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企业人才需求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
面向现代企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习,才会终身有竞争力 。
5 有 良好 的职业道德 。对优 秀人才 往往用 “ 才兼备 ” . 德
识 ,而企业更注重实际能力 ,即理论 知识在企 业实践 中运用 来形 容。过去企业 比较 重视 “ ” 才 ,即学 历 、知 识水平 、工 水平 。知识 和能 力是不 同概念 。当然能 力要 以知 识 为基础 , 作 能力等 。而在 市 场经济 日正 常完 善 的今 天 ,企 业 对人 才
避免供需矛盾。实践证 明,一些 高职学 院办得 好 ,其毕业 生 度看 ,应 当也是 通才 ,这样 才 能适 应 企业 宽 口径 的人 才 需
供不应求 ,得益于具有 职业技 术教育特 色的专业 和教学 。随 求。如机电化工专业学 生 ,到 化工 企业 可能从 事营 销工作 ,
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 的用人标 准和人 才素质要求有 了进 不仅要通晓化工知识 ,还要掌握 经济学 、财务 、法律 、营销
特点 :
企业需要 各种层次 的人才 ,不是 学历越高越好 。如深圳有 大 作 能力 、学 习能力 、职业道 德、身体 素质 、文化修养 、创新 量的硕士 、 士 , 博 但最缺 的人才 是高级技术 工人 ,一个 高级 能力、领导能力 、社交能力 、进取心 等等 。 钳工的工资 比普通硕 士高得多。 因此 高职学 院培养人才应 考
但有丰富的理 论知识者不 一定其工 作能力强 。一个博士 生在 。 德” 的方面 越来 越 重视 ,其 重 要 性 超过 。 ” 摆在 第 一 才
( 收稿 日 】2 0 - 4 2 期 0 64 - 6 ) [ 作者简介 】陈 弘 ( 94一 ,男 , 1 6 ) 湖南测 阳人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副校长 ,副教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探索
[摘要]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虽然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经济发展下,社会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但仍存在着学生就业压力大,企业招工不理想的现实问题。
阐述校企协同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系统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必要性及内容方案。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企业;职业教育;评价[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8)19-0235-01一、背景在国家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教学环节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训基地等措施,为各行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但是由于企业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中参与度不高,仍然存在着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将企业作为第三方质量评价系统的组织者,参与到教学质量监控中来,有利于校企人才及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二、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对企业来说,参与介入到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中,有利于按照自身企业的标准去规范人才的培养,降低人才对接的不吻合性。
在教学中,企业参与到具体教学及教学评价中,可以通过学校资源完成企业生产性实践工作,降低了企业自身的生产升本,通过校企协作系统评价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
其次,对学校来说,企业参与教学质量的把控有利于教师了解行企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具体量化需求。
按照企业的标准来判断课程教学的质量能够让学校的教育真正与行企业接轨,打造仿真性工作场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此提升学生的就业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用行企业的要求规范自身,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打造。
最后,对学生来说,校企协作构建的评价系统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确行企业的要求,在校期间逐步按照行企业和学校的双要求完成并达到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以及对行企业发展需求的动态把控,对毕业后迈向社会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三、校企协同构建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内容校企协同构建的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需要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个部分。
现代企业对高职高专创新人才要求的思考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职教幼教现代企业对高职高专创新人才要求的思考◆倪田金郭维儿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需要的人才是创新人才,为此,本文分析了企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并提出高职高专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造型技术应用性人才时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企业高职高专创新人才思考一、现代企业需要创新人才21世纪现的代企业最需要的人才是创新人才。
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企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企业经济增长,归根到底是知识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企业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而技术创新是这一转化的中心环节,离开技术的创新,就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
所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会异常激烈。
谁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资源,谁就拥有持续创新的能力,谁就具备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为此,近几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企业一样,都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竞争。
二、企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德国经济学家克罗茨说: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演变成为创新能力的竞争。
一个企业的唯一竞争优势取决于其员工的学习能力,即从现有知识尽可能快地产生新的知识的能力,也就是创新能力”。
这就是说,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不再属于资本所有者,而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员工。
人才的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
美国学者约翰珀西科认为,创新一直是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
在整个市场经济中,创新型的企业总是抢占市场,夺取新技术、新产品及服务的最大份额。
目前,现代企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观念创新观念创新,也就是思维创新。
在知识经济社会,企业生产就是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中发展,生产方式也在创新。
企业员工的就业观念,就业意识,劳动能力也必须不断创新,否则就无法从事创新劳动,就会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
所以,现代企业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即如何创新。
美国人在企业界有一句口号“请拿你的创意换金钱”。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与现代企业人才需求调查
2011年第10卷第1期2011.10.1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与现代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刘瑶梁光第卓伟【摘要】通过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找出目前高职教育与现代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和差距,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与现代企业的接轨提供基础支撑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与现代企业相适应;高职生;素质教育;现状【作者简介】刘瑶,四川眉山人;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梁光第,四川泸州人;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伟,男,四川成都人;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显示,我国人才结构层次中,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仍然非常紧缺,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更加市场化和专业化,企业对高等职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重技能、重再学习能力和重发展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全新特点。
近年来,许多高职生“就业难”现象直接反映出高职生素质状况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和差距,高职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我们开展了《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研究。
课题组在四川省六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高职学生教育与现代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状况的调研。
此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运用借鉴资料、自编问卷形式,设计出“高职(院校)学生对现代企业员工素质认识状况”调查问卷,分别从专业素质、工作素质、人格素质、高职学生在企业发展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双向衔接要求等方面,共列出47个选择题,对描述不尽之处特意设置了“其它”选项。
在问卷中,为消除学生的顾虑采用了不记名方式,以期能测查出学生的真正想法,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本次调查对象为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电子高专、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托普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职高专院校,座谈走访教师89人次,取得相关资料30余份;在对学生的调研中,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7份,问卷回收率为96.16%。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探索适应现代高职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前言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无疑对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2.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三个方面。
2.1 实践性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
高职教育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此,实践性教学方法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手段。
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都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2.2 职业性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特征。
高职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因此,职业性教学方法要求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实施教学,以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对接。
2.3 开放性开放性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职教育要与国际教育接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因此,开放性教学方法要求学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3.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教育的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1 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手段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手段。
如在线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等,都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2 产学研合作手段产学研合作手段是指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参与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紧密结合。
基于连锁企业人才需求变化的高职人才培养思考——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
基 于连锁 企业人 才需求变化 的高职人才培养思考
— —
以连 锁 经 营 管理 专业 为例
王青
摘要 : 一直以来 , 连锁 经营管理 专业都 以 岗位技 能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 中之重 , 并积极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 学生专业技 能 , 积极 引导学生结合行 业、 企业发展 制定个人专业职 业发展 规划 。但是 , 以 目前连锁 企业对 高职类人 才定位 于 门店基层管理人 员来看 , 并不 满足 学生对 自我职 业生 涯规 划的要 求 , 最重要 的原 因是 学生素质 与能力达不到连锁 企业对 中高层 管理人 才的标 准。提 升学生各项综 合 能力是 连锁经营 管理 专业 未来发展 的一 个重点。 关键 词 : 连锁 经营管理 校企合作 连锁人才 需求 高职教 育 中图分类号 : G7 1 2 文献标识码 : C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1 8 1 . 2 0 1 3 . 0 9 . 2 0 1
1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人才培 养现状 就 隋况 , 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连 锁经 营管理专业 是伴随连锁企业快速增长 、 连锁人才 1 3 益 3 . 1 继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第一 目标 短期的情况 下出现 的一 门新兴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 。该专业一直 将连锁 企业 内部 员工操作手册 作为人才培养 方案制定 的标 将培养 目标放在 为各类 连锁企业 , 特别是零售 连锁 企业 提供高技 准 。用企业 对员工 的能力标准来作 为连锁经 营管理专业人才 培 能的专业化人才 , 并通过“ 校企合作 , 订单培养 ” 的模式来培养符合 养 目标 , 用企业 对经营人才 的培养模式来 培养学生技 能 , 真正 做 连锁企业需求 的经 营管理类 人才 。通过多年实践 , 武汉 软件工程 到校企合作一体化 。专业课程教学从课堂化 向企业化转变 , 将 一 职业学 院连锁经 营管理专业依托 I G A中国零售 学院这个平 台, 与 部分实践性较强 的部分课程直接搬到连锁企业现场讲解 , 另一部 I G A成员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 双方 围绕岗位能力要求 , 在人才培养 分理论课程则可 以通过参观 、 考察合作企业来深化理论理解 。 目标定位 、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 校 内外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 学 生顶 3 . 2 积极 培养学生抗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岗实 习等方面展开 了全方位 的合 作 , 以“ 订单式” 和“ 半工半读 ” 的 增加培养学生抗压能力 的课程 , 在 人才培养 方案 中设 立企业 形式培养 了大量具有一定 专业技能水平的连锁经 营管理类高职毕 内部 员工抗压培训课程 , 或通过课外社 团活动来开设抗压课程 。 业生 , 初步满足了 I G A成员企业 的需求 。但是 , 随着连锁企业 规模 加强学生语 言表达能力训 练 , 形 式可 以结合 实际情况多种 多样 , 的不断壮大 , 连锁- k, l l , 对于人才需求也发生 了一定变化 。 日常课堂教学可 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来发表 自己的看法 , 也可 以通 2 连锁 企业高职类人才需求特点 过小组讨 论来增强与他人语言沟通能力 , 课余则可 以开展全员参 2 0 1 1 年连锁 经营协会对 全国部分连锁 企业人才需 求情况进 与的演讲 、 技能展示 的集体活动 。可以将校企合作企业文化渗透 行 专项调 查 , 共有包 括零售 、 餐饮、 服务等 不 同业 态 的5 5 家企业 连锁经营管理专 业教育 的全过程 , 以培养学生 的责任心 、 角色意 参 加本 次调查 。根 据< < 2 o 1 1 年 中 国连 锁行业 人才需 求状况 调查 识 和归属 感。合作企业可经常性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料 , 传递企业 报 告》 和武汉 软件 工程 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顶 岗实 习 的信 息 , 使学生能及 时了解企业决策层 的作为 、 国内外商务动态 、 情 况调查的双项分析 , 发现连锁企业 对高职类人才需求 出现 了以 企业 的业绩 和存在 的问题 、 员工 的风采等等 。或者安排企业文化 下几个 特点 : 的系列讲座 和让学 生参 与企 业组 织的大型活动。 2 . 1 需求 3 . 3 加大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力度 连锁企业对于不 同学历 的人才需求数量是逐年增加 , 其 中高 利用校 企合 作平 台 , 继续扩 大教师 企业 挂职锻炼 的实 践活 职类 人才需求 量所 占比例较大 。对 高学历 ( 本科及 以上 ) 人 才的 动 , 大力培 育“ 双 师型 ” 教师 。 目 前, 武汉 软件工程职业学 院已派 需 求绝对 数虽 然小 , 但增 长 比例 更快 。 对 I G A合作企 业调查 发 多位专业教师 在 I G A合作企业挂职锻炼 , 从企业 每一个基础岗位 现, 连锁企业对受过一定专业知识 和专业 技能培养的高职生 的需 做起 , 熟悉企 业各部 门的管理理念 、 岗位职责 、 操作 规范 、 用人 标 求不 断加大。 准、 管理制 度等具体 内容 。在这个过 程中 , 教 师更进一步 了解 连 2 . 2 岗位 锁企业 对各 岗位人 才需求 , 更新 了连 锁经营相关行业 发展趋势 、 根据 连锁经营协会调查 , 7 0 %的企业 在提供给高职 生或大专 企业管理 新知识 和新 方法 , 可以有针对地 调整课程标准 体系 , 修 生 的岗位 中都选 择了门店主管或见习主管 , 而选择 门店基层员工 订课程结构 内容 , 改进课 程教学方法 , 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 提 的为 5 5 %。 进 入 到 I G A合 作企业 顶 岗实习 的学生 中 , 大部分 在 高人才培养质量 。 进入企业实 习一 段时间后 , 都会 以区域 主管或 见习主管为 目标对 其进行重点培育 , 优秀者则直接进入新店担任 主管工作 。 参考文献 : 2 . 3 能力 [ 1 】 中国连锁 经营协会. 2 0 1 2中国连锁 经营年鉴『 M1 . 中国商业 出版 连 锁企业对具 有一定实 践能力 的高职生和大专 生还是非 常 社, 2 0 1 2 . 重视 的 , 希望 他们能够 胜任管理类 的工作 , 同时 十分重视其压力 『 2 1 . Y - . 强. 中国零 售业监 测与分析报 告 2 0 1 0 [ M1 . 北京 : 中国经济 出版 承受 能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 。而 I G A成员合作企 业则在 校企合作 社, 2 0 1 1 . 过程 中直接表示过 , 在挑选 门店主管 人选时技 能 、 抗压 是 同等重 [ 3 】 邱云, 查克玲 . 连锁 经 营管理 专业“ 订单式 ” 人 才培养模 式初探 要的。 文教 资料 , 2 0 1 1 , ( 5 ) . 2 . 4 威 胁 [ 4 】 沈艳 . 连锁 经 营管理 专业人 才需 求与 岗位 分析 …. 湖 北广播 电 虽然连锁企业对 高职类人才需求规模不 断扩 大 , 但 同时对本 视 大学学报 , 2 0 1 2 , 3 2 ( 6 ) . 科 及 以上 的高学历人 才需求也在 逐年增加 。而从具体 岗位需求 f 5 1 徐 志群, 施 中云. 高职连锁 经 营管理专 业工 学结合人 才培养模 上, 可 以发现 连锁企 业对 高职类 人才培 养 的重 点是 放在 门店主 式研 究『 l 1 _ 全 国商情 . 理论研究, 2 0 1 2 , ( 1 6 ) . 管、 店 长助理 等管理 岗位 , 对 高学历人才则 是总部职能 部 门主管 和门店店 长。换言之 , 高学 历是定位在 中高层管理 , 而 高职大专 作者简 介 : 王青 ( 1 9 8 1 一 ) , 女, 汉族 , 湖北武 汉人 , 讲 师, 研 究方 向 类则是 门店基层管理 。 为经济管理、 连锁经 营、 高职教育 , 武汉软件 工程职业 学院经济 管 3 高职连锁经 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建议 理 系, 湖北武汉 4 3 0 2 0 5 根据上述连锁企业高职类人才需求特点 , 结合学生顶 岗实习和
心得体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最新)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为职业教育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成为对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独特贡献。
比较X年和2006年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体系升级趋势明显,总体规模稳定,外延发展进入瓶颈期,内涵建设正当其时。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从学校数量来看,高职(专科)院数增长18.5%,中等职业教育减少25.9%,职业初中数减少95.2%,应用技术大学诞生,标志着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经济协同升级的趋势更加明显;其二,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总数减少了24.2%,但在校生总数浮动不大,10年来仅增长2.1%,表明职业教育总体规模比较稳定,在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两个要素的制约下,职业教育外延发展道路开始进入平台期;其三,教职工总数增长5.2%,专任教师增长16.0%,总生师比从15.9∶1下降到15.4∶1,专任教师生师比从20.3∶1下降到20.5∶1,表明教师队伍总体规模稳中略升,虽然距离18∶1甚至更低的生师比,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但是限于教师编制数量和准入资格等要求,教师队伍数量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
因此,仅从这10年的数据即可知道,职业教育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外延型发展,已经为转向质量型发展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动能转换积累了深厚基础。
纵观当前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全球化浪潮起伏波动,多元文化交流激荡,国际竞争有增无已,价值链升级更加频繁,经济社会发展动能转换,人民内部矛盾发生转变。
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密切关注国家发展规划战略的导向,加大深层改革力度,深化内涵建设,提升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释放更加强大的人才供给能力。
首先,加速构建适应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积极创新中央部门联席合作的职业教育治理体制机制,尽快组建相对独立的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局,改革国家教育督导局作为国务院特设机构,形成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局、国家教育督导局、各类教育举办主体和社会组织协同共治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尽快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专业认证制度,系统化改革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税务法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制度,确保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法理基础和制度依据;改革职业教育的招生考试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快建设学分和技能积累制度,运用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学分银行系统,搭建各类学习成果能够顺畅互换互认互转、异地通存通兑的机制,保障各类职业教育生源能够自由转换学习类型和学习权利,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服务于每个学习者的立体多维的教育体系。
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我院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为例
办公自动化杂志0前言近年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应用,已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在此背景下,电子商务行业在过去十多年中发展迅猛,已逐渐成为社会贸易活动的基本经济形态。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商务技术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同时,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层出不穷[1]。
然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仍与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及社会需求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技术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如“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校企合作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运行机制”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2],依托清远市信息技术类专业职教联盟,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与清远本土电子商务领域知名企业清远市寻乡记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清远市稻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广泛开展合作,组建了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
借助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优势,共同推进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各项专业建设工作,制订了“贴近行业、面向主流、以实践项目引导人才培养”为总体建设思路;并紧紧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我院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为例林昆郑霖娟(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与创意设计学院清远511510)摘要:针对国内电子商务领域发展快、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存在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校企合作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运行机制”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依托清远市信息技术类专业职教联盟,组建了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探索,通过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队伍,在广泛开展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任务强化课程知识的联系、以创业实践引导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实践,全面提升电子商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以能力为 中心 。企业 招聘 和 配 备员工 是 一种 双 向选 择 和匹 配 的过程 ,每个工 作 岗位 都有 其 特殊要 求 和 与之相 联 系的报 酬 。 个人要 想胜 任某 一工 作 岗位 , 必
须具 备一 定 的知识 、 能 、 干及其 他 个人 特征 。 一 技 才
成资本 , 当成 能 带来更 多价 值增 值 的资本 ; 统人 事 传 管 理重 使用 而轻 培 育 ,人力 资 源管 理把 开发 人 力资
维普资讯
第 6 第 5期 卷
20 0 7年 9 月
襄 樊 职 业 技 术学 院学 报
J un l f a ga c t n l n T c nc l l g o r a n fn Vo a o a d e h ia l e o Xi i a Co e
人 才培养 模式 .实 现 以就业 为导 向具 有 十分重 要 的 意义 。
1 现 代 企 业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内 涵
员 的能 力应 与其 所 承担 的 岗位责 任相 对应 .同一 能
级 的人 才 .应 按 能级 在其 所在 的 人才 结构 中进 行 定 位 。“ ” 能 即人 的 能力 ,级 ” 岗位 职级 。 级对 应是 “ 即 能 人力 资源 管理 中的重 要原 理之 一 。 方面 , 的能 力 一 人
V1 0. 6
N . o5
S p 20 e t. 0 7
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杨 汉东
( 樊职业技 术 学 院,湖 北 襄 樊 4 1 2 ) 襄 4 0 1
摘 要: 随着传 统的人 事 管理逐 渐被现 代人 力 资源管 理所取 代 . 业逐 步建 立起 以 能力为 中心的 企 人 力 资源管 理体 系。这 一根 本性 的 变革 。 专 门培 养 高技 术 、 给 高技 能专 门人 才的 高等 职业技 术教 育 提 出 了新 的要 求。对 企 业人 力 资源 管理体 系与 高职人 才培 养 的 关 系、 高职教 育如何 适应 现代 企业
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索
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索滕晓焕(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300)摘要:本文从目前的产业结构以及企业对高职生的需求状况入手,对企业需求的关键能力的结构进行了解析,得出了企业所需要的各个能力要素的重要性程度。
接着,就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键能力的形成模型和培养策略。
关键词:企业需求;高职生;关键能力;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70一(2013)02一004l一02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市场的灵活变化、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求人具有更快的适应这种市场变换的能力,竞争机制迫使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转变,要求从业者具备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
因此知识掌握多少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关键在于要有能力适应社会的变化。
对于现代职业教育者来说,使受教育者具备跨职业的能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关键能力的内涵解析“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1974年D梅腾斯的题为《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命题》论文中【,I。
“关键能力”可被称为抽象的可迁移能力,意指那些与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但对个体的职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和技巧,是已拥有的具体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以外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可通用的基本能力。
关键能力概念的产生源于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原因主要是:在劳动力市场上不断革新的技术加速了具体职业知识技能的老化,使对就业能力结构发展的预测变得愈加困难,因而教育对从业者培养的针对性也变得愈加困难…。
这种情况下对相对来说不易淘汰的自身能力产生了需求。
在经济生产领域,由于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生产方式和劳动者工作方式发生革命性的转变。
生产方式由以前的固定产品批量生产到现在的多种产品按市场需求生产;劳动者工作方式由以前的一个萝I-(甚至几个萝卜)一个坑铁饭碗式的工作到现在的机器排挤工人的转变。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的缺失与问题切入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的缺失与问题切入摘要:人才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是将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对接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达到企业与高职学校“双赢”,实现高职教育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关键词:深度对接;职业教育;公路工程造价类专业;模式高职院校主要承担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职责,在育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它必须兼顾校企合作各方的经济利益,尽可能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地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智力支撑,成功对接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
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深度对接,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有机会提前感知企业的氛围,熟悉企业的运作过程,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尽快适应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而且也有助于企业近距离地观察、了解和考核学生,使优秀的人才更易于进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视野,大大降低了企业发掘人才的时间成本,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达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方共赢状态。
1 公路工程造价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对于职业岗位人才培养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办学功能定位的基点。
因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现,就是要培养适应交通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为此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必须依照“满足企业用人需要.符合岗位素质标准”的原则,积极推进各项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教学内容、操作标准和评价体系,应着力在学生的“自主能力”和“高技能”塑造上下工夫,精心塑造“敬业、爱岗之人才”。
但在公路工程造价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由于实施校企双方深度对接与高度融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公路工程造价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组织好课程教学内容,还要处理好学校与公路工程企业间的关系,教师是校企双方深度对接与高度融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教师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的难度也就很大。
浅谈高职《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学 生 对 该课 程产 生 兴趣 ,一味 地 在课 堂 上讲 授大 量 的 与管理 相 关 的案 例 。在 一定 程 度上 ,这 的确 能 使 学生 拓 宽知识 面 ,但是 ,并
没 有 真 正调 动学 生 的脑 细胞 ,提 高学 生 的思 考 能力 ,一旦 进 入 真
有 的 课 程 教 学 目标 更 是 偏 向 于 培 养 先 懂 理 论 后 会 管 理 的 管 理 人 才 ,因此 任 课 教 师 在 课 程规 划 和 组织 实施 上 ,都愿 意避 重 就 轻 , 多讲 纯 理 论知 识 ,不 安 排 或 少 安排 实 践 教学 的时数 ,即使 是安 排
影响学生 逻辑 思维 能力 的培 养 ;图文 、声像并 茂 的多媒体课 件分 散 学生学 习 的注意 力 ;影 响师 生之 间 的感 情交 流和沟 通l。在现 代教 7 l 学模 式 下合 理 运用 多媒 体 做好 药物 化学 的教 学 工作 是 一个 教 学工 作者需要认真探讨的内容。因此综合多媒体 的优缺点 ,合理利用 好 多 媒 体在 药 物 化学 中 的教 学 意 义 重大 。陈 优 生等 在 《 药物 论 化 学 多媒 体教 学 》一文 也 提 出 ,多 媒体 教学 和 传统 教学 都 具 有对 方 在教 学 里不 替代 的 作 用 ,如 果合 理 运 用 多媒 体 教学 ,将这 种先 进 的 现代 教 学方 法 与 传统 教 学 方 法 有机 地 结 合 ,优势 互 补 ,就 能 在 药 物 化 学 教 学 中取 得 事 半 功 倍 的 教学 效 果 。
很方便 地 交流 ,探 讨 。采 用 网络 课件 教学 ,还 可 以实 现远 程教学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好 的教 学 效 果 ,实 现 这 门课 所 具 有 的 重 要 价 值 。
高职教育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我 国 目前的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发展很不协调 ,一方面 企业人才匮乏 , 另一方 面毕业生找不到适合 的岗位 , 教育与经济
在运行方式上存在着 巨大差异 。 如果企业有 目的、 有计划地投资 教育 , 成为发展教育 的后盾 , 那么企业的人才需求便成为教育培 养 的方 向, 企业 的技术需求便成为教育开发 的内容 。同时 , 企业
高职教育中存在信息不畅 、教学 内容滞后 、专业 布局不合 和培养方式 , 而且参与实施 与产业部 门结 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
理、 人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 , 这都与校企之 间缺乏 紧密的联 系和 这种模式 于 2 0世 纪 8 0年代 中期开始在 部分高等学 校 中试点 。 沟通有着直接关系 。校企联合可 以使高职教育根据企业 的发展 目前全国试点院校 18 , 中部分 高职学 院参加 了试 点工作 。 2所 其 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 目标 , 调整专业设置 , 改革 教学 内容 实践证明 , 合作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 的有效模式 。 和 教学 方式 , 强办 学 的针 对 性 和 灵 活 性 。 增 3“ 企 实体 合 作 型 ” 式 。 .校 模 劳动市场 的需求主要是企业需求 ,企业是劳动力市场 的最 企业以设备 、 场地 、 术 、 技 师资 、 资金等多种形式 向高职学院 大购买方 ,积极谋求与企业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的必 由之 注入股份 , 进行合 作办学 。企业对 高职学院 承担 决策 、 计划 、 组 路。 把学 生的学 习指导与就业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 这对实 现职 织 、 协调等管理职 能 , 企业 以主人的身份直 接参与办学 过程 , 分 业教育 目标 、 为学生就业开辟新途径将起到积极 的推动作用 。 享办学效益 , 企业通过参与办学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 。所 以 , 参 3形成 高职办学的特 色。 . 与高职人才培养 成为企业 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分 内之事 。企业
高职院校金工实训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教学探讨
() 4 安全( AF T : S E Y) 学生实训与工厂生产有所 区别 的, 学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一 门前缘课程 。实训效果如何 ,直接影 生是初 学者 , 没有操作经验和正确的工作 习惯 , 易出现 安全 容
响 学 生 就 业 率 及 对 工 作 岗位 适 应 能力 。 业 人 才 需 求 是 什 么 ? 事故, 企 要做足 防护措施 , 尽可 能杜绝 安全事 故, 证学生身心 保
管理 、 种设置 、 训 时间、 工 实 实训 内容 、 训 质 量 等 方 面 加 以探 讨 。 实 关键 词 :金 工 实 训 现 场 管 理
中图分 类号 :G6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9 3 2 1 0 。5—2 0 73 7 ( 00) 6 150
金工实训是各工科学校 必不可少 的实 践性教学环节 ,是
力的课程 , 但它必须有一个企业式 的实训环境和管理制度 , 让 且 就 业 后 , 马上 需要 上 岗工 作 , 了让 学 生 适 应 企 业 岗位 需 要 , 为
学 生 对 企 业 有 感 性 的 认 识 。 S现 场 管 理 是 企 业 现 场 管 理 的一 故 学生应该熟悉 企业的产 品质 量管理方式和 产品生产过 程, 5
工种为例 , 削、 削技术教学中, 锯 锉 只要 求 学 生 学 训 锯 垂 直 线 ,
对实 训室现场进行整理 , 因为金工 实训工具 、 量具 、 材料 直接考核锯垂直线, 教学效果是单 一的评定、 考核 。教学应与 品种数量 比较 多, 需用 的工具、 量具放在 工具箱 , 时不用 的 产 品生产过程结合起来, 暂 零件加工 如工厂 生产产 品一样, 将各 工具 、 量具放在仓库 , 需用 的材料分发学生使用 , 时不用的 种需要学训的操作技术,融合在各个产品生产过程中 。在这 暂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教育模式探讨——以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2019年2期花炮科技与市场职业教育与培训156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教育模式探讨——以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姜 学(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 东莞 5239860)【摘 要】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属于校企的深度合作,以此方式对学生进行实训,可以使学生在企业的环境和氛围中锻炼操作能力,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转变错误观念,更加重视工作过程和技术操作水平,更快地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从而在进入企业后迅速适应企业的生产环境和节奏,实现无缝对接,提升学校和企业培训人才的效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5699(2019)02-0156-01作者简介:姜学(1985—),女,四川雅安人,讲师,研究方向:校企合作,科研管理。
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合作的新方式,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培养人才,可以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等,使得学生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元素是基础,要让学生通过现代学徒制适应企业中的各种操作,与普通的校企合作相比,企业的参与度更高,教师也能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1 教学模式平台搭建现代学徒制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能使得学生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后更加得心应手,学校应当按照现代学徒制的要求建设一个实训工厂,作为一个教学的平台,让学生能在这个实训工厂中进行学习,锻炼自己的能力。
我国的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资金投入加大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就能具有更好的实训设备,也能将实训工厂中的设备、工具等进一步完善。
目前而言,我国很多院校中虽然具备实训基地,但是由于缺乏企业生产的氛围,缺乏专业的教师,使得实训效果欠佳。
那么在这个实训工厂中,就应当按照企业的环境进行规划和布置,并且聘请一些企业的技师来进行教学,引入企业文化,也让学生自己参与管理,使得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再加上可以在考核方面给予量化考核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实训积极性得以提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的实现途径探析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的实现途径探析高职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笔者认为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实施实践教学(一)认真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使人才培养规格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用人单位需要高职毕业生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职业核心能力;二是行业通用能力;三是专业岗位操作能力。
与专业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是形成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的基础。
校企双方根据当前企业岗位、预期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充分调研分析本专业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群)技术领域与工作任务需求的基础上,确定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所要求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对接、实训教学与现场技术应用有效对接按照“上好基础课、突出专业核心课、强化岗位实践训练、重视企业文化和科学素养熏陶”的教学原则,文化基础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同时培养必须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课程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以任务为导向,实施“学中做”、“学中教”,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的项目或任务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有效对接;专门技能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实用”“、娴熟”,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真实的工作(生产)项目为载体,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施“做中学”“、做中教”;尽可能安排学生到校外合作企业开展岗位轮训,使实训教学与现场技术应用对接,同时感受企业文化,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岗位实训过程,缩短了从知识应用到能力培养的距离。
关于现代企业对高职生素质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在 使 学 生 形 成 独 立 思 考 、 立 工 作 、 于 学 习 和交 流 、 独 善 勇
于 承 担 的 品 质 。 因 为 这 些 能 力 是 不 以 专 业 或 职 业 变 化 而 改 变 的 , 而 也 称 为 “ 携 带 能 力 ” 因 可 。
力 ” 即关 键 能 力 ) 重 。 高 职 生 具 备 “ 心 专 业 能 力 ” ( 并 核 是
“ 固 宜 然 ” . 此 不 必 过 多 讨 论 , “ 用 能 力 ” 需 要 理 的 在 而 通 则 我 们重 新 认 识 。
的 用 人 需 求 作 为 一 个 重 要 依 据 , 有 这 样 , 职 教 育 才 能 只 高
的企 业 。 职院 校 是现 代 企 业 人才 培 养 的 主要 基 地 , 供 高 从
需 关 系 层 面 来 看 ,企 业 对 这 一 层 次 人 才 的 需 求 状 况 也 就 决定 着 高 职教 育 办 学模 式 和 发 展走 向 。 高 职 教 育 的 性 质 本 身 已 经 表 达 了其 特 定 的 教 育 目标 指 向 性 . 就 是 说 。 职 教 育 必 须 完 成 对 受 教 育 者 的 综 合 也 高 职业 素 质 的培 养 .而这 样 的 培 养过 程 应 该 是 以现 代企 业
部 地 区5 家 , 69 , 部 地 区 1 份 , 2 . 。 卷 由 企 0 占7 .% 东 5 占 31 问 %
业 人 力 资源 部 填 写 , 时 对 部分 企 业 进行 了走 访 座谈 。 同 调 研 问 卷 设 置 了 限 选 、 选 和 自选 三 个 部 分 。 选 题 单 限 要 求 限选 三项 , 考 察 现代 企 业 对 高 职 生 的 普遍 性 要 求 . 以
高职实训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接轨
高 等职业 技 术 教育近 年 来得 以蓬 勃发 展 ,其 根本 目的就 是为 国民经济 建 设培养 造 就大 批应 用 型 、 技 能型 高素质 技 术人 才 。实 训是 培养 高素 质应 用 性技 能 型人才 的基本 途径 。中 国工 程物 理研 究 院工 学
院 ( 以下简称 工 学 院 )在 实 训教 学环 节 中 ,工 作 重 点通 常放 在职 业技 能 的培养 上 ,没 有脱 开课 堂教 学
1 培养职业意识、职业素质 、提高就业率 . 2
现代 企业 是社 会化 大 生产 的组织 ,强 调认 真负 责和 团 队精神 。优 秀员 工不仅 应具 有较 高 的技 能,
收稿 日期 :2 1-11 0 01-1
1 6
LR测量仪 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技巧 C
还 要 具有 良好 的职 业 素质 。现在 的大 学生 大多拥 有较 强 的 自我 意识 和独立 精神 ,个 性鲜 明 。更在 意 自 我 的感受 ,缺乏 工作责 任心 和协 作精 神 ,团 队意识不 强 。现代 企业 要求 员工具有 良好 的质 量 、顾 客 、 安全 、责任 和创 新等 意识 ,这 些也应 成 为实训 教学 的重要 内容 。通 过职业 素质 培养 ,通过 制度化 塑造 和 影 响 ,使 学生在 操作 技 能、责 任心 、合 作精神 等方 面 同步提 高 ,成为符 合企业 要 求 的高 技能人 才 。 1 有 利于 学生今 后职业 生涯 的发展 . 3 高职教 育 的 目标 不仅仅 是使 学生 掌握较 强 的技能 ,顺 利就业 。还 应 为学生今 后 的发展 打下坚 实 的 基础 。 良好 的职业 意 识 、职 业素 质是 毕业 生早 期职业 生涯 的竞 争力 ,有助 于尽 快取得 成功 。学 生进入 企业 的初 期表现 很关键 ,上 级主 管会 由此形 成 印象和评 价 ,并据 此进 行工 作分配 和 调整 。实训教 学 引
中小企业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需求的思考
中小企业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需求的思考中小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灵活性、创新性和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特点。
然而,在目前的社会中,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许多难题,其中最紧迫的问题是人才缺乏。
高职教育人才可以为中小企业带来许多优秀的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对中小企业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需求做出深入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中小企业对高职教育人才的需求,以及高职教育院校需要如何适应这种需求。
中小企业对高职教育人才的需求:1、技术工人技术工人是中小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因为这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必须依赖于这些人才的技能。
这里所说的技术工人,不仅仅是通常说的机工等有专业技能的工人,还要包括与企业特定业务相关的技术工人,例如软件编程员等。
2、管理人才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管理人才来管理它们的商业活动。
这些人员必须有财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各种技能。
3、创新人才创新是中小企业的核心。
这些企业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在市场中寻找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来推动企业去创新,成为市场创新的领头羊。
高职教育院校需要如何适应中小企业的需求:1、定制化课程高职教育院校应当根据中小企业的需求定制相关课程,教学计划应根据已知的需求进行修改,以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
2、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高职教育院校应该将其教师派遣到中小企业实践,了解企业实际需求,更好地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
3、强化技能培训高职教育院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开展全方位的技能培训,这有助于增强中小企业员工的技能,提高企业效率,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总之,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面临着许多挑战。
高职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定制化课程、实践与实习、技能培训等方式来帮助中小企业满足其人才需求。
这样,在未来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人才将会更具备参与其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实现公司双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此可 以看 出 , 多 数企 业最 为看重 的是一 个人 对人 生 、 对 工作 、 对 生
活 的积 极 态度 , 要 求学 生 具有 良好 的 的职业 道德 修 养 , 具备 扎实 的 专 业基 础知识 和文 化 知识 , 具有 良好的学 习 习惯 和 持之 以恒的学 习
【 摘
要 】 基于现代企业人 才需求 , 高职教育必须加快 转变教 育观念 , 坚持 以立德树人 为宗 旨, 以提 升服务 能力为导向 , 深化人才培 养
模 式改革 , 打造 高素质教 师队伍 , 优 化专业设 置和课程教材 , 夯 实学生职业发展底蕴。 【 关键 词】 现代 企业; 人 才需求; 高职教育 ; 教 学改革 ; 建议
基于现代企业人才需求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
本 文为咸 阳职业 技术学 院 2 0 1 5年度教 科研 基金项 目 ( 编号 : 2 0 1 0 K Y A 0 3 )研 究成果
教 育 探 索
基于现代企业人才需求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 的思考
程 琪’ 胡 瑛 刘 志勇 ’ 陕 西成 阳 7 1 2 0 0 0) ( 1 . 成 阳职 业技 术学 院 ; 2 . 成 阳市农 业 广播 电视 学校
能力, 而并不 刻意 要求 新入职 学 生的专 业技能 和创 新能 力 。正 如上 海 龙工 机械 制造有 限 公司总 调室 主任赖 国鹏 所言 : “ 给我 一块好 钢 , 我来加工” , 一语道出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之间的关系, 强调学校教 育 还是 要重 视学 生的 基础 知识和 基本 技能 的培养 , 重视培 养学 生 的 学 习能 力 , 给 企业 输 送一 块 “ 好材 料 ” , 由企业 在 特定 的 岗位 上、 在 工作 实践 中 , 把 他们 打 造成 企业 的 高技 能人 才 。因此 , 加 强学 生基 本 知识 、 基 本技 能和 基 本素 质教 育 , 改变 “ 技 能 至上 ”的 功利 主义 人才观, 构建 “ 促 进人 的全 面发 展 ”的 高职人 才 培养 模 式, 已 是必 3 、 夯 实 学 生 职 业 发 展 底 蕴 然 之举 。 高 职院 校肩 负 着培 养面 向生产 、 建设、 服务 和 管理 第一 线 需要 的高 技 能人 才的 使命 。也 就 是说 , 高职 教 育培 养 的不 是产 业 工人 , 三、 对高 职院校 人才培养 工作 的几点建 议 而是懂 生产 、 会管 理 、 善 经营 、 能创 新的 高技 能人才 。我们 教 育学生 1 、 高职教 育的根 本任务 是立德树 人 从学生顶岗实习跟踪调研情况来看, 尽管多数企业都能积极配 要能够 “ 下 得去 ” 、“ 留 得住 ” , 但 同时我 们更应 强调 , 学 生在企 业经 上 得来 , 能够 走 向企 业 的生产 技 合学校要求, 为实习学生创设良好的实习环境, 提供较为优厚的福 过 一 段 时间 的实践 锻 炼后 能够 “ 利和 薪 资待 遇 , 实 习岗位 的 专业 对 口率 也在 逐年 提高 , 但 仍有 少 数 术 岗位 、 管理 岗位 , 成 为企 业 的生 产工 程 师、 管 理 工程 师 、 工艺 工程 学 生在 实 习期 间私 自 离岗 , 个别 学 生 因违反 厂纪 厂规 被 企业 辞退 , 师, 这才 是检 验 高职 教育 人 才培 养水 平最 核 心 、 最 基本 的标准 。而 多数 学 生在实 习期 满后 另谋职 业 , 而 没有 选择在 实 习单位 就业 。究 学 生要 在企 业能 够 “ 上 得来 ” , 就 必须 具 备扎 实 的专业 功 底和 良好 也 就是 说要 夯 实职 业发 展 的底 蕴 。目 前 , 许 多职 业 院 其原 因 , 主要是 部 分学 生不能 正视现 实 , 缺 乏吃 苦耐劳 的奋 斗精神 , 的人 文 素质 , 缺乏积 极 的人 生态 度和 爱岗敬 业的职 业素 养 , 充 分反 映出新 一代 青 校本 着 “ 理论 够 用 、 强化 技能 ”的教 改理 念 , 将理 论教 学 课时 一 减 年学 生的价 值取 向和学校 德育 的苍白无 力 。 再减, 或者 不 分课 程 性 质 , 机械 的套 用 以 工作 过 程 为导 向 、 任 务 驱 项 目载 体等 教学 方法 , 搞 得有 些课 程 内容牵 强附会 , 造成 理论 教 做 事 先做人 , 做 人先立 德 。高职 院校 要把立 德树 人作 为人 才培 动 、 严 重 影响 了学 生 的技 术基 础和 后 期发 展 。如此 等 等 , 养 的首 要任务 , 要 按照 党的十 八大 报告 提出 的 “ 积极 培育 和践 行社 学 缺斤 短 两 , 教学模 式, 值 得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要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贯穿 让 我们 不禁 回 想起过 去 中 专学校 的 一些 教 育理 念 、 去 学 习、 去借 鉴 。因此 , 职 业教 育应 进一步 厘 清专业 与 到 全部 教 育环 节之 中 。要创 新 德育 方 法 , J 3 1 3 1 1  ̄ 德 育 教学 改革 , 建 立 我们 去研 究 、 突 出基 本知识 、 基 本技 能和基 本素 质的培 养 , 重 视人 的 起有 利于 促进 学生 全面 发展 的教育 模式 , 增强 德育 的针对 性和 实效 职业 的关 系 , 为学生 的职业生涯 奠定坚 实的基 础 。 性, 让德 育 课切 实 为学 生 的职业 成长 服 务 , 而不 能将 德育 仅仅 看 成 全面 发展 ,
二、 现代 企业 对技术 技能型 人才的需 求 近十 多年 来 , 我们 通 过 校企 合作 、 检 查 指导 学生 顶 岗实 习等 多
是 几门 课程 或者 仅 仅当 作是 政 治理 论专 门知识 的讲 授 。全体 教 职 员 工都 有 育人 的 责 任 和义 务 , 只 有 全员 育 人 、 全 院 育人 , 才能 将 立 德树 人落到 实处 , 而不 能将 德育仅 仅看 成是 德育 教师和 辅 导员 的任 务 。同时 , 要加 强校 园文化 建设 , 发挥 环境 育人功 能 , 把校 园文 化与 企业 文 化有 机融 合 , 营造 适 宜学 生健 康成 长 的文 化氛 围 , 在 潜移 默 化中培 养学生 的道德 修养和人 文素养 。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引 言
高 职 教育 究竟 要 培养 什 么人 , 如何 培 养人 , 是 高职 院 校才 培 养 工作 的 核心 问题 , 也 是 职业 教育 普 遍研 究的 重点 问 题 。近年 来 , 教 育 部有关 职业 教育 系列文 件中 也有不 同的 定位和 表述 , 专 家学者 也 多有 研 究 , 成果 丰 富 。这 些 方针 政策 和经 验 成果 , 对 于指 导我 国 高 职教 育的 改革发 展发 挥 了积 极地 引领 和推动 作用 。然 而 , 伴 随着 高 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 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问题 , 社会 各界 一直争 论不 断 , 观 点纷 呈 , 人 才培 养质 量也备 受社 会 质疑 。面对 国家大力 发展现 代职业 教育 的新形势 , 如何 围绕转方 式、 调 结构 、 惠 民生 , 培 养适 应 国家 经济 社会 发 展需 要 的高素 质 技术 技 能型 人才 , 依然是 高等职业 教育 亟需解决 的一项重 大课题 。
2 、 深化人 才培养模 式改革
种 途径 , 走 访 了省 内外 数十 家大 中型企 业 , 访谈 了大 批 企业 高管 和
工程技术人员 , 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 研 和探 讨 , 掌 握 了大 量第 一 手资料 。调 查结 果 显示 , 企业 在 招聘 员 工日 寸 最 关 注 的毕 业 生素质 依 次 为: 工 作态 度 、 学 习能力 、 专业 知 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