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文言文:常见文化常识
1.殿中侍御史三国时期官名。
三国魏派御史二人居殿中,察非法,后乃以之为官名。
宋沿设殿中侍御史,掌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事。
元亦设此官,初沿宋制为正七品,后提高至四品。
明初尚置,洪武九年(1376)废。
2.谏议大夫官名。
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
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有数十人之多。
汉初不置。
北宋前期,为寄禄官。
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升从四品,复专掌讽喻规谏。
南宋兼领登闻检院,登闻鼓院。
明初曾置,旋废。
3.汉称七制唐羡三宗汉朝有七位皇帝受人赞颂,他们分别是西汉的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宣帝刘询,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
唐朝的二十一位国君中,历史学家认为其中三位最为杰出,他们是唐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开元时期)、宪宗李纯。
太宗除隋之乱,使百姓安居乐业,有“贞观之治”;玄宗早年励精图治,使国家兴盛,有“开元盛世”之称;宪宗刚毅果断,平定藩镇之乱,收服强藩,使唐重振声威,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赞颂。
4.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
“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5.斋戒斋戒有多种来源。
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
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
“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
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
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
6.安置宋贬谪官,指定地区居住,轻于编管而重于居住。
7.巡按御史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御史的一种,隋朝设置。
为制衡行政机构主官的非常派的朝廷或地方官员。
不仅可对违法官吏进行弹劾,也可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行政官员之权力,并对府州县道等衙门进行实质监督,也可在监察过程中对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
防范公家官吏侵害人民权益、或者是成为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
语文文言文文学文化常识整理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 书。
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 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 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 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 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 有了庙号。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 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 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 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 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在我国封 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鲐背:tái bèi,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 行 苇》“黄耇 gǒu台背”,“台”与 “鲐”通用。
《尔雅• 释》:“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qī yí,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背诵清单,学霸笔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背诵清单,学霸笔记!1.【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古义:热水。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高考复习之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必背版)
第1组古代官职、制度、年龄相关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
秦、汉设太史令,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
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隋后刺史、知府的别称也为太守。
明清则专称知府。
司马:官名①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从隋代始,不再设大司马。
②兵部尚书的别称。
③军事主官的僚属。
唐代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
太尉:秦代至元代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
公车:汉代官署名。
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六军:周制以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后世以六军指皇帝的军队或皇家侍卫军队。
迁:调动官职,主要有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如迁升、迁授、右迁为升级,迁削、迁谪,左迁为降级,调复原职叫迁复。
总角: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
借指童年。
结发:①古代男子成童始束发,因指初成年时为“结发”。
②成婚。
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束发共髻,故名。
伯仲叔季:兄弟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长兄称为伯,次兄称为仲,其次称为叔,幼弟称为季。
古代男子的字前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第2组人才选拔、教育、典籍相关殿试: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的大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中试的名单,因揭晓殿试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放而称金格考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秀才: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
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连中三元:科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它们合称“三元”,若有人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则称其“连中三元”。
(完整版)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推荐文档.doc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到某地任,做一些相关的政事,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
于是官与百姓、官与官、官与国君(帝王)之就会有多“作”生。
1.:到,去。
2.:①鼓励,励 ; ②受到鼓励、励。
3.:考核、督促、征收。
4.、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巡行 ; 考察,核,明。
6.游:①游玩,游 ; 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 ③交,交往。
7.趣、:①小步走,跑 ; 又引申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 . 劾:,揭。
9.白:告,告。
常用于官吏之。
10.短:言,坏。
11 . 害:嫉妒。
12.:①听,听 ; ②使知道,告⋯⋯知道。
于③ 要特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治者——国君,化了一点,就不至于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生的事件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来了呢 ? 其就是“”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桓晋文之事可得乎” 。
13.折:指斥,指,斥。
14.:①,怪;②,辞。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 .:假托,假。
17.:作人 ; 抵押。
18.次:①扎(用于); ②住宿,停留 ( 用于个人 ) 。
19.:( 品或税 ) ——由“送、运”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表示意的。
21.坐:①因⋯⋯犯罪或,触犯;②,定罪。
22.多:, 欣。
“高、”等字,若,就是意,也意此。
23.少:批,,看不起。
是一些常的音。
我基本可以按照官行、他官 ( 官 ) 反、社会价三个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的(1)宰相:政的大官。
宰,主持,相,佐。
(2)御史大夫:其力次丞相。
(3)六部:吏、、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六部最高行政官。
(7)太尉:事首。
(8)郎中:尚属下部。
(9)宦官:廷内侍,又称太。
(10)侍郎侍中:廷侍。
(11)校尉:代事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侍。
(13)太史:史,管文收。
(14)国子: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唐代官。
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汇总
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汇总年龄称谓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7.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8.弱冠:男子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9.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即“立身、立志”)10.不惑:男子四十岁。
(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1.九州,中国的代称。
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官职变化1.关于任职授官的:①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完整版)文言文文化常识
1、 A.“字”,又称“表字” ;祖先幼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上的系。
“字”是了便于别人称,平或尊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博士”,古官名。
秦是掌管籍文典、通史事的官,后成学上通一或精晓一、从事教授生徒的官。
C.“至正”属于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依照他的一生行予的一种称呼,用以褒善,如“崇” “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求退,其意是年龄已高,就上皇帝求退休,好一把老骨能葬在故。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知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官到某地任,做一些相关的政事,行必然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样的褒。
于是官与百姓、官与官、官与国君(帝王)之就会有多“ 作” 生。
1.:到,去。
2.:①激励,励;②碰到激励、励。
3.:核查、督促、征收。
4.、化:教育感人。
5.按、案:巡,巡行;察看,核,明。
6.游:①游玩,游;②旅行,出门修业或求官;③交,交往。
7.趣、:①小步走,跑;又引申赶快,迅速。
②通“促”,督促。
8.劾:,,揭。
9.白:告,告。
常用于官吏之。
10.短:言,坏。
11.害:忌妒。
12.:①听,听;②使知道,告⋯⋯知道。
于②要特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经常是最高治者——国君,化了一点,就不至于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生的事件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来了呢?其就是“ ”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 桓晋文之事可得乎”。
13.折:指斥,指,斥。
14.:① ,怪;② ,辞。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假托,假。
17.:作人;抵押。
18.次:① 扎 (用于 );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品或税)——由“ 送、运”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表示意的。
21.坐:①因⋯⋯犯罪或,冲犯;② ,定罪。
22.多: ,欣。
“高、”等字,若,就是意,也意此。
23.少:批,,看不起。
是一些常的音。
我基本可以依照官行、他官(官)反、社会价三个面来掌握。
二、官人物常用1.表官的(1)宰相:政的大官。
文言文复习知识点之文学常识
文言文复习知识点之文学常识文言文复习知识点之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
2、《论语》为“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散文。
孔子是春秋时代鲁国人,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大师。
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政冶、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动力的书。
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分孙丑》“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膝文公章下》。
孟子说“大而化之谓圣”意思是说道理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变化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
除此之外还有《墨子》《道德经》《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3、《左传》编年体史书。
传说是春秋时鲁国史左丘明编著。
《曹刿论战》选于此书。
4、《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5、《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
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6、“五经”7、唐代诗歌成就最高,涌现出大批名家。
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中唐三大诗人:李白(诗仙)杜甫(诗圣,其诗有诗史之称)、白居易晚唐“小李杜” :李商隐,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在恢泪始干”。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江南春绝句》?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杜甫的“三吏”“三别”:三吏:《憧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王安石、欧阳修、曾巩8、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
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李重福,战国末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Seiches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译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古诗》,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颂。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
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
《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结尾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述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为出自于《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备浓郁的唯美色彩。
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韩非子》一书。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名太史公。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长达年的历史,全书篇,分成“本纪、世家、本纪、表中、书”五种体裁。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汇总,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
一、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古代文化是指中国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
古代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 厚重庄严:古代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儒家思想等价值观念,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
2. 精致细腻:古代文化追求文化艺术的精雕细琢,注重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的发展。
3. 传统礼仪:古代文化重视礼仪礼节,强调孝悌、忠诚和友善等价值观念。
二、古代文化常识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也是最为人称道的思想之一。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尊崇周礼和孝道。
2. 五德理论:古代文化中的五德理论指的是五德(仁、义、礼、智、信)的相互作用,认为五德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是人类行为规范的重要准则。
3. 公案小说:公案小说是古代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主要描写明清两代盛行的官员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公正廉洁的品行。
4. 诗词歌赋:古代文化中的诗词歌赋是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5. 书法篆刻:古代文化中的书法篆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以及赵孟頫、黄庭坚等篆刻家都有重要的影响。
6. 中医药学:中医药学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讲究平衡和整体性的人体观念。
7. 皇宫建筑:古代文化中的皇宫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发展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8. 古代礼仪:古代文化中的礼仪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祭祀、婚丧嫁娶、宴会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9. 四大发明:指的是古代文化中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与使命。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要文化常识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要文化常识总结文言文重要文化常识总结: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孩冨指2—3岁的儿童么垂备 三四岁至人九岁的儿童.臂扌旨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幺总角譽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弟少年.(古代儿甜茯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咸 —个绻形如苑十羊爲故叙)4•黄CL 十岁以下.11.9(]天命二畀子五十岁. 12•花甲■天+岁.13■古样富七十岁■14.£Si 八十岁•① 擢、升、拔播『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显擢为后将军.'② 进=用于较高职务.“于是忌逬孙子于威王・”③ 起复「恢复履职务.“银皇上隆恩起复委朗 正喝力图报之时甲岂可因私枉 法.打 ④ 超迁屠超腫 越级破格提升.蹄幸文帝说之・超迁* —岁中至末中大夫「指女子十三 U! 岁至十五天岁. &束发雲男子十五岁. 7•及笄.指女孑"岁.&弱冠二 男子二十岁. 9•而立二 男子三十岁(十五岁.臭千要杷痰先的总雳解散.扌L 成一束)(笄,谓结发而用笄贾之.表示已封出嫁的年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回本犹未壮.故称)(立•即占立身S 立志为) 16不寒二男子四十岁.(不翳即取不迷鼠不細铲)①转,移、②迁皐1^J/Ijs同■力⑤孤朝龜一股朗调奇调迁・“调沟陇西都尉."细徙齐王信为楚王•刀阔动苜职,一股指升官.篥方逬转为IS士.数年.迁朔方刘史.” 指出京受任."永和初b出対河间相撐升辻,指它吏的提升和进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贩否.不宜异补充缺驭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m是时选博士滦丸夫通政事看补部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庚太守.”⑨起二起用人任以言职或重新启用,任瞅它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会孙昱干 韩丫起樗里孑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旅也h ”腐然(魏收)提奖后蜚,以名行为屯 浮华轻殓之徒,虽有尸危 <>帝王梗予臣子土地耗封号或欝位.盒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用于追封已故者以詩位.“步夫人卒•追腥皇话•胪賞鶴言功之臣以爲位.R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戏立宜帝.陽爲关内侯.妙由皇帝特旨颂布,賜予官职.官衔或詩位."八月初一匕 上召见袁世凯,特 ① 领雲本职之歼兼较低它职.“(范晔)服终,领新葵太守,” ② 摄雲暂时兼代本郦卜更离职务.袖丰舌鮒摄司马.”③ 权■临时代职.护以京官权知申三年一易."④ 假二暫时代理.紆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墓士、斥候百余人俚.” ⑤ 魚 代理官职.“太相行备武将军.“观文殿学士待逬行兵部尚书.• ®s-有“代理.暂任”的忘思,指代理无本盲的职务.血以亮洵军师椅军,暑左 雋军府黑." ⑦护二庾官员®B 萬驭 临时守护朋乩”护力有"统膨 娠計 之竜.“今日大 王尊官之.令护军.v ⑵放=希任委泯,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遭・任授除拜征 ©®③@® 担当, t 任命. ;购言职. 担任. 任命.癫遣便若持黃金印、赤廢縫,朱轮车,貝晖中拜搜・》 捜职. a "恬任外耳而輟常为内谋.”聘除臣浇马.” 拜亮为丞相,詡 ⑥ 臨 作郎.斤 ⑦ 命 ⑧ 乘 JR 筑之间=征召(特指君召臣).^赵相征至长安.乃便人复召赵王.'“初辟司徒府.除佐若征召* 由中央官署征怜 然后向上荐举,任以言肌 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弄品行端正的人" 推荐, 推賂 胶鬲举于邕越之中,管夷吾李于士.孙钗敖举于海.占(荀)咳荐嘉." 任以官用L 鼐傳说举于 百里奚举于市." ⑩協S 舷. “山涛作厦州,觐援三母人.解、细、夺=官员因辺失而解除职务•处苜削“髒子京i®守田陵那.严叫賞侍郎■提升没有百职的人. ①罢、免、 •贬连州刺史.@T. £>皆为罪事除”的意思,,揪职查办.“张勃进床汤而坐以抵瓦⑤左辻雲降圾使用.贬氤门心犹恨之,遂左迁餓・”⑥开民盲同因故去职或看死亡.职位一St空曲另选他人充任.。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古代文化常识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
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 年。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
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文言文文学常识大全
(一)敬称与谦称(二)古代官职类常识1(1)有关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关于任、免、升、降、调动官职的词语(三)官职类文学常识2(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
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斥: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①做人质;②抵押。
18.当:判刑,判罪。
后面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19.坐:①因……犯罪或犯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0.多:赞扬,欣赏。
21.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变化的(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授予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官署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职。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授:授给、给予官职。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封:指皇帝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起:起用某人任以官职。
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仕宦:做官,任官职。
仕:做官。
仕进:入仕,做官。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免去、解除官职。
绌、黜:废掉官职。
免:罢免。
夺:削除。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总结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总结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的内容过于琐碎,且与中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经常成为学生复习的难点。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期望大家宠爱!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创造以前。
神话中布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宏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
《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高考必考语文文学常识我国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汉许慎撰)2.我国第一部词典是:《尔雅》(周公所撰,孔子门徒解六艺之作)3.我国第一部韵书是:《切韵》(隋陆法言,刘臻颜,颜之推等撰)4.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汉扬雄撰)5.我国第一部诗集是:《诗经》(孔子编)6.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尚书》(孔子编)7.我国第一部词集是:《花间集》(五代后蜀赵崇祚编,除温庭筠外,入选词家皆为蜀人。
8.我国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肖统编选)9.我国第一部论述文学批判及论述创作的著作是:《文心雕龙》10.我国第一部神话小说是:《搜神记》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归纳整理必修一1、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诗人。
《雨巷》是其成名之作,并由此获“雨巷诗人”的称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汇总年龄称谓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7.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8.弱冠:男子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9.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即“立身、立志”)10.不惑:男子四十岁。
(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1.九州,中国的代称。
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官职变化1.关于任职授官的:①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②授:授官,任命。
“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③除:任命,授职。
“除臣洗马。
”④拜;授给官职。
“拜亮为丞相。
”⑤征:征召(特指君召臣)。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⑥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⑦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荀)彧荐嘉。
”⑧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⑨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⑩提:提拔。
“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2.关于提升职务的:①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擢为后将军。
”②进:用于较高职务。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③起复:恢复原职务。
“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
”④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3.关于调动职务的:①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
“调为陇西都尉。
”“徙齐王信为楚王。
”②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方进转为博士。
数年,迁朔方刺史。
”③出:指出京受任。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④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⑤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4.关于兼职的:①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
“(范晔)服终,领新蔡太守。
”②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
“羊舌鲋摄司马。
”③权:临时代职。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④假:暂时代理。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⑤行:代理官职。
“太祖行备武将军。
“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⑥署: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
“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⑦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之意。
“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5.关于降级免职的:①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
“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免官削爵。
”②放:委任委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
“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③贬、谪:因过失而降级。
“贬连州刺史。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④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
“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⑤左迁:降级使用,贬官。
“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⑥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
⑦致仕:带职退休。
(一)文史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库”:经、史、子、集《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朝代传说:“三代”:夏朝、商朝、周朝“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四)其它: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
(即稷、黍、麦、菽、稻)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8.岁寒三友:松、竹、梅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
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
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
合称三甲鼎。
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风、雅、颂”三大类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
俗称叩头。
21.稽首:古代的拜礼。
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
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
27.玉常金马:指翰林院。
28.《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
“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30.无事不登三宝殿: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三宝”,佛教名词,指佛、法、僧。
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32.溢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
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
33.“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ù)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五)古代别称:1.桑梓:家乡2.巾帼:妇女3.须眉:男子4.鸿雁:书信5.社稷:国家6.汗青:史册7.轩辕:祖国8.“三尺”:法律9.谦称:①自称:愚、鄙、敞、卑、窃、臣、仆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10.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②称天子:殿下③称将军:麾下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
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
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
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⑤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
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
⑦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1.年龄称谓:(代称)①垂髫(tiao)指三四岁~八九岁儿童。
②总角指八九岁~十三四岁少年。
③豆蔻指十三四风岁~十五六岁的少年。
④束发:男子十五岁。
⑤弱冠: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
⑥而立:是男子三十岁。
(立:“立身”之志)⑦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⑧知命:是男子五十岁。
(知命,即知“天命”)⑨花甲:是六十岁。
⑩古稀:是七十岁。
(11)耄耋:指八九十岁。
(12)期颐:是一百岁。
12.米寿:88岁;白寿:99岁;茶寿:108岁;喜寿:77岁;二、作家与作品1.鲁迅读书轶事:塾师:寿镜吾先生。
“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
“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睛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