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1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上)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上)
原始农业 定居生活 有一定的畜牧和渔猎
竖穴
河南省偃师县汤泉沟遗址,其口径与底径分别约 为1.5米与2米,内壁作‘缓和上收的曲弧线。 穴深稍高于人体高度(约2米)。穴中直立一木柱 以支承覆盖穴口的屋顶,并兼作居者上下的爬梯。
2、半穴居 3、地面 4、干栏式
1.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 ─前3000年)
文化面貌:
(二)新石器时代(一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这一时期的建筑,有穴居、 半穴居、地面建筑和干栏式 建筑
1、穴居
横穴
甘肃省宁县阳土瓜(gua)遗址,它由门道及居室组成。门 道宽1.5米,进深1米.高1.6米,顶部掘作弧度甚小的拱 形。居室直径约4米。顶部合为穹隆形。地面先在底部置6 厘米厚夯土,上抹草拌泥1厘米,表面再抹厚0.3厘米的白 灰面。室内壁亦抹白灰。
母系氏族 原始农业 烧制陶器 定居的村落 集中的葬地 穴居
1)姜寨遗址——公元前4600~4000年
由居住区、烧陶窑场和墓地三部分组成。中心广场周围的房屋分作五群,每群的 中心有一座大房子(53-87平米,集会房屋或男子公所——汪宁生),四周有20 余座中小房子(1-40平米)环绕着,而大小房子的门均开向中心广场。(每一群 现存1-2个中房子,推测应为2-4个,中方子与周围小房子为一家族,这些房子加 上一个大房子就为一氏族,这五个氏族构成一个胞族,而不是部落,一是因为没 有部落议事建筑,二是因为以小房子为标志的对偶家庭的建立。总人口450600。)
参考书:
1. 《中国古典建筑史》梁思成 2.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 3. 《中国建筑史》潘谷西 4. 《华夏意匠》李允鉌 5.《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5. 《中国建筑的结构与类型》刘致平 6. 《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 7.《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 8.《中国民居建筑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20141005课程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课程总学时:48 理论:42 实践:6适用专业:建筑学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10月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1.课程地位: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熟练掌握中国建筑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城市及建筑的形制、构造方式、等级制度和精神寄托。

2.教学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及自我学习等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尤其对中国传统建筑加深了解,掌握其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及原因,掌握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建筑及城市发展的特征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为学生未来的设计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传承创新精神。

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定制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下:初级培养目标:•捋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的时间前后关系和重要的时间节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时期的建筑特征及产生发展的过程;•掌握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城市、建筑群体及建筑的特点及成就,如唐长安城、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北京四合院、北京紫禁城、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北京天坛等;•了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和做法。

中级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掌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能够运用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和建筑符号等,并能够徒手绘出典型例子的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及构件大样图。

最终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并能够阐明其发展背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能够通过总结特征活灵活用,准确区分建筑的历史分区并阐述该时期相关背景资料;•能够熟练徒手绘制历史建筑的相关示意图,并掌握其中内在的比例关系;•能够熟练拆解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掌握各部分的构造做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初步尝试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创新,并运用于实践设计之中。

中国建筑史大纲

中国建筑史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istoryofChineseArchitecture学分:4.5学分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教学对象:建筑学专业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等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和CAI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史实和影响因素的描述和分析,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建筑历史形化特征和相关建筑设计内容。

要求学生预习、复习教材并阅读、归纳其他相关材料,扩大知识面,增加理解能力。

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线索和事实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并考察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史实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

平时作业成绩20%,实验成绩10%。

教学内容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部分(46学时)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学时)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等;难点:工官制度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6学时)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起源的多元化;难点:理解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特征;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春秋建筑特点及技术进步。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57〜公元前589年)重点:了解战国至南北朝建筑特色;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年〜1279年)重点:了解隋至宋建筑特色;难点:宋代材份制度特点;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年〜1911年)重点:了解元明清建筑特色;难点:区分明代与清代建筑特点;第二章城市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四、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与地方城市建设的实例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认识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城市规划与发展机制与设计思想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8学时)一、宫殿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2)中国古代宫殿考的型制与实例重点:了解宫殿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宫殿布局原则与设计思想;二、坛庙1)坛庙建筑的内容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坛庙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坛庙的类型及其产生机制与设计思想;三、陵墓1)陵墓的演变与形制组成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陵墓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陵墓规划思想与布局设计手法;第四章宗教建筑(6学时)一、宗教及其建筑演变二、寺庙祠观实例分析1)佛教寺院2)道教祠观3)伊斯兰教礼拜寺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佛教建筑类型逐步中国化的原因与衍变过程;三、佛塔与经幢重点:了解佛塔与经幢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塔逐步中国化的衍变过程;第五章住宅与聚落(4学时)一、概说1)住宅型制演变2)住宅构筑类型二、实例重点:分析中国住宅型制演变与住宅构筑类型;难点:理解、掌握各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明清皇家苑囿二、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四、风景建设重点:了解明清皇家苑囿和江南私家园林基本特征,风景建设的基本规律难点:分析、理解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及基本处理手法;第七章建筑意匠(4学时)一、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二、选址与布局三、审美与建筑设计重点: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处理选址与布局的基本手法;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及其审美与建筑设计;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6学时)专题一、台基、踏道、栏杆、铺地专题二、大木作专题三、墙壁专题四、屋顶专题五、小木作专题六、彩画重点:分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详部做法特征难点:古代建筑术语的解释与理解;第二篇近代中国建筑(12学时)专题一、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4学时)专题二、近代中国城市建设(2学时)专题三、近代中国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思潮(2学时)专题四、近代中国建筑优秀个案分析(4学时)重点: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难点:剖析近代中国建筑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所自;优秀个案的理解与分析第三篇:现代中国建筑(1949年至今)(6学时)专题一: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专题二: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专题三: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发展;实验教学(8学时)1.一座传统建筑的解析基本要求:通过实际参观、观察,分析一座古典建筑的形制特点,撰写分析报告。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原始社会的住房建筑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居住方式包括穴居和巢居。

在氏族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1)氏族社会时期的住房建筑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建筑遗址为代表。

①历史地位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②遗址特点a.已发掘的部分是长约23m、进深约8m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

b.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石器加工的榫卯,说明当时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2)原始社会晚期的住房建筑以黄河流域的建筑遗址为代表。

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其建筑遗址的类型及特点包括:①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②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

b.特点其平面多作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也有作圆角方形平面的。

③“地坑式”窑洞遗址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

(3)仰韶时期的住房建筑此时的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作为基址,这种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

以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村落遗址为代表,仰韶时期住房建筑的特点主要包括:①建筑布局上的特点a.村落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窑场三个区域,并以一道壕沟隔开。

b.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②营造技术上的特点a.仰韶人后期的建筑已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中国建筑史》(东南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东南潘谷西)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木架建筑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木架建筑的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二、木构架的特色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pipi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亮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是,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两者比较: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室)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较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多混合使用这两者。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分,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拱犹如密布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斗拱的主要构架是:拱、斗、昂。

(p4)三、单体建筑的构成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是、有机。

(p5)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屋顶对建筑里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四、建筑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政治环境4.心理补偿“风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代建筑文化现象。

对风水可以这样认为:风水在古代特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许多实绩,今天仍可作为历史经验供我们借鉴;而它所依据的理论和是手段则早已失去现实意义,及时合乎科学原理的成分,也因远远落后于现代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规划学和建筑学而无需再去应用。

中国建筑史1

中国建筑史1
落、绝对对称与绝对自由
二、 环境思想方面 1. 不求原物长存(材料的不可耐久性) 2. 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制裁
重布置规制 3. 建筑技术师徒传承不重书籍(以匠人为主)
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编的中国建筑史提出七点: 一、建筑多样性与主流
福建土楼
北京四合院
黄土高原窑洞
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葡萄 干晾房
四、 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建筑的完整印象,必 须与它的院落综合考虑。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 布局的灵魂。
“天井”的型制在皖南民居 中非常明显,由于当地 地少人多,多丘陵,为 了使更多的土地作为农 垦之用,房屋密集,建 筑多是高墙深院,“天 井”成为房屋采光、通
风、排泄雨水的必需。
五、建筑与环境
1.善择基址 2.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3.整治环境
二、木构架特色
“梁柱式建筑”的构架制 型制:立柱四根,上施梁
坊,牵制成一间(前后 横木为坊,左右为梁) 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 为度量单位。
斗拱
斗拱的功用——用伸处的 拱承受上部之荷栽,转 于下部立柱之上,是大
建筑物所必用的)
三、 单体建筑的构成
1.单体建筑特点是简明、真 实、有机。
2.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 平面、结构、造型三者 的不可分割性。
中国建筑史
分七单元讲述: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沿革 第二部分:城市建设 第三部分:住宅与聚落 第四部分:宫殿、坛庙、陵墓 第五部分:宗教建筑 第六部分:园林、沿革
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的两个因素: 一、 实物结构技术上取法及发展 1. 木构材为主 2. 梁架式建筑的构架制 3. 斗拱为结构关键,并为度量单位 4. 外轮廓特异;屋顶、高台基、屋身、院
4.心理补偿
六、 建筑类型

中国建筑史1

中国建筑史1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 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 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 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 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在 斗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 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 模较大的建筑物。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 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 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 部分的重量。
工官集制订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 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
工官集制订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 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 历史上曾出现不少有作为的工官,较为突出的有: 隋代的宇文恺——曾任营宗庙副监、营新都副监、仁寿宫 监、营东都副监、将作少匠、将作大匠、工部尚书等职。 宋代李诫——编修了《营造法式》。 明代蒯祥、徐杲。
+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 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以相 互流通渗透。 这种现象在园林及南方气候温暖地区表现得最为淋漓 尽致:室内外庭院空间及花木景物和室内相互交融。这种 空间处理上的优势,完全得益于木框架结构体系的应用。 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 可分割性。例如在决定一座房屋的进深时,必须同时考虑 它的屋架用什么长度的梁和用几根檩条;而在画立面时必 须首先确定剖面梁架,否则难以在立面上得出屋顶的高度。 所以说,中国古典建筑是没有独立的立面设计的,也就是 说建筑物的外观必须和它的平面、结构同时考虑。
+ 屋顶等级(就正式建筑而言)
1、重檐庑殿 2、重檐歇山 3、单檐庑殿 4、单檐歇山 5、卷棚歇山 6、悬山 7、卷棚悬山 8、硬山 9、卷棚硬山
+ 四、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庙坛、 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 建筑群。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 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人们对所在建筑群的生 活体验和艺术感受也只有进入到各个院落才能真正得到。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 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在易受自 然灾害袭击和社会不安因素侵犯的社会里,这种封闭的庭 院是最合适的建筑布局方案之一。庭院是房屋采光、通风、 排泄雨水的必需,也是进行室外活动和种植花木以美化生 活的理想解决办法。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六版前言第六版前言(从第一个字到本文开头的文本将另作处理)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六版前言本书是为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需要而在1979年开始编写的。

1989年至1999年共发行三版。

2000年,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及建设部(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九五”国家规划教材的要求,对本书第三版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订与增补,主要由以下各个方面: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根据今年来学术研究新成就,调整、充实各章内容;为了开展对古代建筑的理论探讨,增加了“建筑意匠”一章,以适应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内容移于篇首作为“绪论”,使学生对古建筑的概貌及重要属于有所了解,以便后续章节的学习。

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以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实各章;着重更新了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并调整了章节关系及内容安排。

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全篇共5章,均属第四版新增内容。

2000年2月,由主审在南京召开了八校(清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工业大学)中国建筑史教师会议,对书稿进行了一次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会后,我们根据大家的建议对各章作了补充与修改。

此外,根据会议意见,第四版还增编了一份古代建筑实例图录的光盘,附于书后,作为本教材的辅助材料,供广大师生使用。

光盘共收录古代建筑图片1300余幅。

插图凡沿用第三版者不在注明出处,新增插图凡引用他书者均注明出处。

关于“现代中国建筑”部分(第3篇),这里还要作一些说明。

早在第一版的书稿中(1979年),已撰写了现代中国建筑部分,但是由于当时的外部环境不具备刊出的条件,所以临时把这一部分删掉了。

而时至20世纪末,新中国的建筑发展历程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50多年来的建筑成就与经验教训大有可书之处,书籍出版的外部环境又比当年宽松了许多,因此我们决定在第四版中弥补这个缺陷,希望能用有限的篇幅展示出50年来中国建筑发展历程的梗概。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考研考点讲义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考研考点讲义
目㊀录
第一章㊀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1 ) 专 题㊀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 2 4 )
第二章㊀城市建筑 ( 5 0 ) 第三章㊀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6 2 ) 第四章㊀宫殿、 坛庙、 陵墓 ( 8 2 ) 第五章㊀宗教建筑 ( 1 0 8 ) 第六章㊀园林与风景建设 ( 1 2 6 )
㊀㊀
㊀ 1 0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6 . 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未央宫有“ 殿台四十三” , 建章宫号称“ 千门万户” , 权贵宅第也是 “ 并兼列宅” , “ 隔绝闾里” 。 所有这些, 都显示处木构架建筑到两汉时期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期。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2 2 0- 5 8 9年) 政局动荡, 战争持续, 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社会生产发展缓慢, 在建筑上不及两汉时期有那样多生 动的创造和革新, 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 1 . 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大量崛起。 2 . 佛教的盛行和佛寺、 佛塔、 石窟寺建筑的高潮迭起; 3 . 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 到魏晋南北朝时有重大发展。形成了皇家园林和私 家园林并立的局面, 是中国园林承上启下的转折期, 园林的营造观念从大尺度的形似自然向小尺度的 神似自然转变; 4 . 由于“ 胡坐” 的传入, 中国家具从适应席地坐的矮足形开始向垂足坐的高足形转变, 由此引发了 中国建筑室内空间和室内景观的改变。
知识点— — —穴居的发展过程
原始横穴→深袋穴 →半穴居→地面建筑 ↓ 1 . 圆形 2 . 方形、 长方形 3 . 吕字形
㊀1
知识点— — —干阑式建筑与木骨泥墙房屋
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代表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 房 ★干阑式建筑: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0章 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0章 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

第10章 建筑发展概况一、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1.历史背景(1)中国建筑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转入近代时期,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近代化是现代化的序曲。

人类历史上有三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第三次实际上就是以近代化为起点的世界现代化进程。

我们研究近代中国建筑,首先要把它摆到这个历史大背景的高度来考察。

(2)中国近代化特征①中国的近代史和世界的近代史是不同步的,中国的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起点,比世界近代史的起始整整晚200年。

a.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世界史已经进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前期,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转型期。

b.处在这种转型初始期的中国近代时期的建筑,应该会突破长期封建社会枷锁下的迟缓发展状态,而呈现整体性的变革和全方位的转型。

②中国近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蹒跚的、扭曲的。

a.中国是被动的开放。

外来的、诱发中国启动现代化的冲击要素是以侵略的方式撞击的。

租界的设立,港湾租借地、铁路附属地的圈占和大部分通商口岸的开辟,都是通过不平等条约来实施的。

b.租借地城市、通商口岸城市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前沿和聚点,引发其城市转型、建筑转型的外来因素。

③现代转型启动期是在无序状态下蹒跚行进。

a.现代转型的整体进程十分缓慢,存在时间上的差异。

b.存在层次上的差异。

中国近代的城市与乡村、沿海与腹地形成一种截然分明的二元化社会经济结构。

2.历史特征对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受制于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的不平衡性。

突出的体现在近代中国城市和建筑都没有取得全方位转型,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

(1)新建筑体系新建筑体系是与近代化、城市化相联系的,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建筑体系。

①两个形成途径a.从早发现代化国家输入和引进的。

近代中国的新体系建筑基本上由此形成。

b.从中国原有建筑改造、转型的。

所占比重较小。

②显现出“后发优势”一整套近代所需的新建筑类型,大部分都直接从资本主义各国便捷输出和引入。

(完整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案:绪论、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完整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案:绪论、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教案
授课学时
2学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章节)
绪论、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教学目标
了解古建筑整体特征、发展脉络
教学重、难点
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特点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法、欣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绘图板
教学过程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一·建筑多样性与主流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四.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北方住宅庭院开阔,为有充足的阳光,南方庭院狭小,称为“天井”
五.建筑与环境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流派-—-—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建设者都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善择基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
六.建筑类型
氏族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zhen)鄩(xun)。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2.作为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特点之一的斗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
3.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开始多样化。
4.在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三国、晋、南北朝 220~589年
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自秦汉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发展。
中国最早出现的建筑是先民们为了谋求基本生存空间而构筑的穴居和巢居。其后产生了供集体活动使用的大房子,进而又有了为氏族祭祀而设立的祭坛和神庙。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1古代建筑发展概况21页PPT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1古代建筑发展概况21页PPT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1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1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一、中国原始社会建筑(一)、“巢居”与“穴居”——中国原始建筑的两种原型!1、木骨泥墙房屋(从穴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黄河流域)2、从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意味着居住面的上升,功能的改善,意味着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

(二)、干阑式建筑(由巢居演变而来,主要在长江多水区域)1、穴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土木混合构筑方式成为跨入华夏文明门槛的夏商之际直系延承的建筑文化,自然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主要技术渊源。

2、巢居发展序列所积累的木构技术经验,也通过文明初始时期的文化交流,成了木构架建筑生成的另外一个技术渊源。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并有少量木器。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它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

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

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

颈背有一长鬃,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 1279—1911年)
2.明代的建筑(1368一1644年) 由于金、元时期北方遭到的严重破坏和南宋以来南方经济发展相 对比较稳定,使明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呈现南北不平衡。随着经济 文化的发展,建筑也有了进步,主要表现为:
(l)砖己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3)木结构方面,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
②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
③出现了装修用的砖,当时制砖技术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④棺椁的样卯制作精确,形式多样,反映了当时木工技术所达到的 水平。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前475—公元589
年)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己经开始走向定型。 2.商朝的建筑(公元前1600一前1046年) (1)商代前期的城址:郑州商城、尸沟乡早商城址、盘龙城遗址 (2)商朝后期的城址:商朝后期迁都于殷(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遗址范围约3Okm2,遗址本体分为北、中、南三区。
1-2.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1-1.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2.原始社会时期的公共建筑 (1)祭坛:浙江余杭县的瑶山和汇观山两座祭坛遗址(土筑)。 (2)神庙:中国最古老的神庙---辽宁建平县牛梁河女神庙。
1-2.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1.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河南堰师二里头建筑遗址是夏末都城—斟寻,说明在夏代至商代
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中国建筑史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发展概况

东周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 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 秦雍城遗址出土了砖和质地坚硬、表面花纹 的空心砖,说明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开始 了用砖的历史。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华 丽,建筑装饰和色彩也更为发展。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589年)
东周战国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 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 高潮。
汉朝是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它的突出表 现就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 结构有了很大发展。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 斗式两种主要木构架已经形成。作为中国古 代木架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拱,在汉代已 普遍使用。
随着木结构技术的进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 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多样起来。当时以 悬山顶和庑殿顶为最普遍,歇山和囤顶也已 有应用。
了一个新的高度。
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 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 成吕字形。
套间布置也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
在建筑技术方面,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 涂抹光洁坚硬凡人白灰地面层,使地面收到 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祭坛和神庙这两种祭祀建筑也在各地原始文 化社会遗存中被发现。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 址发现于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境内,这是一座 建于山丘顶部的、有多重空间组合的神庙。
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
点,便于挖作洞穴。
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 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形式。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为 的窑洞式住宅。
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 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 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也有在同一地区,竖穴、半穴居和地面建 筑有先后交替出现的现象。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欢迎投稿留言交流一.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1.《韩非子·五蠢》:“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2.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3.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属于干阑式建筑。

4.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仰韶时期的代表实例:陕西临撞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

龙山时期: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室内陆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遗址中还发现了土坯砖。

实例: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辽宁建平牛河梁女神庙,是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二.奴隶社会建筑的发展1.夏: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②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2.商:①青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工艺;②郑州商城;③偃师二里头以东的尸沟乡;④湖北黄陂县盘龙城;⑤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2.西周:宗法分封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市规模上,诸侯不超王都1/3,中等1/5,小的1/9,城墙高,道路宽,各种重要建筑必须按等级制造。

①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②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严整的二进四合院)(三合土,白灰,砂,黄泥)③瓦的发明;④陕西扶凤召陈遗址;⑤砖的最早发现(铺地方砖)。

3.春秋:①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②开始了用砖的历史;③山节藻棁: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④丹楹:红柱⑤刻桷:刻椽。

《中国建筑史》(东南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东南潘谷西)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木架建筑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木架建筑的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二、木构架的特色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pipi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亮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是,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两者比较: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室)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较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多混合使用这两者。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分,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拱犹如密布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斗拱的主要构架是:拱、斗、昂。

(p4)三、单体建筑的构成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是、有机。

(p5)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屋顶对建筑里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四、建筑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政治环境4.心理补偿“风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代建筑文化现象。

对风水可以这样认为:风水在古代特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许多实绩,今天仍可作为历史经验供我们借鉴;而它所依据的理论和是手段则早已失去现实意义,及时合乎科学原理的成分,也因远远落后于现代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规划学和建筑学而无需再去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1原始社会建筑(公元前六七千年—公元前21世纪) 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战国至南北朝)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1279年:隋至宋) 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1279—1911年:元明清)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前475—公元589年)

2.秦朝的建筑(公元前221一前206年) (1)阿房宫遗址和秦始皇陵。 (2)秦始皇东巡“褐石”时所建的行宫遗址。 (3)长城。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前475—公元589年)





3.汉代的建筑(公元前206一公元220年) 汉代建筑的繁荣突出表现在: (1)木架建筑的成熟(抬梁 穿斗形成)。 (2)斗拱普遍使用,但形式不统一。 (3)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的进步 。 (4)石建筑在东汉突飞猛进(石墓及地面建筑)。 (5)宫殿面积庞大(长安)。
1-1.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原始社会的住房建筑 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 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l)氏族社会时期的住房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 (2)原始社会晚期的住房建筑(以黄河流域的建筑遗址) (3)仰韶时期的住房建筑(陕西临撞姜寨发现的村落遗址) (4)龙山时期的住房建筑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前475—公元589年)


4.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220--589年) (1)该时期内建筑的特点 (2)该时期的建筑类型 ①佛寺②佛塔③石窟④园林
1-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

1.隋(581-618年) (1)兴建都城:①大兴城 ②洛阳城。 (2)大规模的宫殿和苑囿。 (3)开南北大运河、修长城。 (4)代表性建筑一一河北赵县安济桥。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前475—公元589年)





1.战国(前475—前221) (1)建筑布局的发展:战国时期出现了城市建设的高潮。 ①齐都城临淄 ②楚国的鄢郢 ③赵国的邯郸 ④秦国的宫殿 (2)建筑技术的进步 ①铁制工具如斧、锯、锥、凿等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 结构技术大为提高。 ②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 ③出现了装修用的砖,当时制砖技术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④棺椁的样卯制作精确,形式多样,反映了当时木工技术所达到的 水平。
1-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 1279—1911年)

1.
1-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



5.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907-1227年) (1)辽代建筑的特点(907--1125年) ①较多地保留唐代建筑的手法。 ②辽代墓室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常用圆形平面,这是它的特色。 ③佛塔多为砖砌的密檐塔,楼阁式塔较少。不少密檐塔的外观极力仿木建 筑,水平较高。 (2)金朝建筑的特点(1115--1234年) ①金朝建筑既沿袭了辽代传统,又受到宋朝建筑的影响。 ②金朝建筑装饰与色彩比宋更富丽。 (3)西夏建筑的特点(1032--1227年) 西夏佛教盛行,建筑受宋影响,同时又受吐蕃影响,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 涵。
1-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

3.五代时期的建筑(907-960年) 在建筑上,五代时期主要是继承唐代传统,很少新的创造, 仅吴越、南唐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比唐朝有所发展,建 都于广州的南汉还铸造了铁塔。
1-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

1-2.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3.西周(公元前1046一前771年) (1)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 (2)湖北薪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遗址 (3)陕西扶凤召陈遗址(瓦)
1-2.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4.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 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 筑(又称台榭)的出现。 (1)瓦的使用、砖的出现。 (2)高台建筑的出现。 (3)代表建筑遗址:秦国都城雍城。
1-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 1279—1911年)




1. 元代的建筑(1279--1368年) (1)都城建筑规模宏大。 忽必烈时,在金中都的北侧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都城。 (2)宗教建筑异常兴盛。 藏传佛教得到元朝的提倡后,内地也出现了喇嘛教寺院,此后藏 传佛塔成了我国佛塔的重要类型之一。 (3)木架建筑趋于简化。 元代的简化措施除了节省木材外,还使木构架进一步加强了本身 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1-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 1279—1911年)






2.明代的建筑(1368一1644年) 由于金、元时期北方遭到的严重破坏和南宋以来南方经济发展相 对比较稳定,使明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呈现南北不平衡。随着经济 文化的发展,建筑也有了进步,主要表现为: (l)砖己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3)木结构方面,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 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4. 宋代的建筑(960--1279年) (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里坊消失)。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 (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 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6)园林兴盛。
1-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 1279—1911年)



3.清代的建筑(1636--1911年) 从1840年前的清朝来看建筑上大体是因袭明代传统,但在下列几 方面有所发展: (1)园林达到了极盛期。 (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1-1.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2.原始社会时期的公共建筑 (1)祭坛:浙江余杭县的瑶山和汇观山两座祭坛遗址(土筑)。 (2)神庙:中国最古老的神庙---辽宁建平县牛梁河女神庙。
1-2.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1.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河南堰师二里头建筑遗址是夏末都城—斟寻,说明在夏代至商代 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己经开始走向定型。 2.商朝的建筑(公元前1600一前1046年) (1)商代前期的城址:郑州商城、尸沟乡早商城址、盘龙城遗址 (2)商朝后期的城址:商朝后期迁都于殷(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遗址范围约3Okm2,遗址本体分为北、中、南三区。
隋炀帝杨广
1-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79年)

Hale Waihona Puke 2.唐代的建筑(618--907年) 唐代建筑主要有下列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