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霜降以后, 一棵树的叶子由黄而红, 由枯萎 而摇落。我们不以为异。为什么血肉之躯几 十年风吹雨打之后, 刚刚有一点老态龙钟, 就要大惊小怪? 世界上没有万年长青的树,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 也不过是在时间上有迟 早先后之别而已。 ——《聋》
大家习惯了把我当做一个耳聪的人,并且不习惯于 和一个聋子相处。看人嘴唇动,我可不敢唯唯否否, 因为何时宜唯唯,何时宜否否,其间大有讲究。我曾 经一律以点头称是来应付,结果闹出很尴尬的场面。 我发现最好的应付方法是面部无表情,作白痴状。 瞎子常戴黑眼镜,走路时以手杖探地,人人知道他是 瞎子,都会躲着他。聋子没有标帜,两只耳朵好好的, 不像是什么零件出了毛病的人。还有热心人士会附 在我耳边窃窃私语,其实吱吱喳喳的耳语我更听不 见,只觉得一口口的唾沫星子喷在我的脸上,而且只 好听其自干。
3、语体风格
白话的浅近 文言的雅洁 西语句式的灵活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排比、比喻、夸张„„)
“仄声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 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驰缓,短的 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论散文》)
散文之妙在于自然……如今散文之弊,其一 为泛词滥语太多,自诩为新潮作风,实则如 滓渣之泛起,令人作呕。又有大量引用外文 句法者,繁复晦涩,不知所云。——《〈悠 悠蓝山〉序》 “我最近一次病,病情相当曲折,叙述起来要 半小时,如用欧化语体来说半小时还不 够。‛(《病》)
雅舍小品的特点
1、题材上,选取日常生活琐事 《音乐》《衣裳》《旅行》 《握手》 《洗澡》《下棋》《写字》《男人》《女人》 《孩子》《中年》《老年》《病》《穷》 《懒》《馋》
小品散文历来主张“小中见大”,其取材不在于关 系“经国之大业”,也不在于阐发道德、义理之精 要,而是以一己的性灵抒发为主,小中见大。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导语: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真正使他在普通读者中间享有盛名的,还是他的散文创作。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在梁实秋的散文中,有相当数量是描摹社会世相的,其中不乏针砭时弊之作。
这表明他对于自己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不满意之处颇多。
不过从作品的内容来看,他并没有改变社会制度的想法,他只是希望这个社会能不断地有所改良。
他最看不惯的是官场。
在《握手》中,他描写了种种握手的场面,其中给人印象尤深的是,他以厌恶的情绪描绘了那种“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握手的姿态:这种人“常常挺着胸膛,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两眼望青天”,即使你主动伸出手,“他的手仍是直僵的伸着,他并不握,他等着你来握”,让人没趣。
凡官场人物的形形色色,梁实秋历来憎恶有加,对那种自称“公仆”者流,借握手这样一个小题目,他也毫不客气地奚落一通。
在《脸谱》中,他称做官的人是“误人仕途”。
并说这种人的脸是“卷帘”脸:“外面摆着一副面孔,在适当的时候呱嗒一声如帘子一般卷起,另露出一副面孔。
”这种人对下司道貌岸然,往往面无表情,“使你无从观色,莫测高深”,有时他却把“脸拉得驴般长,使你在他面前觉得矮几尺”;可是“他一旦见到上司,驴脸立刻缩短,再往瘪里一缩,马上变成柿饼脸,堆下笑容”。
他挖苦说,这种善变的脸是官场上傲下媚上的必备工具。
社会环境污浊,官场犹然。
从梁实秋对官场人物握手姿势和脸面善变的描写中,读者对仕途中人际关系的冷漠、虚伪,恐怕都会产生一种反感的'情绪。
《送礼》描述的是梁实秋在台北亲历过的一件事:政府机关某局的梁先生与他住在同一条街上,送礼者只知其姓不知其名,于是屡屡把本欲送至彼“梁寓”之礼品误送达此“梁寓”。
被诘问时,他说“我们行里的事要不是梁先生在局里替我们做主,那是不得了的。
”原来这里在台湾社会很普通的贿赂事例中的一桩。
作者揶揄道:“猪喂肥了没有不宰的。
”剔肤见骨地揭露了送礼者右着不可告人的图谋。
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
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梁实秋散文【经典散文】章节一:序言本文通过梁实秋的散文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度思考的观点。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以细腻情感和深刻思考而著称。
本文将详细介绍梁实秋散文中的几个重要作品。
章节二:《故乡的云》《故乡的云》是梁实秋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故乡的美丽云彩,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该篇散文情感细腻,文笔流畅,读起来让人感受到家乡的美好。
章节三:《借问路人》《借问路人》是梁实秋的另一篇经典散文,通过一个路人的问答,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这篇散文引人深思,语言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章节四:《月》《月》是梁实秋的散文作品中唯美而富有哲理的一篇。
作者通过描绘月亮的美丽和变化,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这篇散文语言优美,内容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章节五:《邀月》《邀月》是梁实秋的一篇诗意散文,通过邀请月亮共度美好时光,表达了作者对遥远记忆和美好回忆的怀念之情。
这篇散文充满了诗意,情感充盈,给人以温馨而又深沉的感受。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附件为梁实秋散文选集,包括《故乡的云》、《借问路人》、《月》、《邀月》等多篇作品,供读者参考阅读。
法律名词及注释:1. 知识产权:指人们对其智力劳动所创造的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版权、商标权、专利权等。
2. 版权:指著作权人对其所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展览权等。
3. 出版权:指著作权人将其作品通过出版物形式向公众传播的权利。
4. 著作权:指对文学、艺术作品享有的法律保护,包括作品的出版权、发行权和演出权等。
以上是本文的详细内容,涉及了梁实秋散文中的几个重要作品,附带了相关附件供参考。
法律名词和注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感谢阅读本文!。
浪漫与古典--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
浪漫与古典——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摘要】林语堂,梁实秋都是属于闲适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散文都充满了灵性,幽默,闲适的特点。
风格差异林氏潇洒自如自在,梁氏严肃雅致自安,都颇能让人回味,而得到社会的广大承认,本文从其创作风格进行了比较从而探究两人的散文特点。
【关键词】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实际上林语堂和梁实秋都曾先后留学欧美,都已经受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也均属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二人的散文都给人以幽默、性灵、闲适的共同感受。
但倘苦细细品味、揣摩,却又能觉察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他们不仅仅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都有着被读者遗忘的经历,更重要是他们都是闲适散文的重要代表。
时代的恶劣环境下,20世纪30年代时他们躲在自己的自由世界中,谈笑风生,谈性灵幽默,观时百态,写下许多散文。
本文试从两位作家的文艺观视角进行比较,探究其散文创作的不同风格。
林语堂和梁实秋都曾有先后师从白璧德,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是以传统的、保守的文化价值对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存在的一种反观。
白璧德企图恢复古典文化的精神和传统秩序,以此来匡救现代文明的弊端,强调理性和道德意志的力量,崇尚中庸平和的人生境界,认为世界应该是有秩序、有纪律、有规矩的,不能任凭个性张扬、自由膨胀,因此,白璧德自称其为新人文主义。
林语堂以“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为座右铭,以张扬个性为天职,终于不肯接受新人文主义的观点,并自觉地站到导师的对立面,为白教授的论敌斯平加恩辩护,而斯平加恩极端推崇克罗齐,认为克罗齐的“艺术即表现即直觉”的美学理论革新传统的文艺理论体系。
反对新人文主义的秩序、纪律和规矩的林语堂,发现自己与克罗齐的看法完全吻合,于是他从斯平加恩、克罗齐那里找到了直觉随感式的艺术路向——随意写来,如行云流水。
他反对一切思想束缚,既反对桐城派的“义法”也不甘受梁实秋“纪律”的束缚。
在论文《金圣叹代答白璧德》中说:“中国的白璧德信徒每袭白氏座中语,淆古人之所以随足为典型,盖能攫住人类通性,因攫通性,故能万古常新,浪漫文学以个人为指归,趋于巧,趋于偏,支流蔓衍,必至一发不可收拾。
梁实秋的散文《鸟》的语言特色之探究
梁实秋的散文《鸟》的语言特色之探究作者:谢其军来源:《新课程·下旬》2017年第09期摘要:散文《鸟》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梁实秋的作品。
文章通过对鸟的声音、形体的描述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鸟类的自由、活泼、俊俏的赞美,寄托了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语言生动、贴切、幽默,给人印象深刻。
关键词:梁实秋;语言特色;表现力;音乐性;幽默感《鸟》收录在梁实秋著名散文作品集《雅舍小品》的第一集中,《雅舍小品》是梁实秋1939年在四川北碚雅舍写的。
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他的散文语言风格具有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特点。
通过探究,我们发现《鸟》的语言特色有下列几点:一、词语贴切,彰显了语言的表现力苦闷的鸟——胳膊上架着的鹰,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动。
“蜷伏”一词不仅写出了鹰失去自由的神态,也写出了鹰内心的苦闷,以及它斗志被削弱后的消沉,同时也写出了鹰对现状的一种无奈。
笼子里的鸟想要飞,便要撞头碰壁。
“撞”和“碰”,贴切地写出了笼中鸟想要飞所遇到的困难,而且这个困难会给肉体带来痛苦,给身体带来伤害。
作者将“碰撞”两字分开,从而构成两个动词,这样就将笼中的鸟所受到的伤害渲染得更严重些。
写鸟声:“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
”“唤起”一词,写出了鸟声的悦耳、婉转、动听,鸟对人的友善,人对鸟的喜爱而不讨厌,又写出了人的幸福感。
写鸟俊俏的形体:“曳着长长的尾巴”的“长长”,“翘着尖尖的长喙”的“尖尖”,贴切地写出了尾巴和长喙的特点。
“胸襟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的“照眼”,“斑斓的花彩”的“斑斓”生动贴切地写出了鸟的颜色。
“玲珑饱满”“细瘦”“丰腴”“秾纤合度”准确精彩地写出了鸟的体态。
写鸟的动作:“在枝头跳跃”的“跳跃”,“跳荡得那样轻灵”的“跳荡”,“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的“临风顾盼”,“它倏地振翅飞去”的“振”的“飞”,“瘸着一条腿,缩着颈子,在天空盘旋”的“拳”“缩”“盘旋”生动贴切。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梁实秋写散文别具一格,堪称散文界一代宗师,其散文写的炉火纯青,艺术造诣颇高,下面我拟从梁实秋散文鲜明的语言特色、闲适幽默的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对其散文的艺术特一,梁实秋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深厚,极具特色的语言成为其散文一个突出风格。
⑴行文雅洁,用语精练。
真正的散文语言,绝不容忍多余的文字,古近中外的散文大家无不以语言的节约性作为衡量语言表现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
梁实秋创作散文追求一种“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故此,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掉枝蔓;在语言上摅词滤藻,斯于至当。
正是由于梁实秋深黯“割爱”的艺术原则,所以他的散文没有废话,以简洁取胜。
他曾以“尽去枝节,少说废话”自励,认为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简单二字,是很高的理想”,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薄粗简,而是一种有博返约的境界。
他在《文学讲话》中谈及散文时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
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
”他自己的散文,也大都篇幅简约,语言精练,字数多在两千左右,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短文不满千字,却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梁启超的神采风貌,笔墨生花地写出了他的渊博学识,一位国学大师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叙写精致,行文雅洁是梁实秋散文艺术的一大特色,他的文章,几乎都是开篇切题,简洁了当,极少渲染铺排,转弯抹角。
⑵梁实秋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典丽之美。
这种美就是一种“国文的味道”,他通过文言文的语体化,达到古今融化的境界.二,梁实秋散文具有一种包容性。
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中西方文化的兼他认为,中西文化各有优劣,因此他既反对妄自尊大,又反对妄自菲薄,主张虚心接受外来文化,使之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溶解在一起。
他的散文创作就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具有了一种包容性:如在写作技巧上,梁实秋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杜诗极为熟悉。
他经常揣摩这些诗文的章法、句法、声调辞藻的特点及行文技巧,使自己的白话散文能符合“文”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白话;他的散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文调洁雅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显然又受到西方古典主义的影响。
梁实秋散文风格特点
梁实秋散文风格特点的有哪些?特点:无奈的幽默、闲适的幽默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
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
《雅舍小品》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他的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
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你未必会哈哈大笑,但你却必然会心而笑,这是一种幽默的、大师级的人具备的一种超然世外的精神。
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他创作散文时,常常游心物外,所以常常对自身所受的任何伤害多几乎抱着无动于衷的态度,甚至外界的矛盾冲突,都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机会。
梁实秋先生对于一些不符合他的道德观的很多行为难免会进行批判,但却不会是狠狠的、不留情面的批判,在批判时,不是用尖酸刻薄的词语,更不是破口就骂,而是采用适度的幽默──一种不温不火的讽刺。
他认为“讽刺文学的出发点是爱,不是恨,人性本有缺点,人生本有不如意事,文学家探索人生,热爱人生,看到不合理不道德的现象,则想加以指责矫正,讽刺便是一种恨好的手段。
”这样的幽默的讽刺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系列散文更是有了很充分的表现,此类梁实秋散文式的幽默很多,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带苦涩的笑,不得已的无可耐何的笑。
这种笑的含义比较凝重,表达又较为婉转。
这样的幽默多见于其作品如《鸟》、《猪》、《狗》、《骆驼》一类以动物为标题的小品文,例如在《骆驼》这篇文章中,表面上看来似在着重张扬骆驼的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精神,实际上却饱含着对人间待遇不公的怨愤,如文中所写到,骆驼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别人多少的惋惜,尤其在当今这个世界,大家都喜欢养善解人意的哈叭狗,象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推下去吧”。
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为哈叭狗的得宠和骆驼的遭人冷遇而大鸣不平,不过是借题发挥,以发泄胸中的不满而已。
浅谈林语堂与梁实秋的散文比较
林语堂的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他的散文幽默闲适,同时也有率性的一面,在平淡中见深长。
这与他倡导的“幽默”与“闲适”的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的
散文则是冲淡中带幽默,幽默与冲淡的结合,创造出了他自己文体的自然与雅洁,体现出他一种极为雅致的文学风格。
下面是我读林语堂的《孤崖上的一枝花》和梁实秋的《雅舍》得出的一些感受。
相对于林语堂《孤崖上的一枝花》所用的率性,闲适,幽默的笔触,梁实秋的《雅舍》中的语言就比较质朴平白,淡定从容,诙谐生动。
雅舍其实并不“雅”,只是
因为梁实秋的随遇而安的达观的态度使他能洒脱的看待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态,随缘的享受生活。
文章描写
从林语堂的《孤崖上的一枝花》和梁实秋的《雅舍》上的写法,我认为他们的散文都是具有幽默风趣的特质,只不过梁实秋的幽默特质及不上林语堂。
梁实秋的散文闲适,活泼,同时又具有平静,随遇而安的态度。
而林语堂的散文虽也是闲适的,但他又是比较率性的,行文中表现出来的相对比较张扬一些。
但是都我认为二人的文章都能够让人感觉到平静,闲适,和舒服。
浅论梁实秋散文的语言特色
浅论梁实秋散文的语言特色摘要:梁实秋是现当代文坛上享誉盛名的散文大家,其散文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语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特色:幽默中暗含讽刺,简洁中透露雅致,引经据典中尽显文采,滑笔艺术中描绘着世间的人生百态。
关键词:梁实秋;散文;语言梁实秋是我国现当代文坛上的散文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
从其散文创作来看,梁实秋与老舍、林语堂等人一样,堪称20世纪中国散文的幽默大师,其代表作《雅舍小品》给予读者最突出的印象仍是其幽默感的优雅从容。
梁实秋以沉稳、朗健、通达的性格酿成了散文的凝练、雅洁而又情味浓郁的风格,丰富广泛的阅世和幽默风趣的脾性又使他的散文在稳达朗健中透出了几分老辣深刻和机智俏皮。
单从梁实秋散文的语言特色上看,其语言幽默中带有反讽,精炼简洁中透露雅致,引经据典中尽显文采,滑笔艺术中描绘着世间的人生百态。
一、幽默讽刺在现代文学大的幽默大师中,鲁迅的幽默比较严肃,林语堂的幽默失去幽默的正宗韵,钱钟书的学者式的幽默西洋味过重,老舍市民型的幽默庄谐杂出。
而梁实秋的幽默自有其风格,是学者加绅士型的幽默,在笑谑中带有雅隽的韵味。
在《雅舍小品》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他以平常心写平常事,却总能发现生活的痒处,寓严肃于幽默中,在发人一噱之后,获得丰富的启迪。
在表现幽默的同时,梁实秋比较爱用修辞上的“反讽”一格。
他曾在读书札记中对反讽做过解释,认为反讽就是字面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意思相反,恭维既是挖苦;斥责既是颂扬。
这种修辞他在刻画世相人态的一些篇章中有所体现,如《旁若无人》中就尽显幽默的反讽。
通过对别人的喧嚣之声以“金石之声”“宏亮”等褒义词的描述,逆话正说,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的褒贬之意。
又例如在《女人》中,作者从一般人性的层面,通过贬词褒用的幽默语气,细腻真切、传神地历数了女人的种种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女性的各种“美德”。
而《男人》则直奔主题,历数男人身上的种种糗事。
如谈男人的脏“西裤尽管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还有甚于此者,曾有人当众搔背,结果是从袖口里面摔出只老鼠!” 对男人的描摹虽然以偏概全却形神兼备、惟妙惟肖。
梁实秋《鸟》赏析
梁实秋《鸟》赏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
其中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
作者的"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
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情伪的透辟洞察。
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笔端带情,字里行间脉脉含情,常是某些散文的特色,梁实秋的《鸟》即如此。
“我爱鸟”,文章一开笔就表“情”,直截了当,毫不含糊。
然后顺势而下,写笼中鸟的苦闷,绘广阔天地里鸟的欢乐,为囚在笼里的鸟而生悲,为自由自在的鸟而生喜,为风雪中丧失生命的小鸟而致哀,爱注鸟中,鸟的命运牵动着作者的心。
对鸟的刻画细而不琐,声形并茂。
绘鸟鸣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呱呱噪啼”,再刻画其长叫而音阶丰富,短叫圆润而不单调,似独奏,似合唱,似和谐的交响乐,细腻地创造了悦耳的效果。
绘形,先用“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作由衷的赞美,然后铺展开来刻画。
有高踞枝头的美,有振翅飞翔的美;白鹭伫立,鸢鹰盘旋,忽静忽动,美不胜收。
而刻画鸟身躯的玲珑饱满,简直是情满纸上,爱意流溢。
“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爱得不:深,难以有这样深切的感受。
作者不仅以鸟鸣传喜,鸟形传爱,而且直接表露这种爱好是单纯的,不带任何幻想。
为了证验这种感情的真实,特别讲述了曾带给人无限诗意的杜鹃的习性。
目的不在贬诗人骚客,而在于抒发真情。
散文中的抒情切忌凌空,爱物,不把“物”的特征牢牢把握,不在观察上下精细的功夫,不积累有关的知识,笔下的“物”就活不起来,而“爱”之情就缺少坚实的附着物,游离飘忽。
文中的“物”——鸟,写得十分传神,这不仅来自长期的观察,积累了多种鸟声音、形态及生活习性的知识,而且熟知国内外写鸟的诗文,英国诗人济慈的《夜莺》、英国诗人雪莱的《云雀》,英国小说家、诗人“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的诗句,杜甫《绝句》中的“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信手拈来,用得十分贴切,无半点斧凿痕迹。
梁实秋的散文特色
梁实秋的散文特色(2)诸如此类的文章,在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以及各类文章都是司空见惯的,如《女人》、《小孩》等文章中,他用他惯有的幽默的笔法,写出了各类人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写的十分中肯而入木三分,说过后既不会让人暴跳如雷,也不会让人恼羞成怒,而是在幽默中给人以提醒,给人改过的机会,再如梁实秋《老年》一文当中写到的:时间走得很停匀,说快不快,说慢不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宴会中总是有人簇拥着你登上座,你自然明白这是离入祠堂之日已不太远。
上下台阶的时候常有人在你肘腋处狠狠的搀扶一把,这是提醒你,你已到达了杖乡杖国的高龄,怕你一跤跌下去,摔成好几截。
黄口小儿一晃的功夫就窜高好多,在你眼前跌跌跖跖的跑来跑去,喊着阿公阿婆,这显然是在催你老。
其实人之老也,不需人家提示。
自己照照镜子,也就应该心里有数。
乌溜溜毛的头发哪里去了?由黑而黄,而灰,而斑,而然,而稀稀落落,而牛山,活像一只秃鹫。
犀一般的牙齿哪里去了?不是熏得焦黄,就是裂着隙,再不就是露出七零八落的豁口。
脸上的肉七棱八瓣,而且还平添无数雀斑,有时排列有序如星座,这个像大熊,那个像天蝎。
下巴儿底下的垂肉变成了空口袋,捏着一揪,两层松皮久久不能恢复原状。
两道浓眉之间有毫毛秀出,像是麦芒,又像是兔须。
眼睛无端淌泪,有时眼角上还会分泌出一堆堆的桃胶凝聚在那里。
总之,老与丑是不可分的。
尔雅:“黄发、齿、背、老,寿也。
”寿自管寿,丑还是丑。
老的征象还多的是。
还没有喝完川水,就先善忘。
文字过目不旋踵就飞到九云外,再寻有如海底捞针。
老友几年不见,面说不出他的姓名,只觉得他好生面熟。
要办事超过三件以上,需要结绳,又怕忘了哪一个结代表哪一事,如果笔之于书,又可能忘记备忘录放在何处。
大是脑髓用得太久,难免漫,印象当然模糊。
目视茫茫,眼镜整天价戴上又摘下,摘下又戴上。
两耳聋聩,无以与乎钟敲之声,倒也罢了,最难堪是人家说东你说西。
齿牙动摇,咀嚼的时候像反,而且有时候还需要戴围嘴。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和特点,以下是对梁实秋散文特点的分析。
二、观察细致入微:梁实秋善于观察生活,他的散文作品中充满了对
细节的观察和描写。
他能够从生活中最细小的事物中发现其背后的微妙之处,并用细腻的笔触将其描绘出来。
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他的作品更
加具有真实感和生动感。
三、言简意赅:梁实秋的散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他通过简短的文
字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不多言而能言中的至简之美,给读者留下余
地去思考和想象。
他的的散文作品读起来简单明了,但蕴含其中的哲理和
智慧却是深刻而引人思索的。
五、情态多样:梁实秋的散文作品情态多样,既有温情脉脉的家庭故事,又有激情四溢的爱情篇章,还有冷眼旁观的社会观察。
他通过不同的
情态让作品更有层次感和魅力,同时也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情感。
总的来说,梁实秋的散文作品具有情感真挚、观察细致入微、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和情态多样等特点。
他的作品引人入胜,让人陶醉其中。
通
过他对生活的描绘和思考,读者可以获得共鸣并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艺术风格比较
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艺术风格之比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出现了以林语堂、梁实秋、废名、钟敬文等一批作家为代表的“言志派”。
“言志派”散文强调“无意不可入,无言不可言”,取材极为广泛,从社会批评、文明批评到生活琐事,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散文创作以追求“兴味”为志趣,极力推崇明代作家“独抒灵性,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无论叙事、说理、抒情、议论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
从审美角度来看,言志派具有阴柔美,以“平和冲淡”的诗意美感染人心,从这派作家的写作态度上看,摆脱正经状态,追求洒脱、随意,不作激烈斗争,也不过多的介入政治领域。
而“言志派”散文作家中,成就尤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为最。
然而他们的一生,都充满着矛盾斗争,充满着争议,他们中有过叛国,有过静默,可是他们的很多作品却经过了时间的冲刷,愈来愈显示出它们的艺术魅力。
周作人被称为“小品散文之王”;林语堂是“幽默大师”;梁实秋也有他的“雅舍艺术”。
下面,就分别谈论他们各自的风格及成就。
小品散文之王——周作人小品文的概念最早还是周作人提出的,他在《美文》中说:“有许多内容不能作为小说,又不适于作诗,不妨写成散文。
在现代的国语文学里,还不曾见过有这类文章,治新文学的人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给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来,岂不好么?”他所说的“散文”、“这类文章”、“新的土地”事实上就是他要提倡的小品文。
它主要是指叙事或抒情的艺术性的散文,还包括“诗与散文中间的桥梁”——散文诗。
周作人为新文学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那就是要开拓散文领域,要发展叙事或抒情的艺术性散文。
周作人的生平文章最大的审美追求就是平和冲淡,在这平和冲淡中体现他的审美追求,表现他的思想;这种平和冲淡往往表现出一种闲适的情趣,但又能在这闲适中使人感到它所写的的确是生活的真实,使人感受到真实生活的美与丑;还有不少文章,尽管内容严肃、尖锐,而文章风格仍力求平和。
周作人的其他文体入的杂感、文艺评论和文章随笔也都有着心平气和说理的特点,很少有剑拔弩张的句子。
梁实秋
编写书目
《远东英汉大词典》,梁实秋 远东英汉大词典》 主编,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印 行,1977
返回目录
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 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 成为古人; 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 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也有同 感。
• 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乃是人 间无可比拟的幸福。 • 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 方法是读书。 • 谈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 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不 可语无伦次。 • 我一向不相信孩子是未来世界 的主人翁,因为我亲眼见孩子 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
制作人: 制作人:李彦吉
梁实秋简介 文艺思想 生平概况 主要成就 婚姻家庭情况 妙语摘录
文学主张
《雅舍小品》与《鸟》
返回目录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号均默,原名梁治 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 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祖籍中国浙 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曾赴美留学,后任教于南京东 南大学和暨南大学。代表作有《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 年共出4辑)、《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 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 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 ,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主编 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一、写作背景
抗战期间(1940)梁实秋与其清华大 学同窗吴景超一起住在重庆北碚时写 的。所谓“雅舍”,实际是指他当时 居住的简陋屋舍。其名源起于吴景超 的夫人龚业雅的名字。 抗日战争爆发,国难当头,作为学者 的梁实秋为避战乱而到重庆,条件清 苦,只能住陋室。明明是陋室,却偏 偏称“雅舍”,梁实秋通过对自己生 活环境幽默诙谐的自我调侃,表现了 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趣以 及处变不惊、温文尔雅的名士风度。
梁实秋
2、典雅 梁实秋学富五车,以学者之笔为文, 常常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充满智慧。
3、雅洁 古文与今文融为一体。 以“女人” 为例:
写“女人”如何买东西
你没有陪过女人买东西吗?尤其是买衣料,她从
不干干脆脆说要做什么衣,要买什么料,准备出多少
钱。她必定要东挑西拣,翻天覆地,同时口中念念有
词,不是嫌这料子太薄,就是怪那那匹料子花样太久, 这个不禁洗,那个不禁晒,这个缩头大,那个门面窄, 批评的人家一文不值。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她只 是嫌价码太贵而已!如果价钱便宜,其他的缺点都不 成问题,而且本来不要买得也要购储起来。一个女人 若是因为碳贵而不生炭盆,她必定对人解释说:冬天
21
(2)出版了《浪漫的与古典的》 (1927),《文学的纪律》(1928) 这部书主要针对于创造社而言的,反对 文学自我表现,强调理性和传统。
梁实秋与女儿
2、1927年,与程季淑结婚 两人恩爱一生。幸福、温馨的婚姻生 活始终使作者保持一颗平常、普通人的 平和之心。所以,他的创作题材多集中 在生活琐事上,如《喝茶》、《饮酒》、 《理发》、《睡》、《牙签》、《手杖》 等。 1974年妻子去世,写下了《槐园梦 忆》,悼念亡妻。
《槐园梦忆》节选
我到季淑的墓上去,我的感受不只是“徘徊不忍
去”,亦不只是“孤魂独茕茕”(qiong),我要先把鲜 花插好(插在一只半埋在土里的金属瓶里),然后注 满清水,然后低声呼唤她几声,我不敢高声喊叫,无 此需要,并且也怕惊了她;然后我把一两个星期以来
所发生的比较重大的事报告给她,我不能不让她知道
三、梁实秋散文创作特色 1、淡雅 他主张人应该要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
去享受人的生活。 1930年,被鲁迅骂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 狗”,他虽愤怒,但能控制那愤怒。 1937年,因“与抗战无关”的事件而退出抗战文 艺的第一线,隐居于“雅舍”,虽说是迫不得已, 但仍能自得其乐。 他对人生的丑恶面不是没有批判,但他用的是温 和的笔调而不是激烈的言词来抒发的,因而多是幽 默,而不是讽刺。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赏析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赏析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 ,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小品 ,广泛涉及人生世态 ,或回忆往事、记述个人经历 ,或叙写家庭生活、读书生涯 ,或忆记故乡、发家国之思 ,或描写社会面貌、文化习俗 ,,梁实秋的散文怀人则凄清细腻、缠绵动人 ;思乡则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写景则错落有致、别具一格 ;叙事则娓娓道来、不流于俗 ,, 总之 ,梁实秋的散文幽默典雅 ,雍容大度 ,舒徐自在 ,韵味浓郁 ,读来让你爱不释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 ,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
全文共 12自然小节,可分四段 :第一段(第 1 小节):总写不能忘记国文老师的原因。
这一小节先交代“我”遇见国文老师的时间是“十八九岁的时候”这,是一个“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龄,也是个不太懂事的年龄。
然后用“印象最深”、“受益”最“ 多”来概括“我”不能忘记这位国文先生的原因。
开头很简洁 ,连用两个表程度的副词“最”突出强调了国文先生在“我”记忆中的位置 ,同时也勾起了读者阅读的欲望。
第二段(2——6 小节):叙写国文先生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惯。
一般对于尊者长者的回忆常常总会规避一些缺点和不足 ,而梁实秋对国文先生徐锦澄的描写 ,却可以用“大不敬”来形容。
首先是绰号不雅——“徐老虎”一,旦一个人的名号与“老虎”挂上勾 ,就足见其凶其狠了。
再看他的“像貌”现(在一般写为“相貌”)脑, 袋“有棱有角”的,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 ,扁扁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这一副尊容作者概之以“古怪”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们再看他的行为习惯 , “他的身材高大 ,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 ,不时地吸溜着”,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袍,子上“油渍斑谰”。
梁实秋散文中的文化传承与精神抒发
梁实秋散文中的文化传承与精神抒发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独特的笔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思考,又有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与表达。
梁实秋的散文通过细腻的叙述和深入的思考,传递出一种精神抒发与文化传承的力量。
在梁实秋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和传承。
他从古代文化经典中汲取灵感,借助于对经典的解读和演绎,将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诗词、古代文学和哲学的热爱和研究。
通过对这些经典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梁实秋试图将传统文化带入当代,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梁实秋作品中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与表达。
他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发现其中的哲理和意义。
他善于从日常琐事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和哲理,用文字将它们表达出来。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他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找到和他共鸣的点,从而对生活有更多的思考和体悟。
梁实秋的散文作品中也不乏对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表达。
他对家庭的关怀和对国家的思念,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国家的思考。
这种社会责任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多的深度和厚重感,也为他赢得了更多读者的喜爱与认同。
梁实秋的散文作品中所传递出的文化传承和精神抒发的力量,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快节奏、功利主义的环境下,我们常常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精神高度的追求。
梁实秋的散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真挚的情感打破了这种现实,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美丽和精神的真谛。
通过阅读梁实秋的作品,我们能够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对精神追求的动力。
总之,梁实秋的散文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抒发,向我们传递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文化视角,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使我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既能感受到文化的传承,又能思考生活的意义。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从梁实秋的作品中我们还能察觉出他的幽默,虽然他的幽默不及林语堂,恬淡不如鲁迅,但梁实秋写作风格汇集了百家之长,创造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一种写作风格,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汇到了他的散文当中,也成为了他的作品的一个特点。
梁实秋的文章多是短篇的散文,他的文章文辞严谨又带有些许的幽默感,使人读完之后感觉到很轻松,但是又能让人在轻松之余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
梁实秋平时喜欢结交朋友,还经常与友人聊天谈心,对同一件事得到了许多不同的见解,然后自己在这些见解之上做出分析,融会贯通,将这些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作品当中去。
梁实秋的这种自成一派的写作风格在当时虽然不受大多数人的支持,甚至因为梁实秋写作风格使他和他的家人都受到了迫害,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写下去,直至后来终于被大多数人所支持。
梁实秋的写作风格不仅蕴含了丰富的个人情感,还带有少许的幽默感,这是当时他的作品不被人接受的原因,也是后来直到现在被人喜欢的原因。
梁实秋作品梁实秋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作家,他非常多的作品我们都是拜读过的,这些作品都给人们到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非常的出色,他从小就非常喜欢写文章,所以在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文章就开始被人们知道了。
梁实秋的作品风格总是不断地在浪漫与古典中间徘徊,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浪漫的轨道上来,他最出色的作品以《雅舍小品》为典型,这是散文和古典风格相结合而产生的一本书,这本书受到非常多读者的喜爱,有很多梁实秋的忠实粉丝都说就是因为这本书才喜欢上她的,在这本书中他么能够非常明显的感受到古典风格的魅力,但是又不缺少散文的洒脱,是难得一见的好书,也是这本书让梁实秋的作品开始被更多的人知道,他的作品风格从现在开始就慢慢开始变得明亮起来了。
梁实秋的作品大多都不是很长,多数是以散文出名的,很多人喜欢梁实秋就是因为喜欢他的散文,他的散文给人一种非常美但又不是那种非常俗气的美,这种美因为和中国的古典文化相结合了所以更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这就是梁实秋作品吸引人的地方。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 一代散文 大师梁实秋 先生笔耕不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他的散文涉猎广泛,凡人间生活各个方 面,都在他的散文中得到反映。
他认真地品味人生,中年以后,其怀乡之作如一 枝奇葩,独放异彩。
梁实秋的一生当中作品无数, 仅仅是他女儿整理出来的就有两千多万字, 每 当读到梁老先生的作品,许多人都会被他的那种淡雅,淡泊名利的风格所吸引, 梁实秋写作风格不像鲁迅 那么言辞犀利,相反,读了他的作品反而会给人一种亲切感,让人感受到了 他为人温和的性格。
从梁实秋的作品中我们还能察觉出他的幽默, 虽然他的幽默不及林语堂, 恬 淡不如鲁迅, 但梁实秋写作风格汇集了百家之长, 创造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 一种写作风格, 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汇到了他的散文当中, 也成为了他的作品 的一个特点。
梁实秋的文章多是短篇的散文, 他的文章文辞严谨又带有些许的幽 默感, 使人读完之后感觉到很轻松, 但是又能让人在轻松之余感受到作者想要表 达的对人生的感悟。
梁实秋平时喜欢结交朋友,还经常与友人聊天谈心,对同一 件事得到了许多不同的见解,然后自己在这些见解之上做出分析,融会贯通,将 这些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作品当中去。
梁实秋的这种自成一派的写作风格在当时虽 然不受大多数人的支持, 甚至因为梁实秋写作风格使他和他的家人都受到了迫害, 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写下去,直至后来终于被大多数人所支持。
梁实秋的写作风格不仅蕴含了丰富的个人情感, 还带有少许的幽默感, 这是 当时他的作品不被人接受的原因,也是后来直到现在被人喜欢的原因。
梁实秋作品 梁实秋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作家, 他非常多的作品我们都是拜读过的, 这些 作品都给人们到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的作品非常的出色, 他从小就非常喜欢 写文章,所以在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文章就开始被人们知道了。
他的很多作品到现在都非常流行, 梁实秋作品有一个特色, 那就是非常有贵 族气息, 他的文章任何读者一读就会有一种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的感觉。
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初探
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初探作者:崔冠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08期[摘要]梁实秋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散文学家。
其散文有着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享誉海峡两岸文坛几十年。
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风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本文试对其散文的语言风格作一浅要分析。
[关键词]梁实秋(1903—1987),中国现代著名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文学家。
他一生所进行的文艺实践是多方面的,除了写文艺评论外,他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编写了三十多种英文词典及教科书,散文集子有二十余种,其他还有小品集、杂文集等多种,曾被尊为中国第一‘博学鸿儒’’。
梁实秋的散文、小品集子多以“雅舍”冠之。
“雅舍”系作者抗日战争时期客居重庆北碚所居的陋室之名。
1940年人蜀后他应刘英士之邀以“子佳”为笔名在《星期评论》陆续发表《雅舍小品》,此书一出,风行不衰,至今发行了五十余版,创中国现代散文发行的最高纪录,奠定了散文大家的地位,影响遍及西欧、北美和东南亚。
四十年前,美学家朱光潜在致作者的一封信中,对刚刚出版的《雅舍小品》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
本文试对其散文的语言风格作一浅要分析。
梁实秋的作品与其艺术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他的创作中倡导真诚,主张文学应反映亘古不变的人性,反对以功利的眼光看待文学。
他的作品取材平易,亲切如话,能从个人经历、日常琐事、起居饮食中细密深掘,广征博引。
察常人之所无触。
发常人之所未发,所谓‘锬言微中亦可以解纷,,,旨趣蕴藉,品味温淡。
风格平实散淡,在从容徐缓里包含着犀利与深刻,有一种善美的和谐,耐人寻味。
比较而言,梁实秋的散文不似徐志摩的华丽夸饰,冰心的雅隽飘逸,郁达夫的烈情奔突,鲁彦的素朴清新,朱自清散文的幽郁缠绵,却有一点丰子恺的玄机巧慧,又有一点周作人的冲淡平和,也透出了一点鲁迅的辛辣老到,林语堂的诙谐幽默,然而,他还是他,他是自成一格的。
梁实秋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便是语言清新、淡雅、极富幽默感,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誉之为“精彩的幽默”,并进而评述到:“林语堂只称幽默大师,而他只是幽默小品的提倡者,其幽默才能并不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汽车》中,他对势利的世风多有嘲讪,对那种以是否拥有汽车来划分等级的社会现象他很不以为然。在讲到了许多女子以对方是否拥有汽车作为择偶的基本条件时,他写道:“为了汽车而牺牲其他条件,也是值得的交易。……至于婚姻的对方是怎样的一块材料,那是次要的事,一个丈夫顶多重到二百磅,一辆汽车可以重到一吨,小疵大醇,轻重若判。”出语谐趣,分明有弦外之音。对那些在婚姻条件问题上本末倒置的女子,是善意的告诫。《谦让》从宴会上的让座之风写起,宾客们每遇到这种场合就谁也不肯坐首席,以示谦让;接着他调转笔头去写长途公共汽车站,在那里,只见人们“杀进杀出”,如果售票处没有木栅栏,秩序就不堪设想。在强烈的对比中,梁实秋说他有所“发现”:人们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准绳来确定是否谦让的。出席宴会,坐在末席上其实“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不妨谦让;而长途汽车站上的情形就不同了,一谦让就没有好座位甚至无座位了。那种人们习以为常、实际上带有虚伪性质的“谦让”一经他道破,确有点振聋发聩。幽默的行文中,蕴涵着他对建立真正谦让美德的社会文明的期盼。《钟》因有感于台北市政府“重阳敬老”赠送每位年老市民“时钟一具”遭到诸多非议而作。非议者的理由是“钟”与“终”同音。而市政府并不以科学道理进行疏导,却可笑地否认它是“钟”,改以“计时器”名之。这触发作者想起了种种弥漫于社会的迷信现象并委婉地加以嘲讽:如有人不许孩子在麻将桌旁读书(“书”与“输”同音),虽然读书是好事;又说起有位熟人家道富有,门上贴“一个特大号的倒挂着的福字”(“倒”与“到”同音),不想时过不久,“这位福人驾鹤而去了!”文中还举出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实例,辅以幽默的评说,妙趣横生。作者对迷信风气的针砭,尽包孕于娓娓道来的叙述中了,读者是不难领悟到的。
导语:梁盛名的,还是他的散文创作。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在梁实秋的散文中,有相当数量是描摹社会世相的,其中不乏针砭时弊之作。这表明他对于自己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不满意之处颇多。不过从作品的内容来看,他并没有改变社会制度的想法,他只是希望这个社会能不断地有所改良。
《送礼》描述的是梁实秋在台北亲历过的一件事:政府机关某局的梁先生与他住在同一条街上,送礼者只知其姓不知其名,于是屡屡把本欲送至彼“梁寓”之礼品误送达此“梁寓”。被诘问时,他说“我们行里的事要不是梁先生在局里替我们做主,那是不得了的。”原来这里在台湾社会很普通的贿赂事例中的一桩。作者揶揄道:“猪喂肥了没有不宰的。”剔肤见骨地揭露了送礼者右着不可告人的图谋。这篇小品,作者是从原始人狩猎归来将猎物分赠众人起笔的,那时的赠礼者与收受者,双方都十分光明磊落.与当今的贿赂者的鬼鬼祟祟、心怀鬼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借这样的对比来否定“人心不古”的当今世风。
他最看不惯的是官场。在《握手》中,他描写了种种握手的场面,其中给人印象尤深的是,他以厌恶的情绪描绘了那种“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握手的姿态:这种人“常常挺着胸膛,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两眼望青天”,即使你主动伸出手,“他的手仍是直僵的伸着,他并不握,他等着你来握”,让人没趣。凡官场人物的形形色色,梁实秋历来憎恶有加,对那种自称“公仆”者流,借握手这样一个小题目,他也毫不客气地奚落一通。在《脸谱》中,他称做官的人是“误人仕途”。并说这种人的脸是“卷帘”脸:“外面摆着一副面孔,在适当的时候呱嗒一声如帘子一般卷起,另露出一副面孔。”这种人对下司道貌岸然,往往面无表情,“使你无从观色,莫测高深”,有时他却把“脸拉得驴般长,使你在他面前觉得矮几尺”;可是“他一旦见到上司,驴脸立刻缩短,再往瘪里一缩,马上变成柿饼脸,堆下笑容”。他挖苦说,这种善变的脸是官场上傲下媚上的必备工具。社会环境污浊,官场犹然。从梁实秋对官场人物握手姿势和脸面善变的描写中,读者对仕途中人际关系的冷漠、虚伪,恐怕都会产生一种反感的情绪。
梁实秋对时弊的针砭从社会的方方面面切入,而且每每漾出新意,由于得体而幽默,人们读之,不觉会时而会心地一笑,乃至忍俊不禁。他的幽默常常包含着讽刺。不过,即使是讽刺,在针对一般世风时,在态度上也与针对官场的那些篇章有所不同。官场太污浊,离他所希望的“好政府”相去太远,他时常投去蔑视的一瞥,用语也不免刻薄;而在对其他世相进行针砭时,总是比较委婉、温和,表现出一种绅士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