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经济成为各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积极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探索绿色、清洁、高效的发展道路。
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低碳经济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也伴随着排放量的飙升和资源过度消耗。
通过推行低碳经济,鼓励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以及绿色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的比重,提升产业结构的绿色化水平。
这种升级将有助于降低整体碳排放水平,改善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其次,低碳经济为中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过去,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然而,随着国际环境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加,这种模式已经不再可持续。
低碳经济的引入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转型升级的机遇,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和创新技术,推动经济转型,并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同时,低碳经济还可以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增强中国经济的自主性和抗风险能力。
再次,低碳经济促进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提升。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对于低碳经济的关注和支持也越来越多。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通过加大低碳经济的改革力度,承担应有的环境责任,并在国际环境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可以提升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还可以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贡献。
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将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
最后,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国家,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
通过推行低碳经济,中国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培养和推广低碳技术和节能理念。
这将为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长远成效提供基础和保障。
同时,低碳经济的推行也将为后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总结起来,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论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济 发 展 与 资 源 、 境 的矛 盾 日益 突 出 , 经 到 了 难 以 为 续 的 年 最 低 , 5 2 ; 二 个 阶 段 是 18 — 1 9 环 已 为 .O 第 9 5 9 2年 , 8年 这
地 步 。对 于我国这 样 一个 资 源 稀缺 、 济 欠 发 达 的人 口大 GD 经 P平 均 增 长 率 为 8 9 , 中 19 .5 其 9 2年 增 长 率 最 高 , 到 达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NO.2 2 0, 012
M o en B s es rd d s y d r u i s T a eI ut n n r
21 0 2年 第 2 O期
论发 展低碳 经济 促进我 国经济 增长方 式转变
刘 翠 艳
( 北 大学 商学院 , 北 武汉 406 ) 湖 湖 3 0 2 摘 要 : 济 增 长 方式 的 转 变一 直 是 我 国可 持 续 发 展 进 程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话 题 。 分 析 了 改 革 开 放 以 来我 国 的 一 些 经 济 经
低 碳 经 济 是通 过 更 少 的 自然 资 源 消 耗 更 少 的 环 境 污 染 , 获 高 。 这 一 阶段 , P平 均 增 长 率 为 9 5 , 中 1 9 GD .7 其 9 3年 增
得更 多 的经济产 出 ; 低碳 经 济是 创 造 更 高 的生 活标 准 和更 长 率 最 高 , 1 ,9 9年 最 低 , 7 6 。 2 0 为 4 19 为 . 0 8年 后 由 于
增 长事 实, 并发 现 在 粗 放 型 的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下 我 国开 始 出 现 了经 济 增 长 不 稳 定 , 长 质 量 降低 等 问题 。 然 后 分 析 了粗 放 型 增
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论文
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摘要】低碳经济是我国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应对经济粗放增长带来一系列问题的必然选择。
本文从国内国际两方面论述了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重化工业以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较之西方国家,我国经济仍处于较低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和物质消耗来推动。
这种高投入、高增长、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土地、淡水、能源等战略资源被大量的消耗和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受到严重的挑战。
金融危机和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碳排放”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限制和打压我国的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
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十分必要和迫切。
低碳经济是以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制于国际碳排放和国内能源资源的不可再生。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道路,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核心对策,也是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性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有力手段,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路。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1)低碳意识缺乏。
长久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单纯的追求gdp 的增长,以资源的大量使用为代价,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2)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加大,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成为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开启低碳时代
低 碳 经 济 是 应 对 气 候 等 问题 提 出 的 。2 0 0 3年 英 国 政 府
发 表 了题 为 “ 们 未 来 的 能 源 :创 建 低 碳 经 济 ( u n ry 我 O r eg E
F tr :ran o ab nE oo y ” 《 源 白皮 书 》 uue C et gaL w C ro cn m ) 的 能 i ,
碳 向低 碳 转 型提 出四 方联 动 的 对 策 。 时应 该 警 惕 低 碳 陷 阱 , 止 盲 目发 展 。 同 防
关键词
低 碳经 济
发展 方 式
转 型
中图分类号 :103 F2 . l 低 碳 经 济 发 展 的 历 程
1 国际低碳经济 的提 出 . 1
文献标 识码 : A
同 比增长 , 甚至更 高 ; 在某个特定 阶段后会 出现变化 , 济 但 经
增 长时物质 消耗并不 同步增长 。 是略低 , 至呈下降 趋势 。 而 甚
施 以应 对 大 力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的 时 代 要 求 20 0 7年 9月 . 太 经 合 组 织 ( P C 第 l 亚 AE ) 5次 领 导 人 会 议 上 国 家 主席 胡 锦 涛 首 次 提 出 : 展 低 碳 经 济 、 发 和 推 广 发 研 低 碳 能源 技 术 、 加 碳 汇 、 进 碳 吸 收 技 术 。 之 后 , 国 在 发 增 促 我
( ) 力 的 理 论 依 据 。 般 的 观 点 认 为 经 济 发 展 与 能 钩 ” 论 提 出 了 不 同观 点 。 这 但 脱 理 里 “ 钩 ” 论 主 要 用 来 分 析 经 济 发 展 与 资 源 消 耗 之 间 的 关 脱 理 系 对 经 济 增 长 与 物 质 消 耗 之 问 关 系 的大 量 研 究 表 明 。 国 一 或 一 地 区工 业 发 展 初 期 . 质 消 耗 总 量 随 经 济 总 量 的 增 长 而 物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摘要: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的人类文明也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比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正常社会生活造成的重大危害等,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将温室气体的减少作为关注重点,将健康稳定发展作为重要目标。
本文主要通过对低碳经济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国情,对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一些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低碳经济气候变化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与植被的破坏造成的全球变暖引起生态系统的一系列变化,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安全。
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世界瞩目的全球环境性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得到了广泛的国际响应,低碳经济收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和重视。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一、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英国政府文件《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这个最早建立工业文明的国家又一次在全世界引导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生。
低碳经济是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念,以技术、制度、产业结构等的各种创新为手段,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学燃料的消耗,研究碳封存技术,从而实现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长速度的目标,获得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据世界经济报告指出,全球每年1%的gdp投入能够有效避免未来每年5%到20%的gdp损失,也就是说,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随着低碳经济这种新型发展模式的出现,各种与低碳相关的词语随之增多,比如低碳城市、低碳网络、低碳社区以及低碳超市等低碳新语日益涌现,低碳已经成为当前各行各业的宠儿。
一股低碳之风在全球范围内“来势汹汹”,难以抵挡。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为在世界上有相当影响力的大国,中国错过了两次科技革命的巨大机遇,现代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仍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浅议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源节约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
02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
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驱动发展
03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提高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03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优化产业结构
公共意识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引导人们树 立绿色消费观念。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资源循环利用
推动企业采用循环生产方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 放。
产业协同
加强产业间的协同和链接,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废弃物资源 化和再利用。
政策支持
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 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循环经济活动。
社会影响
低碳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 量,改善健康状况,促进 社会公平与和谐。
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国际合作
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 制定减排目标和政策,推 动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
技术创新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开发 新能源和清洁技术,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
制度创新
推动制度创新,完善政策 法规,促进低碳生产和消 费。
中国应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 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和意识 ,推动全民参与低碳经济的发 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产业政策
制定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 投资和研发可再生能源技术。
电网建设
加强电网建设和管理,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并 网和调度能力,确保可再生能源的稳定供应 。
推进节能减排
产业结构调整
试析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求 将 国际 上 内生增 长理论 的前 沿理 论运 用 到环境 经济 学 的
研 究 领域 。在 经验研 究 中 ,通 过 收集大 量翔 实 的 中国不 同
数据 来源 于 《 中国 5 统计 资 料 汇编 》 与 19 — 新 0年 90 21 年 的 《 00 中国统计 年鉴 》 ,同时 ,参 考 各省 历 年 的统 计 年鉴 。用 人均 GD P替 代人 均 收入 ,例 如 ,为 了剔 除 价 格 因素 的相 关影 响 ,将 各 省 的人 均 G P均换 算 成 为 以 17 D 98 年为 基期 的不 变 价格 实际 G P D。
年 的统计 年鉴 ,产 业 结构 数值 = 工业 G P 地 区 G P D/ D。
( )对 外 开放 程度 5
数省 份仍 然处 于排 放量 上升 的 阶段 ,但是 在部 分东 部发 达 地 区 已经 开始 下 降 ; 目前 ,工业 烟尘 和粉 尘 以及工 业废 水 出现 了比较显 著 的随着 经济 增 长而下 降 的趋势 ;因为数 据
较 、分 析 、归纳 、演绎 得 出相关 结论 。在 理论 研究 上 ,力
化硫 、烟尘 、粉尘以及固体 废弃物等)排放 总量主要来 自于 19-2 1 93 00年的 《 中国环境年鉴》 以及 19- 2 1 90 00 年的 《 中国统计年鉴》 ,同时也参 阅全国 ( 西藏除外)其
他 省 、市 、区的历年 统 计 年 鉴 。人 均排 放量 =排 放 总 量/ 废气 与二 氧化硫 这 两项 指标 在我 国大 多
之一 。数据来源于各省历年的统计年鉴 ,部分省缺失数据
采用 “ 末 常住人 口数/ 年 年末 国土 面积 ” 所 得 的数值 。
( )产 业结 构 4 该指 标代 表 了某 地 的工业化 进程 。数 据来 源 于各 省历
低碳经济与中国的发展路径
• 在2030-2040年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达 到峰值。但是其人均排放的峰值不仅低于 工业化国家历史峰值,而且低于美国2030 年的排放水平(根据美国目前的减排承诺 预测,2030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1012吨),接近于英国2030年的排放水平。
不同领域对减排的贡献(单位:亿吨二氧化碳)
产业结构调整、物理能效提高减排贡献很大,2020年、2030 年、2050年贡献分别在60%,62%和57%。能源结构优化的 贡献,由2020年的16%逐步提高到2030年的24%和2050年
法国
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2008年11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 能源的计划,该计划包括50项措施,涵盖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 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同时,法国宣布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 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
美国
主要国家经济刺激计划中的绿色投资
• 纽约州能源办公室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同样的发电量, 纽约州风力发电企业创造的工作机会要比火电厂多27%, 比天然气电厂多66%。
可再生能源部门的就业
避免碳锁定和路径依赖 避免出现高耗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城市基础设施。
主要耗能设施的生命周期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
中国2050情景构架
Scenario Framework
• 人们越来越关注转型所带来的潜在经济、 社会和政治效益,是获得更好发展的历史 机遇,而不是其成本。
• 到2050年,全球低碳产品的价值每年至少会有 5000亿美元甚至更多(斯特恩报告)。
•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估计,要把二氧化碳浓度控 制在450ppm以下,投资必须比“一切照旧”模 式增加18%,到2050年平均每年要增加1万亿美 元。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关注日益加剧,低碳经济成为了世界各国追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新模式。
低碳经济模式将以低碳排放为目标,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等方面开展工作。
低碳经济模式的实现,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社会和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分析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间的关系。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1.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目标。
不少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例如,欧盟提出了20-20-20计划,即到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0%、能源消费比例提高20%和清洁能源占比提高20%。
此外,欧盟还提出了低碳经济路线图,把低碳经济作为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美国已经提出了全球变暖挑战行动计划,旨在到2025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6%~28%。
日本也制定了低碳社会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并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国内碳排放减少26%的目标。
韩国也提出了推进绿色经济的政策和计划。
中国也将低碳经济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并提出了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的目标。
2.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清洁能源的发展趋势。
清洁能源是低碳经济最突出的标志之一。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清洁能源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水力能等。
(2)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是指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建筑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的建筑。
低碳建筑作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
(3)低碳交通的发展趋势。
低碳交通是指以减少燃料消耗和排放为目标,采用清洁能源的交通方式。
未来,公共交通、电动汽车和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将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和支持。
低碳经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体( 以二氧 化碳 为代表 ) 的排 放 。温 室气 体 主要 来 源 于现代 工 业社 会 大 量燃 烧煤 炭 、 油 等高 碳 能源 。研 石 究 指 出 ,0 7年 , 国每建 成 1 方米 的房 屋 , 20 我 平 约释 放 出 08吨 C :每 生产 l 电 , 释放 1 斤 C 燃烧 . O; 度 要 公 O;
缓 气候 变化 与 实 现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主要 途 径 和必 由之 路 。毋庸 讳 言 , 低碳 经 济是 对 包括 中 国在 内的所 有 国
三 者 有 所 区 别 。循 环 经 济 以 “ 量 化 、 利 用 、 源 减 再 资
化 ”为 原则 , 重 于能 源 、 质 的 高效 利 用 , 把 清 洁 侧 物 是
模 式 。 目前 , 际社会 已经 对低 碳 经 济理 念 和 原则 达 国 成共识 , 我们 面 临的共 同 问题是 如 何 具体 实 施 低碳 经
世 界 立 即行 动 , “ 以 B模 式 ” 代 “ 模 式 ”, 救 地 取 A 拯
球, 延续 文 明 。可见 , 在人 类历 史上 已经走 过 2 0多 年 0
济 , 需 要世 界 各 国共 同探 索 、 点 、 流 、 作 与推 这 试 交 合 广 。谁 在低 碳 经济 道 路 上走 得好 走 得 快 , 就 站 在历 谁 史 的制 高点 , 拥 有 国际 竞 争力 。 回顾 中 国的 低碳 经 就
济 发 展历 程 , 以追溯 到 2 可 0世 纪 7 0年代 , 是 17 正 92 年 斯 德 哥 尔摩 召 开 的 第 一 次 人 类 环 境 会 议 推 动 了 中 国 当代 环 保 的起 步 。那 次 会 后 , 周恩 来 总理 的 主持 在
噪声等 ) 放 , “ 排 在 十一 五 ” 间侧 重 于严 格控 制有 毒 期
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高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吴季松畅谈国家高新区发展低
批被派 出国的学者 。后来 , 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任 副代 表 的吴 季松 竞 选 国 际官 员 , 为 了教 科 文组 织科 技 部 成 门 的高 技 术 和 环境 顾 问 。正 是 在 这 一 职 位 上 , 对 “ 新 他 高
缘 聚 缘 起
吴季 松 与 中 国高新 技 术 产业 开 发 区渊 源 颇深 。 果把 如 中 国高 新 区 的发 展 史 比作 一条 无限 延伸 的 射线 , 季松 引 吴 入“ 业 园区” 一概念就是这条射线发 轫的端点 , 产 这 是他 推动 了 中 国 高新 区 的破 茧 而 出 , 见 证 了 中国 高新 区 的茁 也 壮成长。
“ 早 , 就是北京 、 安 、 最 我 西 上海 许 多 高 新 区 的顾 问 ” , “ 一 本 白纸 黑 字 讲 这 个 理 论 的正 是 我 的书 ,2 世 纪 社 第 《1 会 的新 细胞 —— 科技 工 业 园区 》 。 ” 至 于 为什 么 能 做这 方 面 的 研 究 并结 出 丰硕 的成 果 , 吴 季 松把 原 因 归于 国 家派 遣 出 国 的机 遇 。 是 改革 开 放后 第 他
并 未 缩短 。记 者就 此 采访 了瑞 典 皇家 工程 院 外籍 院士 、 中 国技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吴季松。作为“ 中国知识经济的 敲 钟人 ” ,首 位 研究 新 循 环经 济 的 学者 ,低 碳 经 济 的倡 导 者 和推 动 者 , 季松 先 生 以其 对 高新 区 和低 碳 经 济两 个领 吴 域 深 厚 的 研 究 经 历 为 我们 解 答 了 高 新 区 如 何 走 发 展 低 碳 经 济道 路 的 问题 。
人物简介 :
吴季松 ,瑞 典皇家工程科学 院外籍 院士 , 原 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 , 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常务 副主任 , 原北京 奥 申委主席特 别助 理 , 奥组 委奥 运总体 影响项 目 问 , 顾 国际科技工业园协会顾 问 委员会 亚洲惟 一的委员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 问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海大学博士生导师 。。 河 现任北京航空航 天大学经济管理 学院院长 、 中国循环经济研 究中心主任 、 京循 环经济 促进 北 会 会长 。 16 年 毕业于清 华大学工 程力学数 学 98 系,99 92年作为改革开放 后首批 出国访 问 1 7 —18 学者 在欧洲原 子能联 营法 国原子 能委 员会 芳特 诺核研究 中心从事清洁能 源研究 。 92— 94 19 19 年 任联合 国教科 文组 织科技部 门 高技术 与环境 顾 j 。2 0 年获 “ ' 05  ̄ - j 国际科 技园区荣 誉会 员奖 ,是 该 , , 组织成立 2 年来世 界上 第 7 1 个获奖者 。 。 自 17 年 以来 ,吴季松 在国 际知 名刊物联 99 合国教科 文组 织《 自然与资源 》 《 学对 社会 的 科 影响》 ,国 内最著名报刊和国 内外高层 次环境与 资源 会议上发表 能 源战略 环境保 护 、 知识经 济 和循环经济 文章百 余篇 , 著 2 余部 。 专 蔓 趔0 翟 新 。 3
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模式转变
态平 衡 。这是一 种符 合可 持续发 展 的经济 发展模 式 ,是对 “ 大量生 产 、大量 消费 、大 量废 弃 ” 的传 统 经济 发 展模 式 的根 本改 造 ,是 对传 统经 济发展 模式 的反 思和创 新 ,是人 类社 会继 农业 文 明 、进人 工业化 高潮 后 的一种必 然选 择 。
张孟才 ,等 :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模式转变
城 市 资 源 与 环 境
低 碳 经 济 在 我 国 的 发 展 模 式 转 变
张孟 才 ,刘 阳
( 沈 阳工 业 大 学 ,辽 宁 沈 阳 1 1 0 1 7 8 )
[ 摘 要 ] 面对 全球 气候 变化 的严峻 挑 战 ,转变 经济发展 模 式势在 必行 。发 展 低碳 经 济 ,既是 我们 的职责 ,也 是 可
题 ,政府 忙于救 市 ,其计 划虽然 考虑 了清 洁能源 ,但 大部 分 资金还 是转 向基 础设施 建设 。企业 忙 于 自救 ,也 忽视 了
低碳 技术 的应 用 ,我 国最 终成 为能 源消耗 和二 氧化碳 排放
室 气体 排放 的复 杂 矛盾 和 多 重压 力 ,我 们 坚 持 以人 为本 , 实 施全 面协 调可 持续 的发展 战 略 ,将 气候 变化 问题 作为 发
3 我 国低 碳 经济发 展模 式产 生 的必 然性
2 0 0 7年胡 锦涛 总 书记在 亚太 经合 组织 ( A P E C )第 1 5 次 领导 人 会 议 上 明 确 主 张 “ 发展低碳经济” 。2 0 0 9年 1 2 月 ,我 国政 府 重 申 “ 面 临发 展 经 济 ,消 除 贫 困 和 减 缓 温
段 ,尽 可能 地减少 煤炭 石油 等 高碳 能源 消耗 ,减少 温室 气 体 排放 ,形 成发展 经济 社会 与保 护生 态环 境双 赢 的一种 经 济 发展 态势 。低碳 经 济 的实 质 就 是改 变 已有 的 能 源结 构 ,
低碳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 、 国企 业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的对 策 建 议 中
中国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 过程 中 , 应从 以下方面
( ) 立低 碳 经济 意 识 一 树
次又 一次 引进技 术 , 得其 最终 陷入 外 国技术 依赖 做起 : 使 的陷 阱 。 时 , 在多 家 企业 重 复 地 购买 同一 技术 同 存 现 象 , 果 企业 在技 术 引 进上 花 费 不少 , 没 有从 结 但
经济众说
党政 干 部 论坛
-
。
・
,
l l。
≯ _ 臻 馨 莓 串 阗 j 发 震 谚 翩 祷 凌 磺 壤 金娑 式 - - ×
- 扬 - 0O 文 生.刘 志 威 -
国际金融 危机使 实体经 济受 到严重 的冲击 , 传统 对 企业节 能减排工作 的监督力度不够大 , 致使一些企 产业 的衰退 给新 兴产业 的发展提供 了空 间 ,以低能 业 的节能减排工程建设一拖再拖 , 甚至有些项 目成 了 耗、 低污 染 、 低排放 为基 础的低碳经 济模 式逐 步走上 “ 形象工程 ” “ 拉子 ” 、半 工程 , 当一部 分节能减排 设 相 了历史 舞台并 为传统 产业 的振兴提供 了支撑 。 以低 备 没有充分利用 。 在 碳技术 为核心 的新一 轮国家竞争力 角逐 中 , 谁领先一 其三, 企业产 品价格形成机 制不完善 。 由于资源 步, 谁将 引领世界经济发 展潮流 , 并成 为 国际市场 的 类企业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 , 导致企业节能减排的主 最大赢 家。作 为最大 的发展 中国家 和碳排放大 国, 中 动 性和积极性不 高 。这些资 源性产 品的前期开发 成 国的选择不仅决定 自身 的核心竞争力与发展前景 , 也 本 、 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 的退 出成本都没 决定着世界 的未来 。 于各大产业来说 , 对 低碳 产业必 有 在价格 中得到充分体 现 , 而造成企业开发利用资 从 将引领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于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思考
从 表 1中可 以 很 直 观 地 了解 到 工 业 一 直 在 产 业 结 构
收稿 日期 : 0 0— 1 2 1 8— 7
作者简介: 胡俊 ,江西高安人,硕士,江西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
讲师 ,研究 方向 : 产业 经济 。电子信箱 : astod @ 13 cr。 psah n a 6 .0n
过程 。
一
较 ,煤炭转化效 率在 所有 一 次能 源 中最 低 。我 国能源利 用效率在 国际 比较 中处 于落 后地 位 ,而 国内粗 放 型的生 产方式 又再 次加剧 了能 源转 化效 率低 的 问题 。资源 自给
率不高 ,愈来愈 依赖 外部 市 场 ,能 源风 险将 随着需 求量
的增 加 而增 加 。 因此 , 过 度 依 赖 外 部 资 源 供 给 的 能 源 利
胡 俊
( 西 省 委 党 校 工 商 教 研 部 ,中 国 南 昌 3 0 0 ) 江 3 0 3
摘
要: 发展 低碳 经济本质上就 是对现代经济发展模 式进行 的一场深刻能源经济革命 ,也是经济发展过程 中考虑 可持
续发展 理念下的必然选择 。本文从发展低碳 经济 、促 进经济 转型升 级迫切 性和重要 性 的角度 ,阐述 我 国发展 低碳 经济的
础的 “ 低碳 经济 ”成为 全球 热点 。欧美 发 达 国家 大力 推 进以高能效 、低 排 放 为 核 心 的 “ 碳 革命 ” 低 ,着 力 发 展 “ 低碳 技术 ” ,并 对产 业 、能 源 、技 术 、贸 易等 政 策进 行 重大调整 ,以抢 占先机和产业制高 点。 “ 碳经 济”这 种 低 新型经济发展方 式对 于我 国而 言 ,是 一个 顺应 经 济结 构 调整的 转 型 过程 ,同时 也 是 一 个 艰 难 的 选 择 与 放弃 的
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下,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发展的趋势。
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低碳经济对其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尤其重要。
首先,低碳经济可以促进中国的能源结构转型。
中国一直以来依赖于化石能源,这种能源的使用既对环境造成了影响,也不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而低碳经济推动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例如风能、太阳能等,通过开发这些新能源,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结构转型。
其次,低碳经济激发了中国的科技创新。
低碳技术的应用需要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激励中国的创新能力。
这些创新将带动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再次,低碳经济为中国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低碳经济包括了清洁技术、能源储存和节能技术等领域,这些技术和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领域。
通过开发和推广这些技术,中国可以获得全球市场的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低碳经济还可以改善中国的环境质量。
中国的污染状况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在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尤其是在大气污染方面,推广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是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途径。
最后,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低碳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因此,在推广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总的来说,低碳经济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的推动下,中国的能源结构会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转型,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将成为潜在的增长点,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同时就业机会也将增加。
可以看到,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近年来,低碳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的热门话题。
在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一种合适的经济转型方式。
同时,我国工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一、低碳经济的特点低碳经济是指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为基本特点的经济模式。
该经济模式可以有效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低消耗:低碳经济模式要求各产品和生产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低排放:低碳经济要求各产品和生产行业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控制污染物排放等方式来保护环境。
3.低碳化:低碳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和工程模式转变实现低碳化生产,逐步实现以低碳无污染的形式实现工业的产业链和生态链的全面升级,从而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低碳经济对工业的影响低碳经济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创新方面低碳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伴随着技术的创新和升级,工业也需要适应新型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
我国工业在低碳经济的推动下,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开拓新型产业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行业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也会不断提高。
2.人才培养方面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具备新型技术和新型思维方式的人才,所以在加强工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也显得尤为重要。
工业的工艺技术和产品需要适应全新的生产模式和工程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进行研究和实践,从而推动工业的转型升级。
3.新的生产模式和工程模式的出现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工业需要适应新型的生产模式和工程模式。
生产和工程实践的改变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成本和效益的优化,同时也会促进工业的全面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的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如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有望推动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
低碳经济,中国发展新模式
排放为核 心的 “ 碳革命 ” 低 ,着 力发展 “ 低 碳技术 ”之际 ,全球的产 业 、能源 、技术 、 贸 易 等 政 策 都 面 临 着 重 大 调 整 , 中国 经 济 面 临 的 压 力 和 挑 战 是 不 言 而 喻 的 。尽
可持 续 供 应 能 力 ;综 合采 取 激 励 性 和 约
国能源 消 费比重 的 9 %,我 国能源 消耗 占 0 世界总 量的 1 4、二氧 化碳排 放 占总量 的 / 13 / 。因此国 外散布 的 “ 中国威胁 论 ”中 , 对 中 国 经 济 发 展 将 带 来 全 球 环 境 恶 化 成
的 重要途 径 。2 0 0 9年的 伦敦 G 0峰会 上 , 2
其次 ,我国 目前 的能源 条 件决定 了我
国的资源 消费中的 “ 高碳排 放” 。我 国 目前
的 能源 条f 牛是 “ 富煤 、少气 、缺油 ” ,煤 炭
产量世界 第一 ,能源 供给结 构以煤 为主,低 碳 能源 资源的选择有限 。煤炭在我国一次性
低 二 氧化 碳 排 放 强 度一 旦成 为产 业量 化 标准 和 强 制 目标 , 将给 我 国 经 济结 构 的 转 型和 增长 方式 的转 变带来 一场 “ 命 ” 革 。 发展 低 碳 技 术 是 关键 。在 我 国经 济 发展 的 现 阶 段 , 在 不 改 变经 济 高速 增 长 的 前提 下 ,依靠 自主 创新 .开发具 有 自主 知 识 产 权 的 关 键 能 源 技 术 , 发展 先进 节
能源 技 术和 先进核 能技 术 . 以及高 效 、洁 净 、低 碳 排 放 的 煤 炭 利 用 技 术 和 氢 能 技 术 ,成 为低 碳 经 济 的 必然 选 择 。 发挥 政 策 作 用 是 保 障 。通 过 规划 等 手 段 ,尽 快 制 定 和 完 善能 源 总 体 规 划 以 及 不 可 再 生 能 源 、可再 生能 源 和 新 能 源 等 专 项 规 划 ,调 整 能 源 产 业 结 构 和能 源 开 发 的 区 域 合 理 布 局 ,提 高 我 国 能源 的
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低碳经济成为了全世界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有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 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节约能源、减少排放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可以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在这个经济体系下,中国的能源消费和排放量会持续下降,对全球环境贡献也会逐步增加。
中国的能源产业结构也会更加多样化,能源节约和环保产业的增长也可预见。
2. 增加创新和投资机会低碳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大量技术和资本投入的,这为大量新兴科技和绿色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和出口国,中国可以借助低碳经济的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新兴行业和高科技产业,助力经济发展。
3. 减少能源消费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降低中国的能源消费量,使中国在控制能源消耗增长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
由于中国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大量的工业和制造业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成为了摆在中国面前的挑战。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1. 制定全国性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政府可以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建立低碳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通过强制性的部门自愿减排目标、排放权交易和逐步实行碳税、推广清洁技术等手段激励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2. 政府和企业合作,建立专项基金和金融机构:政府可以将共享经济、绿色交通、智慧城市、太阳能、风能、健康环保等具有投资回报和市场潜力的领域作为重点开发。
建立由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融资机构、基金,为低碳产业提供反哺的资金渠道。
3. 鼓励绿色创新和技术创新: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开展环保及低碳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质押等制度保障,鼓励企业会同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深度合作,优化科技创新的资金和人才配置,建立并落实绿色制造评价标准和绿色供应链体系,推动供需服务精细化和产业互动融合。
低碳经济视野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朱有 志 罗波 阳 方 向新 , 碳 崛起 : 南 科 学 跨越 的 新路 径 3 ] 低 湖 f . M1 湖南 人 民 出版 社 ,0 0 2 1 ( 责任 编 辑 : 刘旭 华 )
发 展理 念 , 定 着 发 展 道路 和 经 济 增 长方 式 的 自觉 选择 。 要 决 而
转 变 这 种发 展 方 式 , 要 摒 弃 片 面追 求 G P增 长 而 不 考 虑 资 源 投 就 D
静 黪 i ?
总群1 露 。 2期 《 强j爨 第嚣嚣 簦1 劈 穰 黪
低碳经济视 野下 的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
西 南财 经 大 学 中 国金 融研 究 中心 刘笑 洋 电子科 技 大 学软 件 学院 潘 磊
摘要 :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年 两 转 会议题 中的重点之一 , 是从 古至今 经济 学界关注的永恒主题 。而哥 也 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 低碳经济成为当代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潮流和趋势。 因此, 可以看出, 低碳经济归
排 放 强 度 评 价 , 导 和 引 领 政 府 、 业 、 民的 行 动 方 向和 行 为 方 指 企 居
护等 方 面 的 转变 。我 国 经 济增 长 方 式 的转 变是 从 数 量 型 的经 济 增 长方 式 向质 量效 益 型 的 经 济增 长 方 式 的转 变 ,是 由主要 依 靠 增 加 资源 和 能 源 消耗 的经 济增 长 方 式 向 主要 依 靠 科 技进 步 、劳 动 者 素 质提 高 和 管理 创 新 的 经济 增 长 方 式 转 变 。
低碳经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进入“ 汽车时代”, 那么低碳经济将把可持续发展带入 “ 航空时代 ” 。毋庸讳 言 , 低碳经济是对 包括中国在 内的所有 国家 的巨大
挑战 , 但是低碳经济却 为人类社 会提供了通过国际合作 , 共建 低碳 经济 、 创建 和谐 世界的一个千载难逢 的机遇 。 当前 , 气候变 暖严重威胁 到人类 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气候变暖 , 人们对低碳 经济 的关 注与行 动也 日趋 强烈。低碳经 济概 念始于英 国 2 0 的《 0 3年 能源 白皮书》, 目标是 到 2 5 其 0 0年将二 氧化碳 的排放 量相对 于 19 9 0年削减掉 6 % , 0 并在英 国建成 一 个低碳经济体 。同样是 在 2 0 0 3年 , 国学者莱斯特 ・ 美 布朗在 《 B模式 : 拯救地球延续 文明》 书中 , 一 把现行的 以化 石燃料为基 础、 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 以经济为绝对 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称做 “ A模式”, 以人为本 , 把 以利用再 生能 源为基础 的生态经济发
越 , 正 实 现 中 国经 济 社 会 、 与 自然 和 谐 发 展 。 真 人
[ 关键词 ] 低碳经济 ; 节能减排 ; 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 循环经济
[ 作者简 介] 柯健( 9 7一) 男 , 16 ,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 学教研部 副教 授 , 主要从事 社会 主义经 济理论 的教 学与研
一
41 —
展新模式称做 “ B模式 ” 。他呼吁全世界立即行动 , B模式” 代“ 以“ 取 A模式 ” 拯救 地球。其实 , , 以上这些 关于经济发 展与环 境保 护关系的讨论并不是个别现象 , 数十年来 人类 一直 在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 自产业革命 以来 , 人类创造 的财 富大大 增加 , 同时各种环境污染也开始不断地伤害着人类赖 以生存 的生态 系统 和公众健康 , 次次惨痛 的环境事件彼伏 此起 , 但 一 一 地一 国的生态问题扩展蔓延。不 同领域 的科学家们越来越认识 到 , 延续传统的经济增 长模 式和无节制 的消费模 式 , 是地 球 将 环境所无法承受的 。在 16 92年卡森女士 的《 寂静 的春天》 16 、9 8年哈丁 的《 公地 的悲剧》、 7 年罗马俱乐部的《 1 1 9 增长 的极 限》 和 17 9 2年杜波伊斯 的《 只有一个地球》 等一系列著作 中, 家们都不 断地 发出警告。正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 , 专 联合 国于 17 92年 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 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 口 、 资源 与环境 的挑战 。发展 与环境 密不 可分。要摆脱 贫 困和环境 的束缚 , 必须 寻求一条经 济、 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18 , 9 0年 世界 自然保护 同盟(U N) 保护 地球》 I C 在《 报告中首次提 出了“ 可持续发展 ” 这个词 语 。从 2 0世纪 8 O年代起 , 臭氧层耗损 、 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 全球环境 问题 又向人类敲响 了警 钟。18 9 3年 1 1月 , 联合 国成 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 委员会 , 于 18 并 9 7年发表 了《 我们共 同的未来》 这部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报告 ( 以下简称《 报告》 , ) 呼吁各 国的决策者们尽快将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化为付诸行动的政 治意愿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金乐琴,(1965-),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政策。
刘瑞,(1961-),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政策,社会发展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7&Z D005-KT JB01)《科学发展观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体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1期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金乐琴,刘 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
目前它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特定的制约因素,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潜在优势。
中国需要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建设性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在发展战略、政策机制、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做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准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气候变化 一、低碳经济: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巨大挑战,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
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 )的概念。
该白皮书从英国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和作为京都议定书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英国到2020年,CO 2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以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
白皮书要求通过提高资源的生产率,以更少的污染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
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如,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
综观各种意见,笔者认为,理解低碳经济需要把握其三个重要特性:(1)综合性。
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
从第一个层面理解,低碳经济意味着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关系的“脱钩”,即G DP 的增长率高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率(相对脱钩),或经济稳定增长而温室气体排放量零增长甚至减少(绝对脱钩);从第二个层面看,低碳经济所确立的是一种在促进发展的前提下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单纯的节能减排思路不同,它强调发展与减排的结合,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通过改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来减少能源需求和排放,而不是以降低生活质量和经济增长为代价实现低碳目的;从第三个层面看,低碳经济还关系到人类的发展权和社会公平问题。
因为几乎人类所有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都一定程度依赖能源,产生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不同的国家由于发展水平不同,面临的发展潜力和减排空间不同,要设计合理的、能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碳排放方案,必须从社会公平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
(2)战略性。
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
低碳经济要求进行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进行一次全新变革,是人类调整自身活动、适应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的战略性选择,而非一时的权宜之计。
(3)全球性。
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整体,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超越主权国家的范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低碳发展需要全球合作。
多年来,各国围绕着气候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谈判,从而形成全球性的制度框架,如《京都议定书》。
但是,由于没有一个世界政府,这种全球性的制度规范往往在参与和执行方面受到国家利益的左右而大打折扣。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明显,发展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
英国政府在继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于2006年10月发布《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做了比较权威的定量评估,指出如果目前全球以每年以G DP1%的减排成本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 DP损失,呼吁全球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2月至11月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 PCC)陆续发布第4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四个部分,从不同方面就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原因、预估、影响、适应和减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
报告指出,在当前气候变化减缓政策和相关可持续发展措施下,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持续增加。
如以等于或高于当前的速率持续排放温室气体,会导致全球进一步变暖,并引发21世纪全球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从而对全球人类的基本生活元素――水的获得、粮食生产、健康和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里岛召开,为2012年以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了“巴里岛路线图”。
与此同时,以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也已开始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向低碳经济转型。
英国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和瑞典等国,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已开征国家碳税;德国、日本和奥地利等国也相应引入了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美国也在投入巨资研发低碳技术,尤其是最近发布实施的《能源政策法》,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
如何应对这样一种新潮流,中国学者目前有不同的看法。
大多数意见认为低碳经济是未来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可能会带来国际贸易、市场和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改变,对中国来讲,挑战和机遇并存,需要积极应对。
有学者把低碳经济提升为规制各国利用化石能源的权力、维护全球生态系统稳定的一个新的国际规则,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各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责任的规定与《联合国宪章》保障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及《关贸总协定》规制各国贸易竞争的作用相提并论,认为中国需要正确面对它、尊重它,并积极地参与。
也有一种意见认为这是美欧利用气候问题设局,把气候问题提到国际政治层面,给中国施压。
实际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CO2排放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大量工作。
中国先后于1998年签署、2002年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承担减排责任,但仍积极行动,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九五”计划(1996-2000)提出了节能率平均每年为5%,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温室气体)的目标。
“十五”计划又提出节能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10%以上。
“十一五”规划则把单位G 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10%作为约束性指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
同年,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45条具体工作安排,国家发改委制订的《单位G 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实行节能减排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在节能减排上已经下了很大决心,并取得一定成效。
二、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的制约因素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长期发展的趋势。
但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1、发展阶段。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
国内外众多关于中国未来排放的情景研究都支持这一结论。
国际能源署(I 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中,2005-2030年在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将分别增长312%和215%,能源相关的CO2排放将年均分别增长 3. 3%和2.2%。
在各个情景下中国都将在2010年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
2、发展方式。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 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
虽然我们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十多年过去了,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刻的体制根源。
因而我们要充分估计到粗放增长的惯性和转型的难度。
3、资源禀赋。
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
过去20多年,中国努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样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从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1年的66.7%。
但近年随着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攀升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有回升的势头,2006年达到69.4%。
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CO2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
4、贸易结构。
在现阶段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美、日、欧等国家已进入知识经济或服务经济时期,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落差。
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
并且,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本密集型、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据2007年由英国政府资助的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中国2004年净出口产品排放的CO2约为11亿吨,约占总排放量的23%。
I EA则估计,2004年中国国内出口商品生产蕴含的与能源有关的CO2排放量为16亿吨,占中国排放总量的34%。
5、锁定效应。
中国目前正面临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据IEA估计,参考情景下,中国在2006 -2030年间需要在能源部门累计投资3.7万亿美元,其中74%用于电力投资,约为2.8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