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古诗中的声音意象

合集下载

鸟鸣涧王维的古诗

鸟鸣涧王维的古诗

鸟鸣涧王维的古诗鸟鸣涧王维的古诗鸟鸣涧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鸟鸣涧王维的古诗,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鸟鸣涧王维的古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王维的古诗意思:春天的夜晚十分寂静,听得见桂花掉落的声音。

月亮出来了,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时而在深山里鸣叫。

鸟鸣涧的鉴赏:王维《鸟鸣涧》描绘了一幅夜晚春山寂静幽美的风景画,紧紧为让一个“静”字展开。

作者呈现了月出、花落、鸟鸣的动态景象,反而突显了春夜山间的静谧,达到了以动衬静的效果,同时也从侧面看出社会的安定以及作者的禅心和禅趣。

《鸟鸣涧》中桂花存有异议,不过读者认为诗中的桂花是春天开放的品种,也有说文艺创作允许在写实时进行做艺术处理,也可以理解为山涧确有桂花。

起句的“人闲”表明作者悠闲平静,“落”字突显花落的动静很小,连细小的桂花凋落都能发觉,不仅说明了作者的心境,也突出了春夜的寂静。

在山间,一切事物都处在夜的幽静中,月亮悄悄升起笼罩在山谷,惊动了习惯安静的鸟。

此处可以理解为月出刺激了鸟的新鲜感,也许它们并没有飞走,而是在山林间鸣叫。

诗通过月亮、花、鸟这几个意象呈现了一幅美景,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安定。

作者拿活动的月出、花落、鸟鸣展现自然的生机,而非单一的沉寂,并反衬山间的寂静,,用动景衬静景,内含辩证思想。

王维的山水画中,《鸟鸣涧》是具有代表性的诗作。

作为一首五言绝句,王维用精简的语句将月亮、花、鸟三个动态的意象描绘得很生动,并以此来反衬春山在夜晚时的恬静,含有辩证意味。

这首诗也反映了盛唐的安宁和王维内心的.安闲平静。

写作背景: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

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据《新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于开元初进士及第后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事被贬为济州同仓参军,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张九龄执政才返京任右拾遗。

古诗中对不同声音的描述

古诗中对不同声音的描述

古诗中对不同声音的描述
在古诗中,对不同声音的描述通常采用一些形象生动的词汇。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悦耳:形容微妙动听的声音,如音乐、说话声、响声等。

如“练色娱目,流声悦耳。


2. 清脆:形容声音清晰悦耳。

如“楚思淼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3. 响亮:形容声音清晰洪亮。

如“鸣条律畅,飞音响亮。


4. 甜美:形容声音柔和动听。

5. 脆若银铃:比喻声音清脆悦耳,宛如银铃的发声。

6. 出谷黄莺:一般形容女子有美妙的声音或歌喉。

这些描述声音的词汇在古诗中经常出现,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诗人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声音的美妙和情感表达。

王维《竹里馆》古诗鉴赏详解《竹里馆》古诗赏析

王维《竹里馆》古诗鉴赏详解《竹里馆》古诗赏析

王维《竹里馆》古诗鉴赏详解《竹里馆》古诗赏析《竹里馆》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写人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竹里馆》作者: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注解】1.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幽深的竹林。

2.啸(xiào):长声呼啸。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5.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

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

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竹里馆》【韵译】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竹里馆》【评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鸟鸣涧王维古诗及讲解

鸟鸣涧王维古诗及讲解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如下: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夜晚山涧的宁静与美丽。

诗人通过对桂花、山鸟和月光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自然画卷。

首句“人闲桂花落”,诗人用“人闲”和“桂花落”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桂花的飘落,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气息,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接着,诗人写道“夜静春山空”。

在夜晚的寂静中,春山显得空旷而宁静。

这里,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白天的喧嚣与夜晚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春天夜晚的宁静之美。

第三句“月出惊山鸟”,诗人用“月出”和“惊山鸟”两个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月光下的山涧景色。

月出,为山涧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浪漫的氛围;而山鸟的惊飞,则使画面更加生动,增添了诗意。

最后一句“时鸣春涧中”,诗人用“时鸣”和“春涧中”两个意象,描绘了山涧中鸟儿欢快的鸣叫声。

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山涧中的鸟鸣声描绘得生动有趣,仿佛鸟儿们在欢快地歌唱,与前面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鸟鸣涧》是一首描绘春天夜晚山涧美景的五言绝句。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自然画卷,让人陶醉其中。

王维《竹里馆》:语言与意境的错位美

王维《竹里馆》:语言与意境的错位美

王维《竹里馆》:语言与意境的错位美导读:古诗意境的深幽,语言的含蓄,历来为许多批评家所赏识,语言的凝练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

但是三者之间并不是一维的,语言的凝练、含蓄与意境的深幽并不在同一维度上递增或者递减。

很多时候,平实的语言更能营造出高雅的意境,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寥寥数语却使诗的意境轻灵空悠,似一幅画境深深映入了读者的心灵。

这种错位的艺术美使诗歌的美学价值得到了升华,在这种错位的艺术美中诗人的情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情感源于诗人的“直觉”“想像”。

情感使诗歌的意境在平实的语言中成为了一个完满自足的意象。

诗的开头“独坐幽重里”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一“独”字表明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只是一个人,没有朋友,没有知己;“独坐”写诗人当时的“生存”状态。

表面上这只是一种客观的描述,但这种客观的物理状态因为处在幽静的竹林这样一个外部环境中,便使诗的意境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凄凉感。

此时“坐”的行为使诗人进入了一种精神浸染中,诗人在这一时刻想到了什么?远方的朋友?纷扰的尘世?还是个人的沉浮?都是,而又都不是。

诗中“独”修饰“坐”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当时心无旁骛万物归一的精神状态。

而这种精神状态的背后却隐含一丝淡淡的愁绪。

“独”字的使用也让我们不禁想到了与此相关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孤舟菱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种凄凉感不禁笼上心头。

“独坐”由一种物理状态上升为了一种精神状态。

“幽篁”指深幽的竹林,是诗人所处的环境。

竹林是以“雅”的形象出现在诗里。

而“幽”则进一步说明了竹林的清、静,甚至美的特点。

诗人独自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种神秘感从诗所营造的意境中脱颖而出。

这种神秘的美表明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追求。

这第一句中,只是一种客观的静态描写,没有动作(“坐”在诗中只是一种状态),而这短短的一行诗却营造了一个静美的图画。

在这幅图画中隐含着诗人谈淡的愁绪。

王维经典唐诗赏析四首

王维经典唐诗赏析四首

【导语】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世称“王右丞”,唐朝诗⼈、画家。

因笃信佛教,⼜被称为“诗佛”。

下⾯是⽆忧考分享的王维经典唐诗赏析四⾸。

欢迎阅读参考!王维经典唐诗赏析【⼀】 《相思》 唐代:王维 红⾖⽣南国,春来发⼏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 这是借咏物⽽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之作。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珍重友谊,表⾯似乎嘱⼈相思,背⾯却深寓⾃⾝相思之重;最后⼀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关合情思,妙笔⽣花,婉曲动⼈。

全诗情调健美⾼雅,怀思饱满奔放,语⾔朴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于南国,其果鲜红浑圆,外表晶莹剔透,因为常被南⽅⼈作为服饰装饰物。

红⾖与相思联系在⼀起,则是来源于⼀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传说,古代⼀位⼥⼦,因为丈夫战死边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树下,此后化为了红⾖,在春天的时候⽣长发芽。

从此以后,红⾖被⼈们称为了相思⼦,也在⽂学中引⽤为相思之意。

⽽“相思”不限于男⼥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难久留,各⾔长相思”即著例。

此诗题⼀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既是红⾖产地,⼜是朋友所在之地。

⾸句以“红⾖⽣南国”起兴,暗⽰后⽂的相思之情。

语极单纯,⽽⼜富于形象。

次句“春来发⼏枝”轻声⼀问,承得⾃然,寄语设问的⼝吻显得分外亲切。

然⽽单问红⾖春来发⼏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

“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深厚的乡情。

同样,这⾥的红⾖是⾚诚友爱的⼀种象征。

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多采撷”红⾖,仍是⾔在此⽽意在彼。

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

“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想起我的⼀切吧。

古诗山中送别的诗意-山中送别阅读答案-作者王维

古诗山中送别的诗意-山中送别阅读答案-作者王维

古诗山中送别的诗意背景介绍《山中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七绝古诗,被誉为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王维是唐朝末期和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他的诗歌充满了唐代文化的特点,尤其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非常深刻。

《山中送别》描写了王维从山中告别朋友的情景,阐述了诗人对山水自然之美的景仰、对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感悟,以及别离之情与价值。

诗歌赏析雄韦的山水意象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首诗将大自然中的山峰、月亮、鸟儿、蝉鸣等元素与人物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诗歌融为一体。

诗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表达了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则将深夜中自然景色的美妙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王维的古诗中,山水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因为在王维心中,这个意象代表着更深刻的思想和哲学意义。

他认为,山水自然的伟大和礼仪的精神,可以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施加深远的影响,并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

朦胧的别离情感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空忆长安陌上人。

诗人用“流萤、牵牛织女、长安陌上人”等具体的形象表示出自己对于离别的感受。

这些形象代表了众多人的悲欢离合,又承载了诗人特定的思想和情感。

其实,“山中送别”不仅仅是一首别离诗,也不仅仅是表达悲伤的情感。

理性的高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在诗歌最后两句中,王维通过语言反诘的手法,寓意深刻地表达了对于别离的看法。

他希望离别并不是终点,而是未来命运的开端。

在这首诗中,王维并没有象其他诗人一样,在别离之前表现过多的伤感,他用一种理性的态度,以一种慈悲的眼光看待了人生的离散性。

阅读答案单纯的描写自然之美吗?不是。

诗人通过自然之中流传出来的“礼仪”去观察自然景色,因此他能够看到山中的孤峰薄雾、鸣蝉鸣鸣,隐藏在这些景物中的精神之美和地址。

也就是说,王维的古诗不单单是描写美丽的自然情景,而是以这些情景为例,表达了作者对于物质和精神本质的感悟。

王维「鹿柴」的诗意解读

王维「鹿柴」的诗意解读

王维「鹿柴」的诗意解读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鹿柴】作者: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空寂的山中,看不見人,只隐约听到远处有人说话的声音;阳光返照,光线射入林中深处,又映照在青苔上面。

【诗意1】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

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

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

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

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

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

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

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

【诗意2】空旷的山中,因无人烟而显得格外的寂静,可又能听见人说话的声音,利用反衬的手法突出表现出山的静,这与写房间的肃静时加上钟表咔咔的走动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傍晚,夕阳西下,微弱的光线斜射在深林中,露出斑驳的树影,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树影与青苔,就像情一人一样幽会着,相互眷恋着,更有火红的夕阳,黑色的树影,绿绿的青苔,色彩鲜明,相映成趣,闲静之中交织着光彩和情趣,这更加突出了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超写法,与此同时更体现了王维的画家才能。

空旷的山中因偶尔的“人语响”而更显寂静,诗人因久居宽阔的庄园中心灵受到洗涤和陶冶而达到佛道思想的境界,更显豁达,超然,心无杂念。

山空,心空,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山空,心空,并陶醉于山中傍晚这样寂静但又不失趣味和美感的景色中,,表现出了诗人对庄园中怡然自乐的生活的一种喜爱与满足,更突出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整首诗,仍是王诗一贯的语言风格,自然、清新,诗画交织,诗人仅用十二个字就描绘出一般人难以体会和注意不到的奇妙之境,更从侧面反映出王维独特的精神世界,读来让人寻味,其中包含的佛道思想更发人深思。

古诗歌常见意象归纳举例

古诗歌常见意象归纳举例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 《泊船瓜州》)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 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
❖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 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 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 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 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 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 《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 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 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B、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 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 “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 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 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 。 C、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 暗示浓烈的情感。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 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 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 《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 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一)古代诗歌中6大类意象集释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5.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6.抒怀类意象(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
(二)古代诗歌中14类语言特色精讲
(三)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
(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2.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3.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4.诗歌中常见的结构手法。

王维古诗中的声音意象

王维古诗中的声音意象

王维古诗中的声音意象王维诗歌中的声音意象丰富复杂,具体大家知道哪些呢?何为意象?美国诗人庞德对意象做了如下的界定:“‘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不同的观念的联合。

”对众多意象理论进行过滤,可以发现,如下关键要素是意象不可缺少的:过去、情感再现或重现、经验。

王维一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声华早著阶段(701―721),贬官与归隐阶段(721―735),出塞与知南选阶段(735―741),半官半隐阶段(741―755),余生晚景阶段(756―761)。

综观其各个时期的创作,可看出王维构建了丰富复杂的意象系统,听觉意象、视觉意象、味觉意象、嗅觉意象等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探讨其诗歌中的听觉意象(声音意象)。

王维的诗歌中声音意象繁多,根据作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借用某种特殊的载体所表现的声音意象《秋夜独坐》是王维笔下很有特色的一首诗:“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

”为寻求不死之术,解脱人生苦闷,诗人陷入沉思。

诗中涉及感觉的部分只有窗外雨中的山果和孤灯下秋虫的嘶鸣,“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当时道教盛行,王维也不能免俗,诗中道教色彩明显也就可以理解。

但是随着光阴流失,诗人逐渐发现,“黄金不可成”。

当诗人看透一切,进入“无生”世界,他就超脱了生死,彻底悟道,走上另一条拯救自己的道路,这就是诗歌给他带来的解脱。

显而易见,这首诗虽着力从感官上描述一种境界,却不乏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尤其是听觉意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视觉景象是先导,但细究起来诗句重心却落在动词“落”和“鸣”上面,两句都以声音意象作为主要内容加以表现,声音意象无形中成为这首诗的核心。

雨中的落果声,阴暗角落的虫鸣声,不是使人亢奋的声音,但它宁静,诱人思索,这种声响介于可被听见和听不见之间,格外让人难以释怀。

王维园林诗描述的景观意象类型及其对园林营造的启示

王维园林诗描述的景观意象类型及其对园林营造的启示

缘乞科枚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年5月第23卷第9期王维园林诗描述的景观意象类型及其对园林营造的启示江思隹,杨学成(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要:园林诗景观意象是诗化的园林景观,是贯穿景观设计构思和形式表达、受众知觉体验的重要内容。

以《王维诗全集》中119首园林诗为基础,分析了景观意象及其空间上的特点,总结了诗歌意象中空间组织的直接诱导和间接暗示手法,启示人们从设计角度转译特定的诗歌意象,从特定诗歌生活场景总结意象空间关系,以期为当下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有助于提升景观文化内涵。

关键词:意象;景观;空间营造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1)09-0006-041王维园林诗及景观意象概念1.1王维园林诗概述园林诗是以园林环境为背景,以人化自然或人工景观、文人雅士园林生活、园林中的知觉体验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口如。

在王维园林诗中,诗人多以欣赏者、休闲者、旅游者、赴宴者的角色参与园林环境及活动,包括了在追忆、联想的情况下所作的诗歌。

创作环境包括了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及公共园林,其中最多的是私家园林(占63%),以山庄别业为主,其次是寺观园林(占17%)。

1.2景观意象的概念景观意象是人头脑中产生的能够反映景观客体本质特征的基本单元,是通过对具体物象的典型特征(某物的形状结构、某地的地形地貌、独特的空间氛围等)进行概括、提炼、变形、夸张或抽象等手段,得出的能够反映场所精神,能被大众理解的景观要素5〕。

而园林诗景观意象,是诗人将自己意识中的景观意象诉诸于言语作品的景观形象,作为研究者感知的是在言语作品表达和暗示下结合自己过往景观经验而重构或再现的景观形象。

2王维园林诗景观意象类型及其空间上的特点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了深度知觉、距离知觉、方向定位、形状知觉、大小知觉等旳。

《春中田园作》王维古诗鉴赏

《春中田园作》王维古诗鉴赏

《春中田园作》王维古诗鉴赏春中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王维诗鉴赏“屋上春鸠呜,村边杏花白“首联就传达出浓郁的春天的气息。

斑鸠是报春的使者,它最早追随着春天的脚步飞到村庄中来,在农家的屋上欢快地鸣叫,村边盛开的杏花映得整个村庄一片雪白。

开篇第一联写鸟鸣、花开,既有形象美又有声音美,十个字就勾勒出盎然的春意。

“持斧伐运扬荷锄觇泉脉”这一联是农事,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给农民们带来了早春的活力,他们纷纷走出家门,开始了春耕的准备工作: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颔联意象生动,概括了早春的农事活动,表现出辛勤、健康的精神面貌。

颈联写燕子归来,将它们人格化,说它们还能认识故巢,甚至在屋梁上呢喃,高兴地注视屋中的旧主人正在微笑着翻看新一年的日历。

这一联,给生机勃勃的春光增添了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写行客对酒怅然思乡,诗意在转折中联贯。

远离家园在外作客的人,见到田园的春色如此富有生气,农村的劳动生活如此热烈欢快,岂能不触发起对故乡的思念呢!何况,诗人在颈联又以燕归故巢起兴,点明了时间的流逝。

春之新至,最易引发长久滞留异地的人的乡思,过渡就更显得自然顺当。

因此,前后两部分,诗意是互相映衬的,都能激发人们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些景物意象或人事活动在农村很平常,有的是很微细的,人们习焉不察,或者虽然察觉到了,却未能从中发现它们跳荡着春天的脉博,蕴含着诗情画意。

而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却凭着他敏锐的感觉,迅速地捕捉住并且准确地把它们提练成新鲜、活泼的意象,组合在诗篇之中。

这一点,是我们读这首诗时不应该忽略的。

宋人刘须溪称赞这首诗:“《卷耳》之后,得此吟讽,清致自然,抑扬有意。

”(刘须溪评《王摩诘诗集》卷一)。

王维诗词的声音意象

王维诗词的声音意象

王维诗词的声音意象王维诗歌中的声音意象丰富复杂。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维诗词的声音意象,欢迎大家阅读!王维的诗歌中声音意象繁多,根据作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借用某种特殊的载体所表现的声音意象《秋夜独坐》是王维笔下很有特色的一首诗:“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

”为寻求不死之术,解脱人生苦闷,诗人陷入沉思。

诗中涉及感觉的部分只有窗外雨中的山果和孤灯下秋虫的嘶鸣,“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当时道教盛行,王维也不能免俗,诗中道教色彩明显也就可以理解。

但是随着光阴流失,诗人逐渐发现,“黄金不可成”。

当诗人看透一切,进入“无生”世界,他就超脱了生死,彻底悟道,走上另一条拯救自己的道路,这就是诗歌给他带来的解脱。

显而易见,这首诗虽着力从感官上描述一种境界,却不乏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尤其是听觉意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视觉景象是先导,但细究起来诗句重心却落在动词“落”和“鸣”上面,两句都以声音意象作为主要内容加以表现,声音意象无形中成为这首诗的核心。

雨中的落果声,阴暗角落的虫鸣声,不是使人亢奋的声音,但它宁静,诱人思索,这种声响介于可被听见和听不见之间,格外让人难以释怀。

再如著名的《扶南曲》:“香气传空满,妆华影箔通。

歌闻天仗外,舞出御楼中。

日暮归何处,花间长乐宫。

”此诗写的是太平盛世的一片欢乐之景。

歌声从护卫宫中禁军之列中传来。

歌声烘托了太平盛世,另一方面,将声音放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声音也因而更具鲜明特色。

二表现自然话语的声音意象王维的诗歌中,小溪流泉,深谷鸟鸣,高山滴泉,各种自然精灵,可谓应有尽有。

这些声响时而独奏,时而合鸣,时而切切隐隐,时而欢快流畅,总在向世人展现可感可叹的田园生活。

比如《山居秋暝》这首诗,大约写于诗人隐居辋川时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鸟鸣涧王维的古诗

鸟鸣涧王维的古诗

鸟鸣涧王维的古诗鸟鸣涧王维的古诗1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一: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四处无人,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

或许是月光惊动栖息的鸟儿,从山涧处传来轻轻的鸣叫声。

译文二: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

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

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

河流名。

王右丞集笺注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木犀的通称。

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

花瓣晒干可以食用。

空: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

惊:惊动,惊扰。

时:时而,偶尔。

时鸣:不时地啼叫。

空:空寂。

时鸣:不时地啼叫。

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营造出春天的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

这首诗写春山之静。

“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

为什么呢?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

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

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景。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

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

《过香积寺》古诗鉴赏

《过香积寺》古诗鉴赏

《过香积寺》古诗鉴赏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诗鉴赏香积寺:唐佛寺名,在今陕西长安县南神禾原上。

香积:佛教传说众香国的佛名。

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特别是在他晚年,沉缅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即禅理、禅趣尤浓。

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

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

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历代的一些诗评家,从唐代的司空图到清代的王士禛,称王维为诗佛,竭力推崇王维的这一类诗,认为字字入禅,最有神韵。

清人吴汝伦就称赞这首诗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唐宋诗举要》引)。

这首诗构思精妙,写景技巧高超。

从构思说,前四句写赴寺道中山景。

首联写他在云雾弥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数里,还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

落笔就以不知二字,表现出一种迷惘的心境。

次联写只见古木夹道,寂无人迹,忽闻钟声自林霭传来,却仍不知寺在何处。

这两笔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

何处既与无人对偶,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渺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意境氛围渲染得越来越浓。

因此清人赵殿成说:此篇起句超忽,谓初不知有山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迹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

四句一气盘旋,灭尽针线之迹;非自盛唐,未易多靓。

(《王右丞集笺注》五六句,再进一步借泉声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

结尾两句才写到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漂的空旷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僧人的安禅入定。

安禅:佛家语,指佛徒安静地打坐,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制毒龙,佛家故事,说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条毒龙害人,被佛教高僧以无边佛法制服,这里比喻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

王维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研究

王维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研究

王维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研究王维,唐代著名的诗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以自然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情感。

本文将从自然意象的角度出发,对王维的诗歌进行研究。

一、自然意象的运用王维的诗歌中,自然意象的运用非常丰富,这些意象包括山、水、树、花、鸟、虫等。

通过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王维表现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在王维的诗歌中,山是一个重要的自然意象。

他通过对山的描绘,表现出自己对坚韧、高远、博大的品质的追求。

如《终南山》中“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华岳》中“中原隔绝无归日,白发到时思故乡”等诗句,都表现出了他对山的敬畏和崇拜。

水是王维诗歌中另一个重要的自然意象。

他对水的描绘多表现出生动、灵动之感。

如《青溪》中“素砾回流激,青溪彻彻底”,《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都表现出了他对水的喜爱和赞美。

除了山和水之外,王维的诗歌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自然意象。

如《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辛夷坞》中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观猎》中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等诗句,都通过对其他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二、自然意象的情感表达王维的诗歌中,自然意象的运用不仅表现出了他对自然的爱和敬畏,也表达出了他内心的情感世界。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王维传达出了孤独、寂寞、清新、宁静等不同的情感。

在王维的诗歌中,孤独和寂寞的情感经常出现。

如《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送别》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诗句,都表现出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王维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除了孤独和寂寞的情感之外,王维的诗歌中还经常表现出清新和宁静的情感。

如《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终南山》中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等诗句,都表现出了清新宁静的情感。

鹿柴王维古诗的解释

鹿柴王维古诗的解释

鹿柴王维古诗的解释鹿柴王维古诗的解释《鹿柴》是唐代王维王维的作品。

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鹿柴王维古诗的解释,供大家阅读参考。

原文:鹿柴作者: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王维古诗的解释: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注解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赏析:《鹿柴》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王维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

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

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

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

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

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

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

寻行数墨品深境,疏源通幽觅美音——以《山居秋暝》为例探究审美创造视角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寻行数墨品深境,疏源通幽觅美音——以《山居秋暝》为例探究审美创造视角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寻行数墨品深境,疏源通幽觅美音——以《山居秋暝》为例探究审美创造视角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摘要】近年来,统编教材中古诗词篇目占比大幅增加,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古诗词的教学当脱离枯燥的解义背记,为学生形成核心素养赋能。

审美创造视角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可从多次诵读、多首通读、多类联读、多种形式表达入手,帮助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创造美。

【关键词】审美创造古诗词教学策略【前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核心素养明确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这四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文本类型不同,有所侧重。

其中的“审美创造”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表现、创造美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可见“美育”的地位日渐提升。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在演讲中强调:美育,是人的素质提升、人格成长当中极为重要的因素。

“审美创造”涉及的内容极广,但向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弱项。

通过古诗词这一重要媒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古诗词是培养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小学古诗词教学要善于挖掘其中丰富的美育因素,诱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为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提供动力源泉。

本文以《山居秋暝》为例,探究审美创造视角下小学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一、“多次诵读”,感受音韵美从诗面看,《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田园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王维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秋雨放晴后山林的自然之美,读来清新飘逸,有开阔之感。

《山居秋暝》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律诗,在严格的格律要求下,自然形成了和谐的节奏;诗押尤韵,韵字“秋、流、舟、留”使诵读时有回环往复、余味悠长的美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山居秋暝》的音韵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古诗中的声音意象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诗歌中的声音意象丰富复杂,具体大家知道哪些呢?
何为意象?美国诗人庞德对意象做了如下的界定:
“‘意象’不是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不同的观念的联合。


对众多意象理论进行过滤,可以发现,如下关键要素是意象不可缺少的:过去、情感再现或重现、经验。

王维一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声华早著阶段(701―721),贬官与归隐阶段(721―735),出塞与知南选阶段(735―741),半官半隐阶段(741―755),余生晚景阶段(756―761)。

综观其各个时期的创作,可看出王维构建了丰富复杂的意象系统,听觉意象、视觉意象、味觉意象、嗅觉意象等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探讨其诗歌中的听觉意象(声音意象)。

王维的诗歌中声音意象繁多,根据作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借用某种特殊的载体所表现的声音意象
《秋夜独坐》是王维笔下很有特色的一首诗: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


为寻求不死之术,解脱人生苦闷,诗人陷入沉思。

诗中涉及感觉的
部分只有窗外雨中的山果和孤灯下秋虫的嘶鸣,“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当时道教盛行,王维也不能免俗,诗中道教色彩明显也就可以理解。

但是随着光阴流失,诗人逐渐发现,“黄金不可成”。

当诗人看透一切,进入“无生”世界,他就超脱了生死,彻底悟道,走上另一条拯救自己的道路,这就是诗歌给他带来的解脱。

显而易见,这首诗虽着力从感官上描述一种境界,却不乏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尤其是听觉意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视觉景象是先导,但细究起来诗句重心却落在动词“落”和“鸣”上面,两句都以声音意象作为主要内容加以表现,声音意象无形中成为这首诗的核心。

雨中的落果声,阴暗角落的虫鸣声,不是使人亢奋的声音,但它宁静,诱人思索,这种声响介于可被听见和听不见之间,格外让人难以释怀。

再如著名的《扶南曲》:
“香气传空满,妆华影箔通。

歌闻天仗外,舞出御楼中。

日暮归何处,花间长乐宫。


此诗写的是太平盛世的一片欢乐之景。

歌声从护卫宫中禁军之列中传来。

歌声烘托了太平盛世,另一方面,将声音放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声音也因而更具鲜明特色。

二表现自然话语的声音意象
王维的诗歌中,小溪流泉,深谷鸟鸣,高山滴泉,各种自然精灵,可谓应有尽有。

这些声响时而独奏,时而合鸣,时而切切隐隐,时而欢快流畅,总在向世人展现可感可叹的田园生活。

比如《山居秋暝》这首诗,大约写于诗人隐居辋川时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用他那善听的耳朵捕捉生命中每个跳动的节拍。

声音意象在这首诗中发挥着奇特的作用,借助它,诗人勾勒出了一个爽洁而雅淡的山林世界,也创制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境界,从而实现了哲学与生命的诗化飞跃。

王维还善于运用汉字中的单字自由组合的功能,变平常为奇幻,变腐朽为自然,从而给普通的文字中注入个人感觉和哲学的意蕴。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这方面,常用的手法是词序和词性的变异,在王维的诗歌中,不乏竹子和莲花成了主语的情况。

但是竹子如何会喧哗,莲花又怎么会自己摆动?“喧”、“动”用得奇特,无生命的草木顷刻间精神抖擞。

“竹喧”、“莲动”之句,声音意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是作者有意去刻画的,而是自然清新地呈现在诗人的面前。

诗人诗意的山居生活同样也跃然纸上。

这样,原诗的艺术品味和艺术价值得到显著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似乎对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好奇的眼光。

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此处声音意象的魅力更加动人。

水气弥漫的田野上,来回翻飞着洁白的白鹭,夏日葱茏的树林间,不时传来黄鹂的婉转鸣叫。

诗人对声音的应用极具匠心。

在积雨空的天色之下,展现的是一片墨绿水田,映衬着白鹭的白、黄鹂的黄。

更妙的是黄鹂的婉转叫声给一片静穆更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更让人觉得仿佛身临其境。

通过诗人的表现,静中有动的田园图使
读者回味无穷。

又如“啼鸟忽凌涧,归云时抱峰”(《韦侍郎山居》),友人突然来拜访,诗人遂陪同他在山间游玩。

好水好花,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景色自不必说,单单是一声鸟鸣,搅碎满涧的空寂,就让人体会到一种独特的意境,让人难以释怀。

“啼”字以动写静,动静水乳般交融。

诗句在铺排视觉界面同时,拓展了声响空间。

三表现盛唐气象高亢之声的声音意象
王维诗歌中,典型地体现盛唐气象的作品类型是边塞诗,这些边塞诗中充满着边塞意识。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39岁,他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幕府,这是他平生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

当时崔希逸率军与吐蕃战于青海,时值三月,在这场保卫河西走廊的战斗中,唐军大获全胜。

王维在秋天到达凉州,其主要任务是去慰劳前线将士。

王维此去,不但扩大了视野,并且因为分享了胜利的喜悦,其创作也获得了丰富的素材。

边塞诗写作本来不是王维的强项,但是王维的这类诗歌仍然有很多可观之处。

正是声音意象的充分使用,使他的边塞诗震响着气凌沙漠的高亢之声,扣人心弦。

例如《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此诗描写将军打猎的情景,可谓唐人此类诗中的佳品。

诗由声音写起,以辽远空间结束全诗。

将军的豪放与意气风发,诗人的敬佩与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是写声音的古诗名句,“劲”、“鸣”的选用,历来被称为富于锤炼和理趣的典范。

开篇用倒序的笔法,先写被拉满的弓箭在呼啸的北风中发出尖锐的颤音,开
阔意境立现,这也正能衬托将军的矫健英姿,颔联以景观、颈联以动作,从不同角度极写将军神速,显示出前线将领气势非凡。

末二句复以开阔之景收束,一句“回看”,将军之踌躇满志跃然纸上,诗人之欣赏赞美,隐藏其间。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称:“起二句若倒转,便是凡笔,胜人处全在突兀也。


今存唐人观猎诗,能如此开篇者,绝无仅有。

李白《观猎》诗以“太守耀清威,乘闲弄晚晖”开篇,不免失之平弱。

王维的这种写法,方东树在《昭味詹言》卷21中称:
“起手贵突兀,王右丞‘风劲角弓鸣’、杜工部‘莽莽万重山,待甲满天地’、岑嘉州‘送客飞鸟外’等篇,直入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惊绝。


又如“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李陵咏》),时间和地点皆已点明,日暮时分,黄沙漫天的沙漠,许是一场战事刚刚结束,烟尘当中似乎还弥漫撕心裂肺的喊叫,耳畔还有铮铮的铁鼓声。

这不由让人联想到宋人的词句“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声音开拓诗句中的境界,让人回味无穷。

王维是精通音乐的,常人难以觉察的或者即便是听到也不会引起注意的声响都被他捕捉到并锤炼进诗歌中。

声本无心,然而进入凝视内心世界的王维的耳朵,便成了心灵的导线。

王维是幸运的,但他得到他那个时代的眷顾并非偶然,这其中有许多原因,而最值得重视的,是王维异常全面的才华,完全符合盛唐人对一个天才艺术家的期待。

《新唐书》本传云:“维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得最为繁荣的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音乐活动十分活跃,而王维在音乐方面具有极深的造诣。

他的诗歌从音乐当中获得深厚的滋养。

他的诗里也有盛唐之音的高绝回响,但那不是歇斯底里的叫喊,而是一种审慎有节制的调子。

王维诗中对声音的独特表现,是自然的呼唤,诗人的艺术心灵经过其诗歌中的声音意象得到独特的呈现。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