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地图上的发现教案l两篇

合集下载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 地图上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 地图上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

1. 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2.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
、感知课文,抓住主线
3. 课文的题目是“爷爷的芦笛”,课文写了 几 次芦笛声?都是怎样的芦笛声?快速默读课 文,找一找,画一画相关词语。 4. 引导学生找出三次芦笛声,说一说三次 芦 笛声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5. 再读课文。 第 二课时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 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情趣,在设计上 体现以下几点:
1. “语海畅游”中的字词句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 2. “积少成多”中的内容,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文化。引导学生多读 多记,自己感悟。学生如有疑问,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和讲解,丰富学生的积累。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 的设计,本环节设计旨在引 领学生抓住“三次笛声”这 一主线,为后文学习做好铺 垫。
一、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 一 ) 学 习 第 一 次 芦 笛 声 : 1. 课文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爷爷的芦
5
语文(S)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2 地图上的发现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
四、再读课文,积累语句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 、板书设计
4 爷爷的芦笛
婉转悠扬
清脆
奇特
向往
欣喜
勇敢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
7
语文(S)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2 地图上的发现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 文:语文百花园一 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地图上的发现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地图上的发现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地图上的发现引言教案地图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在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地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本文将会介绍教案地图上的一些重要发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教案地图明确了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系统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提高学习效果。

在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目标中,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和学习的技能。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深度。

2. 教学内容教案地图详细列出了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包括课文内容、词语、句型、语法知识等。

通过教案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单元的重难点内容,帮助教师有条理地进行教学准备。

在教案地图上的发现中,我们可以发现:2.1 课文内容教案地图明确列出了每个单元的课文内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同时,教案地图中的课文内容也体现了教材的主题和内容设计。

2.2 词语和句型教案地图列出了每个单元中的重要词语和常用句型。

通过学习这些词语和句型,学生可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案地图中对词语和句型的要求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3 语法知识教案地图还列出了四年级语文上册涉及的重要语法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语法知识,学生可以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教案地图中对语法知识的归纳和总结也为教学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3. 教学方法教案地图上还包括了一些重要的教学方法。

这些教学方法既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方法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通过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地图上的发现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地图上的发现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地图上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图的制作和功能;2.理解地图中的符号的含义;3.根据地图指示,在地图上找到目标地点;4.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点1.地图中的符号与含义;2.根据地图指示找到目标地点。

三、教学难点1.地图上小学生常用的符号的识别;2.多方面情境中,根据地图指示找到目标地点。

四、教学内容1.导入环节人们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用画图来表示出发现的事物和地方。

后来,随着农业和贸易的发展,地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今社会,地图不仅仅是一个在纸上绘制的东西,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进行表示。

2.呈现环节(1)制作地图提供多种地图样本,鼓励学生尝试画制自己的地图,让学生对地图的制作可能产生的艰辛有所体会,并通过分享展示,对比观察地图的特点。

(2)符号识别向学生演示常用的地图符号,并分解解释其含义,并分下由学生进行符号设计,既能刺激学生想象力,又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符号意义的理解。

3.实践环节根据地图指示,让学生将目标点标注到地图上,并在真实环境中找出正确的目标点,并讨论并提出个人感觉不同的符号解释和不同的寻找路径。

4.总结环节让学生分享寻找过程中的感受,同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对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本次学习内容。

五、教学手段1.投影仪、计算机;2.标注材料、课件PPT、地图图样。

六、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制作地图和对符号的识别情况;2.参与讨论与交流;3.指导学生维护环保意识,在地图制作中尽量使用废弃自然物的资源。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 地图上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 地图上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教 学难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课前准备:
1. 课件。 2. 搜集春天的诗句、图片等。
5
语文(S)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2 地图上的发现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一)同学们,不知不觉春姑娘已经来到了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 的涌流,挤进颐
我们身边,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春天美丽极
了,谁能用我们学过的诗句热情赞美生机盎然
的春天?
(二)学生背有关春天的古诗。
(三)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句跟
“春”有关的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
游人多处行。”
交流:谁来说一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设计说明 “ 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拼图游戏”就是本节 课中学生最大的兴趣,它能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为自主学习作铺垫。
1
语文(S)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2 地图上的发现
整的方形纸。)
(三)同学们,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魏格纳在地
引发学生的思考:地图
图上的发现是不是跟上述的拼图一样呢?让我们看 上的发现是不是跟拼图相
9
语文(S)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2 地图上的发现
1. 自读,思考:在知春亭畔冰心奶奶看到了什么? 2. 大屏幕出示第 3 自然段。(展示课件第五屏) (师引)“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生读)“座 无隙地! 女孩子……”(师引)“也有些孩子——(生读)大概是……”(师引) “湖面”——(生读)“无数坐满儿童……” (二)引读第 4 自然段。 (三)讲读第 5、6 自然段。 过渡:迎着儿童的涌流,冰心奶奶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她看到了什么? 1. 指名读第 5 自然段。 交流,品读。这几棵海棠开得怎么样? (展示课件六至十三屏) 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2. 读第 6 自然段。提问:看着这些海棠花,冰心奶奶忍不住赞叹。她赞叹什么? 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 7、8 自然段。 过渡:冰心奶奶正在赞叹春光和春天的力量的时候,孩子们围聚过来了。冰心 奶奶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交谈的情景是怎样的? (1)自读第 7 自然段。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 过渡:看着开得正旺的海棠,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冰心奶奶又想了些什么 呢? (1)指名朗读第 8 自然段。 (2)交流,并进一步讨论:花儿和儿童有哪些共同点?(需要人培育;活泼、 生命力旺盛;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风采;给别人带来欢乐。) 学生自由选择朗读方式,朗读 7、8 两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地图上的发现教案1语文S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地图上的发现教案1语文S版

22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要求]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随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拼()()()()置()()()()适()()()()存()()()()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

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四、指导写字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

这么多年以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 地图上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 地图上的发现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上册课文:22 地图上的发现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交往应当遵循“平等原则、主动性原则、合理原则、互动性原则”,因此,《地图上的发现》一课设计了学生自读课文后自主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展开生生合作与师生合作的交流探讨,这样课堂中必定彰显出师生平等、学生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往合理的特点。

同时以“拼图游戏”导入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地图上的发现”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魏、廓、痕、适、携;要求会写的字有:吻、锯、拼、煤、置、适、存、悬、崖;要求掌握的词有: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悬崖。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课前准备:1.一张世界地图。

2.一张撕成了不规则的四部分的纸。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2 只拣儿童多处行颐和园门知春亭畔儿童多处就是春湖面湖边玉澜堂(花儿——儿童)第三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二、学习第九自然段(一)齐读第九自然段。

(二)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出示句子:1.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2.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原意吗?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展示课件第十四屏)(三)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因为儿童就是最美好的人间春光。

板书儿童是最美的春光三、拓展延伸1.冰心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

同学们,我们就带着冰心奶奶对儿童特殊的爱的情感,一起走进冰心的世界。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老人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已永远镌刻在她的墓碑上!她曾说:“我们生命的道路,如同一道小溪,从浅浅的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以“只拣儿童多处行”来结束全文,既落实了教学重点,又能首尾呼应。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_1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 (S版四年级上册)_1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S版四年级上册)擦亮你的眼睛,我们共同发现--------《地图上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简案)禾云镇中心小学梁海勤单元训练重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抓住文章叙述的事件,体会人物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拼接”等词语。

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

弄清大陆漂移说的由来。

情感目标:体会魏格纳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执著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弄清大陆漂移说的由来。

体会魏格纳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执著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自主发现:1、课件出示世界地图,看轮廓,说发现。

(边说边板题)2、引出课题,读题。

二、初学课文,感知“发现”。

1、了解魏格纳,了解发现。

(点出“学习链接”的作用,让学生知道书本设计的这个“学习链接”是有利于课文的了解的。

)2、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用你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找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3、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以熟字带新的方法来识记,并掌握。

4、梳理课文,掌握主要内容。

(检查学生思考学习的结果,授予整理文章内容与写作顺序的学习方法,并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加以运用)三、精读1、2自然段,体会“发现”。

1、出示问题: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并提出假说的?找出相关的词句读一读。

2、朗读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3、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指导理解并感悟朗读。

4、通过这个发现,魏格纳提出了什么假说?(朗读句子,播放影片)四、总结延伸,品味“发现”。

1、小组合作,研究讨论: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2、检查学习效果。

得出结论: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五、作业天地,继续“发现”1、继续预习课文,了解科学家作了哪些考察活动。

四年级语文上册 22.地图上的发现(2)教案 语文S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 22.地图上的发现(2)教案 语文S版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要求]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

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拼()()()()置()()()()适()()()()存()()()()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

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四、指导写字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2课时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

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地图上的发现》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地图上的发现》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地图上的发现》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

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朗读感悟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冰川、考察、见多识广”等词语。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

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1.导入谈话。

要以从课题质疑谈话导入,而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说说魏格纳到底做了一件什么事?2.板书课题,继续学习本课。

二、新课学习(一)预习检测。

在课前完成1、2项内容:1.自学课后会写字、会认字并会组词。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3.检查预习情况。

(二)自主探究。

1.自主学习: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科学家是怎样证明这一假设的?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2.合作探究: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中注意学会倾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达成共识后,组长安排好发言人。

(三)展示提升。

1.在交流中品读感悟,升华感情。

2.再读一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把自己的感受和同桌交流,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1.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2.填空。

魏格纳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这个重大发现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逐渐”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延伸。

搜集其它有关科学家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奉献精神。

四、结论总结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说出来一起分享!三、课堂练习改病句。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地图上的发现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地图上的发现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地图上的发现我设计了这样一堂课——《地图上的发现》,旨在通过地图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发现祖国的美,同时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基本知识,认识比例尺、方向等概念。

2. 通过观察地图,发现祖国的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例尺的应用,地图上距离的计算。

2.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地图,发现祖国的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图、比例尺模型、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等。

四、活动过程:1. 导入:展示一张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图上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基本知识讲解:介绍地图的基本知识,如比例尺、方向等,让学生了解如何阅读地图。

3. 观察地图:让学生分组观察地图,找出他们认为美丽的景点,并记录下来。

4. 分享发现:每组选代表分享他们在地图上发现的美丽景点,并说明理由。

5. 想象与表达:让学生结合地图上的景点,发挥想象,用语言描述出它们的美。

6. 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地图上的路线,设计一次旅行计划,包括景点选择、行程安排等。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比例尺的应用,地图上距离的计算。

2. 活动重点:通过观察地图,发现祖国的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这节课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很高的兴趣。

他们在观察地图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美丽的景点,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达到了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地图的其他知识,如地图的种类、制作方法等。

也可以组织一次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们能够了解地图的基本知识,发现祖国的美,同时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2(教案) 地图上的发现教案2

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2(教案) 地图上的发现教案2

时间课型新授课时2教学内容22地图上的发现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教学难点地理知识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拨法、指导朗读法学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知识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情感目标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艰苦、覆盖”等词语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第一课时一、导入谈话。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魏格纳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文写了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画出要求认识的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第二课时一、朗读感悟1、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来解答。

2、引导思考: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2)科学家是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3)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假说”1、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

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二、细读理解1、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合作解决。

2、引导讨论:三、巩固练习1、认读本课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补充空的词语花篮3、读一读,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用它造句。

后来,这块古老的大陆裂开了,开始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地球各大洲的分布。

四、课外拓展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地图上的发现 ∣语文S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地图上的发现 ∣语文S版

语文s版四年级上第22课教学设计目标重点1.识字、写字。

2.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并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科学家后来的发现支持了这个假说。

难点1.理解相关的地理专业术语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文章叙述顺序。

学法问题学习、探究学习教法师生互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师:大家观察一幅地图解说:这是两幅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指出非洲和南美洲。

你有什么发现?你产生了什么问题?你所思考的恰恰是1910年,一位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的问题。

2.今天我们来学习《地图上的发现》。

学生交流能够吻合在一起学生读课题指名读鼓励学生说话,不拘于形式,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思考。

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点,拓宽知识面。

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和本课重点词语:(演轮廓痕迹携带相称参差不齐逐渐适合悬崖位置漫不经心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生字卡认读生字。

同学之间交流互相提问识记生字。

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在轻松的状态下认识本课所学字词。

(1)各种形式读词语。

(自由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2)词语理解。

哪个词语理解了或不理解都可以站起来说一说。

3.理解重点词语:轮廓:构成任何一个形状的边界或外形线。

参差不齐:本意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

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吻合:完全符合。

拼接:接在一起。

漫不经心:说话办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锯齿:锯条上的尖齿。

4.魏格纳简介: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

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910年提出"大陆漂移说",自己亲自考察搜集证据来证实自己的观指名读学生查阅资料学生交流共同总结让学生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简析】
课文记述的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表现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中提出问题,在充分读书后,小组合作交流个人阅读时的理解,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魏、廓”等生字,会写“吻、锯、拼”等字以及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成了著名的地质学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主人公魏格纳又在地图上发现了什么?请响亮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把字音读准。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词,纠正对方的错音。

3.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生字词。

4.识记生字,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5.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6.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7.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汇报:用“__”画出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用“~~~”画出“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3)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南美洲和非洲的位置,看看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跟非洲西海岸线的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很吻合。

(4)指导读好画出来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2.学习第三至第八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至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想:科学家是怎样证明“大陆漂移说”这一假说的?
(2)四人小组内交流。

(3)检查汇报。

(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在南极洲找到了显示植物生长痕迹的煤块,找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还发现了有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擦痕的冰碛岩。

这些新的发现,使“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


(4)师生合作读书。

(老师读第三自然段,女同学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男同学读第七、第八自然段,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证明“大陆漂移说”的。


四、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再读感悟
1.默读课文,想一想: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2.讨论交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3.把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次。

三、质疑问难
你还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让大家讨论?
四、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组词说句。

2.观察各个要求会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的发现。

3.指导书写。

要点:“适、存”是半包围结构,“适”的笔顺是先内后外,“存”的笔顺是先外后内;“吻、锯、拼、煤”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吻”字的右边“勿”不要写成“匆”;“置、悬、崖”是上下结构,其中“置、崖”上小下大,“悬”上大下小,“置”字下面的“直”中间是三横,“崖”字下面是两个“土”,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书写上下结构的字,上下要对齐。

4.学生在写字本上独立书写。

5.评价,互相欣赏与指正。

五、总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查阅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

【第二篇教案】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

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

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

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

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

”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

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

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

“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

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

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意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