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与建设策略

合集下载

论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论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论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摘要科研创新团队是孕育科研创新的一个重要摇篮。

一个成功的科研创新团队,往往有一个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明确的目标定位、和谐的研究梯队、互相激励的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对建设科研创新团队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如何进一步扩大其作用,为科研工作服务。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是一个科研院所获取研究成果不竭的动力。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历史选择。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学科间不断交叉、彼此渗透,使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不断产生,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横断学科。

这些新的学科领域正是创新的前沿阵地,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学科合作,需要团队联合攻关[1]。

科研创新团队是孕育科研创新的一个重要摇篮,确定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构建和谐的研究梯队以及培养能够激发灵感的学术文化氛围,是科研创新的三大要素。

要创造出更多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就必须抓住机遇,建设强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不断开发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先进的设备、完备的资料、良好的学术氛围、健全的规章制度、特殊的人际关系等。

1高素质、和谐的科研队伍1.1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科研创新团队是科研院所为了发展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通过吸引人才、凝聚优秀的创新群体,以培养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而组建的团队。

科研创新团队要有一个卓越的学术带头人,他能够在学科中统领团队中每位科研人员,让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和业务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他应有以下特点:①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因为对事业坚定的信念是产生凝聚力的关键。

②学识渊博,学术上有远见卓识。

③果断而又民主,能团结同仁,因在学术问题上,有时正确的意见并不一定是多数人的意见,往往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所以学术带头人要能把握好“民主”与“客观”的尺度。

④知人善任,积极发现和培养人才。

关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构想

关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构想

关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构想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团队这一组织形式,越来越显示出对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科技工作要实现可持续地创新、发展,不仅需要杰出的拔尖人才,而且还需要由拔尖人才主导的优秀的人才群体.这是现代科技发展趋向综合化和整体化的需要,也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凝练学科方向,是我校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科研成果是学校、教师学术水平和价值的主要标志,良好的科研习惯、浓厚的科研氛围是学校层次的重要体现.如何在学校新的发展阶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全面提高我校科研水平,让科研工作更好地为培养人才服务、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凝练学科方向服务,是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和科研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学科优势明显、科研队伍较完整的重要学科或科研领域、科研机构建设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能够在我校前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凝聚科研力量,促使我校部分教授、博士及时调整相对老化的研究方向,实现学科交叉、文理交叉及相近学科的优势互补,将在短期内实现科技工作与优势学科方向的跨越式发展.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凝聚优秀创新人才为主体,围绕国家和省、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和学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需要,在学校新的发展形势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整合科技资源配置、培育团队精神、凝聚优秀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产生原创性具有推广价值的重大科研成果,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一、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涵1.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基本概念关于科技创新团队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上界定,科技创新团队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或学术部门根据科技项目研制的需要,组织起来的科技单元;从广义上说,由学术带头人带领下的群体组成的科研单元,如课题组、研究组、项目(如863、973)组等都可以算作是科技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建设的具体目标包括:承担国家、省部、市级和企业等各级各类重大科研项目;促进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如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申报与建设、发展;培养具有杰出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的创新人才群体的学术梯队.2.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内涵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内涵或特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共同的价值追求.即团队成员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创新价值观作为科技创新团队的文化之魂,是解决“为什么做”这个首要问题,它是志同道合的思想基础,也是奉献科学的精神动力.b.厚实的创新素养.是创新团队平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和修养,是团队成员在科学活动中,创新理念、创新情感、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方略的行为表达,特别表现为团队优异的学习能力的基本养成.创造力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以“科研创新”命名的团队成败的关键.但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素养.应当指出的是,一个团队良好的创新素养着重表现为孜孜不倦的学习氛围和争创一流的学习精神.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创新团队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团队的再学习能力的素质修养比什么都重要.c.清新的治学学风.学风是治学、研究、做人的风气,是科技创新团队的灵魂、气质和立足之本.做学问、搞研究的核心价值是创新,是发明,是发现.创造性的研究,本身就有着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优秀的创新团队营造的是学术包容、失败宽容的学术自由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创新团队倡导探索、能耐寂寞、富有创意的科学风气.清新还表现在营造活泼轻松的研究气氛,它能使团队成员之间的相处更为融洽,有益于创新火花碰撞和激荡,使创新研究的氛围更浓厚.d.浓郁的合作氛围. 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这是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团队就是要创造出比团队成员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总和更多的价值,这也是创新团队存在的意义.科技创新团队的根本功能,在于提升组织整体的创新效能.无论强调团队成员的个人作用,还是帮助每一个成员取得成就,目的就是为了让创新团队的整体创新业绩大于成员个人的简单数学之和.正确认识自身作用和价值及对实现团队目标的责任感成为创新团队成功的基础.在创新团队中,要大力弘扬团队合作精神,大力营造协同攻关、顾全大局、和谐共进、团结奋斗的氛围,产生创新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创新团队的协作精神,基础是舒张个性.要尊重个人的兴趣,这样的氛围越浓厚越好,使之产生协同效应.e.民主的学术环境.学术民主是创新团队的立足之本,没有学术民主,就称不上是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要在创新团队内倡导“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形成鼓励开展学术争论和学术批评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浓厚氛围,使每个成员在创新团队里学术地位上是平等的,学术观点是可以自由发表的,学术成就是受到尊重的.f.开放的文化理念.在创新团队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文化环境对科技创新至关重要.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对以创新为己任的团队而言是一种氛围、一种动力、一种优势.拥有厚重文化底蕴的科技创新团队,无论规模大小都势必稳固与优秀.在创新团队中要倡导有高远的全球视野,重视不同文化的沟通借鉴、合作交融,大力加强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与合作.坚持以世界水平看科学创新,以国内外竞争能力看技术创新,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看科技转化.二、我校建设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意义1.通过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可以创造学科品牌,起到一种榜样作用,形成我校特色方向和学科亮点,从而扩大我校在省内或者国内知名度.2.通过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可以整合我校现有科技资源,形成合力,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从而推动我校整体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三、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基本条件1.要有结构合理的队伍技术创新往往是集体创新,需要一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效率和敢于创新的技术人员队伍.科技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发集体,团队成员结构合理,素质互补、学科交叉,资源共享,是优秀创新团队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团队成员总数控制在10-15人,年龄层次合理(如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团队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研发工作;知识结构搭配得当,有互补的专业结构,各自既有明确的科研领域,又形成合作协同的科研方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梯队组织架构.2.要选好创新团队带头人卓越的创新团队带头人是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核心,更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成功的关键.作为团队的核心人物,要具有思维超前、学术精湛、品德高尚、凝聚人才的领军才能.这样才能带领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刻苦攻关,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辉煌的成就.团队的领军人物是学科中的帅才,除应具备科学家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有一些特殊的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宏伟的远景目标,要有良好的意识品质,做到求真务实和创新精神的统一,要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要具有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更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有了一流的领军人物,就能汇聚一流的队伍,就可以创造一流的学科.3.要有明确的、相对稳定的前沿性科研方向创新团队要有稳定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它能够确保整个团队始终围绕既定目标,不偏离方向,又能通过远大的目标增强团队成员对自身团队角色和团队整体的认可度,从而调动团队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欲望.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必须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学科发展方向,瞄准国家、省、市和教育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和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基础理论、应用研究问题,主要从事以探索未知世界、认识自然或社会现象、揭示客观规律为目的的开创性、探索性研究;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前沿研究;把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明确的技术(研究)路线、能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重大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以高水平的原创性知识为目标,以“科学无止境,创新无止境”的进取精神,争创一流的成果,为团队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加辉煌的前景.创新团队应有明确的、标志性的在研重大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应属国际前沿、国家重点,且具有交叉学科性质;并已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经费来源可以包括:基础研究项目、支持计划项目、产业化项目、企业项目等.团队应有在国内或省内有较大影响、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如高质量学术论文及其它高水平科研成果,科研工作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4. 要有各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重点学科等科技平台作为支撑创新团队一般应以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科技平台和业绩优秀的重点学科为依托,具备开展研究的仪器设备条件,具备在较短时间内成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的潜力,或具备为省级以上重点学科、科技平台、科技领军人才实现新突破提供支撑条件的潜力.四、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与支持措施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与支持机制可参考按照科学研究规律和借鉴国际先进科研管理方式建立起来的现代研究院、所制度的框架来构建.1.职责明确科技创新团队内部在组织领导体制上,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负责执行和日常管理,职权主要体现在团队发展目标、重大决策、重大改革举措,制定和修改各类重要规章制度等.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分类、分层次建设.考虑到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共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校重点投入,第二层次作为后备力量.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资助期限一般为三至五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由学校聘任.双方签订目标责任和激励政策合同.团队负责人不能认真完成和履行合同职责,学校有权提前解除其团队负责人聘任合同.2.开放有序在人才方面,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实行自主聘用、动态管理与重点培养.科技创新团队要面向国内、国际集聚优秀科技人才.团队的组成,是以集聚优秀人才为基础的,特别是要吸引国内、国际上优秀科技人才加入创新团队,因此要建立吸引优秀人才的平台,向校外公开招聘研究骨干.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由团队负责人自主聘用.学校根据团队具体情况,按需设岗,包括教授岗、副教授岗、高工岗等.按岗位需求,可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优秀人才到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参考学校人员聘用的有关规定自主聘用团队成员(部分岗位可暂时空缺),经学校授权团队负责人直接与受聘人签订团队成员聘任协议.所有创新团队成员享有对创新团队发展方向、科技创新目标和团队管理提出建议和意见的权利,有发表不同学术意见,开展学术批评的权利.涉及创新团队的科研方向、目标、任务,以及创新团队的重大决定和措施,要向创新团队成员公开,并鼓励创新团队成员积极参与重大事项的基层过程.获得资助的研究群体,纳入学校相关人才计划支持范畴,在职务评聘、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对团队成员不能履行职责的或不能按质按量完成科研任务的,团队负责人有权解除与其聘任协议.在科研方面,要与国内外一流科研单位和科学家广泛建立联系和合作.聘请国内外专家组成学术顾问委员会,对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科研工作和学术成就提出意见和建议;开展联合研究课题、共建团队科研平台、学术研讨和交流、考察访问等科学活动,学校每年择优选派当年支持的创新团队成员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团队在资助期内至少应组织一次相关专业领域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3.行政协调与经费支持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不是孤立的,涉及到学校机关相关管理部门,管理部门要尽心尽力为创新团队服务.遴选资助的优秀创新团队,资助期内,学校要了解、掌握获资助的创新团队的工作状态,指定行政部门与行政管理专门人员协助解决研究中随时可能遇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如:学校人事、人才工作要给创新团队搭建队伍,科技、财务工作要为科研创造有利条件,制定合理的科研提成和课题报销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新团队才能见成效.4.整体考核对创新团队的考核要整体考核,而不是考核某一个人.涉及对创新团队成员的科研工作和业绩的评价,必须坚持公正原则.科技创新团队成果指标方面高于学校按个人考核时的指标值,团队工作量按整体量化考核.每年一次阶段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团队,依具体情况令限期整改或取消支持;五年后总考核,资助期限结束后3个月内,由学校委托专家组进行考核,采取适当方式对资助团队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对创新成果显著、发展潜力大、创新氛围好的创新团队可建议继续给予新一轮的支持.。

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突显学科优势与,支撑学位点发展,打造精干的科研队伍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团队建设的目标是,通过5年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打造一批高水平团队,确保每个团队完成一批科研项目, 产出一批科研成果,培养1-2名知名专家,以有效支撑学科发展。

第三条团队建设实行学校规划、学院、公开遴选、择优支持、目标考核、合同管理、自愿组成和自愿退出的管理机制。

第四条团队建设遵循“强化,突出重点,目标导向〞的原则,坚持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坚持开展具有学校学科优势与研究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第五条学校对各创新团队实行“人才特区〞政策,即创新团队成员的引进、考核、奖励与晋升给予优厚待遇。

第二章组建与遴选第六条新组建或候选团队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明确的研究目标以及相对集中的具有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并且这些研究方向的布总体上应该与各学院的学科规划与重点学科方向(或二级学科)的安排相一致。

(二)具有合理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的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

团队负责人原则上应有正高职称,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5 周岁(个别情况除外),学校外聘的各类专家学者原则上不作为团队负责人,学校鼓励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团队负责人。

团队人数一般为6-10人,其中,45周岁以下(含45周岁)中青年教师比例不低于60%,近五年新进教师至少1人。

(三)具备一定的实验平台支撑条件。

团队应能以学校现有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得到学校认定的科研平台为依托,开展基本的研究工作。

应具备相对独立固定和集中的实验室,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人文社科类团队为30平方米)。

(四)具有相对明显的学术优势。

团队近三年内年均至少已有3篇论文被SCI或EI (CSSCI)收录,并至少已获得1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或者近三年内至少已获得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含人文社科奖)。

学校科技创新领导团队及其管理制度

学校科技创新领导团队及其管理制度

学校科技创新领导团队及其管理制度1. 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学校科技创新领导团队及其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科技创新领导团队,学校将能够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2. 科技创新领导团队成员学校科技创新领导团队的成员应包括以下角色:- 校领导: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负责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目标,并提供资源和支持。

- 科研处负责人:负责协调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并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和合作。

- 学院科技创新负责人:负责推动学院内的科技创新工作,协助校领导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和计划。

- 科研团队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管理科研团队,推动科研项目的实施和成果的转化。

- 专家顾问:提供科技创新方面的专业指导和建议。

3. 科技创新领导团队的职责学校科技创新领导团队的主要职责包括:- 制定学校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目标,并监督实施情况。

- 协调和推动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 提供资源和支持,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 指导和支持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

- 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学研结合。

- 建立科技创新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励教师和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

4. 管理制度为确保科技创新领导团队的有效运行和管理,需要建立以下制度:- 定期召开科技创新领导团队会议,讨论和决策相关事项。

- 设立科技创新办公室或科技创新管理中心,负责协调和管理科技创新工作。

- 建立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和评审制度,确保科研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 定期评估和调整科技创新领导团队的工作和管理效果,持续改进。

5. 总结学校科技创新领导团队及其管理制度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团队成员的协作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学校将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简化决策过程,并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持续发展。

当前高校科技创新瓶颈及突破策略

当前高校科技创新瓶颈及突破策略

2023-11-10contents •高校科技创新现状及瓶颈•高校科技创新突破策略•高校科技创新案例分析•高校科技创新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目录01高校科技创新现状及瓶颈科研经费投入尽管高校的科研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高校而言,我国高校的科研人员数量和素质仍有待提高。

科研人员投入科研设施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科研论文数量高校科技创新瓶颈分析体制机制束缚创新文化缺失校企合作不足02高校科技创新突破策略制定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加强政策引导,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发展1加强校企合作,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实力23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共享资源等方式,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实力。

深化校企合作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技术转移工作,推动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加强技术转移高校应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人才引进,提高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提高教师科研能力03高校科技创新案例分析案例一:某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功案例04高校科技创新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未来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科技创新国际化科技与人文融合挑战机遇未来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挑战与机遇03加强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对未来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与展望01加强资源整合02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地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地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地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摘要】地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短缺、队伍结构不合理、实验室设备陈旧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人才培养、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实验室建设与设备更新、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等对策来解决。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地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能够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未来,随着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不断关注和改进,地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将会逐步实现更好的发展,提升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

【关键词】地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现状、问题、对策、人才培养、队伍结构、实验室建设、设备更新、团队合作、展望未来、总结建议、深入分析、挑战、解决方案。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现代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快,地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也逐渐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地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承担着教学实验、科研实验等重要任务,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人才培养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实验室设备陈旧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地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加强地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只有通过有效的对策措施,不断完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高校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推动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更好的成就。

1.2 问题引出地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教学质量,也制约着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实验技术水平。

在现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若干政策建议

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若干政策建议

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若干政策建议【摘要】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对于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文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加强科研项目审核机制,确保科研项目的质量和合规性。

优化科研资源分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科研成果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

完善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提升科研管理效率。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培养高水平科研团队。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高校科研事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政策建议、科研项目审核机制、科研资源分配、科研成果激励机制、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科研成果转化、科研事业持续发展。

1. 引言1.1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于推动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声誉。

科研管理工作对于高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直接关系到高校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成果,也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有效的科研管理工作可以保障科研项目的严谨性和可靠性,提高科研团队的协作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从而有效推动高校科研事业的持续发展。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科研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研成果的有效推广上。

科研管理工作可以帮助高校建立科研项目审核机制,确保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研项目的质量,进而优化科研资源的分配,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

科研管理工作还可以建立科研成果激励机制,激励科研人员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进行科研工作,从而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升高校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2. 正文2.1 加强科研项目审核机制加强科研项目审核机制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科研项目审核是保障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合理、科研成果真实可靠的根本保障,也是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为了加强科研项目审核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科学严谨的审核标准。

科研项目审核应当依据科研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等指标进行评估,确保项目符合科学研究规律和学术规范。

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精选资料】

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精选资料】

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来源:作者:柳洲,陈士俊发布时间:2008-06-06随着全球性科技革命进一步蓬勃发展,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日渐突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点,更是产业结构高速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

为加快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是新时期“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体现。

自主创新的根本是人才队伍建设,其核心是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

1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与一般的团队不同,科技创新团队的主要目的是,面向经济和社会的需求,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1 科技创新团队是大科技时代科技创新的组织保证大科技时代,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越来越高,来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也常常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单科孤立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大科技时代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方式是社会建制化的活动方式,科技创新团队是实现科技活动社会建制化的基本单元。

为完成一项综合性的科研任务,面对专业化带来的个人知识和技能的有限性,科研人员必须转而应用集体智慧,采取团队的方式。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亨尼西指出,国际范围内合作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在1980至1995年间翻了一倍多。

1.2科技创新团队可以有效提高科技创新效率首先,科技创新团队可以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科研人员的归属感,通过他们相互理解达成共同目标,从而有效地把个人目标融入和升华为团队目标;同时,团队工作的气氛会给那些敷衍塞责的人施加社会压力,促使团队成员承诺他们的共同目标,为团队的荣誉努力工作。

其次,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技能互补,为队员在互动中彼此受益提供了基础,通过相互帮助和支持,不仅有助于增加工作的满意度,使队员拥有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提高队员的创新效率;而且有助于促进工作的协同,减少了内耗和不协同作业造成的延搁,产生比个体简单综合高得多的生产率。

关于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机构与管理制度

关于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机构与管理制度

关于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机构与管理
制度
一、领导机构
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机构包括校领导、科研院(部)、科研处等部门。

校领导负责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政策,科研院(部)负责具体的科技项目管理和实施,科研处负责科研政策的执行和科研成果的评估。

二、管理制度
1.科技项目管理制度:明确科技项目申报、评审、实施和结题的程序和要求,保障科技项目的顺利开展。

2.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建立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和程序,激励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

3.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和审计。

4.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强化科研人员的诚信意识,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5.科研队伍建设制度: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提高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6.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管理制度: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以上是关于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机构与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运作起到积极作用。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举措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举措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与举措一、引言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科研团队的建设水平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科技竞争力。

因此,如何构建高效、创新的高校科研团队,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和科研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要性1. 提升科研水平:高效的科研团队能够集中优势资源,发挥集体智慧,攻克科研难题,从而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2.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多元化的科研团队有利于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相互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产生新的研究生长点。

3. 培养创新人才:科研团队为学生和年轻教师提供了实践创新的平台,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服务社会发展: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问题。

三、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策略与举措(一)明确团队目标与定位1. 确定研究方向:根据团队成员的学术背景、研究兴趣和学校的发展规划,确定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目标。

2. 制定发展规划: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规划,确保团队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3. 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对团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策略。

(二)优化团队结构与组成1. 选拔学术带头人:选拔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广阔学术视野和较强组织能力的学者担任团队带头人。

2. 构建多元化团队:吸收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加入团队,形成多元化的研究团队。

3. 培养青年人才: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三)完善团队管理机制1. 建立激励机制:设立科研奖励基金,对取得突出成果的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2. 加强项目管理:实行项目负责制,明确项目负责人的权利和义务,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3. 强化团队建设: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学术交流等方式,增强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四)提升团队创新能力1. 鼓励创新思维: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鼓励团队成员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讨论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创新学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加快实现学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子项目中相关建设目标,根据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在我院集聚、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关键与共性科技问题的优秀科技创新群体为目标。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学院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为依据,以具有优势科技人才、已形成一定成果的重点研发方向的专业为依托,以省、市、校级研发基地(机构)为主要载体,实行重点支持与重点突破,充分发挥其示范与引导作用。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四条科技创新团队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和高标准的建设目标,具备承担厅市级以上重大科研任务或工程项目的能力,能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在研发基地建设中能发挥中坚作用,所从事的研究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目标和标志性创新成果计划,有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技术实现路线。

学校将按照“成熟一个、立项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分期分批培育建设。

建设周期一般为二至三年。

第五条科技创新团队实行负责人制。

负责人应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较深的学术造诣、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能科学把握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过程。

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团队带头人应为学校科研教学第一线的全职高级职称人员,具有主持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的经验,以入选省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或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为建设目标。

第六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发展潜力,对依托专业的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具备较强的带动作用。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一般在5人以上,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和明确的任务分工,对团队所承担的研究任务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第七条积极提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攻关和集成创新,鼓励跨专业、跨单位或部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鼓励组建学校主导的、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的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措施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措施
薪酬结构多元化
根据科技创新人才的特点和贡献,设计多元化的薪酬结构,包括 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股权等激励形式。
薪酬增长机制
建立薪酬增长机制,根据科技创新人才的绩效表现和公司业绩, 合理调整薪酬水平,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创新成果激励机制
要点一
创新成果奖励
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成果进行奖励 ,包括专利、论文、技术突破等,以 激励其持续开展创新工作。
该企业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丰厚的薪 酬福利,包括高额的奖金、完善的社 保福利、舒适的办公环境等。
该企业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为科技 创新人才提供公司的股权或期权,使 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 连。
案例四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 标体系
该地区建立了科学的科技创新 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能 力、科研成果、社会贡献等多 个方面对科技创新人才进行评 价。
加强人才培养与行业 发展相结合
随着行业的发展,对于科技创新人才 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行业 的需求,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与行业发 展相结合,培养出更多具有行业特色 和专业技能的科技创新人才。
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 新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培养科技创新人 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加强企业、 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可以促 进科技创新人才的交流和培养,推动 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的培养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科技创新人才 的核心素质。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注 重实践环节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 项目制、实践制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 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调整职业规划
根据评价结果,帮助人才调整职业规 划和发展方向,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 。
06

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与策略

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与策略

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与策略摘要: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围绕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和策略展开讨论,包括建立科研导向的评价体系、加强研究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研资源共享与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科研机构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1. 引言高校作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在高校科研创新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因此,本文将从建立科研导向的评价体系、加强研究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研资源共享与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加强科研机构管理等方面,提出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路径和策略。

2. 建立科研导向的评价体系建立科研导向的评价体系是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步。

当前的评价体系往往过于关注SCI论文数量和他引等指标,容易产生浮躁和功利心态。

高校应该建立基于科研实际和学科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如科研项目的质量和重要性、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和创新性、科研团队的组织和协作能力等。

同时,应该加强对科研项目和成果的审评机制,提高评审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促进高校科研创新氛围的形成。

3. 加强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基础设施是高校科研创新的重要支撑。

高校应该加大对研究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实验室、仪器设备和科研场地的水平和质量。

同时,应该鼓励高校之间和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建设和利用研究基础设施,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

此外,还应加强对研究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长期可持续发展。

4. 推动科研资源共享与合作科研资源共享与合作是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

高校应建立科研资源共享的机制和平台,促进科研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可以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共享科研数据和研究方法,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同时,鼓励高校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高校科研创新资源配置与高效管理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资源配置与高效管理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资源配置与高效管理研究摘要:高校科研创新是推动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研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管理对于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高校科研创新资源的分类与特征分析,讨论了高校科研创新资源配置与高效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1. 引言高校科研创新是推动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研创新资源的配置与管理是确保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科研创新资源配置与高效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高校科研创新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 高校科研创新资源的分类与特征高校科研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

人力资源是高校科研创新的核心,包括科研人员及其团队、学生研究力量等。

物质资源包括实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等。

财务资源是支持高校科研创新的基础,包括科研项目经费、专项资金等。

3. 高校科研创新资源配置的策略和方法(1)优化人才队伍建设:高校应特别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骨干和学生研究力量。

建立科研团队,采取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参与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2)合理配置物质资源:通过评估科研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实验室设备和图书馆资源。

建立设备共享机制,避免重复购置和浪费资源。

(3)充分利用财务资源: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确保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建立科研项目审核制度,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评估。

(4)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研成果与产业结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和经济效益。

4. 高校科研创新资源高效管理的策略和方法(1)建立科研创新资源管理体系:制定科研创新资源管理规定和流程,明确科研资源的申请、分配、使用和监督的程序和责任。

建立科研创新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2)加强科研团队和团队合作:强调科研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合作项目。

建立科研团队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团队效能。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无论是国家的繁荣昌盛,还是企业的生存竞争,都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一关键要素。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把握未来发展机遇、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能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使企业在相同的资源投入下获得更多的产出。

以制造业为例,先进的自动化生产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不仅减少了人力成本,还显著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同时,科技创新也催生了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

互联网的普及造就了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领域,为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的空间。

此外,科技创新对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有助于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生物科技的进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要实现科技创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首先,要明确科技创新的目标。

这既包括短期可实现的具体目标,如改进现有产品的性能、优化生产流程等,也包括长期的战略性目标,如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引领行业发展趋势等。

目标的设定应当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以及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加大研发投入是关键。

研发投入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包括资金、人力和时间等方面的投入。

企业应当合理安排资金,确保研发活动有足够的经费支持。

同时,要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建立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发团队。

此外,还应给予研发人员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不怕失败。

加强产学研合作也是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积累和优势,企业则在市场需求把握和应用转化方面具有独特的经验。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例如,企业可以与高校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迅速应用于实际生产中;高校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向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科研团队建设方案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

根据学科建设方向以及人才队伍基本状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稳步推进博士点立项(支撑)学科和一级硕士点学科建设;倡导优良的学术风气,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周期团队建设周期暂定为三年。

三、组建条件1.团队负责人应具备正高级职称(45岁以下的负责人须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

2.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不少于3人)。

团队成员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立项建设(支撑)学科、一级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4.团队分为理工类团队、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和艺术类团队,具体的组建条件如下。

理工类团队: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10万元(含)以上;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篇以上或授权发明专利3项以上(1项授权发明专利相当于1篇检索收录论文)或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或出版学术专著1部;③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得超过45周岁。

其中,团队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8周岁(男)或53周岁(女),二级教授不受此年龄限制,40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1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3万元(含)以上;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篇以上或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以上或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讨论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创新学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加快实现学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子项目中相关建设目标,根据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在我院集聚、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关键与共性科技问题的优秀科技创新群体为目标。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学院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为依据,以具有优势科技人才、已形成一定成果的重点研发方向的专业为依托,以省、市、校级研发基地(机构)为主要载体,实行重点支持与重点突破,充分发挥其示范与引导作用。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四条科技创新团队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和高标准的建设目标,具备承担厅市级以上重大科研任务或工程项目的能力,能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在研发基地建设中能发挥中坚作用,所从事的研究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目标和标志性创新成果计划,有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技术实现路线。

学校将按照“成熟一个、立项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分期分批培育建设。

建设周期一般为二至三年。

第五条科技创新团队实行负责人制。

负责人应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较深的学术造诣、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能科学把握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过程。

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团队带头人应为学校科研教学第一线的全职高级职称人员,具有主持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的经验,以入选省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或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为建设目标。

第六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发展潜力,对依托专业的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具备较强的带动作用。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一般在5人以上,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和明确的任务分工,对团队所承担的研究任务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第七条积极提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攻关和集成创新,鼓励跨专业、跨单位或部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鼓励组建学校主导的、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的科技创新团队。

学科梯队建设策略

学科梯队建设策略

学科梯队建设策略一、引言学科梯队建设是高校及科研机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关乎人才的培养、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学术声誉的树立。

在当前的学术竞争环境下,一个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梯队,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提高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策略旨在从五个方面提出学科梯队建设的具体措施,即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学术交流、资源整合和制度建设。

二、人才培养制定科学的人才引进计划,注重引进人才的学术潜力与创新能力。

设立专项基金,为优秀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学术环境。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以及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等,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科研创新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支持梯队成员开展创新性研究。

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跟踪学科前沿动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建立学术评价体系,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际价值,而非仅仅关注发表论文的数量。

四、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拓宽学术视野。

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高学术影响力。

建立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团队内部以及不同团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五、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学科梯队建设所需的硬件设施、实验设备等资源得到充分保障。

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产业界建立紧密联系,为团队成员提供实践机会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不同学科、不同团队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

六、制度建设制定明确的学科梯队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确保团队发展的方向性和持续性。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强化团队凝聚力,通过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增进成员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

同时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团队发展中的问题。

倡导严谨的学风和道德规范,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通过加强教育和监督,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团队文化。

通过团队活动、合作项目等途径,培养团队成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期 翥1 0拳 月 1 2 年
J afz is c报社Thl olie o lSo苏e技fiedcoy c e u uun科 Sna 科ngSacc n ro hU r o 学 会 学o(i n) 州i e( 版 cS vt 院 cne ’ y
V.N1 o8o J 1 1.. a2 20 n
随着全球 科学 技术 的高 速发 展 , 科学 研究 、 技术创 新 的环 境 发生 了重 大变 化 , 等院 校科 研 管理 的 高

系列体制及政策也面临着革新与完善 。为了实现某一 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为近年
来一种 先进 的管理模 式 , 在现 代企 业 中已被广 泛运用 , 并取 得 了突 出的效果 。近 年来在 我 国高 等 院校 中 出现 了以科 学研究 、 技术 创新 为 主 旨的 “ 科技 创 新 团 队” 即 以学术 研 究 中心 、 目组等 为 代 表 的 , 实 , 项 为 现某个 科研 目标分 工协 作 , 有 良好 的互 动性 和凝 聚力 的正 式科 研群 体 。 目前 , 国际创新 与国 内科 研 具 在 团队之 间的激烈竞 争态 势下 , 高校 科技创 新 团队作 为高 校科 研 的 主力 军 , 有 复 杂性 、 争性 和动 态性 具 竞
二、 高校科研 团队管理 中存在 的突出问题
科研 团队无论 对于 团队成员个 人还是 对于 团队整体 而言都具有 积极 的意义 。 目前高校 中科 研 团队
相继 出现 , 目组 建 , 盲 并没有 达到科 研 团队的 目标 效果 。主要表现 在 以下几 个方面 :
1 急功近利与科 学发展的矛盾。 目 , . 前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 的动机不 良, 争取名利 , 并非真正意义的 科研 需要 。一些 团队 的负 责人进入 团队 , 只是为 了完成 几篇论 文 、 职 称 和 申报 奖项 而 已 , 且 大多数 评 而
论 高校 科 技 创 新 团 队的管 理 与建 设 策 略
周 刚
( 苏州科技学 院 科研处 , 江苏 苏州 25 0 ) 10 9

要: 高校科技 创新 团队作为高校科研 的主 力军 , 具有复 杂性 、 竞争性和动态性 等特 点 , 立合 理的管 建
理 体制 和 有 效 的 激 励 措 施 , 高科 技 创新 团 队 的科 研 效 率 与核 心 竞 争 力 成 为 高校 科研 管理 的 当务 之 急 。 提 关键词 : 技创新 团队 ; 理 ; 科 管 建设 中 图分 类号 : 64 G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6 5 2 1 ) 1 09 — 3 17 0 9 (0 1O — 0 1 0
收 稿 日期 :00~ 6— 3 2 1 0 2
作者简介 : 周
刚, , 男 苏州科技学院科技处 , 馆员 , 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 、 科技评价。
9l
4 有利 于促 进创 造社会效 益 。科研 团 队要走 出去 , 队要有 ~部分人 进行调 研 , 对社会产 生经 . 团 研究 济效益 的研究 , 不能 闭门造车 , 造 出对 社会无 用 的研究 成果 。高校科技 创新 团队 的创新 主要是 服务社 创 会, 创新 成果要 转化为 相关产 品 , 以提 高社会生 活水平 和生产效益 。
等特点 , 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措施 , 提高科技创新团队的科研效率与核心竞争力成为高校
科研 管理 的当务之 急 。

、高Biblioteka 校 科 研 团 队 建 设 的 意 义
对于普 通高校 而言 , 受其 科研 能力 和科研 水平 的局 限 , 想 获得 科 研 的相 对 优 势 , 高 承担 重大 科 要 提 研项 目的能 力 , 研究 出更 多 的原创 性科研 成果 , 必须具 备一 支结 构合 理 、 合素 质过硬 的科学研 究群 体 , 综 以“ 精英 团队” 取胜 。一般 说来 , 科研 团 队在 以下 几个方 面作 用显 著 : 高校 1有利 于拔 尖人 才的培 养和 学术风 气 的承 传 。通 过组建 科研 团 队 , 。 以现有学 科带 头人为 核心 , 织 组 学术带 头人 、 学术骨 干 和学术新 秀 等构成 科研 团队 , 行联 合科 技攻 关 。这 样既 培养 了学科拔 尖人 才的 进 培养 , 又锻炼 了科研 队伍 , 并保 证 了科学研 究 的连续性 。围绕现 有 良好研究 基础 的学科 带头人 的科研 方 向进行 扩充 和提升 , 使每 一 团队成员 都 围绕总 的研究 方 向开 展科 研 工作 , 该 研究 方 向产 生 合力 支 撑 , 对 对优 良学风 的承传有 重要 作 用 。 2 有利 于学科 发展 。高校 可根 据 自己 的实 际需要 和学 校 现有 的科 研优 势 与特 色 , 过组 建 科研 团 . 通 队, 找准切人点 , 共同完成重大项 目的科技攻关 , 逐渐形成属于 自己特色与优势的学科。科研 团队的组 建为成员之间提供了相互交流信息、 切磋思想 、 阐述见解 的渠道 , 培育了不 同学科知识交叉 、 互补 、 综合 的土壤 , 容易形 成相对 完 整 的知识结 构 , 而不 断完善 科研创 新 与成 果 , 生具有 前瞻性 的研究 成果 , 从 产 以 科研促 教学 , 成特 色学科 。 形 3 构建和 谐人 文环境 是 关键 。 良好 的学术 环境 和创新 氛 围是 产 生 高水 平 创新 成 果 的沃 土 , . 是建设 创 新 团队的基础 条件 之一 。人 文环境 建设 是高校 创新 团队建 设 中 的一 个重 大 问题 , 且 人文 环境 需要 而
积 累和 沉淀 , 心地 营造这 种环 境 和氛 围可 以说是 校 长 和学 术带 头 人 的~ 项最 重 要 的工 作 。一旦 形成 精
良 的人文环境, 好 就能够解决许多花钱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 学术成果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没有一 个 好 的人 文环 境 , 拔尖 人 才无 法聚集 , 学术 无法 发展 , 高水平 创新 团 队就无 法形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