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自然地理学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地理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地理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地理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地理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综述将探讨地理学的几个重要领域,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和植被等。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自然过程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方面,有一篇重要的文献是“地球系统科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Earth System Science),由斯蒂芬·马斯特斯(Stephen Marshak)等人编写。

该文献探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介绍了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文献对于地球系统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方面,有一篇重要的文献是“人文地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由詹姆斯·鲁本斯坦(James M. Rubenstein)编写。

该文献介绍了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探讨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该文献对于人文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工具,用于地理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广泛,涉及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这方面,有一篇重要的文献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导论”(Introduction to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由凯伦·库尔德(Karen Kemp)等人编写。

《自然地理学》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自然地理学》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自然地理学》主要参考文献目录1、《地理调查研究方法(第二版)》,过宝兴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自然地理学(第二版)》,潘裕生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地球概论(第三版)》,金祖孟、陈自悟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综合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等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

6、《地球科学》,沈克琦主编,陈传康、黎勇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第2版),1997(第6次印刷)。

7、《地球概论实习指导》,应振华主编,王多文、彭清玲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8、《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刘南威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

9、《现代自然地理》,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科学出版社,1999。

10、《华南海岸风沙地貌研究》,吴正等著,科学出版社,1995。

11、《地貌学导论》,吴正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王飞燕主编,高教出版社,1991。

13、《海岸地貌学》,王颖,高教出版社,1994。

14、《自然地理基础》,丁登山等,高教出版社,1992。

15、《地貌学》,严钦尚,高教出版社,1996。

16、《自然地理基础》,武吉华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7、《普通水文学》,邓缓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19、《水文与地貌》,周泽松,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

20、《水文测验学》,李世镇,水利水电出版社,1993,2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王飞燕,高教出版社,1991。

22、《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3、《城市气候学导论》,周淑贞、张超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24、《气象学基础》,丁登山,高等教育出版社。

25、《现代天气学原理》,伍荣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26、《气候学》,罗汉民,气象出版社。

27、《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高由禧等,科学出版社,1976。

毕业论文-自然地理学-硕士

毕业论文-自然地理学-硕士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全球变化科学(Global change science)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个新兴科学领域。

它的科学目标是描述和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运转的机制、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从而提高对未来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预测和评估能力(荣裕良,2008)。

随着“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International Geo-sphere and Biosphere Plan)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HDP,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program)两大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组织的积极活动,人类对全球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入(IGBP/HDP,1995)。

全球气候变暖是全球变化中最重大的也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在201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和世界气象组织(WMO,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均报道了自有地表温度器测资料(1850年)以来,全球最暖的10个年份有9个出现在2000—2011年间(邓少福,2013)。

全球变暖表现为加速冰川融化、雪线上升、海平面上升、海水淡化,引起生物多样性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从而对农业生产、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陆地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于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全球变化研究实质是探讨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及其响应(陈雪华,2012)。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Global Chang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Land-use and cover change)”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项目和重要方向,并成为全球变化中最复杂、最具活力的研究内容(常顺利,2003)。

地理系文献综述规范

地理系文献综述规范

地理科学系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作基本规范参考一、文献综述的概念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

“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二、文献综述的内容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除综述题目外,其内容一般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参考文献,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

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与毕业论文相同(详见闽江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

三、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1. 学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直接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查阅文献资料不少于30篇。

2. 学生撰写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3.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考研地理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综述

考研地理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综述

考研地理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综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主要分支。

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系统,而人文地理学则关注于人类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分布、互动关系和影响力。

本文将就考研地理学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这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自然地理自然地理主要包括地理基础知识、自然地理系统、自然地理过程和自然地理资源等内容。

地理基础知识方面,主要包括地球形状与大小、纬度与经度、地球运动和地球的内部结构等基本知识。

自然地理系统是指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大气系统、水文系统、地表系统和生物系统等。

自然地理过程是指在地理环境中发生的各种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等现象和过程。

自然地理资源则是指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在考研地理学中,自然地理的学习和研究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知识:首先是对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认识与了解,明确各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其次是对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等自然地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明确其形成原因和影响机制。

再次是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明确其可持续利用的策略和途径。

二、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

人文地理内容涵盖人口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农业地理、交通地理、文化地理等多个方面。

人口地理主要研究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和城乡人口结构等问题。

城市地理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规律等。

经济地理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

农业地理主要研究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农业区域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交通地理研究交通运输的地理分布、交通网络和交通发展等问题。

文化地理则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文化景观等。

在考研地理学中,人文地理的学习和研究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知识:首先是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地理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地理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地理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地理科学作为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涵盖广泛领域的综合性科学。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地理科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很多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地理科学领域的相关文献,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数字地图和地理数据的集成应用系统,它提供了一种具有空间分析能力的数据管理和可视化工具。

许多研究人员利用GIS技术进行地球表面的地貌分析、气候模拟、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例如,Smith等人(2018)利用GIS技术分析了城市空气质量与人口分布的关系,为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遥感技术是通过获取地球表面的遥感图像和数据来进行地理研究的方法。

由于其高分辨率和广覆盖能力,遥感技术在地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Huang等人(2017)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遥感数据,研究了湖泊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

三、环境变化与资源管理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环境变化与资源管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系统退化的日益严重,我们面临着诸多的环境挑战。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地球表面的环境变化,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管理策略。

Li等人(2019)通过对气候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研究了不同地区的干旱趋势与水资源分布的关系,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城市化与区域规划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与区域规划成为了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等因素,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例如,Jackson等人(2016)研究了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城市规划的建议,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地理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环境变化与资源管理以及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等多个研究领域。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环境问题愈发凸显出来。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解决和管理资源与环境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治理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以及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相关文献表明,通过研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问题,可以为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案和思路。

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研究方法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中,涉及到多种方法和手段。

文献资料显示,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学模型以及统计分析是常用的研究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和分析大量的地理数据,揭示资源环境问题的内在规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相关研究领域1. 自然地理与气候变化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重大影响,还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通过研究气候变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2. 自然地理与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另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献指出,通过研究土地的类型、利用方式以及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自然地理与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

相关文献表明,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导致了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中,环境污染的治理与防控是一个重要课题。

四、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案例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

自然地理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自然地理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自然地理学论文参考文献一、自然地理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论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以《自然地理学》为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钟仕伦.[2].自然地理学的文化转向.《地理科学进展》.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6期.李雪铭.李建宏.[3].自然地理学的大数据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马振刚.李黎黎.许学工.[4].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地理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9年11期.蔡运龙.李双成.方修琦.[5].“综合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2期.蔡光裕.罗怀良.[6].GIS专业中《自然地理学》针对性教学探讨.《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6年1期.许俐俐.余巍巍.[7].加强高职师范院校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的对策.《教育与职业》.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8期.黄晓雷.[8].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近今进展与前瞻.《地理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9年9期.许学工.李双成.蔡运龙.[10].自然地理学课程差异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科教导刊》.2015年20期.王涛.二、自然地理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基于语料库的中外地理期刊自然地理学学术论文体裁对比分析.作者:娄诗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黑龙江大学2014(学位年度)[2].基于自然地理学下的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研究.作者:瞿平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郑州大学2014(学位年度)[3].塔克拉玛干沙漠沙粒形貌特征分析.被引次数:3作者:赵聪敏.自然地理学新疆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4].干旱区绿洲果林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佳木斯试验站果林为例.被引次数:1作者:齐永昌.自然地理学新疆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5].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河北省辖市、县为例.被引次数:26 作者:张亚卿.自然地理学河北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6].河北省水环境现状及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被引次数:22作者:赵彦红.自然地理学河北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7].区域农业洪水灾害脆弱性评价研究——以鄱阳湖区为例.被引次数:9 作者:吕常荣.自然地理学上海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8].浅水湖泊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被引次数:17作者:高娟.自然地理学首都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9].湘鄂豫晋四省农村居民旅游行为特征研究.作者:张超.自然地理学华中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10].吉林省西部沙地经济模式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周瀛.自然地理学东北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三、相关自然地理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Thepotentialofremotesensingformonitoringlandcoverchangesandeff ectsonphysicalgeographyintheareaofKayisdagiMountainanditssurroundings Areconstructionofsedimentologicalandecologicalevolution. HeikeSchneiderDanaHoeferCarmenTrogStefanieBuschMichaelSchneiderJussiB aadeGerhardDautRolandMaeusbacher《Quaternaryinternationa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5]Referencingpracticesinphysicalgeography:Howwelldowecitewhatwew rite?.Haussmann,N.S.McIntyre,T.Bumby,A.J.Loubser,M.J.《Progressin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34[6]Thegeographyofsemidiurnalmode1internaltideenergyloss.Kelly,S.M.Jones,N.L.Nash,J.D.Waterhouse,A.F.《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7[7]AlbertPerryBrigham:Achampionofphysicalgeography.Trudgill,S.《Progressin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13[8]Practicingphysicalgeography:Anactornetworkviewofphysicalgeogra phyexemplifiedbytherockartstabilityindex.Allen,C.D.Lukinbeal,C.《Progressin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12[9]EnvironmentaldynamicsandluminescencechronologyfromtheOrlovatlo esspalaeosolsequence(Vojvodina,northernSerbia).SLOBODANB.MARKOVI?ALIDATIMARGABORTHOMASSTEVENSULRICHHAMBACHDRAGANPOPO VNEMANJATOMI?IGOROBREHTMLADJENJOVANOVI?FRANKLEHMKUHLHOLGERKELSRASTKOM ARKOVI?MILIVOJB.GAVRILOV《Journalofquaternaryscience:JQ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2[10]AnintroductiontothephysicalgeographyoftheQiangtangPlateau:Afr ontierforfuturegeoscienceresearchontheTibetanPlateau.Dong,G.Yi,C.Chen,L.《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06四、自然地理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论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以《自然地理学》为中心.钟仕伦,2013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2]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吴炳玉,2009全国首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3]高校"自然地理学"课程双语教学研究.郑光辉.焦彩霞,2010第四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4]高校自然地理学创新教育的思考.王鹏,2007首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5]过去与现在的自然地理学.杨达源,2007首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6]高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揭毅.景高了.张海林.黄建武,2010第四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7]从综合走向和谐自然地理学教学的感悟.伍光和,2007首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8]地球表层系统思想下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实习改革.张茂恒.王建.陈霞.白世彪.孟景闻,2007首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9]城市自然地理学:城市系统格局演变与物质循环过程模拟.刘敏.许世远.侯立军.杨毅.陆敏.汪祖丞.于英鹏,20122012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研讨会[10]自然地理学发展的历史与动态初探.邓宏兵,2002全国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

综合自然地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综合自然地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综合自然地理论文参考文献一、综合自然地理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高师院校综合自然地理课程实践教学研究.《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6期.陶国芳.蒋兆恒.[2].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方案的选取——以吉林省通化市为例.《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0期.陶国芳.蒋兆恒.[3].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应注意事项.《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5期.木合塔尔·麦丁.[4].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进展.《地理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6期.杨勤业.郑度.吴绍洪.葛全胜.[5].多媒体辅助综合自然地理教学模式探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5期.李治国.[6].基于土地生态演替的区域生态格局构建.《城市发展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3期.李英汉.[7].全球变化与地理学综合研究——黄秉维先生学术思想之理解.《地理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1期.刘燕华.吴绍洪.尹云鹤.郑度.杨勤业.[8].“黄秉维先生百年诞辰学术思想研讨会”专家谈.《地理科学进展》.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7期.曾庆存.孙鸿烈.刘昌明.石玉林.童庆禧.陆大道.李文彦.王恩涌.孙惠南.[10].综合自然地理研究有关问题的探讨.《地理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1998年2期.倪绍祥.查勇.二、综合自然地理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地壳形变与火山活动的对应关系研究——以长白山天池火山为例.作者:王禹萌.综合自然地理东北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2]宁夏东部生态脆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作者:冯锐.综合自然地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997(学位年度)[3].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理想风水模式的藏族乡土聚落景观空间解析——以甘肃省迭部县扎尕那村落为例.作者:史利莎.生态学浙江大学2011(学位年度)[4].中美高中自然地理教材作业系统功能比较研究.被引次数:6作者:朱利青.学科教学华中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5].浅析地理因素对东北地区民居的影响.被引次数:1作者:宋艳丽.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合肥工业大学2011(学位年度)[6].基于栅格数据的重庆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被引次数:7作者:何静.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西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7]流域水文分形及与径流和旱涝灾害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为例. 作者:马宗伟.自然地理南京大学2006(学位年度)[8].四川省区域发展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李逸永.人文地理学四川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9]都市密集区植被生物量变化及其与城市增长的空间联系研究.作者:李广宇.人文地理学中国科学院大学2015(学位年度)[10]新疆数字地貌空间格局及其应用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柴慧霞.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学位年度)三、相关综合自然地理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TowardsclosurerelationsintheRepresentativeElementaryWatershedf rameworkcontainingobservableparameters:RelationsforHortonianoverlandf low.E.VannameteeD.KarssenbergM.F.P.Bierkens《Advancesinwaterresource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Jul.[2]RetentionoftannicacidandcondensedtanninbyFeoxidecoatedquartzsa nd.J.KaalK.G.J.NieropJ.M.Verstraten 《JournalofColloidandInterfaceScienc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51[3]Carryingcapacityassessmentfortouristdestinations.Methodologyfo rthecreationofsyntheticindicatorsappliedinacoastalarea.E.NavarroJuradoM.TejadaTejadaF.AlmeidaGarciaJ.CabelloGonzalezR.Cortes MadasJ.DelgadoPenaF.FernandezGutierrezG.GutierrezFernandezM.LuqueGall egoG.MalvarezGarciaO.MarcenaroGutierrezF.NavasConchaF.RuizdelaRuaJ.Ru izSinogaF.SolisBecerra《Tourismmanagement》,20126[4]Aphysicalexplanationofthevariationinthresholdfordelineatingter restrialwatersurfacesfrommultitemporalimages:effectsofradiometriccorr ection.YUANBOLIUPINGSONGJIANPENGCHUNYE 《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17/18[5]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TECHNOLOGYANDGEOMORPHOLOG YINTERPRETATION.M.MaghsoudiA.HajizadehM.A.NezammahallehH.SeyedRezaiA.JalaliM.Mahzoun2 013[6]MovingAgentPedestriansThroughSpaceandTime.Torrens,P.M.《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20121[7]ThegeographyofrecreationalphysicalactivityinEngland. EstherRindAndyP.Jones《Health&place》,20111[8]Towardsvictimorientedcrimemodellinginasocialscienceeinfrastruc ture.Malleson,N.Birkin,M.《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Mathematical,physical,an dengineeringsciences》,被SCI收录SCI.20111949[9]InterferometricMicroreliefSensingWithTerraSARX—FirstResults. Baade,J.Schmullius,C.C.《IEEETransactio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2[10]InterferometricMicroreliefSensingWithTerraSARX—FirstResults. Baade,J.Schmullius,C.C.《IEEETransactio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2四、综合自然地理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90年代我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999中国地理学会成立90周年年会[2]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自然地理若干特征分析.马建华.千怀遂.管华.施其仁,2004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3]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研究.李刚.郑晓非.孙永平.张志全,2007首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4]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及综合评价.吴维平.董小平.郑炎贵.黄江华.夏吉侃.王晨东.章云中.余国胜.吴方庆.徐小三.吴跃东.储东如.汪德华,2010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5届年会暨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5]论安徽省“两山一湖”地区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吴跃东.向钒,2006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

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综述

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综述

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综述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产生、发展和相互关系。

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的综述,旨在介绍地理学领域内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为读者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

本文将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方面,对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一、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规律,主要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系统等内容。

在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中,自然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备受关注。

1. 地貌学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沙漠等地貌类型。

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中,关于不同地貌类型的研究较为丰富,相关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2. 水文学水文学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水循环和水文地理等内容。

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中,对于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文要素的研究和评估成果较多,研究成果可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 气候学气候学研究地球大气系统的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原因。

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中,关于气候变化、气候模拟和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这些成果对于人们应对气候变化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4. 生态学生态学研究地球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演替等内容。

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中,生态学研究成果涵盖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和地理区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和空间组织,主要包括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内容。

在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中,人文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备受关注。

1.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特征,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等内容。

地理学论文文献资料中,有关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成果较多,为城市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2.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关系,包括产业布局、交通运输、城乡发展等内容。

毕业论文自然地理学硕士

毕业论文自然地理学硕士

毕业论文自然地理学硕士自然地理学毕业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探讨了自然地理学在解决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全球问题方面的重要性。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通过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和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学专业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和社会提供重要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挑战。

关键词:气候变化,自然地理学,环境,可持续发展,全球问题Introduction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学科,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学等多个方面。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对于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在不断升级。

这种全球问题的提出,也正是自然地理学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的原因。

然而,许多人并不了解自然地理学在应对这些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强调自然地理学在解决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方面的重要性,并探索自然地理学如何在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作用。

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化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这种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如工业化和能源使用的增加,导致全球温度升高所引起的。

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了各种问题。

其中包括更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如飓风、洪水和干旱),海平面上升以及冰川和冻土融化等。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种学科的专业知识。

自然地理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学科之一,它可以提供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深刻理解和解释。

例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可用于帮助政策制定者开发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

自然地理学可能会详细分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这将有助于制定出解决方案,并推广先进技术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自然地理学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自然地理学具有广泛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这些方法和工具可以用于解决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例如,地貌学专业可以通过培训环境监测人员来收集和分析地球表面的数据。

此外,自然地理学专业还可以进行数学建模来测量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测量数据可以用于制定政策和解决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地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地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地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一、引信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环境资源人口、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地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地理学研究现状
1.环境与资源研究
环境与资源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这些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地理学者在环境与资源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和影响、水资源分布和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等。

2.人口与城市化研究
人口与城市化是地理学研究的另-重要领域。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空间结构、人口流动、城市发展模式等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地理学者在人口与城市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城市规划、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城乡人口变化、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等。

3.经济发展与区域研究
经济发展与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

地理学者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与机制、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优化、地区竞争力与发展战略等。

同时,随著全球化的加速,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跨国经济活动也成为了地理学者研究的重点。

地理学研究方法论文综述

地理学研究方法论文综述

赣南师范学院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地理学研究方法》课程论文行政班级:地理科学1002 学号:100204061 姓名:黄鸿斌任课教师:徐祥明成绩: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综述摘要:简要综述了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在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分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方法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种植布局、农业成本的影响几个方面。

气候变暖会影响我国的农业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作物品种的布局、产量、施肥水平;气候变暖将使江河水量、水资源的供需状况、旱涝灾害出现的频率、水质等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业。

并通过分析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有待改进的方面和研究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气候变化;研究方法;农业成本;种植布局;气候变暖Advances in Research of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a series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bout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in recent decades, mainly about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rop growth, yield, quality, planting distribution, agriculture cost and so on.Warming weather will effect our country’s agriculture weather and plant term, layout of the crops, yield fertilizing. Also, the change of the climate will change the amount of water in rivers and lakes, change the water resourses, effect the frequncy of flood and drought as well as water quality. And all that have effects on agriculture. Finally,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es, we pointed out the insufficiency which existed at present studies and some areas to be improved, and then put forward prospects in the future.Key words:climate change; research methods; agriculture cost; planting distribution; warming weather气候作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之一。

环境文献综述

环境文献综述

环境文献综述一、引言环境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各种环境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为了更好地了解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环境文献研究。

本文将对环境文献进行综述,旨在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现状2.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全球气温的升高。

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2 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水资源管理不当等原因,全球范围内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水资源短缺不仅影响农业和工业生产,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2.3 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但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捕捞、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等,导致大量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对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环境问题的原因3.1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多。

这促使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的产生。

3.2 经济发展模式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

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和自然资源的耗竭,加剧了环境问题的发展。

3.3 政策和管理不力环境问题的产生还与政策和管理不力有关。

一些地区在环境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和管理措施,导致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四、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4.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关键。

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如推广清洁能源、改进工业生产工艺等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4.2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在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上,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是重要的措施。

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推广水循环利用技术,可以更好地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地质学论文文献资料综述

地质学论文文献资料综述

地质学论文文献资料综述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质过程和地球历史的科学学科。

在地质学研究中,文献资料的综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已有论文和研究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分析,可以为地质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本文将对地质学领域的文献资料综述进行探讨,分析其意义、方法和应用。

一、文献资料综述的意义地质学领域的文献资料综述对于推动学科发展和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了解到当前研究的热点、难点和前沿问题,为学者们提供开展新的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其次,文献综述可以帮助研究者全面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发现不足和不完善之处,从而提出新的研究观点和思路。

另外,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对已有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为学术界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资料综述的方法在进行地质学领域的文献资料综述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可以通过文献检索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SciFinder等,搜索并筛选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其次,可以参考大量相关论文中引用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

此外,还可以寻找和参考相关领域权威著作和专业书籍,获取全面且深入的信息。

在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主题分类、研究方法等进行归档和编写。

最后,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制作文献总结表格等方式,将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三、文献资料综述的应用地质学领域的文献资料综述在学术研究和科学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文献综述可以为科研项目的选题和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和总结,可以确定研究方向和目标,避免重复和低效的研究。

其次,文献综述可以为科学研究的数据分析和结论提供支持和依据。

通过对已有研究方法和结果的评估,可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比对和验证。

另外,文献综述还可以为学术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术出版做出贡献。

研究生自然地理学文献综述

研究生自然地理学文献综述

森林水文生态效应研究综述引言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存来自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的认识逐渐加深,森林作为工业社会的主要材料来源之一的生态学后果的突现,人们对森林与林业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显示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新的认识,使得林业经营与发展进入更为注重生态与社会效益的经营利用观。

森林生态效益的产生与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动力( 能量)与介质(水文循环与大气循环)的影响密切相关, 揭示森林植被的水文生态效应,可以为森林经营、流域管理、景观管理、自然保护、山地防灾、水资源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再主要介绍研究问题及成果:即从森林植被对水量、径流泥沙和水质的影响等方面。

1国内外研究现状1.1 国外森林水文生态效应研究情况国外在森林对水量和水质的影响方面都有较系统的研究。

美国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植被的保护和更新方面, 森林流域水文规律的研究大约占30 %。

加拿大主要研究各种自然因素对融雪径流、降雨径流的影响。

英国、澳大利亚采用对照流域法, 对林地的蒸腾、蒸发有较多的研究。

日本很重视森林的防护效能, 主要研究森林的水源涵养机能和森林保持水土的作用。

前苏联集中研究大流域的森林水文效应, 探索表现成因机制和发生过程的区域水平衡的计算方法, 利用现代数学工具建立蒸发计算模型, 通过遥感图像的水文地质解译、电模拟法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研究。

中欧各国着重研究森林对酸雨、地表和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1.2 国内森林水文生态效应研究的情况中国近期的森林水文研究是上世纪20年代( 1924~ 1926),前金陵大学美籍学者罗德民博士和李德毅先生等在山东、山西、河南、安徽等地观测研究不同森林植被对雨季径流和水土保持效应的影响。

到了上世纪70~ 80 年代, 在我国西北地区、秦岭、祁连山林区, 东北林业大学在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的红松林、帽儿山的落叶松林, 湖南省会同县及江西省分宜县的杉木人工林,海南岛尖峰热带季雨林区,相继开展了有关森林水文生态效应方面的研究,并开始了水质的鉴定。

先秦自然地理专名研究文献综述

先秦自然地理专名研究文献综述
[ 基金项 目] 先秦 自 然地理专名构词研究 ( C X . I J 1 4 0 2 0 ) 。 H乍 者简介】 李 宁,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 言文字学专业硕 士研究生 。

3 8 —
锈 支锯 事
李 宁 /先秦 自然地 理专 名研 究文献 综述
的依据, 至今仍是极为重要的工具书。其中与地名相关的字 的《 地名要素管见》 , 杜祥明先生的《 地名学》 , 刘伉先生的
[ 关键 词 ] 先秦; 自然地理; 综述
【 中图分类号] H 1 3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8 6 1 0 ( 2 0 1 5 ) 0 8 — 0 0 3 8 — 0 2
地名, 英语写作G e o g r a p h i c a l N a m e s , 即 地理名称的意 思。 是我国 最古老的 文字地名。甲 骨文记录的是殷商时代, 已知 地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 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在生 甲 骨文字有5 0 0 0 个左右, 能解读的汉字约1 7 0 0 个。甲 骨文 活、 生产中为了区别地球表面上的不同地理实体以便于记忆 卜 辞中不乏地名的记载 , 当时殷商疆域内的今黄河中下游地 和交往而进行命名, 并得到社会所公认。 … 区, 有大山、 高原、 丘陵、 平原 , 还有河、 川、 泉、 泽等。所 以甲 地名包括的范围 很广, 根据地名所指地理实体的地理属 骨卜 辞中既有地理通名也有地理专名的记载。《 诗经》 是我 性, 大致可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自 然地理实体名称, 另一类 国 最早的 一部分诗歌总集, 收周代诗歌3 0 5 篇, 其中 记载着 我国早期地名的丰富资料, 其中地名通名的大量出现以及方 是人文地理实体名称。
, 在《 释地》 、 《 释丘》 、 《 释山》 、 《 释水》 四篇中定出的山水 早出现在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 周礼》 。< 周礼》 卷三“ 夏官司 雅》 马第四” 载: “ 遵师, 掌四方之地名, 辩其丘、 陵、 坟、 衍、 遽、 隰 及自 然区 域名称, 其中专名共计 9 2 个。汉末刘熙依照《 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水文生态效应研究综述引言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存来自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的认识逐渐加深,森林作为工业社会的主要材料来源之一的生态学后果的突现,人们对森林与林业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显示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新的认识,使得林业经营与发展进入更为注重生态与社会效益的经营利用观。

森林生态效益的产生与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动力( 能量)与介质(水文循环与大气循环)的影响密切相关, 揭示森林植被的水文生态效应,可以为森林经营、流域管理、景观管理、自然保护、山地防灾、水资源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再主要介绍研究问题及成果:即从森林植被对水量、径流泥沙和水质的影响等方面。

1国内外研究现状1.1 国外森林水文生态效应研究情况国外在森林对水量和水质的影响方面都有较系统的研究。

美国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植被的保护和更新方面, 森林流域水文规律的研究大约占30 %。

加拿大主要研究各种自然因素对融雪径流、降雨径流的影响。

英国、澳大利亚采用对照流域法, 对林地的蒸腾、蒸发有较多的研究。

日本很重视森林的防护效能, 主要研究森林的水源涵养机能和森林保持水土的作用。

前苏联集中研究大流域的森林水文效应, 探索表现成因机制和发生过程的区域水平衡的计算方法, 利用现代数学工具建立蒸发计算模型, 通过遥感图像的水文地质解译、电模拟法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研究。

中欧各国着重研究森林对酸雨、地表和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1.2 国内森林水文生态效应研究的情况中国近期的森林水文研究是上世纪20年代( 1924~ 1926),前金陵大学美籍学者罗德民博士和李德毅先生等在山东、山西、河南、安徽等地观测研究不同森林植被对雨季径流和水土保持效应的影响。

到了上世纪70~ 80 年代, 在我国西北地区、秦岭、祁连山林区, 东北林业大学在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的红松林、帽儿山的落叶松林, 湖南省会同县及江西省分宜县的杉木人工林,海南岛尖峰热带季雨林区,相继开展了有关森林水文生态效应方面的研究,并开始了水质的鉴定。

在森林与水量平衡方面, 我国的研究多属于小尺度的分析,包括小森林流域或小森林区域的水量平衡、水文要素的制图与分析。

研究森林与侵蚀和泥沙的内容也较多, 而对森林对于水化学性质影响的较少。

我国从60 年代以后继续开展了森林水文生态作用的集水区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探讨森林植被覆盖率变化与流域径流量变化的关系。

2 主要研究问题及成果2.1 森林植被对水量的影响从森林植被对降水—汇流过程的影响出发, 森林植被对水量的影响可分为林冠截流、枯枝落叶层截持水、林地土壤水分入渗及贮水、林地蒸发散等方面。

2.1.1 林冠截流林冠截流以及截持雨量的蒸发在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林冠截流损失比灌木和草本截流损失大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林冠具有较大的截流容量: 二是林冠具有较大的空气动力学阻力进而增加截持雨量的蒸发。

国外一般认为温带针叶林林冠截流率在20% ~40%之间。

我国学者对地跨我国南北不同气候及其相应的森林植被类型林冠截流率的分析研究表明, 截流率变动范围在11.4%~34.3%,变动系数6.68%~55.05% ,其中以亚热带西部高山常绿针叶林最大,亚热带山地长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小。

林冠截流损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降雨频率、降雨强度、降雨历时、树种、林龄、林分密度、林冠蒸发能力、林冠构筑型等诸多方面。

正如生态系统、水文过程一样, 林冠截流损失具有时间和空间异质性, 因此如何建立描述林冠截流的理论或经验模型, 并将其整合到流域水文模型中是林冠截流研究的目标。

另一方面, 林冠透流和截流的时空异质性对于研究大气降水化学物质的输入、可溶性物质的淋溶以及森林植被对水质的影响从取样到通量的确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2 森林枯枝落叶层截持水研究森林枯枝落叶层吸持水量动态变化在森林水文循环中的意义在于其对林冠下大气和土壤之间水分和能量传输的影响。

森林枯枝落叶层具有较大的水分截持能力从而影响到穿透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充和植物的水分供应。

此外, 枯枝落叶层具有比土壤更多更大的孔隙, 因此其水分也就更易蒸发。

不同类型的森林枯枝落叶层吸持水分的蒸发占林地总蒸发散的3%~21%。

采用Lysimeter 测定枯枝落叶层的水分蒸发,并采用Penman- Mo nteith方程模拟了枯枝落叶层水分蒸发速率和枯落物表面到1 m 高大气温度的差异, 取得了较好的效应。

枯枝落叶层吸持水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其对森林植被养分的供应上, 枯枝落叶层的氮化和矿化速率随其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18]。

枯枝落叶层含水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异性,从而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森林枯枝落叶层吸持水能力的大小与森林流域产流机制密切相关,并受枯落物组成、林分类型、林龄、枯落物分解状况、累积状况、前期水分状况、降雨特点的影响。

我国的研究结果认为,枯枝落叶吸持水量可达自身干重的2-4倍,各种森林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平均309.54%。

孔立达等在黄土高原人工防护林枯枝落叶层吸持水量的研究表明,其持水容量小于191%,而且还建立了计算枯落层截持水量的经验方程。

2.1.3 林地土壤水分入渗及贮水林地土壤水分入渗和水分贮存对森林流域径流形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而言, 森林土壤具有比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高的入渗率,良好的森林土壤其土壤稳定入渗率高达8.0cm/ h以上。

我国的研究成果表明,林地土壤具有较大的孔隙度,特别是非毛管孔隙度大,从而加大了林地土壤的入渗率、入渗量, 对林地入渗过程的模拟Philip 模型为主。

林地贮水作为森林水源涵养作用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目前国内一般使用林地土壤非毛管空隙饱和含水量来计算,据研究每公顷森林土壤能蓄水641~678t。

2.1.4 林地蒸发散林地蒸发散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循环与能量平衡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森林变化引起流域产水量的变化与森林蒸发散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森林具有比其他植被更大的蒸腾量, 加之森林冠层与枯落物截持损失是森林减少引起流域产水量增加最为主要的原因。

因此,准确测定或计算林地蒸发散的时空变化对于评价森林水文循环影响机理和流域水文模型开发,对制定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影响森林生态系统蒸发散的因素众多, 且具有极大的时间变异性和空间异质性,将较小尽度的田间试验结果外推到较大的坡面或流域尺度势必影响其准确性。

林地蒸发散是由辐射交换、水气传输和生物生长发育等过程组成的。

最为精确的测定方法是采用蒸发仪,但由于其在野外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并未被广泛采用。

森林蒸发散研究广泛采用的方法包括: 水文学方法; 气象学方法; 土壤水动力学方法; 植物生理学方法。

水文学方法就是基于系统水量平衡方程通过测定降雨量、深层渗漏项、地表径流项以及土壤水分储存动态变化项来求得系统蒸发散量。

我国60年代初开始了森林蒸发散的研究工作,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 包括截流损失在内森林生态系统的蒸发散量大约占降雨量输入的40% ~80%。

康文星等采用乱流扩散法对杉木人工林蒸散规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年平均蒸散量占年降雨量的82.2% ,其中林冠蒸散量占总蒸散量的89.3% ,林地蒸散量占总蒸散量的10.7%,与用水量平衡法计算所得的总蒸散量非常接近。

2 森林植被对径流泥沙的影响通过对湖北黄岗地区水土保持试验站实测资料的分析得出: 森林可消减年侵蚀深度的94.7%,而且降水量分别为32.2mm和121.6mm时, 森林拦沙作用只下降了3.2% ,说明森林的减沙作用是稳定的。

侯喜禄通过径流小区试验得到: 与农地相比,柠条林减少泥沙99%,刺槐林减少98%~99%,沙打旺减少85%~95%。

魏秉玉通过小流域实验资料认为森林减沙效应随森林覆被率的增加而增加的情况非常明显,即使在森林覆被率不太大的情况下,减沙效果也是显著的。

森林覆盖率达30%的流域较无林地流域减少输沙量60%。

刘永宏等对呼和浩特大青山不同森林类型的径流和泥沙流失的观测结果是: 覆盖率较高的天然白桦次生林与人工油松成林的保水保土能力最强, 涵养水源效果最好。

与荒坡对照相比, 白桦林、油松成林分别减少地表径流96.49%和97.60%,而油松幼林与灌木林均减少64%左右; 白桦林、油松成林减少地表冲刷的百分比均在99.9% 以上,几乎完全控制了土壤流失。

马雪华研究了森林采伐与河流泥沙悬移质的关系,认为在泯江上游采伐森林, 可使河流年平均含沙量增加1~3倍。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季雨林地的刀耕火种地的径流含沙量较有林地高了3倍。

在防护林( 人工林) 水土保持效益研究领域内, 我国因其特殊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研究的比较深入和广泛。

从研究的区域上看, 几乎遍布我国南北山区, 从寒温带、温带的东北山地, 到暖温带的黄土高原、亚热带的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地区, 以及热带区域。

所研究的树种基本上涉及了这些区域极具代表性的森林植物种。

这些研究是与水文生态研究同步进行的。

从研究的方法上看,观测试验研究占绝对优势。

标准径流小区、自然坡面集流区、小流域等空间尺度的实地观测研究仍是最为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来研究不同人工林植被群落的防蚀效益, 在干旱、半干旱等降水较少的地区作为天然降雨观测的补充也有较广泛的应用。

在理论研究方面, 有从能量角度研究林冠对降雨动能的影响;有从力学的角度分析林木根系在坡体稳定上的作用来研究林木控制重力侵蚀的作用;也有从林地地表糙率的研究来分析林地地被物对径流流速的阻延作用;还有从坡面侵蚀物理过程为出发点,建立描述有林地和无林地的坡面降雨侵蚀数学物理模型,经一系列简化,获得模型参数值,进而评价林木对土壤侵蚀的控制作用。

在统计模型或经验模型研究方面,金争平等采用通用流失方程,在测定了灌木林地的C值基础上,预报灌木林地的水土流失;李春阳等采用钉子法、色环法、对比法、量沟法测定了帽儿山地区不同地表的表土流失样本96个,将植被持水量与凋落物吸水量作为自变量建立了土壤流失的非线性回归模型,阐述了林地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

从研究的结果上看,林地控制水土流失均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尽管这种作用在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树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植被群落产生一定的变化。

湖北省黄岗地区水土保持站(花岗岩地区)的实测资料表明,造林可以减少侵蚀量91.5%以上。

北京林业大学在山西吉县黄土高原的观测结果表明:沙棘与虎榛子林地土壤侵蚀量为2.59t/(km2·a),油松剌槐混交林地为7.48t/(km2·a) ,剌槐林地为19.47t/( km2·a) ,油松林地为16.75t/( km2·a),荒草地为52.75t/(km2·a),裸地为177.8t/(km2·a),以油松剌槐混交林地为例可减少土壤侵蚀约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