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名词解释+简答
新公共管理名词解释简答
新公共管理名词解释简答
新公共管理名词解释:
1、新公共管理是新右派、新治理、管理主义、企业型政府、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的通称。
2、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政府改革,使政府管理的运作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官僚制的、层级制的、缺乏弹性的行政,转向市场导向的、因应变化的、深具弹性的公共管理。
3、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
4、其核心点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和简答
政治学原理一、名词解释: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3、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4、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
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
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
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
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5、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6、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7、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8、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9、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0、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1、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12、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13、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一、名词解释1、集体协商: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
2、特殊群体:是指谋求职业有困难或需要特殊就业服务的人群,包括妇女、残疾人、退役军人、少数民族、未成年人及其他需要特殊对待的群体。
3、工资:是指基于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按照法律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4、行政处分也称纪律处分:是指对劳动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劳动法律法规,情节轻微,不够追究刑事责任而给予的一种行政制裁。
5、劳动争议的和解:是指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之间自行协商,就争议的解决达成一致意见的处理方式。
6、劳动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并且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的权利。
7、下岗职工:是指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任何工作,在社会上没有再就业,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8、津贴:是指在特殊情况下工作的职工所付出的额外劳动消耗和生活费用进行合理补偿的附加劳动报酬和物质鼓励,是劳动报酬的一种补充形式。
9、工作时间:是指依国家法律规定劳动者在一昼夜之内和一周之内用于完成本职工作的时间。
10、疾病保险:是指劳动者及其供养的亲属由于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后,在医疗和生活上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简答题1、简述劳动者休息时间的种类。
答:关于我国休息时间的种类,是依据生产经营特点、民族传统习惯、劳动者的基本活动的需要等因素,由立法加以规定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工作日内的间歇休息时间。
这是劳动者用膳和工间休息,恢复体力和脑力的时间。
(2)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
为了确保劳动者休息权的全面实现,每个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不得少于16小时。
(3)公休假日,是指劳动者工作满一个工作周以后的休息时间。
名词解释简答题目
军事理论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6个)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相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国防动员:是主权国家为适应战争需求或临时应付重大危机、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以保卫国家安全为根本目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的一系列活动。
国防动员实施主体是国家,即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是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
军队和国防等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概括。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和实践验证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略:即军事战略,是指筹划和知道战争全局的方略。
战略环境: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影响其安全及筹划、知道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
主要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地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战略态势。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力量结构及基本态势。
(国家)周边安全环境:是指影响一个国家周边安全状况和态势。
包括与相邻国家矛盾冲突、边界纠纷,军事渗透、颠覆甚至入侵等情况。
他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是制定国防战略的依据。
军事高技术: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的,对提高军队战斗力,满足国防现代化需要,强化国防实力,起重大作用的那一部分高技术。
具体说,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精确制导技术:以各种高性能光电探测器为基础,采用目标识别跟踪、相关跟踪等新方法,控制和引导武器精确命中目标的技术。
保障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名词解释/简答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权力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资帮助,使其生活水平达到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救助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每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根据其身份证号码设立的一个终身不变的账户。
个人账户记入的内容包括三部分:当年缴费本金;当年本金生成的利息;历年累计缴费储存额及其生成的利息。
二、绝对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社会成员的收入不能维持其最低生活需要的社会生活状态。
相对贫困:是指相比较而言的贫困,即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生活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一定程度的那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状态。
三、新农合:新型农村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四、新农保新农保制度与城市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文件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1基本原则: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四是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2任务目标: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3参保范围: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政治学简答题和名词解释
1、政治:2、政治学:3、行为主义:4、政治权力:5、政治权利:6、公共利益:7、国家:8、法治原则:9、君主制:10、二元君主制:11、共和制:12、国家元首:13、压力集团:14、政治社团组织:15、市民社会:16、政党:17、政党制度:18、公开性:19、政治秩序:20、政治共识:21、政治合法性:22、治理:23、政治参与:24、选举:25、选举制度:26、政治监督:27、社会监督:28、公民监督:29、政治文化:30、意识形态:31、政治信仰:32、政治革命:33、政治改革:34、政治稳定:35、宪政:36、有限政府:37、民主:38、民主化:二、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3、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4、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力如何理解这一含义5、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6、宪政体制下,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7、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8、构成宪法精神的原则统一体是什么9、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10、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2、政治社团的特征是什么13、如何理解治理的含义14、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15、政治参与的意义有哪些16、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17、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18、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19、宽容和理性精神在政治上的含义是什么20、民主的限度是什么21、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22、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23、民主可能的具有的缺陷有哪些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政治学是指研究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新制度经济学·袁庆明》课后习题答案
16. 沃利斯和诺斯是如何测量总量交易费用的?如何评价? 首先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区分为私人交易部门、 私人非交易部门和公共部门三个部门, 然后 分别测量这三个部门中投入与交易有关的资源总量,得到了总量交易费用的估计。 他们的总量交易费用测量方法是有价值的,但其缺陷和不足也很明显。主要是,他们所谓 的交易费用总额实质上是市场可计价的各种交易性产业的价值加总, 而没有将各种非市场化 的资源损失包括在内。 17. 如何理解总量交易费用与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的关系? 测量到的总量交易费用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测算到的总量交易费用, 书中特指沃利斯和 诺斯的交易行业测算到的总量交易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二者成反比。 理论上的总量交易费用指的是市场型、管理型、政治型交易费之和,二者成正比关系。
人的因素: 有限理性:导致合约的不完全,就要耗费资源选择仲裁方式,从而增加交易费用。 机会主义:导致交易活动的复杂性,增加交易费用 交易的人格化特征:人格化交易的交易费用不会太高,而分工和专业化使交易复杂,会
增加交易费用。 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
资产专用性:越高,交易双方都试图预测所有有关的偶然事件,从而增加交易费用。 交易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需要越细致的合约安排,交易费用越高 交易的频率:频率越高,边际交易费用在下降,平均成本越低。 商品和服务的多维属性和特征:测度属性和特征需要高昂的信息费用,增加交易费用。 交易的关联性:相互依赖的交易具有更多的成本。轨距 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垄断方会给费垄断方带来更大的成本代价,提高交易费用
将经济活动范围限制在熟人圈里,进行重复的面对面交易。 11. 总量交易费用 即宏观层次的交易费用,是市场型、管理型和政治型交易费用的总和。
二、简答题(5’*6)
10. 康芒斯对交易的论述有哪些内容?如何评价康芒斯的交易观? 将交易作为制度经济学的最小分析单位, 认识到交易是人与人之间对自然物的权利的出让和 取得的关系, 是所有权的转移, 交易的过程有谈判、 争执, 并区分了三种类型和形式的交易, 这对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是极具意义的。 但并没有对交易进行成本与收益的分析, 没有狙击 人们的交易活动是要付出代价的。没有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认识到,交易本身也要损耗资源, 过高的交易意味着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11. 如何理解交易费用的内涵? 首先是交易。交易在康芒斯的定义里是对自然物的权利的转让和取得,是所有权的转移。 其次是费用。就是用金钱或金钱难以表示的代价。 在法律和有形意义发生的转移发生时所产生的金钱或非金钱的代价。 12. 市场型、管理型、政治型交易费用各包含哪些具体项目? 市场型交易费用:搜寻和信息费用、讨价还价和决策费用、监督费用和合约义务履行费用。 管理型交易费用:设立、维持和改变组织设计的费用、组织运行的费用 政治型交易费用:设立、维持和改变一个体制中正式与非正式政治组织的费用、政体运行的 费用。 13. 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1) l l l 2) l l l l l 3)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1
《新制度经济学教程》思考与练习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经济人;机会主义行为;完全理性;不完全理性;旧制度经济学二、单项选择题1.科斯最早“发现”并提出交易存在费用是在下列哪一篇文章()A.《社会成本问题》B.《企业的性质》C.《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D.《联邦通讯委员会》2.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快速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以下不属于这一时代背景的因素是()A.西方发达国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实践所导致后果的反思和经济改革的尝试B.西方国家的两次企业合并浪潮C.全球化D.大量转型国家的存在对制度经济学的需求3.以下被科斯批评为“黑板经济学”的是()A.新制度经济学B.新古典经济学C.旧制度经济学D.马克思的制度分析4.按埃格特森的看法,下列不属于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硬核”的是()A.理性选择B.相互作用的均衡结构C.主体面临的环境约束D.稳定性偏好5.下列属于旧制度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硬核”的是()A.理性选择B.均衡观C.非均衡观D.进化观6.以下不属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基本假设的是()A.利他主义行为假设B.机会主义行为假设C.弱理性假设D.讲诚信假设7.“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强调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中产权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现有的产权制度与新技术的生产潜力之间产生的不适应性。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贡献。
”这句话是谁说的()A.科斯B.诺思C.拉坦D.配杰威奇三、判断说明题1.斯密看到了人的利己心,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巧妙地利用人的利己心,把人们增加自己利益的行动引导到增加社会福利的方向上来,因而是完全正确的。
2.新制度经济学是对旧制度经济学的“修正”。
3.虽然新制度经济学在许多方面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但它并没有抛弃新古典经济学的“硬核”。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等
一,名词解释:工作激励:指通过分配适当的工作来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热情。
帕金森定律:由于各种原因,受到激励的管理者往往会倾向于在组织中增加更多的管理者,建构自己的帝国大厦以巩固他们的地位。
名义小组技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但群体成员是独立思考的。
象召开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都出席会议,但群体成员首先进行个体决策。
法约尔桥:在贯彻等级制度原则中,为了使组织既能坚持统一指挥原则,又能缩短信息联系的路线,法约尔提出可以在需要进行沟通的两个部门之间建立联系的渠道。
管理审计:是一种对企业所有管理工作极其绩效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和鉴定的方法。
工作定额原理:根据一定的科学依据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日工作量。
精益生产:即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
技术技能: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价值链分析法:是由巴克尔波特提出来的即运用系统方法来考察企业各项活动和相互关系,从而找寻具有竞争力优势的资源一种工具。
程序性计划:対一类例行活动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与此对应的计划是程序性计划。
虚拟运作:企业通过合同、参少数股权、优先权等方式同其他企业建立较稳定关系,从而将企业就价值活动集中在自己优势方面,将废专长外包出去的一种战略。
标准化原理:工人熟悉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作业环境标准化。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所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平衡积分卡:是有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构成的衡量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卡片。
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倾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领导权变理论:领导者与领导方式是既定环境的产物,随环境而变。
正强化: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让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充实版)
一、名词解释1、意思自治原则:也称私法自治,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在法定范围内广泛的行为自由,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
2、诚实信用原则:指的是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本着诚实、善意的态度,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不仅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使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则。
3、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为(作为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4、民事法律事实:符合民法规范,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5、法律行为:民事主体旨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
6、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7、绝对权:义务人不确定,权利人无须通过其实施积极协助行为即可实现的权利。
8、相对权:义务人为特定人,权利人必须通过其积极行为才能实现的权利。
9、支配权:可以对标的物直接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10、请求权: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11、抗辩权:对抗请求权的权利。
12、形成权:当事人一方可以以自己的意思表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
13、期待权:成立要件尚未全部实现,将来有可能实现的权利。
14、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免收现实和紧急的损害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致他人和本人损害的行为。
15、孳息:由原物所产生的额外的收益。
16、民事权利能力: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17、民事行为能力: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
18、合伙:指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为实现共同目的,按照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依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承担责任的组织。
19、特殊普通合伙:指以利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为目的,合伙人依法承担有限责任或无限责任的企业。
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1、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对已经制定、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形式规范,内容协调的成文法系统。
3、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而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化的新法典的活动。
4、法律清理:亦指法规清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制定的或一定范围内的法律文件从体系、内容上进行审查、分析和整理,并作出继续适用,需要修改、补充或废止决定的活动。
5、法律体系: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
6、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对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7、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8、权力:权力是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者处理他人财产或者人身的能力。
9、人权:人权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的、最普遍的权利。
10、法的规范作用: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11、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为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模式,引到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方式,也可以预测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选择何种行为方式。
12、法律的预测作用: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推测出,在特定情况下别人将会如何行为以及自己应如何行为。
13、法律解释:在法律的运用过程中对法律的含义进行理解、阐明进而实现运用目的活动。
14、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的基本性原理和重要准则的综合体。
15、法律规则: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设臵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
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新制度经济学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
不完全理论理性:诺思认为,人的理性不完全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
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单选BBBCDCB简答题1、新制度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发现”了交易费用,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揭示了制度对资源配置的重赋三大结构,坚持完全竞争的工具性假设。
B 引入交易成本范畴,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C 运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制度作局不能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变迁根据。
概括为: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但是这种利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修正、有发展的运用。
威廉姆森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正在做的乃是对常规分析的补充,而不是对它的取代”。
8、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什么关系?差别:价值判断标准不一样、研究对象的把握不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态度不同、在理论一般性方面的区别创新:分析方法上的创新、理论体系上的创新、基本理论范畴上的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创新关系:新制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纲领,有着各不同的硬核和保护带,他们之间不存在“修正”关系。
虽然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制度及其变迁,但它不是在旧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第二章交易费用理论一、名词解释交易:交易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制度经济学的最小单位。
中国文化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1.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为了限制相权而实行的政治制度。
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执行、决策、审议等政务,使传统的相权一分为三。
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机构,隶属于尚书省。
2.什伍里甲制度——专制时代控制人生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推行什伍制,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
什长、伍长负责闾里治安。
后代的里甲制既由此发展而来。
在这种严密的居民组织系统之下,人们的自由流动几乎不可能发生。
3.引经注律——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
即用儒家思想去解释法律,以儒家思想作为法律注释的依据。
儒家学者的注律过程也就是对封建法律制度进行儒家化的改造过程。
4.五礼——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
五礼分为:吉礼,祭祀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
5.周公六礼——古代婚制的仪式。
《仪礼~士婚礼》记述了贵族婚礼的六道仪式。
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6.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7.君主专制制度——以古代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
它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
8.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8.类比思维——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9.辨证思维——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辨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10.天人合一——主要包括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通规律。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着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新制度名词解释 简答
09经2内部交流资料。
仅供参考第一章:机会主义行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尽最大能力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自私且不惜损人,只要有机会,就会损人利己。
不完全理性: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 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四:3.P12-13 4.P14-15 5.P16-19 7.P21-22第二章:市场型交易费用:主要包括:1.搜寻和信息费用.2.讨价还价和决策费用. 3.监督和执行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即组织内部的交易的费用.包括:1.设立维持或改变组织设计的费用. 2.组织运行的费用。
资产专用性: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
它与沉入成本概念有关。
交易频率:指同类交易的重复发生的次数。
人格化交易:从本质上讲是将经济活动范围限制在熟人圈里,进行重复的面对面交易。
非人格化交易:在这类交易形式中,市场得以扩大,长距离与跨文化交易得到发展,交易费用明显上升。
四:4.P50-54 5.P55-56 6.P58-60 9.P66-69第三章:.代际外部性:人类代际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
问题主要是要消除前代对后代,当代对后代的不利影响。
双向外部性:指两个经济主体相互之间造成外部性。
科斯第一定理:在市场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产权安排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现实世界,产权的不同界定将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科斯第三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现实世界,制度安排的生产本身是有成本的。
四:3.P80-82 7.P90-92 10.P110-113第四章:产权制度: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化,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
私有产权:就是将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一个特定的人的产权安排。
共有产权:如果产权的主体是由多个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共同体,权利为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则称这种产权为共有产权。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电大西方行政制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西方行政制度(名词解释)1、行政制度:(即政府制度)是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体制、如能、权限、活动方式及相互关系等方面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体系。
2、经济人:微观经济学家认为,作为一个人,无论他处在什么地位,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以追求个人利益极大经,个人的满足程度为最基本的动机,并假定人都具有经济人特点。
3、法定权力:指的是依法任命,并赋予行政命令的权力,对这种权力的服从是依法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这是对确认职务或职位的权力的服从。
4、行政组织体系:又被称为官僚制政治或官僚主义,与汉语不同,它并不带有贬义。
它并不带有贬义。
韦伯的原意是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
要使行政组织发挥作用,管理应以知识为依据进行控制,管理者应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应该依据客观事实而不是凭主观意志来领导,因而这是一个有关集体活动理性化的社会学概念。
5、渐进决策: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按部就班原则;二是积小变为大变原则;三是稳中求变原则。
渐进决策模式的特点在于以历史和现实的态度将事物的运动看作是一个前后衔接的不间断的过程,它强调事物变化的量的积累,以量变导致质变;他强调在处理社会和组织发展变动时,不以引起动荡的变革来突然地改变,而是逐步对政策加以修改并最终政变政策。
6、有限理性决策: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满意标准和有限性标准,用“社会人”取代“经济人”,大大拓展了决策理论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新的理论——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它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7、X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性方面》这篇文章是他的代表作,在这里他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X理论阐释了独裁式的管理风格,X理论假设人对工作的基本评价是负面的,即从本质上来说,人都是不喜欢工作的,并且一有可能就逃避工作,一般人都愿意被人指挥并且希望逃避责任。
对大多数人都必须实施强迫、控制以及指挥,甚至要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尽到自己的努力。
新制度经济学试卷
江西财经大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试卷代码:05763 授课课时:48 考试用时:150分钟课程名称:新制度经济学适用对象:经济学本科试卷命题人袁庆明试卷审核人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非人格化交易2.公地悲剧3.剩余控制权4.制度结构5.强制性制度变迁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以下不属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基本假设的是()A.利他主义行为假设B.完全理性假设C.机会主义行为假设D.讲诚信假设2.一国(或地区)总交易费用等于()A.政治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B.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制度交易费用C.政治型交易费用+制度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D.市场型交易费用+制度交易费用+给定制度下各种交易的交易费用3.以下不属于威廉姆森所说的交易的维度的是()A.交易的不确定性B.资产专用性C.交易的频率D.交易的人格化特征4.依据安德森和黑尔(1975)的产权起源模型,当一种资产价值上升或外界侵权的可能性增加的时候,会使()A.边际收益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增加。
B.边际收益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减少。
C.边际成本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减少。
D.边际成本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建立排他性的行为增加。
5.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以下产权安排中外部性问题最大的是()A.私有产权B.共有产权C.集体产权D.国有产权6.根据威廉姆森的交易与契约和治理结构匹配的理论,对于偶然进行的混合资产的交易,与之最匹配的治理结构是()A.市场治理B.三方治理C.双方治理D.统一治理7.在不完全契约条件下,当人们一旦做出专用性资本关系投资后,担心事后重新谈判被迫接受不利于自己的契约条款或担心由于他人的行为使他的投资贬值的现象被称为()A.机会主义B.逆向选择C.敲竹杠D.道德风险8.在科斯看来,企业契约至少具有三种不同于市场契约的新特点,但不属于的是()A.市场契约是完全的,而企业契约往往是不完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经2内部交流资料。
仅供参考
第一章:
机会主义行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尽最大能力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自私且不惜损人,只要有机会,就会损人利己。
不完全理性: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 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四:3.P12-13 4.P14-15 5.P16-19 7.P21-22
第二章:
市场型交易费用:主要包括:1.搜寻和信息费用.2.讨价还价和决策费用. 3.监督和执行费用
管理型交易费用:即组织内部的交易的费用.包括:1.设立维持或改变组织设计的费用. 2.组织运行的费用。
资产专用性: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
它与沉入成本概念有关。
交易频率:指同类交易的重复发生的次数。
人格化交易:从本质上讲是将经济活动范围限制在熟人圈里,进行重复的面对面交易。
非人格化交易:在这类交易形式中,市场得以扩大,长距离与跨文化交易得到发展,交易费用明显上升。
四:4.P50-54 5.P55-56 6.P58-60 9.P66-69
第三章:
.代际外部性:人类代际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
问题主要是要消除前代对后代,当代对后代的不利影响。
双向外部性:指两个经济主体相互之间造成外部性。
科斯第一定理:在市场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产权安排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现实世界,产权的不同界定将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科斯第三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现实世界,制度安排的生产本身是有成本的。
四:3.P80-82 7.P90-92 10.P110-113
第四章:
产权制度: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化,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
私有产权:就是将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一个特定的人的产权安排。
共有产权:如果产权的主体是由多个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共同体,权利为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则称这种产权为共有产权。
产权清晰:指不同产权主体之间产权权属关系的清晰,即不同产权主体之间有清晰的产权界限存在,可用分清楚谁对某项财产拥有产权以及拥有何种形式的产权和拥有多大份额的产权。
中性制度:即对社会的每一个人而言有益或至少不受损的制度。
非中性制度:是给社会的部分成员的带来好处并以另一部分人受损失为代价的制度。
公共领域:由于产权界定的相对性,一项资产的有价值属性总会存在未被界定的情形,因而产权界定中就必然会存在公共领域。
公地悲剧:公地灾难出现于共同拥有的资源由众多人使用的情景中。
其中每一个人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该公共资源时都能获益,但如果所有人都如此行事,就会出现资源遭破坏的灾难性局面。
四:6.P127-128 9.P144 13.P155-166 14.161-162 15.P163-164
第五章:
关系性契约:是一种长期契约关系,它不考虑所有的未来偶然性。
过去、现在和预期未来的个人之间的关系在契约各方之间非常重要。
它强调专业化合作和长期契约关系的维持。
不完全契约:契约中总留有未被指派的权利和未被列明的事项,这样的契约就是不完全契约。
市场治理:是依据市场上业已形成的组织安排和交易规范,对标准化的交易行为直接进行治理。
三方治理:是依据交易双方所签订的契约,借助第三方潜在的管理作用来维护交易的进行,保证契约的执行,这是由双方和受邀仲裁人共同组成的一种治理结构。
双方治理:对于混合重复交易和特质重复交易需要专用性治理结构,其中与前种交易匹配的是双方治理。
主要特征是交易双方的自主权得到维持。
委托代理关系:当交易的一方,将需要完成的某一项任务交给另一方,并给对方以相应的报酬时,双方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成本:1.委托人的监督支出2.代理人的保证支出 3.委托人的剩余损失
四:3.P184 5.P187-188 6.P188 7.P191-192
第六章:
团队生产:是指这样一种生产:一是使用几种类型的资源;二是其产品不是每一参与合作的资源的分产出之和,由一个追加的因素创造了团队组织问题;三是团队生产中使用的所有资源不属于一个人。
中心签约人:是指在企业所集中的要素各项交易契约中,在所有的要素交易契约中都出现的契约人。
剩余索取权:传统剩余索取权概念是建立在所有权的法律定义的基础上的,认为占有权是所有权的一个特征,其经济后果是所有者可以拒绝哪些不按他的要求使用资产的人使用其资产,这使得所有者能够获得并保留这项资产的剩余收益。
现代的剩余索取权概念是建立在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的。
契约不完全则意味着存在剩余收益。
完备的契约可以使所有契约当事人得到固定的合同收入,但不完备契约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这就是剩余索取权的由来。
剩余控制权:是相对与契约条款明确规定的特定控制权而言的,是契约条款一楼或未加规定的权利。
四.1.P222-224 P233 2.P224 5.P237-238 7.P243
第七章:
制度安排:按照林毅夫的解释,就是管束特定行动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
制度结构:林毅夫将其界定为“一个社会中正式的和不正式的制度安排的总和。
”诺斯的界定则是“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以及它们的实施特征的结合。
”
非正式制度:又称非正式约束、非正式规则,是职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俗成、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
制度耦合:指的是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为了实现其核心功能而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来激励与约束人们的行为。
制度冲突:指在制度结构内部不同的制度安排之间的作用方向不一致,在行为规范上存在相互矛盾和抵触,对于同一行为某些制度给予鼓励,而另一些制度则加以限制。
制度真空:指对于某些行为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予以规范,形成制度结构中的漏洞,造成制度功能的缺失,从而使人们的某些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和规范,对社会经济带来危害。
四.7.P138 8.P320--322 9.P322--323 10.P325
第八章
制度非均衡:就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
制度供给不足:是指制度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制度的需求,从而导致制度真空的存在或低效制度的不能被代替。
制度供给过剩:是指相对于社会对制度的需求而言有些制度是多余的,或者是故意供给或维持一些过时的、低效的制度。
四:2.P335 P339--349 8.P348 9.358--360 11.P362--363
第九章
制度变迁中的时滞:从认知制度非均衡、发现潜在利润的存在到实际发生制度变迁之间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和过程,这就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时滞现象。
路径依赖:它是描述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强大影响的术语。
路径依赖与其说是一种“惯性”,还不如说是过去的历史经验施加给现在的选择集的约束。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
主体是国家及其政府。
四.4.P382--383 8.P391 11.P402 P405 13.P4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