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梳理和总结
初二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初二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一、物质1. 物质的分类(1)元素:由原子组成,不能分解为其他物质的物质。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
(3)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2. 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和沸点等。
(2)化学性质: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还原等。
3. 物质的分离(1)物理分离:根据物质的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分离方法,如过滤、蒸发、结晶、离心等。
(2)化学分离:利用化学反应的性质进行分离,如电解、还原等。
二、原子结构1. 原子的结构(1)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2)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带负电荷。
2. 元素的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依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化学性质将元素分组,形成周期表。
(2)主族元素:周期表中IA、IIA、IIIA、IVA、VA、VIA、VIIA族元素。
(3)副族元素:周期表中IIIB至VIIIB族元素。
三、化学式与化合价1. 化学式(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通过化学式表示。
(2)分子化合物:由非金属元素的共价键组成,通过分子式表示。
2. 化合价(1)单质元素:元素化合价为0。
(2)单价离子:离子的化合价等于电荷数。
(3)非金属元素:根据元素的周期数和族数来判断化合价。
四、化学实验1. 常用实验仪器(1)烧杯、烧瓶、试管、坩埚等玻璃仪器。
(2)电秤、天平等称量仪器。
(3)酒精灯、Bunsen燃气灯等加热仪器。
2. 常用实验方法(1)重量法:利用电子天平、瓶子称量物质的重量。
(2)容积法:利用烧杯、试管等容器称量物质的容积。
五、物质的能量1. 物质的能量转化(1)热能:物质的内能,可通过燃烧、加热等方式使其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2)化学能:物质中的化学键形成和断裂时伴随的能量变化。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框架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框架一、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化学的定义: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变化以及变化背后的规律的学科。
2.化学的研究对象:物质,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在物理条件下表现出的特性,如颜色、形状、硬度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特性,如易燃性、腐蚀性等。
3.物质的变化:物质经历化学反应后,形成新的物质,如燃烧、腐蚀等。
三、元素和化合物1.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不能被化学反应进一步分解。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组成的物质,能够被化学反应分解成不同的元素。
四、分子和离子1.分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粒子。
2.离子:由具有正电荷的阳离子和具有负电荷的阴离子组成的粒子。
五、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的表示方式,用化学式和反应条件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2.反应物:参与反应的物质。
3.生成物:反应后得到的物质。
4.反应的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量保持不变的状态。
六、常见化学反应类型1.酸碱反应: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反应生成盐和水。
2.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为氧化,物质得到电子的过程为还原。
3.水解反应:物质与水反应分解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七、化学计量1.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中原子质量的总和。
2.相对分子式:用元素符号和小标表示相对分子质量。
3.实验摩尔比例: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
八、元素周期表1.由化学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周期表的水平行为一个周期,垂直列为一个族。
3.元素的周期性:同一周期内,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有规律地变化。
九、物质与能量的转化1.燃烧反应:物质在氧气中发生氧化反应,放出大量能量。
2.吸热反应:反应过程中吸收周围的热量。
3.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
总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变化以及变化背后的规律的学科。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点。
以下是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的主要内容:1. 物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的表现形式:燃烧、氧化、还原等- 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转化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的定义与性质:由同种原子组成,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元素周期表:基本结构与元素周期性规律- 化合物的定义与性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经化学反应形成的纯物质3. 原子结构与原子理论- 原子的组成:电子、质子、中子- 原子结构的模型:汤姆孙模型、鲍尔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 原子序数与质子数4. 周期表与元素分类-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次族等-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与周期性- 元素的分类:金属、非金属、过渡金属等5. 化学式与化合物命名-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分子式和离子式- 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命名方法6. 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 摩尔的定义与计算- 摩尔质量的概念与计算方法7. 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化学式及其系数 - 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平衡反应方程式的概念与写法8. 溶液与溶解- 溶液的定义与性质- 溶解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变化-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等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为将来深入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学习,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中化学每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每章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入门1.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是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3. 化学符号:元素的符号表示,如H代表氢,O代表氧。
4. 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1/12个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
5.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第二章: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2. 常见元素:如氢、氧、碳、氮等,它们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
3. 化合物的形成:通过化学反应,元素可以结合形成化合物,如水(H2O)。
4. 酸碱盐:酸是能够提供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能够提供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盐是酸和碱中和反应的产物。
第三章:化学反应原理1.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2. 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3.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速度,受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4. 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第四章:气体的性质1. 气体的分类:根据化学性质,气体可以分为惰性气体、氧气、酸气等。
2. 气体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密度、溶解性等。
3. 气体的收集方法:如水置换法、向上排空气法等。
4. 气体的实验室制备:通过化学反应在实验室中制备气体,如氢气、氧气等。
第五章:水和溶液1. 水的性质:水是极好的溶剂,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和表面张力。
2. 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3. 溶解过程: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过程。
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已经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则是溶质未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第六章: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硬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化学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特性,以及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1.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
物质由不同的化学元素组成,化学元素是指具有一定质量数和原子序数的纯粹物质,如氧、氢、碳等。
2.化学元素的基本特性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以下特性:(1)质量数:化学元素的质量数是指元素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2)原子序数:化学元素的原子序数是指元素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也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3)化学符号:化学元素用化学符号表示,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如H表示氢元素,O表示氧元素。
(4)原子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是指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以相对原子质量单位表示。
3.化合物的基本特性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的纯净物质,具有以下特性:(1)化学式:化合物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式中的元素符号和下标表示元素的种类和数量,如H2O表示水分子,CO2表示二氧化碳。
(2)组成比例: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比例是固定的,例如水分子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比例是2:1。
(3)化学性质:化合物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如水分子具有溶解性、导电性等特性。
4.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具有以下基本规律:(1)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质量守恒。
(2)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销毁,能量守恒。
(3)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用化学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用箭头连接。
总结:本文总结了化学第一章的知识点,包括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元素的基本特性、化合物的基本特性以及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要点1,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课学习内容:①生活中的化学知识,②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③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④科学探究的方法。
3,科学探究的步骤: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
4,实验是我们学习化学和研究微观世界的重要手段。
5,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6,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产生某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
7,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8,物理性质——物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额性质。
如:颜色,状态,形状,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9,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10,化学实验室规则:①按指定座位就座,保持室内安静。
②爱护仪器,节约药品,保持实验室整洁。
③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常任何药品的味道。
(三不原则)④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三不一要)11,化学实验常用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玻璃棒,酒精灯,胶头滴管,滴瓶,铁架台,烧杯,量筒,集气瓶,锥形瓶,药匙,漏斗,药剂瓶(固体药品—广口瓶,液体药品—细口瓶),蒸发皿,试管塞等。
12,试管:①用途: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下或加热时使用。
②注意事项:⑴加热时不能骤热骤冷,以防止炸裂试管;要先预热,再对药品部位集中加热。
⑵加热时,试管外壁不能有水,试管底部不能接触灯芯,以防止炸裂试管。
⑶要用外焰加热。
⑷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夹持在离试管口约1∕3处(中上部)。
并从试管底部向上套。
⑸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药品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并且试管口不能对人。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节物质得变化与性质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瞧瀑布挂前川”指得就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性)。
第二节化学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得科学一、蜡烛●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得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与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熄灭蜡烛时产生得白烟就是凝固得石蜡蒸气。
●蜡烛燃烧得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C25H32+33O225CO2+16H2O二、做“对人体吸入得空气与呼出得气体得探究”实验时,最重要得就是做对比实验。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一、托盘天平得使用1.托盘天平得精确度就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得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与平衡螺母组成。
3.物理使用方法(给物体测质量):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得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将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防止砝码生锈造成称量得误差),先加质量大得砝码,后加质量小得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c)记录所加砝码与游码得质量。
d)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4.化学使用方法(给质量取物体):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得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如果药品就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得纸。
如果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在天平上放玻璃器皿。
(可以先放后调平衡,这样就不用记录它们得质量)c)用镊子夹取砝码并放在右盘,移动游码,使天平得读数等于要称量得药品得质量。
d)在左盘上添加药品,使天平平衡。
如果天平不平衡,只能在左盘添加或减少药品,不能动砝码或游码。
初中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梳理和总结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梳理和总结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网络】1.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粒子没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如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原因是固态冰和液态水是两种物质。
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
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逐渐变为黑色粉末,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同时从试管中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
显然碱式碳酸铜已转变为其他三种物质,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不妨记住物理变化的四种常见形式:状态的改变(固、液、气,即物理所学的物态变化);形态的改变(如矿石的粉碎);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位移的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
熟悉了物理变化,就不难判断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不可以”、“能——不能”、“容易——不易”等字词。
(完整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E C D EFG H6、各种常见仪器:(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一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块状一镊子(一横二放三慢滑)(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3)量筒:①无‘ 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俯大仰小)(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对物质加热用外焰(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1/3,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对人。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保持干燥,试管口略下倾,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 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 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初中化学知识点各章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各章总结第一章:化学入门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元,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分为氧化物、酸、碱、盐。
3. 化学实验安全:了解实验室规则,学会使用实验器材,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4. 元素与周期表: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周期表是元素按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1. 分子与原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2.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
3. 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由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4. 离子的形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
第三章: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2.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3.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4. 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第四章:空气与水1. 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
2. 氧气的性质:氧气是支持燃烧和呼吸的重要气体。
3. 水的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化学式为H2O。
4. 水的性质:水在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和表面张力。
第五章:常见的酸和碱1. 酸的性质:酸具有酸味,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2. 常见的酸:硫酸、盐酸、硝酸等。
3. 碱的性质:碱具有苦味和滑腻感,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4. 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铵等。
第六章:盐与化肥1. 盐的概念:盐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 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等。
3. 化肥的分类: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料。
4. 化肥的使用:合理施用化肥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第七章:能源与材料1. 能源的分类: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2. 材料的分类:金属、塑料、橡胶、纤维等。
3. 能源的转化与利用:如太阳能、风能、化石燃料的利用。
初中化学的各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的各章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科学的入门课程,它涵盖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元素知识、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等。
以下是初中化学各章知识点的总结:第一章:化学入门-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构成宇宙的任何实体,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分为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 化学实验安全:了解实验室规则,使用实验器材和化学物质的注意事项。
- 化学计量:包括物质的量、摩尔概念、质量守恒定律等基础概念。
第二章:元素与周期表- 元素的定义: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
- 元素的分类: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
- 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的行称为周期,列称为族,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
- 元素的性质:包括原子序数、电子排布、化合价等。
第三章:化合物- 化合物的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
- 化合物的类型:氧化物、酸、碱、盐等。
- 化学式:表示化合物组成的符号表达式。
- 命名法:学习如何根据化学式对化合物进行命名。
第四章: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氧化反应等。
- 化学反应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 反应条件: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 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第五章:酸碱与盐- 酸的定义和性质:能够提供氢离子的物质,具有酸性。
- 碱的定义和性质:能够提供氢氧根离子的物质,具有碱性。
- 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数值。
- 盐的定义: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物质。
- 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一种涉及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 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获得电子的是氧化剂,失去电子的是还原剂。
- 氧化数:表示原子在化合物中的电荷状态。
-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电化学、腐蚀、生物体内的呼吸作用等。
第七章: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走进化学世界:
纯净与不纯的概念,认识到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分类,如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而洁净的空气和纯净水实际上是混合物。
理解物质名称与实际成分的区别,如干冰不是冰(实际是固态二氧化碳),水银不是银(实际是金属汞)。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燃烧和爆炸既涉及物理变化也涉及化学变化。
利用物理性质(如沸点)进行物质的分离。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两种基本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则生成了新的物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与区分。
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等;而化学性质则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蜡烛火焰的分层及其温度差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
蜡烛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人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比较:
人体在吸入和呼出气体时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的参与。
吸入气体时使用的氧气多,而呼出气体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多。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初中化学第一单元的核心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等)、胆矾的研碎等。
- 特征: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等发生改变。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时,蜡烛先熔化(物理变化),再燃烧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水在100℃沸腾(沸点)。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点燃前。
- 观察蜡烛的颜色(白色)、状态(固态)、形状(圆柱状),闻气味(略有气味);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将切下的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
- 点燃时。
-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最明亮,温度最高,用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1 - 2秒后取出,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变黑;蜡烛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有水生成;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完整版)初中化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1章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用外焰加热(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2H o :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2CO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的量减少,和的量增多2O 2CO 2H O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 (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化学九年级第一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知识点一、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转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
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身边的物质都有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包括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种元素或者化合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的固定化学组成和性质。
而混合物则由两种以上的纯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性质可以变化。
三、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元素和化合物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征。
四、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化学符号用于表示元素,化学式用于表示化合物。
化学符号可以是拉丁文首字母大写或者小写,而化学式则由元素符号和表示原子个数的下标组成。
五、能量与物质转化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会发生变化,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能量的转化是化学反应进行的动力,同时也会影响反应的方向和速率。
六、化学反应的研究方法化学反应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测量温度的变化、观察气泡的产生或消失等方式来研究和判定。
同时,化学反应还可以通过电子天平和密闭容器等实验器材来进行定量分析。
七、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指出在封闭系统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这意味着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都不会发生变化。
八、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象征式,它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化学方程式可以用来预测反应物的消耗量、生成物的产生量以及化学反应的产物。
九、物质的氧化与还原氧化与还原是一个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这种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十、电子结构与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其电子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原子中的电子分布在能级上,并遵循一定的填充规则。
电子的分布可以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能力。
综上所述,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它关注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转化规律。
初中化学第一章基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梳理第一章一、什么是化学。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化学的发展过程:古代化学:陶瓷、铜器、铁器、火药、染料等。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点)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伴随现象物质的外形、状态发生改变常伴随着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沸点、挥发性、溶解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毒性,酸碱性、氧化性等。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区别是化学性质必须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而物理性质则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三、实验基本操作1.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使用药品时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要节约: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mL~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用剩的药品要遵守“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而是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固体药品的取用:粉末状用药匙或纸槽取用。
块状或大颗粒状用镊子夹取。
3.液体药品的取用:(1)较多量的液体药品的取用用倾倒法,取用少量的用胶头滴管。
(2)取用一定量液体药品的方法:向量筒内倾倒的液体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用胶头滴管加液体至所需刻度处。
4.酒精灯的使用(1)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加酒精,酒精灯内酒精量为酒精灯容积的~;(2)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3)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4)如果碰倒酒精灯使酒精流出而引起失火,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5)酒精灯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用外焰加热。
5.物质的加热(1)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要先预热试管,再集中给药品加热。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3、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4、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5、结论: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初中化学知识点每章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每章总结第一章:化学入门1.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
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4.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5. 实验室安全:了解实验室基本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第二章: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不能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更简单物质的物质。
2.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纯净物。
3. 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用于表示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4. 常见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
第三章:物质的量1. 物质的量的概念:表示物质所含基本单位(原子、分子、离子)数量的物理量。
2.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定义为一物质中包含6.02×10^23个基本单位的量。
3.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通过摩尔质量将物质的量转换为质量。
4. 气体的摩尔体积:在标准状况下,1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升。
第四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 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 能量的变化: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3. 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方程式。
4. 燃烧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释放能量的过程。
第五章:酸碱与盐1. 酸: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
2. 碱: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3. 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4. 盐:由阳离子(通常是金属)和阴离子(通常是非金属或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5.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酚酞溶液等。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化学反应,其中电子从一个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物质。
2. 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获得电子被还原,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
3. 氧化数:表示原子在化合物中的电荷状态。
4. 电池和腐蚀:氧化还原反应在电池中用于产生电能,而在金属腐蚀中则导致损坏。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特征: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如固、液、气)等发生改变。
- 例子:水的蒸发、蜡烛的熔化、玻璃破碎等。
2.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特征: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 例子:铁生锈、燃烧、食物变质等。
二、物质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2.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 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2. 燃烧时: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比较各层火焰的温度,检验燃烧产物(水和二氧化碳)。
3. 熄灭后:观察产生的白烟,探究白烟能否被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 收集两瓶空气和两瓶呼出的气体。
2. 比较两种气体中氧气含量: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
3. 比较两种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向两瓶气体中分别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4. 比较两种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对比观察两块玻璃片上的现象。
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实验室常用仪器。
1. 反应容器:试管、烧杯、烧瓶、锥形瓶等。
2.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
3. 加热仪器:酒精灯。
4.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质量)、量筒(量体积)。
5. 分离仪器:漏斗。
6. 取用仪器:镊子(块状固体)、药匙(粉末状固体)、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 药品的取用。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在初三化学学习的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础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分类以及分离纯净物质的方法等内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描述物质特征的言辞,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种。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或大小等,如溶解、升华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如燃烧、腐烂等。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1. 纯物质:纯物质是由同种类型的分子或离子组成的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铜、非金属碳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分子或离子组成的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根据混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均质混合物是组成均匀、性质各部分相同的混合物,如盐水、空气等;非均质混合物是组成不均匀、性质各部分不同的混合物,如沙水、油水混合物等。
三、分离纯净物质的方法为了获得纯净物质,我们可以利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分离。
以下是常用的分离纯净物质的方法:1. 过滤法:过滤法适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利用滤纸或滤器将固体颗粒截留下来,只让液体通过。
2. 蒸发法:蒸发法适用于分离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将溶液加热,使溶剂蒸发,溶质留下。
3. 结晶法:结晶法适用于分离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通过加热或减少溶剂浓度,使溶质结晶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点梳理和总结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点网络】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粒子没
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如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原因是固态冰和液态水是两种物质。
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
绿色的碱式碳酸
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逐渐变为黑色粉末,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同时从试管中导出的气体使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
显然碱式碳酸铜已转变为其他三种物质,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不妨记住物理变化的四种常见形式:状态的改变(固、液、气,即物理所学的物
态变化);形态的改变(如矿石的粉碎);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位移的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
熟悉了物理变化,就不难判断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
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
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
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不可以”、“能——不能”、“容易——不易”等字词。
如:镁能燃烧,就是镁的化学性质。
二、误区扫描
1.若物质变化前后均为同一元素组成,这种变化肯定是物理变化吗?
答:不一定。
物质变化前后均为同一种元素的变化有两种可能:如物质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为金刚石,金刚石和石墨虽均由碳元素组成,但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一个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
2.物质变色,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物质变色有两类情况,如无色的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白色CuSO4粉末遇水变成蓝色CuSO4.5H2O,属于化学变化。
3.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爆炸也可分为两类:如爆鸣气(H2和O2的混合物)爆炸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蒸
汽锅炉爆炸、汽车轮胎爆炸,因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4.液化、凝固、熔化、汽化、溶解、升华都是物理变化吗?
答:不一定。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称之为液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称之为凝固,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称之为熔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汽化。
物质在发生这些形态变化时
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所以是物理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
溶解可能既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如CO2溶于水是物理变化,但溶于水的同时,有少量的CO2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H2CO3。
升华是指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如干冰的升华等。
5.观察到有气体放出,则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放出气体常常是化学变化的一个特征,但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雪碧”饮料开盖时冒出气泡是由于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降低而造成的。
6.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产生,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发光、放热现象虽然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变化,但有这一现象的并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
如电灯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7.吸附作用一定是物理变化吗?
吸附作用是固体将气体或液体中某些物质吸附在它表面的作用。
变化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
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但活性炭吸附性强,是常用的吸附剂。
8.燃烧、生锈、物质的腐败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答:一定是。
物质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生锈是金属与空气里的氧气、水等物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物质的腐败变质也是复杂的氧化反应。
所以都是化学变化。
三、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瓷碗破碎
B. 水的蒸发
C. 灯泡发光
D. 纸张燃烧
分析:纸张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而A、B、C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例2. 下列成语所描述的过程,从化学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A. 真金不怕火炼;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B. 釜底抽薪:木柴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
C. 铁杵磨成针: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
D. 百炼成钢: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分析: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被氧化;釜底抽薪是指物质在燃烧时减少可燃物;铁杵磨成针是指铁的状态发生变化,其成分并未改变;钢和铁是含碳量不同的两种物质。
故选A.
例3.某同学对金属钠做了如下实验: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切面呈银白色,将其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立刻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并在水面急速游动,发出嘶嘶声,同时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请根据以上描述,归纳出金属钠的有关物理性质(要求回答出三条):
(1);
(2);
(3)。
【知识点网络】
例1 下列各组仪器,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一组是( )
A . 烧杯、蒸发皿
B .水槽、量筒
C .蒸发皿、试管
D .集气瓶、燃烧匙
解析 常用仪器中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漏斗、集气瓶、水槽等。
解题时可先找出不能加热的仪器:水槽、量筒、集气瓶,然后再找出要垫上石棉网加热的烧杯,所以能直接加热的一组仪器应是蒸发皿、试管。
例2 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个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解析 此题考查判断实验操作图正误的实验知识。
对照用量筒量取液体、倾倒液体、滴加液体、用试管给液体加热等基本操作要点,可知读取量筒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倾倒液体时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紧挨容器口;滴加液体时滴管不伸入容器,不碰容器壁;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否则会造成读数错误码、液体外流、标签腐蚀、污染试剂、暴沸飞溅等事故。
【巩固练习】
1.(08宜昌市)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D )
2.(08临沂)右图表示的是某同学用50 mL 量筒最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操作。
请你仔细观察该图,判断量筒内液体的体积实际是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5 mL 。
3. (08泰州)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注意实验安全,如果发生意外也要冷静处理。
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中,错误的是( )
4.(08江西)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根据图1回答:①写出a的名称;②在连接c和d时,使d较易插入c中的措施是;
(2)采用图2所示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之一是;
(3)利用图3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能进行的实验是();
A.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B.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二氧化碳
C.用锌与稀硫酸制氢气 D.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制氧气
(4)图3中的气体发生装置虽然简单,操作方便,但无法控制反应速率。
请从图4中选取 (选填序号)与图1中a组装成新的气体发生装置,以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
答案 1. D 2. 小于 3. D 4. (1) ①试管②将插入橡皮管的导管一端用水湿润;
(2)压破试管(或刺破手);(3) C、D (4)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