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
古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历程
影响深远;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但重视主心、致良知
理学占统治地位、兴起早期启蒙思潮
王阳明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否定思想权威
批判君主专制
倡导经世致用
工商皆本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时期
阶段特征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地位或影响
佛道盛行,儒学受挑战,三教合一
隋唐
北宋
理
学
产
生
程颢、程颐
“理”为本原;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
影响深远;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但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南宋
朱熹陆九渊
元
发明本心、致良知
明
理学占统治地位、兴起早期启蒙思潮
王阳明
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否定思想权威
批判君主专制
倡导经世致用
工商皆本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影响深远
清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时期
阶段特征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地位或影响
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百家争鸣
儒家创始人
道家创始人
亚圣
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墨家创始人
法家集大成者
独尊法家焚书坑儒
激化阶级矛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儒学统治地位
佛道盛行,儒学受挑战,三教合一
理学产生
程颢、程颐
“理”为本原;存天理、灭人欲
春秋
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百家争鸣
孔子
仁礼
儒家创始人
老子
道、无为
关于中国思想史发展脉络的总结孙华(共5篇)
关于中国思想史发展脉络的总结孙华(共5篇)第一篇:关于中国思想史发展脉络的总结孙华关于东方思想史发展脉络的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主要讲述了东西方思想文化史的发展内容,现根据本阶段所学课程内容及平时的教学实际,对东方思想发展史脉络以中国思想发展为例作以下总结:一、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产生,代表人物主要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主张仁、爱,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实行王道,但又由于当时儒家思想并不能满足大变革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者的需要,所以与法家相比并不很受重视。
一直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有了新发展,西汉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法家、阴阳五行家和道家的一些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新儒学,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有利于加强皇权,从而有利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又有利于实现思想和政治上的大一统,儒家学说自此成为正统思想,成为为统治阶级代言的政治学说。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并进入成熟时期,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发展为宋明理学心学,主要代表人物是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理学强调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心学强调“心”的重要性,要不断反省内心,“致良知”,宋明理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升华为官场化的社会哲学高度,有力的维护了封建政治制度。
明末清初时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再度发展,出现了四位著名的思想家: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他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民主,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当时来说是非常进步的,也使儒家思想重新焕发生机。
二、近代中国由于社会性质的转变,传统的儒家思想已经不能再维护清朝的统治,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
先是地主阶级开始向西方学习,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指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手段、内容、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孔子
思想核心:“ 仁 ” “仁”就是爱人;克己复礼 实现“仁”,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 人” 政治思想: 主张“为政以德”,取信于民,包 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 《六经》 思想地位 举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 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 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 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 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二、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及其思想
1、生平: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董仲舒
2、著作:《春秋繁露》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发挥民本思想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1、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 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 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 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 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 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 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 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 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其实,我们常说的宋明理学,在通常 的意义上就是指程朱理学。 内容: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 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 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从整体上讲,中国古代思想史涉及四个不同历史时期: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三,宋元时期四,明清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阶段的社会大变革,引发不同阶级、阶层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形成了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相互借鉴、“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
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
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学术与言论的开明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用理性、重道德修养。
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力求探讨世界的本源和本质,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庄子发展了道家思想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将“法”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服务于最高统治者。
这样,儒、道、法、墨、阴阳、名等各学派都为后世的主流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共同构建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十分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
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巩固儒家思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1、演变历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演变规律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3、演变原因①、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儒家
克己复礼 ”。首创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_____________ 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仁政 (2)孟子:主张实行“_____________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
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君舟民水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_____________ ”的 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共通之处”判断。
[解析] 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 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在治
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1.(2015· 高考安徽卷)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 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 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 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 映了( A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A 项错误;儒家主
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 项错误。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从发展演变角度考查儒学地位的演变
(2014· 高考全国卷Ⅰ, T25,4 分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 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 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 “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C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脉络。
从古代的原始社会到今天的现代文明,中国的历史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转折点。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概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1. 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时期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人类生活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在早期社会,人们过着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的游牧生活。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逐渐过上了定居生活,并形成了农耕文化。
此后,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大量国家和王朝先后兴衰。
2. 封建社会时期在周朝的封建社会中,各地的贵族家族相互竞争,形成了分封制度。
这一时期,贵族们通过掌握土地和人口来积累财富,并形成了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封建社会时期也出现了著名的思想家,如孔子和老子,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和标准化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进一步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汉朝时期还有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西方世界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4. 隋唐时期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辉煌的时期。
隋朝推动了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统一了北方和南方。
唐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唐朝以其对外开放和多元文化而闻名。
5. 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中国王朝,统一了中国,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帝国之一。
明朝则是汉族再次统一中国的王朝,他们重视海洋贸易并进行探险,使中国与外部世界更加相互联系。
6. 近代以及现代时期自18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乱和外来侵略。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成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开启了新的时代。
此后,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社会运动和政治改革。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从整体上讲,中国古代思想史涉及四个不同历史时期: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三,宋元时期四,明清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阶段的社会大变革,引发不同阶级、阶层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形成了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相互借鉴、“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
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
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
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学术与言论的开明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用理性、重道德修养。
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力求探讨世界的本源和本质,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庄子发展了道家思想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将“法”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服务于最高统治者。
这样,儒、道、法、墨、阴阳、名等各学派都为后世的主流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共同构建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十分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
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巩固儒家思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
中国古代思想史时间轴
中国古代思想史时间轴中国思想发展的七个阶段,睿智者不得不知。
一、先秦诸子出现很多论道先哲。
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孙子、韩非子、鬼父子等,那时的哲学思想是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两汉儒家兴起,典章建立,礼教兴起。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结盟与民间扩散,在思想上形成大一统,但是同时也遏制了人的思维自由和思想革新。
三、魏晋玄学玄:有与无的关系,主要著作:《周易》、《老子》、《庄子》。
开始进入儒道互补阶段,魏晋名士风流潇洒的文人气息浓厚。
好处:讲经讲权,原则与灵活互补。
坏处:以权变经,灵活过渡,趋于奸猾。
四、隋唐佛学佛学传入,翻译工作非常重要,于是一些新的佛学词语出现:觉悟、因果、业力、缘分。
佛学提出了一个终生平等的概念,它的根本是觉知、觉悟。
佛学的最大成果:禅宗,禅宗的法门就是修心、修智慧,禅宗也是佛教中的心学。
达摩祖师创立的禅宗,讲“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六祖坛经》、《心经》,现代人的心灵荒芜,每个人最好都读读。
六祖:达摩、慧可、僧璨、弘忍、慧能。
五、宋明新儒学、程朱理学宋明新儒学、程朱理学特点:格物致知,致良知。
形而上学的一条路被打通,即陆王心学:受禅宗启发,引入佛家学说,讲良知和天理。
王阳明希望满街都是圣人,每个人都有圣贤的品格。
然而现实是每个人都不相信自己,所以也不相信别人。
把阳明心学实践的最到位的是日本君主立宪制的成功,心学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以军阀衙门代替了文人论道。
《儒林外史》、《红楼梦》、《西厢记》等书籍被彻底禁止。
六、清朝文字狱,对文人的武力镇压清朝康熙、乾隆等皇帝对文人论道、议政的打击,彻底阻隔了文人论道之路,限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言论和思想自由。
七、近代西学近代西学、西方文化的来袭,带着资本和技术、民主和科学。
由于吸收过多,导致现在中国的教育方式基本都是西化。
到目前为之,很多东西还是隶属西方的,我们称之为“中国人的根”的东西正在逐渐被消减。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进历程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进历程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进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演化。
这些思想对中国政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封建时代的礼乐思想、孟子的政治理念,到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以及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进行详细阐述。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进历程中,礼乐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封建时代,国家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与礼乐密不可分。
礼乐是一种以仪式和礼节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和谐。
这种思想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体系应该以礼和乐为基础,通过规范和约束来维持社会秩序。
礼乐思想主张君主应以身作则,善待百姓,确保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孟子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
孟子认为,君主应视百姓为己出,关心民众的生计和福祉。
他提倡君主要负有道义责任,要以道德来统治国家,而不是仅仅依靠法律和武力。
这种政治观念对后来儒家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观念的培养,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和孝道。
儒家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体系应该建立在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和谐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上。
儒家思想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为中心,倡导仁政,同时也要求臣民忠心耿耿,奉行孝道。
这种政治观念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与政治的发展。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道家认为,君主应该以“无为而治”的原则来统治国家。
道家注重自然与自由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少干预民生,给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和权力。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遵循自然的规律来治理国家。
虽然道家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影响力并不及儒家。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派别。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和政策来治理国家,强调君主的权威和权力。
法家认为,君主应该建立严厉的法律制度,制定符合国家利益的政策来管理国家。
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的演变历程
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的演变历程在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是人们探讨社会和人类本质的重要途径。
从最早的魏晋思想到中唐的儒学,再到宋代的理学,中国的政治思想和哲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从“天人合一”、“理气分析”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的演变历程。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
它主要表现为“天道与人道一致”和“天命和人事相应”两方面。
据《易经》所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说明天地自有一定的道德准则,而人类应该在这一道德准则的引导下生活和行为。
另一方面,古人相信,人类的命运是由天命所决定的,因此人们的一生中所遇到的所有事情都是天定的,人们不能改变它们。
这就要求人与天相通,追求天人合一,以达到调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社会。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和思想,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和君子人格理念,以求“天人合一”。
而墨子则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强调爱和平,反对战争和攻击他人,在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理气分析”理气分析是中唐时期哲学家僧贯道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方法。
他主张将“理”与“气”两个重要概念分别分析、概括、比较,从而构建一个较为系统的哲学分类。
其中,“理”主要指人类思维和道德规范,而“气”则是物象的形态、性质和运动,是进行各种物理现象和分析的基本概念。
“理气分析”对于中国哲学和政治思想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承认了历代先贤的贡献和成就,形成了“儒、道、法”三大流派的哲学体系,并为宋代的理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理学是源于宋代的一种哲学学派。
该派认为人可以通过觉察自身的内在规律,求得真理达到一种治理治学的方法,即“心即是理,知行合一”。
在理学的体系中,学问上的规矩与行为道德相互契合,个人品德的提升对于政治和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
古代思想发展历程
古代思想发展历程
古代思想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
在这个时期,一些重要的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开始出现,为后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埃及和巴比伦,人们开始探讨宇宙的起源和人类的角色。
埃及的宗教崇拜着法老和各种神明,巴比伦则崇拜天神和星辰。
他们相信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神秘力量,人类的命运受到神明的支配。
在古希腊,哲学家们开始用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
毕达哥拉斯主义强调数学的重要性,提出了宇宙是由数字和几何形成的观点。
赫拉克利特则认为宇宙是一个永恒变化的过程,而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苏格拉底则强调人类的自我认知和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古罗马帝国时期,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影响,罗马哲学家开始关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
大多数哲学家强调人类的理性和道德责任,通过思考和行动来改善社会。
斯多葛派就主张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冷静、理性的思考。
在古印度,印度教和佛教发展起来。
印度教强调个人和普遍神圣的关系,强调达到解脱的方法和信仰。
佛教则提出了苦苦之理,认为人类苦难的根源是欲望,通过舍弃欲望可以达到解脱。
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追求和谐和诚信。
道家则主张
返璞归真,追求自然和平静的境界。
墨家则强调兼爱和公平正义。
总的来说,古代思想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家,他们对于宇宙、人类和社会的理解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这些思想传承下来,为后世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揭开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揭开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揭开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其演变和影响。
首先,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石头制作工具,并开始农耕生活。
这一时期的文化主要表现为祭祀活动和对自然的崇拜。
人们相信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神灵,并通过祭祀来获得丰收和平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开拓,商朝和周朝出现了。
这一时期,古代中国文化开始有了更为明确的形态。
商朝时期,商王作为政治和宗教的领袖,通过祭祀来维护社会秩序。
周朝时期,周天子建立了封建制度,并制定了一系列礼仪制度。
这些礼仪制度成为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明逐渐形成,并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
这一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爱”和“孝道”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社会秩序。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修炼和自然与人的和谐,主张“无为而治”。
墨家思想强调公平和利他主义,主张“兼爱非攻”。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相互交融,共同构建了丰富多样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同时,古代中国文化还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它强调超越尘世的苦难,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解脱。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开放和包容。
在唐宋时期,古代中国文化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诗词歌赋成为流行的文学形式。
杜甫、白居易等众多文人墨客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同时,唐宋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不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还可以从科技和制度的角度来看。
在古代,中国人发明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和制度,如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精选文档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
1,春秋与战国社会发展特点回顾: 是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人的观念各方面 的破旧立新) 政治方面:破分封制建县制
统治阶级内部,“尊王攘夷”逐步演变为 诸侯称“王”,传统秩序面临“礼崩乐坏” 铁犁牛耕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分封秩序, 经济方面:局面 王、君的实力出现变化 土地私有的出现并逐步合法化而使井田制逐 步瓦解 官府垄断手工业局面发生变化,私营工商业 商业兴起
(4)战国期间儒家思想理论的发展
A.把孔子的“仁”发展为系统的仁政理论,并完 孟子:整提出“修齐治平”的自我修身理论(被视为 从“性善”出发,阐发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主 “正宗”) 张 A. 从“性恶”出发,阐发其礼义法治并行的主 B. 张荀况的“天常”理论带有辩证唯物思 荀况: 想 C.荀况对儒家思想的贡献(顺应战国末年百家相互 兼容趋势,开儒家吸收各家思想之先)
附:先秦“儒”和西汉以后“儒”思想的比 汉儒糅合各家学说,同时又强调“罢黜百 较:
家”,要树立儒家的学术“独尊”,缺乏 学术方面:“兼容” 与统治者 先秦儒学直接批评暴政,宣扬仁政,致力于 建立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 关系方面:汉儒学对仁政的追求则是退而求次,首先承 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尤其是皇帝凌驾 于天下的专制地位,然后才是对统治者提出 劝谕倡议 先秦儒虽然发展迅速,但开始时并受重视, 学术的社会 孟子虽受礼遇,但各国君主并没打算接受
参考资料:伯恩斯《世界文明史》如此说春秋战国的
东方思想:“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 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 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 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 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PPT文档18页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最新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
核心是“理气论”方法论是“格物致知”
对 “格物致知”的认识(1)格,认识;物,知识;知, 天理,(引申为人的伦理道德规范)(2)社会作用在于 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三,陆王心学(宋到明)
核心内容:心是宇宙本源,心就是理 强调内心反省可以认识理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
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发展的基本线索
核心是儒家思想是如何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 主流思想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兼容并蓄中突围而出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官方统治思想(既服务
又约束统治阶级) 宋明理学 糅合学术、兼容民间,终于成为整个民
族认同的主流思想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探求农业文明的新出路
建立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
关系方面:汉儒学对仁政的追求则是退而求次,首先承
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尤其是皇帝凌驾
于天下的专制地位,然后才是对统治者提出
劝谕倡议
学术的社会 地位方面:
先秦儒虽然发展迅速,但开始时并受重视, 孟子虽受礼遇,但各国君主并没打算接受
汉儒成为官方正统,受到“独尊”
程颐程灏、朱熹的理学, 陆九渊、王守仁心学
第四,对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的基本认识:
特点是:融合阴阳五行家、黄老学说及其他思想对传统
的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兼容又排它)
基调是:A统,一强和化稳皇定权社,会强调秩序,在当时利于巩固国家
B,借“天人感应”说限制服务皇权,宣扬仁
第五,小政结:
1 ,“罢黜百家”后,儒学、道学在官府竞争局面结束, 儒学逐步成为历代官府推崇的学问,成为官方思想,但只 是官方的教育思想,统治者治国所奉行的基本仍是“外儒 内法”策略,对民间则以儒教化,民间仍是思想多元
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主线及其特点
中国传统思想生长的主线及其特点陈寒鸣一今世学界,对付中国传统思想特点的归纳及其代价阐发和评判者甚多,但对中国传统思想史分期进行讨论者稀有。
这其实是不应有的现象,因为不对中国传统思想史作出科学分期,并进而准确掌握中国传统思想的生长局势,就无法正确地归纳出中国传统思想的特点,自然也就无法对之进行代价阐发和评判。
、笔者认为,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思想,依随着时代之运演,大要经历了下列诸生长阶段:一、先秦时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称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
在中国,这是先秦诸子时代。
中国的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想学说并不是凭空、随意的创造,而是有其自身的历史泉源。
这就需要我们在重视对孔子以来诸子百家之学研究的同时,将研究触角伸向前轴心时代,深入于中国思想文化历史基因的考析。
为此,似可将先秦时期分为前轴心时代和轴心时代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所组成的先秦时期则中国传统思想的产生期。
(一)前轴心时代,即传说的五帝时代至西周时代。
中国的一个根本国情:自古以来即人多国大,且以农立国,靠天用饭,一有大自然灾害便饿殍遍野;一旦社会破裂动乱,非数十年不能统一安定。
古代中国人主要会合在中原地域和黄土高原,“地四平,诸侯四通辐辏无名山大川之限。
”(1)各诸侯国之间无险可守,无几多盘旋余地,但人口相对密集。
在这种情况中生存,要想提高社会整体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保持社会的相对安定,就必须走统一大国之路。
这样,解决好社会上人与人的干系就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
在中国进入文明的前夜,即传说的“五帝时代”后期,“天下万国”(2),人口渐众,人们配合面临诸多的生存情况的挑战。
为了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巨大矛盾,那时向中国人以同祖同根的理念在幅员宽大的地域内建构起一种社会治理组织,在社会的大众事务方面发挥其协调职能。
唐人柳宗元谓: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争而不已,并且无羽毛,莫克自奉自卫。
荀卿有言:必将限物以为用者也。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线索
历史总复习:第一、五、六单元知识梳理第一、五、六单元的知识主要是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思想发展历程。
这里把他们分为三部分,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是近代思想发展主流向西方学习,三是20世纪四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儒家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时先要理清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创始:春秋时间(孔子的思想主张)→蔚然大宗:战国时间(孟子、荀子思想主张)→打击(重创):秦始皇“焚书坑儒”→正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挑战:魏晋南北朝受佛教、道家的挑战→融合:隋唐的三教合一→新阶段(成熟):宋明理学→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抨击。
(一)创始: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教育方面,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补充】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那孔子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春秋战国的社会环境——社会大动荡、大变革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蔚然大宗: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性本善”,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三)打击(重创):秦始皇“焚书坑儒”(四)正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融合阴阳家、和法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他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官员政策上重文抑 武,地方管理上层层收权,导致“三冗”突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
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核心是儒家思想是如何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 主流思想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兼容并蓄中突围而出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官方统治思想(既服务
又约束统治阶级) 宋明理学 糅合学术、兼容民间,终于成为整个民
族认同的主流思想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探求农业文明的新出路
王夫之的哲 学思想:
从物质“变”的角度思考,提出“趋时更 提 新出”“人欲”的存在合乎“天理”,主张天 理人欲统一,满足人们的欲望(体现人性)
小结: 君主专制,道学理论的僵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矛
盾,重农抑商国策和农业人口的压力的矛盾作用下,思想
家们从“总结反思”的角度出发,对“民主”、“人性”
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系列观点
建立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
关系方面:汉儒学对仁政的追求则是退而求次,首先承
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尤其是皇帝凌驾
于天下的专制地位,然后才是对统治者提出
劝谕倡议
学术的社会 地位方面:
先秦儒虽然发展迅速,但开始时并受重视, 孟子虽受礼遇,但各国君主并没打算接受
汉儒成为官方正统,受到“独尊”
程颐程灏、朱熹的理学, 陆九渊、王守仁心学
2,黄宗羲的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 思想主张: 之法(对法的认识具有初步近代意识)
经济上认为“工商皆本”(适应“转型”的探
3,顾炎武的索)论述“国”、“天下”之别反对君主专 思想特点: 制针对“八股害人”提出崇实致用的学术主
评张价:反对君主专制的不同角度体现转型时
期的理性,对八股的批判涉及了人才的问题
第二,商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
怀疑,农业人口过剩,政府为维护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稳定, 严格“重农抑商”,看起来强大的明朝被不足100万人口 的满洲人取代,一切都成为儒家学者思想求变的成因
1,李贽的离 经叛道:
反对“孔子崇拜”反对“道学”的说 以人的生活常理反教对“道学”之“天
评价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突出人性
王阳明心学的基本主张 “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小结:历经宋明理学、明王守仁心学的阐发,儒家学说更 突出了“修身”的内容,其积极作用有使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定型
中国农业文明晚期 儒家思想的新发展(16到19世纪)
第一,这约400年的光景,农业社会文明鼎盛时期 的繁华,工业文明曙光到来前的前夜躁动,都在 这时期有所体现
景下,最容易产生的社会现象有哪些?作为农业文明时代
的学者,你可以为社会作出哪些贡献?
可能出现的 社会矛盾突出,动荡
政府不得不加税
社会现象: 思想活跃下引发道德、信仰危机
结论:北宋儒家学者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以儒学为稳定社
会、重建社会信仰和道德体系的规范,创建了“新儒学”
二,宋儒理学的特点
特点是以儒学为主,融合佛道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农业出现“商品化”现象
经济上:手工业、商业处高度发展状态(萌芽) 人多地少,人口的就业、生存环境面临沉重压力
文化方面:八股取士 文字狱盛行,理学盛行 商业经济作用下,市民市井气十足,市井文化活跃
1644年,明亡于农民战争,农民政权亡于满洲人的“清”, 经历约80年的恢复,中国农业再现文明
“民主”、“人性”、“趋时更新”思想基础是先秦儒学, 因此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其探索过程立足于转型的中国,
因而又是转型时期中国思想的基础
当其时的中国,虽然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已经“萌
芽”,但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因此,黄宗羲、顾炎
武、王夫之等的反封建民主思想还是缺乏发展提高的土壤,
其作用在于启导后人求变,“承前启后”
2,东汉时期,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学受到严重的冲 击;及至隋唐,虽有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但儒学 仍只是官府主流思想,仍未真正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附:先秦“儒”和西汉以后“儒”思想的比
较:
汉儒糅合各家学说,同时又强调“罢黜百
家”,要树立儒家的学术“独尊”,缺乏
学与术统治方者面:“ 先兼秦容儒”学直接批评暴政,宣扬仁政,致力于
第四,对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的基本认识:
特点是:融合阴阳五行家、黄老学说及其他思想对传统
的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兼容又排它)
基调是:A统,一强和化稳皇定权社,会强调秩序,在当时利于巩固国家
B,借“天人感应”说限制服务皇权,宣扬仁
第五,小政结:
1 ,“罢黜百家”后,儒学、道学在官府竞争局面结束, 儒学逐步成为历代官府推崇的学问,成为官方思想,但只 是官方的教育思想,统治者治国所奉行的基本仍是“外儒 内法”策略,对民间则以儒教化,民间仍是思想多元
核心是“理气论”方法论是“格物致知”
对 “格物致知”的认识(1)格,认识;物,知识;知, 天理,(引申为人的伦理道德规范)(2)社会作用在于 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三,陆王心学(宋到明)
核心内容:心是宇宙本源,心就是理 强调内心反省可以认识理
经济方面: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
土地兼并作用下,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民族政权抗衡中,政府军饷、岁币负担严重
文化方面:经 发济明发)展艺的术作等成用就下,突科出,技各文界化思(想沈活括跃,三大
经济和重文抑武作用下,学术研究风气浓厚
小结与思考:两宋年间,可以说是经济、科技文化高度
发展,政治却是内忧外患并存的时期,这样特定的历史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