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教育研究
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教育研究
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随着20世纪初全国高校生源的不断扩招已步入大众化阶段,与之相应出现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成为全社会及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
而以职业发展为核心和导向的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形势下,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达到顺利就业、成功择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因此采用有效的就业教育模式和方法已成为高职院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职业发展高职院校就业教育模式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性理念之一。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我们在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选择和规划好今后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出大批具有社会性、拥有较强应用技术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不断促进和增强高职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适应性。
1 目前高校就业教育面临的不足与问题(1)我国的就业指导与教育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无论是实践经验还是理论研究,各高校只是根据自身特点和对就业教育工作内涵的理解各自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至今都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专业化的就业教育长效机制,不利于整体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2)教学体系不健全,教学结果与效果脱节。
很多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以就业为导向”是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但在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方面不够重视,只是根据教学计划在相应的学期开设几学时的就业指导课程,根本没有设立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管理制度、没有指定的课程负责人,上课的教师多半是兼职人员或是学校辅导员,教学的结果只是对就业内容的讲授和灌输,对于学生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创业能力的诉求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3)就业教育内容与手段单一、缺乏实战性。
目前高校的就业教育课程多半是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开设,学时较少,内容以课堂集中讲授为主,间或穿插一些讲座,内容陈旧,手段单一,同学们对当前社会最新的就业现状和趋势了解的不是非常清晰,很难将所学到的就业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求职中去,如:如何制作求职简历、如何进行面试前的准备、面试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细节等等。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学生 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为学校
和学生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问题,探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 效路径。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及需求,分析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和建议。
提升就业能力的路径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 提升就业能力的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一是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 学生的专业素质;二是注重综合素质 的提升,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和通 用技能;三是加强求职技能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 。
研究展望
深化对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的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和构成也在不断变 化。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的研究,探索新的提升策略和方法。
案例二:某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
背景介绍
某高职院校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为了提高学生实 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改革。
2.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学校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专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老 师,同时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提高。
实施步骤
该改革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1.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资源
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及 时更新教学资源,包括教材、 设备、软件等,以适应就业市
场的发展。
实施措施二: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自建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建立符合行业标准的校内实践教 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
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新就业形态下高职学生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培养
新就业形态下高职学生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培养作者:***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20年第08期[摘要]建立在信息数字技术革命基础上的新就业形态,对提升高质量就业、优化就业资源配置、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新就业形态所带来的职业生涯的无边界性、雇佣方式向弹性化、职业认知向自我封闭性、就业状态向不确定性等特点,给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带来诸多新的挑战。
文章结合职业胜任力理论,以个体的特色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动态迁移为逻辑起点,构建反馈能力、沟通能力和行为能力三维度的培养体系,从职业基础技能、职业元认知、职业复合技能、职业发展潜力四个方面推进高职学生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就业能力培养。
[关键词]新就业形态;就业能力;职业胜任力;高职院校[作者简介]林栋(1982-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
(江苏常州 213164)[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组织发展视域下新生代员工的就业转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18SJB630141)[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5-0075-06随着世界经济流动加快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新的经济产业模式正在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正式提出“新就业形态”的概念,标志着国家对新就业形态的政策进入鼓励发展阶段,也体現了新时代就业和用工的变化和趋势。
相对于传统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是建立在互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数字经济等产业革命的基础上,伴随着大众消费升级迭代而出现的新领域就业,具有新的就业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的就业方式。
在新就业形态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高职教育也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企业赖以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以长期雇佣、固定职位和线性职业为特征的传统职业发展路径已经逐渐向短期雇佣、平台创业、灵活就业和智能工作等方向转变。
试论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ta sto a e ida d a ay e h e s n fr sr ii g su e t ’e ly e ta i t r m h e s rn i n l ro n n l z st er a o s o e tann t d n s mp o m n b l y fo t re a — i p i p c s e r l n , u t ain m o e a d e ly e tg i a c . n l ,h sp p rp t o wa d t e c u — et.nol me t c li to d n mp o m n ud n e Fi al t i a e u sf r r h o n v y
、
高等 职 业教 育 的 现 状 : 业 生就 毕
事关 社会 的稳 定 和发 展 。根据 教 育 部 门 的统计 , 从 业 能 力不 足
根 据调 查 , 等职 业 院校 毕 业 生 就 业状 况 不 容 高
乐 观 : 然 近年 高职 毕业 生就 业率 高 于本科 生 , 约 虽 但
有 3 以上 的高 职毕 业生 只 能从 事 普 工 工作 , 业 O 企
Ab t a t Th s p p rd s u s s t e c r e tc n ii n fCh n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 h rv c t n l d c t n i h sr c i a e i c s e h u r n o d to s o i a S h g e o a i a u a i n t e o e o
当前 , 学 生 就 业 问 题 受 到社 会 的普 遍 关 注 。 大
一
就业 问题不 仅关 系 到 学 生个 人 的发 展 与 尊 严 , 且 而 2 0 年 起 , 国大学本 科毕 业生 每 年有 约 3 在离 06 我 0 校 时没有就 业 [ 。因此 , 1 ] 以就业 为 导 向 的高 等 职 业 教育 的兴起 是社 会 发 展 的 必然 结 果 , 必须 大 力 发 展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研究探讨摘要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社会的发展塑造出高素质高效率的人才。
因为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看能力,而非学历,基于此,注重实践技能的高职教育更要以就业为导向。
本文主要分析一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并提出如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旨在共同探讨高职教育的发展走向,以促进高职教育的科学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与社会职业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才能办出特色,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
然而目前的很多高职院校则摒弃了自己的职业导向特色,而是一力追求与本科综合教育一争上下,结果导致了本职专业的荒废,这些也只是邯郸学步而已。
现在我们要重新认识高职教育的办学目的,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涵义,以及如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内涵及意义高等职业教育在某种涵义上相当于一种入职前的岗位培训,它的所有教学课程都是以某个职业为导向的,所有的专业能力培养都是围绕着这种职业进行的。
它的主要目标就是做到学生毕业之时就是进入就业岗位之时。
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都是围绕着职业需求而制定的,每个专业的设定就是一种职业的岗前培训,它们完全根据职业所需的能力素质去打造高职教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形式以及其它就业所需的各种能力。
学校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这体现了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首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弥补了我国高等院校重知识、轻实践的欠缺,为我国素质型人才的全面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其次,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也加速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因为以就业为导向可谓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此培养理念不仅为地位尴尬的高职教育注入了亮点,更为广大的有志青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重要场所。
最重要的,最客观的讲,高职教育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输入了大量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闭环式管理机制研究①——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闭环式管理机制研究①———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陈小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18)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高校办学质量最直接的体现,但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重视招生源头,培养过程与就业工作之间的联动,即把好入口关、培养关和出口关,全力打造“招生、培养、就业”人才培养全链条联动闭环式管理体系。
一、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闭环管理的意义理念引领发展。
闭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将其运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实践活动。
招生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招生工作,每年的生源争夺战愈演愈烈,为的是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
生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又影响学生的就业,良好的就业可以提升学校的口碑和影响力,又对高校的招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招生、培养和就业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联动闭环式的有机体结构。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必然选择。
《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高校要建立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的有效机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高校人才结构和培养质量的“晴雨表”,全面反映了招生培养环节的质量,有必要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联动闭环式管理体系。
二、招生、培养和就业之间联动闭环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招生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在办学过程中,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却忽视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由于短视和急功近利,很多高校紧盯热门专业,导致不少新设专业不符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条件。
尤其是一些文科类专业,其开设成本较低,各大高校“一哄而上”,这就容易在就业市场上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以职业成功为导向提升高职学生社团吸孙力——以无锡机电高职记者站为例谈高职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策略
成功为导向进行社 团建设, 运用多种策略提 升其作为高职
校 学 生社 团 的吸 引力 , 造与 时俱 进 的优 质校 园社 团 , 打 有效
养, 强化学生写作实践,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 入 口, 好组 织 发 展 工作 严把 做
地发挥 了学生社 团在职业教育 中的作用 。
一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的双重属性; 目标培养“ 具有 良好的综
合 素质 和 职业 能力 , 应 地 方经 济 发 展 和行 业 经 济 发 展广 适
学员人选 1 ・ 2名。所荐学生经新闻特选课程任课教师面试
成 为正 式 学 员 , 加 盟 记者 站 。 并 同时 , 考闻写作两 门 新
独立 又 相 对连 续 的特选 课 程 。每年 课 程之 初 , 们均 邀 请 我 当年 担 任 二年 级 语 文 教 学 的教 师 , 以班 级 为单 位 择优 推 荐
、
特 色立 “ ” — 聚焦 学 生 实 际情 况 站 —
在 终 身 教育 的视 角 下 , 国 的高 等 职业 教 育 同时 具有 我
学对策 ,才能更好 地进行 高等数学 教学 。希望通 过各位 同仁 的积极努 力 , 使高等 数学教学变 得生 动、 有趣 , 高高职 院校 提 学生应用 高等数 学解决实 际 问题 的能力 与素质 ,以更好 地实 现高职教 育的教 学 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面 的专 家 好 手 为 小记 者 们 作讲 座 。通 过一 系 列讲 座 学 习 , 小记 者 们 增加 了对 记者 职 业 的 感性 认 识 , 时也 掌握 了一 同 定 的理 论 知 识 , 为提 高 小 记者 的 采访 和 写 作 的基 本技 能打 好 了扎 实 的基 础 。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李红岩
(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130103)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 高,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成为了人才培养 的重点,培养具备高性能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人 才培养的关键。本文基于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现状,对 高职学生专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进行讨论,以促进我国教育 事业的发展。
难,并能想办法解决。 (八)完善评价体系,关注全面发展 制定新的评价标准,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学生。重视学
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注重能力的培养。对于知识的掌握 采用分层评价理念,制定不同的目标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 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改变学困生的厌学心理,激发学
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马培群.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
(二)处理好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应当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 才为原则,强化对人才的素质教育,在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 能的同时,兼顾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职业 的需要,适应职业的变化。在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对普通文化 的教育有所欠缺,需要通过文学、艺术以及心理课程,开展多 门类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进而培养学 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其成为人格健全、具有强烈社会责任 感的新青年。 (三)理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关系 近年来,在高职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工作过程系统 化课程理论,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 是,在现实的情况中,并不是所有的专业性工作都能实现“过 程化”,就算是工作流程十分的透彻,也难以实现将所有的课 程都完全转化为学习的过程,例如,专业基础课等专业性较强 的课程。由此可见,这种理论具有选择性,只有能够过程化的 课程才适合这种理论,过于专业化的课程难以实现与学习过程 相对接,因此,在进行课程模拟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课程进行 选择,适当过程化,以此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融合,促进 学生更快地掌握工作要领,促进其就业能力的提升。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高职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 能力的保障。高职院校应当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及时了 解当今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以调整其教学的内容。学 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协作关系,安排教师到企业当中参观培训, 进一步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强化对行 业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张阳,张名艳.综合素质测评制度视角下高职学生就 业问题研究[J].教育评论,2014(12):83-85. [2] 方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J]. 现代教育管理,2013(09):93-96. [3] 李小娟.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 2013,34(05):96-103. [4] 沈苏林.体系化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析 [J].江苏高教,2011(04):131-133.
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应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作者:樊亚蓉来源:《职教通讯》2015年第23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的分工和精细化越来越深入,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
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在办学思路和学生培养模式上调整创新。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服务能力;办学模式作者简介:樊亚蓉,女,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3-0035-02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其发言中指出,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模式、教育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体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构建开放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用市场的力量来办学。
目前,我国就业岗位确实不缺,但缺乏的是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
解决这一问题,不是让大学生去填补用工荒,而是提高教育质量,利用人才优势去推进行业革新,从而创造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
提高服务业比重,需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而发展的服务业,可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这应该成为我国教育和就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阐述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时,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一语道破了职业教育的“长生”之道。
因此,职业院校要顺应这一社会需求,以服务为宗旨,调整办学模式。
一、以就业为导向,创新职业院校的办学思路、办学模式,提高办学的服务能力职业院校办学的关键是要走与国家发展和群众致富相结合的道路。
职业学校有义务承担起这份责任,坚持以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为目标,紧盯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加快职业教育结构调整,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为社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实用人才。
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探讨
、
以 职 业 导 向 为 基 础
质 培 养满 足 用 人 单 位 的需 求 , 学 校 与 其 依托 行 业 、 企 业 共
同育 人 ) 。 “ 三全 、 三结 合 ” 的 职 业 心 理 素 质 教 育 模 式 构 建 了
一
高职院校要构建“ 一 二 三 四模 式 ” 立 体 化 的 职 业 心 理
2 .利 用 两 大 课 堂 。 即 利 用 好 理 论 教 学 课 堂 和 实 践 教 育 课 堂 。理 论 教 学 以 第 一 课 堂 为 主渠 道 , 包 括 公 共 必 修
基金项目: 本 文 系大连 市职 业技 术教 育科 学研 究 院 2 0 1 2 年 重 点课题 “ ‘ 9 0 后’ 高职 大 学 生 职 业 D Z J Y2 0 1 2 0 1 2 ) 研 究成 果 , 项 目负责人 : 郑春 雨 ; 辽 宁省 社科 联 2 0 l 1 年 度 辽 宁经 济社 会 发展 立 项课 题 “ ‘ 9 0 后’ 高职 大 学生 职 业价值 观 现 状及 教 育 对 策研 究 与 实践 ” ( 2 0 1 1 L S L K T MKS 一 2 2 ) 研 究成 果 , 项 目负责 人: 郑春 雨 ; 2 0 1 2年 大连 市社会 科 学院一般 ( 联合) 立 项课题 “ 基 于职 业导 向视 角 的高职 大 学生职 业心 理素 质教 育 研 究” ( 2 0 l 2 D L S KG X L H 0 0 7 ) 研 究成 果 , 项 目负责人 : 郑春 雨 。
堂 塞堡墨璺堡墼!
总第 4 6 0期
基 于 职 业 导 向的 高职 学生 职 业 心理 素质 教育 探 讨
口 郑春 雨
摘 要 : 高 职 生 个 性 心 理 品 质 的 完 善 与 其 可 就 业 能 力 提 高 的 目标 是 一 致 的 。 结 合 当前 高职 生 心 理 行 为 特 点 , 构 建“ 一二 三 四模 式” 的职 业 心理 素质 教 育体 系, 推行 “ 四 大工程 ” , 对 高职 生的心 理过 程 与个性 心 理施 以影 响 , 以 增
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研究
《 自我 论 》 出 :在 关 系 到 最 高 生 活 价 值 方 面 , 会 别 人 提 “ 教 是 不 可 能 的 , 一 个 人 都 应 自己教 育 自己 , 能做 到 的 只是 帮 每 可 助 他 更 深 刻 地 理 解 周 围 世 界 和 自己 . 为 自 己 . 现 比他 身 上 成 实 现 有 的 更 好 的 东 西 。 因此 , ” 应倡 导 高 职 学 生 自我教 育 。 助他 帮 们 正 确 认 识 自 己 . 求 他 们 学 会 把 自己作 为 教 育 对 象 , 常 思 要 经 考 自己 , 动设 计 自己 , 自觉 能 动 地 以 实 际 行 为 努力 完善 或 主 并 造 就 自己 。
4 00 ) 50 7
近 年 来 , 于经 济 结 构 的 调 整 和 就 业 方 式 的 转 变 , 校 毕 由 高 业 生就 业 竞 争 日趋 激 烈 , 职业 发 展 受 到 挫 折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指 导大 学 生 做 好 职 业 生 涯 规 划很 有 必 要 ,能 帮助 大 学 生 更 加 清 楚地 认 识 自我 、 了解 社 会 、 了解 职业 生 活 . 自觉 、 主动 地 树 立 正 确 的择 业 、 业 与创 业 观 念 . 就 有利 于 大 学生 就业 和职 业 生 涯 的 发展 。 因此 。 学 生 职业 生 涯 规 划 教育 有 必 要 从 新 生 入学 抓 大 起 ,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课 从 大 一 到 大 四 全 面 、 统 、 序 地 贯 穿 使 系 有
一
Hale Waihona Puke 。4. 策 对高 职院 校学 生 的逆 反心 理 如 同其他 心理 发 展一 样 .既 可恶 性发 展 . 可 良性 转化 . 又 关键 在 于如何 引导 、 教育 和影 响他 们 。如 果 我们 敢 于 面对 事实 。 实事 求 是地 认识 这 些矛 盾 , 么高 职 生 的 那 逆 反 心理 就 一 定 会 成 为能 够 推 动 自己和社 会 进 步 的 积极 因素 。 消 除高 职学 生逆 反 心理 的方法 , 概括 起来 主要 有 以下 三点 。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以其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特点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关注和选择。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学生就业观念不健康、自信心不足、面对竞争压力时缺乏抗压能力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给学生就业带来困扰,也反映出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不足。
为了更好地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只有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并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力度,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和适应社会的挑战。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支持。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高职教育在学生职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找出根源,对症下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2. 正文2.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1. 就业焦虑情绪普遍存在。
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会面临就业焦虑的问题。
他们担心自己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担心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担心自己不够优秀无法胜任工作等,这些焦虑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2. 就业观念相对陈旧。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观念相对陈旧,认为只有进入国内知名企业或者是做白领才算是好工作,对于中小企业、自主创业等选择缺乏认同,这限制了他们的就业选择和发展空间。
3. 就业能力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能力不足的问题,他们在专业技能、软实力等方面存在欠缺,导致难以在工作中胜任。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路径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路径1.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面临着就业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职院校需要创新就业育人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的角度探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路径。
教育创新理论:教育创新理论是指导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基础。
包括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斯宾塞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等。
这些理论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为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包括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美国“四阶段”职业教育体系等。
这些理论强调职业教育应该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终身学习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人应该在不同的阶段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
这为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提供了思路,即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理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理论为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包括在线教育、虚拟仿真教学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个性化教育理论:个性化教育理论强调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提高教育质量。
这为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提供了方向,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培养学生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就业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教育创新理论、职业教育理论、终身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理论和个性化教育理论等。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策略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动,高职院校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
如何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成为高职院校乃至整个教育界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策略的角度进行研究,以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首先,高职院校应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
就业指导的前提在于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密切合作,制定培养计划,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
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提供与就业相关的实习和项目课程,以增加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学校可以设立就业指导中心或部门,负责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和指导,包括职业规划、就业咨询、实习安排、就业信息发布等。
学校还可以邀请校友回校分享就业经验,组织就业招聘会和企业参观活动,以增强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和沟通。
同时,学校应与就业市场保持紧密的联系,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动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以使学生成为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第三,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学生自主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就业指导不仅仅是提供一份工作,更是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的过程。
学校应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可以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自我认知能力。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提供创业创新的支持和指导,鼓励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创业项目,为他们提供实现自主创业的机会。
此外,高职院校应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资源支持。
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提供毕业生直接就业的岗位,为学生提供就业保障。
同时,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提供就业实践机会。
通过增加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缩小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差距,提高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浅析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
63随着国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大,各类职业院校利用单招、普招、扩招等方式大幅度增加招生,给就业市场增加了巨大压力,带来了诸多问题。
据统计,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20万人,2019年人数达1 200多万人。
由于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景气,导致市场人才需求下滑,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从职业院校的发展来说,学生就业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出口畅才能保证进口畅。
因此,职业院校除了重视学风建设和技能培养外,还要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1 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1.1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面对市场竞争,各职业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对现行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指导和教育。
但从就业市场特别是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用人单位非常看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很多职业院校重视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培养不够。
在双向选择和接受面试的过程中,着装随便、缺乏自信、发挥失常、过于傲慢、言过其实、缺乏职业形象等现象经常出现。
由此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用简历打开了企业大门,最终却因为综合素质偏低在面试环节错失就业机会。
1.2 择业观念有待转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已不再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稀有人才资源。
从体制机制上来讲,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毕业生还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这山望着那山高、盲目攀比、求全挑剔,不切实际追求高薪,最终失去就业机会。
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机制也在发生着变化,市场机制已初步实现了由政府调控导向→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就业机制的转变要求学生能正确面对用人机制的变化,确定同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一致的价值理念,并且在就业方面善于培养和总结自己的优势,找准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定位,坚持“先谋就业,再谋发展”的就业观念。
1.3 团队合作能力有待提升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考虑事情以自我为中心,比较有个性,导致他们团队意识不强,不善于沟通和合作。
高职院校招生与未来就业发展趋势的研究
高职院校招生与未来就业发展趋势的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招生与未来就业发展趋势的研究,探讨了当前高职院校招生现状及未来就业发展趋势的预测。
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的招生现状,包括报考人数、就业率等指标;其次预测了未来就业发展趋势,提出了未来高职院校应关注的发展方向与课程设置。
然后分析了行业需求与学生就业对接情况,探讨了高职院校招生政策影响因素。
最后总结了高职院校招生与未来就业发展趋势的关联性研究,提出了未来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发展的应对策略,并展望了研究成果对高职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招生和学生就业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高职教育与行业需求的更好对接,推动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发展、未来趋势、培养方向、课程设置、行业需求、政策影响、关联性研究、应对策略、成果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扮演着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角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培养的学生也逐渐成为就业市场的重要力量。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高职院校招生与未来就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和未来就业发展之间存在着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招生现状如何?招生政策对未来就业有何影响?未来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趋势是怎样的?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是否与行业需求相匹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如何?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否能顺利就业?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招生与未来就业发展趋势的深入探讨,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推动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更好对接,促进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院校招生与未来就业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招生情况及未来就业趋势,为高职院校的招生政策和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
浅析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浅析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摘要:对于大学生成长而言,职业指导可以使其更为充分的了解社会需求和就业形态,帮助学生进行正确就业观的科学树立,使学生对职业和自我具有更为充分的了解,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强化自身职业技能,进而保证学生能够成功就业。
本文综合探究职业教育在学生就业方面的主要作用。
关键词: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导向作用;重要性分析引言:高等院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职业指导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可以对学生顺利就业进行有效保障,教育人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就业形势进行教学指导,使学生对未来岗位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具有更为客观的认知,确保学生能够理性制定职业规划,使其在未来岗位工作中能够更为充分地应用专业知识,进而使其个人优势和专业技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理论指导作用在学生接受专业指导之前,已经对自我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对自己的优缺点具有相对客观的认知,明确自己的性格优势和擅长之处。
职业生涯指导的有效落实,可以使学生更为高效的整合人生资源,如果学生能够有效整合人生经验,则可以使其成功的概率大大增加。
高等院校通过科学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具有更高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进而使其能够增强其应变能力,实现其各项技能的有效增强,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职业指导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在成才中面临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升学生抗挫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克服生活障碍、人际关系障碍和学习障碍,强化学生自我调试能力,使其心理压力得到有效减轻,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及时调整。
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为学生普及就业形势、职业规划、求职礼仪、求职心理调适、职业道德等相关的知识。
课程结束以后要引导学生及时调整生涯发展规划,将理想和现实进行有效结合,最终做到将正确的择业观、职业素养、就业心态融入到学生的内心,帮扶学生理性就业。
《2024年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范文
《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高职教育应以职业素质本位作为其课程建构的出发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技能及终身学习的习惯。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二、职业素质本位的内涵及重要性职业素质本位是指以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和技能的人才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实践能力。
这种本位观符合当前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职教育中,应将职业素质本位贯穿于课程设计的始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三、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的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课程建构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其次,部分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
此外,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求。
四、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策略(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紧密关注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趋势相吻合。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和知识。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高职教育的中坚力量。
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开展教师培训、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以“职业目标”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以“职业目标”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程立珂【摘要】自2008年,教育部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纳入高校教学计划,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在各高校普遍开设,到至今教学效果可以说喜忧参半。
本文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该课程在学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出发,提出进一步推进课程发展的几点思考,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在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发挥正真作用。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2页(P27-28)【关键词】职业规划;教学现状;职业目标;实践行动【作者】程立珂【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7.38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自办学以来,一直非常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早在2009年就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这一门课程作为全校必修课,以2个学分纳入学校各专业教学计划,并成立课程团队全面开课,2014年学校又将原学生处就业科上升为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下设学生职业发展科,专门指导管理课程教学团队。
目前,学校的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和教研成果都走在全省前列。
课程开设至今已有七年,教学效果如何?是否正真实现了开设初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又有何制约和影响?笔者作为该教学团队的一员,结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对课程教学发展进行一些探索。
目前,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共有40课时,教学分为大一、大二、大三3个教学模块内容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第一学期,20学时,其中理论14)、《大学生职业素养》(第3学期,10学时,其中理论6)、《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3》(第5学期,10学时,其中理论8)。
从课程内容的设置来看,已基本达到教学要求的系统化和全程化。
但是从笔者在对15届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有近45%的毕业生表示“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成长路径规划”,调查也反映了部分用人单位,对现在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一些不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目前高校就业教 育面 临的不足与 问题
( 1 ) 我 国 的就 业 指 导 与 教 育 研 究 工作 起 步 较晚 , 无论 是 实 践 经 验 还 是 理论 研 究 , 各 高 校 只 是 根 据 自身 特 点 和 对就 业 教 育工 作 内 涵 的 理 解 各 自 开 展 相 应 的 就 业 指 导 工 作, 至 今 都 尚 未 形 成 一 套 科 学 的 专 业 化 的 就 业教 育 长 效 机 制 , 不 利 于 整 体 性 发 展 的 教 育理 念 。 ( 2 ) 教 学 体 系不 健 全 , 教 学 结 果 与效 果 脱节。 很 多 高 校 虽 然 已 经意 识 到 “ 以 就 业 为 导 向” 是 今 后 生 存和 发展 的 必 然 , 但 在学 生 的就业 教育和指导 工作方面 不够重视 , 只 是 根 据 教 学 计 划 在 相 应 的 学 期 开 设 几学 时 的就业 指导课程 , 根 本 没 有 设 立 就 业 指 导 课程教 研室 、 没 有 专 门 的 就 业 指 导 课 程 管 理制度 、 没 有 指 定 的课 程 负责 人 , 上 课 的 教 师 多半 是 兼 职 人 员或 是 学 校 辅 导 员 , 教 学 的结果 只是对就 业内容的讲 授和灌输 , 对 于 学 生 自身 就 业 能 力 的 提 升 和 创 业 能 力 的 诉求无法得 到有效的解决 。 ( 3 ) 就 业 教 育 内容 与 手 段 单 一 、 缺 乏 实 战性 。 目前 高 校 的 就 业 教 育 课 程 多 半 是 在 毕 业前 的 最 后 一 个 学 期开 设 , 学时较少 , 内 容 以 课 堂 集 中讲 授 为 _ 丰, 间或 穿 插 一 些 讲 座, 内容 陈 旧 , 手 段 单一 , 同 学 们 对 当前 社 会 最 新 的 就 业 现 状 和趋 势 了解 的 不 是非 常 清晰 , 很 难 将 所 学 到 的 就 业 知 识 灵 活 运 用 到 实际的 求职 中去 , 如: 如 何 制 作 求 职 简 历、 如 何 进 行 面试 前 的 准备 、 面 试 过 程 中 应 该注 意 什 么 细 节 等 等 。
基 础 。
关键 词 : 职业发展 高职 院校 就业教 育模式 中图分类 号 : G 7 1 文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识码 : A
就业 是 民生之本 , 这 已 经 成 为 高 职 院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3 7 9 1 ( 2 0 1 4 ) 0 3 ( c ) 一0 2 5 2 -0 1 ②面向社会岗位需求 , 改革课程设置 , 加 强 校企 合 作 。 高职 教 育 的课 程 设 置 要 与企 业需 求 、 } 土
力的培养和提 高 , 逐步 引导学生从 就业 岗 位 的 寻 求 向就 业 岗 位 的 创 造 进 行 转 变 。 因 此 要 采 取 一 些 有 效 的措 施 。 ( 1 ) 借 鉴 国 外 高 职 院 校 的 就 业 管 理 经 验。 德 国和 美 国 应 该 是 当 今 世 界 经 济 发 展 的领头军 , 他 们 之 所 以 能 够 扎 扎 实 实 的 走 下去 , 就是 因为重视基础教 育、 技 术过硬 。 德国和美 国的职业教育起 步较早 , 已 经 形 成 了 许 多值 得 学 习 的先 进 经 验 。 德 国 的 高 等职 业 教 育采 用 的是 校 企 合 作 的 办 学 制 度 和严谨务 实的教学学风 。 它 的 专 业 设 置 以 企业为主 , 从 学 生 的 培 养 到 考核 , 一 切 要 求 都 以企 业 为 标 准 , 专 业 教 学 计划 的制 订 、 实 施、 检 查 和 调 整 及 每 个 专 地设 立 的 专 业 委 员 会 都 是 由学 校 的 老 师 和 企 业 的 代 表 组 成, 这 样 有 利 于 学 生 今 后 职 业 能 力 的 培 养 和提高, 尽 快 地 适 应 社 会 和 岗 位 要求 。 同时 结 合 高 新技 术 的 发 展 与 应 用设 置社 会 急需 专业。 转 变课 程 设 置 的 理 念 , 将 高新 技 术 转 移到职业技 术教育 的层面 , 使 学 生 在 就 业 市场 中保 持 有 力 的 竞 争 力 。 而 美 国 高 职 院 校 对 毕 业 生 的 就 业管 理 和 教 育 工作 高 度重 视, 从 就 业 指 导 机 构 到 设 备 规 模 配 备 十 分 健全 , 特 别强调 人 与职业 的和谐 发 展 , 将 “ 职 业 生涯 理 论 ” 指 导 与 学 生 的 就业 服务 有 机 的 结 合起 来 , 同时 配 备 具 有 心 理学 、 辅 导 学 等 方 面 的 高 学 历 人 员 担 任 就 业 指 导 教 师, 且 要 有培 训 资 格 证 书 , 并 经 过 考试 达 标 才能上 岗。 还 聘 请 经 验 丰 富 的 各 行 各 业 专 家做就业 指导顾 问 , 保 证 了就 业 服 务 工 作 的科学性 和专业性 。 ( 2 ) 借 鉴 国 外 先 进 教 育理 念 、 结合本 国 区域经济 发展特点 , 建 立 具 有 自身 特 色 的 高职院校 就业教 育体系和模式 。 我 们 应 该 从社会对 高校人才 培养的需求 出发 , 结 合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与 学 校 专业 与课 程 设 置 的实 际, 探 索 与 构 建 具 有 自身 特 色 的 大 学 生 就 业教育模式, 将就业教育做到阶段了解、 层 层深人的 局面 。 ①转变 教育理 念 , 将 就 业 能 力 培 养 纳 入 人 才 培 养 目标 。 在 市场 经济转 型的背景 下 , 高职教 育 的理性 发展是在实践 中真正得 到了检验 。 要 想 使 培 养 的学 生 有 内涵 、 质量高 , 更好 的 为社会 经济发展服 务 , 首先就要转 变教 育 理念 , 让 学 生 将 学 到 的 专 业 知 识 更 好 的 运 用 到 实 际 工 作 中去 , 就 要 将 其 的就 业 能 力 培 养 纳 入 人 才 培 养 的 目标 体 系 中 , 成 为 高 职教育发展的 时代诉求 。
2 基 于职业发展 的高职 院校 就业教育模 式的构建
“ 以职 业发 展 为 导 向 ” 是 高职 院 校 对 学 生进行 就业教 育的基础和核 心 , 高 职 院 校 重往以 学生的个 人发展为本 , 将 就 业教 育 的 内 涵 延 伸 到 不 仅 以 上 岗就 业 为 目标 , 更 多的 是 突 出 学 生 的 自主 实 践 、 创 新 创 业 能
E C H N O L O G Y I N F O R M A T I O N
学 术 论 坛
以职业发展 为导 向的高职 院校 学生就 业教 育研 究①
刘 佳 卓 ( 辽 宁经济管 理干部 学院 辽宁沈 阳 1 1 0 1 2 2 )
摘 要: 我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随 着2 0 世 纪 初 全 国 高校 生 源 的 不 断 扩 招 已 步入 大众 化 阶 段 , 与之 相 应 出现 的 毕 业 生 就 业 难 的 问 题 也 日益 成 为 全 社会 及 高等教 育关 注的 焦点 。 而 以职业 发展 为核 心和导 向 的高职 院校在 高 等教 育 普及 的形势 下 , 对于提 高大学生 就业 竞 争能 力 , 达 到 顺 利就 业 、 成 功择 业 , 减轻社 会就 业压 力起 到 了一 定 的推 动作 用。 因此 采 用有效 的就业 教 育模式和 方 法 已成为 高职 院校存 在和 发展 的
校的发展性 理念之一 。 而 对 严 峻 的 就 业 形 势和压 力 , 我 们 在 充分 尊 重 和 重 视 学 生 的 个性发展 , 培 养 学 生 选 择 和 规 划 好 今 后 职 业生涯 发展能力的 同时 , 培 养 出 大 批 具 有 社会性 、 拥 有 较 强 应 用 技 术 和 实 践 经 验 的 高 素 质技 能 型 人 才 , 按 照 企 业 岗位 需 求 合 理 定 位 人 才 培 养 目标 , 与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接 轨, 不 断 促 进 和 增 强 高 职 生 的 职 业 发 展 和 职业适应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