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分析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精品课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含义 • 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
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 它与我们今天的人事制度中公务人员录用 大体相当。 • 选官制度是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 台。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 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 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1.世官制
发展 (1)夏、商时期,“世及以为礼”,公门有公,卿
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 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2)西周世官制进入鼎盛时期,紧密结合宗法制、 分封制。受封的各级封君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 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1.世官制
评价
(1)使王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了正常的统治局 面。
(2)“世官制”给贵族和官吏以充分共享政权的机 会,保证了他们代代矢志效忠王朝。
(3) “世官制”将可供选择的合适人选推进了各 级统治机构中。贵族官吏因垄断教育文化而垄断 了统治经验的积累和传承,这就决定了只有贵族 官吏才可能富于统治才干,才是当官为政合适人 选。
和进士经常举行。明经考试主要考背诵,易中;进士考诗赋,须
构思,故难考。进士虽难考,但考中后容易飞黄腾达, “缙绅
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 。后来进士科独盛,士子
更是趋之若鹜。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3.科举制
精品课件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概况
1.世官制
含义 (1)“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魏晋选官制:九品中正制
曹丕称帝建魏后创立 中正:古代官名,负责评定人才等级。 九品:区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是一种由 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然后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1. 中正:中央有 士族 门第出身的 2.家世、才能并重 发展 授官的制度。 名望的官员兼任 官僚担任 演变: 3.性质:封建国家 世家大族维护政 治特权的工具 选官制度 创立: 含义:
• 废止:清末,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科举制
• 评价
积极: 国家、社会、个人、世界 抑门阀、强集权、固统治…… 公平、公正;重学风气;重教育;社会稳定…… 文化素质、参加政权…… 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借鉴…… 消极:
选官Hale Waihona Puke 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官标准
选官对象 做官途径 影响
• 选官制度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知识主干
世卿世禄制 军功授爵制
选官制度
征辟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学习建议: 1、注意对比不同选官制度的标准、方式和影响。 2、采用列表等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
世卿世禄制—世官制
1、概念 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 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 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 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 其赋税收入。
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有何不同? 选官标准、选官权力
科举制
• 原因
1. 士族制度日益腐朽
2. 士族 割据势力,不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
3.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经济实力壮大
实质:隋唐时期经济、阶级关系变动的反映
• 兴衰过程: 创立:隋朝
隋文帝:废九品,兴考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选官制度。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世袭制、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1、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对后世政权的好处: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2、军功授爵制军功爵制是在春秋战国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逐渐产生和确立的形势下出现的新的军政制度。
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爵和赐给田宅。
可见,军功的大小是用人的标准,军功大的授给的爵位就高。
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
因此这种制度摧毁了奴隶制的上层建筑,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但豪强地主由此产生,经西汉的恢复,到东汉发展到高峰,成为东汉的显著政治特点。
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发展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和士族制度的形成,使封建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3、察举制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
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
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4、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世卿世禄制:在先秦时期,选官主要采取世卿世禄制,即根据血缘关系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职位是世袭的,后代可以继承父辈的官职。
2. 军功爵制: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即根据军功的大小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在秦国得到了最好的实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按军功爵制选官的制度。
3. 察举制与征辟制: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即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同时,皇帝也可以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4.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期,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即根据中正官的品评来选拔官员。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5. 科举制: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加强了皇帝在选官中的权力。
科举制一直持续到清末,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是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逐渐转变为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选拔制。
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皇权集中的趋势,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标准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标准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标准是非常严格和复杂的。
根据不同的朝代和政权,选官的方式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选官制度和标准:
1. 考试选拔:中国古代的选官通常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
最著名的考试制度是科举制度,它从隋唐开始正式实行,直到清朝废止。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考察候选人的文化素养、才智和治理能力。
2. 举荐推选:除了考试选拔外,古代还存在举荐推选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有资格的人可以向上级官员推荐合适的候选人。
这些人通常是有声望或者有特殊才能的人,他们的推荐可以被视为一种重要参考。
3. 资历和经验:在一些特定职位中,官员的资历和经验也是选取的重要标准。
比如,高级官员通常需要在地方任职并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晋升到更高的职位。
4. 人才选拔:古代的选官制度注重选拔人才,而不拘泥于出身和家族背景。
一些朝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中,会有一定比例的名额留给民间人士,以保证人才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5. 品德和廉洁:在选官过程中,候选人的品德和廉洁也是重要考量因素。
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廉洁的人更容易被选中,并且在任职期间需要保持高尚的操守。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注重选拔人才,并且在选
取过程中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考试成绩、举荐推选、资历经验、品德廉洁等。
这样的选官制度旨在确保政府官员的能力和道德符合治理国家的要求。
列举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制度。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选官制度:
1. 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
2. 军功爵制:秦国实行这一制度,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 察举制: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方式。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
4. 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尚书令陈群向曹丕推荐九品中正制,后被采纳,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由中央设立中正官,按家世、才华、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将人才分为九品,上报吏部,按品授官。
5. 科举制度: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被采纳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依据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这种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得有才能的人也有机会进入官场。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早的世袭制到后来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度,这些制度都是为了选取出适合的官员来治理国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策举制度:在中国古代,选官的基本方式是通过策举制度,即雇佣人才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种制度既突出了人才的价值,也为官员选拔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机制。
策举制度一般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设立考试机构,招收应试者,通过考试来选拔合格的官员。
2.举孝廉:中国古代注重孝道,因此在选官制度中重视推举有孝廉之人担任官职。
所谓孝廉,即具备孝顺父母和廉洁正直的品质。
选官时,通常会倾向于推荐这样的人来执掌政务。
3.士人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士人具有特殊的地位。
士人是指具备学识和道德修养的人员,他们经过举荐或考试,可以成为官吏。
士人通常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用于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才能,其晋升和选拔路径较为稳定和顺畅。
4.乡试、会试、殿试:为了选拔官员,中国古代官方设置了一系列考试。
乡试是地方政府举办的考试,选拔出一批成绩优异者参加会试。
会试是由中央政府主办的考试,通过会试合格的人员进入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从殿试中选拔出最终的优胜者。
这些考试方式的设置,旨在考察应试者的才能、道德和行为等多方面素质。
5.资格门槛: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不仅注重考试成绩,还对考生的家世背景和身份进行了严格的门槛设置。
如明清时期,高级官员必须具备世袭贵族身份或通过贡生出身,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低级官员则较为宽松,有志向的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乡试或者其他途径获得官职。
6.官吏编制:中国古代的官吏编制非常严格,分为一品至九品。
一品是最高级别的官职,通常是皇帝任命亲信或重臣担任,九品则是最低级别,普通官员通常从九品开始。
晋升官职要看考试的成绩和其他因素,如表现、荐举和赏识等。
总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一个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制度,注重选拔有才能和品德的官员,尊重人才的价值。
它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在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政治体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
这一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运行机制,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的形成。
最早的选官制度始于西周时期,当时周天子为了实现中央集权,开始选拔贤能之士担任各级官职,以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此后,秦、汉、隋、唐等朝代都对此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
二、选拔标准和程序选择官员的标准一直是选拔官员的核心考量因素。
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注重道德品质、才能能力和政绩表现。
在选拔过程中,有多种方法和程序,例如文试、武试和背景调查等,以全面评估候选人的优劣。
此外,一些科举制度也被用来选拔官员,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等。
三、官员层级和职责古代中国官员分为多个层级,从地方的县令、州牧,到中央的宰相、大将军,各级官员各司其职。
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和维护地方治安、财政、军事等事务,中央官员则主要参与国家的决策和管理。
四、选拔的意义和影响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该制度为社会培养和选拔了一批才华出众的官员,为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其次,选官制度通过公开、公正的程序,增加了社会的公平性和正义感,减少了腐败现象。
然而,古代中国选官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由于标准和程序的不完善,有时候选拔出的官员可能并非最合适的人选。
其次,贿赂和权力干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选官制度的公正性受到质疑。
此外,长期的统治会导致某些家族或集团在官位上世袭,限制了其他人的平等竞争机会。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政治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该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和保证公正性,为政府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一制度的影响延续至今,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举荐制度: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过程中,举荐是重要的环节。
一般由士人推举有政治才华和道德品质的人才,推荐给皇帝或上级官员任用。
举荐者多为知名学者、文人、士人等。
2. 科举制度:科举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在乡试中,选拔出一部分优秀士人;在会试中,进一步筛选;殿试是最后一道关卡,最终由皇帝亲自审定。
科举制度使得官员选拔更为民主和公平,并且重视文化素养和才能。
3. 推衍制度:推衍制度是对于一些特定职位的选官制度。
例如,医学官、法学官等,都需要通过相关领域的考试和选拔程序来选拔合适的候选人。
4. 评议制度:评议制度是通过对官员执政能力和品德进行评议,来决定是否提升或降职的制度。
一般由上级官员或由同僚进行评议,评议结果直接影响官员的升迁。
5. 任用制度:任用制度是指确定官员职位的方式。
一般由上级官员或皇帝亲自任命,任职后需要宣誓忠诚于国家和君主。
这些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以确保官员选拔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同时也注重官员的德才兼备。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综述1、商周时期,采用“世卿世禄制”(世官制)。
在这种制度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
周世官制的特点是:它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
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便是受封的各级封君,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
这种世卿世禄制,与后代的“选贤任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在“世卿世禄制”下,也有“选贤任能”的现象,比如商汤重用伊尹,文王起用姜尚等等。
但这种选贤任能未能打破世卿世禄制的基本原则,只是较为个别的“破格”现象。
2、春秋时期(公元前770一前475年),选贤任能成为春秋时的流行风尚。
齐桓公纳鲍叔牙之谏,重用同他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委以军国要务,奠定了东方大国的基础。
秦穆公在用人上不拘一格,把来自敌国的丕豹、少数民族的由余、五张羊皮换来的奴隶百里奚,统统网罗在自己麾下,成为西方霸主。
还有如楚庄王任用“鄙人”孙叔敖,问鼎中原,饮马黄河;吴王阖闾重用楚国亡臣伍子胥,几乎灭了楚国;越王勾践重用范蠡和文种,卧薪尝胆,灭吴复仇。
整个春秋时期,选拔优秀人才的故事不绝于书。
但是,这时的选贤任能,属于一种“伯乐相马”式的人治方式,只是对世卿世禄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新制度。
3、战国时期(公元前475一前221年),在官吏选拔上广泛推行军功制和养士制。
军功制就是把功劳大小作为选拔官员的基本条件。
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说苑·政理》)。
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真正做到了如同商鞅所说的那样:“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商君书·赏罚》)养士制就是由执政的高级官员豢养一批具有特殊知识或技能的士人,作为人才储备,为己所用。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先秦时期首先在先秦时期,这个时期主要采取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贵族世代继承父辈的官职,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代继承父辈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世卿世禄制延续的数百年间,靠着血缘关系巩固政治,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相互争霸,这时这种用血缘连接的政治关系显然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各国也纷纷变法,于是军功爵制产生了。
军功爵制在秦应用的最好。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按军功爵制选官——就是根据军功的大小选拔官吏。
这种不再是凭借血缘选拔官员的制度,有很明显的进步性。
而且在动乱的时代,军功爵制能激发战场上士兵的积极性,秦能统一六国,军功爵制可谓功不可没。
但战争不会一直存在,军功爵制也就不可能一直存在。
2.汉代时期到了汉代,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出现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即由官员举荐一些德行好.学问高.通法律.性坚韧的人才,再组织这些人才参加考试,考试通过才能做官。
察举制为汉代选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但随着时间推移,察举制选官标准的不确定性.考试的不严格性等弊端逐渐显露,选官制度再次变更。
3.三国时期三国曹丕时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按照九品也就是人的出身.品德.才能,由中正这一类官吏来选拔人才。
三国时期,各国都在紧张地竞争之中,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开疆扩土都急需人才,而后来魏国政权被窃取,继司马家族崛起后,很多大家族也纷纷崛起,选拔官吏不再以九品为标准,反而更多地依靠中正的主观判断,最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完全违背了当初选拔官员的初心。
不管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都是依靠举荐来选拔官员,都带有一定主观的因素在,那有没有一种制度是公平的.客观的.可以广纳有才之士呢?4.隋朝时期隋朝隋炀帝时期开设进士科,用考试来选取进士,“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科举制度由此产生,选拔官员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之前依靠举荐向依靠才学进行转变。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C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 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 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 开始于(D ) A、隋朝、唐朝、南宋 B、唐朝、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 D、隋朝、唐朝、北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创立;唐朝 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北宋时,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 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 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 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 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促织》“邑有成名者,操 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第一名叫解(jie)元。其余 考中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 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 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 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 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 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1、产生原因:
①、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 以增强,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地位。 ②、政治条件:士族势力虽然渐趋衰落,但他们由于在政治经济 上的特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隋唐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隋 唐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主割据势力而采取科举 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③、阶级关系: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和庶族力量对比的变化,原先 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条件。隋 唐统治者让庶族参与政权,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也是科举制 采用的一个因素。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在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中,选官是一个严谨而严格的过程,旨在确保能够选拔出具备良好品德和才能的人才来担任政府职务。
这一制度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封建社会,延续至清朝结束。
世袭与科举制在古代,选官制度主要分为世袭制和科举制两种。
首先是世袭制,这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典型制度。
按照世袭制,统治者将政府职位世袭于高门望族。
这些高门望族以血缘关系为凭据,维持并传承着政府职位。
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能力和素养并不是首要考量因素,而是以出身和血统为基础。
然而,由于世袭制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出现腐败和不称职的官员,以及社会层级固化等,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向更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转变。
其次是科举制,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制度于隋朝开创,一直延续至清朝结束。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首先是乡试,也称为县试,考察的是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品德,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
接着是会试,也称为省试,考察的是文化学问的高深程度和辨析能力。
通过会试选拔出的考生则进入最终的殿试,这是皇帝亲自参与的考试,旨在筛选出最优秀的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选拔官员的程序更加公正和透明,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
然而,科举制度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只重视文化学问而忽略实际才能和管理能力,导致选官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科举制度也逐渐遇到了挑战。
其他选官制度除了世袭制和科举制,古代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选官制度。
例如,在唐朝时期实行的三省九部制度,将政府职位分为文官和武官,通过人事考试和任命制度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在唐朝达到了高峰,但随后陷入腐败和腐朽。
另外,在宋朝时实行的推恩令制度也是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
推恩令制度通过赏罚机制和选拔标准,选拔官员并控制官员的行为。
这种制度通过严格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来维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总结在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中,世袭制、科举制、三省九部制和推恩令制度等不同的机制交织在一起,旨在确保官员的素养和能力,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严格的制度,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
在中国古代,政府招募官员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考试选拔,另一种是通过推荐选拔。
在考试选拔方面,最初的考试是由当时的皇帝自行命题,并由官员和学者共同阅卷,选出成绩优秀者担任官职。
唐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即通过一系列考试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官场。
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
在推荐选拔方面,官员和学者可以推荐其亲戚和门下弟子等人才入官,这种方式也叫做举荐制度。
这种制度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有时还会通过名士推荐、民间组织推举等方式选拔官员。
无论是考试选拔还是推荐选拔,官员都必须符合一定的资格条件,如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有才干等等。
此外,官员还需要进行严格的官场考核,并且要在官场中不断地表现出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才能得到升迁和提拔的机会。
总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 1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分析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分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中央政府选拔和任命官员的一种规范程序。
这种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持续了数千年,并且影响深远。
通过对选官制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其特点、演变和影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封建制度下的等级体系。
古代中国的官员分为九品官员和十八司的等级系统。
九品官员是指官员的职位被分为九个等级,按照等级高低决定官员的权力和地位。
而十八司则是指九品官员所属的职能部门,每个部门有专门的职责和权力。
这种等级制度使得官员之间有明确的职级关系,促进了官员的晋升和选拔。
其次,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具有家族传承的特点。
由于古代中国强调家族和血缘的重要性,所以在选官制度中,家族成员通常能够获得优先考虑。
这种家族传承的现象在隋唐时期特别明显,许多世族家族通过世袭方式将自己的家族成员任命为官员。
这种家族传承的选官制度导致了官员职位和财富的不平等分配,使得部分家族一族独大。
另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注重官员的素质与能力。
官员一般需要通过考试和任职资格的审核才能担任职位。
尤其是在秦汉时期,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其依据主要是文学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这样的选拔方式使得官员不再只靠家族背景,更多地是获得职位的能力和知识。
这种选拔方式为贤才上台提供了可能,并提高了国家治理的质量。
然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首先是腐败问题。
由于官员的天下和独揽权力的机会,一些官员贪图财富和权力,通过贿赂、买官卖官等手段获得职位。
这些官员往往不具备良好的才干和廉洁的品质,导致了国家行政的低效和腐败。
其次是地方权力过于强大。
在古代中国,地方官员往往对地方事务有决定性的权力,这使得中央政府难以完全掌控地方行政,并容易导致腐败和不公平的现象。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一种具有丰富特点和复杂性的制度。
它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贤才的上台和官员的能力提升。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 引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选官制度,中国古代国家可以选拔出有才能和能力的人才来管理国家的事务,这对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详细介绍,包括选官的方式和程序、选拔的标准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2. 选官方式和程序在中国古代,选官的方式和程序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方式:2.1 举荐制举荐制是一种通过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士或权势家族可以通过向上级或官员举荐合适的人选来参与官职的竞争。
这种制度相对开放,也可以促进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才得到发展的机会。
2.2 考试制考试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一种非常重要且常见的方式。
它主要通过举行考试来选拔官员,考试的内容包括经学、政治、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考试一般分为多个阶段,通过每一轮的选拔,最终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来担任官职。
这种制度十分注重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对于提升官员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3 筛选制筛选制是一种利用官员的任职经历和表现进行选拔的制度。
它通过官员的实际工作表现来评价其能力和素质,从而决定是否提拔或转任。
这种制度对于长期工作且有丰富经验的官员来说,更具优势,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实际表现来证明自己的才能。
3. 选拔标准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选拔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德才兼备德才兼备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
官员应具备道德高尚的品质,如忠诚、廉洁等,并且具备一定的才能和能力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种标准既注重了官员个人的道德修养,又注重了其实际能力的表现。
3.2 学问高强学问高强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项重要标准。
不同职位的官员需要具备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如经学、政治、军事等。
通过选拔具备学问高强的人才,可以保证国家事务的专业性和高效性。
3.3 品行端正品行端正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基本要求之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特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特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策举制度: 古代中国选官以策举为主要方式,即通过选拔优
秀的人才来担任官职。
策举方式包括举荐、推荐、考试等。
2. 文官武官并重: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将文官和武官并重,既重
视文化素养,又注重军事技能和经验。
文官主要负责行政管理和文化教育,而武官则负责军事指挥和维护国家安全。
3. 定期选拔: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定期进行选拔,以保证官员的
能力和廉洁度。
例如科举制度中,通过定期的考试,选拔出合适的人才担任官职。
4. 社会地位升迁: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往往将官员的地位和职位
与其家族背景和功绩挂钩。
官员的地位可以通过表现和功绩的提升而得到晋升。
5. 考试选拔: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中,考试选拔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科举制度是最典型的例子,通过举行考试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担任官职。
6. 贤能治国: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注重选用贤能之人来治国理政。
官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才能和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国家和民众服务。
总之,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强调选拔优秀人才,重视官员的才干和品德,尊重知识和能力,以实现良好的政治管理和社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 品
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概况
创 立 期
曹魏
将品评人物、选拔官吏 的权力由政府所有
士族独占上品,成为巩 固门阀的工具;士庶严 格区分
两晋
成 熟 期
衰 落 期
南北朝
社会混战,士族势力衰 落。选举“不限资荫, 唯在得人。”
科举制
1、科举制的产生
科举制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北齐·儒林》中已有举 秀才、问方略、试经义而中第的例子。 科举制在隋朝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它与其他选官制度 最大的区别在于“一切以程文法为去留”。隋朝科举的科 目不断增多,由开皇末年到大业年间,从两科增为十科。 但是隋朝科举制仍然留有察举制的痕迹,不具备后世科举 中的固定程式。
2、世卿制的发展 到了周代,世卿制有了进一步发展,与当时推行的 宗法制、分封制紧密集合在一起,使得王室和诸侯国内的 官制和卿士以嫡长子世袭罔替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因此担 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贵族就是大小封君,他们世代占有 田地,也世代垄断官职。 世 通过嫡长子继承制 宗 卿 将贵族的财产和地位 以血缘为纽带 法 固定下来 制 分配国家权力 制 分 封 制
其他选官之法
01 02 03
荐举保任 臣属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自春秋开始,历代皆有。 征辟 自汉武帝开始推行,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
国子监生
贡生或荫生入监读书,考试合格后获得入仕资格。
04 门荫
05
赀选 商鞅变法时开始。在朝廷出现经济困难的时候,以买官的形式获得
门荫制度是指依靠前辈的官位(地位)、功劳保任后代为官(比前 辈低一级) 的制度。它始于秦汉,完备于唐(门资),清代称为荫叙。
(4)明清科举 明清科举到达了巅峰,“卿相皆由此出”。
明清时期,地方州府学与科举合流,童生需要入学后通过县试、府试、 院试成为秀才方能参加乡试。在考试程序上,形成了“童、乡、会、 殿”四级。
考试内容:八股文
殿试 会试 乡试 录取后为进士,进入翰 林、六部或担任内阁中 书、知县(清朝) 录取后为贡士 录取后为举人,取得做 官资格
察举制
1.察举制的确立 察举制的发展来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乡里选举制度, 从乡 民中选拔模范驯从教化、德行道艺优良者担任大夫以下的官职。 在汉朝,统治者意识到军功出仕的选官方法在战乱纷繁的 时期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战争中的勇力并不能替代 治理国家所需要的智能;并且因军功而起的大臣通常使君主感 到难以驾驭,为此从文帝开始,统治者吸取了古代的选举思想, 正式确立了察举制度。地方按照皇帝举荐的科目来如“贤良”、 “孝廉”、“秀才”来推选人才作为官吏。有所不同的是,察 举制所推选的人才并不止于乡吏,而是成为国家正式的行政官 员。察举制主要实行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亦有所沿用。
(2)两宋科举 两宋科举是科举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臻于成熟的朝 代。与唐朝科举相比,在打击结党营私、扩大统治基础上 的力度更大。
确立殿试 旨在打破座主、门生关系,避免舞权作弊。形成了 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同时规定“凡与 殿试者始免黜落”,已达到笼络书生的效果。
取士不问家世 禁断公荐,禁止官僚乞赐科名; 设立“锁厅室”、“别试”限制世家子弟入
九品中正制
1、兴起原因 其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口流徙,考详无地。
其二、累世公卿中既是豪强地主,又是鸿儒名士,他们把 持舆论,对官府察举具有决定性影响。为打破名士集团垄断选 举的局面,防止结交托请,制定了九品中正制。
2、具体内容:在各州、郡、县择贤 中 上上、上中、上下 有识鉴者为大、小中正,区别人物, 定为九品。人物的品级还因其现实 品 表现而有所变化。中正所定品级是 下 中上、中中、中下 授官的凭据。三品以上能够进入仕 途,三品以下皆为卑品。但在门阀 品 制度之下,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下上、下中、下下
童试
通过岁考成为秀才,获 得乡试资格
注:举人除参加会试外还可参加拣选、大挑、截取做官; 中会试副榜者可酌情授官。
3、清末科举的终结 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维新运动的背景下,庚子巨创之后, 停科之议更加激烈,“时局多艰辛”“科举”清光绪帝在 二十四年停用八股。 1901年8月29日,清廷正式颁行上谕宣布科举改制,标志 着清代科举制度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在考试内容上容纳了 新学,以为国家求取具有“实学”的“真才”。 1905年宣布停废科举。在此之后的为庆祝慈禧大寿而重开 的癸卯乡试和甲辰科会试成为了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 举考试。随着清王朝的覆灭,科举制度随同封建王朝一齐 湮没在中国历史当中。
世卿制
1、世卿制的出现 世卿制的实行主要是夏商周时期,这个时期官员由王 或后任命,官职世代相袭。正如清人余正燮指出:“太古 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王朝或诸 侯国的重要行政长官由至亲贵族充任,血缘、亲疏是任命 的标准。这种选官职是具有明显的“家天下”特征,所反 映的政治原则便是“大人世及以为礼”。因此在这三个朝 代,几乎没有一个庶人能够跻身卿大夫之列。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彭淑媛 201470050331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一、中国选官制度的产生 二、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选官职制度的意义
一 .中国选官制度的产生
选官制又称仕进制,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规 程。因此这是在国家产生后才出现的,也就是在夏商周时 期开始出现中国选官制度。在此之前的部落中出现过的选 贤的方法,例如“禅让制”,则可称为中国选官制度的萌 芽。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标题
2、察举制的发展 两汉时期,察举制经过了以下变化:
汉文 帝 汉武 帝 西汉 后期
东汉
从现任官吏中 “举贤良方正 能直言极谏者”
以儒术取士; 范围扩大到布 衣之士;增加 “孝廉”、 “秀才”等科 目
按人口比例察 举;官吏富豪 子弟居大多数
限年考试法; 察举在先,考 试在后
3、察举制的利弊 利 第一,打破家庭出身的束缚,扩大人才的来源。 第二,官吏任免权由中央专管,有利于中央集权。 第三,设立多种名目,有利于招揽各类人才。 弊 第一,为求举荐,弄虚作假、沽名钓誉者屡屡发生。 第二,缺乏严密的考核机制,官员易徇私舞弊,贿选之 风盛行。 第三,“门生”、“故吏”与荐主结党营私,垄断仕途。
二.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阶段
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进程,苏轼曾总结 为:“三代以上处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 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宋代) 出于科举。”因此,总体上说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 经梨了世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四阶段。 九品中正 制
世卿制
察举制
科举制
齐
任用管仲 “三贤之法”
秦
赵
魏
“夺淫民之
韩
“为人君者
操契以责其
任用百里奚“选练举贤,任官 奖励军功 使能";“节俭财
禄,以来四
“招贤之制”
用,察度功能”
方之士”
名”
战国时期,出现了 特有的官职,“客 卿”——即“以诸侯来 者,其位为卿,而以客 礼待之。”客卿制是由 “宾客”率兵出征,通 过战场的实际检验,获 得显赫军功后便拜为卿、 相。这种制度结合了 “以客出仕”和“奖励 军功”的特点,标志着 战国时期选贤制度的完 善,世卿制逐渐退出历 史舞台。
入仕资格
06 07 08
军功 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伎术入流 担任伎术官,如医术、占卜、图画、工巧等。
吏员出职
吏员考满后 ,可由低等吏职升为高等吏职,然后任官。
09
获盗赏官 元朝开始设立。
三、中国选官制度的意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世袭到选贤的转变,为国家的治 理、人才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制度经历了从贵族化到平民化的演变,为庶民进入上 层社会打开了一条通道,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稳定,缓 和阶级矛盾。 中国科举制度,为西方的文官制度建设提供了重大借 鉴意义,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中国科举制度成为近代禁锢人民思想、维护腐朽的专 制统治的工具,尤其是八股文使读书人陷入空文,在一定 意义上阻碍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2、科举制的发展
(1)唐朝科举 唐代继承了隋朝科举并,将其制度化,几乎年年开考 。在科举 考试的选拔层次、国家主考的级别、考试内容及方法、考试科目的划 分、考试程序的制定、录取后何时授职及起点官阶等方面都作了艰苦 的探索,对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具有奠基之功。
唐朝科考选官程序:
选士
生徒 学校考试 合格 省试 及第 取得出身 (做官资格)
选官
铨选 (四才、三实) 不 合 格 合 格 出仕
乡贡
觅举 乡、县 逐级考试
论荐
唐朝科举科目: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开元礼、童子 科、道举、三 礼、三传、史科、制举
考试体例: 口试、帖经、墨议、策问、诗赋
唐朝科举的作用:
吸收寒人入仕,扩大统治基础; 中央掌握九品以上官吏的任命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束缚思想,限制读书人的个性发展
严格考试制度: 隔绝考场 严格搜身、“锁院” 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度
实行“恩科”
即给多次应省试、殿试不仕的人“特奏 名”,广泛吸取下层知识份子参政。
科场文体
以经义代替诗赋,避免因出韵而落黜的 现象,选拔实用型人才。
(3)元代的科举
考试内容:朱熹的 《四书章句注集》
元代科举的正式颁行是仁宗黄庆二年(公元1313 年)。元之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 试、御试三级。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 进行。
按照宗法关系 进行层层分封
3.世卿制的衰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坐大。为了争霸,求 贤纳士成为了各诸侯提高实力的重要手段。原来的贵族不论是 否具有管理国家的才能,凭借宗法和血统的关系,便世代霸占 官职,享受爵禄,因而也滋生了在其位不谋其事的行为。为了 达到富国强兵,各国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养士之风盛行。 因此打破世官,确立任用贤才的选官制度成为了当时的必然趋 势。诸侯国具体事例如下: