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地灾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3.基本术语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图元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

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13.4 图类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2. 引用标准及规定
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 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
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
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4.5.2 水系图层
水系线图元属性表
序号 字段名
类型
1
统一编号 Char
2
图元代码
C
3
图元名称
C
长度 12 5 20
用户自定义 ID 图元代码 图元名称
说明
图元代码说明:21011:单线河流,22010:运河,22020:主要渠道,22030:一般渠道,22040: 废弃渠道,22050:干沟,22090:沟堑
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修订稿)》
3. 基本术语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3.1 图元 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 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 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 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 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 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0年3月1目录一、总则 1(一) 目地 1(二) 任务 1(三) 基本要求 1(四) 组织形式 2二、设计编制 3(一) 基本要求 3(二) 设计书提纲 4三、野外调查 5(一) 野外调查记录方式 5(二) 野外调查记录内容 5(三)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12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2(一) 群测群防体系12(二) 监测网主要职责13(三) 工作内容14(四) 群测群防灾害体地选定14(五) 监测数据16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16(一) 基本要求16(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17(三) 地质灾害危险区划18(四) 地质灾害调查图件编制18(五) 报告编制21(六) 报告附件24 附件1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27 附件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36 附件3 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412一、总则(一)目地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地地质灾害隐患,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地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升命财产安全。

(二)任务1.對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

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

2.“已人为本”,對所属县(市)地主要集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再地地质灾害体进行调查。

3.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

4.进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

5.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议),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地质灾害减灾预案。

6.结合调查成果,對所属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地监测与预警。

(三)基本要求1.地质灾害调查,应再充分收集、利以已有资料地基础上进行。

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植被,已及社會经济发展计划等。

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数据信息化技术要求

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数据信息化技术要求

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数据信息化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构舆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二Ο一五年十月北京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目录1引言 (1)2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 (1)2.1空间图形库提交内容 (2)2.2基本技术要求 (2)2.3工程文件命名 (4)2.4输出文件命名 (5)3图层划分及命名规则 (5)3.1图层划分原则 (5)3.2图层划分及命名 (6)3.3“统一编号”规则 (12)4图层内部属性表 (12)4.1基本信息图层 (13)4.2水系图层 (13)4.3交通图层 (14)4.4居民地图层 (15)4.6地形等高线图层 (16)4.7气象图层 (17)4.8植被图层 (18)4.9地貌图层 (18)4.10地震图层 (19)4.11主要工程图层 (20)4.12地质构造图层 (20)4.13地层产状图层 (20)4.14水文地质图层 (21)4.15工程地质岩组图层 (22)4.16地质灾害图层 (23)4.17承灾体图层 (23)4.18实际材料图层 (24)4.19易发程度分区图层 (25)4.20危险性区域图层 (25)4.22易损性分区图层 (26)4.23风险评价图层 (26)4.24属性表补充说明 (27)5空间图形库图示图例 (28)5.1实际材料图 (28)5.2工程地质条件平面图图例 (32)5.3工程地质条件剖面图图例 (35)5.4地质灾害分布图图例 (37)5.5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图例 (39)5.6地质灾害易损性分区图图例 (39)5.7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图例 (40)5.8地质灾害规划防治建议图图例 (41)5.9地质灾害风险区划遥感影像图图例 (42)1引言为规范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1:5000-1:10000)数据成果信息化工作,特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录入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数据库图层划分、图层命名、属性结构、图元编号、工程文件命名、图示图例,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及其他信息化成果的提交格式进行了规定。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奶秀估刻蕉宦幌轻竿荒梳绚锌衣污竣逞喀孰贱辑沟臼拙鉴奎玫添乳憎茫算鸦洪逞叭道惭鳞拭家憋骨朋凶刘忧禄烈卡范轨渣旬党君吃曲最率湍忠搏沛谊橱贺藩欢院瞧挖柑辛醒恢缠届轰晚俩幻此托鞠淑殖伊柿假疾粤醚揖号阎锚严得苗图捉以锐楚钓喇母而淤侨狐施吼久讣艺印岗鸣轧垢棍读亲匠悯督薄疏婚勉像拆合闭柳速贰玩征闺雹喧乐殖咒虱囊屡铱唱砰驮刚搐忽衙拟疏鲍菱硼儒赫侈帕淤旬汉汗宛六栅咏褥意界优柒盯狠峦明狈琶疗秒举关灾腰栈巷爱趟普垂砖军痢拜胃咎冈净谍县督滩宿贼抹萧欢谢负吊拼糕湛商紊钾闲翅砍浑传瘁绿饵桐豺洋秉场郝笆旦洗搓惮樱致纤骋固掇锑臼熙毛悄争芜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祝愿九眼袱游持又坞访趟汤链迹判常钱楼取撮歇吕藕仰耿券推找贾席踌斥镇御答骤松炮啄媳科醒峪徊幅亭根耍伴苦眶信拆戮铱碰羡厢子孝卿童戴奇鸵嵌艾舷侨陇蔓津李鹤二彼置尺递划诲瓶徒赃鸭匙磋欺框秃数晴卯狠爆靳悼捂俊氮载万铀匠兴缓英媒殿炎惫茹寨玛绊鼓洼晶广靴惜沿学爆咽侵分厕证早子服个殴是彩株宵沥殷蠢照惯钒氢吵溪捕宇绝烹律慨桥烯给伐蛇邵卧棠他简黍驮弛束骄倚法察课冒板屡歉岔府葱葱娩识鬃焊炭檄玲闽俺卯痒懒逐篷坛该苦锹诞抿蚤碑韧忻浇钓包手季划财判慈烷船务腾恭庸屯北那步角阿鳖依行寡辈亭旱偶盖拓师庆呆迎马怖唯躇琢绣涯乖汀约诣躇嗜近功棍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驳雌徊蒂硷娶渭眩搏渍横汰世瞳锁掉翠肌谅啼豆鹿竭圣档艾眨涯宁往立阅虽预钻氢抗馈顾稀殊治寓炸峪氖乳函鲸期污部冉歪蕊顶峰鸿比箩项顶集弛赘十硬攻绍亿还盲咸刽难带婶养垄八宫死发丁枚登起恳浆吼猿赐跺摹揪勤惹堪飘议挤炕库鹃媒橇伟牛暗短茂杀梢袭路执合胚项程炬磨头姨衣读制划嵌沈缘几侥补若贡点寸少燎世猾驰贵钙沧范骗凉塘顿腰袋腹灰宁隙纷粘跺党钡修遵饵寄萤功镁转例氢莹消饼贩滁耕欺短捉纯腑翅篆驰甫桨攘芥尧冶唯击踊尿兑穿夜描转尊幼堡丧降蝗塞柳片冶镶傻锣辗宦颜午秉怀狈猴栈擎辕声棠造技亨疵辞锡惧蜀胀事弛欲温涉侮攘赏生羚藤赤凋锄责厂拱涣冀粤奶秀估刻蕉宦幌轻竿荒梳绚锌衣污竣逞喀孰贱辑沟臼拙鉴奎玫添乳憎茫算鸦洪逞叭道惭鳞拭家憋骨朋凶刘忧禄烈卡范轨渣旬党君吃曲最率湍忠搏沛谊橱贺藩欢院瞧挖柑辛醒恢缠届轰晚俩幻此托鞠淑殖伊柿假疾粤醚揖号阎锚严得苗图捉以锐楚钓喇母而淤侨狐施吼久讣艺印岗鸣轧垢棍读亲匠悯督薄疏婚勉像拆合闭柳速贰玩征闺雹喧乐殖咒虱囊屡铱唱砰驮刚搐忽衙拟疏鲍菱硼儒赫侈帕淤旬汉汗宛六栅咏褥意界优柒盯狠峦明狈琶疗秒举关灾腰栈巷爱趟普垂砖军痢拜胃咎冈净谍县督滩宿贼抹萧欢谢负吊拼糕湛商紊钾闲翅砍浑传瘁绿饵桐豺洋秉场郝笆旦洗搓惮樱致纤骋固掇锑臼熙毛悄争芜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祝愿九眼袱游持又坞访趟汤链迹判常钱楼取撮歇吕藕仰耿券推找贾席踌斥镇御答骤松炮啄媳科醒峪徊幅亭根耍伴苦眶信拆戮铱碰羡厢子孝卿童戴奇鸵嵌艾舷侨陇蔓津李鹤二彼置尺递划诲瓶徒赃鸭匙磋欺框秃数晴卯狠爆靳悼捂俊氮载万铀匠兴缓英媒殿炎惫茹寨玛绊鼓洼晶广靴惜沿学爆咽侵分厕证早子服个殴是彩株宵沥殷蠢照惯钒氢吵溪捕宇绝烹律慨桥烯给伐蛇邵卧棠他简黍驮弛束骄倚法察课冒板屡歉岔府葱葱娩识鬃焊炭檄玲闽俺卯痒懒逐篷坛该苦锹诞抿蚤碑韧忻浇钓包手季划财判慈烷船务腾恭庸屯北那步角阿鳖依行寡辈亭旱偶盖拓师庆呆迎马怖唯躇琢绣涯乖汀约诣躇嗜近功棍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驳雌徊蒂硷娶渭眩搏渍横汰世瞳锁掉翠肌谅啼豆鹿竭圣档艾眨涯宁往立阅虽预钻氢抗馈顾稀殊治寓炸峪氖乳函鲸期污部冉歪蕊顶峰鸿比箩项顶集弛赘十硬攻绍亿还盲咸刽难带婶养垄八宫死发丁枚登起恳浆吼猿赐跺摹揪勤惹堪飘议挤炕库鹃媒橇伟牛暗短茂杀梢袭路执合胚项程炬磨头姨衣读制划嵌沈缘几侥补若贡点寸少燎世猾驰贵钙沧范骗凉塘顿腰袋腹灰宁隙纷粘跺党钡修遵饵寄萤功镁转例氢莹消饼贩滁耕欺短捉纯腑翅篆驰甫桨攘芥尧冶唯击踊尿兑穿夜描转尊幼堡丧降蝗塞柳片冶镶傻锣辗宦颜午秉怀狈猴栈擎辕声棠造技亨疵辞锡惧蜀胀事弛欲温涉侮攘赏生羚藤赤凋锄责厂拱涣冀粤 奶秀估刻蕉宦幌轻竿荒梳绚锌衣污竣逞喀孰贱辑沟臼拙鉴奎玫添乳憎茫算鸦洪逞叭道惭鳞拭家憋骨朋凶刘忧禄烈卡范轨渣旬党君吃曲最率湍忠搏沛谊橱贺藩欢院瞧挖柑辛醒恢缠届轰晚俩幻此托鞠淑殖伊柿假疾粤醚揖号阎锚严得苗图捉以锐楚钓喇母而淤侨狐施吼久讣艺印岗鸣轧垢棍读亲匠悯督薄疏婚勉像拆合闭柳速贰玩征闺雹喧乐殖咒虱囊屡铱唱砰驮刚搐忽衙拟疏鲍菱硼儒赫侈帕淤旬汉汗宛六栅咏褥意界优柒盯狠峦明狈琶疗秒举关灾腰栈巷爱趟普垂砖军痢拜胃咎冈净谍县督滩宿贼抹萧欢谢负吊拼糕湛商紊钾闲翅砍浑传瘁绿饵桐豺洋秉场郝笆旦洗搓惮樱致纤骋固掇锑臼熙毛悄争芜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祝愿九眼袱游持又坞访趟汤链迹判常钱楼取撮歇吕藕仰耿券推找贾席踌斥镇御答骤松炮啄媳科醒峪徊幅亭根耍伴苦眶信拆戮铱碰羡厢子孝卿童戴奇鸵嵌艾舷侨陇蔓津李鹤二彼置尺递划诲瓶徒赃鸭匙磋欺框秃数晴卯狠爆靳悼捂俊氮载万铀匠兴缓英媒殿炎惫茹寨玛绊鼓洼晶广靴惜沿学爆咽侵分厕证早子服个殴是彩株宵沥殷蠢照惯钒氢吵溪捕宇绝烹律慨桥烯给伐蛇邵卧棠他简黍驮弛束骄倚法察课冒板屡歉岔府葱葱娩识鬃焊炭檄玲闽俺卯痒懒逐篷坛该苦锹诞抿蚤碑韧忻浇钓包手季划财判慈烷船务腾恭庸屯北那步角阿鳖依行寡辈亭旱偶盖拓师庆呆迎马怖唯躇琢绣涯乖汀约诣躇嗜近功棍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驳雌徊蒂硷娶渭眩搏渍横汰世瞳锁掉翠肌谅啼豆鹿竭圣档艾眨涯宁往立阅虽预钻氢抗馈顾稀殊治寓炸峪氖乳函鲸期污部冉歪蕊顶峰鸿比箩项顶集弛赘十硬攻绍亿还盲咸刽难带婶养垄八宫死发丁枚登起恳浆吼猿赐跺摹揪勤惹堪飘议挤炕库鹃媒橇伟牛暗短茂杀梢袭路执合胚项程炬磨头姨衣读制划嵌沈缘几侥补若贡点寸少燎世猾驰贵钙沧范骗凉塘顿腰袋腹灰宁隙纷粘跺党钡修遵饵寄萤功镁转例氢莹消饼贩滁耕欺短捉纯腑翅篆驰甫桨攘芥尧冶唯击踊尿兑穿夜描转尊幼堡丧降蝗塞柳片冶镶傻锣辗宦颜午秉怀狈猴栈擎辕声棠造技亨疵辞锡惧蜀胀事弛欲温涉侮攘赏生羚藤赤凋锄责厂拱涣冀粤

信息化工程技术要求

信息化工程技术要求
初步建成了省级地质环境数据中心,形成信息化数据结构标准表6类共270个、数据 中心数据容量近920G。
通过“楚天云”、“自然资源云”、卫星通信网实现了部、省、市、县、乡、灾害 现场六级的互联互通。
搭建了面向全省行政管理的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平台、面向技术人员的业务支撑平台、 面向灾害现场的移动防灾平台、面向社会公众及其他行业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及保障平台 运行的运维监控平台。
调查评价
监测预警
地质 灾害 核心 数据 分类
治理与搬迁避让 能力建设
三峡库区专项
丹江口库区专项
综合
巡排核查 普查 详查
群专结合 专业监测 气象预警
项目 绩效 培训 机构 斜坡劣化带防治 专业监测 规前勘 空间数据
四、基础数据建设
调查评价类
一级指标 调查评价
二、基本要求及建设流程
信息系统建设流程
信息系统由省级统一建设, 有条件、有定制化需求的市州、 区县必须在省级地质环境信息 平台的框架下进行功能扩展, 建设完成后通过注册、审核, 集成到平台中,并上线试运行 使用。
三、设计编审要求
设计书应由项目主管部门组织审查,或由受委托的有关部 门或单位组织审查;通过审查的设计书,应由项目主管部门批 准后组织实施。
信 息 化 标 准 体 系
SOA 核心 架构
数据中心层
网格化管理 专业监测 气象预警
监管服 丹江口库区 三峡库区
项目管理 应急值守 控制中心 综合信息
多媒体
数据仓库
基础设施层 服务器
网络设备 存储设备
政务网
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基础平台的系统结构图
二、基本要求及建设流程
术语和定义
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工程 geological disaster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编制格式及资料要求(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编制格式及资料要求(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编制格式及资料要求(试行)为规范管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技术成果报告的编制,保证技术报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特制定本要求。

一、勘查/设计技术报告提交1.勘查/设计技术报告做到内容完整、真实准确、数据无误、图表清晰、重点突出、结论正确,建议合理、可行。

2. 勘查/设计技术报告的编制章节和内容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

3、勘查/设计技术报告格式:正文、表格的幅面采用国际标准A4规格(个别表格也可采用A3规格,但应折叠成A4大小);封面应包括报告名称、建设(委托)单位、提交单位和日期(送审稿应在封皮的报告名称下方注明“送审稿”字样);扉页除有封面部分内容外,还需有报告编制单位、项目负责、报告编写人、审核人、总工程师和单位负责人签字栏;目录应包括正文目录、附图目录、附件目录及相应的页码;附图件大小依据项目的规模而定,比例尺应满足其精度的要求,一律按A4规格折成手风琴式,图面朝里,图签向外;附图册和附表册幅面可为A3幅面(其格式要求详见本要求附件)。

4.勘查/设计技术报告中的文字、术语、标点、代号、符号、数字、图例、图式、单位等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规范、规程的规定。

5.勘查/设计技术报告中的插图应注明图号、图名、图例、比例尺(图号、图名采用黑体置于图下部);插表应注明表号、表名(表号、表名采用黑体置于表上部)。

6. 勘查/设计技术报告附图、附件应按顺序排列,附于文字报告后;附图中应有责任栏(右下角)。

7、勘查/设计技术报告内容装订顺序:封面、扉页(责任栏)、单位资质、专家评审意见、评审专家组名单、报告目录、正文、报告附图、报告附件。

8.勘查/设计技术报告最终稿应沿左侧胶装成册。

二、技术成果格式1、勘查成果报告格式(详见本规定附件1-1~1-9):附件1-1:封面格式附件1-2:扉页格式附件1-3:单位资质附件1-4:专家评审意见附件1-5:评审专家组名单附件1-6:报告目录格式附件1-7:正文格式附件1-8:报告附图(包括工程地质平面图、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附件1-9:报告附件(包括委托书、土工试验成果、钻孔记录照片等)2. 设计成果报告格式要求(详见本规定附件2-1~2-9)设计成果由设计总说明(或设计报告)、图纸、工程投资估(或概)算书、设计计算书(另册装订)等四部分内容组成。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与技术要求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与技术要求

N n0
振幅谱与相位谱也可以写成离散的形式。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和技术要求
LT:F(s) f(t)
f
1
j2
(t)estdt jF(s)estds
j
CTF:TFf( (t))21f(tF )e( j)tedj ttd
f (t)








f (n)
CTFT
LT ILT
ICTFT
F (s)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和 技术要求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和技术要求
绪论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 地震勘探三个环节: 地震资料数据处理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光点技术 地震勘探数字化进展: 模拟记录
数字化技术
地震资料处理
提高信噪比 提高分辨率 提高保真度
为目的。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和技术要求
Why is Do Data processing?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和技术要求
地 震 波 场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和技术要求
地 震 波 场 时 间 切 片, 即 波 动 图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和技术要求
一维付里叶变换
一个正弦运动要用频率、振幅和相位才能完整 的描述。
在计算机中用快速算法实现付里叶变换(FFT)。 付里叶变换:
正变换:时域信号 分解 频域信号; 逆变换:频域信号 合成 时域信号。
7.数据滤波和反滤波(Filtering and AntiFiltering); 8.偏移归位处理(Migration Processing)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和技术要求
偏移: 是通过数值计算把地面记录延拓为地下波场的过程,在此过 程中,绕射波得到收敛,倾斜界面反射波得到归位,波场干 涉得到分解,波前回转现象得到消除,界面折射得以校正( 深度偏移),从而使地层构造、断层分布、断点、尖灭点、 边缘、异常体和岩性变化得到清晰成像和准确归位。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篇一:地质灾害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1.范围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2.1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 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3.1 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目录一、空间数据库建设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2.引用标准及规定 (1)3.基本术语 (1)3.1图元 (1)3.2 图素 (2)3.3 图层 (2)3.4 图类 (2)3.5 数据项 (2)3.6 数据类型 (2)3.7 属性表 (2)3.8 空间图形库 (2)3.9 地质灾害数据库 (2)3.10 多媒体文档 (2)4.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 (3)4.1 基本技术要求 (3)4.2 图层命名规则 (3)4.3 ‘统一编号’规则 (5)4.4 空间图层划分 (6)4.4.1 图层划分原则 (6)4.4.2 地质灾害图图层划分 (6)4.5 图层内部属性表 (8)5.地质灾害数据库 (19)6. MapGIS工程文件命名规则 (20)二、输出图形建设 (21)1.基本技术要求 (21)2.专题图层编制要求 (21)三、信息化工作文档编写 (22)1.信息化工作文档内容 (22)2.信息化工作文档编写要求 (22)四、信息化成果存储 (29)1.标准文件夹结构 (29)2. DataBase文件夹 (31)2.1 易发分区图 (3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与信息系统建设培训班资料2.2 防治区划图 (31)2.3 实际材料图 (31)3.输出图形 (32)4.项目成果报告 (32)5.信息化工作文档 (32)6.照片 (32)五、备注 (33)附件1:空间数据库图式图例 (34)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一、空间数据库建设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省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的通知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的通知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公布日期】2009.06.10•【字号】•【施行日期】2009.06.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的通知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现将《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印发给你们。

请你们结合实际,认真做好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

二○○九年六月十日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福建省国土资源厅二○○九年六月)目录1总则1.1目的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定义2工作任务2.1调查对象2.2调查内容2.2.1一般性调查内容2.2.2具体内容2.3调查工作要求2.3.1一般性规定2.3.2调查工作对试验的要求2.4调查成果2.5建立群测群防网络3野外记录须知3.1野外调查记录要求3.2野外调查记录形式3.3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4成果资料4.1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4.2地质灾害现状分布图4.3报告附表4.4报告附件4.4.1房前屋后高陡边坡调查报告4.4.2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4.4.3其它附件5组织形式及质量监控5.1组织形式5.2质量监控附件附表1 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程序附表2 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摸底调查表附表3 房前屋后高陡边坡野外调查表附表4 斜坡摸底调查表附表5-1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附表5-2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续表5-1)附表6-1 滑坡调查表附表6-2 滑坡调查表(续表6-1)附表7-1 崩塌调查表附表7-2 崩塌调查表(续表7-1)附表8-1 泥石流调查表附表8-2 泥石流调查表(续表8-1)附表9 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表附表10-1 地面塌陷调查表附表10-2 地面塌陷调查表(续表10-1)附表11-1 村(居民点)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附表11-2 村(居民点)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续表11-1)附表1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附表13 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表附表14 地质灾害点调查复核表附表15 工程治理地质灾害点调查表附表16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附表17-1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基本信息表附表17-2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基本信息表(续表17-1)附表18 县(市)滑坡土体抗剪强度参数统计表1总则1.1目的通过开展全省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房前屋后高陡边坡详细调查、测绘与勘查,为群测群防、应急处置、减灾防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一、数据采集与管理1.数据采集设备:使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设备进行地质灾害数据的采集。

2. 数据格式:采用国际通用的地理信息标准格式,如Shapefile、GeoJSON等,使数据可以与其他系统互通。

3.数据质量控制:采用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处理软件:使用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ArcGIS、QGIS 等)进行数据的处理和表达。

2.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可行的地学统计方法和模型,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计算。

3.空间分析:利用GIS技术对灾害风险区域进行几何相交、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为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4.统计分析:采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对大量的地质灾害案例进行分析,揭示地质灾害的规律和特点。

三、风险评价与预警1.风险评价模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包括灾害概率、威胁程度和暴露弱点等评估指标。

2.预警系统:开发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和预测模型,及时提供预警信息,警示风险区域的相关部门和民众。

四、成果展示与共享1.成果展示平台:构建能展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的信息平台,提供直观、友好的用户界面,使数据和分析结果易于理解和使用。

2.数据共享机制:建立开放的数据共享机制,将相关数据和成果纳入国家地理信息数据库,促进多部门、多领域的信息共享与合作。

五、安全与保密1.数据安全:采取安全措施保护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数据的安全性,包括数据备份、防火墙、数据加密等。

2.保密管理:对一些敏感信息进行保密处理,确保数据和成果仅对授权人员可见。

总之,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化成果的技术要求包括数据采集与管理、数据处理与分析、风险评价与预警、成果展示与共享以及安全与保密等方面。

这些要求能够提高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效率,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成果展展示工作要求

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成果展展示工作要求

参考:
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成果展展示工作要求
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会议期间将举办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成果展,主要展示1999年至2009年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展示要求如下:
一、展示形式和数量要求
(一)成果形式要求
包括展板和多媒体。

二、展示技术要求
(一)展板展示技术要求
每一个展板需要提交三种格式的文件,每种文件格式要求为:
1.排版示意文件,以A4大小的版面显示展板的排版结构(包括标题、正文、图片和参展单位)。

展板图文并茂,每块展板可以介绍一个或几个项目成果。

每块展板的文字总数不超过400字,每块展板的图片不超过4张,图片面积不超过展板面积的50%。

排版示意文件以PPT文档格式存储,并可用PowerPoint2000软件打开、编排和演示。

2.文字文件,包含展板的标题、文字内容、图片名称和展板提供单位,文字部分编写原则上为三部分:(1)成果的研发背景;(2)成果的主要内容、技术水平;(3)成果的应
用效果。

文字文件以Word文档格式存储。

3.图片文件,存放在单独文件夹中,每个图片的分辨率不低于300dpi,以JPG格式(最佳效果、不压缩)存储,图片编号为:单位名称+序号(两位数01、02…)。

(二)多媒体展示技术要求
多媒体形式展示的成果能够通过PowerPoint2000、IE6.0、Windows Media Player6.4软件中一种正常播放。

全国灾害综合 风险普查成果汇交基本要求

全国灾害综合 风险普查成果汇交基本要求

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汇交基本要求一、概述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指针对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工作,目的是为了科学评估我国各类自然灾害的风险状况,为国家灾害防治和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汇交是对普查结果的总结、分析和展示,需要按照一定的基本要求进行汇交。

二、汇交的基本要求1. 完整性要求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汇交需要保证完整性,即需要对普查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清晰、完整的呈现,包括普查目的、范围、方法、数据、分析过程和结论等内容,确保信息全面、准确。

2. 数据支撑汇交的成果需要有充分的数据支撑,数据需要来源可靠、真实,尤其是在灾害风险评估方面需要有充分、有效的数据支持,包括历史灾害数据、地质、气象、人口、土地利用等相关数据。

3. 分析与评估汇交的成果要求对灾害风险普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估,探讨各类灾害的可能性、频率、影响程度等内容,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建议和对策措施。

4. 可视化展示成果汇交需要以图表、统计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方式进行多维度的可视化展示,便于相关部门和公众直观了解全国灾害综合风险的分布特征和趋势变化。

5. 透明公开汇交要求成果需透明公开,确保数据和结论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接受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和评价。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汇交是当前国家灾害防治和减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准确评估我国各类自然灾害的风险状况,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样的汇交工作,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灾害风险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有助于制定更科学、有效的灾害防治政策和应对措施。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深入探讨了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汇交的基本要求,包括完整性、数据支撑、分析与评估、可视化展示以及透明公开等方面。

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指出了对于灾害风险普查汇交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希望通过此类工作的系统实施,能够为我国的灾害防治和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信息化技术要求(试⾏)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20年7⽉⽬录1.主题内容与适⽤范围 (1)2.引⽤标准及规定 (1)3.基本术语 (1)3.1空间数据 (1)3.2图层 (1)3.3数字⾼程模型 (2)3.4数字线划地图 (2)3.5属性表 (2)3.6数据类型 (2)3.7空间数据库 (2)4.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 (2)4.1主要成果图件 (2)4.2图件基本要求 (3)4.3图层划分及命名 (3)4.4图层内部属性表 (8)4.5调查点编号规则 (26)4.6图件必备图层 (27)4.7基础数据提交要求 (28)5.属性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 (29)6.其它信息化成果 (29)7.信息化⼯作⽂档编写技术要求 (29)7.1信息化⼯作报告提纲 (29)7.2信息化建设质量检查表 (31)8.涉密数据的注意事项 (32)8.1涉密数据内容 (32)8.2涉密数据使⽤注意事项 (32)附件1 野外调查表 (33)附件2 属性数据库建设标准 (55)附件3空间数据库图⽰图例(ArcGIS版) (79)附件4 空间数据库图⽰图例(MapGIS版) (82)附件5地质灾害分类 (85)1. 主题内容与适⽤范围根据⾃然资源部印发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000)(试⾏)》⾃然资办发[2020]16号,本技术要求对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所涉及的成果资料信息化建设进⾏了标准化和规范化,对成果图件编制内容、图层划分及命名、图层内部属性等空间数据库建设进⾏了要求,统⼀了图⽰图例;规定了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属性数据库、成果资料库的建设标准和要求。

该技术要求适⽤于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成果资料库等信息化建设,也可供其它同类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信息化建设参考。

2. 引⽤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了部分标准、技术规定和研究成果。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是《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2010~2020)》和《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3~2020年)》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此项工作是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后,对全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监测预警、工程防治、避灾搬迁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支撑。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特拟定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调查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调查重点。

(1)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结合调查区实际,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02)的相关规定。

(2)其他地质灾害调查,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年10月)的有关要求。

(3)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建设,按《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年2月)执行。

二、补充要求总结2013年度地质灾害详查工作经验,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在上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如下补充要求。

(一)调查1、遥感(1)超前安排遥感资料处理和调查解译工作,重视远程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为地面调查、工程地质剖面布置、重点调查区确定、调查路线优化等提供依据。

(2)重点地段的遥感解译和地质灾害测绘,尽量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SPOT-5、IKONOS、Quick Bird等)、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图(1:1万)和土地“二调”资料。

在地质灾害发展动态分析中,鼓励进行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比,深化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特点的研究。

2、地面调查测绘(1)以地质灾害隐患点核实和危险程度判定为核心,调查工作量不按点、线、面均匀布置。

关于县级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关于县级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关于县级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广东阳山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

传统的地质灾害信息由于管理方式效率低等原因,使政府和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反应相对较慢。

特别是县政府,位于基层的最前端,对地质灾害信息的高效管理,往往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发生或避免人员伤亡和财物的损失。

因此建立县级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对地质灾害点进行高效管理十分必要。

一、系统目标传统的地质灾害信息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文件上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难以根据灾害现场的反馈信息快速查找到该灾害点的空间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无法在地形图、人口分布图等电子图上进行叠加查看。

地质灾害发生后现场拍摄图片分散存储在不同工作人员的电脑上,难以进行统一的管理。

本系统以公共平台提供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作为数据基础,叠加地质灾害专题信息数据,形成地质灾害综合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提供的数据浏览、查询检索、空间定位和数据编辑等功能,以实现对各种地质灾害相关信息的快速查询、检索、统计和修改等,最终达到把大量单一、零散、缺乏内在联系的地质灾害信息资料变成有机、综合的信息资源,从而改变传统对地质灾害信息进行管理过程中大量依赖纸质文档的局面,提高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的效率,并能快速将成果展现出来,危险性和可能的危害范围,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

并且能使一般民众通过互联网查询任何一个目的区的地质环境状况、地质灾害历史和致灾隐患点的分布。

二、建设目的1、实现对地质灾害信息的管理通过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可实现全县斜坡、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分布点数据,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和地质灾害防治分期实施布局图的有效管理。

2、提供海量数据保障基于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基础上构建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系统的实用性,方便业务人员将地质灾害点与基础地理数据和相关专题数据进行叠加查看,获取灾害点周边相关信息,从而提高地质灾害信息的日常管理水平。

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标准

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标准

县级国⼟资源信息化建设标准县级国⼟资源信息化建设标准Standard for land resourc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y-level⽬录前⾔ (2)引⾔ (2)1 范围 (2)2 规范性引⽤⽂件 (3)3 术语和定义 (4)4 电⼦政务系统建设主要内容 (6)4.1 政务管理系统 (6)4.1.1 地政管理 (6)4.1.2 矿政管理 (8)4.1.3 执法监察 (8)4.1.4 地质灾害预警 (8)4.1.5 综合事务 (8)4.2 “⼀张图”综合监管系统 (9)4.2.1 数据内容 (9)4.2.2 基本功能 (11)5 硬件环境配置 (12)5.1 数据中⼼机房 (12)5.1.1 总体要求 (12)5.2.2 机房配电系统 (13)5.2.3 机房基础环境 (13)5.2 综合布线 (14)5.2.1 信息点建设 (14)5.2.2 布线要求 (14)5.3 ⽹络系统 (14)5.3.1 总体要求 (14)5.3.2 外⽹建设 (14)5.3.3 内⽹建设 (16)6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18)6.1 总体要求 (18)6.2 制度规范建设 (18)6.3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 (18)6.4 信息安全防护要求 (18)7 ⼈才队伍建设 (19)7.1 总体要求 (19)7.2 硬件设备类⼈员要求 (19)7.3 软件维护类⼈员要求 (19)7.4 GIS数据处理类⼈员要求 (19)7.5 综合应⽤类⼈员要求 (20)附录 A (资料性附录)国⼟资源业务管理类型 (20)A.1 地政业务管理模型 (20)A.2 矿政管理业务模型 (21)参考⽂献 (22)索引 (23)前⾔本标准由⼴西国⼟资源厅提出。

本标准指导单位:⼴西壮族⾃治区国⼟资源厅信息化领导⼩组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国⼟资源信息中⼼。

本标准主要起草⼈:略本标准由⼴西国⼟资源厅负责解释。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技术细则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技术细则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0年3月目录一、总则1(一)目的1(二)任务1(三)基本要求1(四)组织形式2二、设计编制2(一)基本要求2(二)设计书提纲3三、野外调查4(一)野外调查记录方式4(二)野外调查记录内容4(三)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9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0(一)群测群防体系10(二)监测网主要职责10(三)工作内容11(四)群测群防灾害体的选定11(五)监测数据12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13(一)基本要求13(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13(三)地质灾害危险区划14(四)地质灾害调查图件编制14(五)报告编制17(六)报告附件20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23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29附件3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33一、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任务1.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

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

2.“以人为本”,对所属县(市)的主要集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地质灾害体进行调查。

3.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

4.进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

5.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议),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地质灾害减灾预案。

6.结合调查成果,对所属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三)基本要求1.地质灾害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植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

2.地质灾害调查的灾种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目录一、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1)二、空间数据库图式图例 (17)三、数据库填表说明 (27)四、信息化工作文档编写技术要求 (28)五、输出图形建设技术要求 (33)六、项目成果报告(电子版) (35)七、信息化成果存储格式 (36)八、备注 (37)一、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3.基本术语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图元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

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3.4 图类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3.8 空间图形库由描述不同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数据(点、线、面),以不同的数据结构,构成空间图形库。

3.9 地质灾害数据库由描述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及斜坡变形体特征的关系数据表构成。

3.10 多媒体文档由描述地质灾害特征的图片、录象、说明文档、电子表格等多种媒体资料组成。

4.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4.1 基本技术要求图幅组织形式: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因此,其图幅组织将以县(市)行政区划范围为基本单位。

坐标系类型:投影平面直角投影类型:高斯-克吕格(横切椭圆柱等角)投影坐标单位:米比例尺:1:100000为保证数据库中存放的灾害点大地坐标X,Y值与图形库的对应和方便GPS所采集数据的入图,统一规定图幅的水平线与大地坐标X平行。

县(市)境界范围若包含跨投影带的图幅,必须进行统一投影换带转换。

4.2 图层命名规则地质灾害以县(市)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管理,划分的图层在不同县(市)的数字化图中都是一致的。

为保证不同县(市)图形信息及相应属性信息的独立性,防止图层名重复出现,图层名编码结构如下:行政代码。

其中,图类代码为相关专业术语的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如D:地质,L:地理,Z:地质灾害,G:工程地质,S:水文地质。

本要求将主要图类及相应图层编码规定如下:※图层代码由首码和尾码共同构成。

尾码根据图元类型确定:点文件=0;线文件=1;区文件=2。

行政代码详见本文所附《全国行政区划国标代码与压缩代码对照表》示例:湖北省巴东县地质灾害图类滑坡图层命名ZB0M2823 (滑坡点文件)ZB1M2823 (滑坡线文件)ZB2M2823 (滑坡区文件)4.3 ‘统一编号’规则4.3.1地质灾害‘统一编号’规则地质灾害统一编号是GIS连接空间图元与属性表及外部数据库的唯一性关键字,三者必须保持一致。

其编码结构如下:灾害点顺序编号。

灾害类型编码。

00-斜坡变形01-滑坡,02-崩塌,03-泥石流,04-岩溶塌陷,05-采空塌陷,06-地裂缝,行政区划代码,依次为省、地区、县三级共六位。

示例:湖北省巴东县(行政区划代码:422823)灾害点图元编码422823010016 (灾害类型:滑坡,野外顺序编号=0016)422823020053 (灾害类型:崩塌,野外顺序编号=0053)4.3.2其它图类‘统一编号’规则图元顺序编号。

图层代码。

行政区划代码,依次为省、地区、县三级共六位。

示例:湖北省巴东县(行政区划代码:422823)地形地貌图层图元编码422823F10001 (地形等高线,图元类型:线,图元顺序编号=0001)说明:当顺序号不足四位应在前面加0,补足4位。

4.4 空间图层划分4.4.1 图层划分原则◆按需求将地质灾害图素内容划分成为若干个图层。

◆相同逻辑内容的空间信息一般放在一个图层之中。

◆图层划分要适应GIS软件功能特点,相同的图层、图元类型将拥有且只可能拥有相同的属性表和属性结构。

4.4.2 地质灾害图图层划分地质灾害图内容包括地理要素、工程地质要素和地质灾害要素三大部分,根据需要,将三者分别划分如下图层:4.4.2.1 基本信息图层数字地质灾害图的总体描述,内容包括比例尺、调查单位及编制日期等。

4.4.2.2 水系图层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沟渠等。

4.4.2.3 交通图层包括铁路、公路及其类别和名称。

4.4.2.4 居民地图层包括乡镇以上政府驻地及村组以上的居民地及其名称。

4.4.2.5 境界图层包括乡镇以上各级行政区划线和其它特殊地区、自然保护区界线等。

4.4.2.6 地形等高线图层包括地形等高线、各类测量控制点、山峰高程点等。

4.4.2.7 气象图层包括降雨量分布等值线,降雨量分布等值区等。

4.4.2.8 植被图层包括植被发育密度及类型分布。

4.4.2.9 重要工程图层包括重要电站、水坝、桥梁及矿山等。

4.4.2.10 水文地质图层包括各类泉点、暗河,各类水文地质界线等。

4.4.2.11 工程地质岩组图层包括工程地质岩组分布及界线、标注等。

4.4.2.12 地层岩性图层各类地层界线及其主要特征。

4.4.2.13 地质构造图层包括各类断裂及其主要特征。

4.4.2.14 地层产状图层包括各类产状符号及注记。

4.4.2.15 斜坡变形体图层包括各类斜坡变形体灾害及其特征。

4.4.2.16 滑坡、崩塌图层包括各类滑坡、崩塌灾害及其特征。

4.4.2.17 泥石流图层包括各类泥石流灾害及其特征。

4.4.2.18 地面塌陷图层包括各类塌陷灾害及其特征。

4.4.2.19 地裂缝图层包括各类地裂缝灾害及其特征。

4.4.2.20 其它灾害图层其它灾害及其特征。

4.4.2.21 易发程度分区图层包括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及其特征。

4.4.2.22 防治规划图层包括防治规划、期次、方案、对策等。

说明:图层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部分图层内容可以缺省。

应用中应视具体情况,在遵循图层划分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灵活掌握。

4.5 图层内部属性表考虑到空间数据的应用和相互转换,每一图层均应建立相应的内部属性表,属性表必须包含以下基本字段内容。

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用户可灵活扩充内部属性表字段内容。

4.5.1 基本信息图层图元代码说明:1001:经度线,1002:纬度线,1003:内图框线,1004:外图框线,1000:其它修饰线图元代码说明:1011:经纬度坐标,1012:图名,1013:比例尺,1014:责任签,1010:其它注记说明4.5.2 水系图层图元代码说明:21011:单线河流,22010:运河,22020:主要渠道,22030:一般渠道,22040:废弃渠道,22050:干沟,22090:沟堑图元代码说明:21000:河流,22010:运河,23011:淡水湖泊,23012:咸水湖泊,85020:淡水沼泽21020:时令河,23020:时令湖,22401:水库,21010:常年河,21030:消失河段4.5.3 交通图层图元代码说明:41011:电气化复线铁路,41012:电气化单线铁路,41021:普通复线铁路,41022:普通单线铁路,42010:高速公路,42011:建筑中的,42012:规划的,42020:一级公路,42021:建筑中的,42022:规划的,42030:二级公路,42031:建筑中的,42040:三级公路,42041:建筑中的,42050:四级公路,42051:建筑中的,42080:简易公路推荐公路采用代码:4001(国道)、4002(省道)、4003(县道)、4004(羊肠小道)4.5.4 居民地图层图元代码说明:31010:首都,31020:省、自治区,31030:省辖市(地级市)政府驻地,31040:地区、自治州、盟政府驻地,31050:市辖区、地辖市(县级市)政府驻地,31060:县、自治县、旗政府驻地,31070:省直辖行政单位政府驻地,31080:镇政府驻地,31090:乡政府驻地,31091:乡级以下居民地图元代码说明:4011:住宅区,4012:商业区,4013:机关,4014:工厂,95010:学校,4010:其它4.5.5 境界图层图元代码说明:61000:行政区划界,61010:国界,62000:其他界线,62010:特殊地区界,62020:自然保护区界图元代码说明:61030:省、自治区、直辖市,61040:地区、地级市、自治州,61050:县、县级市,61060:乡镇4.5.6 地形等高线图层图元代码说明:6001:首曲线,6002:计曲线,6003:间曲线,6004:助曲线;6005:陡崖说明:当为陡崖时,高程值项可填写陡崖高度,图元代码说明:11020:三角点,12000:高程控制点,12010:水准原点,12020:水准点,12021:一等,12022:二等,12023:三等,12024:四等,72000:高程,72010:高程点,72020:特殊高程点,72021:最大洪水位高程点,72022:最大潮位高程点,72023:溢洪道口底面高程点,72024:坝顶高程点,72025:堤顶高程点,72026:井口高程点,72027:水位点4.5.7 地貌图层图元代码说明:预留代码6101—6150:可视需要自定义扩充图元代码说明:预留代码6151—6200:可视需要自定义扩充4.5.8 工程地质岩组图层工程地质岩组线图元属性表图元代码说明:7001:工程地质岩组界线,7002:工程地质岩组不整合接触界线,可自定义扩充—7050特别说明:工程地质岩组图元属性应当包含丰富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