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人文主义理论对梁实秋文学观的影响

合集下载

梁实秋的“人性论”文学批评思想研究

梁实秋的“人性论”文学批评思想研究

梁实秋的“人性论”文学批评思想研究作者:白龙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2期摘要:梁实秋以模仿、道德、理性、判断为关键词,建构了比较丰富系统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形成了以“人性论”为核心的文学批评思想。

其理论资源直接来源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也吸收了中国传统儒学的精髓。

关键词:人性论;新人文主义;古典主义;文学批评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5-0006-01一、“人性论”文学批评的来源(一)新人文主义人性论梁实秋在1924年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

他师从新人文主义大师白壁德,选修导师“美国16世纪以后的文学批评”课程,并系统读了白壁德的5部著作,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0世纪初期的美国,资本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矛盾已经暴露出来,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使得更多的西方人感到苦闷甚至绝望,为了摆脱这样一种状况,知识分子开始纷纷寻找拯救世界的良药,有一派人如后现代主义者们把目光投向了非理性;另外一批人像白璧德,把目光投向了古典。

他们认为正是非理性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罪恶,要治疗这一症状,惟有重拾理性这根大棒。

以白璧德为核心人物的新人文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保守主义流派,带有回归清教传统的性质,它无法忍受现代性思潮所带来的世俗化,工具化,物质至上,私欲横流的病态世界,力图复活古典人文精神以解救西方现代危机,反对以培根为代表的征服自然的物质功利主义和卢梭为代表的放纵情感的浪漫主义。

他信奉白璧德的“试图回归希腊的古典主义,并从孔子和佛教的教义中吸引养分,以理性来节制人的情欲”,以挽救文明的新人文主义主导思想,使其逐步形成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与传统儒学的暗合梁实秋思想的形成是中西合璧的结果,他的思想根抵在中国传统儒学的土壤上,他生长于一个礼节森严而又亲情融融的旧式家庭,自幼接受过系统的中国传统教育,儒家伦理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最深层的精神世界。

浅析梁实秋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

浅析梁实秋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

浅析梁实秋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作者:金博雅唐丽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9期摘要:梁实秋是著名的文学家和莎士比亚翻译家。

他一生都在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人性。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葩,经受了各种文化的检验。

为了很好的传播作品的艺术价值,梁实秋运用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理性地理解和传播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很好的体现了原文人物的个性,更重要的是,他传播了莎士比亚作品中永久的人性论思想,不愧是一次伟大的尝试。

关键词:梁实秋;白璧德;莎士比亚;新人文主义思想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186-03梁实秋在国内颇受争议,他曾被抨击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1]。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这位学贯中西的学者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对其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的研究也日渐增多。

但大部分研究都从文本或文本以外的因素分析了梁实秋对莎士比亚的翻译,王玮敏、赵军峰、刘全福、李伟昉、刘炎生等学者则侧重分析了其翻译实践的特点,而著名翻译家郭著章教授则从家人、朋友、人生态度等文本外的因素对梁实秋何以成为翻译大家做了阐述,白立平也主要从文本外这个角度分析了梁实秋的文艺思想、意识形态及其翻译活动,可见目前学术界或概括梁实秋翻译活动的特点,或从文本内、文本外这个角度来分析梁实秋的翻译活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但对梁实秋在翻译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文艺思想则有待深入研究。

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梁实秋曾师从白璧德,且受其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白璧德(1965—1933)当时是哈佛大学法语文学的教授,社会文学批评家,散文家,哲学家,他还是富有争议的人物。

在20世纪的头50年里,白璧德发起并积极拥护新人文主义运动。

他极力批判让·雅克·卢梭的浪漫主义运动,宣称18世纪自然主义哲学家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明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新人文主义者的追求_论梁实秋新月时期的文艺思想

新人文主义者的追求_论梁实秋新月时期的文艺思想

梁实秋是用人性论作为他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 和核心的。“人性论”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概念。通 常我们现今所理解的“人性论”即指人的本性, 包含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自然属性是从动物 种类间互相竞争的原始本性衍生出的、 对于自我生 存温饱和性欲满足的追求, 由此而生发的对名誉、地 位、金钱的向往; 社会属性则是指人在长期社会生活 中形成的对真善美等精神品质的追求。 但是梁实秋 的“人性论”明显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人性论”存在 着很大的差异, 他并没有直接去阐述人性的概念、正 面去解释人性的内涵, 而是把人性放在两个参照系 中, 通过比较的方法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独特的理 解和认识。



1924 年秋梁实秋进入哈佛大学, 选修了契特雷 治教授的“莎士比亚”、韦伯斯特教授的“培根与密 尔顿”、默道契教授的“美国早期文学批评”和白璧 德教授的“16 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 其中白璧德宣 扬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 梁实秋 晚年是这样表述的:“哈佛大学的白璧德……融会中 西思潮而成的新人文主义, 使我衷心赞仰。”①“他强 调西哲理性自制的精神, 孔氏克己复礼的教训, 释氏 内照反省的妙谛, 我受他的影响不小, 他使我踏上平 实稳健的道路。”②自此他告别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 的理想, 走上了新月时期新人文主义的思想道路, 成 为了一个新人文主义的忠实信徒。 他在这个时期写 下了一系列深有影响的著作, 如《浪漫的与古典的》、
以互相影响渗透, 而使两者独立起来, 显然在概念外 延与内涵上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但是对常态不 变人性的强调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的文学观, 具有纵 深的历史感。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是从现实 角度去理解文学的, 那么梁实秋的人性论则是从历 史的角度去评定文学价值的, 立场出发点的相异, 带 来了对人性论、 阶级性的不同认识。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 梁实秋 作为上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其文学 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的升华, 这些影响深远的文学思想有其独特 的文学人性论和自给自足的文学评论体系。

一 引言 梁实秋是 20 世纪中国著名的作家、批评家、翻译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大名鼎鼎的人物。

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对梁实秋的文学思 想进行系统的、认真的研究,只是笼统地将其定义为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

梁实 秋的文学思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产生的原因又何在? 二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 梁实秋作为上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 其文学成就影响深远。

这些影响深 远的文学思想有其独特的文学人性论和自给自足的文学评论体系。

同时, 文学创 作是作家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作者对社会生活感受和体验的升华, 凝结了创作者的知识积累和艺术想象力,渗透着创造者的人格力量。

因此,我们 应该对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体系重新审视,给予其合理客观的评价。

1 梁实秋的人性论 梁实秋在文学问题上一贯强调理性的节制, 反对“放纵”情感的 浪漫主义,他力主文学是少数人的事业,只有少数人能够享用文艺。

梁实秋与鲁 迅 进行过持久的论战,其焦点聚焦在民众与天才、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文艺 要不要大众化等问题。

所以,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梁实秋与左翼作家之间在文 学问题上好像结下了“深仇”, 一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梁 实秋的创作执著地固守人性论的文学界面, 其人性观融合了中西方文化。

他是作 为自由主义倾向的文人代表而闻名的,有一段时间连中学课本上都收有讨伐他 “人性论”的文章;但到底又还是陌生的,对梁氏的思想渊源及文学 观的研究了解一直很少。

我们在探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体系时会发现: 人性观是 一个基础的核心,它反映着梁实秋看待文学的实质、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的价值尺度等核心问题,简而言之,“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梁实秋的文学思想梁实秋作为上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其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的升华,这些影响深远的文学思想有其独特的文学人性论和自给自足的文学评论体系。

一引言梁实秋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作家、批评家、翻译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

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对梁实秋的文学思想进行系统的、认真的研究,只是笼统地将其定义为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

梁实秋的文学思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产生的原因又何在?二梁实秋的文学思想梁实秋作为上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其文学成就影响深远。

这些影响深远的文学思想有其独特的文学人性论和自给自足的文学评论体系。

同时,文学创作是作家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作者对社会生活感受和体验的升华,凝结了创作者的知识积累和艺术想象力,渗透着创造者的人格力量。

因此,我们应该对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体系重新审视,给予其合理客观的评价。

1 梁实秋的人性论梁实秋在文学问题上一贯强调理性的节制,反对“放纵”情感的浪漫主义,他力主文学是少数人的事业,只有少数人能够享用文艺。

梁实秋与鲁迅进行过持久的论战,其焦点聚焦在民众与天才、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文艺要不要大众化等问题。

所以,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梁实秋与左翼作家之间在文学问题上好像结下了“深仇”,一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梁实秋的创作执著地固守人性论的文学界面,其人性观融合了中西方文化。

他是作为自由主义倾向的文人代表而闻名的,有一段时间连中学课本上都收有讨伐他“人性论”的文章;但到底又还是陌生的,对梁氏的思想渊源及文学观的研究了解一直很少。

我们在探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体系时会发现:人性观是一个基础的核心,它反映着梁实秋看待文学的实质、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的价值尺度等核心问题,简而言之,“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

(1)人性观思想的形成梁实秋的思想秉承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思想,追求一种中庸的人生境界。

浅析“文以载道”观对梁实秋的影响

浅析“文以载道”观对梁实秋的影响

浅析“文以载道”观对梁实秋的影响作者:陈曼燕来源:《高教学刊》2016年第22期摘要:“文以载道”是中国历代延续下来的文学传统。

但到了“五四”时期及此后一段时间,它却受到了激烈的批判。

在新文化运动中以独立姿态出现的梁实秋,他对这种传统的批判同样是不遗余力的。

尽管他有意的想与其划清界线,却最终无意的重蹈它的“覆辙”。

因此,文章将以其文论与作品为依据,阐述“文以载道”对梁实秋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文以载道”;梁实秋;批判;潜在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22-0261-02Abstract: "Writings are for conveying truth" is a literary tradition in China. But in the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period and after a period of time, it has been a fierce criticism. Liang Shiqiu,who appeared 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lso criticized the literary tradition stongly. Although he deliberately wanted to steer clear of it, but ultimately repeated the mistakes.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literary theory and his works as the basis, elaborate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theory on Liang Shiqiu's writings.Keywords: "Writings are for conveying truth"; Liang Shiqiu; criticize; the potential influence“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者对传统文化的全面重估,“文以载道”作为中国的文学传统,自然也被视为批判的对象。

激荡时代中的古典情怀--梁实秋人性

激荡时代中的古典情怀--梁实秋人性

激荡时代中的古典情怀--------论梁实秋人性观的形成及时代效应摘要: 梁实秋的人性论! , 以儒学伦理人性为精神依归, 以西方新人文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基础。

他选择了内在视角, 以具有共通情感与理性的人来取代阶级性! 的人, 反对阶级人性论; 在情感! 与理性! 的二维之间, 强调理性的支配作用, 批判五四新文学、无产阶级文学浪漫主义式的情感泛滥! 。

梁实秋人性观强调普遍性、社会性、稳定性, 排斥差异性、个体性、变动性, 体现出激荡的现代文坛中一份独特的古典情怀。

关键词: 梁实秋; 人性; 自然; 伦理; 理性; 古典主义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具特色的理论批评家, 又是重要文学团体----新月派!文艺理论的代言人, 他坚持古典主义文学立场, 反对五四新文学, 攻击无产阶级文学, 形成了20 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主导思潮之外的另一种声音。

文学发于人性, 基于人性, 亦止于人性![ 1] 122 。

这是梁实秋对自己文学观的精确表述, 人性! 在此成为文学活动的出发点、立足点和终止点, 不仅是他文学批评的核心话语, 也构成了他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

对于梁实秋而言, 他所有的文学批判与被批判, 他独特的文学观和批评观, 都与人性!这个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性, 即一切人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问题, 历来众说纷纭, 是中外哲学关注的重要命题。

从文化原典来考察, 中国古代以孔子的伦理人性论和老庄的自然人性论两大流派为代表: 儒家认为仁者人也!,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 从伦理道德角度来探讨人的本性; 道家则主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强调人的自然天性, 要求顺应自然规律、舒展人的本性。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 就有智者普罗塔哥拉人性利益论!与柏拉图理性人性论!的差别: 前者认为感情欲望和利益是人的本性, 道德以满足欲望为标准;后者则以理性世界为人性的来源, 提出清洗人的灵魂、除去人的欲望, 以达到绝对完满、至善的境界。

梁实秋

梁实秋

不受欢迎的批评家——论梁实秋文学批评的缺陷【内容提要】梁实秋在现代文学史上,其实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批评家,梁实秋的文学批评,在批评义理上,抱持一种比较狭隘的立场,对新人文主义还存在着误读和误用,在学识上也显得不大扎实,而在行文中又流露出一种轻浮的才子气和傲慢的贵族气。

这些缺陷决定了梁实秋在文学批评上未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梁实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批评家。

他是现代中国唯一受过专业训练的批评家。

梁实秋在哈佛大学留学时,师从著名文学批评家白璧德教授,专攻文学批评。

梁实秋在学习上是努力的,他的作业曾经得到白璧德的好评。

梁实秋回国后在各大学任教,主要讲授的也是西方的文学批评史。

梁实秋在文学批评上的良好训练,使人们有理由期待他成为一个杰出的批评家。

但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梁实秋的文学批评,在文学圈子里并不受欢迎。

左翼文学界厌恶和批判梁实秋,京派文学圈子也反感和排斥梁实秋。

梁实秋40年代后不再从事文学批评,也许与其在文学界“混”不下去有关。

粱实秋的文学批评为什么不受欢迎?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但可惜的是目前还没有人注意和探讨这一问题。

要解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找原因。

但本文认为,梁实秋的文学批评在学理、学识和学风上存在的内在缺陷,是他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一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之所以不受欢迎,首先是因为他的批评在学理上存在缺陷。

众所周知,梁实秋以前信奉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后来出国留学接触到白璧德,转而信奉新人文主义。

梁实秋在文学批评中是以新人文主义信徒的面貌出现的。

梁实秋曾说:“白璧德的学说我以为是稳健严正,在如今这个混乱浪漫的时代是格外的有他的价值。

”1后来研究界对梁实秋文学批评学理的批评,也主要着眼在对新人文主义这种学说的批评。

我们这里不谈新人文主义在学理上的缺陷,姑且假设新人文主义完全正确,但滑稽的是,口口声声信仰新人文主义的梁实秋,其实并未能完全把握住新人文主义的精髓。

为了文学的尊严——梁实秋文学人性论新解

为了文学的尊严——梁实秋文学人性论新解
研究 。 ‘ )
1文学是 有尊严 的
文 学 的路 有 多 种 可 能性 。文 学 就 是 文 学本 身 , 一 指称 只标 这
明 了她 的基本特性 , 并没 有先验 地蕴含 着怎样 的倾 向。任何 但
“ 学应 该 怎样 ” 文 的提 法 只 是 一, 不 是越 走 越 窄 的 。文 学 既 可 选 择 雅 , 可 选 择 而 也
多 问题 。梁 实 秋 所 言 “ 性 ” 人 性 中混 杂 着 生 物 性 和 社会 性 的 人 是
性化诉求都应 受到尊 重。同样 的 , 直接或 间接反 映着人 性 的文 学, 也有多样的个性化诉求 。能够 自由地追寻便是文学的尊严 的 体现 。创作 、 解读 、 研究 , 以有 不同的见解 , 可 但绝不 能生 硬地强
俗; 既可以严肃紧张 , 也可 以轻松活泼 ; 不一定非要登上神坛宣示 某 种 终 极 关 怀 , 不 一定 焦 虑 紧 张 地 去 干 预 社 会 。但 反 过 来 , 也 文
学 应 有起 码 的尊 严 。她 不 是 工具 , 不 是 玩 具 。 她 有 尊 严 , 的 更 她
尊严来 自于 自然和人性 的尊严 , 的尊严 。人有 各样 的人性 , 人 也 有各种 的人生 。每一个个体都有作为能动 主体 的个性化诉 求 , 社
忽视 甚 至 埋 没 。但 历 史终 究 不会 遗 弃 他 们 . 会 给 他 们 一 个 贴切 终
但 不顾 文 艺 的发 展 规 律 , 求 一 种 概 念 化 的 模 式 , 在 是 过 犹 不 强 实
及。在谈论 文学的时候 , 文学本身 的声音却完全被压制 了, 文学
在这里是没有尊严 的。不可避免的 , 坚持新人文主义 的人文学者 梁实秋与左翼文坛发生 了激烈的论战。一方反对思想统一 , 一方 急 切 地 想 统一 文坛 的枪 口。 论 战 的焦 点是 文 学 的 人 性 论 。有 着 足够理论 自信 的梁实秋在论战中确实也有卖弄理论的嫌疑 , 这种 姿态应该摒弃 , 但在 面对有压倒 性优势 的对 手时 , 实提出 了某 确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和再造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和再造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和再造梁实秋(1903-1987)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家、散文家和翻译家。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对新人文主义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和再造。

新人文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化运动,它强调个体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由的理解上。

他认为自由不仅仅是对外界束缚的解放,更是对内心的自我探索和成长。

他在《自由的边疆》一文中写道:“自由,不是斩断一切,而是摆脱一切,而后才能够看清自己。

”这种对自由的理解,使人们不再被外界的限制和刻板印象所束缚,而是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再造主要表现在他对人的尊严和人类全面发展的思考上。

他强调人的尊严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尊严,更是指精神层面的尊严。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精神的升华和思想的深入。

在《人的尊严》一文中,梁实秋写道:“人,不论贫富、贵贱、聪明、笨,都是人,都有人的尊严。

”他提倡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地对待,不论其社会地位和身份。

此外,梁实秋还关注人类全面发展的问题。

他认为,人不仅仅应该在物质层面追求成功和幸福,更应该在精神、道德和文化层面实现全面发展。

他在《自由主义的人生观》一文中写道:“一个人不仅要有生活的欢乐,还要有精神的欢乐;不仅要有物质的富裕,还要有精神的富裕。

”他强调人应该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成功和享受,更应该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提升。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和再造,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的重要视角。

他的思想引领着人们超越传统的束缚,真正地去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追求精神层面的升华和发展。

梁实秋的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提供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我们从梁实秋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不断探索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体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梁实秋进化的文艺观

梁实秋进化的文艺观

梁实秋进化的文艺观作者:吕慧来源:《卷宗》2018年第17期摘要:本文主要从梁实秋的早期批评文论《读》入手,先探讨梁实秋留学美国之前的文艺观念,再研究他在美国接受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之后文艺观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进化;浪漫主义;新人文主义;文学秩序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批评家、散文家,虽然由于他的文学态度和政治态度,时至今日一直备受争议,但他在新文学批评体系的建筑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成就。

关于他的批评理论、批评特色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很多人研究,本文重点讨论一下梁实秋1924年前后的文艺思想的改变。

《读》发表于1922年,是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早期文章, 1923年他于清华大学毕业,8月赴美国留学。

在美国留学的一年间,他接触到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所以思想的变化迅速地反应在他的文学批评以及创作上。

从美国回国后,他的文学批评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我看来,是一种从纯粹的自由到秩序中的自由的过渡发展。

这篇文章是为了反对俞平伯1922年1月15日发表于《诗》的创刊号上的《诗底进化的还原论》,俞平伯的这篇文章重点是阐述他的对诗的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关于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艺术,第二个观点是诗的平民性,第三个观点就是歌谣和诗的平等地位.对于这三个观点,梁实秋都给予了直接的见解。

第一是关于人生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他认为文学创作的鹄的在于美,而不在于教训,所以没有善恶之分,文学的效用就是供人们安慰娱乐。

第二个关于贵族性平民性问题,他在早期的这篇批评的明确的说文学是贵族性的。

“诗人的伟大,在于能交出人人所要说而苦于说不出的的东西,一般幼稚诗人借口诗的平民化,以为必人人能了解的方得是诗”。

【1】( P298)不能鉴赏诗的美是由于受者的素质低。

第三点是关于诗和歌谣的关系,他声明了歌谣不是诗,固然有很高的位置,但也由于艺术上的相对薄弱而只是诗的旁支。

发表这篇文章之后,周作人提出反驳意见,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均可入诗”。

新人文主义视野中的吴宓与梁实秋

新人文主义视野中的吴宓与梁实秋
汕头大 学学 报( 文社会 科 学版 ) 人 第2 卷 第2 SATU V RI U NL H M N I & OI I CS IOTL) 期 HNO I S Y O RA (U AIE SC L C NE B NHY U E TJ TS ASE M
新人文主义视野 中的吴宓与梁实秋
像 吴 宓 、 实 秋 这 样 的知 识 分 子所 遭 遇 的 现 实 尴 尬 , 种 尴 尬既 是 理 论上 的 , 是实 践 上 的 : 梁 这 也
关键 词 : 人 文主 义 ; 宓 ; 实 秋 新 吴 粱 中 图分 类 号 : 2 6 I0. 6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4 2 (0 9 0 —0 2 0 10 — 2 52 0 )2 0 4 — 3
近些 年 来 , 实秋 与新 人 文 主义 的关 系 已经 成 为 了 中 梁
பைடு நூலகம்
吴 宓 等人 反 拨 五 四新 文 化运 动 的理论 资源 : 在吴 宓看来 , 白 璧 德新 人文 主义 “ 今 世为 最精 无上 而裨 益 吾 国犹 大 ”1, 在 [ ]
“ 窥 西方 文 明之 真 际 及享 用 今 日西 方 最 高理 性 者 ,不可 欲
吴宓 心 中的新 文 学 尚 如此 简 单 :以体 裁 言 , 不 出以 下几 “ 则 种 : 三 字 至 十 余 字 一 行 , 韵 无 律 , 旨晦 塞 之 自 由诗 二 无 意 也 ; 拟 俄 国写 实 派 , 艺 术 未 工 , 叙 不 精 详 , 言 不 自 模 而 描 语 然 之 短篇 小说 也 ; 一 社 会 或 教 育 问题 为 主 , 必 参 以男 以 而 女 二人 之 恋 爱 , 以 美 满婚 姻终 之戏 剧 也 ; 表 个 人 之 感 而 发 想, 自述 其 经 历 或 游 踪 , 厌 琐 碎 , 有所 主 张 , 以意 气 不 或 惟 感情 之 凌 厉强 烈 为 说 服 他 人 之 具 之 论 文 也 。 ”3 【]也 就 是 说, 吴宓 的文 化立 场 与 文学 观 念 主 要还 在 新 文 化 与新 文 学 建设 的外 围 , 根 结底 , 还 是 站 在 新 文 化 特别 是 新 文 学 归 他 的“ 境外 ” 用 新 人文 主 义 的理 想 对 “ 四” 出批 评 : 援 五 提

梁实秋文学批评的古典主义倾向和理性精神

梁实秋文学批评的古典主义倾向和理性精神

梁实秋文学批评的古典主义倾向和理性精神梁实秋在现代中国是一位自觉的职业批评家,他的批评触角是多方面的,有对文学批评原则的阐发,有对西洋文学批评传统的追溯,有对各种文体的评论等等,但贯穿他文学批评最为长久的是新人文主义的古典主义倾向和理性精神。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梁实秋考希腊文“批评”一字,原是判断之意,即客观的判断的批评。

他认为文学批评既非艺术,更非科学,文学批评的任务是判断,而非鉴赏,其方法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文学批评的根本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伦理的选择,不是统计的研究,而是价值的估定。

文学批评和哲学也是分不开的,但文学批评的本身绝对不是哲学。

它的出发点是人对人生的态度,是以哲学的态度施之于文学的问题。

梁实秋在文学批评与艺术和科学之辩之外,又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标准,他认为常态的人性和常态的经验是文学批评的最后标准,人性之所以是固定的普遍的,正以其有理性的纪律为基础,人性是根本不变的,而纯正的人性乃是文学批评唯一的标准。

我们从梁实秋对文学批评的定义和理解中,就可以看出他的古典主义倾向和理性精神。

二、对浪漫文学进行清算的古典主义倾向早期梁实秋的文学批评是浪漫主义的,从《〈草儿〉评论》到《拜伦与浪漫主义》,梁实秋系统阐发了他的浪漫主义批评主张,即推崇情感,并以情感来揭示文学的审美本质。

而后随着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他从极端的浪漫主义转到了接近于古典主义的立场。

新人文主义帮助梁实秋奠定了自己文艺观的基础,形成了他后来长期信守不渝的文学观念。

作为一场文学运动看,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出现于法国的一种很有影响的文学创作思潮。

人性至上、理性至上、传统至上、规则至上,构成了古典主义文学运动的基本特色。

梁实秋在文艺批评上,最基本的努力就是批判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重建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

他于1926年发表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趋势》一文,是他从浪漫主义走向古典主义的标志性文章。

自这篇文章,梁实秋开始给所有的文学创作套上理性的缰绳,认为只有理性的文学才是健康、有道德的文学。

梁实秋_现代文学史上的_反主题_批评家

梁实秋_现代文学史上的_反主题_批评家

2007年9月 河北学刊 Sep.,2007第27卷第5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7 No.5文学研究新视野梁实秋:现代文学史上的“反主题”批评家①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摘 要]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点鲜明的批评家。

在梁实秋早期对新文学的严厉批评中,即显示了其片面中又不无某些深刻的文学见解,他注重理性、标准与节制,强调以所谓“文学的纪律”来抑制浪漫的态度,反对感情决溃。

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是梁实秋“人性论”的基本架构。

他在20世纪30年代同鲁迅论战,暴露了其贵族化的立场,但他对当时“左”的机械论与庸俗社会学的批评,有的也切中肯綮。

由于现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梁实秋的文学观注定要被现代文学主潮抛弃。

但作为一位有理论个性的批评家,无论是得是失,他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其特有的痕迹。

[关键词]梁实秋;新人文主义;现代文学批评史;人性论[作者简介]温儒敏(1947—),男,广东省紫金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7)05-0118-05 [收稿日期]2007-08-10一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有特色又较为复杂的理论批评家,是一个有建树、有影响的人物,研究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不能忽略了这样一位著名的人物。

研究一位作家或批评家,应当按照其作品发表的时间顺序,或者按照大致的专题分类,系统地研读其全部创作。

对于梁实秋,应当通过他在20世纪20年代所写的一些文章,寻找其批评思想的起点。

这些文章大都收在他的两本书中,即《浪漫的与古典的》②、《文学的纪律》③。

在这一时期,梁实秋文学批评实践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是《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这是他的“成名作”,通过这篇文章便可以了解新人文主义批评理论在中国试行的情况。

该文写于1925年年底,发表于1926年2月15日《晨报副刊》。

“新月”时期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观的重构

“新月”时期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观的重构

“新月”时期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观的重构作者:霍妍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5期摘要:新月派著名文艺理论家梁实秋的主要观点来自他哈佛大学老师欧文·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理念。

然而他在引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来评判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时,却进行了重新构建。

作为新月派的理论家,梁实秋和这个团体的交错影响值得关注。

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和新月的主体倾向既有重合又有背离。

重合是二者相互吸引的基础,而悖离则使梁实秋重构他的文艺观成为可能。

梁实秋以新月社为平台,通过设立文学标准,实现了对新人文主义文学观的重构。

关键词: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新月社文学标准一、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思想与“新月”语境梁实秋的新古典主义文学理论源自欧文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

在梁实秋的一生中,白壁德是对他影响极大的一位导师。

梁实秋在结束清华的学业后留学哈佛大学,在1924-1925年间受业于白壁德,选读白氏的“十六世纪以后之文学批评”一课,成为其耳提面命的弟子之一。

在留学以前,梁实秋信奉的是浪漫主义,国内的作家他比较推崇郭沫若。

接触了白壁德以后,他很快被白氏所折服,用他自己的话说:“哈佛大学的白壁德教授,使我从青春的浪漫转到严肃的古典,一部分是由于他的学识精湛,一部分由于他精通梵典与儒家经籍,融合中西思潮而成为新人文主义,使我衷心赞仰。

”①新人文主义是美国文化保守主义派别,它无法忍受现代性思潮所带来的世俗化、工具化、物质至上、私欲横流的病态世界,力图复活古典人文精神以解救西方现代危机;它反对以培根为代表的征服自然的物质功利主义和卢梭为代表的放纵情感的浪漫主义。

西方新人文主义形成的时代和中国的五四时期有着某种内在的吻合。

因此,力求用一种理性的精神来恢复社会秩序的新人文主义被它的中国弟子当作了对抗新文化运动的武器。

新月社是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

它活跃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由自由文学作家组成的一个文学团体。

梁实秋在新月社的主要活动有三个:一是参与筹建新月书店,担任《新月》的主编;二是提倡新格律诗的运动;三是发起与普罗文学的论争。

论新人文主义理论对梁实秋文学观的影响

论新人文主义理论对梁实秋文学观的影响

【摘要】梁实秋在留学哈佛接触白壁德新人文主义思想后,在文学思想上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梁实秋由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浪漫倾向转向了新人文主义的古典主义倾向之中。

本文将从梁实秋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理论两方面论述他在接触新人文主义理论前后文学观念后发生的转变。

【关键词】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观;转变近年来,关于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与梁实秋的关系成为了现代文学研究界的一个重要话题。

事实上,在服膺了白壁德新人文主义理论的中国留学生中,接触白壁德思想前后观念变化最大的是梁实秋,最为“活学活用”白壁德对西方浪漫主义运动批评语言和批评立场的是梁实秋,而在二十年代文学批评领域取得最大成就的也是梁实秋。

建立在白壁德新人文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梁实秋的文学批评才真正建立起了现代文学中最早、最完整的系统理论体系。

白璧德(irving babbitt)新人文主义是20世纪初期在美国出现,并且在20年代引起广泛争论和社会反响的一种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它是遭受着现代性弊病的西方社会,在20世纪初的文化上出现了一种自我调整和反拨。

在白壁德看来,处于扩展时代的西方社会,正是以培根为代表的科学人道主义和以卢梭为代表的情感人道主义这两种人道主义把西方社会带入了罪恶与危机之中。

这两种人道主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这是旧人文主义。

旧人文主义,用他的话来说是受制于“物的法则”的,而不是人的法则。

他所倡导的新人文主义就是要克服就人文主义之弊,倡导从古典文化传统中习得规范、标准和纪律,以理性、节制、自我约束来提高自我的道德,实现个体的完善。

白壁德在文学上倡导一种节制、均衡的古典主义美学规范与伦理批评,反对卢梭式的浪漫主义的放纵情感与感伤弥漫。

梁实秋于1924年底留学哈佛,也正是再次接触到了影响他一生的白壁德教授。

关于梁实秋个人对于他与白壁德之间的关系说明最早提到他们之间师生关系的是写于1927年6月的《浪漫的与古典的》这本评论集的序言。

在这篇序言中,他说“我借这个机会要特别表示敬意与谢忱的,是哈佛大学法国文学教授白壁德先生pro.iring babbitt,我若不从他研究西洋文学批评,恐怕永远不会写出这样的几篇文章。

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思辨

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思辨

作者: 胡博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135-138页
主题词: 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摘要:在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史的整体格局中,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构成了主导思潮之外独特的批评维度。

它以一种异质的批评姿态和批评话语在与主导性文学批评的对峙中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互补”。

梁实秋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自觉性与系统性,使得他在当时的自由主义文学批评家中脱颖而出,不仅成为新月派最重要的文艺理论家,而且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学批评运动中成为代表人物之一。

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批评的特点与得失集中体现于他对五四新文学所作的批评与反思。

他的新人文主义批评导致了他对五四新文学的苛责,但同时也使他以异于新文学主流的独特视角注意到了新文学进程中出现的某些具体倾向与问题。

理性的批评——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观及批评理论剖析

理性的批评——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观及批评理论剖析

理性的批评——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观及批评理论剖析宗培玉【摘要】作为新文学史上的一个有着自足体系的批评理论,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是建立在他自己独特的新人文主义立场的文学观上的.文章通过分析他的文学观,进而对他的批评理论本身进行梳理,从人性、历史的透视和判断、伦理几个关键词分别对其理论的批评标准、批评方法和批评目的三方面进行考察,以期勾勒其理论的大致框架.【期刊名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8)002【总页数】4页(P54-56,85)【关键词】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观;批评理论【作者】宗培玉【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旅游分院,浙江,湖州,3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梁实秋在《文学讲话》中曾说:“文艺批评,在我们中国文学里,比较不甚发达……很少有人在理论上对于文学做有系统的研讨。

坊间出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也有好几种,但试按其内容,每多琐碎散漫,饾饤成章,不失之于夸张,即失之于牵强;其所根据的资料率皆断片,例如书牍、杂记、诗话、眉批、序跋之类,均成为无上的资料,其裒然钜制成一家言者实在少见。

”[1](P3)因此,他自觉借他山玉石,从形形色色的西方文艺理论中择取保守而带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批评理论,来对中国的新文学进行批评实践,从而构建了自己自足的批评体系。

然而,他的理论却从否定新文学运动开始,一直处于与强势的激进革命潮流对峙的局势中。

再由于其与鲁迅及左翼的几场争论被打入历史另册,使得他的批评理论中某些片面的深刻也一直被遮蔽于保守的理论体系中。

本文尝试通过分析他的文学观,进而对他的批评理论本身进行梳理,以期勾勒其理论的大致框架。

一、新人文主义立场的文学观批评家对文学进行批评是建立在自己对文学的认识(即批评家自己的文学观)上的。

所以,要剖析梁实秋的文艺批评,应该先研究他的文学观。

梁实秋对文学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概括地说,有四个方面:1.反进化论梁实秋反对以进化的观点评论文学。

梁实秋早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梁实秋早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梁实秋早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梁实秋早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导语: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和文学批评家,但鲜为人知的是早期他以诗人的身份跨入文坛,并且创作了三十余首新诗。

尽管此后他在诗歌创作上未有大作为,文坛上对其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但其个性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梁实秋是中国现当代史上著名的作家,他在散文创作、文学批评、翻译、学术研究以及教育等方面均有卓越的贡献。

新月时期,梁实秋以大力宣扬“新人文主义”思想而著称,从文化立场上来说是个坚定的保守主义者,所以在很多人心目中他是一个古板而僵化的作家。

其实这是一个错觉,梁实秋早期刚刚涉足文坛时,是一个极端的浪漫主义者,他创作的三十余首新诗皆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由于梁实秋未正式出版诗集,且之后在诗歌创作上也未有大作为,世人对他早期的诗歌创作知之甚少,学术界对其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高旭东就曾说过:“梁实秋是五四文学革命之后较早涌现出来的却被人忘却的新诗人”。

[1]但像现当代文学史那样,对他的新诗创作只字不提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虽然梁实秋的诗歌湮没无闻已久,但在当时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曾受到闻一多、郭沫若等诗人的赞赏,闻一多甚至认为除了郭沫若的《女神》以外,能够与自己的《红烛》相提并论的就只有梁实秋的《荷花池畔》。

“诗人永远是在诗中表现他或她自己的”。

[2]梁实秋早期在清华以及留美时期的新诗创作共三十余首,每一首都是他青春年华的写照,这些作品的主题基本上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借景抒情诗,诗人借助荷花、月亮、溪水等景物抒发其内心的种种情感,有对生活的憧憬,有对自由的向往,还有对人生、对现实的思索。

二是爱情诗,诗人与程季淑正是青春花季的年龄,追求浪漫、渴望爱情,每一首爱情诗都是他们甜蜜、浪漫的见证。

三是友情诗,这类诗歌篇数虽不多,但每一首都表达了诗人与闻一多的深厚友谊。

四是人生哲理诗,时代的影响使得梁实秋对宇宙人生产生了痛苦而执著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梁实秋在留学哈佛接触白壁德新人文主义思想后,在文学思想上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梁实秋由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浪漫倾向转向了新人文主义的古典主义倾向之中。

本文将从梁实秋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理论两方面论述他在接触新人文主义理论前后文学观念后发生的转变。

【关键词】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观;转变
近年来,关于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与梁实秋的关系成为了现代文学研究界的一个重要话题。

事实上,在服膺了白壁德新人文主义理论的中国留学生中,接触白壁德思想前后观念变化最大的是梁实秋,最为“活学活用”白壁德对西方浪漫主义运动批评语言和批评立场的是梁实秋,而在二十年代文学批评领域取得最大成就的也是梁实秋。

建立在白壁德新人文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梁实秋的文学批评才真正建立起了现代文学中最早、最完整的系统理论体系。

白璧德(irving babbitt)新人文主义是20世纪初期在美国出现,并且在20年代引起广泛争论和社会反响的一种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它是遭受着现代性弊病的西方社会,在20世纪初的文化上出现了一种自我调整和反拨。

在白壁德看来,处于扩展时代的西方社会,正是以培根为代表的科学人道主义和以卢梭为代表的情感人道主义这两种人道主义把西方社会带入了罪恶与危机之中。

这两种人道主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这是旧人文主义。

旧人文主义,用他的话来说是受制于“物的法则”的,而不是人的法则。

他所倡导的新人文主义就是要克服就人文主义之弊,倡导从古典文化传统中习得规范、标准和纪律,以理性、节制、自我约束来提高自我的道德,实现个体的完善。

白壁德在文学上倡导一种节制、均衡的古典主义美学规范与伦理批评,反对卢梭式的浪漫主义的放纵情感与感伤弥漫。

梁实秋于1924年底留学哈佛,也正是再次接触到了影响他一生的白壁德教授。

关于梁实秋个人对于他与白壁德之间的关系说明最早提到他们之间师生关系的是写于1927年6月的《浪漫的与古典的》这本评论集的序言。

在这篇序言中,他说“我借这个机会要特别表示敬意与谢忱的,是哈佛大学法国文学教授白壁德先生pro.iring babbitt,我若不从他研究西洋文学批评,恐怕永远不会写出这样的几篇文章。

”在为吴宓等人翻译汇集的《白壁德与人文主义》这本集子的“序”中,梁实秋再次提到了自己与白壁德之间的关系:“民国十三年我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

我选了一们白壁德教授的功课‘16世纪以后的文学批评’,这是我认识白壁德教授之始。

”梁实秋正是在选听了白壁德的“16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一课之后,才开始了对自己原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清算。

作为创作者,梁实秋在接触白壁德思想的前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作为批评者的在与白壁德接触前后,在批评思想和批评语言也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梁实秋在结识白壁德之前,其思想倾向基本上是浪漫的,是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当时梁实秋对郭沫若的想象瑰丽情感热烈的《女神》十分赞赏而批评康白情的《草儿》和俞平伯的《冬夜》的朴实、缺乏想象和情感。

闻一多在《<冬夜&评论》中曾把梁实秋与郭沫若并列为当时具有“幻想力”的诗人:“现今诗人除了极少数人的郭沫若君同几位‘豹隐’的诗人梁实秋君等以外,都有一种极沉痼的通病,那就是弱于或竟完全缺乏幻想力。

”《<草儿&评论》可以说是梁实秋走入现代文学批评的一篇相对完整的批评论文。

梁实秋指出,《草儿》创作太滥,虽然梁实秋认为诗是“表个人的冲动”,但根本的是“艺术冲动”才是艺术品的成就的初步。

他指出“试把《草儿》读过一遍,我们立刻觉得《草儿》作者的情感太薄弱,想象太肤浅”,因为“艺术品所祈求的是美”,“诗的主要职务是在抒情,而不是在说理”,“诗的成就,即是以情感为中心的。

”作者又认为《草儿》情感太肤浅不真挚浓烈。

梁实秋又指出了《草儿》的“病症不全是情感的缺乏——想象薄弱亦是大原因在。

”作者指出诗歌文字比较少,所以需要想象力的必要比较大,“诗里无处不需要想象”,“作者想象力薄弱就是艺术手腕之肤浅。

”。

他比较了《草儿》诗集中对声音表面和表现力的写法,认为作者想象力之薄弱,艺术手腕之肤浅。

梁实秋对《草儿》的批评,对诗的艺术特征的强调归结起来就是:诗应该是艺术地写真挚浓烈的情感,他把诗
歌的“情感”与“想象力”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情感、想象,可谓是诗的扶翼又轮”。

我们还可以从梁实秋同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创作中看出其此时创作上的浪漫倾向,它们分别是《苦雨凄风》、《海啸》、《海鸟》。

《苦风凄雨》写的是一个即将远行的游子“绿哥”临行前因为要与家人爱人、告别而生发出来的离愁别思,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恋情。

诗中表现的情绪以及表现这些情绪的语言,都是属于五四新文学初期的那种“个人性”、“印象式”的浪漫的感伤。

年轻人的激动和热情使梁实秋倾向了情感丰盈的浪漫主义。

《海啸》则是一首新诗,抒发的是梁实秋在赴美的船上所感念的“乡愁”。

《海鸟》是借一只孤独飞翔的海鸟来比拟一个初次出门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恋,表达的是当时留学生文学中最为常见的主题和情绪。

梁实秋此时对新诗的认识就“新诗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园地,有青春的热情就可以写诗。

”梁实秋此时的创作倾向基本上是当时创造社的浪漫情绪的路子,实际上此时梁实秋与创造社主要成员之间的交往也极其密切,梁实秋曾经在《海啸》这篇回忆文章中,回忆了当时与创造社成员郁达夫、郭沫若等人的密切交往,1923年所写的记述自己离愁别绪的唯一一篇小说《苦雨凄风》交给创造社发表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梁实秋那篇对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包含钦佩的评价文章中看出其浪漫主义文学主张。

《拜伦与浪漫主义》写于1923年底的科罗拉多大学。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辨析了“浪漫主义”的概念,总结出浪漫主义的三个特点:自我表现之自由、诗的诗体自由和诗的题材的自由,指出浪漫主义的精髓是“解放”,即作为诗人的人之解放、诗体之解放和诗的材料之解放。

梁实秋逐条分析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之间在审美观念和文学观念上的分歧,并极力贬斥了古典思想。

作为新文学阵营中一员大将的梁实秋,自然会极力张扬浪漫主义对于古典主义的反动。

作者极力赞扬了卢梭,认为浪漫主义思想对于人类自由解放的意义,还饱含激情地赞扬了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特别是其“极端的反抗精神”。

在梁实秋留学于哈佛大学并接触到白壁德思想之后,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从最初的浪漫倾向向古典训练和人文主义标准转化。

1923年底地在科罗拉多写的《拜伦与浪漫主义》盛赞拜伦的“像一阵不羁的西风”,并标举出浪漫主义的精髓就在于自由与解放。

而在不久之后的1924年,他转入了哈佛大学研究院选修了白壁德的“16世纪以后之的文学批评”的课程,并且“他在我的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所提交给白壁德的学年论文《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成为他初步接触白壁德思想后的一个转折点。

与一年前叹服于王尔德文笔的精彩绝伦并奉为英文中的典范不同,梁实秋开始了对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主张的初步清算,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文艺与人生结合起来”,“文艺必须与伦理道德结合起来”,“文学称为道德的,这是无谓;不道德的文字就算是文学,这简直是狂妄了。

”而将这两篇论文放在一起对比,恰好反应出梁实秋对浪漫派文学的赞扬到对“唯美派”的纯艺术主张的清算告别的思想转变过程。

写于同时期的《文艺的无政府主义》批评了卢梭的“天才”“想象”流于“变态”,无节制的扩张自我,无纪律的抒发情感,沉溺于纵乐而造成文艺的无政府主义。

梁实秋因而提出建立在“人性常态”为基础之上的“纯正想象”。

接触到白壁德古典主义文学思想后,梁实秋除了大规模的介绍西方自亚里斯多德以来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外,自己也写也一些论文以构建自己古典主义文学理论。

《文艺批评论》系统性地以古典主义眼光评述了自亚里士多德到当代的西方各大批评家与批评流派,并借用白壁德的批评方式将所有的文学分为古典与浪漫两种倾向“‘古典的’与‘浪漫的’两个名词不过是标明文学里最根本的两种质地”“‘古典的’即是健康的,因为其意义在保持各个部分的平衡;‘浪漫的’即是病态的,因为其要点在偏畸的无限发展。

”“我们纵观西洋文学批评史,实在就是健康的学说与病态的学说互相争雄的记录。


在《文学批评辨》中梁实秋提出批评是一种判断,“所谓判断包括两层步骤——判和断。

判者乃分辨选择的功夫,断者乃等级价值之确定。

其判断的标准乃是固定的、普遍的,其判断之动机,乃为研讨真理而不计功利”,因此判断不是吹毛求疵,而是确定价值与标准。

梁实秋在
这里引用了阿诺德对文学批评的定义“‘文学批评者’,乃一种无所为而为之努力,借以学习并传播世上最优美之智慧思想者也”。

在此也显示了梁实秋延续了阿诺德、白壁德的古典主义标准——在批评中寻求很久、统一的固定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基于纯正、常态的普遍人性。

批评家的职责是在判断并发现文学的标准与价值,因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行为,这与敏锐、感性的文学鉴赏是不同的。

但是,“在自近代以来的文学注重个人的独创性,文学批评也渐渐的成为了创造文学,文学创作本身也倾向于‘情感之自然流露’”,因而文学批评都被这种鉴赏式或印象主义的批评方式所扰乱,文学批评应该坚持客观判断和基于一定标准之上。

文学批评有一定的标准就在于其有理性的纪律为基础的普遍、固定和常态的人性。

具体到梁实秋那里,这种常态的人性又落实到伦理之上,文学批评因此必须肩负着伦理把关的重任。

沿着这样的思路下来,梁实秋严厉地批判科学的批评、社会学批评和心理学批评,这些批评都只是一种外在的事实归纳、统计、考据或变态的心理分析都背离了固定的人性标准,放弃了批评的价值判断与伦理担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