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写作特点

合集下载

梁实秋馋文学评论

梁实秋馋文学评论

梁实秋馋文学评论
梁实秋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学成就受到了世界文坛的赞誉,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学思想和深厚的文学技巧而闻名,他的作品带给中国文学一种新鲜而独特的风格,被誉为“新文学”的先驱。

梁实秋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主,但也有短篇小说、散文诗等,代表作品有《沉沦》《四世同堂》《野草》等。

他的作品极具社会意义,探讨了中国社会变迁中的种种矛盾,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新文化的冲突,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痛苦,勾勒出一幅人性的悲剧画卷。

梁实秋最大的特色就是他的文学语言,他的文字内涵丰富,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给人以震撼的感受。

他的语言文字极其生动,具有浓郁的幽默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感受,揭示了社会的矛盾,把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性问题表现出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面貌。

梁实秋的文学成就是一段灿烂的历史,他的文学作品以其出色的文学思想和技巧而闻名,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文学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霜降以后, 一棵树的叶子由黄而红, 由枯萎 而摇落。我们不以为异。为什么血肉之躯几 十年风吹雨打之后, 刚刚有一点老态龙钟, 就要大惊小怪? 世界上没有万年长青的树,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 也不过是在时间上有迟 早先后之别而已。 ——《聋》

大家习惯了把我当做一个耳聪的人,并且不习惯于 和一个聋子相处。看人嘴唇动,我可不敢唯唯否否, 因为何时宜唯唯,何时宜否否,其间大有讲究。我曾 经一律以点头称是来应付,结果闹出很尴尬的场面。 我发现最好的应付方法是面部无表情,作白痴状。 瞎子常戴黑眼镜,走路时以手杖探地,人人知道他是 瞎子,都会躲着他。聋子没有标帜,两只耳朵好好的, 不像是什么零件出了毛病的人。还有热心人士会附 在我耳边窃窃私语,其实吱吱喳喳的耳语我更听不 见,只觉得一口口的唾沫星子喷在我的脸上,而且只 好听其自干。
3、语体风格

白话的浅近 文言的雅洁 西语句式的灵活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排比、比喻、夸张„„)
“仄声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 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驰缓,短的 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论散文》)

散文之妙在于自然……如今散文之弊,其一 为泛词滥语太多,自诩为新潮作风,实则如 滓渣之泛起,令人作呕。又有大量引用外文 句法者,繁复晦涩,不知所云。——《〈悠 悠蓝山〉序》 “我最近一次病,病情相当曲折,叙述起来要 半小时,如用欧化语体来说半小时还不 够。‛(《病》)
雅舍小品的特点

1、题材上,选取日常生活琐事 《音乐》《衣裳》《旅行》 《握手》 《洗澡》《下棋》《写字》《男人》《女人》 《孩子》《中年》《老年》《病》《穷》 《懒》《馋》

小品散文历来主张“小中见大”,其取材不在于关 系“经国之大业”,也不在于阐发道德、义理之精 要,而是以一己的性灵抒发为主,小中见大。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导语: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真正使他在普通读者中间享有盛名的,还是他的散文创作。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在梁实秋的散文中,有相当数量是描摹社会世相的,其中不乏针砭时弊之作。

这表明他对于自己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不满意之处颇多。

不过从作品的内容来看,他并没有改变社会制度的想法,他只是希望这个社会能不断地有所改良。

他最看不惯的是官场。

在《握手》中,他描写了种种握手的场面,其中给人印象尤深的是,他以厌恶的情绪描绘了那种“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握手的姿态:这种人“常常挺着胸膛,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两眼望青天”,即使你主动伸出手,“他的手仍是直僵的伸着,他并不握,他等着你来握”,让人没趣。

凡官场人物的形形色色,梁实秋历来憎恶有加,对那种自称“公仆”者流,借握手这样一个小题目,他也毫不客气地奚落一通。

在《脸谱》中,他称做官的人是“误人仕途”。

并说这种人的脸是“卷帘”脸:“外面摆着一副面孔,在适当的时候呱嗒一声如帘子一般卷起,另露出一副面孔。

”这种人对下司道貌岸然,往往面无表情,“使你无从观色,莫测高深”,有时他却把“脸拉得驴般长,使你在他面前觉得矮几尺”;可是“他一旦见到上司,驴脸立刻缩短,再往瘪里一缩,马上变成柿饼脸,堆下笑容”。

他挖苦说,这种善变的脸是官场上傲下媚上的必备工具。

社会环境污浊,官场犹然。

从梁实秋对官场人物握手姿势和脸面善变的描写中,读者对仕途中人际关系的冷漠、虚伪,恐怕都会产生一种反感的'情绪。

《送礼》描述的是梁实秋在台北亲历过的一件事:政府机关某局的梁先生与他住在同一条街上,送礼者只知其姓不知其名,于是屡屡把本欲送至彼“梁寓”之礼品误送达此“梁寓”。

被诘问时,他说“我们行里的事要不是梁先生在局里替我们做主,那是不得了的。

”原来这里在台湾社会很普通的贿赂事例中的一桩。

作者揶揄道:“猪喂肥了没有不宰的。

”剔肤见骨地揭露了送礼者右着不可告人的图谋。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梁实秋写散文别具一格,堪称散文界一代宗师,其散文写的炉火纯青,艺术造诣颇高,下面我拟从梁实秋散文鲜明的语言特色、闲适幽默的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对其散文的艺术特一,梁实秋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深厚,极具特色的语言成为其散文一个突出风格。

⑴行文雅洁,用语精练。

真正的散文语言,绝不容忍多余的文字,古近中外的散文大家无不以语言的节约性作为衡量语言表现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

梁实秋创作散文追求一种“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故此,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掉枝蔓;在语言上摅词滤藻,斯于至当。

正是由于梁实秋深黯“割爱”的艺术原则,所以他的散文没有废话,以简洁取胜。

他曾以“尽去枝节,少说废话”自励,认为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简单二字,是很高的理想”,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薄粗简,而是一种有博返约的境界。

他在《文学讲话》中谈及散文时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

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

”他自己的散文,也大都篇幅简约,语言精练,字数多在两千左右,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短文不满千字,却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梁启超的神采风貌,笔墨生花地写出了他的渊博学识,一位国学大师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叙写精致,行文雅洁是梁实秋散文艺术的一大特色,他的文章,几乎都是开篇切题,简洁了当,极少渲染铺排,转弯抹角。

⑵梁实秋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典丽之美。

这种美就是一种“国文的味道”,他通过文言文的语体化,达到古今融化的境界.二,梁实秋散文具有一种包容性。

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中西方文化的兼他认为,中西文化各有优劣,因此他既反对妄自尊大,又反对妄自菲薄,主张虚心接受外来文化,使之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溶解在一起。

他的散文创作就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具有了一种包容性:如在写作技巧上,梁实秋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杜诗极为熟悉。

他经常揣摩这些诗文的章法、句法、声调辞藻的特点及行文技巧,使自己的白话散文能符合“文”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白话;他的散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文调洁雅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显然又受到西方古典主义的影响。

梁实秋散文特色

梁实秋散文特色

梁实秋散文特色引导语:梁实秋的散文风格经历了从浪漫到古典再到浪漫的演变过程,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梁实秋散文的特色。

1、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

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

2、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

3、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

4、《梁实秋散文》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梁实秋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作为中国现代典型的自由知识分子,梁实秋“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留下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冬夜草儿评论》、《骂人的艺术》、《文学的纪律》、《偏见集》、《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谈徐志摩》、《清华八年》、《秋室杂文》、《秋室杂忆》、《槐园梦忆》、《看云集》、《梁实秋札记》、《白猫王子及其他》、《雅舍谈吃》、《英国文学史》以及《莎士比亚全集》的中译本等等。

他的大女儿梁文茜女士对我说:我父亲的作品在国内已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版本,且长销不衰,其中《雅舍小品》在海内外也有300多个版本,这充分说明广大读者对他的作品的。

5、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真正使他在普通读者中间享有盛名的,还是他的散文创作。

他的散文风格经历了从浪漫到古典再到浪漫的演变过程,但是最能代表其散文艺术成就和主要特色的还是以《雅舍小品》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观指导下的散文创作。

由于家庭出身与后天的所受的`教育,中国传统儒家士大夫的气质和英国的绅士风度在他身上互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贵族气质。

梁实秋《雅舍》的艺术特色鉴赏

梁实秋《雅舍》的艺术特色鉴赏

梁实秋《雅舍》的艺术特色鉴赏梁实秋,名治华,字实秋,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散文家。

梁实秋早年在清华大学就读,之后留学美国,从他的散文中,也可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散文中不但具有东方文化中“万物皆空”包容、恬淡宁静的思想,还结合了西方文化中洒脱、诙谐的写作风格。

因此我们可以称梁实秋的作品风格在散文界是具有典范意义的。

在抗战时期,他的散文《雅舍小品》以优雅、闲适的风格而轰动中国文坛。

《雅舍小品》的首篇《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写的散文。

抗战时期,梁实秋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雅舍”其实就是当时他与吴景超夫妇在重庆郊外北购置的一栋平房,作者把这个陋室喻为“雅舍”虽然带有些许自嘲的意味,却体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雅舍》一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当时居住在仅能“遮风避雨”的狭小空间中,却能够处之泰然、自得其乐的情趣。

“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从《雅舍》字里行间,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几分凄凉、几分忧愁和寂寞完全被他享受人生、自我慰藉的态度所代替了。

《雅舍》的艺术和语言特色非常值得鉴赏,文章的处处都显现出作者对生活自然随缘的人生态度。

括起来,散文具有两大艺术特色:第一,雅俗合一的言语流露出自然情感。

散文中除了运用精致、文雅的书面语还掺入贴近生活的口语。

其中“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便是运用了古代文言的句型;而邻人的“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则是作者运用了日常生活中伤“大雅”的声音,用口语的方式呈现,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第二,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增加文章的趣味。

对于寒舍中老鼠时不时的`来袭和蚊子的猖,作者却运用诙谐的语言轻描淡写:“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作者虽然遇到蚊虫的骚扰,却没有叫苦连天,而是运用感性的语言,诙谐幽默中带有对事物的亲近感。

《梁实秋散文集》赏析

《梁实秋散文集》赏析

《梁实秋散文集》赏析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梁实秋散文集》是他的经典之作,本文将对其进行赏析。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独特而犀利,他善于用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生活哲理。

他的散文中常常以生活中的小事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

他对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充满了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述,他将读者带入一个宛如现实般真实的世界。

《梁实秋散文集》中的作品涉及了广泛的主题,其中包括人生哲理、家国情怀、自然景观等。

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他常常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表达出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

他的作品中弥漫着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个普通人的形象,在这些形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哲理。

梁实秋的作品中还融入了浓厚的家国情感。

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使他的作品中不乏对中国传统美德的歌颂和对时代风貌的批判。

他以独到的视角观察当代社会,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对传统美德的怀念。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对家国情怀的真挚情感,使读者在品味他的散文时,能够感受到浓烈的民族情感和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除了对人生和家国的思考,梁实秋的散文作品中还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反思。

他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美丽与奇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他将读者带入一个温馨而宁静的世界。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反思,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疏离的思考,并寄予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梁实秋的散文作品既有情感的抒发,也有思想的启迪。

他用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思考,将读者引入一个思辨的世界。

他的作品中不乏对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思考,通过他的文字,读者可以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学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启迪。

总的来说,梁实秋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邃的思想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

猫的故事 梁实秋读后感

猫的故事 梁实秋读后感

猫的故事梁实秋读后感猫的故事《猫的故事》是中国作家梁实秋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本小说通过讲述一只流浪猫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梁实秋的写作风格梁实秋以他深入人心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展现了他出色的写作风格。

在《猫的故事》中,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猫的生活和情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共鸣。

他通过猫的视角,揭示了人类的自私和冷漠。

他的文字简洁而有力,每一个词汇都恰如其分,让人感受到了情感的真实。

读后感《猫的故事》让我深思。

在一个以利益为中心的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生命中的珍贵和独特之处。

小说以猫为主角,既反映出了猫的生活状态,也隐喻了人类的处境。

我们的生活常常是匆忙而繁忙的,我们往往无暇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小说中的猫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称为家的地方,它不断经历着被遗弃和被伤害的痛苦。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许多被忽视和边缘化的人群。

我们很容易忽视那些没有声音的存在,我们没有耐心去倾听他们的故事。

《猫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冷漠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无视别人的困境和痛苦,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

这种冷漠不仅让我们与他人的联系变得薄弱,也使得我们的社会变得冷酷和无情。

但是,梁实秋并没有只停留在揭示问题上,他在小说中也表达了他对于人性的关怀和温暖。

在小说的结尾,猫最终找到了温暖和关爱,这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

这种温暖的力量在我们身边存在,我们需要展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让世界成为一个更温暖的地方。

总结通过阅读《猫的故事》,我深刻体会到了梁实秋作品中的人性关怀和社会冷漠的揭示。

我们需要珍视每一个生命,给予他人关爱和温暖。

这本小说不仅让我思考了我自己的行为和对他人的态度,也给了我一种希望,希望能够改变现状,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温暖。

通过阅读,我认识到了文学的力量,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的方式,也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媒介。

我会继续读更多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人性和社会。

浅论梁实秋散文的语言特色

浅论梁实秋散文的语言特色

浅论梁实秋散文的语言特色摘要:梁实秋是现当代文坛上享誉盛名的散文大家,其散文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语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特色:幽默中暗含讽刺,简洁中透露雅致,引经据典中尽显文采,滑笔艺术中描绘着世间的人生百态。

关键词:梁实秋;散文;语言梁实秋是我国现当代文坛上的散文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

从其散文创作来看,梁实秋与老舍、林语堂等人一样,堪称20世纪中国散文的幽默大师,其代表作《雅舍小品》给予读者最突出的印象仍是其幽默感的优雅从容。

梁实秋以沉稳、朗健、通达的性格酿成了散文的凝练、雅洁而又情味浓郁的风格,丰富广泛的阅世和幽默风趣的脾性又使他的散文在稳达朗健中透出了几分老辣深刻和机智俏皮。

单从梁实秋散文的语言特色上看,其语言幽默中带有反讽,精炼简洁中透露雅致,引经据典中尽显文采,滑笔艺术中描绘着世间的人生百态。

一、幽默讽刺在现代文学大的幽默大师中,鲁迅的幽默比较严肃,林语堂的幽默失去幽默的正宗韵,钱钟书的学者式的幽默西洋味过重,老舍市民型的幽默庄谐杂出。

而梁实秋的幽默自有其风格,是学者加绅士型的幽默,在笑谑中带有雅隽的韵味。

在《雅舍小品》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他以平常心写平常事,却总能发现生活的痒处,寓严肃于幽默中,在发人一噱之后,获得丰富的启迪。

在表现幽默的同时,梁实秋比较爱用修辞上的“反讽”一格。

他曾在读书札记中对反讽做过解释,认为反讽就是字面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意思相反,恭维既是挖苦;斥责既是颂扬。

这种修辞他在刻画世相人态的一些篇章中有所体现,如《旁若无人》中就尽显幽默的反讽。

通过对别人的喧嚣之声以“金石之声”“宏亮”等褒义词的描述,逆话正说,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的褒贬之意。

又例如在《女人》中,作者从一般人性的层面,通过贬词褒用的幽默语气,细腻真切、传神地历数了女人的种种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女性的各种“美德”。

而《男人》则直奔主题,历数男人身上的种种糗事。

如谈男人的脏“西裤尽管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还有甚于此者,曾有人当众搔背,结果是从袖口里面摔出只老鼠!” 对男人的描摹虽然以偏概全却形神兼备、惟妙惟肖。

梁实秋先生文章特点

梁实秋先生文章特点

梁实秋先生文章特点特点: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有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也有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还有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具有追求“人生的艺术化”的笑谈人生态度。

梁实秋先生的冲淡也是他个性的特点之一,但这一点似乎并没有幽默在他文中的位置显眼.《老年》一文应是他这一特点得到充分发挥的代表之作了,文中有道:“五欲全销,并非易事,若已全销,人间又还有何留恋的呢.”仅以此一句作结,便将全文冲淡的感情显露无疑.说到冲淡,这与他从师周作人不无关系,同样,他的冲淡虽有自己的特点,却不及周作人的深刻.我们试比较一下周作人《故乡的野草》中的结尾:“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逢窗下总是露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来,这也就是上坟船的证据了.”这种差距也许可以让人从另一角度理梁实秋不是天性轻松的吗?他师承周作人的冲淡,却不及其深刻;他追慕林语堂的幽默,却不及其机智,但是,他却恰到好处的中和了周、林二人的冲淡与幽默,创造出了自己文体的自然与雅洁,自己个性的独特与完整,不得不说,这种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家风格的人生态度是令人赞叹的.幽默与冲淡的完美结合,便成一种极为雅致的文学风格,也成为先生人生态度的精粹,读其文,观其人,会有一种清新而不失典雅的感受.从作品的篇幅来说,多是短小精焊的美文,简洁明澈,以雅化俗,常使人读后齿颊留香.在对中国文坛“浪漫之子”徐志摩的评价之中,有这样一句话,给人感受至深,典型体现了雅致文风:“如果真以为诗有翅膀,能把诗人带到天空,海阔天空的俯瞰这乌烟瘴气的人间,而且能长久的凭空御虚,逍遥于浩天之上,则会体验到真的天堂.”做人怎样算是雅致?看看梁实秋先生的为人风格:以完美的态度面对人生,以浪漫而务实的态度实现人生,以平淡的过程度过人生,实在是雅致至极.梁先生曾到过四川,称当地民舍为“雅舍”,一入住后,久久不愿离去,“雅舍”中,梁实秋获得了作文的雅兴与为人的雅趣.同时,逐步奠定了他的雅致之风,铸就了他的高雅人格,从而也才有了梁实秋的雅致人生.梁实秋用手中轻快的笔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严谨中有谦逊;轻松后有幽默,更有丝丝的冲淡蕴含其间,汇成清新隽永的雅致人生.他给后辈学者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表面的文字.读过梁先生的人生哲学,想想,我们也应拿出人生的钥匙,开始解读自己的人生哲学了吧.我们带着世纪的曙光,因此,我们应阳光一般的走着;我们带着时代的使命,因此,我们应自豪的跑着;我们不是弱不禁风、离不开温室的花,因此,我们应该独立和坚强的生活;我们更不是历史的奴隶,因此,我们要带着个性的翅膀飞翔!如是解读我们的人生哲学……从客观的角度去看梁实秋,我认为,从他的人生哲学中所体现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的确有很多闪光的亮点值得我们学习,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永桓不变的人世定则,使得我要努力用全面而批判的眼光去解读这位文坛名家.他似乎没有那种浪漫的态度,使得他的文章总是很平实.我并不认为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便是作文的最佳风格,人,应该有浪漫之气,会想,会追求,而不是仅仅拘束于现实人生.只可惜他没有从徐志摩那儿沾染点罗曼蒂克.另外,梁实秋的杂文言辞不够犀利,缺少点锋芒,虽然有幽默的讽刺、完整的辩证结构,也不缺少丰富的例证,但气蕴不够,便有懈可击.作者小处着眼,大处落笔,纵横生发,笔触较为恣肆,却颇有絮语散文的特色,给人们一种沉静的感觉.作者以雅致的渲染揭露了这个世界上的高等动物身上的种种疵点,揭示了社会的缺憾.在批评中带有道德意味,这在不完美的社会中应该说有永久性的价值,可见它在港台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中成为人们所喜欢的书,出版达四十多次而不衰,绝非偶然.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于人性.梁实秋的文艺观有两个要点:一是反对以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学;二是认为文学应该表达亘古不变的人性.梁氏对人性极其重视,但他所主张的人性是抽象的,超阶级的,这显然是错误的.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暂且拘泥于对当时政治价值和标准,判断注重艺术方面的借鉴.2.梁实秋先生,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今年,是先生诞辰100周年.梁实秋出生在北京,小时候念过私塾.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读书.当时的清华学校,是用美国返还中国庚子年的一半赔款而建的.招生按照当年各省的赔款摊派比率,在清华读满八年后,可以出国留学.在清华学校期间,五四运动对他影响很大.1923年,梁实秋赴美留学,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数所大学学习.1926年回国,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涯.梁实秋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五十年来在国内数所大学任教.梁实秋回国后,曾和胡适、徐志摩等人共创新月书店,是当时文坛"新月派"后期的大将之一.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期间,他在副刊上写了这么一篇编者按:现在中国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木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我老实承认,我的交游不广,所谓‘文坛’,我就根本不知其坐落何处,至于‘文坛’上谁是盟主,谁是大将,我更是茫茫然.这篇小小的编者按引发了文坛的大地震.有人在报纸上说,抗战时期的一切都与抗战有关,写文章也一定和抗战有关联,你梁实秋说某些文章可以“与抗战无关”,是何居心?“与抗战无关论”的罪名让梁实秋背负了几十年.据说在八十年代初期的一次文学国际会议上,国内大陆的一位代表还在会议上重提此事.但是据统计,梁实秋在抗战期间所写的文章里,提到"抗战"二字的次数很多.他在抗战开始时力主抗战,被日本人定为抗日分子,为躲避日本人的迫害,孤身一人从汉口逃到重庆,和夫人长期别离六年之久.他对日本人的痛恨可想而知.因为一篇编辑的约稿文章,就说他不支持抗战的人,未免有些别有用心.1940年,梁实秋本来想随一个访问团到延安去访问.毛泽东发电报说,我们不欢迎梁实秋来.梁实秋只好终止随团访问.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又把梁实秋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先是鲁迅的“丧家的资产阶级的泛走狗”,又有毛泽东的亲批在后,“反动文人”的罪名,是无论如何也洗不清了.49年梁实秋去台湾后,他的作品在大陆再也没有出版过(和鲁迅在台湾的待遇一样),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有出版社出版他的散文.梁实秋年轻时也发表过一些政治言论,例如和胡适、罗隆基合著《人权宣言》等.到台湾后,专注于学术和教书,没有再对国民党提过什么意见.李敖写过一篇文章《梁实秋偷打印机?》,文中说”国民党在台湾,曾派人到梁实秋家搜查,说办事处偷了打印机.因为现在在台湾的知名文化人,不是国民党的大概只有梁实秋了.搜查只是个警告:到台湾了,还是乖乖的吧.从那以后,梁实秋就再也没发表过对国民党不利的言论.这样一个软弱的人,居然也可以誉满士林而死(大意如此,我找不到原文.出自李敖《君子爱人以色》).人各有志,梁实秋无意于政治,也无可厚非.然而李敖持才自傲,看谁不顺眼都骂,连提携他的文坛先辈都不放过,颇有当年鲁迅之风.(郭沫若曾说过,鲁迅先生除了不骂自己,谁都要骂.)梁实秋从1930年开始,到1976年,用了三十七年的时间,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37卷.他还曾编著过三十多本字典和教科书,常见有《远东英汉大字典》等.这翻译大师的称号,梁实秋当之无愧.梁实秋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就是他的散文了.他的散文幽默风趣,看似平平淡淡,实则用意深远.他的散文写前思索再三,一旦写成,决不再改.梁实秋与林语堂、周作人,都可称为散文大家.梁实秋去世后,有人说如今的散文之林,可以用“但恨不见替人”来形容.他的著名散文作品集《雅舍小品》中的“雅舍”,是指抗战期间在重庆的故居.“雅舍”是梁实秋和他的清华同学吴景超合买的,“雅舍”的名字就来源于吴景超的夫人龚业雅.随着《雅舍小品》的受人欢迎,“雅舍”之名也越来越大.九十年代,因为重庆市的城区改造,“雅舍”可能要被拆除.消息传出,冰心、舒乙、李宣华、林海音等纷纷呼吁“雅舍”应该保留.冰心说:“雅舍因为进入了文学作品而不同凡响”,舒乙在《团结报》上发表了《寻找"雅舍"》一文,论证"雅舍"应该存在的价值.后来在各界的呼吁下,被重庆市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雅舍”得以长存.从这当中可以看出梁实秋散文的受欢迎程度.晚年梁实秋接受采访,说一生中有四个遗憾.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也有同感.。

梁实秋先生的文章的特点

梁实秋先生的文章的特点

梁实秋先生的文章的特点文学主张他是中国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

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曾委婉的斥过冰心散文,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

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梁实秋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也曾把他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

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

从文学创作的主体来说,梁实秋认为文学是天才的创造。

梁实秋一再说,“一切的文明,都是极少数天才的独创”,“文艺是少数天才的独创”,“大多数人就没有文艺,文艺就不是大多数的”。

并且在梁实秋看来,不但创作的主体只能是极少数的天才,就是鉴赏文学也是极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最高的艺术只能少数人能了解……艺术自有许多的等级,所以艺术的鉴赏亦有很多的等级。

”对于一般民众的文艺要求的满足,梁实秋给他们安排了说书、唱戏、通俗文学作品等艺术,因为他们的知识只能理解这样的作品,他们也只对这样的艺术感兴趣,至于伟大的艺术作品,像莎士比亚的戏剧,歌德的《浮士德》,那自然只有伟大的艺术家们才能欣赏、体会。

梁实秋看到了不同的艺术主体对艺术有不同的要求,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梁实秋的错误在于夸大了天才等英雄人物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在艺术创作和接受中的作用。

文学题材从文学题材上来说,表面上梁实秋主张题材无限制论。

他说:“文学的国土是最广泛的,在根本和在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限制。

”题材是不应该加以限制了,但如何处理题材,却并不是任意的,而应该是有选择的,用梁实秋的话来说,就是“批评家并不限制作品的题材,他要追问的是作家的态度和作品的质地。

”这里,梁实秋所说的虽然是批评家,其实也代表了梁实秋心目中作家处理题材的态度,因为梁实秋心目中,批评和创作是大体一致的,对不符合人性的题材,作家应该通过艺术加工,使之符合人性,比如说,对通奸这样一件事,不是说不能写,但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应该以艺术的方法指出,这样的事情是悖乎人性的,不合伦理的,这才是正确的处理题材的方法。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鉴赏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鉴赏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鉴赏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鉴赏本篇文章怀念了作者在十八九岁时遇到的一位虽其貌不扬、性格暴躁却十分敬业的国文教师。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鉴赏,一起来看看!【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原文】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

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

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

梁实秋的散文特色

梁实秋的散文特色

梁实秋的散文特色(2)诸如此类的文章,在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以及各类文章都是司空见惯的,如《女人》、《小孩》等文章中,他用他惯有的幽默的笔法,写出了各类人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写的十分中肯而入木三分,说过后既不会让人暴跳如雷,也不会让人恼羞成怒,而是在幽默中给人以提醒,给人改过的机会,再如梁实秋《老年》一文当中写到的:时间走得很停匀,说快不快,说慢不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宴会中总是有人簇拥着你登上座,你自然明白这是离入祠堂之日已不太远。

上下台阶的时候常有人在你肘腋处狠狠的搀扶一把,这是提醒你,你已到达了杖乡杖国的高龄,怕你一跤跌下去,摔成好几截。

黄口小儿一晃的功夫就窜高好多,在你眼前跌跌跖跖的跑来跑去,喊着阿公阿婆,这显然是在催你老。

其实人之老也,不需人家提示。

自己照照镜子,也就应该心里有数。

乌溜溜毛的头发哪里去了?由黑而黄,而灰,而斑,而然,而稀稀落落,而牛山,活像一只秃鹫。

犀一般的牙齿哪里去了?不是熏得焦黄,就是裂着隙,再不就是露出七零八落的豁口。

脸上的肉七棱八瓣,而且还平添无数雀斑,有时排列有序如星座,这个像大熊,那个像天蝎。

下巴儿底下的垂肉变成了空口袋,捏着一揪,两层松皮久久不能恢复原状。

两道浓眉之间有毫毛秀出,像是麦芒,又像是兔须。

眼睛无端淌泪,有时眼角上还会分泌出一堆堆的桃胶凝聚在那里。

总之,老与丑是不可分的。

尔雅:“黄发、齿、背、老,寿也。

”寿自管寿,丑还是丑。

老的征象还多的是。

还没有喝完川水,就先善忘。

文字过目不旋踵就飞到九云外,再寻有如海底捞针。

老友几年不见,面说不出他的姓名,只觉得他好生面熟。

要办事超过三件以上,需要结绳,又怕忘了哪一个结代表哪一事,如果笔之于书,又可能忘记备忘录放在何处。

大是脑髓用得太久,难免漫,印象当然模糊。

目视茫茫,眼镜整天价戴上又摘下,摘下又戴上。

两耳聋聩,无以与乎钟敲之声,倒也罢了,最难堪是人家说东你说西。

齿牙动摇,咀嚼的时候像反,而且有时候还需要戴围嘴。

梁实秋雅舍小品的特点及语言特色

梁实秋雅舍小品的特点及语言特色

梁实秋雅舍小品的特点及语言特色一、特点:1.洒脱自由:《梁实秋雅舍小品》表现了梁实秋自由洒脱的个性特点。

他对社会风俗和传统观念持着独特的见解,不受俗套束缚,对传统权威和束缚持怀疑态度。

他主张追求个人自由,反对道德、宗教等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强调个人个性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2.思想深邃:梁实秋雅舍小品反映了梁实秋深刻的思想和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度反思。

他既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也对社会的种种问题有独到的观察和见解。

这种思想深度是他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观察、思考以及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思索所形成的。

3.饱含情感:梁实秋雅舍小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表达。

他对婚姻、父母、友情等人际关系表达了深深的关怀和感悟。

他的情感表达既包含了浪漫儿女情长,又包含了亲情、友情等真挚之情。

情感是梁实秋作品的灵魂,也是他对人性关怀的最真切体现。

二、语言特色:1.简练明快: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语言简练明快,没有冗长的词藻和华丽的修辞,言简意赅,不啰嗦不拖沓。

他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入的思考和感悟,文字流畅,简洁的句子中包含着丰富的意义。

2.质朴自然: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语言质朴自然,遣词造句不做作,淡化修饰,注重质朴的真实感受。

他以原汁原味的生活材料,借助日常生活的细节,呈现出真实的感受和真实的人物形象。

3.措辞犀利: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语言措辞犀利,往往用尖锐的笔锋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讽刺。

他以直接的方式挑战了社会的偏见和传统观念,对弊端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社会问题的谈判和思考。

4.意蕴深远:梁实秋雅舍小品的语言意蕴深远,一个简单的句子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哲理。

他以寥寥数语表达深层意境,把复杂的思想通过简单的文字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在细腻的语言中感受到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考。

梁实秋先生的文章的特点

梁实秋先生的文章的特点

梁实秋在二十世纪的文坛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由于偏见以及历史原因,其人其文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在大陆重新走热,但梁实秋文学思想具有的现代性还没有得到深入细致的研究。

现代性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通过现代性角度来重新审视和解读梁实秋的文学思想,可以发现梁实秋文学思想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型时期中表现出了鲜明的现代特质,不仅为我们研究梁实秋的文学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而且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启示意义。

本文从理清现代性的内涵出发,结合梁实秋的文学思想以及时代背景,从启蒙特征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来阐释梁实秋文学思想的现代性。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本文第一章主要是对现代性概念群进行阐释。

现代性既是一个时间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伴随现代社会转型而生成的一种性质或者状态。

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构成的两个方面,前者坚持理性至上、科学万能、发展进化和进步的观念,后者高举反理性大旗、恪守审美和艺术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梁实秋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受的教育背景以及所经历的个人境遇使得我们阐述梁实秋文学思想的现代性成为可能。

本文第二章主要就梁实秋文学思想的启蒙现代性展开论述。

首先是梁实秋的人性论文学思想,在他的文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和他的文学本质论、文学功用观等密切相关。

其次是梁实秋的理性论文学思想,梁实秋人性论在一定意义上包含着对人文理性的关注和对道德理性的强调。

最后是梁实秋的自由论文学思想,他积极地倡导自由,反对当时的阶级文学和政治专制,具有进步的意义。

本文第三章就梁实秋文学思想的审美现代性展开论述。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审美独立论,集中表现在梁实秋文学思想中所坚持的审美无功利思想,强调了艺术的自律性和独立性;审美救赎论,拒绝平庸,集中体现在梁实秋文学思想中所坚持的浪漫主义思想,强调了对情感和想象的追求以及对天才的崇拜;审美形式论,主要表现在梁实秋文学中所坚持的“意的形式”,通过形式来强调文学之美,来强调文学给人的审美享受,文学自身的审美意义从而也得到了认可。

梁实秋写作特点

梁实秋写作特点

梁实秋写作特点特点:无奈的幽默、闲适的幽默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

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

《雅舍小品》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他的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

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你未必会哈哈大笑,但你却必然会心而笑,这是一种幽默的、大师级的人具备的一种超然世外的精神。

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散文时,常常游心物外,所以常常对自身所受的任何伤害多几乎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至外界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机会。

梁实秋先生对于一些不符合他的道德观的很多行为难免会进行批判,但却不会是狠狠的、不留情面的批判,在批判时,不是用尖酸刻薄的词语,更不是破口就骂,而是采用适度的幽默──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

他认为“讽刺文学的出发点是爱,不是恨,人性本有缺点,人生本有不如意事,文学家探索人生,热爱人生,看到不合理不道德的现象,则想加以指责矫正,讽刺便是一种恨好的手段。

”这样的幽默的讽刺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系列散文更是有了很充分的表现,此类梁实秋散文式的幽默很多,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带苦涩的笑,不得已的无可耐何的笑。

这种笑的含义比较凝重,表达又较为婉转。

这样的幽默多见于其作品如《鸟》、《猪》、《狗》、《骆驼》一类以动物为标题的小品文,例如在《骆驼》这篇文章中,表面上看来似在着重张扬骆驼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精神,实际上却饱含着对人间待遇不公的怨愤,如文中所写到,骆驼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别人多少的惋惜,尤其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家都喜欢养善解人意的哈叭狗,象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推下去吧”。

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为哈叭狗的得宠和骆驼的遭人冷遇而大鸣不平,不过是借题发挥,以发泄胸中的不满而已。

春华秋实圆熟雅致_谈梁实秋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

春华秋实圆熟雅致_谈梁实秋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
作为散文集名称的“雅舍”,实际上是抗战时期梁实秋与朋友在四 川合买的一幢房子,是标准的四川乡下茅舍,连遮风蔽雨的起码功能都 不具备,但在梁实秋笔下,“雅舍”却是另番景象:“‘雅舍’最宜月夜—— — 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皓 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开中 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 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此等陋室,既不能遮 风雨,还要遭鼠啮蚊轰,主人却乐在其中,《雅舍》可谓梁实秋的《陋室 铭》也!从中既可见作者怡然自乐、清高脱俗的超然态度,又可见其不羡 荣华、不慕富贵的安贫乐道的品质。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春华秋实 圆熟雅致
—— —谈梁实秋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裴旭东
[摘 要]梁实秋的散文大多是言简意深、雅致醇厚的小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论述:一、言浅意深,意境 隽永;二、幽默机智,耐人寻味;三、简洁朴实,情真意切。 [关键词]梁实秋 散文 小品文 艺术魅力
地。” 妙语信手拈来,缘于慧眼发现奇迹。使人不禁击节赞叹,感叹作者
的智慧,也使人从男女服装发展趋势的对比中体会到程式化实在是发 挥创造性的障碍。
梁实秋的幽默也常常凝结着人生的哲理,给人启迪,使我们发笑后 不由得要用心去体会,例如《中年》一文,作者用登山比喻人生,指出只 有“站在最高峰”,才能观察清楚,看得透彻,启发人们要超脱“名”、“利” 的束缚,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 而作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梁实秋的这种自然的幽默风格,造成了出其不意的艺术效果,耐人 寻味,给人启迪。
再次,简洁朴实,情真意切,也是梁实秋散文艺术魅力的体现 梁实秋的散文以简洁取胜,他的小品每篇仅千把字,但“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称得上篇篇肢体健全,笔笔筋骨,没有闲笔。如《骂人的艺 术》列了骂人的十条“艺术”,仅列举其中第九条“小题大做”为例:“如对 手方有该骂之处,而题目甚小,不值一骂,或你所知不多,不足一骂,那 时节你便可用小题大做的方法,来扩大目标。先用诚恳而怀疑的态度引 申对方的意思,由不紧要之点引到大题目上去,处处用严谨的逻辑逼他 说出不逻辑的话来,或是逼他说出合于逻辑而不合乎理的话来,然后你 再大举骂他,骂到体无完肤为止,而原来惹动你骂的小题目,轻轻一提 便了。” 梁实秋作文追求的就是这样的理想—— —简洁,流畅而有力量,精悍 的内容,配上短小的外衣,加上兼有白话之通俗和文言文之凝练的文 字,使其小品虎虎有生气,耐人寻味。 再看一下 《男人》 中的两段话:“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 ……有些男人,西装裤尽管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 麦!”,“对了,男人懒。他可以懒洋洋坐在旋椅上,五官四肢,连同他的脑 筋,一概停止活动,像呆鸟一般。” 我们好像看到作者与人聊天,皱眉评人的样子,毫无约束,毫不掩 饰,完全是真纯的性格的表露,这样的文字才能引人入胜,撩人情思,引 起读者共鸣。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梁实秋的散文不以雄奇壮美见长,而以淡 雅婉约取胜;不以力度打动人,而以韵味吸引人;不是供人消遣的,而是 耐人品味的。固然不能惊世骇俗,却有益智怡性、潜移默化之功。他的散 文是真善美的统一典范,是难以效仿的,但又值得我们去细细揣摩和鉴 赏。

梁实秋文章特点

梁实秋文章特点

梁实秋在艺术上他深受西方古典主义的影响,标举简洁典雅的审美原则,他认为“简短是机智之灵魂”,主张“文章要深,要远,就是不要长”。

强调写文章要懂得“割爱”,要多加剪裁,避免枝蔓,达到删繁就简,由博返约。

林语堂幽默与闲适是其散文的重要特色。

用平淡的话语制造美文,表现出一种心境的超脱与悠闲,与他提“性灵”,表现“自我”的美学观相一致。

他的“闲适”在内容上表现为冷静超远,旁观世态人情,面对现实,但不干预和批判现实。

在形式上则表现为“娓语式”的小品文笔调。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 一代散文 大师梁实秋 先生笔耕不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他的散文涉猎广泛,凡人间生活各个方 面,都在他的散文中得到反映。

他认真地品味人生,中年以后,其怀乡之作如一 枝奇葩,独放异彩。

梁实秋的一生当中作品无数, 仅仅是他女儿整理出来的就有两千多万字, 每 当读到梁老先生的作品,许多人都会被他的那种淡雅,淡泊名利的风格所吸引, 梁实秋写作风格不像鲁迅 那么言辞犀利,相反,读了他的作品反而会给人一种亲切感,让人感受到了 他为人温和的性格。

从梁实秋的作品中我们还能察觉出他的幽默, 虽然他的幽默不及林语堂, 恬 淡不如鲁迅, 但梁实秋写作风格汇集了百家之长, 创造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 一种写作风格, 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汇到了他的散文当中, 也成为了他的作品 的一个特点。

梁实秋的文章多是短篇的散文, 他的文章文辞严谨又带有些许的幽 默感, 使人读完之后感觉到很轻松, 但是又能让人在轻松之余感受到作者想要表 达的对人生的感悟。

梁实秋平时喜欢结交朋友,还经常与友人聊天谈心,对同一 件事得到了许多不同的见解,然后自己在这些见解之上做出分析,融会贯通,将 这些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作品当中去。

梁实秋的这种自成一派的写作风格在当时虽 然不受大多数人的支持, 甚至因为梁实秋写作风格使他和他的家人都受到了迫害, 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写下去,直至后来终于被大多数人所支持。

梁实秋的写作风格不仅蕴含了丰富的个人情感, 还带有少许的幽默感, 这是 当时他的作品不被人接受的原因,也是后来直到现在被人喜欢的原因。

梁实秋作品 梁实秋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作家, 他非常多的作品我们都是拜读过的, 这些 作品都给人们到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的作品非常的出色, 他从小就非常喜欢 写文章,所以在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文章就开始被人们知道了。

他的很多作品到现在都非常流行, 梁实秋作品有一个特色, 那就是非常有贵 族气息, 他的文章任何读者一读就会有一种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雅舍小品》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他的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你未必会哈哈大笑,但你却必然会心而笑,这是一种幽默的、大师级的人具备的一种超然世外的精神。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散文时,常常游心物外,所以常常对自身所受的任何伤害多几乎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至外界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机会。梁实秋先生对于一些不符合他的道德观的很多行为难免会进行批判,但却不会是狠狠的、不留情面的批判,在批判时,不是用尖酸刻薄的词语,更不是破口就骂,而是采用适度的幽默──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他认为“讽刺文学的出发点是爱,不是恨,人性本有缺点,人生本有不如意事,文学家探索人生,热爱人生,看到不合理不道德的现象,则想加以指责矫正,讽刺便是一种恨好的手段。”这样的幽默的讽刺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系列散文更是有了很充分的表现,此类梁实秋散文式的幽默很多,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带苦涩的笑,不得已的无可耐何的笑。这种笑的含义比较凝重,表达又较为婉转。这样的幽默多见于其作品如《鸟》、《猪》、《狗》、《骆驼》一类以动物为标题的小品文,例如在《骆驼》这篇文章中,表面上看来似在着重张扬骆驼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精神,实际上却饱含着对人间待遇不公的怨愤,如文中所写到,骆驼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别人多少的惋惜,尤其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家都喜欢养善解人意的哈叭狗,象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推下去吧”。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为哈叭狗的得宠和骆驼的遭人冷遇而大鸣不平,不过是借题发挥,以发泄胸中的不满而已。梁实秋的这种影射式的技巧、练达而不轻浮的笑,是很合乎其清高的个性合和教养有素的绅士风度。
《雅舍小品》中梁实秋表现的更多的是一种闲适的幽默,作者在此类幽默中,闲庭信步,在独抒胸臆中来段幽默,天马行空中显露其修养。如雅舍中的一系列散文中,作者把一些生活琐事写得有生有色,趣味无穷,把一所破房写成了人人想参观的雅舍,在幽默中显露其深厚的语言的叙述能力。
其次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例如《下棋》一文中,写出一对活脱脱的棋迷,令人捧腹不已:“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输了’。”作者把棋迷放入生死关头,环境对于棋迷来说是极为严峻的,但棋迷的言行却改变了情境的色调,在这里论输赢胜过了求生存,荒谬超越了常理。棋迷的行为已经使人惊诧,棋迷的对话更令人叫绝,棋迷迷之深在强烈的人物与情境的反差中达到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境界,幽默也在这里被推向了极致。从根本上讲,梁实秋既不同意太超脱的“杀死他一大块”,他不动肝火,“草草了事”,让人“觉得索然寡味”的人生态度;又不同意不够超脱的人,“每一着都要加慢考虑”的给人一种沉闷呆滞感觉的人生态度。梁实秋所向往的是把令人烦恼和痛苦的输赢置之度外,以内心的丰赡愉悦为人生情趣的中和之度。这种豁达、超然、和谐的审美理想折射在艺术幽默上则表现为适度、静观、平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