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史传类文言文常识(五)

合集下载

史传类文言重点实词集解

史传类文言重点实词集解

史传类文言重点实词集解1.表示官位升迁、任免类的词语(1)辟:征召。

例: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官内侯。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2)迁:升官。

例: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朗,再迁为安乐太守。

《后汉书·陈王列传》(3)拜:任命,授给官职。

例:同上。

(4)举:举荐。

例:举进士,并擢制科,调义兴尉。

《新唐书·裴崔卢李王严列传》(5)擢:提拔、选拔。

例:同上。

(6)调:调迁。

例:同上。

(7)累迁:多次提升。

例:累迁吏部侍郎。

(2003年高考卷)(8)徙:改任。

例:(杨绩)降长宁军节度使,徙知琢州。

《辽史·列传第二十七》(9)拔:提拔。

例:朕拔卿于仇虏之中。

《贞观政要》(10)除:任命、授职。

例:无何,复除宣徽史,知河阳。

《宋史·列传七十五》(11)转:改任。

例: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

《三国志·毛玠传》(12)摄:代理。

例:请知古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一)(13)署:委任、代理。

例:署为府长流参军。

(1999年高考卷)(14)典:主管。

例:玠尝为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

《三国志·毛玠传》(15)知:作某地的知县。

例:(郭永)寻知大谷县。

(1996年高考卷)(16)相:作某国的丞相。

例:且臣闻管仲相齐。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17)出:由京城改地方官。

例: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

(2000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18)黜、谪、左迁、贬:罢官、降官。

例:黜仁约为清水令(2000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

2.表示有才能或因才能被看重(不重用)类的词语:(1)以……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

例:(毛玠)少为县吏,以清公称。

《三国志·毛玠传》(2)以……闻:因为某些才能而闻名。

例:无何,宰以卓异闻。

《促织》(3)异:认为才能奇特。

例: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

高考文言阅读(史传类)重点词语归类 PPT课件

高考文言阅读(史传类)重点词语归类 PPT课件

1、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而是你努力的不够多。 2、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秀,给来的人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好的交代。 3、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4、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大悟 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生本来就空,对人家笑笑,对自己笑笑,笑着看天下,看日出日落,花谢花开,岂不自在,哪里来的尘埃! 5、心情就像衣服,脏了就拿去洗洗,晒晒,阳光自然就会蔓延开来。阳光那么好,何必自寻烦恼,过好每一个当下,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过一个温暖的现在。 6、无论你正遭遇着什么,你都要从落魄中站起来重振旗鼓,要继续保持热忱,要继续保持微笑,就像从未受伤过一样。 7、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 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8、有些事,不可避免地发生,阴晴圆缺皆有规律,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有些事,只要你愿意努力,矢志不渝地付出,就能慢慢改变它的轨迹。 9、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别把失去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 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10、有些事想开了,你就会明白,在世上,你就是你,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就算有人同情你,那又怎样,最后收拾残局的还是要靠你自己。 11、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来没有努力过,还怡然自得地安慰自己,连一点点的懊悔都被麻木所掩盖下去。不能怕,没什么比自己背叛自己更可怕。 12、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不爬起来,别人会看不起你,你自己也会失去机会。在人前微笑,在人后落泪,可这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成长。 13、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永远能够依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管别人怎么看,坚持自己的坚持,直到坚持不下去为止。 14、也许你想要的未来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也许你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有人不满意,也许你的理想离你的距离从来没有拉近过......但请你继续向前走,因为别人看不到 你的努力,你却始终看得见自己。 15、所有的辉煌和伟大,一定伴随着挫折和跌倒;所有的风光背后,一定都是一串串揉和着泪水和汗水的脚印。 16、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从未行动。有一天你总会明白,遗憾比失败更让你难以面对。 17、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一下子把你打垮,也不会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你一步登天,慢慢走,慢慢看,生命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 18、努力也许不等于成功,可是那段追逐梦想的努力,会让你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沉默努力充实安静的自己。 19、你相信梦想,梦想才会相信你。有一种落差是,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所受的苦难。 20、生活不会按你想要的方式进行,它会给你一段时间,让你孤独、迷茫又沉默忧郁。但如果靠这段时间跟自己独处,多看一本书,去做可以做的事,放下过去的人, 等你度过低潮,那些独处的时光必定能照亮你的路,也是这些不堪陪你成熟。所以,现在没那么糟,看似生活对你的亏欠,其实都是祝愿。 11、这个世界其实很公平,你想要比别人强,你就必须去做别人不想做的事,你想要过更好的生活,你就必须去承受更多的困难,承受别人不能承受的压力。 12、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13、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幸福。去发现你所拥有幸运,少抱怨上苍的不公,把握属于自己的幸福。你,我,我们大家都可以经历幸福的人生。 14、给自己一份坚强,擦干眼泪;给自己一份自信,不卑不亢;给自己一份洒脱,悠然前行。轻轻品,静静藏。为了看阳光,我来到这世上;为了与阳光同行,我笑对 忧伤。 15、总不能流血就喊痛,怕黑就开灯,想念就联系,疲惫就放空,被孤立就讨好,脆弱就想家,不要被现在而蒙蔽双眼,终究是要长大,最漆黑的那段路终要自己走完 。 16、在路上,我们生命得到了肯定,一路上,我们有失败也有成功,有泪水也有感动,有曲折也有坦途,有机遇也有梦想。一路走来,我们熟悉了陌生的世界,我们熟 悉了陌生的面孔,遇人无数,匆匆又匆匆,有些成了我们忘不掉的背影,有些成了我们一生的风景。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17、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与年龄无关。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千万不可放纵自己,给自己找懒散和拖延的借口,对自己严格一点儿,时间长了,努力便成为一种心理 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18、自己想要的东西,要么奋力直追,要么干脆放弃。别总是逢人就喋喋不休的表决心或者哀怨不断,做别人茶余饭后的笑点。 19、即使不能像依米花那样画上完美的感叹号,但我们可以歌咏最感人的诗篇;即使不能阻挡暴风雨的肆虐,但我们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即使无法预料失败的打击, 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成功的一个个驿站。 20、能力配不上野心,是所有烦扰的根源。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你要想得到,就得学会付出和坚持。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决定生活的样子。

高考文言阅读史传类高频词

高考文言阅读史传类高频词

高考文言阅读(史传类)一、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俸:俸禄,薪俸。

旧官吏所得的薪金。

如《韩非子·奸劫弑臣》: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

2、禄:官吏的薪俸。

如《韩非子·人主》:有功者受重禄。

3、秩:官吏的俸禄。

如: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秩八百石。

《李将军列传》4、饷:军粮及军队的俸给。

如: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

(罢:通“疲”,疲劳。

转饷:运输军粮。

)《史记·高祖本纪》二、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亡1、治:治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

如:以乱攻治者亡。

《战国策·秦策三》2、乱:无秩序,不太平,与“治”相对如:以乱攻治者亡。

《战国策·秦策三》3、兴:兴起,建立,与“衰”或“亡”相反。

如: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

4、盛:旺盛,兴盛。

如《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5、衰:力量减退,衰落,没落。

如《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6、亡:灭亡。

如《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三、表人物地位:贵、贱、卑、豪1、贵:显贵,禄位高,与“卑贱”相对。

《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本:根本。

)2、贱:地位低下,卑贱,与“高贵”相对。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素贱人。

3、卑:地位低微,卑贱。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豪:卓越的人,豪杰。

如:收天下之豪杰。

强横的人,豪强。

如:所居郡,必夷其豪。

四、表人物个性的:鲠(gěng)、耿(介)、厚、(仁)矜、悫què、刚、毅、恺(kǎi)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nìng)、诈、(chǎn )、谲( jué)1、鲠(gěng):直爽,正直。

骨鲠:正直,刚强。

如《后汉书·任隗(kuí)传》:鲠言直议,无所回隐。

(回隐:回避,隐藏。

)2、耿(介):光明正大,正直。

如《五蠹(d ù)》: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文言文常见实词

文言文常见实词

史传类文言文常见重要实词汇编1.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薪。

2.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中举、进士第、及第、中第、落第、登第、登科、状元、解元、乡试、明经、制科。

3. 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召、(驾)幸、诏、敕、御、祚、践祚、膳、奏、表、疏、奏对。

4.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善、得。

5.表责备的:过、责、咎jiù、族、让、谴、刺、折、尤(怨天尤人)、诛。

6.表示追究、探究、追查之意的:按、查、原、穷、迹、查、征、问、追。

7.表示才能遭嫉妒或受迫害、诬陷类的词语。

①害、嫉:嫉妒。

②短、毁:说某人的坏话。

③隙:与某人有隔阂。

④谮zèn、构陷、傅会:谗言;说别人的坏话。

⑤中:zhònɡ中伤,诬蔑.⑥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

8.表示办案或犯罪遭审判类的词语。

;①坐:因犯错而定罪。

②案(按):考察、审问。

③论:判罪。

④当:定罪。

⑤狱:案件。

⑥辜:罪行。

⑦系:拘囚。

9表违背的:牾wǔ、忤wǔ、逆、倍(背)。

10.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jù。

11.表揭发的:弹tán、劾hé、讦jié、揭。

12.表文书的:诏、诰、策、奏、表、疏、章、檄xí、牒。

13表战胜的:破、克、下、拔、占、取、举。

14.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1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就、之。

16.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17.表告别的:辞、别、谢。

18表暗中的:阴、间、密、潜。

19.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2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胡。

21.表示百姓: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2、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3、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呢”乎、与、欤、哉、焉、耶、邪、为。

高考文言文(史传类)高频词归类积累与训练重点

高考文言文(史传类)高频词归类积累与训练重点
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nìng) 、诈 、(chǎn )、谲( jué)
1、鲠(gěng):直爽,正直。骨鲠:正直,刚强。
如《后汉书· 任隗(kuí)传》:鲠言直议,无所回隐。 (回隐:回避,隐藏。)
2、耿(介):光明正大,正直。
如《韩非子· 五蠹(d ù )》: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 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蠹:蠹虫,咬器物的虫子。比喻危害集体利益的坏人。 虽有:即使有。勿怪:不足为奇。)
3、厚:忠厚,厚道。
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为人木强敦厚。(木强:性格 质直倔强。)
4、矜、仁矜:矜,慎重,庄重。仁矜, 仁爱,善体恤人。
如《汉书·冯参传》: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
5、悫(què ):悫,诚实,谨慎。
如《史记·孝文本纪》: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
6、刚:刚强、坚强。
如《论语·公冶长》:吾未见刚者。
高考文言文 (史传类) 高频词归类积累和训练重点
一、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俸:俸禄,薪俸。旧官吏所得的薪金。
如《韩非子·奸劫弑臣》: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
2、禄:官吏的薪俸。
如《韩非子·人主》:有功者受重禄。
3、秩:官吏的俸禄。 如《后汉书· 百官志二》: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4、饷:军粮及军队的俸给。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如5《、新衰五代:史力·伶量官减传序退》,:盛衰衰落之理,,没虽曰落天。命,岂非
人事哉!
如苏洵《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6、亡:灭亡。
三、表人物地位:贵、贱、卑、豪
1、贵:显贵,禄位高,与“卑贱”相对。
如《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本:根本。基: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素贱人。

高考语文复习 第2板块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5 古代文化常识题

高考语文复习 第2板块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5 古代文化常识题

考点五古代文化常识题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目的在于检测考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旨在让考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综观近三年的考情可以发现,考查的主要是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含义比较固定的、与理解文意有密切关系的,且出自文本的一类古文化名词。

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

一、文化常识题考查原则1.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择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选项的解说往往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精准掌握、细心辨析。

2.选项解说的“加点词语”其实就是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关键词,而且是对这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意味着选项可能是对加点词词义(包括文中含义)的解说,也可能跳出文本,不解说其本身的词义,只要与“加点词语”涉及的文化知识相关,都在解说的范围之内。

3.各选项解说的“相关内容”,在阅读的文本中可能会找到对应语句,也可能无法找到对应语句,因此不能仅凭文本内容就去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还要靠平时积累的文本之外的相关古代文化知识,来判断解说的正误。

4.所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绝大多数是在史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也就是《考试大纲》所强调的“常见”。

综合分析考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①人的称谓;②古代官职;③天文历法;④古代地理;⑤科举制度;⑥风俗文化;⑦饮食器用;⑧音乐文娱。

二、文化常识3类识记方法古代文化常识包罗万象,识记积累起来相当困难,为此,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识记方法。

(一)分类串记法按照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等类别归类,使内容繁多的文化知识形成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知识“网络”,甚至可以采用表格分类记忆法。

例如科举制度是个记忆难点,完全可以按照考试等级分类记忆。

1.童生试。

又叫小考,考中者俗称秀才,通称生员。

童生试包括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

院试合格者算是通过了童生考试,可以进入府、州、县学去学习,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

文言文阅读史传类古文常用词整理及解说

文言文阅读史传类古文常用词整理及解说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尤:罪过, 过错;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 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拖欠。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文言文阅读史传类古文常用词 整理及解说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 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之 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 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其实就是 “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 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例说(趣) •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 的行政最高长官。 • 2、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 务。相当于省长。 • 3、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 市长。 • 4、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 5、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 局级官员。 • 6、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 作人员。
• 7、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 于副县长。 • 8、教授: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 教育厅长。 • 9、游击:掌管军队 防御,负责防御工作 的师级军官。 • 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 长。 • 11、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 局长或户籍局长。 • 12、 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 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分析理解: 1、人物:白居易、刘禹锡、李德裕、 贾谊 。 2、正面:刘—李,白与贾作侧面处理 3、事件:刘询问李是否读过白的文章, 李说没有读也不想读 4、事理:刘希望李能够重用白,李忌 其才而排之。白的遭遇与贾相似。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 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 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 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 “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 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 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 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 死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 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 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 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 、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 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 • 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 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 还有一个常见词: • 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有 司 :有关的官员。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史记》5篇阅读(附答案和全文翻译)(一)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里中社,平为宰①,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涉起而王,使周市略定地。

立咎为王,与军相攻于临济。

平从少年往事王咎于临济。

王以为太仆。

说王不听,人或谗之,平亡去。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平往归之,从入破。

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

汉王谓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

汉王为太牢具,举进。

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②进楚使。

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丞相世家》)【注】①宰:主持割肉的人。

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涉起而王王:称王B.使使归项王使:使者C.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赠D.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意:怀疑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平的离间计谋的一组是( )①项王为人,恭敬爱人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⑤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未至城,疽发背而死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少年时虽然家境贫穷,但是喜欢读书。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昔有荀子,名籍沛国。

年少时,好读书,辞章华丽,文采翩翩,后为博学鸿儒,流芳百世。

荀子家贫,于是便出门求学,到处游学探访名士。

他先拜师于鬼谷子门下,鬼谷子匡扶国家,屡次受专政者的委托办理国家大事,有“烟雾三祖”之称。

鬼谷子认为“贫贱不足恤,富贵不足傲”,是非不分,他也被誉为禅宗的一位先驱。

荀子深受鬼谷子的薰陶,渐渐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儒者,既擅长文学,同时也有政治才华。

荀子师从鬼谷子切磋研学,对礼仪、道德、政治等有深刻见解,因而受到时人的器重。

由于荀子为人豁达洒脱,鲜有怨言,所以常常能够令人信服。

此外,他多次撰写重要著作,如《荀子》等,具有丰富知识,风格独具魅力。

荀子性情冷静,若有所思地道出事物,这是他独有的看问题方法。

他深谙“教化”的重要性,因而提出“性恶论”,认为天性其实没有固定的善恶之分,只要人们行为彬彬有礼,遵守规范、秉承幸福,也就可以达到超越他人、旁征博引的高度。

同时,他也更加推崇文化的素养、礼仪的实践,这对于中国传统教育至为重要。

荀子用他的双眼看见了人性的坚韧与柔情,深悟一切矛盾的表象却有着同一种本质。

他好学勤奋,在不断探究之中寻找自我,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世界中文化的走向,也启悟了世人亲近自然之观念,坚定人们的思考立场,长久的人文精神不断传承。

荀子的一生,籍籍无名,却励志探求真理,体现了中国文化古代士人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座重要丰碑。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弱,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和情感的影响而偏离道德的正途。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并具有下列几个特征:一是人的贪求是无止尽的;二是人的情感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三是人的理性不能支配其行动。

荀子认为,人若要达到道德上的完美,就必须在经过长期的修养教化,接受一定的规范和约束。

而这种教化并不局限于家庭教育和道德规范,还包括学习文化知识以及对文化传统的领悟。

在政治上,荀子主张“有为而治”。

“有为”就是要积极地干事,努力实现社会发展和人民福利的提高。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传记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传记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传记类)文言文传记专题复习及阅读技巧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一般都要写到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等。

一、分析历年真题:1.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

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

选文主要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新五代史》《新唐书》《晋书》《资治通鉴》《元史》《明史》等。

2.从内容上说,选文主人公多为正面形象。

选文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

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二、传记类文本的四大读点:一是人物:传记人物为谁?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哪些人?二是职官:此类文本的人物多是官员。

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三是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抗上?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四是品格:文本的主人公多为正派人物,而题目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

三、三次审读,完成解题:(一)初读文章、明确梗概。

1、弄清其人其事: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2、疏通语句: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

(二)再读文章、推断文意。

1、方法:利用好文言的命题自身的题干,或正或错都是提示,有助于你对文意的推断。

2、要素:弄清叙事脉络,即何人在何地做了何事,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能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

3、语言:结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

(三)核对文章、完成答题。

一、客观题部分1. 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理解加点的文言实词在所给句子中的含义。

从所选择的文言实词来看大多数文言实词属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2. 文言虚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辨明虚词在所给句子中的用法和意义。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在高考文言文的众多类型中,史传类文言文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广大考生而言,理解和掌握史传类文言文不仅是应对高考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史传类文言文,顾名思义,是以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言行等为主要内容的文言文。

它通常来源于正史,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也有一些出自私家著述。

这些文章以严谨的笔法、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展现了历史人物的风采和历史事件的脉络。

史传类文言文的特点鲜明。

首先,在语言方面,它往往具有古朴典雅、简洁凝练的风格。

古人用词精准,一个字就能蕴含丰富的意义,需要我们仔细品味和推敲。

其次,在结构上,大多遵循时间顺序,以人物的生平经历为主线,依次叙述其出生、成长、功绩、挫折等。

再者,在表现手法上,常运用人物描写、事件叙述、议论评价等多种方式,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历史事件清晰明了。

那么,对于考生来说,如何有效地应对史传类文言文呢?第一步,要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例如,“之”“而”“以”等虚词的用法,“使”“见”“被”等实词的含义,以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句式,都需要我们熟练掌握。

只有具备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才能在阅读时准确理解文意。

第二步,要了解古代的官职、礼仪、历法等文化常识。

史传类文言文中常常涉及到这些内容,如果对古代文化一无所知,就会给阅读造成障碍。

比如,“拜”“迁”“除”等官职变动的词汇,“及笄”“弱冠”等年龄称谓,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第三步,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时,可以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致内容;然后结合注释,逐句翻译,理解文意;遇到不懂的字词,不要急于查字典,可以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

同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如人物的言论、行为,以及作者的评价等,这些往往是理解人物性格和文章主旨的关键。

在具体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文言文实词题。

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所给选项中实词的含义,判断哪个选项最符合文意。

史传类文言文

史传类文言文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高频实词汇编1.按追究、查办:按诛五人 / 收摄按问2.当判罪:表奏皆当死 / 蒙毅当赵高法应死3.德感激:⑴赵郡农民德之⑵恩惠:周顺昌好为德于乡4.衔怀恨:文度深衔之5.乘登上:李侃率之以乘城 /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6.论判决:于是论高辇死7.可⑴适合:后进文章无可意者⑵准许帝可其奏⑶岂,哪: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8.方⑴比较:蜀虽险固,方胡为弱。

将欲除之,先从易者。

⑵比方: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9.少⑴轻视:时论颇以此少之⑵稍微: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10.多赞扬时亦以此多之11.视比较:陶安事帝十余岁,视儒最旧。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2.雅平素:赵高雅得幸于胡亥。

13.课⑴督促:劝课农桑。

⑵征收:课敛赋税⑶学习:昼课赋,夜课书。

14.简选拔: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15.狱案件:平法断狱,多所全宥。

16.聘招请:梁王虚上位,遣使者,黄金千金,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17.克⑴能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⑵约定: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18.坐因犯………罪: 将军王恢坐首谋不进,下狱死。

19.略⑴丝毫: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

()⑵夺取:攻城略地20.亟⑴赶快:子亟去,勿污我。

⑵屡次:亟请武公,公弗许。

21.干⑴冲上:干青云而直上。

⑵干预: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塞。

⑶求取:不鬻智以干禄,不辞爵以吊名。

22.董督察: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23.构陷害:王圣与吕丰共构太子24.摄⑴拘捕:收摄按问⑵整理:摄敝衣冠25.恤⑴顾虑:内省不疚,何恤人言⑵顾念: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⑶救济:振贫穷而恤孤寡26.稍渐渐:积功稍迁27.次⑴次序:非次拔擢⑵停留:次北固山下(3)驻扎:师次彭模28.举⑴推举:举孝廉⑵考中:举进士29.伐⑴功业:此五霸之伐也()⑵夸耀:每一令出,(屈)平伐曰:“非我莫能为也。

”30.矜⑴夸耀:本图宦达,不矜名节⑵怜悯:愿陛下矜悯愚诚⑶庄重:冯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31.第⑴等次:宋世景举秀才,对策上第⑵府第:必躬造左公第⑶只管:第归,杀而鬻之(4)科第:能取进士第32.微⑴地位低:人微言轻⑵没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⑶精微:微言大义33.购悬赏:高祖购求季布千金34.笃⑴沉重:疾渐笃⑵忠诚:笃于朋友35.知⑴了解:海内知识零落殆尽⑵主持:子产将知政矣⑶智: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最新】阅读史传类文言文知识储备

【最新】阅读史传类文言文知识储备

2021/2/2
3
1.表示拜访的词: 谒:拜访、拜见 看:看望、探望 顾:探望、拜访 过:拜访、探望
2021/2/2
4
过:
1.愿枉车骑过之
2.一日,大母过余曰……
3.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4.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5.裘马过世家
6.有过之而无不及
7.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2021/2/2
5
内:
(nà)1.拒关,毋内诸侯
用 以: 任用
2021/2/2
17
远 迩:近
2021/2/2
18
组词法
古代词大多是单音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古 代的单音词就相当与现代的一个合成词。
2021/2/2
19
组词法
信:
《出师表》: “愿下亲之信之。” 《曹刿论战》: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忌不自信。” 《史记·刺客列传》: “今行而弗信,秦未亲也。”
(《战国策韩策二》)
理解:
圉②

正 2021/2/2
29
圉: 抵御 方: 道理 学说 正:名副其实
2021/2/2
30
语境法
阅读三 邢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直。及断狱之日, 叔鱼抑刑侯。邢侯杀叔鱼与雍子于朝。韩宣子患之。叔向曰: “三奸同罪,请杀其生者而戮其死者。”宣子曰:“若何?” 对曰:“鲋也鬻狱,雍子贾之以其子,弄侯非其官也而干之。 大以回鬻国之中,与绝亲以买直,与非司寇而擅杀,其罪一 也。”邢侯闻之,逃。遽施刑侯氏,而尸叔鱼与雍子于市。
授予官职。
2021/2/2
24
绳之以法
约束、制裁
2021/2/2
25
语境法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史传类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类文言文通常以人物传记或历史事件的记载为主,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还能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史传类文言文的特点十分鲜明。

首先,语言简练而准确。

古人在书写时往往惜墨如金,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

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琢磨每个字词的含义,体会其中的深意。

其次,它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

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思想情感的描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德修养。

再者,史传类文言文往往遵循一定的体例和结构,有清晰的叙事线索和逻辑顺序。

要想读懂史传类文言文,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步,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比如“之”“而”“以”等常见虚词,以及“走”“亡”“假”等实词,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各异。

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来熟悉它们的用法。

第二步,了解古代的文化常识。

古代的官职、礼仪、历法等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文章内容至关重要。

比如“三公九卿”“科举制度”“天干地支纪年法”等。

第三步,善于分析人物关系和事件脉络。

通过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发展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

比如,一词多义现象。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意思。

还有古今异义词,古代的含义和现代的含义可能大相径庭。

通假字也是常见的难点,如果不了解通假的规律,很容易造成误解。

让我们以《史记》中的一篇人物传记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史传类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开篇介绍了廉颇和蔺相如的出身背景。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这里的“拜”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接着讲述了“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将和氏璧带回赵国。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重点05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重点05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05 文言文阅读★学问划重点★纵观全国高考新课标近几年来文言文部分的考查内容,文体方面始终为人物传记类。

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以写人为中心,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行、成就,常常以此表达对传主的崇敬之情。

古代传记作品中优秀杰出的人物影响着一代代国人,他们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对年轻学子有着良好的教化功能,备受命题者青睐。

因此,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要做好史传类文言文阅读,首先要了解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

一、简介人物的基本状况主要包括:1.姓名、字、号;2.籍贯;3.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状况;4.本人学识;5.本人性情;6.举荐或科举功名状况;7.最初任职状况等。

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

假如写到事务,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务分层,每件事情主要留意以下内容。

1.时间,留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头,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记是:(1)年号+“初”,如乾元初;(2)年号+具体年头,如泰始九年;(3)年号+“中”,如天监中;(4)年号+“末”,如建安末。

干支纪年要留意天干地支相关词语。

2.地点,要特殊留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为官之处,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留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

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就是担当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留意担当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

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留意他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这些事情与职权亲密相关,担当什么职务,就会有什么相关的作为。

“时、地、职”是事务分层的“三标记”,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更,事情就会发生相应的变更,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行事一般也会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诅:诅咒。

表暗中的:阴、间、密
表诬陷的:中、谮、诬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表朝见的:朝、觐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祚:福;帝王。

践祚:即位。

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备,追问。

诉:告状;诽谤。

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尤:罪过,过错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族:灭族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赭衣:赭,红褐色。

“衣赭衣,
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表监狱的:囹圄、狱
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表告别的:辞、别、谢
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

②拖延,迟延。

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