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集合问题》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集合》 (2)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集合》 (2)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104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姓名卡片(可以粘贴)、油性笔(写名字)、学习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做操排队,小英站在从左数第6个,从右数第4个,小英他们这一排有多少人呢?学生自由回答.答案多样师问:有什么办法?引导学生画图清楚表示,指名上台画图。

指着图说,发现重复,板书重复。

师:这是一年级的内容,你们现在长大了,应该有更有挑战的题目。

二、探究新知1.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学校大队部发出了报名通知,课件出示:学生回答12人。

师:会不会有其他情况。

(两项都报)情境模拟:现在就请我们一个组的同学来报名,为了方便,就用学号代替。

想清楚,想报哪个项目就把学号粘在它的下面,两项都想报的就每个下面各粘一个。

2.学生观察信息:问:现在我们来核对信息,参加跳绳比赛的有几人?踢毽子的呢?参加两项比赛的是12人,对吗?你能一眼看出来吗?师:我提议,能不能把这些名字卡片重新放一放,使大家能很清楚地看出这些同学的报名情况。

活动一: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新整理一下,让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1.哪些同学参加跳绳比赛2.哪些同学参加踢毽子比赛3.参加两项比赛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请1男1女两名学生上台。

师问: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人数会多出来?引导学生说出“既……又……”,板书:既……又……追问:参加两项活动的应该是多少人?(10人)3.创造集合图(1)师:现在请这位男同学整理一下参加跳绳比赛的人?请这位女同学来整理一下参加踢毽子比赛的人?踢毽子的是3人?女生整理时将重复的拿过来,男生又拿过去,产生认知冲突。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集合》教学设计 (8)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集合》教学设计 (8)

《集合》教学案例湖南省宜章县城南小学吴映奇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P104页。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第一次安排了简单的集合思想的教学,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教材例1在编排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基础,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先展示学生运用连线法解决问题的例子,再介绍画维恩图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利用直观图列式解答。

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集合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教学重点:理解重叠部分,了解韦恩图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集合思想方法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低年级计数和计算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集合思想,并开始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

如:分类的思想与方法,但对于两个集合间的运算,尤其是交集的体会并不多。

而且,在学习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是用列举的方法画出集合所有的元素,没有将一个集合的元素圈出来的经验积累。

学生很难自己想到画维恩图来表示每一组数据,并用维恩图表示它们之间的运算。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统计、分析、计算的过程,能借助韦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教学过程(一)游戏感知引入1、把2个磁片放入2个圈,使每个圈内有1个磁片。

2、把3个磁片放入2个圈,摆好后每个圈内必须有2个磁片。

学生尝试……思考后演示。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知道了黄色的星星被数了两次,它既贴在了红圈内,又贴在了蓝圈内(板书既…又…)这样的现象,数学里叫做重叠,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集合里重叠的现象。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问题》教学设计

《集合问题》教学设计唐山市开平小学刘莉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08页例1。

教材分析:“集合问题”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

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学情分析: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

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就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等图形时,也常常把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用一个圈圈起来表示。

又如,学生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但是,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个集合图,而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并没有接触过。

基于此,我通过在教学中调整教学例题,将无序的动物们报名表呈现出来,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究怎样排列动物图片使报名表更加清楚。

然后根据课堂上学生探究情况,适时出示集合圈,更符合学生的学情。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体会集合图的好处,学会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课前交流】: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吗?在学习数数时,把2只狗用圈圈起来表示2,在这里我们可以把2只狗看做一个整体,(动态演示圆圈圈住2只狗)同样在按要求写数中,给出的这些数我们可以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这些个位上是5的数呢?(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个位上是0的数(课件演示,学生回答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问题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问题一、教学内容数学广角——集合问题(第104、105页)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思;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2、过程与方法:经历集合及集合圈的认知过程,掌握填写集合圈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办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重点难点会读取集合圈中的信息,会填写集合圈。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脑筋急转弯:对面走来了两个爸爸,两个儿子,一共有几人?(学生抢答)可是咱们一数,就三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表达各自的想法,教师指名回答)(二)分析问题,引人入胜,新知探究1、手势分析“爷爷是爸爸的爸爸,爸爸是爷爷的儿子,爸爸是我的爸爸,我是爸爸的儿子”,可见,用语言表达还是能够说清的,但是表述起来有些复杂,那我们要怎样来利用简单可行的办法来将这一事实表述清楚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请大家伸出你的手,两个爸爸两个儿子怎么变成了三个人呢?说明这个人具有双重身份那同学们能利用一个关联词语将这个双重身份描述出来吗?同学们真聪明,这个关联词语就是“……既……又……”,他既是爸爸又是儿子。

但是在我们的学习中却不能用手势解决所有这样存在重复的问题,那我们要如何利用简单的的方式,来展现出此种关系呢?下面啊,我们先一起来做个小调查。

2、调查探究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吧!为了了解同学们的口味,我们一起来开展一个小调查。

请同学们填写下面的调查表,并按调查表的要求填写。

两种都喜喜欢吃的水果葡萄西瓜欢请在喜欢的水果下方画“√”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调查表集队。

喜欢吃葡萄的同学请站在教室的左边,喜欢吃西瓜的同学站在教室的右边。

师:怎么有的同学还不到自己的小队集合呢?生:我们两种都喜欢吃,不知道要站在哪里,左边也不对,右边也不对。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让他们站在哪里?教室里炸开了锅:“站中间、站中间”,几位同学都站到了教室的中间。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集合问题》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集合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104——106页“数学广角——集合”的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

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

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集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像1、2、3 所对应的物体,像物体分类其实都是集合。

所以学生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本课知识贴近生活,不是很难,但是本节课涉及到的最基本的集合思想理解起来较抽象。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维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集合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集合

第九单元单元分析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是属于集合思想一个数学体系。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

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

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

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学情分析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课型】:新授【课时】: 1节【节次】:1节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2、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具学具】:实物投影、情境图、呼啦圈。

集合教学设计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1、我想试试同学们反映快不快,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集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三年级集合教学设计

《集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104页《数学广角—集合》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

(以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为素材)1、谈话导入。

(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片头曲)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生:“《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

那这部动画片你们爱看吗?在这部动画片中,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生1:“我喜欢美羊羊,因为它漂亮。

(师:我们都喜欢欣赏美的东西)生2:“我喜欢小灰灰,因为它可爱。

(师:哎,你也很可爱)生3:“我喜欢焦太狼,因为它只吃香蕉,不吃羊。

(师:善良的孩子)生4:“我喜欢喜羊羊,因为它聪明。

(师:只要肯脑,你也会越来越聪明。

)生5:“我喜欢喜羊羊,因为它勇敢。

(师:以后你也会成为一个勇敢的人)生6:“我喜欢喜羊羊,因为每次遇到危险,喜羊羊总能想出办法。

(师:机智勇敢)聪明勇敢的喜羊羊老师也喜欢!今天,这节课看谁能像喜羊羊一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发现。

关于同学们对这部动画片中人物的喜欢情况,老师课前做了一个小调查,一起来看:2、展示学生的调查表,引出课题。

(1)先展示没有重复的一组。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 1 组的调查结果,你获得了什么信息?生:喜欢美羊羊的有5人,喜欢小灰灰的有4人。

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生:知道喜欢美羊羊和喜欢小灰灰的一共有9 人。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问组长或组员)生:没有(2)展示有两个都喜欢但没有都不喜欢的一组。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2组的调查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104——106页“数学广角——集合”的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

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

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集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像1、2、3 所对应的物体,像物体分类其实都是集合。

所以学生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本课知识贴近生活,不是很难,但是本节课涉及到的最基本的集合思想理解起来较抽象。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维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

这是为什么?学生活动:猜测各种可能性。

(活动分析:通过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引入,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思考,在争论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整合。

)2、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善用例题,引入新课(一):制造认知冲突,准确发现重复1.情境引入。

师:这里有咱们学校刚刚发布的一则通知,请同学们看一看。

(出示通知)通知学校定于十一月份举行阳光体育运动会。

请三年级各班选拔9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8名同学参加踢毽子比赛。

校大队部大家认为我们班要选拔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项比赛?(多数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出17人,少数学生会有质疑。

2、出示原始数据,制造认知冲突。

师:这是我们班上交给学校的学生名单,请大家仔细看看,是不是一共有17人参加了这两项比赛?你们发现了什么?三(6)班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会学生名单跳绳熊雯姝谢子辰肖烨萱刘奕然李思航徐小越周文灿谢宇恒杨明踢毽肖烨萱刘欣然杨扬周文灿付淇妍刘奕然郭诚杨芷绎学生发现:因为有重复的,直接用8+9计算不对。

2、引导学生用原始数数方法来得出结果师:这么简单的问题,有的同学说17 个,有的同学说14 个,还有的说11 个,看来这份名单不太容易看出一共有多少人。

这样,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刚才有同学说有重复的,那么重复的只能算几次?生:1 次。

如果遇到再次出现的同学你们可以不出声,或者摆摆手,然后继续往下数,(设计意图:通过简短谈话,快速进入课题。

当学生解决参加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时,由于直观思维,跳入了教师有意设置的“陷阱”,得出17 人,再次提问,使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初步认出因为重复。

在学生的认知出现冲突时,让学生发现冲突的矛盾点和猜测多少人,初步感受不能直接相加的并集计算。

体会重复的意义)(二)、提出探索要求、激发探索欲望。

1、提出要求,引发思考。

从这份名单中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3个人重复了吗?你能想想办法,怎样重新设计一下这份名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参加踢毽的是哪8个人,参加跳绳的是哪9个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3个人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对统计表进行重新设计。

一起看学习提示:师:请学生阅读学习提示,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请学生先同桌商量方法然后借助学具操作。

师:大家可以用笔在上面画一画,连一连,也可以摆一摆,咱们看看哪组的方法好,先同桌商量商量,商量好后就可以开始了。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明确要求、使学生有目标有方法的完成探索任务。

在动手操作中探究韦恩图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有充足的体验过程和时间。

)四:优化展示方法,体验策略内涵。

师:好了同学们,刚才我发现你们的思维真的是太活跃了。

有很多同学都想出了非常好的方法。

老师搜集了一些方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看一看,看看这些方法能不能清楚地看出共有14 人。

1、展示符号方法,感受符号的简洁特点师:先来来看第1 种,大家觉得怎么样?你说说。

生:他用做标记的方法让我们一下子就看出有重复的了,但是谁和谁重复了还得再找。

师:看来符号方法能够很好的让我们看出有重复的同学。

2、展示连线法,感受连线的一一对应思想师:这种方法怎么样?生:他用连线让我们一下子就看出重复了,还看出肖烨萱和肖烨萱、刘奕然和刘奕然、周文灿和周文灿重复了,很清楚。

师:看来用连线的方法能不光能看出重复还能很好的看出谁和谁重复了。

3、展示2 者结合的方法、感受方法的递进师:咱们再来看第 3 种。

这种方法大家觉得怎么样?生:他不光连了线,还在上面把重复的3 个画上了×,我们就知道数的时候她们 3 个只算一次。

师:嗯,你说到了点子上。

这种方法不光通过连线把重复的对应起来,还通过符号告诉我们她们只算一次。

4、展示重复名字对应起来放前面的方法,教师通过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一一对应”思想。

5、展示重复的名字放中间的方法,初步体会韦恩图的雏形。

师:接着看这种。

这种方法好像跟前面的不太一样,去掉了 3 个,咱们请作者给大家解释解释吧!生:我们把他们 3 个放中间表示她们参加了 2 两项,这三个重复了,所以就去掉了这三个。

师:问问大家觉得你们的方法怎么样?生1:我觉得这种方法能很好的看出这3 个人重复了。

生2:这种方法非常好,不光能看出重复的 3 个人,还能清楚地看出一共有14 个人。

很清楚师:看来这种方法真的既能很好的表示重复又能一眼看出14 人,很不错。

(经历是最好的学习。

让学生经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示的过程。

有序的展示汇报过程就是整个递进式思考的过程,学生在相互评价与质疑中获得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和方法的优化过程。

在不断的修改和比较中逐渐出现韦恩图的“雏形” ,从而经历了整个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三)、体验价值,感受韦恩图的初步产生1、圈出集合,初步感受集合的产生师:那么你给大家指一指,跳绳的是哪些同学?大家认真看?他指对了吗?好,你用红色粉笔把这些同学圈在一个圈里。

圈对了吗?再用蓝色粉笔把踢毽子的同学也圈在一个大圈里。

圈对了吗?快看看圈完后你们都能清楚地看出什么?2、观察韦恩图雏形,感受清楚直观的特点生1:有3 个人两项都参加了。

生2:还能看出参加比赛的一共有14 人。

生3:还能清楚地看出看出参加跳绳的有9 人,踢毽子的有8 人。

师:看来你们的方法真的很有创意。

而你既会思考又会清楚地表达,真不错。

(四)规范韦恩图,感受由不规则到规则的过程。

师:大家看大屏幕。

这是刚才的方法,下面我把不规则的这个红圈变成这个椭圆,用它来表示所有跳绳同学。

我把它贴在黑板上。

那么用蓝色圈表示踢毽子的同学,应该怎么贴呢?你来贴一贴。

学生 1 有可能把蓝色圈直接贴在了黑板上,没有交集出现。

师:大家同意吗?生2:不同意,应该这样来贴。

学生自主上讲台,把两个圈交叉放在一起。

蓝圈是表示踢毽的同学。

而这交叉的部分表示重复的同学,也就是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的同学。

师转问答错的同学:你同意吗?3、再次放置名字,体会每一部分的含义师:中间交叉部分应该填那些同学的名字?用一句话说一说他们是做什么的?左边月牙形状的部分应该是哪些同学?你来贴一贴。

问:用一句话来说说他们是干什么的?生2:是只参加跳绳比赛的同学。

师通过评价强调语言严谨的表述:只这个字用得好,一下子就区分开了这6 个和这 3 个同学。

那这里贴哪些名字?学生操作完后教师问:一句话说说他们是干什么的?生:他们是只参加踢毽子比赛的同学。

4、讲述集合定义,理解集合意义师讲述:看这幅图,参加跳绳的有几人?在数学上,我们把所有参加跳绳的人看成是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

红圈里是所有跳绳同学的集合。

那这个蓝圈里的呢?生:踢毽子的集合。

师讲述:整个图就是三六班所有参赛同学的集合。

板书课题——集合。

(用红色椭圆表示跳绳同学本身就是一个感知整体的过程,使得学生感知到到集合的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个整体的意义。

动手让学生摆图,贴名字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维恩图各部分名称,也体会到了韦恩图的作用──简便、清楚、直观。

通过探究韦恩图的整个过程,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五)、依据直观图进行计算、理解算理1、依图列式师:接着看这幅图,,肖烨萱、刘奕然、周文灿在不在跳绳的集合里?在不在踢毽的集合圈里?那么他们算了几次?9+8 还对吗?怎么算总人数?生:9+8-3=14,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因为他们 3 个既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子,减 3 减的是重复的 3 人。

2、理解算式的意义师:谁再来讲一讲9 表示什么,8 表示什么?3 表示什么?14 又表示什么?3、变式练习师:那如果其他班也是跳绳9 人,踢毽8 人,但是有4 个人重复,怎么列式算总数? 5 个呢?生说算式,师板书:9+8-4=13 9+8-5=124、体会极限师:9 人跳绳,8 人踢毽子,最多重复几个人?生:8 人。

师:说说你的想法,生:因为跳绳的只有8 个人,不可能比8 多的人参加两项比赛。

所以最多8 个人。

师:你的思维太有深度了,了不起。

5、整合新旧知识,感受不同关系的集合。

师:我们一起来看师:我们用三角来代替所有的参赛同学的名字。

这是9 名跳绳同学的集合,这是8 名踢毽子比赛同学的集合,当没有重复参加比赛的同学时,就是我们以前直接相加的方法。

这幅图是我们今天学的有 3 个同学重复的情况。

重复 4 人,总人数是?生:13 人。

重复5 人,总人数是?生:12 人师:6 人?生:11 师:7 人?生:10. 师:这是最多重复8 人的情况。

这时候人数少的集合就被人数多的集合包含进去了。

师:那如果你是班长,你最多派多少同学参加比赛?生齐:17 人师:最少呢?生:9 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