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进展_丛晓亮
温阳通脉汤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30例
![温阳通脉汤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30例](https://img.taocdn.com/s3/m/b32ba304581b6bd97f19eaca.png)
【 中图分 类号1 R 5 4 3 . 5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i 0 0 0 — 7 3 6 9 ( 2 0 1 3 ) 0 2 — 0 1 6 2 — 0 2 胞 因子 的炎 症反 应有 关 。 目前 急 性期 或 活 动 期 , 西 医
笔者 2 0 0 5年 7月 至 2 O 1 2年 O 2月 运用 温 阳通脉
r e g u l a t e s t y p e I I I Ni t r i c o x i d e s y n t h a s e i n t h r o mb o c y t e s , d e —
c r e a s e pl a t e l e t a c t i v a t i o n a n d pr ot e c t s f r o m c e r e b r a l i s c he mi a i n
归、 仙灵 脾 、 红 藤、 鸡 血藤 、 路 路 通、 怀 牛膝 、 丹 参 各 1 2 g , 红花 1 0 g , 甘草 3 g 组 成 。病发 上肢者 加桑枝 1 2 g , 病发 下肢者 重用 牛 膝 , 关节 痛 、 血 沉 快 者加 秦 艽 、 稀 莶 草、 络石藤 、 桑 寄生等 , 并根 据气 血 阴阳亏虚不 同 , 灵活
肾气 血不 足 , 脉 络瘀 滞 。本 病根 据 临床表现 看 , 属祖 国 医学“ 脉 痹” 范畴, 亦 可涉及 “ 眩晕 ” 、 “ 虚损” 等 。本 病病 因多 由先天 禀赋不 足 或后 天 失 调 , 致肝 肾气 血 阴 阳不 足, 脉 道 不充 。外 邪 风 、 寒、 湿 乘 虚 而入 , 致瘀血、 痰 浊 内生 。本病 总属本 虚标 实 之 证 , 本 虚 指 肝 肾气 血 阴 阳
内科学(第4版)PPT课件 第八篇 风湿免疫病06第六章 系统性血管炎
![内科学(第4版)PPT课件 第八篇 风湿免疫病06第六章 系统性血管炎](https://img.taocdn.com/s3/m/48539c70dd3383c4ba4cd215.png)
第六章 系统性血管炎
第五节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第五节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一、定义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GPA)原称为 Wegener肉芽肿(Wegener granulomatosis,WG),是一种坏死性肉芽肿性 血管炎,主要侵犯上、下呼吸道和肾脏的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临床表现为鼻 和鼻窦炎、肺病变和进行性肾衰竭。
第三节 巨细胞动脉炎
四、治疗
(一)糖皮质激素 起始剂量多为泼尼松1mg/(kg·d),1周内症状可得以改善。眼部病变严重时, 可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症状缓解或实验室指标正常即可减量,大多数需要治疗 1~2年以上。 (二)免疫抑制剂 可用环磷酰胺,用量为每3~4周0.5~1.0g/m2。也可选用甲氨蝶呤或硫唑嘌呤等, 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本病预后好,大部分患者可完全缓解。
第二节 大动脉炎
五、治疗
1.糖皮质激素 是治疗活动性TA的基础药。注意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出现的 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糖尿病和消化道疾病等。 2.免疫抑制剂 与糖皮质激素合用能增加疗效。首选环磷酰胺。 3.对症治疗 可用周围血管扩张药、改善微循环药、抗血小板药、降压药等。 4.外科手术治疗 对缓解期患者,如血管狭窄、闭塞影响脏器供血可考虑手术治疗, 包括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或血管搭桥术等。
二、临床表现
(一)全身表现 低热、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等。 (二)器官受累表现 颞侧头痛、间歇性颌部运动障碍和失明为典型三联征。
第三节 巨细胞动脉炎
三、诊断
根据ACR 1990年巨细胞动脉炎分类诊断标准,6项中,符合3项或3项以上者, 可诊断为巨细胞动脉。
1. 发病年龄≥50岁 2. 新近发作的头痛,或新起的、与过去不同的局限性头痛 3. 颌、舌、吞咽三者之一出现间歇性运动障碍或不适 4. 颞动脉触痛或搏动减弱(非颈动脉粥样硬化) 5. 头皮触痛和结节,颞动脉区域出现头皮触痛或结节 6. 颞动脉活检异常,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和肉芽肿性炎症,并含有多核巨细胞
多发性大动脉炎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开放手术现状
![多发性大动脉炎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开放手术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de52cd5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65.png)
多发性大动脉炎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开放手术现状邢月浩;郭建明;谷涌泉【摘要】多发性大动脉炎或称Takayasu动脉炎(TA),是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肉芽肿性炎症,最终会侵及大动脉管壁全层,多数情况下会造成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出现相应器官缺血.患者通常需手术治疗,重建血运.血管旁路移植术是传统手术方式,适合长段、复杂及严重狭窄/闭塞病变患者,远期通畅率较好;血管内介入治疗作为开放手术可替代术式,具有微创优势,适合手术风险较高患者,近期疗效较为理想,但远期再狭窄率较高.因此,手术治疗TA时应结合患者全身情况及病变特点,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9(028)006【总页数】4页(P599-602)【关键词】多发性大动脉炎;血管内介入治疗;开放手术【作者】邢月浩;郭建明;谷涌泉【作者单位】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多发性大动脉炎或称Takayasu 动脉炎(TA),是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以及肺动脉和冠状动脉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1]。
全世界不同地区均有发病,年发病率为1.2~2.6/百万,东南亚、中南美及非洲地区相对较高;女性患者多见,多在20~30 岁发病[2]。
TA 与自身免疫相关,病因目前尚不明确[3]。
典型病程可分为非特异炎性反应期、血管炎症期和炎症终末期[4]。
炎性反应最先累及动脉管壁外膜,后逐渐蔓延至血管壁全层,炎症终末期随着血管壁增厚及纤维化,会出现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相应器官缺血[5]。
炎症活动期以药物治疗为主,尽早控制炎性反应,炎症导致相应器官缺血时手术治疗就成为重要手段[6],多选择在炎症控制后或炎症终末期。
血管旁路移植术作为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满意。
随着近年介入技术成熟,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病变开放手术的可替代术式[7]。
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治分析
![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c6ec8c83d049649b6658e5.png)
se o i r r ae t n e e t n t e a y b f r o d s o mo e ma n e a c h r p . o cu i n E r tn ss we e t td wi i t r n i h r p eo e lw o e h r n i t n n e t e a y C n l so : a l e h v o y
能较 好 地 改善 症 状 。
关键 词 : 多发 性 ; 动脉 炎 ; 皮 质 激 素 大 糖
中 图 分 类 号 : 4 R5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 6 1 9 4 2 1 0 — 0 6 0 1 7 — 1 X( 0 2)3 0 4 — 2
多 发 性 大 动 脉 炎 是 指 主 要 累 及 主 动 脉 及 其 主
参 考文 献 :
[] 1 丛晓 亮 , 仙光 . 性 大动 脉 炎治疗进 展[ _ 医学 ,0 9 4 ( )3 1 3 3 赵 多发 J新 ] 2 0 ,0 5 :3 — 3 .
[ ] 索锦 , 春 阳 , 2冯 李 程斌 , 婴 幼儿血 管 瘤糖 皮质激 素 受体 的表 达及 意 义f . 等. J 中山大 学 学报 ( 1 医学科 学版 ) 20 2 (5 :3 6 ,0 6,7 3 )6 — 5
( ) 三 实验 室及 相关仪 器检查
化 验 检 查 E R增 快 4例 , R 阳 性 3例 , C S C P WB
收 稿 日期 : 0 2 0 — 6 2 1— 3 2
作者简介 : 宋晓琳 ( 9 5 )女 , 1 7 一 . 湖北襄 阳人。主治医师 , 研究方 向: 肾病 内科 。
46
多发 性 大动 脉 炎 诊 治 分析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https://img.taocdn.com/s3/m/cd542859ff00bed5b9f31dd7.png)
BIB球囊
CCP支架(
10mmX40mm)
支架释放成功后狭窄两端测压分别为130/70mmHg和105/70mmHg
定义
大动脉炎 (Takayasu’s arteritis,TA) 是指主动脉及其 主要分支的慢性 、进行性、非特 异性炎症疾病。
既往史:自述儿时有发热病史(具体不详), 20天前间断发热十天,最高体温38.5°C。
婚育史:未婚 家族史 个人史
T36.4°C,P80次/分,R20次/分, BP182/116mmHg,心肺腹查体(-),无向心性 肥胖,无紫纹,后背可闻及血管杂音,肠鸣音3 次/分。双下肢无水肿。腱反射正常。
1994年东京国际会议和1996年由Numano等提出 的分型建议
临床表现
头臂干或锁骨下动脉 无脉症、肢体无力、 发凉
颈动脉和椎动脉 眩晕、视力减退、 晕厥、脑卒中、 视网膜萎缩
胸腹主动脉 血管杂音、
下肢动脉搏动减弱、 下肢血压降低
肾动脉 高血压、 血管杂音、 蛋白尿、 肾功能减低、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发病年龄≤40岁:出现症状或体征时年龄≤40岁; 2.肢体间歇性运动障碍:活动时一个或更多肢体出现乏力、不
适或症状加重,尤以上肢明显; 3.肱动脉搏动减弱:一侧或双侧肱动脉搏动减弱; 4.血压差>10 mmHg:双侧上肢收缩压差>10mm Hg; 5.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杂音:一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或腹主动
活动期指标
常用的TA活动期指标有ESR,CRP等
丛晓亮等对12例TA手术患者行血管壁病理检查, 其中7例处于疾病活动期,血管壁可见大量炎性细 胞浸润,但ESR、CRP未见升高。
结节性多动脉炎研究进展及治疗专方
![结节性多动脉炎研究进展及治疗专方](https://img.taocdn.com/s3/m/00e13e8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85.png)
结节性多动脉炎研究进展一、实验研究有关本病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尚无大的进展,基本确认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一些常用于治疗本病的中药如清热解毒药、祛风活络药、活血化瘀药等的药理研究报道较多。
秦万章报道: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不仅可以抗菌、抗病毒感染,而且还可以抑制超敏反应、消除免疫复合物、抑制免疫反应之功效,并认为雷公藤的药理作用有抗炎、调节免疫功能作用,不失为1种有效的免疫抑制剂。
孙孝洪报道:动物实验证明,昆明山海棠对特异性体液免疫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且运用时间愈长,效果愈明显,但无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等胸膜、脾脏萎缩的副作用;中药秦艽、汉防己、细辛等能抗过敏介质释放,抗组织胺,抗乙酰胆碱,桂枝能抑制补体活性。
中药甘草已确认具有抗炎、抗过敏、解毒、解痉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其作用机理已被揭示,主要是甘草中的有效成分甘草酸与肝内存在的类固醇代谢酶的亲和力大于类固醇,从而阻碍了醛固酮和皮质醇的灭活,使其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
另据日本学者报道:甘草提取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能使机体IgG、IgA减少,使补体CH50、C3、C3激活剂(β因子)显著低下,对激活补体的两条通路均有抑制作用。
从而发挥其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钱伯初报道:黄芩、丹皮、桂枝、甘草的乙醇及水提取物,对Ⅲ型变态反应动物模型家兔主动免疫反应和大鼠被动免疫反应都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降低用卵蛋白或弗氏完全佐剂多次免疫家兔的血清免疫复合物含量。
多年来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有扩张血管、阻止红细胞和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液流动性,抗凝血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过程,能减少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沉积于血管壁,最终改善微循环障碍。
三棱、莪术和丹参都有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对血管炎有效;阿魏、海藻、毛冬青、川芎、地鳖虫、丹参,具有抗凝血作用;毛冬青、丹参、川芎、桃仁、赤芍、山楂、红花等具有扩张血管作用;有些中药还有免疫抑制作用,如大黄、玄参、丹皮、赤芍等,丹参、三七、郁金还可清除血中过剩抗体,防止免疫复合物的产生。
儿童大动脉炎的诊治进展
![儿童大动脉炎的诊治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1b5a79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9.png)
儿童大动脉炎的诊治进展大动脉炎( Takayasu arteritis,TA) ,是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可导致受累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扩张,引起缺血性功能障碍。
常见于20 岁以上的年轻女性,儿童病例少,且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尤其是婴幼儿易被漏诊或误诊。
近年来,对儿童TA 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更新,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及2021 年7 月美国风湿病学会( AC R) 联合血管炎基金会( VF) 共同布了巨细胞动脉炎和TA 的管理指南( 简称2021 ACR指南),就儿童TA 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管理做一综述。
1 病因及发病机制TA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明确,可能涉及特定遗传背景下的自身免疫异常,目前认为遗传、环境、微生物等多因素参与了TA 自身免疫炎症反应的启动,诱导T 细胞和巨噬细胞攻击血管壁,引发血管炎症。
遗传因素TA 发病有地域和种族差异及家族倾向,这提示TA 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TA 与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基因的相关性一直是TA 研究的热点。
HLA-B* 52 被认为是TA 发病的易感位点,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人群和土耳其人群发病的共同易感基因。
最近的研究显示,参与炎症反应的相关基因( IL-17A、IL-12B、IL -6 等) 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Ortiz-Fernández 等的研究纳入了来自土耳其、北欧人后裔、汉族、南亚和意大利五个不同人群的1226 例患者,通过GWAS 发现了非HLA 易感性基因VPS8、SVEP1、CFL2、IL12B、PTK2B。
IL-12 是促进幼稚T 细胞向Th1 分化的关键因素,已有研究表明IL12B 是参与其他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的细胞因子。
免疫炎症反应TA 发病的免疫病理机制主要是细胞免疫介导的大血管炎。
TA 的发病过程中,炎症细胞通过大动脉壁外膜进入大动脉。
激活的树突状细胞招募T 细胞进入大动脉壁,激活的致病性的T 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干扰素γ( IFN -γ) 、肿瘤坏死因子( TNF) 等细胞因子,促进单核细胞活化、肉芽肿形成,最终导致血管壁的损害及纤维化。
经口腔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经口腔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1c6a6e70975f46527d3e15a.png)
经口腔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摘要] 目的探讨经口腔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 t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28例ta患者经口腔行彩超检查并经临床及血管造影确诊。
总结其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
结果口腔cdfi提示动脉血管壁节段性环状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
结论口腔cdfi显示的病理特征,对ta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口腔;彩色多普勒超声;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图分类号] r445.1;5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2(b)-0172-02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内膜病变[1],颈动脉等分支病变也较为常见,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血管病变常见的检查手段,为了探讨经口腔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该文回顾性2004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ta患者28例经cdfi诊断的临床资料,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该院收治的ta患者28例,其中男8例,女性20例,年龄为24~63岁。
平均年龄(37±11.6)岁,病程18 d~32年。
ta活动期患者7例;患者确诊方式血管造影检查19例,临床症状诊断6例,手术证实3例。
1.2 cdfi检查方法检查采用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议,探头频率6~10 mhz,患者取仰张口位,用一次性灭菌保鲜膜包裹探头,将探头置于舌背,嘱患者舌体放松,反复练习,直到能充分配合,固定舌体,取舌体旁正中长轴纵切面扫查,直至清晰显示舌下神经伴行静脉。
对动脉进行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检测。
1.3 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描述ta颈动脉病变的影像学特点。
2 结果2.1 ta患者颈动脉受累情况该组资料患者共检出颈动脉病变24例患者,41只动脉受累,合并颈动脉病变的患者比例为85.7%,每例患者平均1.7支颈动脉受累。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全文)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492b757cf121dd36a32d82d6.png)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全文)l 概述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f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
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链状动脉也可受累。
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
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
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
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人。
病因迄今尚不明确,叮能与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等因素有关。
2 临床表现2.1全身症状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少数患者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质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
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叮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则无上述症状。
2.2局部症状与体征按受累血管不同,出现相应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卜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卜肢收缩压差>10 mm Hg(1 mm Hg=0.133 kPa)。
2.3临床分型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一腹主动脉型,广泛犁和肺动脉型。
2.3.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
少数患者凶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
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
卜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
多发性大动脉的影像学应用及治疗进展论文
![多发性大动脉的影像学应用及治疗进展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01708d3ad51f01dc281f179.png)
多发性大动脉的影像学应用及治疗进展【摘要】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特发性慢性炎性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一级分支血管,早期诊断不易,利用无创影像学手段,尤其是cta可以及时发现动脉炎症,促进早期诊断。
多种免疫抑制的新药有望用于治疗血管炎及各种自身免疫疾病。
在治疗上应全面分析,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案,抓住时机实施治疗。
【关键词】多发性大动脉炎;cta;免疫调节治疗【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463-011 介绍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 t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主脉的二级分支、冠状动脉、肺动脉等也可受累,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1]。
血管壁病变表现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多核巨细胞等浸润,造成管壁增厚、血细胞滤过等不同程度破坏,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甚至血栓[2]。
该病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有关。
2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大动脉炎根据其特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在疾病早期,通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全身症状,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体重下降和结节红斑等;血管症状期时,则根据累及血管不同,表现为不同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不对称、血管杂音等;并发症期则可有心梗、高血压、动脉瘤等症状表现[3]。
疾病早期,非特异性症状和典型体征的缺乏容易延误诊断,从而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时机。
在一项研究中,20%的患者初始症状随访3年后才获得诊断[4]。
由于ta累及部位多为一级大动脉,相比较颞动脉炎等而言,极难利用活检确诊,也限制了ta诊断的准确性。
大动脉炎的五年致死率高达35%[4]。
影响预后的重要原因是它的并发症, ta的四种主要并发症为:视网膜病,继发高血压,主动脉返流和动脉瘤的形成。
大动脉炎诊断与治疗PPT
![大动脉炎诊断与治疗PPT](https://img.taocdn.com/s3/m/4b81ffe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9.png)
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波检查血管壁的厚度和血流情况 血管造影:通过注射造影剂,观察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通过磁共振技术,观察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 计算机断层扫描(CT):通过X射线扫描,观察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
血常规检查:观察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 生化检查:检测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 免疫学检查:检测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指标 病原学检查:检测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指标 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观察血管病变情况
患者心理状态:患者心理状态越好,预 后越好
患者家庭支持:家庭支持越好,预后越 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 限酒、保持良好的睡眠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 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如关节活 动、肌肉力量训练等
定期进行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随访: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药物治疗:遵医嘱按时服药,控制病情 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调理:注意饮食平衡,避免刺激性食物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和抑郁
定期随访:建议患者每3-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复查建议:建议患者在随访时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以便了解病情 变化
药物治疗:建议患者在随访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生活习惯: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等, 以利于病情恢复。
心理支持:为 患者提供心理 疏导,帮助患 者调整心态, 减轻心理压力
教育内容:向 患者讲解疾病 相关知识,提 高患者对疾病 的认识和应对
能力
康复计划:制 定个性化的康 复计划,指导 患者进行康复
防范多发性大动脉炎重要的生活方式调整
![防范多发性大动脉炎重要的生活方式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4374c06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4.png)
适量饮酒的好处:降低心 血管疾病风险,改善心情
过量饮酒的危害:肝脏损 伤,神经系统损伤,心血
管疾病风险增加
如何限制饮酒量:设定饮 酒上限,避免频繁饮酒,
选择低度酒类
了解烟酒对身体的危害
吸烟:导致心血管疾 病、肺癌等
过量饮酒:损害肝脏、 引起高血压等
烟酒对多发性大动脉 炎的影响:加重病情,
影响治疗效果
散步、慢跑等运 动强度适中,适 合多发性大动脉
炎患者
坚持有氧运动可 以改善血液循环,
减轻炎症反应
有氧运动还可以 缓解压力,提高
生活质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 提高运动能力
力量训练可以改善关节稳定性, 减少受伤风险
力量训练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提高能量消耗
免疫力。
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可 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
险。
新鲜蔬菜和水果中的膳食 纤维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
重。
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可 以改善消化系统的健康。
控制肉类摄入量
适量摄入肉类,避 免过量
搭配蔬菜和水果, 保持营养均衡
选择瘦肉,避免肥 肉和加工肉制品
烹饪方式尽量选 择蒸、煮、炖等, 避免油炸和烧烤
当的运动强度
运动频率:根据自身时间 安排和身体状况,合理安
排运动频率
运动类型:选择适合自己 的运动类型,如散步、慢
跑、游泳等
运动注意事项:注意运动 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拉伸,
避免运动损伤
Part Three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充足的睡眠对健康至关重要 成年人每天需要7-9小时的睡眠时间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安静、黑暗、舒适的床铺等
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应用抗白介素6受体抗体(托珠单抗)治疗后出现疼痛反应的临床报告
![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应用抗白介素6受体抗体(托珠单抗)治疗后出现疼痛反应的临床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db6d68af8c75fbfc67db20a.png)
风湿关节 炎 !@'0/L?(D=1?@('@=(=B%H6"治 疗 中 的 效 考酚 酯 等"治 疗 失 败 后%换 用 了 生 物 制 剂 54U 治 疗&
果和安全性已得到验 证& 多 发 性 大 动 脉 炎!(?X?*?B/ ?@(0@=(=B%56"(#)患者的血 清 和 主 动 脉 中 表 达 高 强 度
的疼痛 反 应%并 回 顾 文 献%探 讨 该 不 良 反 应 的 可 能 次是颈部!$$!"和上腹部!#$!"&
机制&
在这些 56 患 者 中%最 长 随 访 N 个 月%疾 病 活பைடு நூலகம்动
#$ 病 例 描 述
本 文 观 察 了 K 例 女 性 患 者 %平 均 年 龄 $N-M 岁 %均 符合#""% 年 美 国 风 湿 病 学 学 会 56 的 分 类 标 准%血
类 止 痛 药 或 非 甾 体 消 炎 药 对 症 处 理 后 %疼 痛 可 得 到 一
K!-K% )#%-$% IM"
N%-% MK-&% )#%-$% KM&
&!-$& %-$N $"%
#%-% &!-$& %-K! !K$
&!-$& %-$I $&I
"-% &!-$& %-$& $"M
&!-$& %-I# $MN
$"K 天 "即 出 现 了 疼 痛 反 应 %持 续 至 少 #%1%并 在 第 $ 次 54U 输 注 后 疼 痛 再 次 发 生%其 部 位 及 性 质 同 前& 我们对这!例患者 进 行 了 详 细 的 问 诊 及 查 体%发 现#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3909754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16.png)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原发性大动脉炎综合征、主动脉弓综合征、无脉症。
它在年轻女性中更为常见。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指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涉及大动脉壁,可导致节段性动脉腔狭窄和闭塞,并可继发性血栓形成,肺动脉和冠状动脉也经常受累。
少数病例结合动脉瘤样扩张。
由于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复杂,命名多,如主动脉弓综合征、慢性锁骨下动脉、颈动脉梗阻综合征、特发性动脉炎、年轻女性动脉炎、动脉炎等,我国称为多发性大动脉炎。
该病主要涉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可能影响头部、上肢、下肢和内脏器官的血液供应。
近年来认为这是一种与免疫复合物沉着有关的自体免疫性疾病,且多数可能与某些感染有关联。
目前多数认为本病可能是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等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的患者曾检出抗主动脉抗体,但其病因作用不肯定。
血液中有抗主动脉壁抗体,发现主动脉壁抗原主要存在于动脉中层组织。
在急性期患者的血液中可以发现Coomb′s风湿因子阳性抗体合并。
Coomb′s抗体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表明自身免疫机制紊乱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最近,日本学者推测了这种疾病和HLA系统中BW40、BW52位点关系密切,属于显性遗传,认为性遗传因素与本病有关。
此外,大剂量雌激素可引起主动脉肌层萎缩、坏死和钙化,主要发生在主动脉及其分支,即承受动脉血流和搏动最大的机械应力部位,推测雌激素过多与任何营养不良因素(如结核病)结合,导致主动脉平滑肌萎缩、阻力下降等,成为导致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动脉疾病,其主要分支发生在主动脉和(或)。
根据不同部位的炎症,临床表现也不同。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介绍。
1.头臂动脉型上肢容易疲劳、疼痛、麻木或感冒,咀嚼面部肌肉疼痛、情绪兴奋、头晕、头痛、记忆丧失、容易晕厥、视力丧失和暂时性黑,严重的精神障碍、抽搐、偏瘫和昏迷。
解毒活血法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及免疫性血管炎
![解毒活血法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及免疫性血管炎](https://img.taocdn.com/s3/m/a28216f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9.png)
解毒活血法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及免疫性血管炎
初洁秋;徐凯健;韩莉;曲福君;孙平;李春雯
【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
【年(卷),期】1998(0)6
【摘要】免疫性血管炎是一种发生在血管壁的自身免疫性炎症,病因不清,病程缠绵,属难治病。
其中原发性免疫性血管炎之一多发性大动脉炎,是我国北方较常见病(患病率为1.3‰),好发于年青女性,严重影响病人生命质量与劳动能力,甚而致残或因心脑肾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其治疗迄今国内外无根治办法。
西医对本病活动期和慢性炎症期采用类固醇抗炎剂、免疫抑制剂、非类固醇抗炎剂、抗凝扩溶剂等药物治疗,疗效并不满意,约45%病人因不能脱离激素而出现严重副作用。
国内中医认为本病属脉痹,辩证分型治疗效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初洁秋;徐凯健;韩莉;曲福君;孙平;李春雯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哈尔滨 150086;哈尔滨 15008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益气活血法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J], 侯茹
2.益气活血法治疗非活动性多发性大动脉炎70例 [J], 王进勇
3.解毒活血法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研究 [J], 初洁秋;徐凯健
4.中西药序贯治疗免疫性血管炎35例 [J], 宋小龙;高原;于文慧;赵钢
5.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 [J], 刘丹;李茹;刘佳钰;姚海红;陈庆平;贾园;苏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大血管炎的治疗进展与指南建议
![2022大血管炎的治疗进展与指南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8dc4b76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f.png)
2022大血管炎的治疗进展与指南建议(全文)大血管炎(LVV )包括大动脉炎(TAK )和巨细胞动脉炎(GCA ), 主要引起大血管肉芽肿性血管炎症, 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性脉管炎。
其发病机制涉及血管炎症和损伤, 促进内膜增生、外膜增厚和壁内血管化, 从而损害血管完整性和组织灌注, 并导致组织缺血。
血管炎症可能引起许多临床特征, 包括视力障碍、中风、缺血和主动脉瘤。
诊断LVV的最佳方法是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各种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其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GC)、常规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
本文旨在总结LVV的治疗药物、最新进展和指南建议。
LVV的一般治疗LVV的药物治疗包括诱导缓解(抑制初始血管炎症)和维持缓解。
GC无疑是治疗的核心, 高剂量GC是活动性疾病诱导缓解的金标准。
然而, 其使用受限于两个问题。
其一, GC在抑制长期血管并发症方面不那么有效。
其二, GC 有众所周知的不良反应。
近47%接受GC单药治疗的患者在减量过程中复发, 导致长期治疗和GC累积暴露量较高。
基于这些原因, 已提出将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作为附加治疗。
1.GCA的治疗药物甲氨蝶吟(MTX )是治疗GCA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对3项随机安慰剂对照MTX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 经MTX治疗后, 患者复发率较低, 相对 GC累积剂量较低, 无GC复发率较高。
尽管MTX通常是一种疗效良好且安全的药物, 但应考虑其对老年人的潜在毒性, 尤其是在肾功能受损的情况下。
目前, 硫唑嘌吟、环磷酰胺和来氟米特的数据有限, 由于这些药物未能显示出显著的风险/效益比, 因此不建议将MTX以外的常规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GCA。
TNF抑制剂治疗GCA的临床试验仍然显示无效。
托珠单抗(TCZ )是一种抗白细胞介素6 (IL-6)受体抑制剂,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用于GCA 的生物制剂。
TCZ治疗新诊断和难治性/复发性GC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在2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得到证明, 其可以减少复发和GC的累积剂量, 而不会增加严重的不良反应。
依那西普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效果观察
![依那西普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效果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48d5ae4e84868762cbaed576.png)
依那西普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依那西普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ESR、CRP 及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前ESR、CRP、TNF-a的含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ESR、CRP、TNF-a的含量均有所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依那西普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效果显著。
【关键词】依那西普;大动脉炎;肿瘤坏死因子【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7-0162-02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由于受累动脉产生狭窄或闭塞及狭窄前后动脉瘤样扩张,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因受累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和体征也不尽相同。
目前对于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机制仍未明确,可能大动脉炎是在多种病因共同作用下,大量促炎细胞因子介导的针对自身抗原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所致的血管炎症。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a)是人体内主要的致炎细胞因子之一,广泛参与体内的炎性过程,除自身免疫杀伤作用外,尚可通过调节多个细胞因子的免疫应答强度,介导血管细胞的炎症反应。
TNF-a在大动脉炎的疾病进展过程中,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显示,处于活动期的大动脉炎患者的体内产生TNF- a的活性增强,血清TNF-a可见明显升高。
因此,TNF-a抑制剂是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有效药物。
我院采用依那西普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 述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进展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200433) 丛晓亮 赵仙先 [摘 要]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及血管狭窄所导致的特征性缺血症状。
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对大部分患者有效,但是在减量过程中或停药时往往出现复发。
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但是再狭窄率也较高。
血管旁路移植术远期通畅率高,如果患者有明确的适应证,应予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
[关键词] 多发性大动脉炎 主动脉 肺动脉 免疫抑制剂1 引 言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肺动脉也可受累。
本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也可见于男性及其他年龄段人群。
临床表现包括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及特征性缺血症状。
全身症状主要有发热、关节痛、盗汗、体重减轻等;缺血症状主要与累及血管的范围及严重程度相关,包括间歇性跛行、脉搏减弱、心绞痛、视力减退、脑卒中等。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世界性疾病,东亚、南亚及拉丁美洲的发病率要高于其他地区,日本的年发病率估计为1.2例/ 10万。
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细胞和体液免疫、感染及性激素等多种因素。
现有治疗手段仅限于控制炎症反应,缓解症状,对阻止病情进展无明确效果。
现将该病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2 药物治疗2.1 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g l u c o c o r t i c o i d,G C)是当前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一线药物。
常用起始剂量为每日0.5~1m g/k g,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逐渐减量,以维持量治疗1~2年。
研究表明,大部分急性期的该病患者对G C都较敏感,但在减量过程或停用时绝大多数患者会复发。
即使症状得到控制,临床上处于稳定期,潜在的血管损伤也有可能一直进展,不断累及新的血管[1-3]。
此外,G C 疗效不佳还体现在维持病情稳定的时间较短, M a k s i m o w i c z-M c K i n n o n等[1]报道,28例该病患者接受随访,其中仅有8例(29%)可长时间(等于或超过6个月)处于稳定期。
所以为更好地控制病情及减少大剂量G C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需联用G C及细胞毒药物治疗。
2.2 细胞毒药物目前尚无研究显示哪种细胞毒药物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有明显疗效,所以应根据患者对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选择药物。
甲氨蝶呤是治疗该病最常用的细胞毒药物,推荐起始剂量为每周0.3m g/k g,最大维持剂量为每周25m g,临床研究表明甲氨蝶呤可提高对激素治疗不敏感患者的缓解率[4]。
硫唑嘌呤也是常用的细胞毒药物。
在印度的一项研究中,15例活动期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接受硫唑嘌呤和G C联合治疗,结果显示,1年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全身症状及炎性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均未出现新的血管病变。
其他细胞毒药物如环孢素、麦考酚吗乙酯、来氟米特等仅见个案报道,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虽然细胞毒药物对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有一定效果,但是病情复发也很常见[1,2]。
近期一项研究表明,3年随访期内有96%病情一度缓解的患者出现复发(平均每例复发2.8次);在54例次的复发中,其中63%为G C与细胞毒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1]。
2.3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T N F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起病及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动物实验证实予兔肾动脉壁内注入T N F后,可诱发类似于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理改变。
M o l l o y 等[5]报道了应用T N F拮抗剂治疗25例难治性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情况,在接受T N F拮抗剂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接受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治疗,但所有患者疗效不佳,病情反复发作;抗T N F治疗时间331新医学2009年5月第40卷第5期从2个月至7年不等,9例接受依那西普治疗,21例接受英夫利昔单抗(5例由依那西普改为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其中15例病情长期稳定并停用激素,7例激素用量减至10m g/d以下,3例无明显疗效。
另有研究显示,T N F拮抗剂对难治性多发性大动脉炎疗效较好[6]。
2.4 雌激素拮抗剂研究表明雌激素在动脉炎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7]。
多发性大动脉炎好发于育龄期女性,文献报道,男女比例从1∶1.58~1∶9.4。
动物实验表明,给大鼠口服雌激素可造成类似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血管改变。
该病女性患者的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女性,提示雌激素与该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近年国内外研究均表明拮抗雌激素治疗可明显缓解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国内也报道用三苯氧胺(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该病有一定效果。
2.5 其他药物N e s h e r等[8]发现,阿司匹林联合G C治疗较单独使用G C治疗巨细胞动脉炎,可使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巨细胞动脉炎在病理特征及发病机制上与多发性大动脉炎极为相似,由此推断,阿司匹林对多发性大动脉炎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9]。
内膜增生是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主要病理特征,同时也可继发于其他炎症性疾病或物理损伤。
G C 或细胞毒药物虽能控制炎症反应,但却不能抑制内膜增生。
依维莫司可抑制心脏移植术后冠状动脉内膜的增生,因此可考虑将该药用于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10]。
此外,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也可作为新的药物治疗靶点。
3 介入治疗多数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在确诊时血管狭窄已较明显,血管狭窄为不可逆性病变,药物对此无效,症状明显时需外科或介入治疗。
该病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 e r c u t a n e o u s t r a n s l u m i n a l a n g i o p l a s t y,P T A)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介入手术一般于炎症控制之后进行,患者应无发热、全身酸痛等全身炎症表现,E S R、C R P正常并需稳定在6个月以上。
早期报道显示,P T A和支架置入术能有效消除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大血管狭窄,临床症状缓解,疗效好。
S h a r m a等报道20例存在肾动脉狭窄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33处肾动脉行P T A治疗,成功率为82%;平均随访8个月,通畅率为79%。
T y a g i等报道45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行P T A,成功率为89%,平均随访43个月,通畅率为79%。
但K e r r等的结果则相反,11例共20处病变血管行P T A治疗,其中大部分病变位于锁骨下及肾动脉,手术成功率仅为56%,而且术后有45%的血管出现并发症(再狭窄、栓塞、感染)。
近期的研究也显示P T A的远期疗效不佳,20处血管接受P T A治疗,其中18处成功(10处同时植入血管内支架),成功率为90%;术后所有患者均定期行血管造影,随访时间为4个月~10年(中位数3年),78% (14/18)的血管出现再狭窄[1]。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所致狭窄不同,前者为纤维增生所致,管壁增厚明显且弹性极差,P T A治疗的效果不佳,扩张后的动脉回缩明显,置入支架后易导致支架扩张不良或支架内血栓形成;此外在P T A治疗过程中,球囊扩张可导致血管内壁受损,诱发或加重炎症反应,导致管腔进一步狭窄。
因此虽然P T A治疗的成功率高,临床症状缓解明显,但是远期再狭窄率高。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置入药物释放支架后的远期再狭窄率较置入裸支架明显下降,因此可考虑将适合大血管的药物释放支架用于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引起的动脉狭窄。
4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重建血液循环,改善脏器供血,并治疗相关并发症。
适应证主要有:肢体间歇性活动障碍;脑及心脏缺血症状,并经造影证实存在动脉狭窄;肾血管性高血压;中重度的主动脉瓣反流;重度主动脉狭窄;主动脉瘤样改变。
研究表明急性期手术可使再狭窄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率增高,疾病稳定期(患者临床症状稳定,实验室监测指标基本正常)是理想的外科手术时机;但极少数血管病变严重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病情发展迅速,此时可谨慎选择手术治疗[11]。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手术治疗大部分为血管旁路手术。
W e a v e r等[12]报道了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肾动脉狭窄的治疗情况,27例(32处)行血管旁路移植术,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12处使用人工血管,20处使用自体血管,5年通畅率为79%;术前患者平均血压为(167±99)m m H g(10m m H g =1.33k P a),术后血压下降至(132±79)m m H g。
L i a n g等[13]报道,31处旁路血管有11处在随访中332新医学2009年5月第40卷第5期出现再狭窄或闭塞,随访时间为1日~168个月(中位数11个月)。
在M a k s i m o w i c z-M c K i n n o n等[1]的研究中,17例(共44处)接受血管旁路移植术,随访时间为4个月~10年(中位数3年), 36%的旁路血管出现再狭窄或栓塞。
由此可见,血管旁路移植术的远期再狭窄率相对较低,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中冠状动脉受累率为10%~30%,且大部分均为冠状动脉开口处狭窄[14]。
这可能与炎症累及升主动脉导致管壁萎缩纤维化,从而累及冠状动脉开口有关。
对于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的冠状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效果不佳,如无明显禁忌证,可考虑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E n d o等[14]报道采用内径较大的自体血管直接连接冠状动脉及升主动脉,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头臂型多发性大动脉炎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脑缺血症状,一般采用升主动脉-颈动脉(或无名动脉)旁路术;但对于血管狭窄严重的患者,术中钳夹升主动脉会使脑缺血症状进一步加重,此时可考虑以降主动脉作为缝合点。
肾动脉狭窄者可予行腹主动脉-肾动脉旁路术,一般采用自体大隐静脉作为旁路血管;如果血管病变广泛,不适合行血管旁路移植术,可采用髂内动脉做自体肾移植术,也可取得满意效果[15]。
5 小 结总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尚未明确,药物治疗仅限于控制炎症反应,对抑制疾病进展无明显作用。
介入治疗的成功率高、风险小,但远期效果差。
血管旁路移植术效果好,且再狭窄率远低于介入治疗。
临床上应全面分析,根据患者的病情活动情况、病变位置等,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1]M A K S I M O WI C Z-M C K I N N O NK,C L A R KTM,H O F F-M A NGS.L i m i t a t i o n s o f t h e r a p y a n d a g u a r d e d p r o g n o s i si na n A m e r i c a nc o h o r t o f T a k a y a s ua r t e r i t i s p a t i e n t s[J].A r t h r i t i s R h e u m,2007,56(3):1000-1009.[2]V A N O L I M,D A I N AE,S A L V A R A N I C,e t a l.T a k a y a-s u′s a r t e r i t i s:a s t u d y o f104I t a l i a n p a t i e n t s[J].A r t h r i t i sR h e u m,2005,53(1):100-107.[3]冯崇锦,李春阳,程斌,等.婴幼儿血管瘤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及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27(3S):63-65.[4]D EF R A N C I S C I SS,S E R R AR,L U O N G OA,e t a l.T h em a n a g e m e n t o f T a k a y a s u′s a r t e r i t i s:p e r s o n a l e x p e r i e n c e[J].A n n V a s c S u r g,2007,21(6):754-760.[5]M O L L O YES,L A N G F O R DCA,C L A R KTM,e t a l.A n t i-t u m o u r n e c r o s i s f a c t o r t h e r a p yi np a t i e n t s w i t hr e-f r a c t o r yT a k a y a s u a r t e r i t i s:l o n g-t e r m f o l l o w-u p[J].A n nR h e u m D i s,2008,67(11):1567-1569.[6]K A R A G E O R G A K I Z T,M A V R A G A N IC P,P A-P A T H A N A S I O U M A,e t a l.I n f l i x i m a bi nT a k a y a s ua r t e r i t i s:a s a f e a l t e r n a t i v e?[J]C l i n R h e u m a t o l,2007,26(6):984-987.[7]L A R S S O N K,N O R D B O R G C,M O S L E M IA R,e ta l.AWe s t e r nb l o t a n dm o l ec u l a r g e n e t i c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t h e e s t r o g e n r e c e p t o r b e t a i n g i a n t c e l l a r t e r i t i s[J].C l i nE x p R h e u m a t o l,2006,24(2S u p p l41):S17-S19.[8]N E S H E RG,B E R K U NY,M A T E SM,e t a l.L o w-d o s ea s p i r i n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o f c r a n i a l i s c h e m i c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i ng i a n t c e l l a r t e r i t i s[J].A r t h r i t i s R h e u m,2004,50(4):1332-1337.[9]S C H M I D TW A.T a k a y a s ua n dt e m p o r a l a r t e r i t i s[J].F r o n t N e u r o l N e u r o s c i,2006,21:96-104.[10]M O R O JA,A L M E N A R L,M A R T N E Z-D O L ZL,e ta l.T o l e r a n c e p r o f i l e o f t h e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s i g n a l i n h ib i t o r se v e r o l i m u s a n ds i r o l i m u s i nh e a r t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J].T r a n s p l a n t P r o c,2008,40(9):3034-3036.[11]F I E L D SC E,B O WE R T C,C O O P E R L T,e t a l.T a k a y a s u'sa r t e r i t i s:o p e r a t i v er e s u l t s a n di n f l u e n c eo fd i se a s e a c t i v i t y[J].J V a s c S u r g,2006,43(1):64-71.[12]WE A V E RF A,K U M A RS R,Y E L L I NAE,e t a l.R e-n a l r e v a s c u l a r i z a t i o ni nT a k a y a s ua r t e r i t i s-i n d u c e dr e n a la r t e r y s t e n o s i s[J].J V a s c S u r g,2004,39(4):749-757.[13]L I A N GP,T A N-O N GM,H O F F M A N GS.T a k a y a s u'sa r t e r i t i s:v a s c u l a r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a n do u t c o m e s[J].JR h e u m a t o l,2004,31(1):102-106.[14]E N D OM,T O M I Z A WAY,N I S H I D AH,e t a l.A n g i o-g r a p h i c f i n d i n g sa n ds u r g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s o f c o r o n a r ya r-t e r y i n v o l v e m e n t i n T a k a y a s u a r t e r i t i s[J].J T h o r a c C a r-d i o v a s c S u r g,2003,125(3):570-577.[15]S E V M I SS,K A R A K A Y A L I H,B O Y V A TF,e t a l.R e-n a l a u t o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o m p l e x r e n o-v a s c u l a r h y p e r t e n s i o n[J].T r a n s p l a n t P r o c,2006,38(10):3412-3415.(收稿日期:2009-02-18)(编辑:李苏玲)333新医学2009年5月第40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