罗斯农地流转法》草案。
《俄罗斯农地流转法》确立了土地归国家或市政组织所有的农地流转的条件,明确了将农地征收为国有或市政组织所有的规则。
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多围绕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展开,主要是针对影响农业生产力的产权问题和影响资源配置的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转移问题。
土地资源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土地资源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合理管理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相关文献,探讨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土地资源管理概述1.1 土地资源的概念与特点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具有固定性、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
土地资源的管理涉及土地的获取、配置、使用和保护等方面,对于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1.2 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与原则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其管理原则包括公平合理、科学规划、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等。
二、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2.1 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包括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等方面。
然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土地承包流转制度不完善、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土地环境污染等。
2.2 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1)土地承包流转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土地承包流转制度仍存在审批手续繁琐、产权不明晰等问题,限制了土地资源的流转和集约利用。
(2)土地利用效率偏低。
部分地区存在大规模的土地荒芜和各类建设用地过多,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利用效率低下。
(3)土地环境污染问题。
非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开发活动可能导致土壤污染、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威胁。
三、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3.1 土地资源管理的科技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借助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
3.2 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与保护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利用能力,应加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包括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等。
土地利用规划文献综述
用。
脱节 。就其原 因,既有规划方法和 技术的 问题 ,也有 主观 意识 的 问题 。主 要 表 现 在 : 1 规划层 级少 ,科 目繁杂 ,管理不明确 . 唐灵 军 ( 0 6 2 0 )认 为 ,根据 我 国 《 土地 管理 法 》,我 国 的土 地规划除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之外 ,还存 在城市总体规划 、 村 庄和 集镇 规划 , 以及江 河 、湖 泊 综合 治理和 开 发利用 规划 等 。 目前,我 国编制和 实施 的最高级别 的土 地利 用规划是土地 利用 总体规划 ,整个规划 只有总体规划和专 项规 划两个层级 , 不如 国民经济 发展规划和城 镇体系规划完整 ( 雪华、赵小敏 周 2 0 )。我 国的5 土地利用 总体规 划职 能分 工不 明确 , 国家 08 级 级、省级、市级格 式一致 、内容雷 同,特别是宏观上过细 ; 县级 和乡级差别 不大,尤其是微观上 过粗 ( 汤江龙 ,赵 小敏,夏敏
E o o c Ta eU d t Mi- un l S m NO 1 1 e t e 0 0 c n mi & r d p ae d o r as u . . S p e . 1 j 8 mb 2
人口政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人口政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人口政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在分别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详细描述了人口政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应用领域和趋势。
在探讨了现阶段人口政策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前人口政策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人口政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发展历程、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应用领域、趋势、局限性、发展方向、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是人口政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人口政策的历史传承、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
人口政策研究背景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口政策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趋势,为我们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依据。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
一些国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的挑战,需要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来应对;而另一些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人口过快增长和人口结构失衡的问题,也需要通过人口政策来加以调控。
深入研究人口政策的背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人口政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对人口政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应用领域以及未来趋势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人口政策研究的局限性和挑战,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指导和借鉴。
研究人口政策的发展与应用,有助于促进国家人口结构的优化和人口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旨在全面调研人口政策研究现状,探讨其现阶段的问题和前景,为相关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人口政策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政府制定人口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推动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健康。
通过对人口政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口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应对人口变化、人口结构调整和人口老龄化等挑战提供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文献综述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文献综述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相关文献的综述非常丰富。
以下是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综述:
1. 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总量已经超过13亿,人口密度较大,城市化进程快速,人口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人口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等方面。
2. 资源问题:
中国资源问题主要集中在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方面。
由于国土面积有限和人口众多,资源供求矛盾突出。
相关文献综述包括资源开发利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3. 环境问题:
中国环境问题涉及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生态破坏等方面。
相关文献综述包括环境监测与治理、生态保护与恢复、环境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研究。
4. 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献综述包括可持续城市规划、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是复杂而敏感的话题,研究和讨论应当符合中国的法律政策,并且注重客观、科学和合理的态度。
人口政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人口政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人口政策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
首先介绍了人口政策的历史背景,包括各国在人口政策领域的发展历程。
接着分析了人口政策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当前人口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然后对国内外人口政策研究进行了比较,揭示了不同国家在人口政策制定与实施上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最后探讨了影响人口政策研究的主要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文章最后指出了人口政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推动人口政策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人口政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历史背景、发展趋势、主要内容、比较分析、影响因素、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人口政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人口政策研究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政策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本文将对当前人口政策研究的现状进行文献综述,以期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口政策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探讨人口政策的主要内容,比较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以及研究影响因素,为未来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政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的重要政策之一。
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了各种不同的人口政策措施,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等问题。
这些政策的制定与调整都受到了不同因素的影响,如政策制定者的意识形态、学术研究的发展等。
通过对当前人口政策研究现状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为未来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希望本文的文献综述能够为相关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人口政策的历史背景人口政策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时期都有过不同形式的人口政策。
古代中国的人口政策主要包括生育政策、移民政策和人口调查等。
关于土地利用的文献综述
关于土地利用的文献综述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其包括农田耕作、城市建设、生态保护以及工业和交通发展等方面。
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对于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土地利用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农业、环境、经济、地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首先,农业是土地利用的重要方面。
农业的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农田的高产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农田布局和农作物的选择,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潜力,确保粮食安全。
其次,城市建设是土地利用的重点领域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用地的需求不断增长。
因此,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用地成为了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科学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城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另外,生态保护也是土地利用的重要内容。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合理规划和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工业和交通发展也是土地利用的重要方面。
工业生产和交通发展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但也对土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合理规划和控制工业和交通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既要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保护生态环境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和监测,是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活环境。
国内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文献综述5800字
国内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文献综述5800字国内研究者对农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毕业农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对策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全国土地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居民点面积达到1470万hm2,人均占地182m2,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50m2/人的上限[1]。
因此,改革农村土地粗放利用,推进集约、节约利用逐渐社会热点。
国内关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资料最早见于1984 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2]。
此后,研究者们就村落与农村土地利用[3]、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土地节约利用[5]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继2005年《集约用地应重视对土地质量的评价与考核》[6]后,研究的热点转移到农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等方面。
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是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具体体现,必须建立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进行全面反映、综合评价[7]。
国内大多数学者基于综合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等原则构建了包含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的农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目标层是指建立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估的目标;准则层是指为实现评价目的而应考虑的主要方面,国内大部分学者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程度、土地产出程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对准则层进行分类;指标层是构建指标体系所包含的具体指标,根据对参考文献数据的分析整理研究,国内学者经常使用的指标共计398个,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依次为建筑密度(2.76%)、容积率(1.51%)、复种指数(1.26%)、土地闲置率(1.26%)、地均产值(1.01%)、人均耕地(1.01%)、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1.01%)等。
关于土地资源的文献综述
关于土地资源的文献综述内容摘要:通过翻阅一些资料和文献,深入了解了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一串串数据明显的显示出中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存在冲突,不容乐观。
不可否认,土地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相比起牺牲土地所产生的种种“利润”,安居乐业的百姓和欣欣向荣的企业更为重要,值得深思。
关键词:土地资源稀缺冲突早在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在其《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警告说:“203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3.69亿吨,不仅中国无法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
”尽管中国的研究者对布朗的预测方法和依据提出过许多质疑,但无不承认“中国的粮食缺口将会越来越大,粮食问题将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此种情况下,我国政府不能不作出反应。
2006年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5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2007年再次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但是这仍是一场艰难的博弈,既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又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这或许是冲突的根源。
根据查阅的资料、文献以及实际观察看,土地资源正处于警戒线边缘,有以下几方面重要原因:一、土地沙漠化。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
二、土壤侵蚀。
土壤的水蚀和风蚀现象严重。
目前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65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为191万平方千米。
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在50亿吨以上,居世界之首。
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而且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
地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地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一、引信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环境资源人口、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地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地理学研究现状
1.环境与资源研究
环境与资源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这些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地理学者在环境与资源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和影响、水资源分布和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等。
2.人口与城市化研究
人口与城市化是地理学研究的另-重要领域。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空间结构、人口流动、城市发展模式等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地理学者在人口与城市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城市规划、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城乡人口变化、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等。
3.经济发展与区域研究
经济发展与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
地理学者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与机制、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优化、地区竞争力与发展战略等。
同时,随著全球化的加速,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跨国经济活动也成为了地理学者研究的重点。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通过查找资料,对国外的土地政策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研究较多的土地交易问题仍然属于土地流转的领域,其具体形式有土地的买卖、租赁、抵押等。
(1)国外农村土地立法中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内容概述由于很早就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西方土地经济学者一般不提“土地流转”这个词。
国外也没有“农村土地流转”这个特定名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产权关系清晰,土地就可以自由买卖、租赁、抵押等。
但是,在英联邦的一些成员国,形式上土地属于女王所有,所以在土地流转中创造了“土地批租”等制度,通过批租获得土地使用权者,可以再进行买卖、出租、抵押使用权等。
争取农地法成为独立自治的法律首先出现在意大利,根据农业地区特点促进或进行土地改良,转变大庄园和重建生产共同体。
在这个原则鼓励下,农地开始向大庄园及有能力的生产共同体集中,成为农地流转的基本模式。
如今无论在英美法系、大陆法系还是其他法系,农地法中关于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都成为重要内容。
日本的土地形势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积有限、耕地后备资源稀缺。
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过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形成了以农地私有为中心,小规模家庭占有、合作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农业经营体制。
日本虽然是土地私有制国家,但据日本土地白皮书称,日本政府多年来一直严格限制土地交易。
日本采取了更为严格的土地产权管制措施,其用途管制贯穿土地利用的全过程。
从历史上看,俄罗斯近代以来的所有重大社会变迁都伴随着土地制度的变革。
俄罗斯土地流转的标志主要是2002年通过的《俄罗斯农地流转法》草案。
《俄罗斯农地流转法》确立了土地归国家或市政组织所有的农地流转的条件,明确了将农地征收为国有或市政组织所有的规则。
国外学者的研究大多围绕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展开,主要是针对影响农业生产力的产权问题和影响资源配置的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转移问题。
更多国外学者从经济学理论出发,研究影响农业发展的土地的金融功能。
关于土地利用的文献综述
关于土地利用的文献综述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
它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介绍土地利用的相关概念、现状、挑战以及解决办法,旨在为土地利用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意义。
首先,土地利用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它包括农田、城市建设、工业用地以及自然保护区等不同类型的土地用途。
土地利用的目标是实现人与土地资源的和谐发展,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其次,当前全球土地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田被转为城市或工业用地,导致农业面临土地资源短缺和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其次是生态环境破坏,工业化、农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此外,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也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针对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学者和决策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办法。
首先是科学规划,通过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合理划定不同用途的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是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的土地利用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监管。
此外,还需要推动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可持续的耕作方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当前,我国在土地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部分地区存在土地荒漠化、土地水土流失和公共用地滥用的现象。
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深入研究土地利用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推动土地利用的创新与改进。
同时,要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管,强化土地政策的执行力度,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当前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需求。
文献综述样板(4000字左右)
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文献综述当今世界,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全球环境变化问题。
在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环境变化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工业化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1]。
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国内外研究进展1.1国外主要研究进展国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主要开展自然资源的持续不间断调查,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多种土地利用监测体系。
①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运用制图自动化技术和遥感技术研究土地利用变化。
1971年采用部门协同合作的方式编制了全美国1:10万和1:2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
②20世纪60年代瑞士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并定期绘制监测图。
20世纪70年代监测主体开始以航空照片为主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2]。
(2)20世纪8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问题。
这一时期由人类活动引发的大量环境问题涌现出来,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国际社会也日益关注环境问题。
这一时期研究重点在于土地类型的分析和光谱特征的分析上,缺乏对于宏观机制的调查研究[3]。
(3)20世纪90年代,随着1995年LUCC计划的实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研究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国外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1995年欧洲由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发起了―欧洲和北亚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模拟‖项目,主要研究分析欧洲和北亚1990年至1995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空间演变特征、环境效应和时间动态特征。
②20世纪90年代日本由日本环境署主持开展了―全球环境保护的土地利用研究(LU/GEC)项目‖,③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于1995年启动了―欧洲和北亚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模拟‖的3年期项目[4]。
旨在分析1900年欧洲和北亚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空间特征、时间动态和环境效应,并预测在全球环境、人口、经济、技术、社会及政治等因素变化的背景下,该区域未来50年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关对策服务。
乡村人口流失文献综述
乡村人口流失文献综述一、引言乡村人口流失是当前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愈发频繁,这给乡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文献成果。
二、乡村人口流失的现状与特点(一)规模与速度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乡村人口流失的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尤其是年轻一代和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
(二)流向与分布乡村人口主要流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
这些地区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水平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三)年龄与性别结构流失人口中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且男性比例相对较高。
这导致农村留守人口呈现老龄化、女性化和儿童化的特点。
三、乡村人口流失的原因(一)经济因素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水平,相比之下,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效益较低,难以满足农民的经济需求。
(二)教育与医疗资源城市拥有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为了子女的教育和家人的健康,许多农民选择离开农村。
(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交通、通信、水电等条件不如城市便利。
公共服务方面,如文化娱乐、社会保障等也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四)政策因素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化政策的推动等,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提供了便利和政策支持。
四、乡村人口流失的影响(一)对乡村经济的影响1、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规模缩小,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
2、农村产业发展缺乏人才和资金,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支撑。
(二)对乡村社会的影响1、人口结构失衡留守人口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给农村社会治理带来困难。
2、传统文化传承乡村人口的流失使得一些传统的乡村文化和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三)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1、土地闲置与撂荒人口流失导致大量农村土地闲置或撂荒,影响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土地与人口关系演变研究
土地与人口关系演变研究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
这种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土地的利用和管理方式也会对人口的分布、生活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土地与人口关系的演变,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农业时代下的土地与人口关系在农业时代,土地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农民面临着土地养活人口的压力,因此他们会不断寻找新的农田来提供更多的粮食和资源。
随着人口规模的增长,耕地的利用率也逐渐提高。
然而,由于受限于传统种植技术和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农田面积和产量的增长也存在一定的瓶颈。
二、工业化对土地与人口关系的影响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改变了土地与人口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也发生了剧变。
城市化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同时需要更多土地来建设工业区、住宅区和基础设施。
这种转变使得土地资源紧张,并引发了土地利用的冲突。
此外,城市化也为人口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和社会资源,还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城市面临着土地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等挑战。
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土地失去了农田的肥沃度,造成了农业生产的减少。
此外,高房价和房地产炒作导致土地资源被过度占用,给城市居民带来了住房问题和高昂的生活成本。
三、可持续发展和土地与人口关系面对日益加剧的土地与人口关系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了解决之道。
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通过应用科技和创新的方法,农民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例如,有机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另外,可持续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也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规划应注重保护农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同时提供良好的住房、教育和医疗条件。
此外,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也是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地区土地利用变迁与人口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农村地区土地利用变迁与人口增长的相关性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崛起,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变迁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们普遍认识到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对于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人口增长也是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土地利用变迁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相关性。
首先,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变迁与人口增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在农村地区,人口增长导致了对土地资源的大规模利用。
随着人口的增加,农村地区需要增加农田来满足粮食需求。
因此,对农业土地的需求变得迫切,大量农村地区被转为农田。
这种土地利用变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然而,土地利用变迁并不仅仅局限于农田。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非农业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农村地区的工业、商业、居住区等非农业土地需求不断增长,因此大量农地被转为非农业用地。
这种土地利用变迁对农村地区的人口增长起到一定的影响。
其次,土地利用变迁与人口增长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方面,土地利用变迁对人口增长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农村土地被大规模开发为农田,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这种改善促使了人口的增长。
另一方面,人口增长也对土地利用变迁产生了影响。
随着农村地区人口的增加,人们对住房、就业等需求也不断增加,从而需要更多土地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
因此,人口增长也催生了土地利用变迁。
然而,虽然土地利用变迁与人口增长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但也有一些挑战需要面对。
首先,土地资源有限,而人口增长的需求是无止境的。
这使得土地利用变迁面临着压力和难题。
其次,在实施土地利用变迁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对农民的良好回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土地利用变迁与人口增长之间寻求平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变迁与人口增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
土地利用的变迁不仅是人口增长的结果,也是人口增长的推动力。
然而,土地利用变迁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相互制约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思考和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与土地资源文献综述作者:袁志刚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6期[提要] 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进行研究,分别梳理按照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土地资源对人口的影响,有一致的结论也有不一致的结论。
最后针对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人口增长;土地退化;耕地面积;土地人口承载力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20年4月22日一、中国土地资源特点我国国土面积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绝对数量大,根据2016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全国耕地面积20.24亿亩。
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少。
2016年底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92hm2。
同时,由于山地林地不易于耕种,而耕种最合适的平地占比又很少,不到1/3。
耕地资源面临着短缺和不易于使用等问题。
我国土地资源日益严峻的问题是,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据统计,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有350多万平方公里,已经超过我国国土面积的1/3。
我国这么高的水土流失占比比世界很多国家都要高。
二、中国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一)人口数量对耕地面积的影响。
人口增长主要通过农业生产的扩大和集约化影响土地利用,人越多所需要的食物就越多,这些食物只能来自于将农业扩展到新的土地。
有历史和经验证据表明,不同的人口密度和不同的人口增长率产生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和随时间的变化。
人类会通过建筑,伐木和农业生产来改造土地。
人类使用的土地越少,其自然保留的才会越多。
国外有学者认为土地利用模式反映了气候、土地生产力、人口规模增加、经济变化以及能源、交通和农业的技术变化的影响。
并且Waisanen PJ等人给出了用地图显示的美国人口发展历程(1790~1990年)和美国农业发展历程(1850~1997年)。
也有国外学者得出相反的结论。
PaulE.Waggoner等人认为,未来美国人可能会增加1亿,他们美国城市,县和州的例子表明,建筑环境所覆盖的土地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率,产量的增加和口味的改变也抵消了人口和财富的增加对耕地面积的影响,21世纪美国可以为大自然留下超过9,000万公顷的土地,面积相当于黄石国家公园的100倍。
眾多国内学者分析了我国一些省市的人口与耕地数量的关系。
李穗英采用SPSS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法,得出结论并认为青海生耕地的面积减少主要是由人口增多造成的。
从1996年到2006年青海省人口和人均耕地是呈反方向变动的。
人口在此期间是直线上升的,虽然人均耕地面积有部分年份在上升但是总体来看人均耕地面积是保持下降的趋势。
张稆丹通过绵阳市GDP,总人口以及耕地面积的数据,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产值逐步提升,这是耕地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
人口就一定是耕地增长的原因最主要原因吗?既然有其他原因,那么能不能提升其他方面来减少人口对耕地面积的影响。
但李辉霞认为人口并不一定就是耕地增长的原因最主要原因,有其他原因,我们可以提升其他方面来减少人口对耕地面积的影响。
但是,国外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了人口密度与耕地面积正相关。
Bilsborrow和Geores给出了一个国家人口密度与该国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比例之间正相关的横截面证据。
(二)人口增长对土地退化的影响研究。
人口增长到底对土地的退化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国内有许多学者研究这一领域。
国内学者发现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退化的影响是会随着地理位置的改变而变化。
童玉芬等人发现在塔里木河流域耕地面积,不仅受到人口增长的影响而且人口增长对下游的效果更明显,因为下游的水土流失会受到上游的影响。
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退化问题尤为严重。
童玉芬认为在西北地区,一些其他因素比人口的增长更加重要。
也就是虽然人口增长几乎肯定会影响土地利用,但人口增长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
人口对土地退化影响人口增长往往与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土地退化。
(三)人口年龄结构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也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虽然这类的文献并不多,但现有的研究有从理论、实证角度来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是如何影响土地的利用效率的,他们得出的结论也有所差异。
有的学者认为人口年龄结构与土地利用效率相关,也有学者认为是无关的。
比如,有学者就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可以进城务工,全国农村有大量年轻剩余劳动力的流入城市,所带来的是农民的平均年龄会有所上升,进而会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下降,影响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但是,这仅是这位学者没有实证数据来证明他的观点,可能结果会有失准确,所以有学者实证分析发现人口年龄结构虽然会影响土地资源使用效率,但是在短期内在非农就业水平较高的村庄内,劳动力的老龄化会带来土地利用效率提升。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人口年龄结构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无关。
林本喜、邓衡山认为在江西农村虽然劳动力面临着老龄化,但是却不会造成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下降。
三、中国土地资源对人口的影响(一)土地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对人口分布影响最早可最追溯到胡焕庸提出的瑷珲腾冲线,人口多分布在线以东,这是由于人口的分布受到自然资源,经济水平的制约,在我国农业水平没有发达之前,土地资源就会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后来学者对于胡焕庸线的研究中,段承荣(1993)发现其在50多年后的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中国土地资源,农业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带来的是中国人口分布东南密西北稀,使得胡焕庸线几乎很难会发生改变。
对于土地资源影响人口分布的具体测算方法,有学者建立了评价土地资源人口分布限制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土地资源的限制度。
封志明(2014)发现中国土地资源的限度自1949年以来减少明显,限度已经较低。
从1952年到2013年的近60年的时间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耕地对中国人口分布的贡献率从一开始的接近90%,到这一指标骤降至近40%,耕地对人口分布的作用下降了很多。
以改革开放为节点,在1978年以前耕地决定着人口的分布,1978年以后,经济的影响持续上升,开始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最主要的因素。
(二)土地资源对人口数量的研究。
土地资源对人口数量也存在影响,这里的土地资源往往是建设占用的耕地,一个地区耕地非农化越多,就会带来人口的迁移流入。
刘庆等人采用计量研究方法,发现过去20年中国耕地非农化数量与人口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耕地非农化对人口的增长带来的是较强的正向冲击。
(三)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近年来在人口与土地资源关系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对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是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
因为我们日益减少土地资源正承载着全世界最多的人口数量,耕地日渐减少,土地的退化和沙漠化,这些日趋严重的问题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使得我们思考到底我们的土地能够承载多少人口。
首先最早在研究中涉及到人口承载力的是Malthus,他是著名的英国人口学家。
而20世纪40年代,又由美国人WilliamVogt定义了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就是土地资源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饮食、穿衣、住房的生产潜力。
而国内对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开始较晚。
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内涵。
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学者主要研究趋向于预测土地的人口承载限度。
朱国宏从食物供应量和人口的消费水平两个方面分析分析,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土地资源将可以承载起比未来中国人口峰值还要多的人口,所以不会发生土地人口超载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多学者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赵永江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本省的土地和人口承载力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四、研究展望学界人口与土地资源关系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对于人口系统的各方面和土地资源分类的关系研究也很详尽,但是缺少将人口系统的各方面综合起来与土地资源的关系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0~201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201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6中國国土资源公报[R].国土资源通讯,2017(8).[3]赵永,刘旭华,孙腾达.基于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中国耕地面积变化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8).[4]李穗英,孙新庆.青海省近10年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5).[5]张稆丹.绵阳市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及对农业产值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2).[6]李辉霞,陈国阶,何晓蓉.现阶段我国耕地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3).[7]童玉芬,吴彩仙,王渤元.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人口增长、水资源与沙漠化的关系[J].人口学刊,2006(1).[8]周来友,仇童伟,周冬,等.丘陵山区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识别[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0).[9]林本喜,邓衡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4).[10]段成荣.土地承载力与中国人口分布[J].南方人口,1993(2).[11]封志明,杨艳昭,游珍.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和限制度研究[J].地理研究,2014.33(8).[12]LindbladeKA,CarswellG,TumuhairweJK.Mitigating there 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growth and land nduse and farmmanagement in south westernUganda[J].Ambio,1998.27(7).[13]刘庆,陈利根,张凤荣.中国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与人口增长关系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5).[14]Roadto Survival.William Vogt,1948.[15]Malthus,T.R.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M].London Journal,1798.[16]Waisanen PJ,Bliss NB.Changes in populationan dagricultural landinconterminous United States counties,1790 to 1997[J].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2002.16(4).[17]Waggoner PE,Ausubel JH,Wernick IK.Lightening the Tread of Population on the Land:American Examples[J].Population & Development Review,1996.22(3).[18]《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课题组编.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9]朱国宏.关于中国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1).[20]赵永江,李学仁,徐传宝.河南省土地资源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系统动力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