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水平考试网络工程师复习笔记
软考网络工程师复习(背熟必过秘籍)---必看
网络工程师重点目录网络基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数据通信基础 ................................ - 3 - 第二章局域网技术 .................................. - 5 - 第三章广域网和接入网技术 ......................... - 16 - 第四章因特网 ...................................... - 22 - 第五章路由器与交换配置 ............................ - 32 - 第六章网络安全 .................................... - 46 - 第七章网络管理 ................................... - 53 - 第八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 - 66 -第一章 数据通信基础一、基本概念码元速率: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传送的码元个数,如果信道带宽为T 秒,则码元速率1B T =。
若无噪声的信道带宽为W ,码元携带的信息量n 与码元种类N 关系为2log N n =,则极限数据速率为22log 2log N N R B W ==有噪声的极限数据速率为(1)2log S N C W += 1010log S N dB =其中W 为带宽,S 为信号平均功率,N 为噪声平均功率,S N 为信噪比电波在电缆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中速率的2/3左右,即20万千米/秒编码:单极性码:只有一个极性,正电平为0,零电平为1;级性码:正电平为0,负电平为1;双极性码:零电平为0,正负电平交替翻转表示1。
这种编码不能定时,需要引入时钟归零码:码元中间信号回归到零电平,正电平到零电平转换边为0,负电平到零电平的转换边为1。
网络工程师考试笔记1-15
网络工程师复习笔记1至15章(旧大纲)第一章引论1.1计算机网络发展简史A)名词解释:(1)计算机网络------地理上分散的多台独立自主的计算机遵循规定的通讯协议,通过软、硬件互连以实现交互通信、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协同工作以及在线处理等功能的系统。
(注解------此条信息分为系统构成+5个系统功能)。
(2)计算机网络发展的3个时代-----第一个时代------1946年美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第二个时代------20世纪80年代,微机的出现;第三个时代------计算机网络的诞生以及应用。
(3)Internet的前身------即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局(DARPA)建立的全世界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rnet。
(4)分组交换------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它将要传送的报文分割成许多具有同一格式的分组,并以此为传输的基本单元一一进行存储转发。
(5)分组交换方式与传统电信网采用的电路交换方式的长处所在------线路利用率高、可进行数据速率的转换、不易引起堵塞以及具有优先权使用等优点。
(6)以太网------1976年美国Xerox公司开发的机遇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原理的、用同轴电缆连接多台计算机的局域网络。
(7)INTERNET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9年INTERNET的前身ARPANET的诞生到1983年,这是研究试验阶段,主要进行网络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从1983年到1994年是INTERNET 的实用阶段,主要作为教学、科研和通信的学术网络;1994年之后,开始进入INTERNET的商业化阶段。
(8)ICCC------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9)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10)ISO------国际标准化组织(11)OSI网络体系结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1.2计算机网络分类(1)网络分类方式------a. 按地域范围------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b. 按拓扑结构------可分为总线、星型、环状、网状c. 按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交换网、信元交换网d. 按网络协议------可分为采用TCP/IP,SNA,SPX/IPX,AppleTALK等协议1.3网络体系结构以及协议(1)实体------包括用户应用程序、文件传输包、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设备以及终端等一切能够发送、接收信息的任何东西。
软考-复习笔记(网络工程师)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硬件知识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分为三种典型结构:(1)单总线结构(2)、双总线结构(3)、采用通道的大型系统结构中央处理器CPU包含运算器和控制器。
2、指令系统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3、存储系统分为主存—辅存层次和主存—Cache层次Cache作为主存局部区域的副本,用来存放当前最活跃的程序和数据。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Cache的基本结构:Cache由存储体、地址映像和替换机构组成。
4、通道是一种通过执行通道程序管理I/O操作的控制器,它使CPU与I/O操作达到更高的并行度。
5、总线从功能上看,系统总线分为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
6、磁盘容量记计算非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内圆周长*最大位密度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扇区数/道)*(字节数/扇区)7、数据的表示方法原码和反码[+0]原=000...00 [-0]原=100...00 [+0]反=000 (00)[-0]反=111 (11)正数的原码=正数的补码=正数的反码负数的反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
负数的补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最低位加1。
二、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定义: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功能: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管理者。
特性:并行性、共享性分类: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进程分为三种状态:运行状态(Running)、就绪状态(Ready)、等待状态(Blocked)。
作业分为三种状态:提交状态、后备运行、完成状态。
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1)、互斥条件:一个资源一次只能被一个进程所使用;(2)、不可抢占条件:一个资源仅能被占有它的进程所释放,而不能被别的进程强行抢占;(3)、部分分配条件:一个进程已占有了分给它的资源,但仍然要求其它资源;(4)、循环等待条件:在系统中存在一个由若干进程形成的环形请求链,其中的每一个进程均占有若干种资源中的某一种,同时每一个进程还要求(链上)下一个进程所占有的资源。
最新软考网络工程师必考考点整理笔记
常用公式一.可靠度(可用性)计算机串联R =R1*R2 对应失效率:入1+入2 并联R =1-(1-R1)(1-R2) 二、 香农定理(有噪声)数据速率: 在一条带宽为W (HZ ),信噪比为S/N 的有噪声极限数据速率Vmax=W log2(1+S/N) 单位(b/s)分贝与信噪比的关系为:dB=10log10S/N dB 的单位分贝 例:设信道带宽为4kHz ,信噪比为30dB ,按照香农定理,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约等于? 解:1,例出香农定理算式:Vmax=Wlog2(1+S/N) 2, 例出信噪比关系:dB=10log10S/N 3, 计算 30dB=10log10S/N 则S/N=10004,Vmax=4Khz log2(1+1000)=4000x10 =40kb/s 注意:此处单位换算1 kb/S=1000b/s 三、 尼奎斯特定理(无噪声)若信道带宽为W (HZ ),则最大码元速率(波特率)B=2W (baud ) 由尼奎斯特定理可得:Vmax=B long2N=2 w log2N 单位(b/s ) 例:设信道带宽为 3400Hz ,调制为 4 种不同的码元, 根据 Nyquist 定理,理想信道的数据速率为?解:1,根据题意例出尼奎斯特定理算式:Vmax=2 W long 2N2, 直接套入数字:Vmax=2x3400xlog2(2次方) 3, Vmax=2x3400x2=13600b/S=13.6kb/s注意:此处出现单位换算一次,13600b/s=13.6kb/2 例1:设信道采用2DPSK 调制,码元速率为300波特,则最大数据速率为解:Vmax=B long2N=300x1=300b/s 例2:在异步通信中,每个字符包含1位起始位,7位数据位,1位奇偶效验位和两位终止位,若每秒传送100个字符, 采用4DPSK 调制,则码元速率为?有效数据速率为? 解:1,根据题意计算数据速率为 (1+7+1+2)*100=1100b/s2,由尼奎斯特定理得出,1100b/s=B*log2^4 3,B=1100/2=550baud4, 有效数据速率,即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位,即7*100=700b/S四、 PCM 计算问题PCM 主要经过3个过程:采样,量化和编码。
软考网络工程师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引论1.1计算机网络发展简史A)名词解释:(1) 计算机网络:地理上分散的多台独立自主的计算机遵循规定的通讯协议,通过软、硬件互连以实现交互通信、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协同工作以及在线处理等功能的系统。
(注解:此条信息分为系统构成+5个系统功能)。
(2)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3个时代-----第一个时代:1946年美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第二个时代:20世纪80年代,微机的出现;第三个时代:计算机网络的诞生以及应用。
(3) Internet的前身:即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局(DARPA)建立的全世界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rnet。
(4) 分组交换: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它将要传送的报文分割成许多具有同一格式的分组,并以此为传输的基本单元一一进行存储转发。
(5) 分组交换方式与传统电信网采用的电路交换方式的长处所在:线路利用率高、可进行数据速率的转换、不易引起堵塞以及具有优先权使用等优点。
(6) 以太网:1976年美国Xerox公司开发的机遇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原理的、用同轴电缆连接多台计算机的局域网络。
(7) INTERNET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9年INTERNET的前身ARPANET的诞生到1983年,这是研究试验阶段,主要进行网络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从1983年到1994年是INTERNET的实用阶段,主要作为教学、科研和通信的学术网络;1994年之后,开始进入INTERNET的商业化阶段。
(8) ICCC: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9) 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10)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11) OSI网络体系结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1.2计算机网络分类(1) 网络分类方式:a. 按地域范围: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b. 按拓补结构:可分为总线、星型、环状、网状c. 按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交换网、信元交换网d. 按网络协议:可分为采用TCP/IP,SNA,SPX/IPX,AppleTALK等协议1.3网络体系结构以及协议(1) 实体:包括用户应用程序、文件传输包、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设备以及终端等一切能够发送、接收信息的任何东西。
软考网络工程师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引论1.1计算机网络发展简史A)名词解释:(1) 计算机网络:地理上分散的多台独立自主的计算机遵循规定的通讯协议,通过软、硬件互连以实现交互通信、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协同工作以及在线处理等功能的系统。
(注解:此条信息分为系统构成+5个系统功能)。
(2)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3个时代-----第一个时代:1946年美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第二个时代:20世纪80年代,微机的出现;第三个时代:计算机网络的诞生以及应用。
(3) Internet的前身:即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局(DARPA)建立的全世界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rnet。
(4) 分组交换: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它将要传送的报文分割成许多具有同一格式的分组,并以此为传输的基本单元一一进行存储转发。
(5) 分组交换方式与传统电信网采用的电路交换方式的长处所在:线路利用率高、可进行数据速率的转换、不易引起堵塞以及具有优先权使用等优点。
(6) 以太网:1976年美国Xerox公司开发的机遇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原理的、用同轴电缆连接多台计算机的局域网络。
(7) INTERNET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9年INTERNET的前身ARPANET的诞生到1983年,这是研究试验阶段,主要进行网络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从1983年到1994年是INTERNET的实用阶段,主要作为教学、科研和通信的学术网络;1994年之后,开始进入INTERNET的商业化阶段。
(8) ICCC: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9) 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10)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11) OSI网络体系结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1.2计算机网络分类(1) 网络分类方式:a. 按地域范围: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b. 按拓补结构:可分为总线、星型、环状、网状c. 按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交换网、信元交换网d. 按网络协议:可分为采用TCP/IP,SNA,SPX/IPX,AppleTALK等协议1.3网络体系结构以及协议(1) 实体:包括用户应用程序、文件传输包、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设备以及终端等一切能够发送、接收信息的任何东西。
最新软考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完整版)
软考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完整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硬件知识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分为三种典型结构:(1)单总线结构(2)、双总线结构(3)、采用通道的大型系统结构中央处理器CPU包含运算器和控制器。
2、指令系统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3、存储系统分为主存—辅存层次和主存—Cache层次Cache作为主存局部区域的副本,用来存放当前最活跃的程序和数据。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Cache的基本结构:Cache由存储体、地址映像和替换机构组成。
4、通道是一种通过执行通道程序管理I/O操作的控制器,它使CPU与I/O操作达到更高的并行度。
5、总线从功能上看,系统总线分为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
6、磁盘容量记计算非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内圆周长*最大位密度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扇区数/道)*(字节数/扇区)7、数据的表示方法原码和反码[+0]原=000...00[-0]原=100...00 [+0]反=000...00[-0]反=111 (11)正数的原码=正数的补码=正数的反码负数的反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
负数的补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最低位加1。
二、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定义: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功能: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管理者。
特性:并行性、共享性分类: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进程分为三种状态:运行状态(Running)、就绪状态(Ready)、等待状态(Blocked)。
作业分为三种状态:提交状态、后备运行、完成状态。
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1)、互斥条件:一个资源一次只能被一个进程所使用;(2)、不可抢占条件:一个资源仅能被占有它的进程所释放,而不能被别的进程强行抢占;(3)、部分分配条件:一个进程已占有了分给它的资源,但仍然要求其它资源;(4)、循环等待条件:在系统中存在一个由若干进程形成的环形请求链,其中的每一个进程均占有若干种资源中的某一种,同时每一个进程还要求(链上)下一个进程所占有的资源。
软考网络工程师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引论1.1计算机网络发展简史A)名词解释:(1)计算机网络:地理上分散的多台独立自主的计算机遵循规定的通讯协议,通过软、硬件互连以实现交互通信、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协同工作以及在线处理等功能的系统。
(注解:此条信息分为系统构成+5个系统功能).(2)计算机网络发展的3个时代-——--第一个时代:1946年美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第二个时代:20世纪80年代,微机的出现;第三个时代:计算机网络的诞生以及应用.(3)Internet的前身:即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局(DARPA)建立的全世界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rnet。
(4)分组交换: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它将要传送的报文分割成许多具有同一格式的分组,并以此为传输的基本单元一一进行存储转发。
(5) 分组交换方式与传统电信网采用的电路交换方式的长处所在:线路利用率高、可进行数据速率的转换、不易引起堵塞以及具有优先权使用等优点。
(6) 以太网:1976年美国Xerox公司开发的机遇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原理的、用同轴电缆连接多台计算机的局域网络。
(7)INTERNET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9年INTERNET的前身ARPANET的诞生到1983年,这是研究试验阶段,主要进行网络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从1983年到1994年是INTERNET的实用阶段,主要作为教学、科研和通信的学术网络;1994年之后,开始进入INTERNET的商业化阶段。
(8)ICCC: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9)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10)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11)OSI网络体系结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1.2计算机网络分类(1)网络分类方式:a. 按地域范围: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b. 按拓补结构:可分为总线、星型、环状、网状c. 按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交换网、信元交换网d. 按网络协议:可分为采用TCP/IP,SNA,SPX/IPX,AppleTALK等协议1。
全国软考网络工程师必背知识点
全国软考网络工程师必背知识点
一、网络概念
1、网络:两台或多台计算机通过物理媒体(网线、无线、光缆等)相
互连接而形成的统一的广域网络及其上的应用服务;
2、主机:可独立工作的计算机系统,在网络中的主机也可以叫做站
点或节点,主机由CPU、内存、存储器、网络接口卡等组成;
3、用户:主机上的每一个有用户账号的用户,都可以称为网络用户;
4、物理媒体:将两台或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网络设备,如网线、无线、光纤等;
5、网络通信:在网络中,主机可以通过物理媒体来传送和接收数据,进而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6、网络服务:用来实现网络通信的服务,如FTP服务、Telnet服务、SMTP服务、DNS服务、DHCP服务等;
7、路由:网络设备之间通信时,负责将数据包从一个网络发送到另
一个网络的设备,称为路由器;
8、环回:将一个节点发出的报文在网络环中传播,并最终由同一节
点接收的过程,称为环回;
9、子网:将网络按照IP地址划分成若干个子网,一个子网也可以称
为一个网段,同一个子网中的节点可以直接互相通信;
二、组网技术
1、OSI/RM: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一种标准的网络参考模型,它是计算机网络通信中所使用到的一种结构化方法。
软考中级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考点归纳总结全)
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硬件知识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分为三种典型结构:(1)单总线结构(2)、双总线结构(3)、采用通道的大型系统结构中央处理器CPU包含运算器和控制器。
2、指令系统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3、存储系统分为主存—辅存层次和主存—Cache层次Cache作为主存局部区域的副本,用来存放当前最活跃的程序和数据。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Cache的基本结构:Cache由存储体、地址映像和替换机构组成。
4、通道是一种通过执行通道程序管理I/O操作的控制器,它使CPU与I/O操作达到更高的并行度。
5、总线从功能上分类,系统总线分为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
6、磁盘容量记计算非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内圆周长*最大位密度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扇区数/道)*(字节数/扇区)7、数据的表示方法原码和反码[+0]原=000...00 [-0]原=100...00 [+0]反=000...00 [-0]反=111 (11)正数的原码=正数的补码=正数的反码负数的反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
负数的补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最低位加1。
二、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定义: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2、功能: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管理者。
3、特性:并行性、共享性4、分类: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5、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6、进程分为三种状态:运行状态(Running)、就绪状态(Ready)、等待状态(Blocked)。
7、作业分为三种状态:提交状态、后备运行、完成状态。
8、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1)、互斥条件:一个资源一次只能被一个进程所使用;(2)、不可抢占条件:一个资源仅能被占有它的进程所释放,而不能被别的进程强行抢占;(3)、部分分配条件:一个进程已占有了分给它的资源,但仍然要求其它资源;(4)、循环等待条件:在系统中存在一个由若干进程形成的环形请求链,其中的每一个进程均占有若干种资源中的某一种,同时每一个进程还要求(链上)下一个进程所占有的资源。
软考中级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考点归纳总结全)
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硬件知识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分为三种典型结构:(1)单总线结构(2)、双总线结构(3)、采用通道的大型系统结构中央处理器CPU包含运算器和控制器。
2、指令系统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3、存储系统分为主存—辅存层次和主存—Cache层次Cache作为主存局部区域的副本,用来存放当前最活跃的程序和数据。
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Cache的基本结构:Cache由存储体、地址映像和替换机构组成。
4、通道是一种通过执行通道程序管理I/O操作的控制器,它使CPU与I/O操作达到更高的并行度.5、总线从功能上分类,系统总线分为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
6、磁盘容量记计算非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内圆周长*最大位密度格式化容量=面数*(磁道数/面)*(扇区数/道)*(字节数/扇区)7、数据的表示方法原码和反码[+0]原=000…00 [—0]原=100。
.。
00 [+0]反=000…00 [—0]反=111…11正数的原码=正数的补码=正数的反码负数的反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
负数的补码:符号位不变,其余位变反,最低位加1。
二、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定义:用以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的集合。
2、功能: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管理者.3、特性:并行性、共享性4、分类: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5、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6、进程分为三种状态:运行状态(Running)、就绪状态(Ready)、等待状态(Blocked).7、作业分为三种状态:提交状态、后备运行、完成状态.8、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1)、互斥条件:一个资源一次只能被一个进程所使用;(2)、不可抢占条件:一个资源仅能被占有它的进程所释放,而不能被别的进程强行抢占;(3)、部分分配条件:一个进程已占有了分给它的资源,但仍然要求其它资源;(4)、循环等待条件:在系统中存在一个由若干进程形成的环形请求链,其中的每一个进程均占有若干种资源中的某一种,同时每一个进程还要求(链上)下一个进程所占有的资源.9、死锁的预防:1、预先静态分配法2、有序资源使用法3、银行家算法10、虚拟存储器:是指一种实际上并不以物理形式存在的虚假的存储器.页架:把主存划分成相同大小的存储块。
软考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整理版)
软考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整理版)第1章交换技术主要内容:1、线路交换2、分组交换3、帧中继交换4、信元交换一、线路交换1、线路交换进行通信:是指在两个站之间有一个实际的物理连接,这种连接是结点之间线路的连接序列。
2、线路通信三种状态:线路建立、数据传送、线路拆除3、线路交换缺点:典型的用户/主机数据连接状态,在大部分的时间内线路是空闲的,因而用线路交换方法实现数据连接效率低下;为连接提供的数据速率是固定的,因而连接起来的两个设备必须用相同的数据率发送和接收数据,这就限制了网络上各种主机以及终端的互连通信。
二、分组交换技术1、分组交换的优点:线路利用率提高;分组交换网可以进行数据率的转换;在线路交换网络中,若通信量较大可能造成呼叫堵塞的情况,即网络拒绝接收更多的连接要求直到网络负载减轻为止;优先权的使用。
2、分组交换和报文交换主要差别:在分组交换网络中,要限制所传输的数据单位的长度。
报文交换系统却适应于更大的报文。
3、虚电路的技术特点:在数据传送以前建立站与站之间的一条路径。
4、数据报的优点:避免了呼叫建立状态,如果发送少量的报文,数据报是较快的;由于其较原始,因而较灵活;数据报传递特别可靠。
5、几点说明:路线交换基本上是一种透明服务,一旦连接建立起来,提供给站点的是固定的数据率,无论是模拟或者是数字数据,都可以通过这个连接从源传输到目的。
而分组交换中,必须把模拟数据转换成数字数据才能传输。
6、外部和内部的操作外部虚电路,内部虚电路。
当用户请求虚电路时,通过网络建立一条专用的路由,所有的分组都用这个路由。
外部虚电路,内部数据报。
网络分别处理每个分组。
于是从同一外部虚电路送来的分组可以用不同的路由。
在目的结点,如有需要可以先缓冲分组,并把它们按顺序传送给目的站点。
网络工程师学习笔记2外部数据报,内部数据报。
从用户和网络角度看,每个分组都是被单独处理的。
外部数据报,内部虚电路。
外部的用户没有用连接,它只是往网络发送分组。
网络工程师全面复习笔记_网络与通信
网络工程师全面复习笔记_网络与通信网络工程师全面复习笔记_网络与通信网络工程师作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其工作涉及到网络设备的运维、网络架构的设计、网络安全的维护等多方面,因此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网络工程师在网络与通信方面的复习笔记,旨在帮助网络工程师全面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
一、网络的基础知识1. OSI模型OSI模型是计算机网络通信标准的理论基础,它是一个分层的网络架构,从下到上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网络协议的发展历程也与OSI模型的不断完善密切相关。
2. 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互联网使用的协议族,它是由传输控制协议(TCP)和互联网协议(IP)两个部分组成的。
TCP是一种协议,用于数据的可靠传输;而IP是一种协议,用于不可靠的数据包传输。
TCP/IP协议是现代计算机网络中最广泛使用的协议。
3. MAC地址、IP地址和子网掩码的关系MAC地址是网卡的唯一物理地址,用于在本地区域网络中寻找接收数据包的网卡。
IP地址是标识一台计算机或其他网络设备的数字地址。
子网掩码是用于区分网络部分和主机部分的一个数值。
MAC地址和IP地址是用于传输数据的两个不同概念,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在同一个子网中,使用相同的子网掩码可以进行本地通信。
二、网络设备1. 交换机和路由器交换机是现代网络中负责数据广播和转发的关键设备,主要作用是将不同的数据包从不同的接口转发到对应的目的地。
路由器是网络领域中的核心设备,它可以连接不同的网络,实现数据的中转、路由和转发。
在现代网络架构中,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功能也越来越接近。
2. 防火墙和VPN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设备,用于控制网路通信过滤、监控和审查。
它可以在网络的入口处拦截有害的数据包,从而保护网络的安全。
VPN是虚拟专用网络的缩写,它通过在公共网络上构建虚拟通道,实现数据加密和安全传输的功能。
软考网络工程师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引论1.1计算机网络发展简史A)名词解释:(1) 计算机网络:地理上分散的多台独立自主的计算机遵循规定的通讯协议,通过软、硬件互连以实现交互通信、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协同工作以及在线处理等功能的系统。
(注解:此条信息分为系统构成+5个系统功能)。
(2)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3个时代-----第一个时代:1946年美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第二个时代:20世纪80年代,微机的出现;第三个时代:计算机网络的诞生以及应用。
(3) Internet的前身:即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局(DARPA)建立的全世界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rnet。
(4) 分组交换: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它将要传送的报文分割成许多具有同一格式的分组,并以此为传输的基本单元一一进行存储转发。
(5) 分组交换方式与传统电信网采用的电路交换方式的长处所在:线路利用率高、可进行数据速率的转换、不易引起堵塞以及具有优先权使用等优点。
(6) 以太网:1976年美国Xerox公司开发的机遇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原理的、用同轴电缆连接多台计算机的局域网络。
(7) INTERNET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9年INTERNET的前身ARPANET的诞生到1983年,这是研究试验阶段,主要进行网络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从1983年到1994年是INTERNET的实用阶段,主要作为教学、科研和通信的学术网络;1994年之后,开始进入INTERNET的商业化阶段。
(8) ICCC: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9) 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10)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11) OSI网络体系结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1.2计算机网络分类(1) 网络分类方式:a. 按地域范围: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b. 按拓补结构:可分为总线、星型、环状、网状c. 按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交换网、信元交换网d. 按网络协议:可分为采用TCP/IP,SNA,SPX/IPX,AppleTALK等协议1.3网络体系结构以及协议(1) 实体:包括用户应用程序、文件传输包、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设备以及终端等一切能够发送、接收信息的任何东西。
软考网络工程师全面复习笔记
四.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也叫网络实时监控技术,它通过硬件或软件对网络上的数据流进行实时检查,并与系统中的入侵特征数据库进行比较,一旦发现有被攻击的迹象,立刻根据用户所定义的动作做出反应,如切断网络连接,或通知防火墙系统对访问控制策略进行调整,将入侵的数据包过滤掉等。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特点是利用网络监控软件或者硬件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并分析,及时发现网络攻击的迹象并做出反应。
入侵检测部件可以直接部署于受监控网络的广播网段,或者直接接收受监控网络旁路过来的数据流。
为了更有效地发现网络受攻击的迹象,网络入侵检测部件应能够分析网络上使用的各种网络协议,识别各种网络攻击行为。
网络入侵检测部件对网络攻击行为的识别通常是通过网络入侵特征库来实现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在出现了新的网络攻击手段时方便地对入侵特征库加以更新,提高入侵检测部件对网络攻击行为的识别能力。
利用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网络安全检测和实时攻击识别,但它只能作为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的安全组件,网络系统的实际安全实现应该结合使用防火墙等技术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其原因在于网络入侵检测技术虽然也能对网络攻击进行识别并做出反应,但其侧重点还是在于发现,而不能代替防火墙系统执行整个网络的访问控制策略。
防火墙系统能够将一些预期的网络攻击阻挡于网络外面,而网络入侵检测技术除了减小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之外,还能对一些非预期的攻击进行识别并做出反应,切断攻击连接或通知防火墙系统修改控制准则,将下一次的类似攻击阻挡于网络外部。
因此通过网络安全检测技术和防火墙系统结合,可以实现了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附:一.CA中心的安全应用--数字证书颁发CA (Certificate Authority)CA技术是安全认证技术的一种它基于公开密钥体系通过安全证书来实现安全证书采用国际标准的X.509证书格式主要包括证书的版本号发证CA的身份信息持证用户的身份信息持证用户的公钥CA中心所发放的数字安全证书可以应用于公众网络上的商务活动和行政作业活动,包括支付型和非支付型电子商务活动,其应用范围涉及需要身份认证及数据安全的各个行业,包括传统的商业、制造业、流通业的网上交易,以及公共事业、金融服务业、工商税务海关、政府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单位、保险、医疗等网上作业系统。
软考网络工程师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引论1。
1计算机网络发展简史A)名词解释:(1)计算机网络:地理上分散的多台独立自主的计算机遵循规定的通讯协议,通过软、硬件互连以实现交互通信、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协同工作以及在线处理等功能的系统。
(注解:此条信息分为系统构成+5个系统功能)。
(2)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3个时代——---第一个时代:1946年美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第二个时代:20世纪80年代,微机的出现;第三个时代:计算机网络的诞生以及应用。
(3) Internet的前身:即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局(DARPA)建立的全世界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rnet。
(4) 分组交换: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它将要传送的报文分割成许多具有同一格式的分组,并以此为传输的基本单元一一进行存储转发。
(5) 分组交换方式与传统电信网采用的电路交换方式的长处所在:线路利用率高、可进行数据速率的转换、不易引起堵塞以及具有优先权使用等优点。
(6)以太网:1976年美国Xerox公司开发的机遇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原理的、用同轴电缆连接多台计算机的局域网络。
(7)INTERNET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9年INTERNET的前身ARPANET的诞生到1983年,这是研究试验阶段,主要进行网络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从1983年到1994年是INTERNET的实用阶段,主要作为教学、科研和通信的学术网络;1994年之后,开始进入INTERNET的商业化阶段。
(8)ICCC: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9) 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10)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11) OSI网络体系结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1。
2计算机网络分类(1)网络分类方式:a. 按地域范围: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b. 按拓补结构:可分为总线、星型、环状、网状c. 按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交换网、信元交换网d. 按网络协议:可分为采用TCP/IP,SNA,SPX/IPX,AppleTALK等协议1。
XXXX年软考网络工程师全面复习笔记
XXXX年软考网络工程师全面复习笔记(1)运算机基础知识一.运算机进展史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运算机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式投入运行,它的名称叫ENIAC(埃尼阿克),是电子数值积分运算机(The Electronic Numberical Intergrator and Computer)的缩写。
它使用了17468个真空电子管,耗电174千瓦,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
尽管它的功能还比不上今天最一般的一台微型运算机,但在当时它已是运算速度的绝对冠军,同时其运算的精确度和准确度也是史无前例的。
以圆周率(π)的运算为例,中国的古代科学家祖冲之利用算筹,耗费15年心血,才把圆周率运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
一千多年后,英国人香克斯以毕生精力运算圆周率,才运算到小数点后707位。
而使用ENIAC进行运算,仅用了40秒就达到了那个记录,还发觉香克斯的运算中,第528位是错误的。
ENIAC奠定了电子运算机的进展基础,开创了一个运算机科学技术的新纪元。
有人将其称为人类第三次产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ENIAC产生后,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了重大的改进理论,要紧有两点:其一是电子运算机应该以二进制为运算基础,其二是电子运算机应采纳"储备程序"方式工作,同时进一步明确指出了整个运算机的结构应由五个部分组成:运算器、操纵器、储备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
冯·诺依曼的这些理论的提出,解决了运算机的运算自动化的咨询题和速度配合咨询题,对后来运算机的进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直至今天,绝大部分的运算机依旧采纳冯·诺依曼方式工作。
ENIAC产生后短短的几十年间,运算机的进展突飞猛进。
要紧电子器件相继使用了真空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起运算机的几次更新换代。
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使运算机的体积和耗电量大大减小,功能大大增强,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
软考网络工程师 笔记
网络工程师笔记目录第一章 数据通信基础一、基本概念码元速率: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传送的码元个数,如果信道带宽为T 秒,则码元速率1B T =。
若无噪声的信道带宽为W ,码元携带的信息量n 与码元种类N 关系为2log N n =,则极限数据速率为22log 2log N N R B W ==有噪声的极限数据速率为(1)2log S N C W += 1010log S N dB =其中W 为带宽,S 为信号平均功率,N 为噪声平均功率,S N 为信噪比电波在电缆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中速率的2/3左右,即20万千米/秒编码:单极性码:只有一个极性,正电平为0,零电平为1;级性码:正电平为0,负电平为1;双极性码:零电平为0,正负电平交替翻转表示1。
这种编码不能定时,需要引入时钟归零码:码元中间信号回归到零电平,正电平到零电平转换边为0,负电平到零电平的转换边为1。
这种码元自定时不归零码:码元中间信号不归零,1表示电平翻转,0不翻转。
双相码:低到高表示0,高到底表示1。
这种编码抗干扰性好,实现自同步。
曼彻斯特码:低到高表示0,高到底表示1。
相反亦可。
码元中间电平转换既表示数据,又做定时信号。
用于以太网编码,编码效率为50%差分曼彻斯特码:每一位开始处是否有电平翻转,有电平翻转表示0,无电平翻转表示1。
中间的电平转换作为定时信号。
用于令牌环网,编码效率为50%。
ASK 、FSK 和PSK 码元种类为2,比特位为1。
DPSK 和QPSK 码元种类为4,比特位为2。
QAM 码元种类为16。
一路信号进行 FSK 调制时,若载波频率为 fc , 调制后的信号频率分别为 f1 和 f2 (f1<f2),三者具有关系fc-f1=f2-fc 。
编码技术:常用编码技术为脉冲编码调制技术。
需要经过取样、量化和编码3个步骤。
在数字系统中,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成为调制;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成为解调。
尼奎斯特采样定理:采样速率大于模拟信号最高频率的2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科目1:计算机与网络知识1.计算机系统知识第3章交换技术主要内容:1、线路交换2、分组交换3、帧中继交换4、信元交换一、线路交换1、线路交换进行通信:是指在两个站之间有一个实际的物理连接,这种连接是结点之间线路的连接序列。
2、线路通信三种状态:线路建立、数据传送、线路拆除3、线路交换缺点:典型的用户/主机数据连接状态,在大部分的时间内线路是空闲的,因而用线路交换方法实现数据连接效率低下;为连接提供的数据速率是固定的,因而连接起来的两个设备必须用相同的数据率发送和接收数据,这就限制了网络上各种主机以及终端的互连通信。
二、分组交换技术1、分组交换的优点:线路利用率提高;分组交换网可以进行数据率的转换;在线路交换网络中,若通信量较大可能造成呼叫堵塞的情况,即网络拒绝接收更多的连接要求直到网络负载减轻为止;优先权的使用。
2、分组交换和报文交换主要差别:在分组交换网络中,要限制所传输的数据单位的长度。
报文交换系统却适应于更大的报文。
3、虚电路的技术特点:在数据传送以前建立站与站之间的一条路径。
4、数据报的优点:避免了呼叫建立状态,如果发送少量的报文,数据报是较快的;由于其较原始,因而较灵活;数据报传递特别可靠。
5、几点说明:路线交换基本上是一种透明服务,一旦连接建立起来,提供给站点的是固定的数据率,无论是模拟或者是数字数据,都可以通过这个连接从源传输到目的。
而分组交换中,必须把模拟数据转换成数字数据才能传输。
6、外部和内部的操作外部虚电路,内部虚电路。
当用户请求虚电路时,通过网络建立一条专用的路由,所有的分组都用这个路由。
外部虚电路,内部数据报。
网络分别处理每个分组。
于是从同一外部虚电路送来的分组可以用不同的路由。
在目的结点,如有需要可以先缓冲分组,并把它们按顺序传送给目的站点。
外部数据报,内部数据报。
从用户和网络角度看,每个分组都是被单独处理的。
外部数据报,内部虚电路。
外部的用户没有用连接,它只是往网络发送分组。
而网络为站之间建立传输分组用的逻辑连接,而且可以把连接另外维持一个扩展的时间以便满足预期的未来需求。
三、帧中继交换1、X.25特性:(1)用于建立和终止虚电路的呼叫控制分组与数据分组使用相同的通道和虚电路;(2)第三层实现多路复用虚电路;(3)在第二层和第三层都包含着流控和差错控制机制。
2、帧中继与X.25的差别:(1)呼叫控制信号与用户数据采用分开的逻辑连接,这样,中间结点就不必维护与呼叫控制有关的状态表或处理信息;(2)在第二层而不是在第三层实现逻辑连接的多路复用和交换,这样就省掉了整个一层的处理;(3)不采用一步一步的流控和差错控制。
3、在高速H通道上帧中继的四种应用:数据块交互应用;文件传输;低速率的复用;字符交互通信。
四、信元交换技术1、ATM信元ATM数据传送单位是一固定长度的分组,称为信元,它有一个信元头及一个信元信息域。
信元长度为53个字节,其中信元头占5个字节,信息域占48个字节。
信元头主要功能是:信元的网络路由。
2、ATM采用了异步时分多路复用技术ATDM,ATDM采用排队机制,属于不同源的各个信元在发送到介质上之前,都要被分隔并存入队列中,这样就需要速率的匹配和信元的定界。
3、应用独立:主要表现在时间独立和语义独立两方面。
时间独立即应用时钟和网络时钟之间没有关联。
语义独立即在信元结构和应用协议数据单元之间无关联,所有与应用有关的数据都在信元的信息域中。
3、ATM信元标识ATM采用虚拟通道模式,通信通道用一个逻辑号标识。
对于给定的多路复用器,该标识是本地的,并在任何交换部件处改变。
通道的标识基于两种标识符,即虚拟通路标识VPI和虚拟通道标识VCI。
一个虚拟通路VP包含有若干个虚拟通道VC4、ATM网络结构虚拟通道VC:用于描述ATM信元单向传送的一个概念,信元都与一个惟一的标识值-虚拟通道标识符VCI相联系。
虚拟通路VP:用于描述属于虚拟通路的ATM信元的单向传输的一个概念,虚拟通路都与一个标识值-虚拟通路标识符相联系。
虚拟通道和虚拟通路者用来描述ATM信元单向传输的路由。
每个虚拟通路可以用复用方式容纳多达65535个虚拟通道,属于同一虚拟通道的信元群,拥用相同虚拟通道标识VCI,它是信元头一部分。
第4章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主要内容:1、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的定义2、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3、TCP/IP协议集一、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的定义1、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的层次,以及各层中的协议和层次之间接口的集合。
2、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和分布系统中互相通信的对等实体间交换信息时所必须遵守的规则的集合。
3、语法(syntax):包括数据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
4、语义(semantics):包括用于协议和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
5、定时(timing):包括速度匹配和排序。
二、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9年建立了一个分委员会来专门研究一种用于开放系统的体系结构,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这是一个定义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标准主体结构。
2、OSI简介:OSI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化技术,共分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3、OSI参考模型的特性:是一种异构系统互连的分层结构;提供了控制互连系统交互规则的标准骨架;定义一种抽象结构,而并非具体实现的描述;不同系统中相同层的实体为同等层实体;同等层实体之间通信由该层的协议管理;相信层间的接口定义了原语操作和低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面向连接的或无连接的数据服务;直接的数据传送仅在最低层实现;每层完成所定义的功能,修改本层的功能并不影响其他层。
4、物理层:提供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要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有关的物理链路上传输非结构的位流以及故障检测指示。
5、数据链路层:在网络层实体间提供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功能和过程;提供数据链路的流控。
6、网络层:控制分组传送系统的操作、路由选择、拥护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它的作用是将具体的物理传送对高层透明。
7、传输层: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传送连接的功能;选择网络层提供最合适的服务;在系统之间提供可靠的透明的数据传送,提供端到端的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
8、会话层:提供两进程之间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提供交互会话的管理功能,如三种数据流方向的控制,即一路交互、两路交替和两路同时会话模式。
9、表示层:代表应用进程协商数据表示;完成数据转换、格式化和文本压缩。
10、应用层:提供OSI用户服务,例如事务处理程序、文件传送协议和网络管理等。
三、TCP/IP的分层1、TCP/IP的分层模型Internet采用了TCP/IP协议,如同OSI参考模型,TCP/IP也是一种分层模型。
它是基于硬件层次上的四个概念性层次构成,即网络接口层、IP层、传输层、应用层。
网络接口层:也称数据链路层,这是TCP/IP最底层。
功能:负责接收IP数据报并发送至选定的网络。
IP层:IP层处理机器之间的通信。
功能:它接收来自传输层的请求,将带有目的地址的分组发送出去。
将分组封装到数据报中,填入数据报头,使用路由算法以决定是直接将数据报传送至目的主机还是传给路由器,然后把数据报送至相应的网络接口来传送。
传输层:是提供应用层之间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
功能:管理信息流,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以确保数据无差错的地按序到达。
2、TCP/IP模型的分界线协议地址分界线:以区分高层和低层的寻址,高层寻址使用IP地址,低层寻址使用物理地址。
应用程序IP层之上的协议软件只使用IP地址,而网络接口层处理物理地址。
操作系统分界线:以区分系统与应用程序。
在传输层和应用层之间。
3、复用与分解发送报文时,发送方在报文中加和了报文类型、选用协议等附加信息。
所有的报文以帧的形式在网络中复用传送,形成一个分组流。
在接收方收到分组时,参考附加信息对接收到的分组进行分解。
四、IP协议1、Internet体系结构一个TCP/IP互联网提供了三组服务。
最底层提供无连接的传送服务为其他层的服务提供了基础。
第二层一个可靠的传送服务为应用层提供了一个高层平台。
最高层是应用层服务。
2、IP协议:这种不可靠的、无连接的传送机制称为internet协议。
3、IP协议三个定义:(1)IP定义了在TCP/IP互联网上数据传送的基本单元和数据格式。
(2)IP软件完成路由选择功能,选择数据传送的路径。
(3)IP包含了一组不可靠分组传送的规则,指明了分组处理、差错信息发生以及分组德育的规则。
4、IP数据报:联网的基本传送单元是IP数据报,包括数据报头和数据区部分。
5、IP数据报封装:物理网络将包括数据报报头的整个数据报作为数据封装在一个帧中。
6、MTU网络最大传送单元:不同类型的物理网对一个物理帧可传送的数据量规定不同的上界。
7、IP数据报的重组:一是在通过一个网络重组;二是到达目的主机后重组。
后者较好,它允许对每个数据报段独立地进行路由选择,且不要求路由器对分段存储或重组。
8、生存时间:IP数据报格式中设有一个生存时间字段,用来设置该数据报在联网中允许存在的时间,以秒为单位。
如果其值为0,就把它从互联网上删除,并向源站点发回一个出错消息。
9、IP数据报选项:IP数据报选项字段主要是用于网络测试或调试。
包括:记录路由选项、源路由选项、时间戳选项等。
路由和时间戳选项提供了一种监视或控制互联网路由器路由数据报的方法。
五、用户数据报协议UDP1、UDP协议功能为了在给定的主机上能识别多个目的地址,同时允许多个应用程序在同一台主机上工作并能独立地进行数据报的发送和接收,设计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使用UDP协议包括:TFTP、SNMP、NFS、DNSUDP使用底层的互联网协议来传送报文,同IP一样提供不可靠的无连接数据报传输服务。
它不提供报文到达确认、排序、及流量控制等功能。
2、UDP的报报文格式每个UDP报文分UDP报头和UDP数据区两部分。
报头由四个16位长(8字节)字段组成,分别说明该报文的源端口、目的端口、报文长度以及校验和。
3、UDP协议的分层与封装在TCP/IP协议层次模型中,UDP位于IP层之上。
应用程序访问UDP层然后使用IP层传送数据报。
IP层的报头指明了源主机和目的主机地址,而UDP层的报头指明了主机上的源端口和目的端口。
4、UDP的复用、分解与端口UDP软件应用程序之间的复用与分解都要通过端口机制来实现。
每个应用程序在发送数据报之前必须与操作系统协商以获得协议端口和相应的端口号。
UDP分解操作:从IP层接收了数据报之后,根据UDP的目的端口号进行分解操作。
UDP端口号指定有两种方式:由管理机构指定的为著名端口和动态绑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