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H5N1 H7N9禽流感 甲型H1N1流感
传染病知识问答
传染病知识问答1. 我国目前的结核病人数量居世界(B),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
A、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2、甲类传染病有:(A)A、霍乱、鼠疫B、麻疹、疟疾C、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D、乙脑、血吸虫病3. 据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估计,我国约有活动性结核病人(B)。
A、150万B、450万C、100万D、4万4、人感染H7N9禽流感监测病例的病例定义是( A B C D )A 、发热(腋下体温≥38℃)B 、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C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D 、不能从临床或实验室角度诊断为常见病原所致肺炎5、结核病治疗中途停药可导致(D )。
A、治愈B、痊愈C、治疗成功D、治疗失败和耐药6、结核病是传染病的叙述正确的是(B )。
A、每种类型都具有传染性B、痰菌检查阳性的病人具有传染性C、治疗2个月后,痰菌检查阴性具有传染性D、治疗6个月后,痰菌检查呈阳性的病人没有传染性7、出现以下什么情况就应当怀疑得了肺结核病?(C)。
A、头痛B、拉肚子C、咳嗽、咳痰三星期以上或咳血D、月经不调8、传染病流行是指:(C)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C 、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9、“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是(C )。
A、4月7日B、4月25日C、3月24日D、12月1日10.、肺结核主要通过(A )传播。
A、咳嗽飞沫B、血液C、食物D、体液11、腮腺炎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是(A)A: 空气(飞沫传播)B: 饮食C: 土壤D: 血型12、“四高一低”指的是在我国结核病流行的特点,具体内容是(A )。
A、高患病率、高耐药率、高死亡率、高感染率和低递降率B、高发病率、高耐药率、高死亡率、高感染率和低治疗率C、高患病率、高耐药率、高死亡率、高感染率和低治愈率D、高患病率、高耐药率、高死亡率、高感染率和低发现率13.、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其核心内容是(C)。
新发传染病-H7N9,H1N1
(7) 建议群众尽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Fra bibliotekTkank you
谢谢大家观看
病因假设的形成
传统病原体 分离鉴定方法
分子生物学
三间分布 (时间、地区、人群)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形态、 特征、生化反应等对动物 和培养细胞的毒性鉴定该 传染病的病原体
1.PCR扩展技术 2.核苷酸测序方法
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2
传染源的确定
传统流行病学观察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
传播概率
分析可疑传染源与 新发病例之间有无 明确关系
分析可疑传染源与新 发病例之间微生物的 种类和型别是否相同
指易感者与传染源接 触后而成为感染者的 概率
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3
传播机制
传染过程
1.传播途径的确定 根据特征确定传播途径 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 2.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 体外的方式
1.潜伏期的特点 潜伏期的长短
潜伏性的传染性 2.病原体在体内的分布 特征
江西
福建 湖南
5
3 2
传染病流行过程
经空气传播 受感染的人 受感染的动物
1
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经水传播 经食物传播 经接触传播
标题
影响人群易感性 升高的因素 影响人群易感性 降低的因素
其他途径
3
易感人群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地理、气候 卫生习惯 防疫工作
如何应对新发传染病?
新发传染病研究的内容-1
病因假设和病原体特征研究
SARS、人禽流感等传染病相
继发生,在世界各地不同程 度的流行,对人类造成极大
的伤害。
省份
北京
确诊
1
死亡
痊愈
我国传染病分类
实用文档
传染病分类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甲型H1N1流感(新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新加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注:我国法定传染病有哪些(最新调整新加甲型H1N1流感总共39种)
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4月30日发布2009年第8号公告,明确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重点
传染病学总论一、感染过程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外环境感染后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最常见显性感染――最易识别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四、流行过程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五、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2、临床特征分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六、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病毒感染一、病毒性肝炎一、病原学1、甲肝(HA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二、流行性1、甲、戊型传播途径:粪-口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
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
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三、发病机制及病理1、发病机制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2、病理(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3)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4)淤胆型肝炎:伴明显的肝内淤胆。
传染病学重点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结果。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
4、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5、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6、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7、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8、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9、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
10、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11、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
1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3、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1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16、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17、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
传染病分类(最新版)
传染病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中国目前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其中甲类2种、乙类28种,丙类11种,共41种。
一、甲类1、鼠疫鼠疫(plague)是鼠疫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多借由鼠蚤传播。
鼠疫存在于疫源地的野生啮齿动物中,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三次大流行,自1992年全世界报告发生人间鼠疫的国家有巴西、中国、马达加斯加、蒙古、缅甸、秘鲁、美国、越南及扎伊尔共9个国家,发病总数共1582例,病人大多集中在非洲。
2、霍乱霍乱是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由O1血清群和O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
19 世纪初至今已引起7次世界性大流行。
近些年来,全球霍乱,尤其是在非洲、南美洲和亚洲,流行更趋严峻。
二、乙类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以下简称新冠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新冠病毒属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性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
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国内外流行优势毒株,其潜伏期缩短,多为2-4天,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致病力减弱,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2、猴痘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其既往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病死率为1%-10%,2022年1月以来,全球共有111个国家和地区向世卫组织报告了超过8.7万例猴痘病例,死亡病例达到140例。
2022年7月23日WHO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3年5月12日WHO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甲型流感H1N1流感流行病学知识1
(一)疑似病例
•
2.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 H1N1流感流行(出现病毒的持续 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 和暴发)的国家或地区,出现流 感样临床表现。
(一)疑似病例
•
3.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 流感病毒检测阳性,但进一步检 测排除既往已存在的亚型。
(二)确诊病例
• 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同时有以下一种或 几种实验室检测结果: • 1.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采用 real-time RT-PCR和RT-PCR)。 • 2.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 • 3.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中和抗 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附表2 甲型H1N1流感个案调查表 问卷编码□□□□□□□□ □□ □□□ 一、病例的发现/报告情况 1.病例的首次发现单位(具体到科室):______________ 1.1联系方式: (1)电话:__________ (2)传真: ___________ (3)E-mail: ___________ 1.2发现时间: □□□□年□□月□□日□□时 2.首次报告单位: 2.1接到报告单位: 2.2报告方式: □电话 □传真 □E-mail □其它 2.3报告时间: □□□□年□□月□□日□□时 2.4报告疾病名称: 二、 病例一般情况 1.病例姓名: 家长姓名(若≤14周岁,请填写): 2.性别: □男 □女 3.国籍: 4.民族:□汉族 □其它,________ 5.出生日期: □□□□年□□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则实足年龄:□□岁或□□月) 6.现住址: 省 市 县(区) 乡(街道) 村(栋) 组(单元) 号 7.学习或工作单位: 8.联系电话:(1)手机: (2)家庭电话: (3)其它联系人电话: 9.职业: □幼托儿童 □散居儿童 □学生 □教师 □保育保姆 □餐饮业 □商业服务 □工人 □民工 □农民 □牧民 □渔(船)民 □干部职员 □离退人员 □家务 □待业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 □其他 三、 病例的发病与就诊经过 1.发病日期:□□□□年□□月□□日 2.首诊医疗机构名称(具体到科室):______________ 3.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前,是否自行服药: □是 □否 3.1若自行服药,则服药名称:___________ 四、病例的临床表现
甲型HN1流感
(五)胸部影像学
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片状影像。严重病例 片状影像范围广泛。
四、诊断
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 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等
临床上早发现、早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一) 甲型H1N1流感诊断标准
1.医学观察病例: 曾到过猪流感疫区,或与病猪及猪流感患者有密 切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临床表现者。列为医 学观察病例者,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根据病 情可以居家或医院隔离)。
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
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 进垃圾桶;如在境外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 嗽,流涕等),应立即就医(就医时应戴口罩), 并向当地公共卫生机构和检验检疫部门说明。
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 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 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 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呼 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二)体征
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湿罗 音或有肺部实变体征等。
(三)预后
人感染猪流感的预后与感染的病毒亚型有 关,大多预后良好;而感染H1N1者预后 较差,病死率约为4~6% .
5月3日加拿大加西部艾伯塔省一猪场的猪 身上检测出甲型HIN1流感病毒,这是 世界上首次发现有猪被这种新病毒感染。
卫生专家认为这些猪可能是被一名猪场工 人传染的。这名工人近期曾赴墨西哥,返 回后被确诊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 加拿大确诊感染甲型H1N1流感患者已升 至85人。
(一)传染源
主要为病猪和携带病毒的猪 感染和携带病毒该流感病毒的人 感染和携带病毒这种病毒的动物
(二)传播途径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一. 感染过程的表现:1.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关于甲型HEN1型流感
关于甲型HEN1型流感甲型H1N1流感又称为A(H1N1)型流感,人感染猪流感。
2009年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宣布,一致同意使用A(H1N1)型流感指代当时疫情,并不再使用“猪流感”一词。
中国卫生部门则相继将原人感染猪流感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
中国卫生部2009年4月30日发布2009年第8号公告,明确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其中甲类是后果严重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依次递减。
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
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20余种;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10余种。
病毒特征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携带有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基因片断,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特征。
医学测试显示,目前主流抗病毒药物对这种毒株有效。
美国疾控机构的照片显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呈阴性反应。
临床表现潜伏期,较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具体时间暂不确定。
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
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诊断标准卫生部2009年4月30日印发的《人感染猪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中指出,人感染猪流感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等,临床上早发现、早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同时,诊疗方案还详细介绍了人感染猪流感的诊断标准,具体有以下四种情况:——医学观察病例:曾到过猪流感疫区,或与病猪及猪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临床表现者。
法定40种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40种传染病诊断标准毫无疑问,传染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促进社会稳定,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法定40种传染病诊断标准,以期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些疾病以及如何进行诊断。
1.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临床表现、病毒学检测、免疫学检测等。
2.传染性腹泻:主要包括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等。
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临床症状、病原学检测等。
3.痢疾:主要通过病原学检测来确定诊断。
4.肺结核:主要通过临床表现、X线检测、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6.乙脑: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8.百日咳: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9.传染性红斑: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0.麻风病: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1.传染性出血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2.病毒性出血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3.腮腺炎: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4.破伤风: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5.疟疾: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6.斑疹伤寒: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7.流行性斑疹伤寒: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8.流行性感冒: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19.人感染禽流感: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定诊断。
21.中东呼吸综合征: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2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23.腺鼠疫: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24.霍乱: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等来确定诊断。
39种传染病及报告时限
39种传染病及报告时限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可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食物或水传播给其他人的疾病。
为了有效地防控传染病的传播,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要求对一些传染病进行定期报告和控制。
以下是39种常见传染病及其报告时限的介绍:1.鼠疫(鼠疫):立即报告2.炭疽:立即报告3.嗜血杆菌病:立即报告4.狂犬病:立即报告5.乙脑(甲型脑炎):2小时内报告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型性肺炎):2小时内报告7.禽流感:2小时内报告8.华支睾吸虫病:2小时内报告9.人感染H7N9禽流感:2小时内报告10.急性出血热:2小时内报告11.丙型肝炎:24小时内报告12.急性出血病毒性结膜炎:24小时内报告13.艾滋病:24小时内报告14.伤寒(伤寒):24小时内报告15.小儿麻痹症:24小时内报告16.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24小时内报告17.布病:24小时内报告18.肺结核:1周内报告19.急性病毒性肝炎:1周内报告20.艰难痢疾:1周内报告21.水痘:1周内报告22.流行性斑疹伤寒(斑疹伤寒):1周内报告23.乳腺炎:1周内报告24.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1周内报告25.人感染H5N1禽流感:1周内报告26.百日咳:1周内报告27.人兽共患病:1周内报告28.天花:1周内报告29.梅毒:1周内报告30.风疹:2周内报告31.婴儿破伤风:2周内报告32.急性病毒性出血热:2周内报告33.乙脑(乙型脑炎):2周内报告3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2周内报告35.弥漫性肺泡出血综合征:2周内报告36.因裂体蠕形虫感染而致的疾病:2周内报告37.麻风病:2周内报告38.沙眼:2周内报告39.急性肠道传染病(如肠炎、霍乱、副伤寒等):2周内报告以上是39种常见传染病及其报告时限的概述。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报告时限可能会有所不同,还有一些疾病可能需要立即报告。
《传染病学》笔记
主治职称考试之《传染病学》笔记传染病笔记1.传染过程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它们所处的外环境。
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体。
2.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形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3.病原体侵入人体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4.病原体的致病能力相关因素:侵袭力、毒力、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变异性。
5.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6.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临床特征:(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8.传染病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管饮食、水源、粪便、消灭苍蝇)、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9.病毒性肝炎HAV HBV HCV HDV HEV病原学有一个抗原系统:抗HAV-IgM与抗HAV-IgGDane颗粒,4个抗原系统:HBsAg、Pre-S1、HBeAg、HBcAg抗原系统:HCVAg缺陷病毒,抗原系统是HDAg一个抗原系统:抗HEV-IgM与抗HEV-IgG传播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
粪口途径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透、母婴、性接触输血、注射、母婴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透、母婴、性接触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
粪口途径潜伏2-6周,平均30天6-24周,平均70天2-22周,平均50天10-70天,平均40天病原学检查抗-HAV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HBeAg、抗HBcIgM、HBV-DNA是病毒活跃标志;抗HBcIgG为感染(既往和现症)标志。
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感染抗HEVIgM是HEV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10. 流行性出血热EHF: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传染病学填空题(带答案)
艾滋病1、日前已证实,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及血制品、母婴途径传播。
2、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抗体可测出的这段时间称为窗口期。
3、影响艾滋病流行因素主要有高危行为人数的增加、知识缺乏和社会歧视、经输血和其它医源性感染以及人口流动等。
4、对HIV传染源的控制应采取疫情报告、AIDS和HIV感染者的医学管理和针对接触者的预防措施。
5、对HIV传播途径的控制主要手段是控制HIV经性传播、控制HIV输(受)血液传播、控制医源性传播、对吸毒的控制以及控制母婴传播。
6、HIV感染分为三期,是急性HIV感染期、无病症HIV感染期和艾滋病期。
7、目前HIV/AIDS的预防主要是采取以切断传染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8、隐球菌脑膜炎的首选治疗是两性霉素B。
9、目前认为HIV感染者开始抗HIV治疗最好的时机是CD4<350/mm。
10、叠氮脱氧胸苷(Azidothymidine AZT)又名(Zidovudine ZDV)其作用机制是抑制逆转录酶减少HIV的复制.11、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播速度快,目前无法治愈但能够预防的传染性疾病。
12、艾滋病是以严重免疫缺陷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其感染各期确实诊必须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慎重诊断13、典型的艾滋病毒感染,从感染到死亡经历以下阶段: 急性感染期、无病症感染期、艾滋病前期、艾滋病期。
14、艾滋病的传染源为病人、HIV感染者。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1、SARS的主要传播方式是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手接触传播及气溶胶传播。
2、医护人员的三级个人防护是指根本防护、加强防护和严密防护。
3、典型SARS临床表现的四期是指前驱期、进展期、极期和恢复期。
4、SARS的临床型别包括、、和。
5、SARS潜伏期多限于两周之内,平均2~10天。
6、SARS的治疗原那么强调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临床用药
(一)奥司他韦(Oseltamivir)
1.成人:75mg BID,疗程5-7天。 2.儿童: 1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患者应根据体重给 药:体重<15Kg,30mg BID;体重15-23Kg, 45mg BID;体重23-40Kg,60mg BID;体重 >40Kg,75mg BID。 对于儿童及吞咽胶囊有困难的患者,可选 用奥司他韦颗粒剂。
80 –120 nm
新变异的病毒: 1 冠状病毒
2 A(H5N1),A(H9N2),A(H7N7),
A(H7N9)
3 A(H1N1)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一)患者 (二) 病原携带者
(三) 隐性感染者 (四)动物
2、传播途径 (一)飞沫,气溶胶 (二)空气传播
3 人群曷感性 调查结果:与禽类接触的 群体中,有禽流感抗体
九 预防
1 管理传染源 2 切断传播途径 3 保护易感人群
血凝素亚型
H1 H2 H3 H4 H5 H6 H7 H8 H9 H10 H11 H12 H13 H14 H15 H16
神经氨糖酸苷酶亚型
N1 N2 N3 N4 N5 N6 N7 N8 N9
病原体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 单股负链RNA病毒、正粘病毒科、 甲型流感病毒、包膜病毒--血凝素 (HA)、神经氨酸酶(NA根据HA、 NA抗原:H1~H13,N1~N9亚型
(二)扎那米韦(Zanamivir): 成人及7岁以上青少年用法:每日
2次,间隔12小时;每次10mg(分两 次吸入)。由于扎那米韦偶可引起 支气管痉挛和过敏反应,对有哮喘 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慎重,不推荐 吸入扎那米韦治疗。
(三)帕拉米韦(Peramivir) 部分患者因可疑或明确的胃潴留、
消化不良或消化道出血而无法耐受 或吸收口服奥司他韦,应考虑使用 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或静脉输 注扎那米韦。重症病例或无法口服 者可用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成 人用量为300-600mg,静脉滴注,每 日1次,疗程1-5天。
五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 。早期血白细胞计数通常无明显 变化。个别病例发病初血白细胞 总数稍增高,随后逐渐降低到正 常范围,也有粒细胞减少的。。
2生化检测 血气分析血 氧饱和度降低,反映肝、 心、肾等脏器损伤的生化 酶不同程度升高。(丙氨 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 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 氢酶、BUN)。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H5N1,H7N9禽流感 甲型H1N1流感
一 病原学
1核蛋白抗原,A、B、C A(H5N1)
2 血凝素抗原(hemagglutinin) H1、2、3、4、5、6、7、8、9、 10、11、12、13、14、15 3 神经氨酸酶抗原 (neuraminidase)N1、2、3、4、 5、6、7、8、9
3、胸部X线表现 大部分患者起病(发热初期)
时胸部X线未见异常,或轻微 异常,后期出现小片状或斑片 状渗出性病灶,2—3天内波及 一侧肺野或两侧肺野,出现渗 出实变为主大片状密度增高影、 双肺弥漫分布的渗出性病灶、 间质性炎症改变等
六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症状体征 3.分子生物学检测 4.胸部X线或CT检查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 效果
七 预后 有一定自限能力,多
数病人经过治疗以后可以 缓解,甲型H1N1流感病死 率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 流感病死率较高,SARS病 死率高
SARS早期病死多由于呼吸衰竭, 肺纤维化;后期多有合并感染。 有基础疾病或年纪较大者,病死 率较高。应合理用药。部分患者 使用激素,是一个在传染病学领 域可讨论的问题,病后随访2至4 周,个别仍有活动后气促、心悸
等不适。
八 .治疗 1.一般性治疗 2.对症治疗 3.器官功能保护 4 氧疗 5. 糖皮5质.糖皮激质素激素的的应应用用 6. 预防/治疗继发细菌感染 7 病原治疗
(1)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 烷胺,成人每天100-200mg, 儿童每日5mg/kg,分两次口服, 疗程五天。金刚乙胺。
(2)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奥司他韦(oseltamiv服,疗程五天。
与野生动物接触的,有 sars抗体。
三.病理学 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进 入,急性期存在病毒血症。 病毒感染后引起多器官损 伤最主要侵犯肺部,以及 上呼吸道、肝脏、肾脏和 肌肉。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较短。 1.全身症状
多以急性发热为首发 症状,常为高热,伴有头 痛、头晕、关节酸痛、全 身酸痛、乏力,畏寒。
2.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咯痰等呼吸道
症状。症状较重病人有少 量血性痰;可有胸痛,咳 嗽或深呼吸时加重;部分 病人在疾病的高峰期出现 气促,甚至缺氧。
3.肺部体征 可闻少许湿罗音,也可有肺 实变体征。 4 肺以外器官损伤 出现不 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个别 的病人有肾功能异常。部分 病人有SGOT、CK-MB等心脏 酶学的增高,部分患者有腹 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