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1.5《声音的强与弱》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1.5《声音的强与弱》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强与弱》这一课是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声音的传播和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声音,但对于声音的强弱和传播的原理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了解声音的特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传播和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的幅度的关系。
2.声音的传播和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强弱和传播。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铃铛等)、放大镜、声音源(如手机、音响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声音知识,如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强与弱。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如“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声音的强弱和传播的情况,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用不同的力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难点: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鼓、鼓棰、若干黄豆。
小组材料(2人一组)):1把钢尺、1张画有相等刻度线的纸、若干透明胶、1根橡皮筋、1支笔、活动手册(每人一本)。
【教学过程】一、听音乐,聚焦声音的强弱师多媒体播放一段音乐(适时控制音量大小),生听音乐,谈感受。
预设:音乐时而响(大)、时而轻(小)。
师:这是因为老师时而把音量开大,时而开小。
师讲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提出问题: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呢?(师板书:声音的强与弱)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在黑板上适当记录。
二、探索声音的强弱怎样形成的活动1: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师出示材料:钢尺、画有相等刻度线的纸。
引导学生操作:①把将画有相等刻度线的白纸贴在桌子的边缘,将一把钢尺伸出桌子大约15厘米左右。
②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
(提示:手压住钢尺的一端要在桌子的边缘。
)先轻轻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是怎样振动的?再用力拨动钢尺,钢尺发出的声音和它的振动有什么变化?③同桌合作,边观察边记录现象:描述的词语可以用“幅度大”、“幅度小”、“剧烈”、“不剧烈”等词语描述。
小学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声音的强与弱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
它给我们带来了沟通、娱乐和理解世界的途径。
本篇文章将以小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课程中的《声音的强与弱》为题,探讨声音的特性以及如何判断声音的强度。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传递能量到周围的空气分子中。
这些分子会振动并将能量传递给相邻的分子,最终形成了声音的波动。
但是,我们并不能听到所有的声音,因为声音需要以特定的频率和振幅来被人耳所感知。
对于一个声音的强弱,我们通常使用声音的音量来衡量。
而音量主要取决于声音的强度。
声音的强度表示了声音波给周围媒介(如空气)传递的能量大小。
不同强度的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那么,如何判断声音的强弱呢?我们可以借助一种叫做声音级的单位来衡量。
声音级用分贝(dB)表示。
我们知道,分贝是用来表达不同声音强度之间的比较关系的单位。
正常语音的声音级大约在40分贝左右。
当我们听到的声音级超过85分贝时,可能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损害。
因此,我们平时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听力,尽量避免长时间接触过于嘈杂的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判断声音的强与弱。
下面我将介绍两个实验来让大家更好地理解。
实验一:音响放大声音材料:音响、音乐步骤:1. 将音乐声音调至适中的音量。
2. 通过调节音响的音量按钮,逐渐增大声音。
3. 观察并感受声音的变化。
观察结果:随着音响音量的增加,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声音的强度增强了。
音响放大声音,增大了声音的强度。
实验二:自制临时扩音器材料:一个空纸杯、剪刀步骤:1. 用剪刀将纸杯的底部剪掉。
2. 将纸杯的边缘与嘴唇紧贴。
3. 说话或者发出声音。
观察结果:我们会发现,当我们将嘴唇与纸杯边缘紧贴时,声音会变得更加清晰响亮。
这是因为纸杯的形状起到了扩音的作用,将声音集中向前传播,使得声音的强度增加。
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先学: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基础: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拓展: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2.提问:在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能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预设:学生能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提到音叉等发声物品都具有这些特点。)
四、拓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预设5分钟)
★★★1.围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预设:联系到上节课,学生容易想到鼓膜的作用。若学生仅提到强弱不同的声音,使得鼓膜振幅大小不同,教师需要追问“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是直接引起鼓膜的振动吗?”,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耳听到声音,必须是振动物体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在不断地带动下最终鼓膜附近的空气振动引起鼓膜的振动。)
教学重点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教学难点
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单
教学过程设计
一、聚焦: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预设5分钟)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5 声音的强与弱》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5 声音的强与弱》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5 声音的强与弱》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这一课时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及其与振幅、距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探究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并区分声音的强弱,为后续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
但在声音的强弱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声音的强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强弱及其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掌握判断声音强弱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关注周围生活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强弱及其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2.难点:判断声音强弱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践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不同强弱声音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强弱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声音的强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振幅、不同距离的声音强弱变化,总结声音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3.交流与分享: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探究过程和心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强弱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提高听力、如何降低噪音等。
5.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认知。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5《声音的强与弱》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力的大小会影响振动幅度的大小,进而影响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事实上是能量变化的一种体现。
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对同一个物体用的力大,传递的能量就多,物体的振动幅度就大,声音就强:用的力小,传递的能量少,物体的振动幅度就小,声音就弱。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通过真实地观察、探究,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声音的强弱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难点: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音叉演示装置、演示台、钢尺、橡皮筋、教学课件。
学生:1把钢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1颗塑料泡沫、1个分贝仪、学生活动单。
【教学过程】一、聚焦:什么是声音的强弱(时间:5分钟)1.导语:听听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2.声音的强弱,我们平时还会怎么说?(联系生活)3.设问:声音强的时候物体在振动吗?弱的时候呢?它们的振动情况一样吗?设计意图:学生已有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将观察点聚焦到振动与物体发出的声音的关系)二、探究活动:观察记录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时间:10分钟)1.设问:现在给你这些物体,要让它们发出一个强的声音和一个弱的声音时,看看振动有什么不同,你们会吗?追问:怎么让它们发出一个强的声音?一个弱的声音呢?(请学生上台演示)(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发出一个强的声音、一个弱的声音的方法,暴露学生前概念:“声音的强弱”和“用力的大小”有关)2.导语:请统一观察红点位置的振动情况,用示意图的方式记录到活动单上。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一. 教材分析《1.5声音的强与弱》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介质等因素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强弱规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声音的强弱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声音的强弱特点,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介质等因素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2.声音的强弱与距离的关系。
3.声音的强弱与介质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讨论式教学: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归纳总结法: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强弱规律,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距离不同的听音器等),教学课件。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听音器,记录表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强弱。
如:热闹的集市、安静的图书馆等。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的强弱是如何产生的吗?2.呈现(5分钟)展示实验器材,介绍实验目的:探究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介质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一: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将振动的物体(如尺子)放入水中,观察水花溅出的高度,感受声音的强弱。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振幅越大,声音的强弱越明显。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5声音的强与弱》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幅的关系,以及如何用仪器测量声音的响度。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幅的关系。
2.学会用仪器测量声音的响度。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幅的关系。
2.用仪器测量声音的响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声音强度计、实验器材(如尺子、气球等)。
2.学具:记录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例如:让学生猜测哪个气球吹得更大声。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声音的强弱是如何产生的吗?”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幅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响度。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声音强度计测量不同振幅产生的声音响度,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幅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判断声音的强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幅的关系,以及如何用仪器测量声音的响度。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声音强弱的实践作业,如:观察家里或学校的声音强弱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2. 拓展建议
- 学生可以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分析它们的响度和音调,并尝试解释产生这些声音的原因。
- 学生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如鼓或口琴,通过实验来观察不同乐器产生的声音的响度和音调。
- 学生可以参加音乐课程或乐器学习,通过实践来深入了解声音的特性,并提高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2)理解声源振动的幅度:学生可能对声源振动的概念感到陌生,需要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3)建立声音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核心难点,学生可能难以通过实验和活动直接观察到声音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需要教师通过详细的讲解和实验指导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2.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声音响度和声源振动幅度的理解。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想法,加深对声音现象的理解。
3. 实验活动:教师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比较不同响度的声音,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通过实验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声音现象,加深对声音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之间关系的理解。
2. 小组讨论的运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教学管理方面:在组织实验活动时,可能存在一些学生不够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教学组织方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学生依赖其他成员,缺乏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机会,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介绍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 声音的特性:拓展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5《声音的强与弱》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5《声音的强与弱》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强与弱》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声音的强弱,并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声音的强弱有直观的感受,但未必能用科学的语言和概念进行描述,这也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2.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尺子、乐高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声音的强弱现象,如雷声、掌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强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呈现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用尺子、乐高等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声音的强弱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分析生活中声音的强弱现象,如噪声控制、声音传播等,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生活中声音的强弱现象,并撰写实验报告。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强与弱》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等因素的关系。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材,以生动的图片、简洁的文字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知,他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分辨出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但他们对声音的强弱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等因素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等因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等因素的关系。
2.难点: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的强弱。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振动的物体、距离传感器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记录、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那么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小学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声音的强与弱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声音的强弱对比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和描述不同强度的声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能够感知和描述声音的强弱。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验结果和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声音的强弱规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音量调节器、扬声器、铃声、音乐片段等。
2. 教材准备: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或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观察或聆听后猜测声音的强弱,并引导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声音的强度。
Step 2:实验观察(15分钟)1. 教师将音量调节器调至不同的音量,让学生观察音量大小的变化,并观察他们的反应。
2. 教师放一段铃声和一段音乐片段,让学生比较两种声音的强弱差异。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声音强弱对观察对象的影响,如物体的震动、人的感知等。
Step 3: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声音的强和弱的概念,并解释声音强弱与声源的振动强度有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讨论,教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声音强弱概念的理解。
Step 4:活动实践(2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实践,每个小组选取不同的声源,如手机、钟表、木鱼等,通过改变声源产生的振动强度,观察不同振动强度下的声音强弱变化。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同振动强度对声音强弱的影响。
3. 学生小组之间展示实验结果、交流观点,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总结。
Step 5:反思与归纳(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和讨论,以及不同声源振动强度对声音强弱的影响。
小学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小学科学1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定义和特征;2. 学习声音的强和弱的判断标准;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强和弱与物体振动的关系;4.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PT:声音的定义和特征;2. 实验材料:乐器、铃铛、扬声器和哨子等;3. 实验道具:弹簧、细线、木块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声音环境,鼓励他们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声音是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有何不同,为什么有些声音大,有些声音小。
Step 2:学习声音的定义和特征1. 老师通过PPT介绍声音的定义和特征,包括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媒质传播,且声音有音量和音调之分。
2. 老师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定义和特征。
Step 3:观察和实验1.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材质和形状的乐器,让他们感知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强弱有何不同。
2. 老师准备多个声音源,如铃铛、扬声器和哨子等,让学生依次听到这些声音,判断声音的强弱,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 老师带领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关系,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Step 4:实验探究声音的强与弱1. 老师向学生介绍弹簧、细线和木块等实验道具,并解释其中的原理。
2. 老师让学生使用弹簧、细线和木块等不同实验道具,制作并演示不同声音的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Step 5:总结和展示1. 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学到的知识点,总结声音强弱的判断标准。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展示自己对声音强弱的理解,并与同学分享。
Step 6:反思与延伸1.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强弱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有关。
2.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想要深入探究的方向,老师给予指导,并提供一些延伸性的问题或实验选做。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和实验中的积极参与;2. 学生的实验记录:准确记录声音的强弱;3. 学生的发言和分享:主动与同学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强与弱》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强弱变化的基本原理。
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声音的强弱,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此外,教科书还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强弱变化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强弱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强弱,培养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启发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互动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和设备:声源(如鼓、锣等)、振幅调节器、声音接收器(如泡沫球、纸屑等)、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
2.课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强弱变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声音强弱不同的情况吗?请举例说明。
”让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科书中的实验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强弱变化的基本原理。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调节声源振幅、改变声源与声音接收器的距离等方法,观察声音的强弱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声音强弱变化的原因吗?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和单位;2. 能够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声音强和发出声音的物体的关系;3. 能够利用声音测量仪器对不同声音的强度进行测量,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重点难点:1. 学习声音强弱的概念和单位;2. 探究发出声音的物体和声音强的关系;3. 利用声音测量仪对声音强度进行测量。
三、教学内容:1.声音的强弱概念和单位;2.声音强度与发出声音的物体的关系;3.利用声音测量仪器对声音进行测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以问答形式进行科普,让学生们了解声音的基本知识,例如: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能够听到哪些声音等。
2. 观察实验(15分钟)教师在课堂上准备不同材质的实验物品,例如:钢片、铜片、木片、塑料片等,让学生用手敲击不同的物体,观察声音的强弱。
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记录下实验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
3. 学习声音的强度单位(10分钟)学生回答观察实验的结果并记录下来,教师再向学生介绍声音的强度单位——分贝(dB)。
4. 利用声音测量仪进行实验(20分钟)详细介绍声音测量仪器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在教室内放置各种声音来源,例如:舞蹈课、电视机的声音、铅笔写字的声音等,让学生使用声音测量仪器进行实验,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5. 总结(10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记录和测量结果,让学生总结声音的强度与发出声音的物体、声音来源的高低等因素的关系,并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
6. 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答几个与本堂课结合的提出问题并记录下来,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询相关文献资料,答案要写在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1.声音强弱概念:声音的强度。
2.声音强度发出声音的物体的关系。
3.声音的强度单位:分贝(dB)。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使用声音测量仪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声音的强度和发出声音的物体的关系。
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实验。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强与弱》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声音的响度、振幅、距离等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2.难点:如何准确地测量和比较声音的响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提问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鼓等)、距离测量工具(如米尺)、声音测量工具(如声级计)、实验记录表。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声音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工具,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振幅、不同距离的声音响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声音的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声音的响度来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声音提示装置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声音的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课堂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的提问,实时板书重要知识点和结论。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掌握程度进行调整。
1 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二、探究
活动一:拨动钢尺
1、按照教科书中示例图的样子,将一把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一只手将钢尺的另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先轻轻拨动钢尺,听听钢尺发出的。
2、重复实验,仔细观察,再用力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
态度责任: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不同物体在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振动状态的不同。
教学难点
发现物体振动幅度与发出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用具
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课件。
课时
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师生共的实验玩一玩
教
学
过
程
三、研讨
问题1: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
问题2:举出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的例子时,学生很容易将某物体发出声音的强弱与它的振动幅度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交流研讨。
师生共同总结音量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板
书
设计
5、声音的强与弱
强——振动幅度大
弱——振动幅度小
作业安排
教学
反
思
优点:
不足:
改进措施:
声音和振幅有什么关系。
活动二:拨动橡皮筋
用不同力量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大小和振动幅度的关系,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活动三:敲击鼓面
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观察当鼓面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鼓面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