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晨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课文PPT
• 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 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 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 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
• 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 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 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 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 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作者为何想到了《采莲赋》和《西 洲曲》?目的是什么?
• 借《采莲赋》和《西洲曲》来抒发感情; 表达心志,怀念那热闹的场景、无拘无束 的心境、自由舒展的理想之地。
•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一个基 调,是全文的文眼。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 “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 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 —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记江 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 如果不写心情,光写月光与荷塘,文章就 仅是就事论事,就失去了神韵,“为文而 文”则失去了意义。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 A.“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 的美人”,写出了荷花的明亮、繁多、新美。 •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 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写风之快捷。 • 这两个比喻给人以清新之气,淡雅之风,更具体更形象。 • 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荷叶的浑 圆舒展,形态优美。 • 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痛快淋漓, 比喻月光无遮拦的朗照;小睡迷迷糊糊,比喻朦朦胧胧 的月光,这个比喻传神、生动。 • E.“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景象很美,“笼着轻纱”,突 出了月光下飘渺的朦胧之美。
歌曲《荷塘月色》钢琴教学
歌曲《荷塘月色》钢琴教学一、了解歌曲背景在开始学习《荷塘月色》这首歌曲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歌曲的背景和相关知识。
这首歌曲是一首中国风的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意境深远歌词深受人们喜爱。
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这首曲子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音符与和弦在钢琴教学中,音符与和弦的学习是基础中的基础。
首先,需要学习各种音符,包括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以及它们的时值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同时,还需要学习各种和弦的结构和弹奏方法,包括大三和弦、小三和弦等,以及它们在曲调中的运用。
三、熟悉曲调与节奏熟悉曲调与节奏是演奏好一首曲子的关键。
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反复聆听这首曲子,感受其旋律和节奏的特点,并逐步掌握其演奏技巧。
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了解曲子的结构和段落,以及各个段落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四、练习手指技巧手指技巧是钢琴演奏中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对手指技巧的训练,包括手指的独立性、灵活性、力度等方面的训练。
同时,还需要教授学生掌握正确的指法和弹奏姿势,以保障演奏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五、注重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钢琴演奏中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曲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注重对曲调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还需要教授学生运用不同的弹奏技巧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气氛,以使演奏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培养乐感与听觉乐感与听觉是钢琴演奏中的重要素质。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学生乐感的培养,包括对音高、音色、节奏等方面的辨别和感知能力。
同时,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包括对音程、和声、调性的听辨能力。
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曲子和表现音乐。
七、加强读谱能力读谱能力是钢琴演奏中的基本功之一。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读谱能力的培养,包括对音符、和弦、调号、速度标记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同时,还需要教授学生正确的读谱方法和技巧,以保障演奏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八、提高视奏能力视奏能力是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技能之一。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解析版
第2.2课荷塘月色同步练习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幽僻( pì) 煤屑( xiè) 蓊郁( wěnɡ) 曲折( qū) B.酣睡( hān) 袅娜( nuó) 踱步( duó) 羞涩( shè) C.倩(qiàn)影梵婀(ē)玲弥望( mí) 颤动( chàn) D.媛女(yuàn)点缀( zhuì) 渺茫(miǎo)参差( cī)【答案】B【详解】根据汉字规范字音,B选项“羞涩( sè)”。
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
B.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C.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答案】C【详解】根据《荷塘月色》原文以及汉字规范字形,C选项中应该是“渴睡”。
3.下列四个句子,未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答案】B【详解】根据比喻修辞手法,B选项不存在本体以及喻体,而“像”只是好像的意思。
4.下列对加点的叠音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表示荷塘的广度)B.荷塘的上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描写树木茂盛)C.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形容叶子很大)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描写叶子多,且远近高低错落)【答案】C【详解】根据原文内容,C选项中“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能力进阶5.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后面引用《采莲赋》《西洲曲》里的句子,这两处引用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通过引用表现了“我”对“热闹”而“风流”的采莲情景的向往以及“无福消受”的惋惜之情,表现了眼前荷塘没有“流水的影子”的缺憾,和对江南的惦念。
荷塘月色课件
7
关于月亮的诗文: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
关于荷花的诗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 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9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线索,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相关图片
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 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
清华园中的荷塘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课文字词
生字词: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似的.
通感 ,又叫移觉—指感觉的转化、迁移,通感
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 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
荷香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荷塘四周景色
树色: 一团烟雾 远山: 路灯: 蝉声蛙声: 隐隐约约 没精打采 热闹
2024版第1课《荷塘月色》课文[1]
24
仿写练习:以身边景物为题材进行创作
仿写练习的目的
通过仿写练习,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024/1/29
仿写练习的要求
选择身边熟悉的景物作为题材,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注意要 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使作品具有个性和感染力。
仿写练习的示例
以校园里的樱花树为题材进行创作。可以借鉴课文中对荷塘和月色的描绘方式,对樱花树进 行细致的描绘。同时,可以融入自己对校园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青春时光的珍惜和 怀念之情。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024/1/29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 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
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 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
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 年仅50岁。
20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散文创作的影响
《荷塘月色》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 的思想,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 要影响,许多作家都从中汲取灵感和 启示。
文学技巧的启示
《荷塘月色》在文学技巧方面也有很高 的成就,如情景交融、意象生动等,对 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 示。
2024/1/29
21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细腻入微,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瞬间和细节,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刻 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之中。
他常常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情感和感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和画 面,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2024/1/29
朱自清的散文还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人物的内 心世界和情感波澜。
《荷塘月色》背景资料
《荷塘月色》背景资料1.朱自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荷塘月色》的?这篇作品写于1927年7月,这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期,这时朱自清思想十分苦闷,他不满现实但又看不到出路,在中和主义思想影响下,他感到“还是暂时超然的好。
”“乐得暂时忘记,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那里走》)。
(——陈孝全、刘泰隆《朱自清作品欣赏》第124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文章开头一句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是怎样的“不宁静”呢?他在《一封信》(九月二十七日)里写过这样的话:在北京住了两年多了,一切平平常常地过去。
要说福气,这也是福气了。
因为平平常常,正象“糊涂”一样“难得”,特别是在“这年头”。
……现在终日看见一样的脸,板板的天,灰蓬蓬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
于是木木然,心上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
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
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理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正可借来作近日的我的注脚。
读了上面的话,就比较清楚地看得出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在前一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作者怀着愤怒的心情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哀韦杰三君》(悼念“三•一八”死难的清华学生)。
写文章的这一年,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出现了白色恐怖的情景。
以上种种,不都是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背景吗?可见《荷塘月色》写景抒情,并不是悠闲者的自我消遣。
细读文章,“我”于夜深人静时出游荷塘,对待象征圣洁、光明的荷花、明月,赏心悦目,抒发个人谈谈的喜悦,借以消除“不宁静”的心情,也就是内心的矛盾、苦闷,表现了那一历史时期里部分知识分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磊落的情怀。
(——罗定五《朱自清的早期散文<荷塘月色>》)2.人们对这篇文章的评论如何?这篇作品写的是在一个静谧夜,作者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到北京清华园古井堂附近散步时,所见荷塘月色的景象和当时的心情。
2024年度-《荷塘月色》优秀课件
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以载道”思想相契合,体现了 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17
跨时代意义:永恒主题和现实意义
作品所表达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跨越时代的永恒主题,具有 普遍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荷叶
荷叶是荷塘的主要元素之一。它们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水面上,形成了一种独特 的韵律感。荷叶的绿色与周围的水面和天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荷花
荷花是荷塘中的点睛之笔。它们或含苞待放,或娇艳欲滴,或随风摇曳,为荷塘增添了几 分婀娜与柔美。荷花的色彩、形态和香气都成为了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周作人《乌篷船》
同样是写自然景色,但周作人的 作品更注重对景色的细腻描绘和 情感的抒发。
冰心《寄小读者》
以书信形式表达对小朋友的关爱 和教诲,情感真挚,语言平易近 人。
25
不同文化背景下同类题材作品对比
日本作家德富芦花《自然与人生》
01
以日本的自然风光为背景,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人生的感悟,
风格淡雅。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流水,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柔和与静谧。同时,“ 泻”字用得非常贴切,表达了月光倾洒下来的动态美。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这句话通过“薄薄”、“青雾”、“浮起”等词语的运用,生动地描绘了荷塘中雾气缭 绕的景象。同时,“青雾”一词表达了雾气的清新和朦胧美。
升华主题
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和人文情感的抒发,《荷塘月色》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还表达了 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这种自然美与人文情感的融合使得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全国“创新杯”语文类说课大赛课件一等奖作品:荷塘月色教学课件
A.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
岭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的“光和影”与听觉的“的旋律”、“名曲”构成了通 感。 B.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的视觉,和朦胧的梦境构 成通感。 C.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 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的。 视觉和妙不可言的生理感受构了通感。 D.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 的。 将嗅觉移植为听觉,“屡屡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前者 从嗅觉角度描述,后者从听觉角度摩声。
朗读第4段,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下划线标出它所描写的景物,并思考作者写的景 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 明确: 先总写荷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定点观察,远→近,上→下,静→动。 2.为了表现景物特征,作者主要采用什么修辞? 明确: 比喻、拟人、叠词、通感。
检查微课学习效果——通感修辞 思考:什么是通感?你能找出文中含有通感手法的 句子吗? 明确: 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 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 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 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
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 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
说学情
作者简介
识记文学常识
朱自清,现代作家。号秋实,字佩弦,祖籍浙江 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扬州。 他坚定站在民主革命一边,反对内战,直到临终 前还嘱咐家属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给的 美国面粉。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民 族气概”。 散文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 影》《荷塘月色》《春》等。 作品有诗集《血潮》(与俞平伯等合集)、《踪 迹》(诗与散文合集)、《背影》《欧游杂记》 等。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荷塘月色课堂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学方法:分析、鉴赏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三、写作背景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荷塘月色的仿写作文100字
荷塘月色的仿写作文100字荷塘秋色伴随着习习的秋风,同学们又一次来到了近春园的河塘边。
周围的一切显得是那样的亲切。
高大的树木、峻峭的假山、翠绿的草坪。
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那清澈见底的荷塘。
每次来这里,它总会给我一种不同的感受。
我喜欢夏天那朝阳下粉红的荷花,但更喜欢那凉风中胖胖的莲蓬。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瞧,那棵树上已长出小小的果实,一阵微风吹过,果子在微风中微微摇动。
秋天已真正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莲蓬当然早已成熟,被园林工人摘走了。
莲蓬圆而光滑,呈半圆形,中间长有一颗颗豆粒般的莲子。
虽说莲蓬已结出,但荷叶依然是那样碧绿,看不到边,仿佛是金色的稻田,耀眼夺目;又似绿色的田野,一望无垠;还像那波涛汹涌、时起时伏蔚蓝的大海。
碧绿碧绿的一片,似乎与天相接。
荷叶不仅颜色青翠欲滴,而且形状更是五花八门。
看那一边,荷叶高高挺立出水面,似乎是想和其他的荷叶相媲美,又似是想给水里的小鱼、小虾们撑开一把遮阳伞。
再瞧那边,所有的荷叶都平平的躺在水面上,小的像圆盘,大的似睡莲。
几滴水珠淘气的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就像一个玉盘托着几颗珍珠,晶莹剔透,洁白无暇。
“真美呀!”我一边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一边赞叹道。
我不禁陶醉在这美景之中了,“集合啦--”旁边传来同学们那清脆的喊声。
要走了,我真的舍不得离开,但也无可奈何。
望着这绿树成荫,硕果累累的近春园,使我想起了一个成语“春华秋实”,春天顾然美丽,有那万紫千红的鲜花在争芳斗艳,但它却没有秋天那硕果累累的果树更加美丽;没有那一望无际的田野更加美丽;没有那盛开的菊花更加美丽;没有……我爱秋天,爱它的一切。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这是朱自清先生笔下清华园的荷塘。
我想不到今年初冬,我有幸被选派到清华大学参加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参加学习,竞也与这梦一般的意境相遇了。
在清华园、在荷塘边,接受了近半月的培训,传道授业解惑的,都是一些赫赫有名的教授、学者,他们时而天马行空、旁征博引、侃侃而谈,时而抽丝剥茧、见微知著、娓娓道来,把那些新鲜的、有活力的,有价值的,或似曾相识,或前所未闻的知识、信息、道理,像洪水一样灌输进我的大脑,真令我感到有点应接不暇。
歌曲《荷塘月色》钢琴教学
歌曲《荷塘月色》钢琴教学(实用版)目录1.引言2.《荷塘月色》歌曲背景介绍3.钢琴教学要点3.1 音阶与和弦3.2 节奏与拍子3.3 表现情感与意境4.教学示范与实践5.总结正文【引言】歌曲《荷塘月色》是一首描绘夜晚荷塘美景的经典作品,其深情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风歌曲,它也成为了钢琴教学中的常见曲目。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如何用钢琴演奏《荷塘月色》,并提供一些教学要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首歌曲。
【《荷塘月色》歌曲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由著名作曲家梁祝荐禧、作词家林夕联手创作的一首歌曲,首次亮相于 2010 年。
歌曲的灵感来源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歌词中“我愿化作一首歌,随风飘荡,寻找那失落的宁静”等词句,表达了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钢琴教学要点】要想用钢琴演奏好《荷塘月色》,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3.1 音阶与和弦《荷塘月色》的音阶以小调为主,主要运用了 A 小调。
在和弦方面,要掌握好 C 大、G 大、F 大等和弦的运用,以及各种转调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练习音阶与和弦,熟练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2 节奏与拍子《荷塘月色》的节奏较为舒缓,以四分之一拍和八分之一拍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好节奏感,使演奏更加流畅。
可以通过打拍子、视唱练耳等方式,帮助学生找到歌曲的节奏感。
3.3 表现情感与意境《荷塘月色》作为一首富有诗意和情感的作品,演奏者需要充分理解歌词的内涵,表现歌曲的意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解歌曲背景和歌词含义,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教授一些音乐表现技巧,如动态变化、音色变化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传达歌曲的情感。
【教学示范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进行示范演奏,让学生对歌曲的旋律、节奏和表现手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然后,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段练习,逐步掌握歌曲的演奏技巧。
现代抒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是谁的作品
现代抒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是由我国现代作家曹禺创作的作品。
这篇文章以荷塘夜色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在夜间游荡的情景,以及对生活、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文章深情、清新,兼具简练的文字表达和深刻的内涵,被誉为现代抒情散文名篇,成为我国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
一、荷塘月色:唤醒内心深处的敏感《荷塘月色》从主人公的角度展现了一场夜晚的散步,淡泊中流露出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文章内容透着对人生、自然的深邃理解,以散文的方式传达了作家内心深处的敏感和细腻,使读者在品读时产生共鸣。
1. 生活的本质:散文中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现出了对生活的感悟。
作家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理解。
2. 对自然的感悟:《荷塘月色》着重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作者透过主人公的眼睛观察大自然,描绘了荷塘夜色的美丽与宁静,以及大自然的奥妙和变幻。
3. 内心的反思:在品读这篇散文时,让人深深感受到了一种对内心世界的反思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作者透过主人公的视角,对人生、自然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二、荷塘月色: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荷塘月色》不仅仅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散文名篇,更是展现了现代抒情散文的独特魅力,成为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
1. 文字的表达:文章以简练的文字、清新的语言,将荷塘夜色的美丽和宁静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紧凑的叙述和精炼的语言,让读者在短短的篇幅中获得了一种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刻体验。
2. 情感的表达:作品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充分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以及对生活和自然的独特理解。
作家通过对主人公行走在夜色中的心境描写,赋予了作品深厚的情感色彩。
三、荷塘月色:个人的观点和理解对于《荷塘月色》这篇现代抒情散文名篇,我深受其感染。
作品中对生活、自然的感悟,以及作者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作者简练而深刻的文字表达方式,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品的魅力和艺术魄力。
总结回顾:《荷塘月色》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我国现代抒情散文名篇,通过对荷塘夜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
献给好人的奏鸣曲 荷塘月色
献给好人的奏鸣曲荷塘月色
《献给好人的奏鸣曲荷塘月色》是一首表达对好人的敬意和
赞美的音乐作品。
这首曲子以荷塘中夜晚的月光为题材,通过音乐表达美好人性和真善美的力量。
整首奏鸣曲采用温柔的旋律,充满感情地描绘了荷塘中月光的明亮和宁静。
乐曲开头轻柔的钢琴声带来了一种静谧的氛围,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月色的美妙。
随后,乐队的各个乐器渐渐加入,交织出悠扬的旋律,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在旋律的发展过程中,乐曲逐渐增加了音乐的张力,通过乐队的合奏和音乐的高潮部分表达了对好人的敬意和赞美之情。
音乐的高潮部分充满激情和力量,展现了好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美好力量。
而在乐曲的尾声处,音乐又逐渐回归宁静和柔和,仿佛在向好人致以最真诚的祝福和感谢。
《献给好人的奏鸣曲荷塘月色》通过音乐的形式抒发了对好
人的赞美和敬意,以荷塘中的月光为背景,表达了好人所带来的善良和美好的情感。
这首乐曲鼓励人们传递友善和爱心,传播正能量,并向所有的好人致以真挚的感谢和祝福。
荷塘月色短评
荷塘月色短评《荷塘月色》是唐代诗人张旭的名篇之一,所讲述的是作者在夜晚赏荷时被荷塘中的月光所感染,兴致勃勃,写下了这首优美的诗篇。
整首诗的篇幅不长,占据两个句式。
行文简练,意境深沉,情感真挚。
这首诗用到了大量寥漠的景象与富有感染力的词句,将读者带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赋予了他们带入深层次的情感境地的能力。
《荷塘月色》的首句即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开头就有着极高的诗意和美感,诗人将曲径与荷塘、花木紧密联系,构成了壮美的景象。
此外,句中出现的“幽处”与“禅房”再次印证了这种寂静寥若晨星、茫茫人海寻一人的深切感受,让人不禁陷入沉思。
接下来的一个句子中,唐诗中那非常熟悉的“荷叶何田田,杨柳岸晚晴。
”以浓烈的荷香和杨柳的移步换景为诗境,巧妙地点明了夜晚荷塘中天地的美妙,生动地描绘出了荷塘的气象,是非常精彩的描写。
后文“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则更向读者展示了夜晚荷塘的特有的趣味,在这里,花朵活泼,草叶娇艳,整个景象清新雅致。
但是,令人最为折服的,是张旭通过鲜活的诗句与精妙的笔调,用充满诗意和情感的词语和感情,呈现了他自己的心态。
应该说,这种思想感情对现代的我们仍然有着非常深刻的启示:即使是寂寞无人的夜晚,也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感情世界。
对于读者来说,《荷塘月色》的内涵其实不仅是这样简单的一段描写。
这是最基础、最簇新的境界,与读者们缘起了某种内部化的情感关系。
这种情感或许是那种悲伤的、惊诧的、开怀的、愉悦的、甚至是天性的挣扎,不同的人,走过的路,往往也不尽一致。
以上就是我对《荷塘月色》的短评。
这首诗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将独特的景象、生动的情感和清新雅致的气象混合在一起,让读者沉浸在美妙的夜晚荷塘中。
无论如何,这首诗都是一篇传世之作,读之仍能感受到这许多年来,人们对于诗歌的深切追求和热爱。
《荷塘晨色》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荷塘晨色》现代文阅读及答案《荷塘晨色》现代文阅读及答案《荷塘晨色》史荣东①荷花是古人常以吟诵的花卉,如“荷钱浮翠点前溪,梅雨日长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尚得残荷听雨声”;“菡萏香消翠叶残”等佳句。
江南人对荷花更是情有独钟,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定为荷花生日,男男女女划桨摇棹,玩荷赏莲,十分雅致有趣。
读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被他笔下月倩荷香所牵动,那月色斑驳,荷塘清丽的意境在风过处煞是迷人醉人,然而,我赞许的却是荷塘晨色,荷塘晨色似乎每一天每一处无不呈现勃勃生机。
②儿时的我是调皮的孩子,每天天一亮,扛着鱼网提着鱼桶到不远的荷塘捉鱼。
清晨荷塘是幽静的,碧清碧清的水塘边,一垄翠竹掩住几间草舍,只有牛犊在晨曦下欢愉地踢着蹄子摇晃着尾巴;荷塘内荷叶刚冒出水面,像一枚枚翠绿的玉璧飘浮着,蜻蜒颤动着薄翼忽上忽下在新叶上打转;小鱼儿在荷叶底下划鳍摇尾地戏逗着。
正当我猫着身子,聚精会神用网捞鱼时,“哞”的一声牛鸣,小鱼儿一惊尾巴一翻钻到水底去了。
我顿时来了火,回身一把死死地揪住了牛犊尾巴,小牛也来了火,一回头用尖角向我顶来,我一吓手一松“扑通”仰面跌落进水塘中,连呛了好几口水。
待我爬起来一看,只见池塘内老牛洋洋自得地抖动一下耳朵,悠然地眯缝起眼睛……太阳从荷塘内爬了起来,亮丽了树丛中鸟声,亮丽了荷塘清风,亮丽了水中小鱼儿。
③玄武湖是个荷花绽开的天地,一望无际的荷时密密匝匝连成一片,荷花含苞欲放撒落在碧叶之间,嫣然俏丽。
露珠在朝辉下闪烁,滚动在如盘的荷叶上,A.青蛙在叶子上昂首挺胸,像得胜的将军鸣叫着。
我与战友划船掀开荷叶,那青蛙顿时成了惊弓之鸟,腿一伸“扑通”钻到水底去了,那矫健而优美的身形,为荷塘带来了灵气。
一阵风掀动荷叶,晨曦中我与战友都裹在清香荷风之中,涌动起无穷的向往……④西子湖畔的荷花更是别样娇红,亭亭玉立的菡萏更显示醉人风采,荷叶像一把把伞似地撑出湖面,挡住了我与女友,船在花叶间穿行,自有一番情趣。
歌曲《荷塘月色》钢琴教学
歌曲《荷塘月色》钢琴教学【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荷塘月色》这首歌曲2.讲解《荷塘月色》的钢琴教学3.分析《荷塘月色》的钢琴演奏技巧4.总结学习《荷塘月色》的钢琴教学的重要性正文《荷塘月色》是一首非常优美的中国风歌曲,歌词描绘了一个宁静美好的夜晚,配合上动听的旋律,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而钢琴作为乐器之王,演奏这首歌曲更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韵味。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讲解《荷塘月色》的钢琴教学,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首歌曲的演奏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熟悉《荷塘月色》的曲调和节奏。
通过多次聆听,我们可以感受到歌曲中的情感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曲子的内涵。
在熟悉曲调之后,我们可以开始学习钢琴谱。
在钢琴谱中,音符和节奏的组合代表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确保在演奏过程中不出现错误。
在掌握了钢琴谱之后,我们需要开始学习演奏技巧。
钢琴演奏技巧包括指法、音色、力度等方面。
对于《荷塘月色》这首歌曲,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提高演奏技巧:1.指法:在演奏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手指的摆放和力度。
正确的指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流畅地演奏曲子,提高演奏效果。
2.音色:钢琴拥有丰富的音色,我们可以根据歌曲的情感变化,适当调整音色,使演奏更加丰富多彩。
3.力度:在演奏过程中,力度的掌握也十分重要。
通过力度的变化,我们可以表现出歌曲的层次感,使演奏更具感染力。
学习《荷塘月色》的钢琴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音乐素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挑战,我们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钢琴演奏技巧,从而更好地欣赏和表现音乐的美。
总之,《荷塘月色》这首歌曲非常适合用钢琴演奏,通过讲解钢琴教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首歌曲的演奏技巧。
《荷塘月色》中的恬静与人生境界
荷塘月色中的恬静与人生境界《荷塘月色》是中国大陆作家林语堂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一个人在荷塘中的宁静夜晚所感受到的愉悦和思考,探讨了恬静与人生境界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通过对文中情节和主角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剖析荷塘月色中表现出来的恬静及其对人生境界的影响。
1. 荷塘月色初识荷塘月色给予我们最直观、深刻的感受就是恬静。
在故事开头,作者描述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荷塘中倒映着明亮清澈的水面、繁茂葱翠的荷叶,在微风拂动下轻舞着。
这个场景给人一种安宁和平静之感。
2. 主角心境与恬静情感主角是一位寡言少语、内敛却有内涵的人物。
他在荷塘月色下行走,在这片幽静之地感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和与从容。
他把自己融入到自然的怀抱中,不再有喧嚣和纷扰,只剩下内心的宁静。
这种恬静的情感渗透到他的思维和行为中,在与孩子、小动物相处时表现出的耐心和温柔。
3. 恬静对人生境界的影响恬静给予了主角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体验,使他在荷塘月色下真正感受到了自我与自然的共鸣。
在这个状态下,他不再为功名利禄所困扰,也不再因琐事纠结,而是能够平和地看待一些生活中容易被忽略或烦恼的事情。
恬静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生有更重要、更深刻的东西值得追求。
4. 恬静与人生境界之间的联系恬静是人生境界提升和修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条件。
只有在内心达到一种宁静与平衡,并学会从容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健康、幸福、充实的人生境界。
《荷塘月色》通过对主角的描写,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节展示了恬静对人生境界的积极影响。
在忙碌而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可能更加需要一片静谧的场所来寻找内心的宁静。
荷塘月色正是这样一个传递恬静与人生境界之间联系的故事,引导我们通过静默、放松和思考去探索更高层次、更有意义的人生。
总结起来,《荷塘月色》中透过描绘恬静场景和主角心境,将恬静与人生境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体验恬静,在平凡而繁忙的日常中感悟其中的美好,并致力于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追求内心真正渴望的平和与宁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计: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释题1. 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2.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二、自读感知1.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2. (一)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二)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
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
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3. 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 提问: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明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
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2)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明确: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
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
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第二课时再读质疑(一)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1.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2.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3.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4.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5.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6.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7.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8.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9.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10.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11.《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二)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如上1. 3. 6.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
如上4. 2. 7. 9. 10. 8.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如上11.四、讨论交流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
明确:(一)投影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
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投影时代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社会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
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其次讨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
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
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
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
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
第二层写动态。
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
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
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
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
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人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
“照”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明确:“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
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
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
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
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
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最后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
这个问题不言自明了。
小结: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
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
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