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七讲:水电煤卫话居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电煤卫话居住

上海是中国最早有水、电、煤、卫的城市,但现代设施的完备也只有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不信向老人们作个调查,问一下你所住的地方,多少年前还在用煤炉、马桶?现代化的设施,也向人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试想城市突然断绝了水、电、煤,人们的生活将会陷入怎样的困境?

照明三变

民国初年,上海大多数的家庭仍然使用煤油灯照明,

煤油最早由美孚石油公司供应,故又称“美孚灯”或“洋

油灯”。大约汉朝中国人就认识了石油,但直到1855年

美国人才将煤油和汽油从煤油中分离出来。煤油作为照

明工具,在全球传播的速度极快,光绪八年(1882年)

我国沿海进口煤油就多达“数百万担”。煤油发光比植物

油强,价格也更低廉,所以用它取代植物油便成为不可

抵挡的潮流。

开埠以前的上海,居民的照明用品,在室内是油灯,所用之油主要为豆油或菜油;在室外,有钱人家行路用灯笼,内燃蜡烛。一般居民、客商行路则在黑暗中摸索。

用煤油灯照明,较之豆油灯,不但价廉,而且光亮,一盏煤油灯相当于四五煤油灯 第七讲

盏豆油灯。所以,洋人使用于前,华人便继用于后。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上海已有五六家由广东人开设的商店,专门制造、出售玻璃煤油灯。至80年代初,上海“城市店铺皆改蜡烛为火(煤)油灯,渐而乡镇大户、会计之房、读书之案,无不灿列玻璃之器,而火油之用遂”。

煤油的输入危及依靠生产植物油为生的农户生存,有人建议利用荒山野岭广种桕树,以桕树子榨油,降低灯油的成本,以此抵制进口煤油给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

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照明设

施进入一个新阶段,即煤气阶段。1865年11

月,我国第一家煤气厂——自来火房正式投

产,开始向英租界私人用户供气。接着,又向

租界内的公共路灯供气,上海街头第一次出现

了煤气路灯。到第二年底,英租界的几个主要

街道均换装了煤气路灯,自此上海就有了“不

煤气灯

夜城”之称。

煤气灯较之煤油灯、豆油灯,更加亮堂,而且便利,使用时只要拧转开关,点亮即可,更不用像油灯那样要不断向灯盏内添油。租界普遍点上煤气灯,这给上海城市面貌带来很大变化。入夜以后,火树银花,光同白昼。煤气灯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富裕人家,竞相使用。这为夜市的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使上海的夜景变得分外美丽。19世纪70年代,上海人评沪北即租界十景,其中之一就是“夜市燃灯”。

上海最早的电灯照片(1882年)

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了上海电光公

司,作为新光源的电灯首先出现于租界。翌年,

上海电气公司在外滩、南京路、百老汇路(今

大名路)等三条主要干道上都安装了电灯,极

大地改善了道路照明条件。至1935年底,上

海的路灯已全部使用电灯,煤气这才完全供作

燃气。

早期电灯用碳棒为电极,称弧光灯,因为价钱昂贵(上海弧光灯收费为年金250两白银),光线也太强烈,只适用于公共场所和道路照明,1890年上海开始供应白炽灯电源,电灯才开始进入普通家庭。在弧光灯时代,电气公司在价格和使用效果上都无法和煤气公司竞争,直到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推广之后,电气公司才取得了竞争中的优势。

水井人家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淡水资源丰富。据统

计,全市陆地中的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强,沪上的河网又与太湖流域河网相连,形成以

黄浦江为主干的稠密水系。因此,开埠以前,人

们主要的生活用水是门前屋后的河水。上海传统

建筑的选址大多也体现了这一特征,依河而建,

可沿石阶下河洗涤。

上海开埠后,外国商人、冒险家纷至沓来。随着商务活动的发展,城区人口激增,中外业主开始大规模营造民居。为提高地皮使用率,采用联排并立、群体集居的方式,设计建筑成上海独有的石库门里弄民居。为解决生活用水问题,一般在石库门建筑的后天井设有水井,供楼内居民共同使用。

水井

受潮水涨落的影响,河水中多含泥沙,虽然用明矾澄清,仍出现“城中食水腥秽,饮者多生疾病”的情况。一些外侨喝不惯夹有海水咸味的黄浦江或苏州河水,只好在租界内开凿深井获取饮用水。同时,他们多方呼吁兴建自来水厂,最终得到工部局的回应。

为选择洁净良好的水源,工部局卫生处决定从黄浦江、苏州河、淀山湖选取12个取水点采集水样,送英国伦敦皇家化学学院检验。不久化验报告出来了,12个取水点的水质都优于同期英国泰晤士河水,属于可利用的软淡水,其中以黄浦江和淀山湖水样质量为最好。这是上海历史上有案可查的第一次水源水质调查。

1880年英国商人麦克·利沃特成立“英商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后改为杨树浦水厂)。1883年6月,一座现代化的自来水公司在杨浦竣工。落成放水那天,北洋大臣李鸿章应邀到水厂参加放水典礼。近代中国城市的供水史,在杨树浦水厂哗哗的流水声中翻开了第一页。

杨树浦水厂的哥特式建筑读图学史

杨树浦水厂厂房在建筑式样上有何特点?参考资料,分析设计的原因所在。

英商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建筑厂房,安装机器,敷设输水管线,还建造了水塔。整个工程费时2年,耗资12万英镑,于1883年6月竣工。6月29日,李鸿章亲自动手开动机关,把水放进滤水池里。从此,优质的过滤水代替了杂质水。

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

股份有限公司在《申报》、《字林西报》上刊登

广告,正式宣布对外供水。然而,当时却有种

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自来水管

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致使一些市民和官

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为消除公众对自来水的

恐惧,公司在街道消防栓上采集水样,请上海老德记药房进行化验,取得了上海第一份自来水水质化验报告。化验证明,自来水“极度清洁,并适宜于生活和制造用途”,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上海人感到自来水水质甜美,取用方便,由衷赞叹:“地藏铁管达江中”、“入户穿街水自来”。

20世纪初,上海工商业日益发展,供水需

求量不断增长,英商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激增。水厂也不断扩充制水设备,改进制

水工艺,完善技术管理,扩大供水区域,成为

远东第一大水厂。水厂按月提供水质分析报告,

并将结果公之于众,自投产起从未发生过水污

染事件,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征用了自来水公司,横跨苏州河上的自来水桥 知识链接 1897年上海绅士曹骧向上海官厅申请在南市开办自来水公司。在上海道台刘麒祥的支持下,集资银30万两,在高昌庙近望达港南的包家宅(今半淞园路592号)历时5年,于1902年建成“内地自来水厂”。这是近代上海华

商自办的最大水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