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实秋雅舍
从《雅舍小品》看梁实秋的文学观
从《雅舍小品》看梁实秋的文学观
梁实秋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散文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文学观可以从他的代表作之一《雅舍小品》中得到一些体现。
首先,从《雅舍小品》中可以看出梁实秋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的热爱和推崇。
他在书中描述了一个古朴温馨、充满文化底蕴的雅舍,其中有书籍、音乐、绘画和文人雅士的交流。
梁实秋通过描绘雅舍的美好场景和琴棋书画的精神追求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推崇。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寄托和追求高尚品质的方式。
其次,梁实秋在《雅舍小品》中强调了文人的责任和使命。
他认为文人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要以自己的才情和智慧来启迪他人,引领社会的进步。
文人应该致力于发掘和宣扬真善美,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
他对文人的要求是真诚、自由和有追求,以此来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此外,梁实秋在《雅舍小品》中还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生活的修饰和提升,但同时也强调了艺术要与真实的生活相结合。
他主张艺术要贴近现实,要有人情
味,不能脱离生活而空洞地追求形式。
他对雅舍的描绘中,不仅有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也展示了家庭、友情、爱情等现实生活中的温暖和情感。
总的来说,从《雅舍小品》可以看出梁实秋的文学观是崇尚传统文化,注重文人的责任和使命,以及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他的文学观充满了对人文精神和人性追求的热爱,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文化的向往。
梁实秋《雅舍》阅读解释
梁实秋《雅舍》阅读解释 “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下面是梁实秋 《雅舍》的阅读解释,欢迎阅读。
《雅舍遗珠》将梁实秋先生以诸多笔名发表的作品汇编成册,这些作品涉及 的题材广泛, 有草木动物, 也有寂寞清福, 都写得趣味盎然、 清新隽永。
阅读时, 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这些文章中透出的风雅、情趣和智慧。
《雅舍忆旧》是梁实 秋先生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 有对童年和学生时代的回忆, 也有对亲朋和师友的 深切缅怀。
最后一辑 《槐园梦忆》 回顾其与夫人程季淑女士相伴一生的点点滴滴, 其言温婉从容,其情感人至深。
《雅舍随笔》收录了梁实秋的读书札记、书信 和诗歌 作品,不事雕琢的文字真实地呈现出作者的阅历、思想以及人格精神。
不论 是其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是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雅 舍杂文 》或谈书论艺,或论事说理,言语间机智闪烁,那是一种深刻的幽默,让人 掩卷后不禁反复回味。
梁实秋的杂文也分析评判,也讽刺调侃,但即便是评判和 讽刺,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其发自内心的宽厚和包容。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 最具代表性的散文 ,所取都是寻常事物,或一饭一蔬,或一画一书,这一切看似平淡,却分外 有趣。
这份“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随性淡泊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让我们 更懂得欣赏生活。
《雅舍谈吃》中既有饭馆酒楼的看家菜,又有平民百姓的家 常菜,既写出了民间食物的味道,又呈现了中国积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
文章中 融入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深深的怀恋,读来尤其令人感动。
内容简介: 雅舍全集(精装典藏新善本!) 雅舍忆旧:那些定格在最美时光里的故人往事 雅舍谈吃:在一饮一啄中细细体会人生百味 雅舍杂文:以热爱而不苛求的心书写那纷扰世相 雅舍随笔:在诗书尺素间与明净的灵魂相遇 雅舍小品:在尘世烟火中安享属于自己的闲适人生梁实秋雅舍全集精装典藏新善本,收录最完备、选编最权威、校订最严谨! 一代散文大师梁实秋先生最经典的散文作品全集, 他的散文集曾创造了中国 现代散文出版的最高纪录。
梁实秋佳作《雅舍》赏析
梁实秋佳作《雅舍》赏析 《雅舍》是一篇由梁实秋 写的散文 。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 集的代序言。
以下是小编带来梁实秋佳作《雅舍》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 帮助。
梁实秋佳作《雅舍》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 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 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 看上去瘦骨磷磷, 单薄得可怜; 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 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 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 不算少, 什么“上支下摘”, “前廊后厦”, “一楼一底”, “三上三下”, “亭子间”,“茆草棚”,“玉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 过。
我不论住在那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对那房子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 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 月, 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 因为有窗而无玻璃, 风来则洞若凉亭, 有瓦而空隙不少, 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 “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 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 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 坑, 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 则月明之夕, 或风雨之日, 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光爬几十级的土阶,进 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 来无不惊叹, 我则久而安之, 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 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 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 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梁实秋《雅舍谈吃》简介
梁实秋《雅舍谈吃》简介【梁实秋《雅舍谈吃》内容简介】他的文字——或在平淡朴实中流露风趣或在幽默诙谐中显现温厚。
融情趣、智慧、学问于一炉。
潇洒隽永,明丽生辉。
他的“雅舍”——梁实秋最为世人珍视的小品和杂文,饱含了他经历悲喜历练和世界观转变后,对人生的一种超脱体验。
他的性情——追求恬淡宁静:充满闲情逸致,襟怀清雅,有中国古代名士的遗风。
不圆于现实,而又着根于人性,令他的作品能超越时代和地域,历久常青。
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华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
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流播海内外,被人们赞为经典。
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表作,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
《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一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如果您也喜欢吃,就和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饱口福吧!梁实秋文章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
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本书是其代表作的精选集《雅舍谈吃》,收录了:《醋溜鱼》、《酸梅汤与糖葫芦》等文章,让你在阅读之中如沐春风,也会让你在淡淡的沉思中品位人生的意义。
【梁实秋简介】梁实秋(1903―1987),20世纪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代宗师,给本世纪文坛留下了2000多万字沉甸甸的著译的文学大师.梁公散文自然、真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绚烂之极趋于平淡”;旁征博引、中西逢源等特色,我们从他的作品中选了有代表性的散文、小品、杂感、随笔,合成四卷本“雅舍文集”。
我们深信,只要抛弃偏见,读者不难从中感受这位大师个性独异的文心、文气、文调,领略他的积学之厚、腹之富和经泽之熏,走进一片高雅脱俗的美文世界。
【梁实秋《雅舍谈吃》精彩书摘】北平中秋以后,蟹正肥,烤羊肉亦一同上市。
口外的革肥,而少味,是北平人主要的食用肉之一。
梁实秋雅舍的原文
梁实秋雅舍的原文《雅舍》是一篇由梁实秋写的散文。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
后来《雅舍》一文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
下面是梁实秋雅舍原文,请参考!梁实秋雅舍原文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茆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现代文阅读题)雅舍(梁实秋)阅读答案
雅舍(梁实秋)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题雅舍梁实秋(1)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留空隙,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2)“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3)“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提起梁实秋先生,就不得不说他那独具韵味的《雅舍小品》。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雅舍小品》所涵盖的主题丰富多样,从日常生活的琐碎到人生哲理的思考,从社会现象的洞察到文化传统的追溯,梁实秋先生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描绘得生动有趣且富有深意。
在梁实秋先生的笔下,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变得饶有趣味。
比如在《雅舍》一文中,他对自己居住的简陋屋舍“雅舍”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这“雅舍”地势较高,得月较先,有简陋的桌椅床铺,还有老鼠蚊子光顾。
然而,梁实秋先生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看待这一切,他写道:“‘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这种在艰苦环境中寻找美好的心态,让人不禁心生敬佩。
在《下棋》中,他将下棋者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有下象棋者,久而无声音,排闼视之,阒不见人,原来他们是在门后角里扭做一团,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在他的口里挖车呢。
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种认真的态度憨得可爱。
”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下棋者的痴迷与执着,也让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除了对日常生活的描绘,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还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在《谦让》一文中,他对那种虚伪的谦让之风进行了抨击:“譬如在会场中,一席的坐次,若让别人占去,自己心中总是不安,总想设法夺回,即使夺回之后,还要惴惴然的怕那人心中不平。
又如在公共汽车中,自己占了一个座位,看见一位老人上车,心中总是不安,想让座又不好意思,不让座又觉得不安。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提起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那可真是让我如同在平淡生活中尝到了一道别具风味的佳肴。
起初,我只是偶然在书架的角落里发现了这本不太起眼的书。
本以为它会像那些枯燥的文学典籍一般,让我昏昏欲睡。
然而,当我翻开那泛黄的书页,就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智慧的世界。
在《雅舍小品》中,梁实秋先生用他那细腻且诙谐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他写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在琐碎日常中寻找乐趣和诗意的态度。
比如说在《雅舍》这一篇里,他把那所简陋的房子写得妙趣横生。
那房子“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每逢大雨,屋里就会“如米氏章法,诚惶诚恐”。
这要是搁在旁人身上,估计得天天抱怨。
可梁实秋先生呢?他却能调侃着说:“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
”瞧瞧,这心态多豁达!他还写那“聚蚊成雷”的夏夜,自己“在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我仍安之”。
这种在艰苦环境中依然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说说《下棋》。
这一篇把下棋人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那叫一个绝!有慢性子的,有急性子的,还有观棋支招儿的。
“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
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你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这简直把观棋人的纠结和下棋人的脾气写活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人在棋盘前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听到他们或懊恼或得意的叫嚷声。
还有《理发》这一篇,读着读着我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他写自己去理发,对理发师的种种“挑剔”和无奈,“有些女人所费的时间是在理发上,有些男人所费的时间是在等候女人理发上。
”这话说得太实在啦!想想那些在理发店漫长等待的时光,可不就是这样嘛。
读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就像是在和一位老友聊天。
梁实秋雅舍的赏析
梁实秋雅舍的赏析 梁实秋 ,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
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 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小编整理的梁实秋雅舍 的赏析,供参考! 梁实秋《雅舍》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 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 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 看上去瘦骨嶙嶙, 单薄得可怜; 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 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 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 不算少, 什么“上支下摘”, “前廊后厦”, “一楼一底”, “三上三下”, “亭子间”, “茅草棚”, “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 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 只要住得稍久, 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 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 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 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 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 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 坑, 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 则月明之夕, 或风雨之日, 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 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 来无不惊叹, 我则久而安之, 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 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 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何陋之有----读梁实秋《雅舍》有感
何陋之有----读梁实秋《雅舍》有感何陋之有----读梁实秋《雅舍》有感“雅舍”这个名字,让人听起来是一座彩绘建筑,是一座豪宅。
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真是大错特错了。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在半山腰上,旁边是竹林、水池、粪坑,后面是一片小土坡。
房子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
从书房去饭厅是上坡,回去是下坡,看起来不太方便。
“雅舍”似乎是蚊子的“保健品”,蚊子只要呆在里头,要于冬天才能绝迹,因此梁先生的“大火腿”上总是累累隆起如玉蜀黍。
这屋子不仅蚊子多,老鼠也多,一到夜晚,“梁上君子”齐齐出动,不是啃大门,就是随地大小便,或是喝油,又像鹅老爷似的引吭大哭。
梁先生关门,它们一起溜狗洞,就是洋鬼子也拿它没法子呢!“雅舍”这屋子也真是不老实,一下雨,屋上泥灰就往下所跑,好嘛!下面是志强和他的手稿,就这样轰的一下,好容易写好的文章就报废了!次日又要把顶给糊上,如果到了梅雨季就……屋中的陈设十分简朴,只有一张椅子,一张桌子,一张床,这桌子“三项全能”——可以当书桌,可以当饭桌,还可以当茶几呢!不过“雅舍”地势较高,得月最先。
这屋子可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梁先生的“雅舍”太破旧了虽然我家房子老房子一般,但若是比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好多了。
他家一张桌子,我家有五张。
我家分两层,下层是客厅、饭厅、爸妈房间内和爸爸的书房。
我们家吃饭桌子旁的窗户是正北的,吃晚饭时能美景观赏夕阳西下的花海,好不惬意!第三层是阳台和我的房间,我的房间叫“静庐”。
“静庐”这个名字是我爸取的,他希望我欢呼雀跃读书。
我的房间数一数二的特点是书多,那些书可用排山倒海来形容。
梁先生的床是大硬木板床,而我的是软软的席梦思,这简直是分野天堂和下界的差别呀!我家是普通民房,但是病菌和老鼠也不会蚯蚓来光顾,也不会歪,梁实秋先生,你为什么不请人因把你的“雅舍”修一下呢?不过,“雅舍”虽然破,但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梁先生在“雅舍”中均写下了不朽名作《雅舍小品》,因此,何陋之有?。
梁实秋的“雅舍精神”蕴涵有()
梁实秋的“雅舍精神”蕴涵有()梁实秋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文化人和思想家,他创造了“雅舍精神”这一概念,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生活哲学。
雅舍精神,是梁实秋所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强调的是简约、自然、淡泊和宁静。
雅舍,指的是自己的家庭和心灵居所,精神,则代表了精神内涵和生活态度。
雅舍精神,是梁实秋关于现代人生存方式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现代人在物质繁华和快节奏的生活中,丧失了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追求的只是俗世名利和暂时的享受,而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因此,他提倡以雅舍精神为指引,回归自然、回归心灵,在简洁、自然、淡泊中找到内心的真正快乐和宁静。
雅舍精神的主要思想有四:第一,回归自然。
梁实秋认为,自然是人生存的基础,如果人们违背了自然,就会失去与自己内心的联系,所以他主张人们要回归自然,不刻意追求华丽、花哨、浮华。
第二,淡泊名利。
梁实秋提倡人们要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权势和物质财富,这样不仅会让自己心灵疲惫,而且会失去人生的真正价值。
第三,以艺术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梁实秋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艺术的重要性,他认为,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水平,使人们拥有更高尚、更美好的情操。
第四,寻找内心的平静。
梁实秋认为,一个内心平静的人,才能保持清醒、冷静,并拥有一份安宁和快乐。
所以他主张人们要通过修行、文学、艺术等方式,寻找内心的平静。
雅舍精神的思想理念对于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在物质上的丰富,也伴随着精神上的贫瘠。
犹如梁实秋所说的那样,“一道彩虹需要雨和太阳,人的精神也需要内心的宁静和艺术的滋养。
”因此,我们要学会回归自然,摒弃浮躁和浅薄的物质追求,追求简约、自然、淡泊的人生态度,通过读书、享受音乐、欣赏风景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情操素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份纯净的心灵和幸福的生活。
2023年梁实秋,雅舍谈吃,2篇【优秀范文】
2023年梁实秋,雅舍谈吃,2篇【优秀范文】梁实秋雅舍谈吃1基本概述/《雅舍谈吃》梁实秋自嘲嘴馋,一生中写下了无数谈吃的文章,这些文章带有浓浓的故土情怀,但更多的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令人垂涎欲滴的各地美食,是名家谈吃中的经典作品。
梁实秋的作品在国内已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版本,且风行不衰。
为了展示梁公散文的总体面貌,从他作品中遴选了有代表性的散文、小品、杂感、札记、随笔、短评,合成四卷本《雅舍文集》付梓,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应当说,这远远不是梁实秋散文的全部,尽管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但我们深信,如果不怀偏见而抱有理解与汲取的渴念,读者不难从中感受这位名家个性独异的文心、文气、文调,领略他的积学之厚、腹笥之富和经泽之熏。
梁实秋如是说:“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
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 如此高见,真让天下老饕找到了大吃的理由;读如此文章,焉能不叫人齿颊生香? 作品鉴赏/《雅舍谈吃》“民以食为天”。
此话在谈吃之文中被征引无数,虽古而俗而滥,然俗的有理,滥的有因。
大凡文人,难免有“搜肠刮肚”之思,则此,需得有充足的饮食,可口的调羹作为激发灵感之动力。
李白嗜酒,东坡嗜肉,据说__也很能吃火烧肉。
此物味佳,不论阶级、性别、老少大概都难抵诱惑。
有老饕者染疾,曰高血脂、糖尿病,见桌上鲜艳欲滴之彘肉而不得下箸,望肉兴叹,甚同情。
又有俗云“吃饭被饭噎死”。
此语恶毒,一直不曾当真相信。
然而却的确有文人因吃而死。
据考杜甫就是饱食撑死的。
《旧唐书·杜甫传》:“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
“《新唐书》记载更详:“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
年五十九。
”由史可见,杜甫确是暴饮暴食撑死的。
梁实秋雅舍谈吃 阅读理解
梁实秋雅舍谈吃阅读理解阅读短文,回答1-4题。
《敦厚》明前茶民国文人中,我很喜欢梁实秋,理由是《雅舍谈吃》写得独一无二。
那是一位老人辗转各处后留在台湾岛上,北望故乡而难回的怅惘。
而那种淡淡的满.足.与遗憾..交织在一起,一笔至细,最令人难忘的,无非是老北京人的敦厚人情。
梁实秋出身并非大富之家,但父母秉承要让孩子多有见识的原则,打小带着他们姐弟上饭店、酒楼学习为人处世的礼数。
承蒙梁实秋的一支妙笔,我们可以窥见近一个世纪前,北平商家与顾客彼此间的和蔼声气,如一把熨斗一样熨平了心头的皱褶。
比如,当年在首屈一指的东兴楼,用餐高峰期,上菜难免稍慢,遇上年少气盛的客人敲盘叩碗地催菜,掌柜听到,不但有执事立马出来赔不是,当值的跑堂当即就要卷铺盖。
梁先生且笑且噱地描绘道:“真个卷铺盖,有人把门脸儿高高掀起,让你亲见那个跑堂的扛着铺盖卷儿从你面前急驰而过。
不过这是表演性质,等一下他会从后门又转回来的。
”顾客知不知道这卷铺盖的一幕,仅仅是一味“消气散”呢?知道的,不过他已经被给足了面子,焉能失了风度?而跑堂的演这幕“去而复来”的独角戏时,自己也是偷乐不止的吧。
跑堂的本无过错,因此挨的板子也是虚的;顾客本不占理,可他一时气性上来了,何不顺水推舟,给他额外的安抚?这里面的智慧,不比如今顾客与店家一言不合就推搡动粗高明?老北平人的敦厚人情,也体现在店家对顾客货真价实的关照上。
秋天,最好的螃蟹运到正阳楼,店家令螃蟹催吐泥腥、涵养肥膏的“饲料”,竟是打成雪花状的鸡蛋白。
梁先生当时还是小孩子,好奇心重,揭开店里养蟹的缸盖去看,果见雪白的蛋白泡沫一直涨到缸沿。
伙计看到,不以为意,还送小客人黄杨木旋制的吃蟹工具一套。
吃完螃蟹,满桌剩下难啃的大螯无人问津,伙计便征得大家同意,当场剥出大螯肉,加上高汤、芫荽末、胡椒粉和切碎的回锅老油条,做出一大碗鲜汤来奉送,让这席美味的蟹宴余味悠长。
总之,老派店家秉承惜物美德,每样物事莫不极尽其用,方觉对得起顾客。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在忙碌的生活中,偶然间翻开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就仿佛是在喧嚣中寻得了一处宁静的角落,让人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生活中的点滴趣味。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就像是一位老友在你耳边娓娓道来,亲切又自然。
在《雅舍小品》中,他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之事,比如《雅舍》这一篇,他把自己居住的陋室描绘得生动有趣。
那房子“篦墙不固,门窗不严”,“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可他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乐趣,说“‘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这般对月色的描写,细腻而又充满了诗意,让我仿佛也置身于那雅舍之中,与他一同感受着那独特的氛围。
还有《下棋》这一篇,更是把下棋时人们的各种神态和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
他写道:“有下象棋者,久而无声音,排闼视之,阒不见人,原来他们是在门后角里扭做一团,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在他的口里挖车呢。
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种认真的态度憨得可爱。
”这一段文字,把下棋人的那种较真和投入写得活灵活现,让人看了不禁捧腹大笑。
《雅舍小品》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梁实秋先生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把那些平凡的事物描绘得饶有趣味。
他写的不仅仅是事物的表面,更是透过这些事物,展现出了人性的种种。
比如在《理发》中,他写道:“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把头发看得很重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可是到了如今,谁还管这一套?头发是可以乱剃的,而且越乱越时髦。
”看似在说理发这件小事,实则是对时代变迁中人们观念变化的一种调侃和思考。
读着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一次有趣经历。
梁实秋的雅舍赏析
梁实秋的雅舍赏析梁实秋的雅舍赏析《雅舍》是梁实秋在1940年写的散文,作于重庆。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他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
梁实秋《雅舍》赏析一“雅舍”虽然有那么多缺点,但也并非一无好处。
从文中看,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二是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
物质形态未能尽如人意,作者就从自然界去找快乐,觅情趣。
正如李白诗里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苏轼赋里也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这种面对困境的释然、达观的态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丧、颓废,总是要积极得多。
余秋雨写过一篇《为自己减刑》(收入《霜冷长河》)的短文,说有一个友人因事入狱,刑满释放,带出了一部60万字的译稿。
作者由此发出感慨:正是这位朋友正确的生活态度,实际上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
相反,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点小小的拂意,都会成为一个人“心造的监狱”。
论梁实秋当时所处的物质环境,与一座“牢狱”没有多大差别,且一住七年,而梁实秋豁达的心胸,实际上也就是为自己“减了刑”。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梁实秋除完成中小学战时教材编写任务外,还创作了《雅舍》等十几篇小品文,翻译了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国作品。
梁实秋的这种对待逆境的从容、平和的心态,在后来物欲横流、浮躁之风盛行的形势下,有可借鉴之处。
“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
”此处排比,看似多余的废话,实则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习的讥讽,亦有对自我个性的张扬,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对他人概不艳羡,亦不模仿。
文章结束语引用刘克庄《玉楼春》中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是有很深感慨的。
散文文学评论范文
散文文学评论范文散文文学评论范文雅舍之雅梁实秋《雅舍》散文文学评论雅舍,在一般人看来,并不雅。
雅舍之雅,缘于其在梁实秋先生笔下,缘于梁实秋先生的心境之雅。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的一篇行文雅洁,潇洒幽默的散文。
文章描写了作者所居住的雅舍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以及作者对其陈设的看法,体现了作者豁然超脱的心境。
雅舍既为舍,自然具有舍的一切特点,只是这舍实在简陋: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如此简陋之舍,却又不能说不是座房子,如此简陋之舍,何以称雅?更何况并不能蔽风雨。
然而,作者却称之为雅舍,认为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这一切皆因作者对生活,对雅舍有着处之泰然,从容平和的心态。
于是,雅舍之不雅亦变为雅的了,雅舍之不足亦变为有个性的了。
雅舍之不足共有以下几处:(一)位置在半山腰,客人探望不便;(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岑寂被破;(三)鼠子瞰灯,难以安枕;(四)聚蚊成雷,难以居住。
但是,作者在叙述这一切时,心境始终是清雅恬淡的,态度始终是不愠不怒的,字里行间丝毫没有流露出对雅舍的不满来。
雅舍虽处在半山腰,然亦常有客到,可见朋友情谊之深,我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大不便处。
可见,作者并没有将之视为不足。
雅舍门窗不严,我与邻人彼此可互通声息,作者并不为之烦恼。
对于鼠子,作者虽是无可奈何,却是一番自嘲: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在别处早已肃清的蚊子,在‘雅舍’则格外猖厥,我仍安之。
面对雅舍的种种,作者无不显示出一种豁达超然,乐观开朗的态度。
雅舍之不足如此之多,似乎更能体现出雅舍之雅的珍贵。
雅舍之雅在于其最宜月夜,在于其简朴。
雅舍曾因地势较高给友人探望带来不便,却又因此得月较先;因其简朴,又可随意布置。
《雅舍谈吃》概述
《雅舍谈吃》概述
《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于1947年在重庆北碚客居时所著的一篇散文,后收录在散文集《雅舍小品》中。
全文描述了令人垂涎三尺的民间小吃,道出了民俗饮食文化的真谛。
文章从简单的一粥一饭,到鱼翅燕窝,娓娓道来,其中贯穿着古今中外的风俗礼仪、典故传说、趣闻轶事,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小品中寓哲理。
这部作品共分为四辑。
第一辑主要描述了各地的美食,特别是北平的美食,如豆汁儿、酪等,以及与之有关的故事、典故。
第二辑则主要探讨了与“吃”有关的文化,深入挖掘了饮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第三辑则将视线转向了海外,描述了海外的饮食文化及其特色。
第四辑则是梁实秋先生对与“吃”有关的几本书籍的评论和推荐。
在《雅舍谈吃》中,梁实秋先生不仅记叙了众多街头特色小吃的渊源、品相,更将“吃”背后的饮食文化、“吃”之余的人生百态和“吃”以外的故土乡情融于文章之中,诙谐典雅的文字间流露出一个时代的滋味记忆。
他的文字简练明快,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让人倍感愉悦。
同时,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注也贯穿于整部作品中,使得这部散文集具有了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雅舍谈吃》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的
散文集,它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注。
这部作品对于推广中国饮食文化、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梁实秋雅舍 梁实秋 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誉海峡两岸的名篇,《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 言。
后来《雅舍》一文被收进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 一册。
下面是关于论梁实秋雅舍的内容,欢迎阅读! 雅舍原文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 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 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 看上去瘦骨嶙嶙, 单薄得可怜; 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 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 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 不算少, 什么“上支下摘”, “前廊后厦”, “一楼一底”, “三上三下”, “亭子间”, “茅草棚”, “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 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 只要住得稍久, 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 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 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 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 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 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 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 坑, 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 则月明之夕, 或风雨之日, 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 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 来无不惊叹, 我则久而安之, 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 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 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 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 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 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 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
“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 着的, 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
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
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
试问还 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 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 蚊子。
“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 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
在别处蚊子 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 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
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 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 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 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 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 亦复有趣。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但若大雨滂沱,我 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 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素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 藉,抢救无及。
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 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
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 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 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
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 我亦不复他求。
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
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 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
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
中国 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 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
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 最忌排偶。
“雅舍” 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
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
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 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
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 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刘克庄词:“客 里似家家似寄。
”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 “雅舍”即似我家。
其实似家似寄, 我亦分辨不清。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 写作所在,且志因缘。
论雅舍 初闻《雅舍》一题,以为又是一篇作家描述其书房及书房中读书作文之乐的 作品,因为但凡论及文人墨客的书房,无论其因家境情况而有大有小,却都不失雅致、素雅的特征,延题而读,不禁莞尔,“房子有砖柱,有竹?墙……有墙而 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漏滴。
”雅从何而来? 作者取同住雅舍的邻友龚业雅之名称其住所,我想这雅不在“舍”而在 “人”。
当时,正处抗日战争的攻坚时期,各地局势均动荡不安。
在来北培(雅 舍所在地)之前,梁实秋几经周转,过着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
1937 年离开北 京,逗留天津数月,在见闻《益古报》总经理被日军枪杀后,逃往南京,而南京 也是战火不断,无心办事,转而赴命于长沙,中间曾回北京探亲数月,又因局势 不利,重又孑然一身漂泊,开始了六年的独身生活,在汉口停留数月后,又因战 事逼近随机关迁往重庆。
武汉失守,川中亦不复安宁,梁实秋再次随教育机关迁 往青木关,定居青木关下的北培。
然此时居所虽定,梁实秋却迎来了他人生的另 一种“战争”——文坛战争。
当时梁实秋主编《中央日报》副刊,为征集文稿而 作了一篇《编者的话》,却掀起了一场关于“与抗战无关”的论战,引起了《大 公报》、《抗战文艺》、《文艺阵地》等十余家报刊,包括左翼作家、老舍 等自由论者疾风骤雨的抨击,梁实秋难以招架,离开了副刊主编之位,接下 来便开始了他在雅舍的一段清心自由的半隐居式生活。
终止了在生活上、 精神上的血雨腥风, 梁实秋对雅舍的简单生活充满了好感。
正是在抗战时期的颠沛流离中, 正是在风雨飘摇的苦难日子里, 梁实秋才与这座 “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是它, 在烽火连天之日给了作者以 栖身之地;是它,使作者得以在他乡躲避风雨,阻挡严寒。
无论它是何等寒陋、 何等的破败, 但作者在漫长的日子里所获得的安适和温暖却是它给予的。
它不但 是作者全部物质生活的主要依靠, 也是作者整个心灵的主要安慰。
在日日夜夜的 相处中,作者在实际的生活和内在的心灵上都与“雅舍”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成了作者朝夕与共的朋友和伴侣。
它给了作者以心灵的安慰, 作者也对它怀有温 暖的情意。
因此,写起《雅舍》来也是情趣横生。
且又说雅舍所处之地清幽、视 野之开阔,醉人的月夜小景等讨喜的优点,这样的自然清新深得作者喜爱,便是 雅舍的种种难堪之处, 在其看来也不失乐趣所在。
“若说地点荒凉, 则日月之夕, 成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还乃见情谊。
”“每日由书房 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篦墙不固,门 窗不严, 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这本是让人甚觉扰烦的事, 对于孤 身一人在外的梁实秋却减少了孤独与凄清之苦。
更有意思的是, 令人极其憎厌的 鼠子,蚊虫在作者对其“没有法子”的无奈下,均化作作者修身养性的道具了。
在通篇的描写中,我们看到“雅舍”的“敝”、“陋”,但是我们却感受到了它 的可爱、可亲,绝不生一丝憎恶它、厌烦它、疏远它的感觉。
在这里,我们看到 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这种艺术匠心只能产生在作者真实的情绪和情感中。
我们也 看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在人生的经历中,对于那些与自己相依为命,不可须臾 相离的伙伴和朋友, 不论他是一种无生命的物体还是一个有生命的人, 我们都必 须能够容纳它的(或他)的缺点和不足。
假若这种缺点和不足已经不是立即得到改正的,我们就应当将之视为该事物、该人的整体的一部分,视作它(他)的整 个个性的一种表现, 并由对它或他的整体的爱而以宽容的态度承受这些缺点和不 足给自己带来的不便乃至损害。
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一种消极妥协的人生观,实 际上它却是能够更加充分地感受它(他)的优长并与之和谐相处,相扶相助。
只有能够宽容地、 冷静地对待与自己相依为命、 朝夕相处的事物或人的缺点 和不足, 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对之进行有效的改造, 使之更适宜于自己的生存和发 展。
“雅舍”中的陈舍及我对改变陈舍的喜好使得作者的性情得以深一层次的展 示。
“我非显要,故名公臣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 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
” 自我调侃之间, 足见其不屑沽名钓誉洁身自好的品格。
“喜欢翻新布置”则因为 作者热爱生活,追求新颖、多变、雅致。
不雅而雅,雅意自见。
作者那积极乐观 的人生态度也跃然纸上。
“人生本来如寄”,“‘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
”“我此时此 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
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雅舍让 作者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去感悟人生, 以超然的态度去面对居无定所, 四海为 家的生活,用超现实的审美态度去发现美之所在,远离是非恩怨,简单朴素地生 活,“写作自遣”,做真实的自己,不失为人生之真乐趣。
《雅舍》中最大的特点是作者把恶劣的生活环境写得趣味无穷、妙趣横生。
雅舍虽然构造简陋,但作者却别有一番心境去审视,“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 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因此“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 息”,毫无隐私可言;至于鼠患频繁、蚊灾猖獗,动辄让人“两腿伤处累累隆起 如玉蜀黍”,作者更是代之以平常心,视之以悠闲意,一番淡然情怀,超然心境 自出。
因此他对“雅舍”敝帚自珍, 非但不因其舍之简陋寒碜而牢骚满腹怨天尤 人甚至抱怨国家住房条件太差, 住不像住, 人非其人, 相反, 他导师能苦中作乐, 时时从艰苦环境中寻觅生活情趣。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 红盘乍涌, 一霎问, 清光四射, 天空皎洁, 四野无声, 微闻犬吠, …… 月光从树间筛洒而下, 地上阴影斑斓, 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 归房就寝, 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