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_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摘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情境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历史老师的关注和青睐。
历史的丰富性、生动性和过去性因教师的情境设计而得到虚拟再现,许多枯燥、抽象的学究式表述也因此鲜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以前浓厚多了,一派“这边风景独好”的繁荣景象。
但是仔细考察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我们却发现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景教学弊端
一、材料情境设计太多,材料信息过于庞杂
案例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和转折》
有一位教师用多媒体手段在一节课中依次呈现:“希特勒与德军高级将领研究作战计划”、“巴巴罗莎计划”、“苏德军事力量比较”、“台风计划”、“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检阅红军部队”、影片《莫斯科保卫战》片断、日本的侵略方针《基本国策纲要》、夏威夷自然风光、影片《虎!虎!虎!》片断、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的图片、太平洋舰队损失统计表、《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家宣言》部分文字材料、影片《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片断、中途岛背景资料及中途岛海战片断、沙漠之狐隆美尔和蒙哥马利的背景资料、阿拉曼战役片断等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文字材料,伴着课件的放映,教师依次对材料作简单的说明。
这一位老师整整一节课都在展示他的多媒体课件,每个情境的用时平均在2--3分钟,放映结束下课铃也就响了。
我们在这一节课的教学实践中看到,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教师也陶醉在自己设计的情境所带来的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上。
然而这种现象所反映出来的仅仅是学生被如此众多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所吸引而已,学生根本无暇对情境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和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和转折》的学习目标在于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学习,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关注世界的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给予学生适当的发展思维和情感的空间和时间。
二、哗众取宠,缺乏深意
案例2:《北伐战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的一部分)
教师:“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
7月,北伐战争开始。
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北伐的战场主要
有三个,分别是两湖战场、江西战场和福建浙江战场,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湖战场,战事最激烈的三个战役分别是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和武昌战役”。
同学们来看一下,北伐军是如何势如破竹、浴血奋战消灭吴佩孚的主力的。
教师随后用flash 制作的动画演示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和武昌战役:雷鸣般的厮杀声、呼啸而过的枪炮声、滴滴答答的冲锋号声声声不绝于耳;冒着硝烟的战火,北伐军战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广大工农群众也不甘落后,抬着担架冲上前线。
从这一案例来看,设置历史情境所要达到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都得到了体现,整个场面确实热闹,战争氛围的营造也比较逼真,可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以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感知历史似乎显得过于浅显。
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已渐趋成熟,思维的发展逐步向理论思维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
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显然上述情境的设计是不符合高中学生心理和思维发展规律的。
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础,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计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在模拟真实的历史发展氛围中,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历史和感悟历史的能力。
三、避重就轻,结构失衡
有些老师在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情境时,没有能突出主题、紧紧扣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案例3:有一位教师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中,围绕秦王嬴政从成长到掌权的历程和分封制与郡县制在朝廷的争论设计了两个主题情境,用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可是对于本节课所需要探究的两个主要问题“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是怎样形成的?”和“中央集权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却着墨太少,教师所做的仅仅是依据学生手中的课本作适当的讲解。
而这两个问题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以丰富的史实为背景,在具体、生动、形象的史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关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正确的历史概念,并且能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这一概念去解决新的问题。
四、角色扮演热热闹闹,教学效果平平淡淡
角色扮演是情境模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尤其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
通过扮演历史人物、模仿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行,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
这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去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又能够拉近学生与过去的历史发展之间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并获得真切的感受。
当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而且运用不当的话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4:有一位教师在讲到洋务运动时,他安排了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讨
论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争论,采用的方法就是角色扮演法。
此问题一出,立即引起了不少同学浓厚的兴趣,有愿意扮演皇帝的,有愿意扮演曾国藩、李鸿章、奕訢的,有愿意扮演倭仁的,甚至为了某个角色在那里争吵不休,最后总算安排妥当。
可是下面的问题接踵而至:扮演角色的学生不知道到底该说些什么。
冷场片刻后,他们开始捧起课本寻找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观点,可说不上几句,又没词了。
这时有的同学开始趁机捣乱,有的甚至模仿电视剧中某位名演员的滑稽动作,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教师不得不出面干涉,角色扮演也就草草收场,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教师在设计这一情景时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是准备不足,尤其是学生的准备不足。
学生事先对洋务派、顽固派和洋务运动的背景资料和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课前也没有阅读相关的资料和书籍;其次是表演主题不明确。
教师在学生表演前没有向学生详细说明表演的目的和任务,结果少数学生为表演而表演,让原本严肃的课堂在一场闹剧中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